首頁 淨土文庫 法義 《淨土三經》概說(上)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法義
《淨土三經》概說(上)
   今天講淨土三經的概說,講了之後有一個概念:有哪三部經,三部經大概講什麼,和我們淨土宗有什麼關係。

 

壹、序講

一、經典的重要

  在正式講之前,先講經典的重要性。世間書這麼多,甚至像國家圖書館幾百萬、上千萬冊,能稱得上經典的並不多。不管是佛教、道教,還是基督教,基督教就一本《聖經》;佛經還算多的,三藏十二部;道家也很多,三洞十二部,就是效彷佛教的說法。

  即便佛教經典裡的經典也不多,流行的其實就那幾部經,很多經典用到的幾率也不多。我們學佛,佛教的經典如此多,但我們不是每一部經都要去學,「法門無量誓願學」,要遍學才能成就。只要能抓住一部經典,比如《阿彌陀經》《心經》,或者《金剛經》,從一部經一直往前走,就能夠到達終點。

  就像一個圓,假如圓心就是佛性,不是要在圓周上所有的點同時往前走,只要在圓周上選擇一點,不管是哪一點,一直朝著圓心走,都能到達圓心。學佛也如此,只要選擇適合我們根機的那一部經典,其實一部經典往往就代表了一個法門,一直往裡走就能走到佛性的圓心,這就叫一門深入。

  經典有什麼重要性呢?

(一)經典是源頭

  經典是源頭,比如淨土法門,在淨土藏裡,淨土藏就是古今所有與淨土相關的經典、祖釋的集成,數量很多很多。這麼多的書,最初的源頭就是淨土三部經。就像長江、黃河的源頭一樣,其實黃河的源頭,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水溝,慢慢地匯聚,繼續流淌,然後稍微大一點,其他地方的水再匯入而來,漸漸就成了黃河,變得非常寬、非常深,成為中國的兩大河流之一。

  源流,沒有源,就沒有流,有流必定有源;沒有任何一條河流,是沒有源的。

  找到源頭有什麼好處?

  源頭是最乾淨的,世間的河流愈到下游,雜質越多,污染也越多,就沒有源頭那麼清澈、乾淨。同時,源頭一定在高處,如果源頭在一個最低的地方,怎麼可能往下流呢?一定要有足夠的高度。

  經典也是這樣,說講淨土宗所有的教義,高度就沒有高過淨土三經的,三經一定在所有的說法之上。所以,我們再怎麼講,把淨土法門講得精彩萬分,也一定在這淨土三部經之內。

  所以,學經典的好處,第一,就是高屋建瓴,站在高處看低處;第二,就是淨土三經最乾淨、最純粹,可以不受後世種種說法、觀念的影響,因為愈到後世,淨土法門的說法愈雜、愈多,甚至有很多是錯誤的觀點,就像河水到了入海口,已經變得很污染了。

(二)經典是聖言量

  經典的重要,還因為經典是佛說的。佛法為了證實一切真相有三量之說,現量、比量、聖言量。現量,就是當下修行的地步、境界;比量,不是當下能到達的,而是需要去想像、去思維得出來的結論;聖言量,就是佛講的話,就是真理的本身。

  現量,初地菩薩有初地菩薩的現量,二地菩薩有二地菩薩的現量。《佛本行經》說:「天人及異術,不能盡意源;是故佛慧海,深邃無涯底。」印光大師也說:「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之處。」不同的修行現量,境界也不同,就導致了這種差別。

  什麼叫比量呢?自身並沒有達到初地的高度,這不屬當下的境界,但是可以去想像,去思維,得出一個同樣的結論。佛經上有一個比喻,有人在燒火做飯,現量的人,看到了有人在那燒火,有人在那做飯;比量的人,他只在外面看,看到了煙筒在冒煙,沒有看到有人在做飯,但可以通過推測,就知道有人在做飯。

  也可以打一個相似的比喻,我們經常說念佛好,有兩種說法,第一個人是念過佛,有一種很切實的感受,內心真切地感受到「念佛確實好」;另外一個人沒有念過佛,只是在腦子裡想像,或者用道理來推斷,「念佛應該是比較好,應該是很好」。後者就是一種比量,前者就是一種現量。

  三量裡最重要的是聖言量,因為聖言量最圓滿無缺,任何的說法,任何的做法,聖言量一定是最圓滿的,是佛為了揭示真理,用人類能聽懂的話來表達出來的。聖言量就是永恆不變的標準。

  經文就是聖言量,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特別重視經文的一個原因,後世哪怕是很厲害的大德祖師,都有可能錯,但是聖言量永遠都不可能錯,如果錯了,那就不是佛了。

  學淨土法門尤其要重視聖言量。善導大師楷定古今,他當時楷定的那些祖師,在當時都不是等閒的人物。比如萬人敬仰的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創始人,號稱「東土小釋迦」,也是善導大師重點楷定的三大祖師之一。祖師也可能會出錯,因為沒有成佛,就有無明,在知見上會有不清楚的地方,甚至有盲點,但是佛不會錯。

  所以,善導大師講過一句話,「寧傷今世,錯信佛語,不可執菩薩論以為指南」,哪怕聽佛的話聽錯了,也要聽佛的話,而不是去執著菩薩的觀點。「錯信佛語」,就是信錯了,但是信的是佛的,這樣都比去信菩薩的話作為修行之法還要好,還要保險。

  這句話特別關鍵,因為淨土法門是彌陀直說的法門,高度太高了,以致於一般的人勾不到。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出錯,而且非常容易出錯。

  《無量壽經》裡,彌勒菩薩表態,他用了四個字「不敢有疑」,「釋迦牟尼佛說的,我雖然理解不了,但是我不敢有疑問」。因為淨土法門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的法門,唯有佛與佛相互之間能夠溝通交流的一個法門,菩薩都有不能夠確知的地方,「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

(三)經典沒有分歧

  經典是聖言量,是源頭,清淨無染,也是最沒有分歧的。一個觀點說出來,有人會問:「這誰說的呢?」如果說「這是我說的!」「為什麼要信你啊!」;然後又說了一個觀點,「這誰說的?」「祖師說的。」「祖師也會錯啊!」然後又說個觀點,「誰說的?」「佛說的!」他就不敢說話了。沒有人敢說佛的不是,當然也有人會說,他可能不是佛教徒。

  所以,最沒有分歧的就是佛經,有分歧都是後世的人對佛經不同的理解而產生的。

(四)經典有功德力

  在古代于闐國東南兩千多里的地方,有一個大乘國家,叫遮拘槃,全國上下都非常尊重大乘經典。有一千多高僧都是修行大乘法門的,在王宮旁邊有一個精舍,他們都在誦讀《華嚴經》。在讀經前都會洗手,就有很多小蟲子,被洗手的水淹死了,但是死的當下,這些蟲子全部都超生到忉利天去了。為什麼呢?因為《華嚴經》經文字身就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哪怕被洗手的水淹死,也能夠獲得大福報、大功德。

  可見,經文字身有著不可思議的功德力。經上說,每一部佛經所在的地方,都有天龍八部在上下左右保護。

  經文最後一般會「較量功德品」,「較量」就是用我們凡夫能理解的事物,去表達、比較佛法不可思議的境界。比如念佛功德有多大呢?經典就說,把國庫的門打開,把裡邊所有儲藏的金銀財寶,全部布施給四天下所有眾生。四天下,就不止我們這個世界,包括北俱蘆洲、西牛賀洲、東勝神洲,這功德已經很大了。但是「不如稱佛一口」,這麼大的功德不如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這就是「較量功德」。用一個事物來比較,這樣更容易理解,不然的話,只是知道功德很大,但沒有一個參照、比較,就很抽像,甚至沒有什麼概念了。

  很多經文都有「較量功德」的一個過程。像《金剛經》就很多了,比如「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人們都喜歡利益,孔子也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流通分一般會說受持這部經典會有什麼好處,《普賢行願品》流通分有一段,講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普賢菩薩十大願,指「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說完這十大願王,不要一分鐘,但聽到了,所得的功德無量無邊。如果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世界的所有眾生、所有佛菩薩,而且是無量劫長時供養,永不停止,所得的功德已經很大了,但不及聽到十大願王功德的萬分之一。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荼,若毗捨闍,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如果有人深信受持讀誦,或者書寫,哪怕只是一首偈子,都能夠滅除一切的罪業,所有的苦惱都能消除,所有的諸惡鬼神都會遠離,甚至還發心護持,不可思議吧!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

  每次讀到這,我就特有感觸。這是一個非常生動的臨終時的狀況。人在臨死的時候,最後的最後,「一切諸根悉皆散壞」,眼睛不能看了,耳朵不能聽了,舌頭不能動了,說不出話來了,全部都散壞掉了。這時候,「一切親屬悉皆捨離」,親人都要離開,不是親人願意捨離,而是臨終的人不得不離去。「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不管是誰,多麼有錢、有權勢,是總統也好,一切的地位名利,都會失去,什麼都沒有了。生前的一切,「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大臣、宮殿、寶馬、飛機……沒有一件東西能帶走的。

  因為曾經讀誦過「十大願」,當一切都捨離的時候,這「願王」不會捨離你而去。不僅不捨你而去,還能在臨終最痛苦的時候,引導我們走向光明的地方,然後「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就到了極樂世界了。

  《華嚴經》是佛成佛之後講的第一部經,是講給等覺菩薩聽的,等覺菩薩是馬上就要成佛的高位菩薩,但是最終的歸宿也是在極樂世界,就是導歸淨土法門,歸向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阿彌陀佛也是一樣,我們念佛人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現前迎接,引導我們到極樂世界,而且這更保險。

  可見,經文字身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五)經典須要奉行

  經典開頭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最後一句會稍有不同,但意思差不多,或者是「歡喜信受,作禮而去」,或者是「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多半都有「信受奉行」的意思。等於說從開頭「如是我聞」,到最後「信受奉行」,其實是表明了一個過程。

  一個人聽聞之後,就要去落實,也就是儒家說的知與行的關係,「知而行」。「如是我聞」,然後「信受奉行」,就是「聞其行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所以,淨土三經落實到行之上是什麼?就是念佛。十大願王,落實起來還真不是太容易,但念佛就很簡單。

  「經」是什麼意思呢?古代的紡織有經線跟緯線,經是不動的、固定的,緯是一條條在動的線。「經」就代表不動、不變、恆常,歷久彌新,不會因為時代變了,人變了,經典也跟著變;也不是只適合人道凡夫,不適合畜生、鬼道,經典全部適合,是貫穿一切時間、一切空間、一切眾生的。

  「經」還有徑的意思。如果仔細留意,字音相近的字,意思也會有相關性。出門沒有路是不行的,路是很重要的,地圖也很重要。假如一個人,去到一個從來沒有到過的地方,那時候沒導航,也找不到地圖,走幾天幾夜,估計也找不到想找的地方。

  讀經,就是為了明白我們所要走的路。明白了要走的路,路線清楚了,地圖也清楚了,光看地圖沒有用,下一步還要具體地去走,才能到達目的地。

  淨土宗五種正行,其中一個是讀誦正行,目的就是為了找到方向。不要以為稱名正行很重要,別的都不重要;其他四種也非常重要,尤其是讀誦正行。

  莫言曾講過一件事,有人請他去給學生講如何讀書,他演講的題目就是「向經典致敬」,甚至有很多人來向他請教獲得高成就的經驗,或者叫他推薦書,他就推薦經典,別的書可讀可不讀,但是經典必須要讀。

  這裡的經典不僅是佛教範圍,比如《道德經》《論語》,這些都算得上經典。經典並不多,就像長江、黃河的支流很多,但是起源處就那一塊。

  我認為經典都是天外來物,不屬於我們地球,地球人不可能作出那樣的作品,一定是高級生物想拯救地球,在不同的時空因緣下造出來的。因為經典的存在,能夠讓爬行的動物站起來。如果沒有經典,人類永遠可能都像蛇一樣,匍匐在地上;有了經典,人類就能夠站起來了。

 

二、淨土三經的重要

(一)往生依據

  淨土三經是淨土法門的源頭,也是所有眾生往生的依據。也可以說是阿彌陀佛從西方極樂世界託郵差——釋迦牟尼佛,送了一個快遞、一封家書給我們,說:我們的家不在娑婆世界,而是在十萬億國土外的極樂世界,我們的家不像地球這樣,吃得不好,空氣也不好。又告訴我們該怎麼回家,甚至把回家的票——「南無阿彌陀佛」,早已為我們準備好了,家書裡都寫得清清楚楚。所以,這淨土三經就是阿彌陀佛寄給我們的家書。

(二)諸佛誠言

  淨土三經,也是諸佛的誠言,不僅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話,也是諸佛要講的話,等於阿彌陀佛聘用了無數郵遞員,把家書送到十方世界。

(三)正依經典

  淨土三經是淨土宗的正依經典,這是站在宗派的立場上才會這麼講,前提是有淨土宗,否者就談不上正依、旁依了。正依就是直的、正好;「旁」就是旁邊的,不是主要的,像骨幹的旁枝一樣,「旁依」就是輔助的。像《普賢行願品》《念佛圓通章》等,很多間接講到淨土,但都屬於旁依,都不是正依,正依經典就三部。

  《淨土宗概論》對正依經典有一個定義:

  建立一宗教義所根本依據的經典,稱為正依經典。

  「正」是純、專的意思,與「旁」相對,是統攝的意思;「依」是用,與「不依」相對,顯簡別義。於佛所說一切經中,既然選擇所宗,必然有所依,有所不依。於所依經中,也有正、旁之分,根本依據者為正依,輔助依據者為旁依。正依統攝旁依,餘經所說與正依經矛盾時,依正依經典為準。

  這段文字很簡單,僅一百多字,以如此簡潔的文字來說清楚正依經典的定義,是很不容易的。最後一句非常重要,當其他的經典跟正依經典產生矛盾時,依哪個呢?當然是正依經典。

  比如《楞嚴經》裡講四種清淨明誨,很多人講經的時候,就會把它混到淨土三經裡。四種清淨明誨,「疑心不除,塵不可出;殺心不除,塵不可出;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妄心不除,塵不可出」,這跟淨土法門就有矛盾了,那麼多人沒有斷掉殺、盜、淫、妄,也往生了。

  產生矛盾的時候,就知道依哪個、不依哪個,就有正依、旁依這種觀念,很重要。就不會認為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典這樣說,在那部經典又那樣說,是互相矛盾的。

  比如淨土法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明明是「有」。《金剛經》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沒有相嗎?極樂世界沒有相嗎?阿彌陀佛沒有相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明是虛妄的——這就是沒有正依、旁依的觀念。

  既然修持淨土,當然就以淨土的經典為依準;當產生矛盾的時候,其他的經典,旁依的,或者根本就是不依的經典,肯定是放棄的。很多人完全沒有這個觀念,腦子裡就有各種知見在打架。我們經常遇到別人的妨難,也都是因為他站在了另外一部經典的立場來看淨土法門;我們如果有正依、旁依的觀念,就不怕這種妨難。

  《觀經疏》說:「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佛在講一切經典的時候,在時間上有別,在處所上也有別,對機也有別。和這樣的人,在這樣的時間,這樣的地方,講這樣的話;跟另外一個人,不同的時間、地點,講的是另外的。

  佛就像中醫一樣開藥的,這個人是這種病,那個人是那種病,兩種病開的藥當然不一樣,不能拿別的藥的說明書來指導,那就出毛病了。(未完待續)

 

講於2017年11月  善導書屋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