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土文庫 隨筆篇 關於《無量壽經》翻譯史與會集現象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隨筆篇
關於《無量壽經》翻譯史與會集現象
 一、《無量壽經》翻譯史

  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無量壽經》總共經過了十二次翻譯,可以說是翻譯次數之最。這是翻譯史上的一個奇蹟,說明這部《無量壽經》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以致於從印度來的祖師大德,不斷地翻譯這部經典,即使前面已經有人翻譯出來了,後面的祖師大德還要再進行翻譯。

  最早開始翻譯這部經,應該是從東漢時期開始,東漢也是佛教傳到中國來的起始階段,直到宋朝的時候,佛經翻譯都還在持續。不過,到宋朝時翻譯就進入尾聲了,宋朝過後就沒有再翻譯佛經了。原因是印度的佛教大概在我國唐朝時期遇到法難,以後就逐漸失傳了,法難時大量的印度高僧大德往西藏走,佛法開始傳到西藏去了,而漢地因為戰爭的原因,絲綢之路幾乎中斷,佛法往漢地的傳播因此受到影響。

  從唐代末期到宋朝初期,還有一部分經典傳到中國,又相續地翻譯了一些,之後再傳到中國的經典就非常少了。《無量壽經》翻譯的最後一個版本,也是宋朝時期翻譯的,宋法賢法師翻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從東漢到宋朝,《無量壽經》總共被翻譯了十二次,歷時近一千年,可見這部經典貫穿了整個佛經翻譯史,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無論是印度來的高僧,還是中國的祖師大德,乃至普通的信眾,都非常追蹤這部經典。

  《無量壽經》雖然經過了十二次翻譯,但是現在儲存下來的只有五種譯本,其他的七種版本已經失傳了。佛教史上有很多珍貴的寶物,因為世事無常,世間人的善根又淺薄,對寶物不認識,再加上人為地破壞、損壞,以及風雨侵蝕,很多重要的文物,像經本、古跡、古老的寺院等,這些古代佛教的珍貴遺產大多都失傳了,消失了,或者被破壞掉了。

  儲存下來的這五種譯本中,大家共同推崇的,認為義理最完整的,就是我們這次要學習的康僧鎧翻譯的《佛說無量壽經》,簡稱康本。這個版本無論是在文字義理上,還是整個思想體系方面,都是最佳的。所以從古到今,大家學習《無量壽經》,基本上依循的都是康僧鎧的譯本。

  曇鸞祖師《往生論註》裡面引用的經文,以及善導大師五部九卷裡引用的經文,都是康僧鎧的版本,說明從古至今,大家依循的都是康僧鎧的《無量壽經》譯本。

  這是關於經文翻譯史的一個簡單說明。

 

二、經典會集

  《無量壽經》從東漢傳到宋朝之後,開始發生變化了,前面一千年,大家都依循康僧鎧的原譯本。宋朝以後,開始流行、學習《無量壽經》會集本了。

  (一)宋·王龍舒

  第一次會集,是宋朝的王龍舒。王龍舒是南宋時期的一位進士,古代的進士,一般都是要做官的,但是王龍舒沒做官,專門做學問。他學佛,也學淨土。《龍舒淨土文》是他的一部代表著作,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從宋朝以後一直到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學習。

  王龍舒是第一次會集《無量壽經》的,因為他覺得《無量壽經》的版本太多,讓人無所適從,到底哪一本好呢?要從哪裡學起呢?他就發心把四個譯本綜合在一起(五種譯本他只見到四種,有一種他沒有見到),重新整理了一個版本。這是《無量壽經》第一次會集。

  王龍舒在文字上有他的優勢,蓮池大師在註解《阿彌陀經》的時候,引用過他會集的版本。但是蓮池大師並不提倡他的版本,覺得理論上有問題。雖然不提倡,但還是偶爾引用他的文字內容,因為流通量大,大家對他的會集本太熟悉了。

  (二)清·彭際清

  第二次會集,是清朝的彭際清(嚴格講不算會集,應該稱為刪減本或節校本)。彭際清也稱為彭二林,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位進士,佛門裡面大家都比較熟悉他。他除了對《無量壽經》有編輯之外,還有很多著作。第一部是對《無量壽經》的解釋,叫《無量壽經起信論》。對《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也有註解,叫《阿彌陀經略論》《觀無量壽佛經略論》,還有《華嚴念佛三昧論》。彭際清有大量的著作,其淨土信仰也是非常深厚的。

  彭際清覺得王龍舒的會集本不完整,或者說有缺陷,或者個人認為還需要有改進的地方,所以他發心開始重新刪減、節校,另行流通。

  (三)清·魏承貫

  第三次會集是清朝的魏承貫。魏承貫的本名叫魏源,是清朝很有名的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可能世間做學問的人比較熟悉他。魏源的著作比較多,現在還有些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全集,也有些研究他的學者。

  (四)民·夏蓮居

  第四次會集是清朝末期、民國時期的夏蓮居。對於夏蓮居大家都比較熟悉,現在有很多人都在讀誦他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標題很長,把五種譯本的標題全部綜合在一起,是標題最長的一部。

  這四位會集的作者,他們有一些共同點:

  第一,都是學者型的人物——就是世間的學者,也都是居士,在家人。

  第二,大多都做過官,只有王龍舒是考上進士之後,不願意做官,專門從事學問研究。而彭際清、魏承貫、夏蓮居都是做過官的。

  第三,他們都學佛。

  第四,他們都學淨土。

  第五,他們都參與了會集或刪節,各自推崇自己的版本。

  為什麼會屢次出現這種會集佛經的現象?因為後人都覺得前人會集得不滿意,有缺陷,所以才不斷地再去會集。在佛教史上,這也是淨土宗獨有的一個現象,其他經典好像會集得很少,只有《無量壽經》在不斷地會集。這也說明大家對淨土的追蹤,以及不斷地在深入研究、學習。

  但是在佛教界,會集本的現象都是在家人在做,也都是文人在做,這恐怕暴露出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文人的習氣——文人的自信,對文字研究的一些執著,才使得他們把佛法作為一種理論推究,好像流傳下來的這些經典文字不圓滿,需要再補充一點,或者把幾部經典再拿來綜合一下,顯得更全面。

  至於值不值得會集?會集的利弊在哪裡?其實自古以來都有探討。從蓮池大師到民國的印光大師,大家都多多少少有些說法,都是不贊成的。

  我們現在對會集本應該如何認識呢?如果是對淨土有正信的人,應該都會回歸到原譯本。也有一些初期信仰者,因為是通過會集本走進佛門,走進淨土教法,所以一走進來之後,就先入為主,很難放棄了。但是也有一些人,理智地回轉,再回歸到了原譯本。

  我們要學習淨土宗的根本教理,要探尋淨土之源,必然還是要回到原譯本,因為原譯本是佛說的,有梵本為依據,並經過中印大德集體翻譯流傳下來。佛的分量自不用說,遠遠超過我們任何人,連菩薩都不能究竟圓知,何況一般大眾。對佛經義理不能單純從文字上去判斷,然後以個人之力自行會集處理。尤其深入瞭解《無量壽經》的整體結構及究竟意義之後,就會認識到根本不需要會集。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