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土文庫 淨土宗園地 認識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跋文的意義-佛成居士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淨土宗園地
認識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跋文的意義-佛成居士
 ——讀《觀經概說》有感(二)

 

  在《觀經概說》第一部分中,慧淨上人用筆墨單獨解釋了善導大師寫於《觀經四帖疏》最後的跋文。這篇跋文是善導大師用來說明寫作這部《觀經四帖疏》的緣由,以及在寫作過程中諸佛菩薩的示現和引導寫作的情況介紹。從跋文的內容看,我們可以讀出其背後相當豐富的信息,這對善導大師的認識可以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對大師更加敬仰,更加尊敬。

  可能很多人不太注意跋文,但是跋文中一些鏗鏘有力的話語卻能詳盡知。比如:「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這些語言都是決定性的語言、不可辯駁的語言,讓希冀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行人看了,內心堅定,歡喜雀躍。

  我們在瞭解跋文之前,先把善導大師寫作《觀經四帖疏》的背景溫習一下,以便更好地窺知跋文的意義。

  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也稱《楷定疏》,所楷定的都是隋唐時期在中國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師。有地論宗重要代表人物隋朝的慧遠大師,中國佛教天台宗的始祖、實際的創始者智者大師,漢傳佛教三論宗的祖師吉藏大師。這些大師造詣高深,成就斐然。為當時的皇帝以及王公大臣所尊敬,直至於今還是備受恭敬。這在當時能夠超越他們「隋朝三大師」的其他大德可以說沒有。

  此三位佛門巨擘不可謂不是善知識,然而當他們各自在天台、唯識等別宗立場上判極樂淨土時,皆以本宗派自力修證能達到的證量所能理解的境界判極樂世界是化土,非報土。阿彌陀佛是化佛,不是報佛。如果是報土,凡夫是去不了的。另一種錯誤的解釋就是:攝論宗大德們依據無著菩薩所寫的《攝大乘論》裡面的一段文來解釋《觀無量壽經》,「念佛是別時意」,念佛不能在今生往生,要等將來因緣具足才能往生。在這種錯誤觀點指導下,有誰還念佛?誰還求生淨土?對淨土宗的傷害巨大。

  針對這兩種錯誤觀點,為了糾正諸師們的錯誤,讓淨土法門能夠正確地弘揚,讓更多的人能夠念佛,願生極樂世界,所以善導大師發心註解《觀無量壽經》,著書《觀經四帖疏》。

  善導大師「所要糾正的對象都不是泛泛之輩,都是一宗的開宗祖師,他們的學問、道德、修行,都是倍受肯定的,要糾正他們的錯誤是很不容易的」,另外「還要扭轉一般信眾的觀念,讓一般的信眾重新恢復對念佛往生的信心跟發心也是很不容易的」(《觀經概說》語)。

  我常想一個問題,大師為何能做到楷定古今?僅僅是借助諸佛示現那麼簡單嗎?下面我們就從跋文入手來分析大師楷定古今背後的深意。

  我們首先看看《觀經》的十三定觀,觀成所得利益。

  地想觀觀成之時,「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

  寶樓觀觀成之時,「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

  華座觀觀成之時,「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普觀觀成之時,「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

  我們看這幾觀的所得利益皆是必定得生極樂世界及見阿彌陀佛。善導大師二十幾歲即通過《觀經》所述觀法,得觀佛三昧。大師在寫《觀經四帖疏》時,觀法已然修成。得觀佛三昧的含義是什麼?也就意味著大師雖身在娑婆,已是極樂嘉賓了。並能在定境中得見阿彌陀佛,亦能隨時隨地神遊極樂。且已經完全超越了三界之內四禪八定的定境。進入了諸佛常在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之處的三昧定境。否則也不可能神遊極樂。由於大師的三昧成就非比尋常,因此大師對西方極樂世界美好、莊嚴、自在、神妙的景象描寫栩栩如生,有讓人身臨其境之感。這不得不說是大師三昧功夫超絕,神遊西方極樂世界的明證。

  善導大師在寫作《觀經四帖疏》之前與寫作之後,都無一例外地請求十方諸佛來顯現靈驗,不敢輒生異解來證明寫作的正確性、權威性符合佛意和佛願。善導大師寫道:「敬白一切有緣知識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輒生異解,遂即標心結願,請求靈驗,方可造心。」

  「南無歸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三寶,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彼土諸菩薩大海眾,及一切莊嚴相等。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願於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觀經疏跋文》語)。

  結果當夜,西方空中諸相境界顯現,諸佛菩薩有坐有立。種種光明,下照大地。自此後每夜有聖僧前來指導寫作,寫作完畢復不再來。

  大師之所以能感召諸佛菩薩眾顯現證明、指導寫作的靈驗,其一說明,善導大師的寫作發願是符合諸佛本意,符合阿彌陀佛的弘願,是順應佛道之舉。否則諸佛也不會顯現靈驗。這與《阿彌陀經》中,六方如來出廣長舌相,皆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二說明善導大師三昧定境已經達到融通無礙的程度,如意感通諸佛神際化現。所以《觀經四帖疏》這部弘願巨著所感應的靈驗事跡不可思議,殊勝異常。

  其三說明善導大師的證量絕無僅有,無出其右。在佛法中,證量就是實證之後,也就是現量觀察、體驗過之後,並且能夠跟佛經論印證無差,這就是證量。證量也就是一種實證境界與達到智慧的高度,不然也不可能感通聖僧每夜在夢中指導寫作,將《觀經》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徹悟真髓,也不可能深徹精準地詮釋《觀經》要義,也無法指出諸師的錯誤而楷定古今。我們在世間,一個大學生批改小學生的作業,可以很輕易地找出小學生的錯誤,而一個小學生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指出大學生的錯誤是一樣的邏輯,大師能力水平使然。佛法實證更是如此。

  我們認識跋文的意義在於,其一《觀經四帖疏》具有權威性。因為其內容都是經過聖僧指導寫作以及諸佛顯現證明過的。「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觀經四帖疏》跋文語)。所以我們末法眾生學習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就必須如同佛說經文那樣依準而不疑。這是保障我們今生出離生死的「弘誓鎧」。

  其二具有決定性。「佛眼相看,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同歸淨國,共成佛道」(《觀經四帖疏》跋文語)。這一跋文結論鏗鏘有力,毋容置疑,為我們淨土行人指明了共成佛道的真善知識,念佛成佛的光明大道。

  其三具有莊嚴性。阿彌陀佛、諸佛菩薩以及所呈現的諸像境界,一一化現。這是諸佛宏偉精妙境界的示現,神聖莊嚴,非同兒戲。

  其四具有現實性。善導大師在跋文有一句話:「上來所有靈相者,本心為物,不為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隱藏,謹以申呈義後,被聞於末代。」為了讓我們末法凡夫可以正確瞭解《觀經四帖疏》之內涵以及寫作所逢諸佛神際化現,大師不為自己,更為末法眾生之解脫之心。

  另外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善導大師雖然修成觀佛三昧,但卻以大慈大悲彌陀之心,教導我們專一持名念佛一法。善導大師言:「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又言:「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我們今日得聞大師著作及法語,更感大師的偉大、智慧、慈悲,更能生起敬仰之心。淨土宗有這樣一位開宗祖師,眾生幸甚,凡夫幸甚!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