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土文庫 淨土宗園地 往生極樂國,教判為航標-佛成居士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淨土宗園地
往生極樂國,教判為航標-佛成居士
   「十一」節中與佛文、佛迎等一同前往佛深處小聚。途中閒聊,從佛迎那得知,她的一位朋友學淨土,竟然對於淨土的自力與他力茫然無知,說:「自力與他力之分很重要嗎?與往生有很大關係嗎?」

  自力與他力不分,首先是對救度我們的佛——阿彌陀佛根本就不瞭解;其次是對淨土宗的教判或者直接忽略,或者根本就沒學,因而不知教判的意義所在。教判不清,修習的道路抉擇會出現很大偏差,而行持必偏,最終導致往生不定,不得不引起警醒。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教判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的祖師大德為了讓後之學者能夠在佛陀紛繁眾多的教法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根機的修學之路,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是佛教在中國發展壯大的一個獨有現象。有了教判,可以讓我們在學佛中少走很多彎路。

  在正確理解並依準經文的基礎上,淨土宗的教判就是我們淨土行人往生極樂的航標:能保證我們擇法對機,專一而不雜;能保證我們沿著世尊的教法勇往直前,不被干擾;能保證我們達成一生都嚮往的安樂國土之心願。因此,不可不知,不可不學!

  什麼是教判呢?教判又告訴我們什麼呢?對於我們念佛往生又有什麼幫助呢?

  教判,說白了就是判定某個宗派在佛教中的相狀、內容、行持方法,以及獲得果益等的說明。

  淨土宗的教判是非常完備和詳細的,航標指路作用顯明而清晰。比如淨土宗的相狀是大乘佛法之頓教,也就是說,修習淨土宗可以非常快地獲得成就。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有過判定:

  問曰:此經二藏之中何藏攝?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攝。

  當然,比起其他大乘教法,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淨土宗是頓中之頓的教法,因為它是阿彌陀佛把所有無上功德全部贈與苦難眾生,只要稱念就可以成就的教法。

  關於教判,我們看龍樹菩薩首先對世尊的教法有怎樣一個行判: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這是告訴我們什麼呢?顯而易見,這是告訴我們求證佛道有難易二法,就如同世間行道一樣,走路就很苦,而乘船則很快,可以快速到達不退轉地。當然,龍樹菩薩還告訴我們快速達到不退轉地的方法: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當我們知道求證佛道有易行道,我們還會走難行道嗎?

  承接龍樹菩薩的教判,淨土宗基礎理論的奠基人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中又舉出了在五濁惡世修行困難的五種原因,其中第五種原因即是「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原文言:

  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

  ……

  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又言: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曇鸞大師進一步說明自力求證佛道是難行道。而信佛因緣,願生淨土,憑借佛力得生阿彌陀佛清淨國土則是易行道。有佛力的住持,當即進入大乘正定不退轉之地,如同乘船那樣快速必達。這就是自力與他力的分野。難行與自力,易行與他力,我們學佛如何抉擇還用說嗎?

  在淨土宗理論中,自力修證與佛力救度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毫無可比性。我們到某地旅行,自行走路和乘交通工具可以相比嗎?可以相混嗎?我們不可能同時做到既在走路也在乘車吧?對於世間的事情我們還可以進行有理性的、有邏輯的分析判定,怎麼到了學佛出世間法就思維混亂了呢?世間法都不能成立的說法,難道在出世間法上就能行得通嗎?別忘了,出世間法是遠勝世間法的。

  自力與他力不分,這有兩個層面的問題:

  其一,是不知道我們往生靠的是什麼。以為我們往生雖然有阿彌陀佛的願力,但是念佛還是要靠自己所謂的「精進功夫」,或者需要拼湊凡夫的有漏功德為往生添磚加瓦,才能有把握,有這種想法的念佛人還挺多。有了這種想法,自然也就覺得自力與他力之分不重要了,反正也要自己使勁,進而也就認為對往生影響不大。如果這種觀點成立的話,那麼就會出現一個謬論,說明阿彌陀佛的佛力還不那麼令人信服,還需要凡夫再補充做點什麼,甚至還有更高的要求才能往生,比如要先做好人啊,要念佛功夫成片啊,要有清淨心啊等等,方能往生,人為地設定阻礙往生的條件,誤人誤己。自己嘴上說信佛,可是到了事實上,凡夫的驕慢就顯現出來,對於佛力還是不信,否則也不會出現上述所說的現象了。而上述觀點還帶來了凡夫不專一念佛行持的變化,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雜修雜行。

  其二,是不知道如何往生。把能否往生的注意點放到了凡夫身上,拚命地用「我執」去雜修雜行,而不把往生的希望寄托於佛,不知他力(佛力),就不知道我們出離要靠佛力。我們就不會客觀地自審根機,滅除驕慢,捨下我執而專一念佛,就會無視機深信,當然也就不會有法深信。相反,就會東聽西看,行持不專而雜亂,最終導致善導大師所說的「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這樣難以往生的結果。

  我們還能說自力與他力之分不重要嗎?還能說「自力與他力之分對於往生淨土有什麼關係」這樣的話嗎?關係非常重大啊!大到我們所學佛法能否對機而獲大利益的問題,大到我們今生能否順利擺脫輪迴的糾纏而出離生死的問題,大到我們能否順利達成往生成佛心願的問題。

  同樣,淨土宗的法脈祖師傳承到了道綽大師這裡,大師將求證佛道判為兩種方法:一為聖道門,二為淨土門;並指出末法時期起行修道難以成就。何為聖道?靠自力修戒定慧求佛道也。何為淨土?靠佛力得佛果,是為淨土。大師言:

  聖其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大師還指出: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道綽大師教判的兩條學佛道路告訴了我們最終的結果,那就是修習聖道根本就無法成就,末法時期五濁惡世只有淨土一門才是我們的入路之門,並以第十八願解義文顯明了念佛成佛之果。涇渭分明,難易彰顯,撥雲見日,後人受教。

  淨土理論的發展到了善導大師這裡終於成熟了,大師開宗立教,終於把彌陀救度清晰、明朗、廣泛地弘傳開來。大師在《觀經疏》中的要弘二門判言: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解釋了定心和散心修行者迴向求往生也是阿彌陀佛第十九願救度的對象,這還是憑借佛力達成的,哪有一點自力的影子?

  大師堅定有力地判言: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不管你是善凡夫還是惡凡夫,能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都是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所為。大師言說視同佛說,我們必須知道。

  上述所言,皆是淨土宗祖師教判的內容與對佛法的判定抉擇,我們從祖師教判中獲益良多啊!

  淨土宗教判是祖師大德求證佛道、認知佛法的智慧結晶,是淨土宗教法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後之學人的指路航標,是我們判定淨土宗知見是否正確的準則,為我們往生之路保駕護航。

  正是:

西方極樂何其遠,

釋迦發遣彌陀喚。

祖師教判來護航,

念念稱名把家還。

 

佛成

二0一九年十月六日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