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土藝術 造像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造像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西千佛洞因位於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離敦煌市區約三十五公里,開鑿於黨河河岸的懸崖峭壁上,與莫高窟僅隔一道鳴沙山,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藏於巴黎的敦煌遺書記載,西千佛洞的開鑿時間應早於敦煌莫高窟,最晚也與莫高窟同一時期。現存洞窟十六個,大都為北魏時所開鑿。

 

一、觀極樂莊嚴,厭苦欣樂

  右圖這一幅就是位於西千佛洞第十八窟西壁的淨土變相圖,是根據《觀無量壽經》的內容繪製的。

  這幅「觀經變」,主畫面是西方極樂世界說法圖。畫面採用左右對稱的構圖,阿彌陀佛處於中軸線正上方,結跏趺坐而說法。左右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像略小,微轉向阿彌陀佛。其他海會聽法大眾,除了舞樂者之外,也都微微朝向主尊阿彌陀佛,使得整個畫面呈現一種向心力,讓人第一眼就自然聚焦於阿彌陀佛,主體突出,主題鮮明,氣氛活潑愉悅而又不失莊嚴、虔敬。




  對照《觀經》內容的話,極樂世界莊嚴景象出自十三定觀,是世尊應韋提希夫人所請而說的,可見定觀是當時大眾所熟知的一類修行方法。

  《觀經》中的韋提希夫人與我們普通人一樣,她和夫君頻婆娑羅王平日裡也經常供養佛陀與僧眾,也會聽法,但求法的心沒那麼迫切;但在遭受宮廷政變,大王性命堪憂,自己又被兒子阿闍世幽禁之後,她才感受到娑婆世界眾苦逼迫,哪怕貴為國母也無能倖免,因而真正發起出離心,發願往生極樂淨土。但極樂世界這麼遠,要怎麼去呢?韋提希夫人覺得觀想法是非常高超的行法,修這個應該可以吧,於是她對佛陀說:

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就是韋提希祈請定觀法。佛陀就隨順凡情講了十三定觀:先作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然後觀極樂世界寶樹、寶池、寶樓;觀想依報莊嚴之後,接著觀想阿彌陀佛及眷屬莊嚴,先從阿彌陀佛的寶座開始觀想,然後觀想佛像,繼而觀真身及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最後是雜觀,整體性地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淨土變相圖最初創作的目的也是為了說明修觀想的。然而,極樂世界的美妙,恐怕只有見過和觀想成就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繪畫只能非常粗略地以這個世界最美好的想像儘量體現極樂世界的清淨法樂,再對照我們這個世界種種苦與穢,這樣來增進我們厭苦欣樂,厭離娑婆無常苦,欣求淨土涅槃樂。

 

二、選擇念佛,疾速成佛

  南側條幅畫的是未生怨,描述頻婆娑羅王與阿闍世太子是如何結怨的。畫面中有一草廬,是仙人修行之所。頻婆娑羅王指揮眾人圍困仙人,逼迫其自盡。而後仙人投胎為阿闍世太子,報復了頻婆娑羅王──阿闍世太子受到提婆達多的挑唆,造下殺父禁母的五逆重罪。這個畫面是此窟觀經變的獨特之處,從未見於別處。



  《觀經》中,對頻婆娑羅王和韋提希夫人的修行和成就都有所交代:頻婆娑羅王在幽閉時得目犍連日日授八戒,又得到佛光照耀其頂,遂得阿那含果(聲聞乘之中的第三果,得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迴還欲界,而證涅槃。此位須斷盡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證得之);韋提希夫人在第七觀華座觀時得無生法忍。

  而《觀經》反面主角之一的阿闍世王後續如何卻沒有交代,不禁令人好奇,這個殺死父親,又差點殺了母親的惡王最後結局呢?《大智度論》中交代了阿闍世王護持五百羅漢第一次結集經典,顯然那時他已棄惡從善。那麼他是如何從夥同提婆達多與佛教僧團作對,罵「沙門惡人,幻惑咒術」,轉變為佛門護法的呢?

  佛教經典論釋中提到阿闍世的有幾十部之多,其中《阿闍世問五逆經》《阿闍世王授決經》《佛說阿闍世王經》說得比較詳細。這三部經也都說在王舍城靈鷲山,內容貫穿阿闍世奪取王位之後恐懼、悔恨,繼而懺悔、求法,通過聞法接觸疑惑;最終,佛陀入涅槃前授記他成佛。所以《觀經》未生怨的故事看似是悲劇,最終結局卻是圓滿的。《阿闍世王授決經》講述了佛授記阿闍世成佛:

  佛便授與王決曰:

  「卻後八萬劫,劫名喜觀,王當為佛,佛號淨其所部如來,剎土名華王,時人民壽四十小劫。」

  但阿闍世王走的是聞思修、自力修行的普通修行之道。他殺父禁母之後心生恐慌,怕受到因果報應,而事實上他也確實到地獄轉了一圈。但因為他生前已皈依佛,聽聞佛法,供養三寶──《佛說阿闍世王經》中說,他聽法後消除如須彌山那麼大的罪業,還剩餘如芥子那麼小的罪業,並且得柔順忍(意指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所以在地獄並沒有受苦,轉了一下就上生天上。在天上、人間輪轉了很多次,每一世都精進修行,勸人信佛,八萬劫之後成佛。眾人聽到佛授記阿闍世成佛,都覺得很奇特,這樣的五逆惡人,看上去必定要在地獄受長劫苦的,竟然也能成佛!舍利弗等不禁感嘆:

不敢說人某趣地獄,某當滅度。

所以者何?群生之行不可思議。

  《佛說阿闍世王經》中說,阿闍世前世已供養七十二億諸佛世尊,才有他這一世的信佛因緣,而他這一世也是種下了成佛的遠因,八萬劫之後才出家修道成佛。

  再回頭來看《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她走的是信解脫道,一見極樂淨土的莊嚴景象就發願往生,當場證得無生法忍,命終之後必生淨土,快速成佛,可謂當生成就。

  說快慢也只是以我們凡夫的時間觀念而言的,到了極樂淨土,那是究竟圓滿的報土境界,還有什麼先後快慢之說?往生時即是成佛時。

  世尊在講了十三定觀之後,無問自說了散善九品,最後以下品下生這樣五逆十惡的極惡之人實現從地獄到成佛的大反轉,演繹了佛法最不可思議的法門──這樣的惡人,臨終十念念佛,佛與聖眾即持金蓮花迎接他往生淨土。

  法然上人在《選擇集》中歸納了《觀經》的三種選擇:一是選擇攝取,二是選擇化讚,三是選擇付囑。

  「選擇攝取」:阿彌陀佛佛光雖普照眾生,然唯攝取念佛之人往生淨土。

  《觀經》之中,雖明定散諸行,彌陀光明,唯照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云選擇攝取也。

  「選擇化讚」:彌陀化佛唯讚念佛,沒有提其他的。

  下品上生人,雖有聞經、稱佛二行,彌陀化佛選擇念佛云:

  「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故云選擇化讚也。

  「選擇付囑」:《觀經》最後,釋迦佛唯選擇念佛,而沒有選擇定善、散善。

  又雖明定散諸行,唯獨付囑念佛一行,故云選擇付囑也。

  這三個選擇可歸納為選擇念佛,念佛是釋迦佛、阿彌陀佛和一切諸佛所選擇的終極行法,是末法眾生最後的希望。

  我們既不必嫌惡阿闍世躬身殺父之罪,也不必豔羨他竟然第二生就脫離惡趣,無始劫以來,我們什麼壞事都做過,而一向念佛的我們,今生是生死輪迴中的最後一生,下一生將在極樂淨土蓮花池中重生!

 

佛昀居士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