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貳、淨土宗義 中國淨土宗第一人 ——略論曇鸞大師對淨土宗的貢獻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貳、淨土宗義
中國淨土宗第一人 ——略論曇鸞大師對淨土宗的貢獻

       生於北魏的曇鸞大師(476–554?)在中國淨土宗史上乃至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著作《往生論註》(以下簡稱《論註》)為中國淨土宗理論建設及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了歷史里程碑式的卓絕貢獻,堪稱中國淨土宗理論建立的第一人。但如此重要的佛教史上超級大師級的人物,人們瞭解的還很少,給予的肯定還不夠。本文依據曇鸞大師的主要淨土教著《論註》,說明其對淨土宗的貢獻並對現代人生活的影響。

 

一、曇鸞大師對淨土宗宗派建立的貢獻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至隋唐時期開出大乘八宗,標誌著佛教本土化、中國化的完成。宗派佛教為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色,是佛教在中國教化傳播的根本手段和根本形態。

 

       沒有本土化,佛教在中國不能扎根;沒有中國化,佛教在中國不能發展。從本土化到中國化,宗派的建立便是最為重要的歷史事件。

 

       曇鸞大師生活在南北朝時期,正是佛教從本土化向中國化轉變的歷史時期,佛教界正瀰漫著創宗的萌動。一些佛教界的大師們,試圖將從印度傳來的佛教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以便從中抉擇出佛陀出世本懷,他們成為佛教創宗立派的先覺者,為隋唐時代佛教宗派的正式創立奠定先期理論基礎。曇鸞大師便是極為少有的先覺者之一。《論註》包含了宗派成立的根本要件,即教相判釋、正依經論、法脈傳承。

 

1、教相判釋

       《論註》是對天親菩薩的《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以下簡稱《往生論》)所作的解釋書,首先引用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判釋彌陀淨土法門為他力易行道,而且是大乘佛法之登峰造極,不退佛果的乘風快航,所謂「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這也是中國祖師第一次引用龍樹菩薩之教判,此後淨土教家涉及淨土教判無不遵此芳規。

 

2、正依經論

       接著就論題「無量壽經」,專門解釋為「王捨城所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捨衛國所說《無量壽經》」,即《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之淨土三經。這是要特別說明淨土三經的同質性,即「宣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以佛名號為經體」。而《往生論》正是依淨土三部無量壽修多羅所說之真實功德相(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無量壽佛名號)所作的論典。並特別就「依」字作了「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的「三依釋」,以嚴密的邏輯論證「三經一論」的內在同構性,確立「三經一論」為淨土門正依經論,由此建立淨土一宗理論上的大根大本、大框大架就再沒有異議,歷來的淨土行人皆遵奉「三經一論」為根本所依,其法理源頭便出自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

 

3、法脈傳承

       《論註》秉承印度二大菩薩的淨土教義,溶為一爐,即依據龍樹菩薩「易行道」(易)的指引,詳細解釋天親菩薩《往生論》之「真實功德相」(勝)。如此從印度龍樹、天親,到中國曇鸞,法脈傳承便十分清晰,往下延續,則有道綽、善導,實為中國淨土宗之正脈傳承。曇鸞大師也成為溝通印度淨土教與中國淨土宗的第一人,是促成印度淨土教向中國淨土宗轉化的關鍵性人物。

 

       可以說,沒有曇鸞大師,即使有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也會原態塵封,僅僅是中文版的印度淨土教,而不會有後來的中國淨土宗。正是由於曇鸞大師《論註》的偉大貢獻,從印度而來的三經一論終於發育成熟為中國淨土宗。

 

       又根據傳記,曇鸞大師在洛陽親自拜見了當時來自印度的高僧菩提留支三藏,流支三藏向曇鸞大師面授淨土教。其所面授的淨土經典,唐之道宣律師謂《觀經》,明之雲棲大師謂《阿彌陀經》,日本法霖法師謂《無量壽經》,而東大林傳承之三論系譜謂之《往生論》,各說不同,頗難認定,但總之曇鸞大師是直接從印度高僧面受淨土教法的第一人,由此增加其傳承之可靠性與權威性;同時亦間接說明曇鸞大師《論註》對淨土三經一論皆有精闢的闡釋,故使後人紛紛援引。

 

 

二、曇鸞大師對淨土宗教義解釋的重要貢獻

       一個宗派能夠成立,達到廣化有緣眾生的目的,必須要清晰顯明其教法根本原理(教),具體行業修持(行),適應修行人群(機),及依教修行利益(益),即機理雙契,修因感果。

 

       《論註》對淨土宗機、教、行、益都有明確的闡釋。

 

1、原理

       淨土法門與聖道法門的根本區別在於,一者靠自力,一者靠他力(阿彌陀佛本願力)。

 

       淨土宗開宗立教的根本法理依據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離開佛本願力,一切免談。《論註》對阿彌陀佛本願力的闡發、開顯淋漓盡致,無以復加。細究其文其義,強調彌陀本願力多達百餘處。

 

       《論註》開宗明義引用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說明難之所以難,易之所以易,其背後的原理機制在於一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一者「乘佛願力,便得往生」。

 

       上卷釋二十九種功德莊嚴相,一一問以「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而答之以佛之本願;下卷釋二十九種功德莊嚴自利利他不可思議之力,而一一問以「此云何不思議」,答之以佛之本願力成就。至其最後結論更是引用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證明「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可謂一錘定音,不可撼動,何以故?「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其餘闡明彌陀本願力之處亦俯拾皆是。

 

       可知《論註》通篇是以《往生論》「觀佛本願力」一偈為眼目,深深奠定淨土宗的理論基石——彌陀本願力,顯示淨土法門是徹始徹終、徹徹底底的他力之教。

 

       想到曇鸞大師的時代正是自力修行風氣正濃的時代,而在大師之前並無任何人作出如此石破天驚的闡發,《論註》可謂前無古人、後啟來者之作,曇鸞大師實為非常之人,其卓越的智慧、超人的勇氣令人五體投地。

 

2、行法

       《往生論》所明往生淨土的行法為五念門,即禮拜、讚歎(稱名)、作願、觀察、迴向,這五念門內在的關係如何?以何為中心、為正體?單從篇幅來看似乎以觀察為主,然而依《論註》的解釋卻是以稱名為主。

 

這有幾點:

(1)《論註》判三經以佛名號為體,則五念也必然以佛名為體,也就是五念都是圍繞著佛名展開,是佛名號的不同體現,而最集中、最直接體現佛名的當然是稱名。

 

(2)釋讚歎門稱名如實修行相應,以名即法,佛名即是實相身、為物身,故能攝眾生入畢竟淨。往生之因畢竟在阿彌陀佛名號。

 

(3)釋第十八願所說十念為「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佛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則此十念斷然為稱名十念。由此「但稱名號」「業事成辦」,「十念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

 

(4)最後歸納五念往生之因入彌陀第十八願一願,說「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由上可知此之十念即是「但稱名號」,也即是五念門歸入一稱名門。

 

(5)以觀察二十九種功德莊嚴,乃是為了生起對「本願稱名,必得往生」的信心,所謂「起觀生信」。

 

(6)曇鸞大師另一精絕之作《讚阿彌陀佛偈》,內容總含五念門,但偈文之先總冠「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也是顯明以稱名一行總攝五念。

 

3、攝機

       《論註》上卷末八番問答引用《大經》第十八願、《觀經》下品下生,說:「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證明淨土門正所攝機為可能造作五逆謗法的罪惡凡夫。

       其他如「不斷煩惱得涅槃分」,阿彌陀佛「莊嚴身口意三業,用治眾生虛誑三業」,「此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是染污相,是破壞相」,「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佛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在在處處,顯明淨土法門凡夫為本之特色。

 

4、利益

       《往生論》以修五念門得五功德果,最後成就一菩提果。《論註》則引用阿彌陀佛三願建立起淨土宗往還二種迴向之理論結構。即依第十八願力速往生,依第十一願力速成佛,此為往相;依第二十二願力,速往十方世界度眾生,此為還相。往生、成佛、度眾生,皆緣阿彌陀佛本願力。故說「凡是生彼淨土(往相),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還相),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同時往生並非必到臨終之時才決定,而是平生達成,所謂「十念業成」「業事成辦」

 

       又以稱名破暗滿願能獲現世種種利樂。

 

       依《論註》曇鸞大師之解釋,淨土法門,煩惱成就之罪業凡夫,依佛願力,但稱名號,十念業成,便得往生,即入必定,速疾成佛,廣度眾生。此後經道綽、善導大師努力,大成淨土宗,更加充實完善,但大體綱格完全依《論註》所明「本願之教,凡夫之機,稱名之行,成佛之益」。淨土宗集大成者——善導大師開宗理論「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可說完全脫胎於此。

 

       其餘如「何故依、何所依、云何依」之三依釋,「在心、在緣、在決定」之三在釋,「真實功德、不實功德」之二種功德釋,「往相迴向、還相迴向」之二種迴向釋,「法性法身、方便法身」之二種法身釋,「名即法」「佛名為經體」「實相身、為物身」之釋,淨土止觀、淨土菩提心、淨土巧方便之釋,下品凡夫以有生巧入無生,生彼淨土即超地超劫……皆十分精妙,既義本佛經,而能發前人所未發,成後人之定準。

 

       由於曇鸞大師先是習學龍樹菩薩四論《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之著名大德,故「出空入有,空有圓融」成為《論註》釋義一大風格,亦為後代禪淨空有之調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曇鸞大師本人也成為一肩荷擔印度中觀空宗鼻祖龍樹之教與唯識有宗鼻祖天親之教,將此印度二大菩薩空有之教溶於一爐,創立中國淨土宗理論的著名祖師。

 

 

三、曇鸞大師的其餘貢獻

       曇鸞大師是具有特異秉性的超異人物,一生充滿神異色彩。幼年便慕五台山之神跡,以至未十五便到五台山佛光寺出家。南朝梁天子恆向北禮,稱「肉身菩薩」,魏皇帝尊稱「神鸞」。註《大集經》中途染病,四出求醫,行至秦陵,上望青霄,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歷然齊睹,瞬目之間,疾乃隨愈。

 

       大師對道家、醫術皆有甚深造詣,曾訪當時道家著名人物陶弘景獲贈仙經十卷,現存道藏當中據傳仍有曇鸞大師醫方及《曇鸞法師服氣法》。

 

       《論註》引用世典及種種善巧譬喻也非常嫻熟精要,可知曇鸞大師不僅佛法造詣精湛,世學學養也十分深厚。

 

       《論註》言辭優美,義理精邃,「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乎四海皆兄弟」等等,為後人常常引用的美文佳句甚多,在中國歷代各宗祖師著作中誠不多見。

 

       曇鸞大師留世的另一部傑作《讚阿彌陀佛偈》,為共計近800句七言長詩,反映出大師豐沛的詩歌創作能力,成為淨土聖教中著名的優美讚詩。

 

       大師影響所及,不僅限於中國,日本淨土宗、淨土真宗歷代數千萬億的信徒皆奉大師為初祖,尊重之極,感戴銘心,時至今日,前來玄中祖庭拜謁的人流不絕於途。玄中寺也成為曇鸞、道綽、善導淨土三大師相繼住持弘化最著名的祖庭。

 

 

四、曇鸞大師淨土理論對現代人生活的影響

       淨土宗是他力之教,在中國開此他力之教之理論先河,奠定其理論基礎者即是曇鸞大師,此後有道綽、善導承其餘緒,終於建立起淨土宗輝煌大廈,度化無數念佛人,其對中國人的內心信仰、日常生活影響是非常巨大的。至今天,一句阿彌陀佛習慣性地出於口,聞於耳,書於紙,寫於牆,我們說中國人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直接間接都受了曇鸞大師《論註》的影響與恩澤,絲毫不為其過。

 

       考之於現代交通、通信的發達,互聯網的興起,世界一體化,人類日益成為命運共同體,似乎處處冥合了淨土宗「他力緣起」的理念,也兆示了淨土宗現代復興的契機必然性。

 

       沒有他力,便沒有現代人的生活;沒有他力,也沒有現代人的信仰。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大師在《論註》最後的感歎及期盼,不僅是淨業行人的龜鑒,也應當成為一切人日常生活的準則。飽嘗種種他力方便的現代人,讀到《論註》這一本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他力經典,應該覺得格外的親切吧。

 

       曇鸞大師對於中國淨土宗的建立有著根本性、全面性、永恆性的貢獻,從時間、法源、重要性及影響來說,稱為中國淨土宗第一人,當之無愧。

 

       總結曇鸞大師為:中國承接印度龍樹、天親二大菩薩淨土教法的第一人。促進印度淨土教向中國淨土宗轉化理論建設的第一人。以彌陀本願力建立中國淨土宗根本教理基礎的第一人。依龍樹「難易二道」為淨土教判的第一人。建立「自他二力」教判的第一人。論證淨土三經一論內在結構體系的第一人。

 

       《論註》為中國祖師第一次闡明淨土三經以佛名號為經體。第一次引用《觀經》下品下生解釋《大經》第十八願。第一次引用四十八願中十八、十一、二十二願建立往還二種迴向,證明若往若還全仗佛力。第一次顯明煩惱成就凡夫人,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第一次提出名即法,佛名即是實相身、為物身,凡夫稱名為如實修行相應。第一次說明念佛往生,平生業成。第一次闡釋淨土他力止觀、他力菩提心、他力巧方便……《論註》是一部嶄新的淨土論著,所有解釋皆體現了曇鸞大師的創見發明,絕無老套故襲,而為後來者所遵循。《論註》因而成為中國淨土宗史上第一部偉大的著作。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