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淨土宗概論講記》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淨土宗概論講記》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五、《觀念法門》一卷

       接下來我們來瞭解「具疏」,都是概略性的介紹。

 

       具疏四部,每部大科為四:首先解釋題號,簡介有關內容;再解釋寫作這部具疏的目的所在;接下來說明內容組成;最後說明這部著作的要點。

 

       我們來看《觀念法門》,從這四個方面來說明。

 

       《觀念法門》,全稱《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意為阿彌陀佛相好功德廣大如海,無有限量,或觀或念,皆有無限功德,簡稱《觀念法門》。

 

       「觀」字代表觀佛三昧,「念」字代表念佛三昧,《觀念法門》其實是說了觀佛三昧、念佛三昧這兩種。這是解釋題目的意思。「簡稱《觀念法門》」,有時候也叫《觀念門》。       

 

       本書目的,在引導好樂定心觀佛、念佛的行者,契入本願稱名;內容為別時行法,五種正行中別明觀察正行,助入稱名正定業。

 

       這些話都很簡短,不過這個地方是個結論性的。希望大家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通過這個結論來看,也可以提出疑問。

 

       「本書目的,在引導好樂定心觀佛、念佛的行者」,眾生根機各個不同,有人堪修,有人不堪修,有人好樂,有人不好樂。本書目的,是引導定心觀佛和定心念佛這兩種行者,契入本願稱名。

 

       怎麼能證明這本書是在引導定心觀佛、念佛的行者契入本願稱名?有什麼道理呢?怎麼來說明它是「觀察正行」來助入「稱名正定業」呢?這都要去看《觀念法門》這本書,找到其中的理由。

 

       有兩方面的理由:

 

       第一,依據善導大師一貫的思想,是有五種正行,其中以稱名為正定之業。《觀經疏》最後結尾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意,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毫無疑問,「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善導大師立教的根本之處。這四部著作又是具疏,它們的地位顯然是附屬、輔助於本疏的。《觀念法門》屬於觀察正行,一看就很明瞭,從書的名稱到它的內容都很清楚。從這個道理來講,它必須服務於、輔助於《觀經疏》的稱名正定之業。

 

       瞭解了這個方向之後,我們再來看,就會站在一個高點上,這個時候才會打通氣脈。不然看《觀念法門》會看不清楚,會理解為「這不是教我們怎樣定心修行嗎?」因為《觀念法門》本來就是要攝受定心觀佛、定心念佛的眾生,一定會就他們的根機講到這方面的行法,不然怎麼攝受呢?如果不從高點來看,就像前面講的,不是登到山頂上看,而是在山腳下看,在山腳下往山上爬的時候,一根樹枝、一片樹葉都會擋住眼睛,就會認為「這不是教我們觀嗎?這不是教我們怎麼定心嗎?」不是的,這是不會看。所以要有這個高點,要先清楚地掌握脈絡,才抓得住根本的核心。這樣再回過頭來看,就能看出,原來這是要引導定心觀佛、定心念佛的眾生進入本願稱名。站在這個角度、立場上,把握住這條主線,再來看,就能貫通;不然就會「死於句下」,或者「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這是講一個大體的原則。如果要詳細來看,看到哪一點是導入本願稱名的,就會看得很法喜。我們讀書也要以此為基調。看一本書,假設是《觀念法門》這本書,如果你從頭到尾看得很清楚,但居然看不出它是以「觀察正行」導入「本願稱名」的,那麼很明顯,這本書就是教人觀佛的——當然事實不是這樣的。如果它沒有「稱名正定業」這種觀念,也沒有助業導入正定業這條主線、這種根本的原則,那麼它和善導大師的思想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那很顯然,這本書很可能不是大師的著作,因為古代可能有人假托大師的名義。這樣來看書才能有底氣。當然我們講的是假設,事實上,這本著作本來就是善導大師引導定心觀佛、念佛的眾生進入「本願稱名」的。

 

       下面講本書的內容結構。

 

       本書大分為三:先於「三昧行相分」說明定心觀佛三昧及念佛三昧之實修儀則;次於「五緣功德分」說明念佛具有滅罪、護念、見佛、攝生、證生五種增上緣功德利益;最後總結勸導專稱佛名。

 

       「本書大分為三:先於『三昧行相分』說明定心觀佛三昧及念佛三昧之實修儀則」,實際修持的時候要怎樣做,書裡講得很清晰。

 

       下面是《觀念法門》的組織圖表。

 

       這張表把《觀念法門》分成三個部分:「三昧行相分」示三昧行法;「五緣功德分」示念佛利益;「結勸修行分」示信謗損益,有信順阿彌陀佛救度的,還有誹謗的,信順就有利益,誹謗就有損失,「最後總結勸導專稱佛名」,這就是「結勸修行分」的內容。

 

       這是講《觀念法門》的內容、結構、組成。接下來說明它的要點。

 

       其中,「五緣功德分」內題「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一卷》」,尤其「攝生增上緣」的部分,在教理上最重要。

 

       有「滅罪」「護念得長命」「見佛」「攝生」「證生」五種增上緣。

 

       滅罪增上緣,念佛可以滅罪,包含稱名、觀佛和見佛;還有護念增上緣:這些是現生的利益。

 

       攝生增上緣和見佛增上緣通現生和臨終。證生增上緣是證明我們能往生。

 

       其中對我們最重要的,當然是阿彌陀佛怎樣攝受眾生去往生,所以攝生增上緣這一部分在教理上最為重要。

 

       另外,本書說到臨終助念方法,以及說明念佛現世利益之滅罪、得護念、延年轉壽、不遭橫難等,對淨業行人有很大的影響。

 

       臨終助念是誰發明的?就是善導大師。說在哪裡?在《觀念法門》這本書裡。現在也強調念佛消災滅罪,念佛得護念、得種種好處,對這些在哪裡有系統的說明?就在「五種增上緣」裡,念佛延年增壽、不遭橫難,這裡講得很清楚。

 

六、《法事讚》兩卷

       先解題號。

 

       《法事讚》題號有三種:上卷首題《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尾題《西方淨土法事讚》,下卷首尾皆題《安樂行道轉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簡稱《法事讚》或《淨土法事讚》。內容為教導轉讀《阿彌陀經》並繞行念佛之儀則,以此法事願求往生;為臨時行法,五種正行中別明讀誦正行,助入稱名正定業。

 

       這三個題目有詳有略,尤其是最後的題目加了「安樂行道」四個字,是最具體的。

 

       「內容為教導轉讀《阿彌陀經》並繞行念佛之儀則……」這是結論。何以知道這是讀誦正行來助入稱名正定業呢?大家可以去看《法事讚》,裡面有很多文句說明這一點。要能通達義理。

 

       全書三分:前行法分,正轉經分,後行法分。以正轉經分為主,將《阿彌陀經》分為十七段,每段附加讚文以解釋經文之義,歷來備受重視。如解釋「生因段」經文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此即是廣為傳誦的「稱名入報之偈」。以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也就是報土;以念佛之外「隨緣雜善」(即《觀經》定散二善),解釋「少善根福德因緣」;以「念彌陀專復專」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全書三分:前行法分,正轉經分,後行法分」,行法儀則有前有後,中間「轉經」是最重要的部分。

 

       「以正轉經分為主,將《阿彌陀經》分為十七段,每段附加讚文,以解釋經文之義,歷來備受重視」,雖然是讚偈,但讚偈的內容就是解釋當段經文的,它的重點就在十七段經文當中。

 

       「如解釋『生因段』經文說」,「生因」就是往生正因這一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善導大師很簡略地用了四句偈子解釋這一段,「此即是廣為傳誦的『稱名入報之偈』」,就是: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這一句話,把前面所有對極樂淨土依正二報的讚歎都包含在內了。《阿彌陀經》前面有一大段讚歎極樂依正二報莊嚴的文句。這樣的依正二報莊嚴是什麼樣的境界呢?大師以「極樂無為涅槃界」這一句話作了總結,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報土。

 

       「以念佛之外『隨緣雜善』(即《觀經》定散二善),解釋『少善根福德因緣』」,這都是很簡略地來解釋《阿彌陀經》。

 

       又,最後咒願,顯明因施主別請,大眾共行轉經念佛,為之回願祝福,為接引信眾所共修之法事。

 

       《法事讚》的因緣就是有施主來請。我們希望,最好是有會梵唄、會接引信眾的人士,能把《法事讚》恢復起來。在唐朝善導大師的時代,到底是怎樣來做這個法事的,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淨土門善導大師的《法事讚》是用來接引信眾的,有人到寺院裡做佛事或者是有什麼要求,比如祈願、祈福的,通過《法事讚》來成就,這非常好。法會的時候,上面有法師坐高座誦經文,底下有法師以及很多信眾、施主,大家共同念讚文;讚完之後有唱,有和,有散花、繞佛等等,設計得很莊嚴,很隆重,也很有互動性,很有加持力。這樣做一天、兩天或者三天佛事,接引信眾也是很多的。善導大師早就設計好了,可惜當時沒有攝像機,沒能攝錄下來。

 

 (待續)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