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淨土宗概論講記》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淨土宗概論講記》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二、淨土三經概要

      下面我們對三經作簡單介紹,內容分成四方面:第一,介紹譯本,因為經典都是翻譯過來的,所以要對譯本介紹一下;第二,這三部經的大意;第三,這三部經的核心;第四,它們的梗概和要點。通過這四方面來說明。

 

      首先介紹《無量壽經》二卷。

 

《無量壽經》

      一、《無量壽經》二卷

 

      《無量壽經》共有十二種譯本,其中五本現存,七本缺失,稱為「五存七缺」。今所依者,為其第三本,即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康僧鎧三藏法師所譯《無量壽經》(《歷代三寶紀》)。此經因為在淨土三經中部卷最多,所以簡稱《大經》或《大本》。異譯本有《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又稱《大阿彌陀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莊嚴經》《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另存梵本及西藏譯本。

 

      「《無量壽經》共有十二種譯本,其中五本現存,七本缺失,稱為『五存七缺』」,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有七種譯本已經找不到了。古代在「眾經目錄」中,會寫有某種譯本、由誰翻譯。雖然有目錄,但有些現在找不到原來的譯本了,所以《無量壽經》現在存在的有五種,七種缺失。

 

      這五種譯本是不是都作為正依經典呢?不是的。「今所依者,為其第三本,即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康僧鎧三藏法師所譯《無量壽經》(《歷代三寶紀》)」,這是記載在《歷代三寶紀》一書裡。這本書是隋朝費長房所編的一種目錄,主要記載不同朝代翻譯經典的人員以及經的名稱、年代,是一種佛教文獻。因為這些記載各有出入,所以有人認為《無量壽經》不是康僧鎧三藏翻譯的。對這一點,考據學有必要弄清楚,但對我們來講沒有必要,我們只要知道說的是哪部經就好了。

 

      「此經因為在淨土三經中部卷最多,所以簡稱《大經》或《大本》」,異譯本不是「五存」嗎?還有四本,就是《大阿彌陀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莊嚴經》《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除此之外,還有梵文字的《無量壽經》,另外還有西藏的譯本。

 

      接下來講本經的大意、主要內容。

 

      本經主說阿彌陀佛因中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依願修行,成就佛身、淨土及聖眾莊嚴;上卷講述彌陀成佛因果,下卷講述眾生往生因果。

 

      這部經的大意很清晰,交代阿彌陀佛成佛之前叫法藏比丘,他怎麼發四十八願,怎麼修行成佛,然後將他成佛的因果迴向給眾生,使眾生念佛也能往生成佛,這是兩重因果。就像我們種豆一樣,豆是種子,種子種到地裡又能結豆。第一重,種子是法藏比丘,他成佛了,有了這個果;第二重,將果迴向給眾生,種到眾生心裡,讓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然後念佛往生西方,眾生也成佛。眾生往生成佛是第二重因果,這樣不斷循環往復,就可以度盡一切眾生。《無量壽經》裡有這兩重關係。

 

      本經核心:說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本經的內容很廣泛,核心說什麼?「說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件事。看《無量壽經》知道這樣的主旨,核心就抓住了;看了很多遍,文字都會解釋,但不知道「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等於沒看。

 

      本經的梗概及要點,我列了十點。當然,每個人列的可能都會不一樣。這十點可以分為四節:

       

 

      第一節,就是第一點,就像序分一樣,在內容正式開展之前,講釋迦本懷,戴一個帽子。

      第二節,就是第二、第三這兩點,講上卷彌陀成佛因果。

      第三節,就是第四、第五、第六這三點,講眾生往生因果。

      第四節,就是第七、第八、第九、第十,講釋迦佛的慇勤勸喻。

 

      本經梗概及要點如下:

 

      (一)釋迦本懷

      世尊欲說本經,先顯祥瑞德相,阿難見相啟請,世尊說明其出世本懷在於普救一切苦惱眾生,惠以真實之利。

 

      釋迦本懷,這在《無量壽經》中交待得很清楚,其他兩經沒有交代。所以這裡講的是三經中特別的內容,是本經特別殊勝的內容,是別的經典沒有涉獵到的。

 

      「世尊欲說本經,先顯祥瑞德相,阿難見相啟請,世尊說明其出世本懷,在於普救一切苦惱眾生,惠以真實之利。」這段文字很簡略,但它的內涵讓我們很感動。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他來到這個世界,講這麼多經典,根本所要表達的,就在這部經裡,這會是小事嗎?

 

      世尊說法,「先現祥瑞德相」,因為說法之前往往都有它的因緣,世尊的心理、心情一定表現在他的外表身相中。所以,欲講《無量壽經》的時候,世尊顯現出一種非常吉祥、祥和、祥瑞的身相。阿難是常年跟隨釋迦牟尼佛的,他也感到奇怪:「今天世尊怎麼這麼高興、喜悅,這樣與眾不同?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定是世尊心中法喜充滿,有大法要講,一定有殊勝、微妙的甘露法雨澆灌眾生。」世尊的這種表相,就顯示出他要講出世本懷了。他就問世尊。

 

      《無量壽經》裡這段文是這樣的:

爾時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

尊者阿難,承佛聖旨,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裡。威容顯耀,超絕無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

唯然大聖,我心念言:
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
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
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
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
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

 

      這段經文讀起來讓人很感動。阿難很奇怪世尊今天怎麼這樣喜悅,這樣光彩照人,心裡就很感動。釋迦牟尼佛就回答阿難說:「阿難,你不知道,我正在念阿彌陀佛啊。」然後講五十三佛等等,一直講到法藏比丘,然後告訴他是怎麼回事。大家可以去看經文。

 

      釋迦本懷,所謂「本懷」,是指世尊出世的目的、根本的心願。那怎麼知道《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呢?

 

      第一,從釋迦牟尼佛本人說法的儀相來說明,所謂「祥瑞德相」,在淨土門裡叫「五德現瑞」,就是前面列的那一段經文,說到釋迦牟尼佛「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裡」。這段文主要說明釋迦牟尼佛當時非常滿足、喜悅。「諸根悅豫」,「諸根」就是全身心——眼、耳、鼻、舌、身、意,「悅」就是喜悅,「豫」是歡喜快樂、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的那種心情。

 

      釋迦牟尼佛要開講《無量壽經》,他能夠觀察時機因緣,是講解阿彌陀佛救度的時候了。這是他來此世界成佛的根本目的,所以他整個身心,連毛孔都散發出喜悅。

 

      前面講的是釋迦牟尼佛的身相儀表,接著,佛陀親口宣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
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
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段文也叫「出世本懷文」。「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佛是出離生死、在三界之外的,他懷著無盡的大慈大悲,來到三界火宅度化眾生。「所以出興於世」,釋迦牟尼佛自己說他來此世界的目的,就是「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群萌」指一切苦惱眾生。「萌」指種子還沒有發芽的狀態。眾生就是種子,都有佛性,但是佛性沒有開發出來。佛來啟發眾生的佛性,拯救廣大群萌,給予真實之利,這就是出世本懷。

 

      第二,《無量壽經》講到結尾,也能顯示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這叫「特留此經之文」。正因為《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所以他把這部經特別留到法滅之時度化眾生。這顯示前後呼應的關係。

 

      那麼,出世本懷的內容到底是什麼?要講的真實之利到底是什麼?如果大家看《無量壽經》就很明白。

 

(二)四十八願

      接下來專門介紹阿彌陀佛因願果德。先明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選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精華,結成四十八大願,誓願以其成佛時之名號,救度一切善惡、智愚眾生往生其國,速疾成佛;如果有一眾生稱名、願生而不能令其往生者,則誓不成佛。

 

      四十八願,這是一個要點。

 

      「接下來專門介紹阿彌陀佛因願果德」,也就是普救一切苦惱眾生,「惠以真實之利」;就是給我們宣講阿彌陀佛因中的誓願、果上的救度功德:這就是救度眾生的方法,惠施給我們真實之利所在,也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先明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先講因願。這一段是講四十八願的概略內容,是四十八願結歸到第十八願的解釋,這裡就不詳細解釋了。

 

(三)法藏成佛

      發四十八願之後,法藏比丘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時間的修行,圓滿大願,於十劫之前,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即是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阿彌陀佛一直不停地呼喚著我們往生其涅槃國土——極樂世界。

 

      法藏比丘發的四十八願,每一條願都說「如果我達不到這個願,我就不成佛」,那四十八願是不是已經圓滿了呢?現在每一條願都已圓滿,法藏比丘已經成佛了。

 

      「十劫以來,阿彌陀佛一直不停地呼喚著我們往生其涅槃國土——極樂世界」,這句話是從意思上來說的,經文裡沒說阿彌陀佛在呼喚我們。阿彌陀佛成佛了,他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欲生我國」。在成佛之前,他要建立淨土,要成佛,「如果我成佛,就要救度十方眾生到我的淨土來」,成佛之後,他就順著本願,順著他的心,呼喚我們去往生。

 

      阿彌陀佛怎麼呼喚我們?經文裡就是「欲生我國」,但他不是跑來對著我們的耳朵喊「某某人,你要往生我的淨土,你要來啊!」阿彌陀佛要是對我們說話、喊我們,我們可能就被嚇著了。阿彌陀佛呼喚我們是非常善巧的,這種善巧方便主要是一種大念力,一種愛心,這都是佛的心。佛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經中上卷說到「華光出佛」,極樂世界的蓮花會放多少光明,每一光裡又出多少佛,每一佛又放百千光明,往各個世界度化眾生;又說到「香薰十方」,極樂世界的寶樹發出香味,遍及十方。

 

      那我們怎麼沒有聽到,沒有聞到?這都有內涵在裡面。因為佛救度我們、呼喚我們,是以佛的光明,所謂「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那我也沒看到啊?」是的,沒有看到。所以,結合起來,阿彌陀佛就是以名號來呼喚我們。如果看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知道這是佛在呼喚我們,是在說「你要回來,你要往生,你要回到我的淨土」。所以,以後聽到別人念佛,就不要無動於衷了,不要覺得「不就念阿彌陀佛嘛,煩死了」;要知道這是佛在呼喚你,是在喊「某某人,你要回來」。

 

      善導大師對六字名號的解釋: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這也是解釋阿彌陀佛的呼喚。「歸命」就是「你要歸來」,歸來是法身慧命的覺醒,像水歸到大海一樣,「歸命啊,歸命啊!你要歸來啊!」「發願迴向」就是「你要回到我的淨土」。那怎麼回來?道路呢?阿彌陀佛「即是其行」,「我就是你的道路,我就是你的功德資糧」。善導大師在「二河白道喻」裡就說明,佛在河對岸呼喚我們說: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那怎麼來呢?水火當中有條白道,這條白道其實就是六字名號,也是阿彌陀佛的功德,也可以講就是阿彌陀佛的身體,是阿彌陀佛本身。「你要來我的淨土,踏著我的身體就可以過來了,不要怕掉到水裡或者被煩惱之火所燃燒」,這就是阿彌陀佛以他名號的功德來呼喚我們。

 

      阿彌陀佛的呼喚是無時不在的,也是無處不在的,如果我們內心覺醒,就能感覺到種種跡象都顯示出這一點。就像蘇東坡在詩中所寫的:

溪聲儘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這兩句話寫得很優美。風起浪湧,我們聽到的都是佛的廣長舌宣說妙法的聲音,山河大地都是佛的清淨之身。這是我們心性的覺醒,有信心才能領會、才能聽到彌陀的呼喚。

 

      還有一首古詩寫得也很好,我也經常憶念這首詩,覺得它和佛的慈悲很相應。這首詩是杜甫寫的: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彌陀呼喚我們就是這樣的。「好雨」就是甘露妙雨,是可以滋潤一切眾生菩提覺苗的雨。它是知道時節的,眾生的時節因緣成熟了,根機成熟了,不早不晚,「當春乃發生」,在這個時節,雨就下了。彌陀呼喚我們,他會觀察十方眾生的根機,是不早不晚的。

 

      他會「隨風潛入夜」。「風」就是預先調熟眾生的過程。這個風很柔和,不是暴風。風沒有形象,很細膩,很細微,用風來比喻阿彌陀佛的大悲,阿彌陀佛法雨的救度可以用「隨風潛入夜」來比喻。「潛」就是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夜」指我們在無明中,是昏暗的,不瞭解、不知道佛的慈悲。我們在三界中,也像在睡覺。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如果佛對著我們的耳朵喊一聲,那不就像打雷一樣讓我們受驚嚇了?佛不可能這樣,而是在我們安眠的時候,不打擾我們休息,細細地滋潤。「潤」是滋潤。「物」在詩中指草木,這裡比喻為一切眾生。「細」是細膩。佛滋潤眾生的心田,非常細膩,生怕打擾了我們,是沒有聲音的;但是萬物都在生長。所以阿彌陀佛救度我們,如同天地造化一樣,是非常善巧的。

 

      這是我個人對這首詩的理解。

 

      (四)念佛往生

      接著說明,十方諸佛皆共稱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眾生聞信其名號功德,稱名願生其國,皆得往生,住不退轉。

 

      《無量壽經》從這裡開始就是下卷了。上卷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成佛之因,法藏成佛是成佛之果。下卷先說眾生往生因果。

 

      先說念佛往生。不僅彌陀呼喚我們,十方諸佛也共同幫著一起呼喚,就是稱讚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所以名號是彌陀呼喚最突出的表現。經文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阿彌陀佛是怎麼呼喚的?就是名號,「聞其名號」。不要像呆子一樣,不知道名號是什麼意思。當然,我們一開始聽到名號都這樣,不清楚它是什麼意思。

 

      (五)三輩專念

      接著說明,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以「一向專念彌陀佛名」,皆得往生。

      十方諸佛呼喚眾生,眾生分成三輩:上根、中根和下根。

 

      (六)往生勝果

      凡往生者,乘佛願力,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究竟一生補處,供養一切諸佛,廣度一切眾生。

 

      這第六點是說,凡是往生者,乘佛願力所得到的殊勝果報。關於殊勝果報,在經文裡講得很多,這幾句是說正報殊勝,把證果最殊勝的地方列出來了。「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究竟一生補處,供養一切諸佛,廣度一切眾生」,這是第二十二願的因願和成就。

 

      眾生往生因果這三段就說完了。

 

      接下來,釋迦牟尼佛還有無盡的勸誡、勸諭,用了四點。

 

(待續)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