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四)得益問答

        下面有一個問答。這個問答也曾經是我的疑惑,所以我把它寫在這裡。

 

        問:夫人光台見國得益、座觀見佛得益、十六觀一一得益、十六觀總後得益,似是小節,何必大費周章,五分科節別作得益一分,七門料簡專開得益一門?

 

        這是說,夫人等光台見國得益,到底是在序分光台見國得的利益,還是第七座觀見佛得的利益,還是十六觀每一觀一一觀成得到的利益,還是十六觀總觀之後得到的利益?這個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嘛,「似是小節」,管她在哪得到利益呢,何必大費周章,在五分科節裡面專門要科得益一分,在七門料簡裡面還專門開得益一門。

 

        我們不懂得祖師釋義的深妙之處,很多人可能還有這樣的疑問,說:「何必再講得益門?夫人在哪裡得到利益,經文裡講得很清楚,第六觀觀成了,也說可以往生的;哪一觀觀成了都可以往生,都可以得利益。這不是講得很清楚嗎?你何必要判在哪裡得到利益呢?這不是無事找事嗎?」其實不是這樣。

 

        答:故知此中大有深義。依大師釋,世尊光台現國,正顯要門教體,「定散門」詳示通別五文,明定散二善出在,即明此義。

 

        這裡面是有深妙的意義的。

 

        依據大師的解釋,釋迦牟尼佛光台現國,「正顯要門教體」。下面簡略說明一下。

 

        「教體」,就是整個要門教、定散教濃縮在哪個地方,它根本表現的利益和要點在哪裡——就在釋迦牟尼佛光台現國。釋迦牟尼佛講這部《觀經》有兩種講法:一種是神通輪,就是所謂相好;另一種是口業宣說。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說有兩種:一種是口業說,《玄義分》「釋名門」:「言『說』者,口音陳唱,故名為說。」「口音陳唱」就是用嘴巴來講經;另一種是「六根通說,相好亦然」,就是說用神通、用身業——身體的相好光明來說法。

 

        釋迦牟尼佛講這部《觀經》的時候,講定善、散善是用口業來講的,韋提希夫人已經聽了一次。但在光台現國的時候,其實也講了定善散善的內容。在光台現國的時候,在那個神通境界中有異方便,佛對韋提希夫人說:「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這個「異方便」是什麼呢?異方便之體就是光台現國,讓夫人可以看到極樂世界的景象。

 

        所以,從教法來講,「定善一門韋提請,散善一行釋迦開。定散俱回入寶國,即是如來異方便」。從教門來講,定散二善就是異方便;從神通說法來講,光台現國就是異方便之體,在光台中,所有的法全部講完了。所以佛講法是很神通自在的,不是像我們講話,要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地蹦。當然,佛也可以這樣講,因為我們凡夫眾生就是這樣聽的。以佛的本心,一切法一剎那之間全部講完了。

 

        不要講佛了,我曾經遇到一位蓮友,他說,在某種境界當中他有感應,天人來跟他講話,那根本就不是一句一句地說的,也沒聽到說話,整個內容團就來到他心中,過去不知道的,現在一下子全部明白了。這只是一個天人,就有這樣的感通境界。釋迦牟尼佛講話、光台現國,就灌到人心裡去了,一音說法就圓滿了。就好像插上U盤,裡面的大藏經、圖書館的資料一下就給你了。

 

        佛陀的說法無礙自在,這是在那種境界中。所以,這個異方便體,定善、散善的教體,就是光台見國。

 

        那麼弘願的教體呢?就是無量壽佛住立空中。無量壽佛往前一站,顯示出來,所有四十八願,法藏比丘過去發願、修行,現在西方成佛,六字名號功德,所有這一切通通講完了,韋提希夫人當然就大悟了。所謂「大願業力」,法藏比丘過去發的願叫「大願」,兆載永劫的修行叫「大業」,果上名號功德力、光明攝化力叫「大力」。這些在這「無量壽佛住立空中」當中通通都顯示出來了,所以這就是弘願教體。

 

        在善導大師的七門料簡的第五門「定散門」中,詳細顯示了「通別五文」。通別五文,「通」有三文,「別」有兩文。

 

        「通」有三文,夫人通請、通求無憂惱處,然後通求修行的行法,「教我觀於清淨業處」。然後釋迦牟尼佛就通答,答前面通求的,就是用光台現國來回答她,並沒有講話,但是回答完了。這就是意業神通輪說法。這說明什麼呢?就定散二善,《觀經疏》有這樣一問:

        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備不虛,何機得受?

 

        就這一問,有兩個回答。先答「何機得受」: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這些人不受;然後講哪些人得受,是一心專念的人。這是很有意義、很巧妙的,要展開講的話就太多了。然後回答定散二善出在哪段文,就把這通別五文列出來了。

 

        但是,這五條文如果一條一條地看,你會發現裡面並沒有講到定善、散善,只是在第五條文中,韋提希夫人說「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可是,「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是定善,沒有講到散善。那麼定散二善的出文在哪個地方呢?其實是要顯明隱秘的含義,就是出在釋迦牟尼佛光台現國,定散異方便教體都在那裡說完了;前面只是一個輔助性的。

 

        座觀空立本尊,正是弘願教體,得益門明其出在,依文釋明「不捨本願,來應大悲」「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

 

        「得益門」就是顯示我們得利出在哪個地方,就出在「無量壽佛住立空中」。大家先記住這個概念就好了,理解不理解再說;然後以此來看經文,來看祖師的《觀經疏》,這樣才看得懂。不然的話,你會覺得這個毫無必要。這個問題在我心中也盤旋了相當長的時間:一個得益門,一個得益分,放在哪裡不都一樣嗎?但是想到祖師這樣解釋一定有他的道理,那麼我們就要去探求它,就會發現這確實是有道理的。

 

        「依文釋」,就是在第七觀依文解釋的地方,說「不捨本願,來應大悲」。這句話不是很明顯嗎?所有本願的義理、因中的行法,都要在果上來展示佛的大悲心。

 

        「無量壽佛住立空中」八個字,就顯示出「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無量壽佛住立空中」顯示的內涵是什麼呢?韋提希夫人悟到的是什麼呢?阿彌陀佛站在這個地方,他就是要說明這幾句話:「你只要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往生。」那麼「回心正念,願生我國」代表什麼內容呢?「回心」就是回轉自力的心,也就是具足三心。「正念」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求生極樂淨土。「立即」就是當下就往生,不用等待第二念。這是說:「因為我就是救度你的佛。我站在這個地方,就代表你已經獲救了,你所有一切要得救的資本、資糧、功德已經全部在我身上具足了;除非你不回心。」

 

        所以說「莫論彌陀攝不攝,意在專心回不回」,「但使回心正念」,只要回心正念,彌陀自然來迎接。就是說,不要管彌陀攝取不攝取,只看你有沒有專心、回不回心。「但使回心決定向,臨終華蓋自來迎」,只要回心向佛,決定向著阿彌陀佛來歸命、皈依、歸投,就立即得生。

 

        夫人乃末法一切凡夫之代表,定判夫人得生之益在座觀見佛,不在光台見國,是要表明眾生往生之功唯在弘願專稱,不在要門定散。十三定觀三福九品一一行成皆得往生,非是定散本身之力,全由三心投托佛願,乘佛願力,乃得往生,釋以「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以此總攝定散歸入念佛。

 

        要看明白這裡是要著眼什麼。這是要說明什麼呢?是要說明:眾生往生的功勞、功用、功德,只在弘願專稱阿彌陀佛名號,不在要門定散。光台現國是代表定散教的教體。

 

        所以,十三定觀也好,三福九品也好,一一觀成,一一修成,乃至毛髮之善,迴向都能往生。那是靠什麼呢?是靠點滴定散之善嗎?八關齋戒一日一夜也能往生,誦一部經也能往生,誦一個咒也能往生,拜佛也能往生,念一聲佛也能往生,十三定觀也能往生,開大悟也能往生,好像都能往生,這難道是靠這些修行的力量往生的嗎?凡夫一日一夜持戒就能到清淨報土嗎?非也。那是因為有三心,而不是定散本身之力,三心投托佛願,乘佛願力得往生。所以大師就解釋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這樣就可以攝一切定散二善的行人歸入念佛,讓我們懂得,往生不是靠我們自己定善、散善之力。我們也不用擔心了,靠佛的願力都可以往生,當下就安然放下。

 

        就像剛才打的比喻:你自己去辦事,人家不理你,打了回票。你回去說:「老闆,我剛才去了,他們不理我。」當然不理你了,你用你的名義去就不行。「老闆,我自己去不行,要靠你了。」這樣三心就發起來了。老闆說:「好,現在我就寫個條子,你去吧。」字條一遞過去,事情馬上就辦成了,因為你歸投了嘛。我們自己修定散不能往生,說:「阿彌陀佛,我靠你了。」阿彌陀佛說:「好!」六字名號一簽,我們再去,堂堂正正地過關。

 

        若據大師判釋,而今行人修定散二行迴向求生極樂寶國,相當夫人光台見國,得欣慕益;由此更加一心歸命,專稱佛名,即同夫人座觀見佛,必得往生,故名正定業。

 

        「而今行人」就是我們這些人。如果我們修行定散二行迴向求生極樂寶國,就相當於夫人光台見國,得欣慕的利益,願意往生。「由此更加一心歸命,專稱佛名」,這就升進、轉入念佛了。這就同於夫人座觀見佛,必得往生,所以稱為正定之業。

 

        在我們心中也一定有這樣兩個階段,有這樣兩個升進的層次:

 

        首先,我們從一般聖道門轉過來,哪怕是修行一點點,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時候相當於光台見國。

 

        轉過來之後,終於知道了:要專念彌陀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時候我們心裡石頭落地。這就是座觀見佛,心中「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那就要恭喜發財了,我們發了大財,功德大寶都得到了。

 

        諸師不明此旨,或說一一觀成皆得其益,或以十六觀成總得其益,或指見國見佛皆得其益,眾說紛紜,不識根底。而今後學盲然,固是難免。更知我祖大師彌陀化身,本地覺眼,可尊可仰,是憑是依矣!

 

        諸師不瞭解這個道理,眾說紛紜,不知根底,都講在表面上。說「一一觀成皆得其益」對不對?也是對的,十六觀成得利益,當然沒問題;見國也有利益,見佛也有利益。這都講在表面上,沒有講到根本,根本的地方不是說這些。

 

        那根本到底是在哪一個地方,是在哪一觀說的呢?有沒有得到利益,能不能往生,是看得到利益的本質來源在哪裡。本質來源於無量壽佛本身,這就叫作「見佛」。

 

        「而今後學盲然,故是難免」,現在的人對這點不清楚。要知道只有善導大師才看得清楚。在隋唐時代,諸宗都有高人,那都不是一般人,他們都不清楚,那我們不清楚不是很自然的嗎?所以這是難免的。

 

        這樣就更加知道「我祖大師彌陀化身,本地覺眼,可尊可仰,是憑是依矣」。「本地」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化身本身就是佛。以佛的法眼、佛眼、覺眼來看不就明瞭透徹了嗎?所以值得尊重,值得仰憑。

 

(待續)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