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海納百川

       如眾水入海,廢眾水名而立「海」名;若海不納百川,豈號大海。若如井水不犯河水,則不說廢立。

 

       眾水入海之後,就不能再叫眾水各自的名稱了。定散二善進入「一向專念彌陀名號」功德大寶海,就不要再抱著它了。「我還需要修定善」「我還需要修散善」,這樣的人,就是停在半路了。

 

       「若海不納百川,豈號大海」,如果海不納百川,怎麼能叫大海呢?這是個比喻,比喻如果說六字名號不包含定善和散善的功德,不能圓攝一切無量雜行功德,它怎麼能夠廢權立實呢?它怎麼能夠叫作功德大寶海呢?如果這樣,它也沒有資格廢權,因為真實裡面包含權,才能廢權;沒有包含權,就不能夠廢權。就好像頒布一部新法律,從某個時候開始生效;同時,舊的法律廢止。這部新的法律是在舊的法律基礎之上確立的,它所有的條款已經把舊法律的精神、優點包含在內了,這樣才能把舊的廢了,它才有資格講「廢」。

 

       所以,廢是要有資格的,要有升進的空間,達到這樣的效果。大海如果不能海納百川,它怎麼能夠廢掉眾水之名呢?因為它是大海,海納百川嘛,眾水來了,大海說:「對不起,你們來了之後就不能叫你們自己的名字了,都叫大海。」眾水的名字就廢掉了。這不是「對不起」,而恰恰是「對得起」。弘願、念佛三昧能包納一切定散、萬善萬行進入功德大寶海,它才有資格廢。

 

       這也像行政區劃一樣。比如說廢鄉立縣、廢縣立市,把它們廢掉,不是說割地賣國賣給人家了,而是把它們包含在新的行政區劃中。這個鄉不要了,升格成為縣了,土地、人民不都在這裡面嗎?把定善、散善的「鄉」廢掉了,把鄉變成念佛的「國家」了,土地、人民、功德都在這裡面,一點也不損少。有的人不懂,一聽講「廢」,就以為把它砸爛了,好像是「破四舊」,把文物砸爛了。其實不是的,而是保留得好好的;而且,不僅沒有砸爛,還提高了。
       如果兩者沒有關係,井水不犯河水,那就談不上廢立了,你是你,我是我,怎麼廢立?「廢立」的意思是說,你進入到我的體內,我包含了你,我才能廢了你;你能夠進入我,你擁戴我,你才立了我。中國的一個省和美國的一個州談什麼廢立?把一個區或市廢了,然後才立了這個省。在一個範圍之內才談得上;如果是沒有關係的,那談不上廢立。

 

       所以,要門和弘願,正行和雜行,觀佛和念佛,它們互相之間有緊密相連的關係,這樣才談得上廢和立。

 

       一般人聽到「廢」,就覺得好像不好,其實「廢」這個字是很有道理、很有意義的。「廢」在這裡含有三點內容:第一,已經達到目的;第二,已經被包含;第三,已經獲得提升。只有這樣才能談得上「廢」。

 

       第一,已經達到目的。所謂「廢權立實」,「權」就是方便,是一種手段、權宜之計。在沒有達到目的的時候,當然不能廢權。比如我們要通過台階登到樓頂,登上去了,達到目的了,自然就不會再停留在台階上了。再比如長江的水流到大海,它已經達到目的地了,就不能再叫長江水了。也像過河一樣,你已經過了河,達到目的了,船就丟到旁邊了,不要把船背在肩膀上走。達到目的就自然而然要廢權了。

 

       第二,已經被包含。就是說,方便的內容已經包含在真實當中了。就像江水流到大海裡面,就不能再把江水舀出去,它已經包含在大海之內了。定散二善的功德已經達到了調化眾生根機的目的了,它的功德已經被包含在六字名號之內了,六字名號的功德像大海一樣什麼都有。

 

       第三,已獲提升。就是說,定散二善這個方便,不僅它的功德是包含在六字名號裡面,而且因為以三心歸於佛力,還把雜毒之善轉為純淨之善,它得到了提升。眾生所行諸善是有漏的,是「雜毒之善」;但是,歸命於阿彌陀佛之後,這雜毒之善就被阿彌陀佛轉化,成為純淨之善。

 

       這就像江水到了海裡就成為海水,它自然就有大海的體性,大海把所有的水變成一樣的味道。這是大海性質使然,大海有這種功能、本性,它的作用就是這樣的,江水流進來,就變成海的味道。雜毒之善就像眾水一樣,流到六字名號裡面,它自然成為純正的功德。

 

       所以,專修念佛人所作的功德和世間人所行的善是不一樣的,哪怕是一根毛一樣的善,它是從念佛這個純正的功德所流露出來的,它是純善的。雖然我們本身沒有證得無漏善法,可是我們歸命於阿彌陀佛,所以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善導大師講得很清楚,世間人如果沒有歸命阿彌陀佛,他行再多的善,那也是「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沒辦法來比較。

 

       所以說這個「廢」是有很多、很好的意義在當中。中國人講「君子不器,返歸於樸」,君子不掩蓋自己本來的面貌,不做那些扭曲本性的事,一任天真。「器」就是一個具體的器物,而君子是在「樸」的狀態。從淨土門來講,具有機深信就是回歸到我們本來的狀態,也可以說是君子,是人中芬陀利花。如果是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雜毒之善、雜毒之行,那就是「器」,這樣就不是君子了。

 

兩重廢立

       廢雜行立正行,乃至廢助業立正定業亦如是。無量雜行之眾水,匯歸「讀觀」二大河,流入「禮稱讚」之近海,更向正定業之巨洋。當知一向專稱自含五種正行之功,讀觀二行自包無量雜行之能,這樣才說廢說立,並非隔絕雜行、助業能有廢立。

 

       這也是一個比喻。無量雜行就好像眾水一樣,眾水是怎麼匯歸到「讀觀」兩條大河的呢?從行法來講,無量雜行不過是聞、思、修。聞一定是從讀誦經教來的;思、修一定是要進入觀的,從聖道門的修行來講,一定是這樣的。所以,讀和觀這兩種正行就把無量雜行都統攝在內了。當然,讀的經不一定是《觀經》,也可以讀別的經;也可以修別的觀,比如說天台的止觀、《華嚴經》的法界觀等等,這都屬於聖道門的修行。

 

       進入淨土門,《觀經》就是一部很特別的經典,一切的經典都進入《觀經》:讀誦一切經,都要歸宗於讀誦《觀經》;一切的觀法,一定要歸宗於修觀念阿彌陀佛,以觀佛為宗,是觀佛三昧。這樣,讀誦和觀察,就把一切經的讀誦和觀察都收納、吸歸在《觀經》的讀誦和觀察當中了。所以,讀誦正行當中,第一個講的是《觀經》,而不是先講《無量壽經》:「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因為這樣的讀誦是要包含、統攝一切諸經讀誦,而《觀經》就有這樣的框架結構——十三定觀、三福。特別是以善導大師的教判,定善和散善是收攝一切經教的,屬於要門,要門統攝諸雜行,所以一定把《觀經》放在前面。

 

       那麼讀誦和觀察這兩條大河往哪裡流,它們指向哪個地方呢?就指向禮、稱、贊——禮拜、稱名和讚歎供養阿彌陀佛,這就是「近海」了,因為是直接和阿彌陀佛相關的。為什麼稱為「近海」呢?因為這個地方還沒有顯示出正定業,還屬於五種正行中的一個部分;所以,在講法的次第上,目前還把它放於「近海」。

 

       到了「近海」,再經過正定業和助業的分判,就進一步往深度和廣度推進。推到哪個地方呢?推到正定業。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專稱彌陀名號,這是正定之業,就是巨大的海洋,深廣無底。眾水也好,近海也好,在這六字名號當中通通都包含了。

 

       所以應當知道,一向專稱自然就包含了五種正行的功德,讀誦和觀察這兩種正行也已經包含了無量雜行的功能。這樣才說「廢」說「立」,如果沒有包含在內就談不上。所以這裡面有兩重廢立:在正行五種當中,立正定之業,廢四種助業;在雜行讀、觀當中,以讀、觀這兩種正行來廢一切雜行,而立觀佛三昧。這並非是隔絕雜行和助業,而是有廢有立。要是隔絕了雜行,說雜行不好,要把它們完全排除在外,跟正行沒有關係,互相沒有交接,這樣就沒有助了,就沒有所謂的廢和立了。

 

       我們看下面這張圖表,這樣比較清楚。

         

 

       雜行的眾水對應聞、思、修。聞、思、修就是讀誦和觀察。當然,這張圖表還可以進一步細化,讀誦不是說只讀誦《觀經》,而是指讀誦一切經,觀也是諸宗的觀法;再從一切經統歸到讀誦《觀經》,從諸宗觀法統攝到觀佛三昧為宗。這就成為所觀之境,稱為「觀」。

 

       禮拜、稱名和讚歎供養,善導大師解釋為無量壽佛的名稱,屬於所念之名。

 

       所以五種正行當中其實包含了兩種三昧——觀佛三昧和念佛三昧,也包含了所觀之境和所念之名,它們就都被收攝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功德大寶海中了。這樣就從雜行進入正行,從正行進入正定之業。

(待續)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