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法談開示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法談開示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這是最後一章。前面九章系統地說明了淨土宗的教、行、證。這一章是對前面九章心要的提取,如同心肝、要點。主要就說宗旨四句偈、特色四標語,分為三小節。

 

宗旨與特色的意義

       宗旨即一宗一派教義所宣稱之根本目的,及達此目的之方法。特色為某一宗派所特有,而其他宗派所無之本質屬性。宗旨與特色相互關聯,而表述角度不同。

 

       比如說佛教和世間善法,有人說:「佛法嘛,都是教人行善的。」這樣就沒有特色了。善法都教人行善,那叫什麼佛法?那就顯不出佛法來。佛法的特色在於不僅教人一般的行善,它是要解決生死輪迴、純善純淨、教人成佛的,這才是佛法的特色。認識一個宗派,要抓住它的特色,不然怎麼能叫認識這個宗派呢?要有特色,要把它提煉出來,表達出來。

 

       宗旨和特色是相互關聯的,不過表述的角度有所不同。比如禪宗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淨土宗就以往生淨土為宗旨。宗旨不一樣,所顯現的特色也不一樣。

 

       一個宗派的教義非常廣泛,但如果掌握其宗旨與特色,即為掌握根本,即使其餘細節不甚瞭解,也無妨大體。反過來,即使飽讀宗派教典,卻不知其宗旨與特色,也是門外漢。

 

       「一個宗派的教義非常廣泛」,它的教典、著作、撰述特別多。

 

       「但如果掌握其宗旨與特色,即為掌握根本,即使其餘細節不甚瞭解,也無妨大體」,這就是說,我們看書學習,不管世間的書也好,還是佛法修行的書也好,都要抓住大綱大本的東西,細東西沒抓住不妨礙的。反過來講,即使飽讀宗派的教典,可是對它的宗旨和特色不瞭解,那等於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抓住了枝葉反而看不見主幹,這樣就是門外漢。我們如果聽一個人講法,或者解說一部經論,聽的人一定要會聽,不會聽的不知道他在說什麼。講的人能把主幹很清晰地表達出來,這就是講到要點上了。

 

       善導大師《觀經疏》前面有一篇序文,《觀經疏》的兩處眼目、兩處心要,慧淨上人拿捏得特別準,這就是抓住了根本的東西,心要、眼目抓住了,一看都在這裏面。不然講再多的話,言多無益,反而是遮蓋了。

 

       有的書,直接翻開來讀還好懂,你看它的解釋,越看越不懂。話講得很多,所謂言多意濁,語言講多了把本意給蓋住了,反而讓人看不懂。有的人,他本身就沒有理解這個宗旨,也不能把它清晰透徹地表達出來,只是顯示他會引證得很多、很廣泛,學問很大,那個看起來頭就大了。

 

       所以掌握宗旨和特色是很有必要、很有意義的,像讀書一樣,厚的會讀薄,薄的會讀厚。薄的讀厚,一段文要反覆思維,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它,這就是薄的能讀厚,一句能夠展開很多;厚的讀薄,厚厚的一本書,有很多教理,它總有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旨,讀書要把它掌握住。

 

宗旨四句偈

       淨土宗的宗旨,概括為四句偈: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慧淨上人對這四句偈有專門的解釋,我也學著解釋過。我記得2008年那次,跟上人一道走,每到一個地方肯定會講這四句,這四句一講下來就是兩個小時,一上午就過去了,因為這四句偈特別重要。這四句話,每一句每一句看起來好像是司空見慣、耳熟能詳的,沒有什麼特別的;其實這四句話的內容特別豐富、精深、廣大。當然,今天我們不細講。

 

前兩句為方法,分為安心與起行;後兩句為目的,即是自利與利他。



       「前兩句是方法,分為安心與起行」,第一句安心——信受彌陀救度,第二句起行——專稱彌陀佛名,這是心、行。這兩句是方法。

 

       「後面兩句為目的,即是自利與利他」,「願生彌陀淨土」,這是自利;到了彌陀淨土就能成佛,目的還要「廣度十方眾生」,這是利他。

 

       這四句由這個表格展現出來。


       下面把這四句簡略地解釋一下。

 

一、信受彌陀救度

       第一句,顯示此法門是依靠佛力救度,不是依靠自力修行;是以信心領受彌陀的慈悲,不是以明心開發自身的智慧;是唯有謙卑地自視為罪者、苦者、愚者必可得益的法門,不是自許為聖者、智者、善者而能得入的法門。

 

       第一句,顯示此法門是依靠佛力救度,而不是依靠自力修行的。對「信受彌陀救度」這句話,先講「救度」這兩個字。

 

       對於一句話,我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它,也可以把它分節。這裏的解釋,是採取對番的方式。一般的人對佛法的理解,認為佛法是修行的法門,是自力的法門。可是淨土宗宗旨不是這樣,這裏就有它的特色了,它是彌陀救度的法門,是依靠佛力救度,不是依靠自力修行。這是跟通途聖道法門對比,顯示出淨土法門的宗旨、特色。

 

       這種救度,是以信心領受彌陀的慈悲。這裏講「信受」兩個字,能信就是信受,所信就是彌陀的慈悲,不是以明心開發自身的智慧。聖道門是智慧門,淨土門是慈悲門;聖道門是明心門,淨土門是信心門;聖道門是開發門,淨土門是領受門。

 

       「信心」這個詞很好,當然「明心」這個詞也很好。信心、明心差不多,但明心是明自己這個心,所謂「明心見性」,是明我們真如本性這個心,能明瞭真心,就開悟了;信心更高超,信心是信佛那個心,信佛這一方面。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佛,佛即心」,這是就真心來講的。聖道門的修行要明我們的心性本體,這是聖道門修行。這個談何容易,第一是難;第二,即使悟道了,也是素法身,但具法身理性,是初步的,因為你才悟道,還沒有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法身沒有圓滿肥壯,很初機、乾瘦。

 

       信心就不一樣了,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阿彌陀佛已經明徹一切宇宙萬法真理,心性、智慧完全開發,我們以信心領受,所以這個信心更高超。同時它也符合我們凡夫的根機,都有自他的分別,有「我」有「對方」,我信受對方。

 

       明心,完全在自己這方面,那是不容易的;領受,就是彌陀給你,你領回來,你領到了,接受了,這是很簡單的。開發,你得自己去開發,像種地一樣,你自己去開地,自己再去種,那就很遙遠。

 

       這是從信受來看這個法門的特點。

 

       哪種人才可以信受彌陀的救度,才具足這樣的安心呢?他一定要有相應的機的狀態。什麼樣的人需要救度呢?「是唯有謙卑地自視為罪者、苦者、愚者必可得益的法門」。因為,有罪業的人才需要救度,苦惱的人才需要救度,愚癡的人才需要救度。如果要信受這個法門,機深信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安住在這樣的狀態,才和這個法門相應,才可以得利益。

 

       「不是自許為聖者、智者、善者而能得入的法門」,如果自己標榜「我是聖者」,「我是一個智者」,「我是一個福善圓滿具足的人」,這樣,「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不能信受彌陀的救度,障住了,堵住了。

 

       其實凡夫眾生誰不是罪者?誰沒有苦惱?誰不是愚癡的人?這倒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禪家修行講「要頓悟本來面目」,我們也有本來面目,就是這樣子——罪者、苦者、愚者。不過,有句話說「苦惱的人有福了」,罪惡、愚癡、苦惱,如果以聖道門來講,就覺得是缺點、不足;如果以淨土門來講,領受彌陀的救度,這是最好的,救度總以這些為先期救度的對象。罪重、苦惱、愚癡,這樣的人是彌陀首要救度的對象。

 

二、專稱彌陀佛名

       第二句,顯示「彌陀救度」即是「彌陀佛名」;如何「信受彌陀救度」,即是「專稱彌陀佛名」。專而不雜,易而不難,明而不昧。

 

       信受彌陀救度是安心,有人問:「我怎麼信受?」很簡單。如果彌陀救度讓你覺得很難信受,沒辦法,抓也抓不住,玄得很,那不行。彌陀救度很簡單,是實實在在的。「顯示『彌陀救度』即是『彌陀佛名』」,「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救度我們。彌陀為了救度我們而成就果上的名號,這就是彌陀救度。

 

       「如何『信受彌陀救度』,即是『專稱彌陀佛名』。專而不雜」,旗幟非常鮮明,道路非常直接,毫不含糊,讓你心無旁騖;「易而不難」,專稱彌陀佛名誰都會,不難;「明而不昧」,非常明確,不含糊。我們弘法、說法,彌陀的救度都要明確地顯示出來。善導大師從來不含糊,他都講專。

 

三、願生彌陀淨土

       第三句,顯示彌陀救度的目標,在救往彌陀淨土;願往生者,皆得往生。

 

四、廣度十方眾生

       第四句,顯示彌陀救度的利益,是報土往生,往生即速成佛,成佛即能廣度十方眾生。顯示此法門之往生、成佛、度眾生,皆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中。

 

       所以,「信受彌陀救度」這一句話全部都有了。底下幾句是跟著後面來的,「專稱彌陀佛名」,這是自己的往生;「願生彌陀淨土」,是到淨土去成佛;成佛之後,「廣度十方眾生」,都在一句名號當中。「信受彌陀救度」是信受什麼?還是信受這句名號。「彌陀救度」裏面,不僅有我們自己的往生,也有十方眾生的往生;不僅有往生,也有成佛,還有度眾生。這個「信受」的內涵很廣大,很深遠。

 

五、總結

       又,第一句,捨自歸他;第二句,捨難取易;第三句,捨此往彼;第四句,證大菩提。先獲彌陀之救度,再救十方之眾生;若獲彌陀之救度,必能救度十方眾生。

 

       淨土法門就是取捨的法門。

 

       第一句,捨自歸他,捨掉我們自己這一邊,捨掉污穢,捨掉黑暗,捨掉愚癡,捨掉自我,而歸入彌陀。

       第二句,捨難取易,聖道法門一切難行全部捨掉,專稱彌陀佛名。

       第三句,捨此往彼,娑婆世界通通捨掉,前往極樂淨土:這都是取捨的法門。

       第四句,證大菩提,廣度眾生,利益眾生。

 

       「先獲彌陀之救度,再救十方之眾生」,第一句「信受彌陀救度」,自己先得到利益;然後第四句再救其他十方眾生,才有這個正能量。什麼是正能量?無量光、無量壽,「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正能量,「若獲彌陀之救度,必能救度十方眾生」。這四句的關係很清晰。

 

特色四標語

       淨土宗特色,概括為四句標語: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

 

       前兩句為根本綱宗,後兩句明今生勝益;又,前一句為因行,後三句為果益。根本自攝枝末,因行必招果益,故四句可收為兩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又可收入一句——「本願稱名」。

 

       這四句綜合在一起,「前兩句為根本綱宗」,淨土宗的根本特色、根本綱領、根本宗要,就是前兩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本願」,是「信受彌陀救度」;「稱名」,是「專稱彌陀佛名」。「凡夫」,有「信受彌陀救度」的必要性;「入報」,是「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也都在「願生彌陀淨土」當中。這就是特色四標語和宗旨四句偈的配對。

 

       「後兩句明今生勝益」,就是在當生所獲得的殊勝利益。

 

       「又,前一句為因行,後三句為果益」,後三句都是果上的利益。不過果上的利益也有不同,下面會來說明的。「凡夫入報」是當來利益,「平生業成,現生不退」是現生利益。

 

       「根本自攝枝末,因行必招果益」,前兩句是根本,自然攝受後面兩句的枝末,就是說,只要「本願稱名,凡夫入報」,那必定有「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利益。因行——只要能夠「本願稱名」,必然會有「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這三句話跟著後面就來了。

 

       所以,四句也可以收為兩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又可以收為一句:「本願稱名」。這就是有因就必有果。

 

       本願,明教理;稱名,明行法;凡夫,明攝機;入報,明果益。「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明淨土宗之「教、行、機、益」,即:罪業凡夫,以彌陀本願不虛故,稱名願生,皆得往生真實無漏極樂報土;而且是平生之時圓滿達成往生之業,不待臨終;於此世間即獲不退轉之果位,非至極樂。

 

 

       「本願,明教理」,淨土法門的教理來源、根本基礎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這是教;「稱名,明行法」;「凡夫,明攝機」,攝什麼樣的眾生根機;「入報,明果益」。所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這兩句話八個字,把淨土宗的教、行、機、益四大要素完全包含在內了。

 

       一個宗派,一個法門,它是要攝受什麼樣的根機,它的教理是怎樣的,它的行法是怎樣的,依據這樣的教理和行法會得到什麼樣的利益,這是每個宗派和法門必須回答的問題。「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把這四個方面講得很清楚,所以它的容量特別大。也就是說,以彌陀本願不虛故,這是教;稱名願生,這是行;罪業凡夫,這是機;皆得往生真實無漏的極樂報土,這是利益。

 

       「而且是平生之時圓滿達成往生之業,不待臨終」,這是「平生業成」;「於此世間即獲不退轉之果位,非至極樂」,這是「現生不退」。

 

       這四句特色的理念,是慧淨上人總結出來的,是非常有智慧的。以上簡單地把這四句話作了個解釋。

 

一、本願稱名

       本願稱名:聖道諸宗以眾生心性為體,悟明心性為宗;淨土一宗以本願名號為體,稱名往生為宗,故「本願稱名」為淨土宗不共聖道諸宗之特色。又,餘佛淨土雖也勸往生,但未聞有稱名往生之本願,彌陀一佛獨發稱名往生之本願,故「本願稱名」為淨土宗超勝餘佛淨土之特色。

 

       「本願稱名」何以能被稱為特色呢?所謂特色,就是淨土門區別於聖道門的特點、特質、本色。聖道門是以眾生心性為體,悟明心性為宗。如果淨土門也一樣,以眾生心性為體,十萬億佛土之外,不出現前一念之心,這當然是對的;然後念佛,證悟三昧,開悟自心,那跟聖道門不是一樣了嗎?橫超法作豎出之用,那還有什麼特色呢?所以,淨土門不多談心性、明心見性,不談這些。「淨土一宗以本願名號為體,稱名往生為宗,故「本願稱名」為淨土宗不共聖道諸宗之特色」。

 

       又,餘佛淨土雖也勸往生,但是沒有聽說有稱名往生的本願,彌陀一佛獨發稱名往生之本願,所以「本願稱名」為淨土宗超勝餘佛淨土之特色。

 

       這是用兩種對比來顯明淨土宗的特色:一是相對聖道門,一是相對他方淨土。

 

二、凡夫入報

       凡夫入報: 依聖道諸宗修習,必須登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前至諸佛報土; 他方淨土雖不乏高妙報土,然而一切決非罪障凡夫可至之處。今淨土一宗,凡夫稱名,仗阿彌陀佛願力,得生極樂最妙報土,證同彌陀,故此「凡夫入報」即為聖道諸宗所無、他方淨土未聞之特色。

 

       「凡夫入報」何以能被稱為特色呢?如果依聖道諸宗修習,必須登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前至諸佛報土。往淨土去,聖道門也有的,不過要等到成了破無明的大士,才可以十方報土任他悠遊。

 

       「他方淨土雖然不乏高妙報土,然而一切決非罪障凡夫可至之處」,不管從聖道門修行,還是從他佛報土來講,凡夫不能去,這是聖道門、他方淨土的局限。如果淨土門也跟這一樣的話,就沒有特色了。

 

       在聖道諸宗裏面,根本就沒有這個說法,哪有凡夫入報的?他方淨土也沒有聽說,所以叫特色。其他聖道諸宗沒有的,這才稱為特色。

 

三、平生業成

       平生業成:聖道修行,仗自力累積之功,有漸次斷證之位,初果聖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間,而後業成解脫,不受後有。今淨土宗,任何罪重之人,只此一生,決定往生,生死了辦,不再 輪迴。然而如果必須累積一生勤行,直到臨終見佛來迎,方才往生業成,仍不免聖道自力色彩,往生存有不確定因素。

 

       「平生業成」何以能被稱為特色呢?這些特色,都是跟聖道諸宗比較而總結出來的。

 

       「聖道修行,仗自力累積之功,有漸次斷證之位,初果聖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間,而後業成解脫,不受後有」,初果聖人要在天上人間來返七次,而後業成解脫,成阿羅漢,叫「不受後有,大事已辦」,這叫業成,不然還是沒有成。到三果,在天上還要修行;二果還要一還。

 

       如果以大乘階位來講,雖然在頓教法門當中也有頓超、快速得果這樣的說法,但相對於根機來講,仍然是漸教,眾生根機不堪,所以望機成漸;如果以漸法來說,都是三大阿僧祇劫漸次修行。所以,想要成佛,想要業成不退,達到不退轉,那是很難的。

 

       「今淨土宗,任何罪重之人,只此一生,決定往生,生死了辦,不再輪迴」,這是相對於小乘阿羅漢來講的,如果究竟來講,往生淨土,何止如此?乃是成佛境界。

 

       「然而如果必須累積一生勤行」,這是講淨土要門,也可以一生了辦,不像聖道法門,多少次往返,多少劫、多少生,有次第、時間的限制。那麼,即使講一生,如果是「必須累積一生勤行,直到臨終見佛來迎,方才往生業成,仍不免聖道自力色彩,往生存在著不確定的因素」,雖然時間短一些,還是不確定,還是有自力。

 

       今說「平生業成」,不說「一生業成」,稱名、願生之平時,即是往生業成之時。因本願稱名,往生仗佛願力;佛願力成故,眾生往生之業已由佛邊完成;佛邊已成故,何時眾生信受稱名,即時乘佛願力,往生之業達成,不待臨終。任何人、任何時,信受稱名,往生之業當體成就,業成不壞故,自然念念稱名有相續之功,聲聲往生無不定之慮,故說「正定之業」「萬修萬人去」「遇無空過者」,獨成淨土宗之特色。

 

       如果一生業成的話,那必定要限制一輩子,到臨終才業成。所以不講一輩子努力,平生什麼時候遇到法,什麼時候業成。

 

       「稱名、願生之平時,即是往生業成之時。因本願稱名,往生仗佛願力,佛願力成就故,眾生往生之業已由佛邊完成」,佛邊已經成就故,何時眾生信受稱名,即時乘佛願力,往生之業達成,不待臨終。

 

       就像我們坐船一樣,這個船是不會沉沒的。我們坐上船,雖然沒到彼岸,等於到了彼岸,到彼岸這件事情,已經是成就在船上了。當然,這樣的比喻還不能形容我們念佛的當下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這種關係。

 

       不管什麼人,不管在什麼時間,遇到這個法門,信受稱名,當下、當體,業成不壞。「當下」,是就時間來講的。「當體」是就名號這個行法的行體來說的。「業成不壞」,業成之後,就不會再退失。就像泥坯已經燒成了磚,不會再變成泥土;又像礦石已經提煉成金子,不會再變成礦石。所以「業成」就不會壞。

 

       尤其是阿彌陀佛的業成,那是無衰無變的。這個業成在我們心中,它不壞,就有住持的功能,所以自然會「念念稱名有相續之功」。有人說:「我往生業成了,這下可以不用念佛了。」哪有這回事?你業成之後,自然就會念佛的,今天念,明天念,今年念,明年念,只要不死,就一直念,因為業成不壞嘛。

 

       「聲聲往生無不定之慮」,聲聲往生,沒有不確定的,沒有擔心害怕,所以說「正定之業」「萬修萬人去」「遇無空過者」。這個成為淨土宗的特色,他宗法門沒有這樣的利益。

 

四、現生不退

       現生不退:於聖道修行,不退轉位乃是極艱、極難、極重、極要、極尊、極大之事,非敢率爾輕談、妄自期許,要須生生正見不失,勇猛精修,歷劫勤行方可達至,何況長劫疲勞苦修過程中,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進步者只毛滴水之少。舍利弗以六住菩薩之位,尚以乞眼因緣退心,餘者可知。

 

       「於聖道修行,不退轉位乃是極艱、極難、極重、極要、極尊、極大之事」,這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情。龍樹菩薩這麼高位的菩薩,他在《易行品》裏講,得不退轉不是簡單事。不退轉,就是決定可以成佛了,就像太子決定可以成為國王。成為法界的法王、法界之尊,這不是小事。進入不退轉之前,還是有退的可能;一旦進入不退轉,那就定下來了,就決定可以成佛了。

 

       所以,聖道門修行「非敢率爾輕談、妄自期許」,不敢隨便說的,得不退轉很不容易。「妄自期許」,說「我今生要得到不退轉」,誰敢這樣講?

 

       「要須生生正見不失」,累生累劫地修行,這一輩子得正見、明悟心地以後,這一輩子修行,下輩子修行,下下輩子一直修行。

 

       「勇猛精修、歷劫勤行方可達至」,最少是一萬大劫才能達到。所謂「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大阿僧祇劫到初地,第二大阿僧祇劫到七地,第三大阿僧祇劫到十地,然後再經過百劫種相好,妙覺成佛。這麼長的時間,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何況長劫疲勞苦修過程中,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進步者只毛滴水之少」,不僅時間長,在這麼長的時間裏,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進步者如毛滴水之少,退道的太多了,並不是說在這麼長時間之內都可以不退轉,進步而達到不退轉的非常少。

 

       「舍利弗尊者以六住菩薩之位,尚以乞眼因緣退心」,十信位是外凡夫位,十住、十行、十迴向是內凡位,就是三賢位,六住菩薩是在十住中的第六住,已是相當高的階位了,到這樣的階位反而退了心。這是很有名的「乞眼因緣」,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今淨土宗,凡夫罪人,但以本願稱名一法,盡獲彌陀因中萬行、果上萬德,圓滿成佛所需一切功德,於娑婆界登不退位,以煩惱身入聖眾數。如此教理,聖道諸宗所絕無,十方世界所僅有,獨成淨土宗之特色。

 

       這怎麼可以思議?在娑婆界你就登了不退位,你還是凡夫,以煩惱身當下列入極樂世界聖眾之數,極樂世界有你的名號,掛了名。

 

       像這些話,在聖道門內聽起來會覺得不可理解,他一定會批判。他越是批判,越是說明對了,這是淨土宗的特色,跟他不一樣嘛。如果他說「對對對,我們倆一樣」,那叫什麼特色?本來就不一樣。他越不能理解,就越顯示是我們的特色,說明走對了。「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凡夫怎麼可能?」就是可能,「凡夫怎麼能入報土?」就是能入,那是因為第一句「本願稱名」。

 

五、合明

       如上,開為四句,合為一句「本願稱名」。有此一句,自然流出三句。因為「本願稱名」,所以「凡夫入報」;因為「本願稱名」,所以「平生業成」;因為「本願稱名」,所以「現生不退」。

 

       「凡夫入報」也好,「平生業成」也好,「現生不退」也好,它們的根本來源就是「本願稱名」,是阿彌陀佛本願所保證的,保證我們入報土,保證平生業成。因為「你不往生,我不成佛」,保證我們現生不退,所謂「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都是佛的本願所保證的。

 

       古今多有弘淨土者,雖提倡稱名,然非依本願為宗;雖勸求往生,然不明凡夫入報。

 

       古今多有弘淨土者,雖然提倡稱名,但是沒有依據本願為宗。在行法上,他們也講稱名,但還是以心性為宗,或講開悟,或講清淨心,或講達到某種功夫,那都不叫「本願稱名」,就打了折扣。如果以本願為宗,就不談這些。本願稱名,非定非散,超定超散,不講定心,不講散心,怎樣都可以,你定心的根機就定心稱名,散心的根機就散心稱名。

 

       「雖勸求往生,然不明凡夫入報」,弘揚淨土,都勸求生極樂世界,但是沒有顯明凡夫往生報土之義。唯有善導大師才有這樣的教義。

 

       今依善導大師之教,淨土宗義雖廣,略之「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為其根本。「本願」為能詮之教,「稱名」為所詮之行,「凡夫」為能行之機,「入報」為所行得益。「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明淨土一宗之機教行益、修因證果、方法目的,特為一宗宗骨。有此,即獨立而為淨土宗; 無此,即混同諸家常說,不成淨土宗。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這兩句話八個字就概括無餘了。

 

       「方法」——稱名,「目的」——入報;「修因」——稱名,「證果」——入報土成佛。

 

       「特為一宗宗骨」,宗派像人一樣,人要有骨骼才能站得起來,沒有骨骼就站不起來,一個宗派也有它的骨幹。「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就是淨土宗的骨幹;其他的教義、文句,就像筋肉一樣,附著在骨幹上。

 

       「有此,即獨立而為淨土宗;無此,即混同諸家常說,不成淨土宗」,一般弘揚淨土的,跟諸家平常所說一樣,雖然講稱名,但是不以本願為宗,而以心性為主;雖然講稱名、勸往生,但是不能顯明入報的利益。比如說四土,凡聖同居土往生,化土往生,這樣就混同聖道諸宗自力修行的行法和得益,這樣淨土一宗就獨立不起來。

 

       說善導大師建立了淨土宗,這有什麼根據呢?這一看就很清晰,因為善導大師的思想裏面有「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其他都沒有,沒有怎麼能成立淨土宗呢?總是依附聖道諸宗的理論,就不能極成,就是不圓滿、有缺陷,這樣成立不了淨土宗,淨土宗就不能獨立。

 

       又,三心、四修、五念,三輩、九品諸行,不論定散,不擇善惡,一切教說,終歸六字,謂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則三心、四修、五念,定善、散善等所有法門,所有功德,通通包攝淨盡、無欠無餘。

 

       總括起來,「三心、四修、五念,三輩、九品諸行」,前面談的安心、起行、作業,三輩、九品這一切。「不論定散,不擇善惡,一切教說,終歸六字,謂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整個淨土宗,前面講這麼多,歸根結底總結為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

 

       大家看到這裏,如果在教義上有模糊的地方,沒關係,你能念念稱名,所有的教理就算通達了;你雖然聽得好像很懂,但是不念佛,等於是只說不行,不能到達目的地,說食不能飽。

 

(摘錄自《淨土宗概論講記》)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