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第三篇    正宗分

二、勸念佛往生
(一)念佛往生

28.心不顛倒

(1)《法事讚》言:

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

①釋不顛倒有二:先住正念。後得無生。

②正以得忍為體。

 

(2)《往生論註》言:

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
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
是故名「不實功德」。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
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
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
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哀哉眾生,締此三界,顛倒不淨。
總以三界有漏因果,皆是顛倒;依法性、順二諦,為不顛倒。同上。

 

(3)《彌陀要解》言:

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
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
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
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
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①釋一心不亂雖異,釋心不顛倒相同。

②專稱佛名,報佛來迎故,不起三界顛倒,即證中道實相。

 

(4)《心經》言: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5)《無量壽經》言: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6)《往生論註》言:

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念佛人,因有彌陀本願安心,光明攝護利益,心無掛礙,無有恐怖,為根本上遠離顛倒,現時雖未究竟涅槃,已得涅槃一分;臨終依佛力住於正念,乘花即證無生。又何慮哉!

 

 

29.念佛人臨終依佛力住於正念

       人在生時,受第六意識的強力主控,便覺得心能做得了主。到將死時,隨著身體器官功能停止,前五識到第六意識漸次消失。失去第六意識的主控作用,主宰投胎輪迴的阿賴耶識當中,生生世世的善惡業力種子就會浮現,如同國中無王,盜賊蜂起,強者稱王,這時心的狀況就是混亂性的,稱為「亂心位」。所以一般人死的時候,根本做不了主,便出現所謂的顛倒:或起惡念,或生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癲狂,或起恩愛等等。

 

       但是念佛之人,不會出現這種狀況;平時恒在佛光照護之中,臨終在明瞭心位之時,親見佛聖來迎,佛力加持故,命終之時,自然心不顛倒,住於正念,隨佛往生,證悟法忍。

 

       有人以為先要自己有能力保持心不顛倒,然後阿彌陀佛才來接迎,但又做不到,所以心生恐懼;這顯然是對經文的誤解。經文先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然後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可知阿彌陀佛來迎在先,以佛來迎故,心住正念而不顛倒。唐譯「慈悲加佑,令心不亂」,至為明瞭。可知念佛人命終心住正念,乃依佛力自然之事,並非自己道力功夫。

 

30.念佛人臨終無顛倒事之經證(引自《彌陀要解略註》)

       以佛現前攝受故,得心不顛倒;非心不顛倒,佛方現前。此義多有曲解,略引經論以廣明此。

 

(1)《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言:

臨命終時,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

 

(2)《無量壽經》言:

今此經典,甚深微妙,廣利眾生。
若有眾生,於此正法,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彼人臨終,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

 

(3)《無量壽經》偈:

假使大火滿三千,及彼莊嚴諸牢獄,如是諸難悉能超,皆是如來威德力。

 

(4)《悲華經》言:

臨終之時,我時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
其人見我,即於我所,得心歡喜。
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

 

(5)《悲華經》言:

所有眾生,若聞我聲,發願欲生我世界者,
是諸眾生,臨命終時,悉令見我與諸大眾前後圍繞。
我於爾時,入無翳三昧。
以三昧力故,現在其前而為說法,
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
其心喜故,得寶寘三昧。
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

 

(6)《稱揚諸佛功德經》言:

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
其人當得無量之福,永當遠離三塗之厄,
命終之後,皆當往生彼佛剎土。
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念不捨,
阿彌陀佛將諸眾僧,住其人前,
魔終不能毀壞斯等正覺之心。

 

(7)《鼓音王經》言:

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
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

 

(8)《圓中鈔》言:

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
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
乃全仗彌陀乘大願船而來拔濟;
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9)印光大師言:

唯念佛求生淨土法門,專仗彌陀願力。
無論善根之熟否,惡業之輕重,乃至五逆十惡,
但得生信發願,持佛名號,
臨命終時,定蒙彌陀接引,往生淨土。

 

又言:

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
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現生,往生西方。

 

(10)善導大師言:

唯恨眾生疑不疑,淨土對面不相忤。
莫論彌陀攝不攝,意在專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決定向,臨終華蓋自來迎。

 

(11)曇鸞大師言: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系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31.念佛瑞相說

(1)南無阿彌陀佛,靈瑞之體,自具相用。

(2)念佛放光,念佛光攝。

(3)念佛佛來,念佛佛護。

(4)妄念心中所出佛名,猶如蓮花不染污泥,微妙香潔。

(5)念佛除惡,如一香樹,改伊蘭林,悉使香美。

(6)凡夫念佛,天人致敬,除惡人名,稱芬陀利。

(7)身心安定,身心柔軟,人樂親近,所作皆吉。

(8)臨終佛現,心大歡喜,乘花隨佛,直入寶池。

 

       諸相昭彰,貫一生,遍法界,信心即見,豈必拘命終身軟、舍利等。

 

 

32.三段文、兩重因果

       這一段說明念佛必生的經文,細分起來有所謂的「三段文、兩重因果」。

 

       第一段:「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說平生專修念佛。

 

       第二段:「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說臨終佛聖來迎。

 

       第三段:「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說命終正念往生。

 

       第一段與第二段,是第一重因果,即平生專修念佛為因,臨終佛聖來迎為果。

 

       第二段與第三段,是第二重因果,即臨終佛聖來迎為因,命終正念往生為果。

 

       有第一「平生專修念佛」,必有第二「臨終佛聖來迎」;有第二「臨終佛聖來迎」,必有第三「命終正念往生」。環環相扣,關鍵在第一「平生專修念佛」。既已專修念佛,則佛力保證命終心不顛倒,正念往生。

 

 

33.專是核心

       就此一段經文,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專」--專稱佛名。

       專稱佛名,就是「多善根」。

       專稱佛名,多善根故,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專稱佛名,隨其壽命,長短不限,就是「若一日……若七日……」。

       專稱佛名,無二無雜,就是「一心不亂」。

       專稱佛名,平生業成,臨終佛自來迎;佛力護佑,自然心不顛倒,正念往生。

 

34.稱名入報偈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
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
法侶將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三賢。

 

(1)極樂無為涅槃界

①判極樂報土。

②總上依正莊嚴,別指諸上善人聚會之「一處」。

③凡夫得與菩薩上善一處,乃專稱佛名,乘佛願力,五乘齊入故。

 

(2)隨緣雜善恐難生

①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②隨緣雜善:隨各自業習因緣,所修之雜毒諸善。

③念佛外一切行。定散二善,六度萬行,若比念佛,悉是少善福。

 

1 凡夫障重,妄愛迷深,不謂三惡火坑暗在人之足下;
隨緣起行,擬作進道資糧,何其六賊知聞,競來侵奪。

 

2 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
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
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3 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④經「不得生」,釋「恐難生」,或斷然,或從容,巧適眾機故。見「諸行迴向能否往生」。

⑤何故難生?有漏無漏,因果不相應故。

 

(3)故使如來選要法

①故使,所以使得。誰使?外由機劣,內由大悲。

1 人天少善尚難辨,何況無為證六通?
雖得見聞稀有法,粗心懈怠益無功。
縱使連年放腳走,趁得貪瞋滿內胸。
貪瞋即是身三業,何開淨土裏真空。

 

2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3 寄語同生善知識,念佛慈悲入聖叢。

 

《觀經疏》言:

但以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照。故使大悲隱於西化,驚入火宅之門。

 

《法事讚》言:

但為凡夫亂想,寄託無由;故使釋迦諸佛,不捨慈悲,直指西方。

 

②如來:彌陀、釋迦、諸佛,真善知識。

③選:誰選?如來。為誰選?五濁惡業凡夫,我等。選何法?念佛。

④要法,重要、關鍵、必不可少之法。八萬法門非要,唯有念佛為要。

 

(4)教念彌陀專復專

①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②佛說即教,生聞奉行。《大經》言:

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如是我聞。

 

③心也專,行也專。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初一念信受,後念念相續。

 

④今也專,明也專。七日七夜心無間(專),長時起行倍皆然(復專)。

 

⑤殷重四修。專,無間修、無餘修;複專,恭敬修、長時修。

 

(5)七日七夜心無間

①釋「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②問:凡夫一時煩惱百千間,何能七日七夜心無間雜,又長時皆然?

③答:雖煩惱百千間,然信願念佛之心永不退轉,永不變異,不以疑雜來間。即是信心淳一相續,一心歸命,一心不亂。

 

(6)長時起行倍皆然

釋「若一日……若七日……」之「若」。若,不定之詞,不限一日七日,隨壽命延長,皆如是專稱佛名。

 

(7)持花,據義增釋。

 

(8)身心踴躍、即得無生,釋「心不顛倒」,前者是相,後者是體。

 

(9)坐時即得無生忍

明在此界,不俟彼國。義同韋提見佛得忍,釋為「多是十信中忍」。

 

(10)一念迎將至佛前

釋「即得往生」,明其快,道路雖遙,去時一念即到。

 

(11)法侶將衣競來著

①法侶,同念佛人。是先生者,已是菩薩,等觀音勢至。又如:

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薩徐徐授寶衣。
彌陀心水沐身頂,觀音勢至與衣被。
乘船直入蓮華會,化佛菩薩與衣被。
蓮華大眾皆歡喜,即與天衣隨意著。

②此初生時情景,示新生者備受關愛,入諸大菩薩行列,爾我一類。亦如從軍之人即換軍服,則同一行伍。

 

③然第三十八願:「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衣表知慚。此界胎生,人無慚愧,故裸體。淨土既蓮花化生,依佛功德,知慚愧故,必當有服在身。然初生故,不如諸大菩薩殊勝,故法侶將衣來著。雖說將衣來著,一切皆是自然。

 

(12)證得不退入三賢

①三賢:菩薩階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心,內凡位,與十聖(十地)相對。

②此是借通途名相,以說極樂菩薩,然差即無差,如水與波。前已屢明。

 

35.選擇念佛

《選擇本願念佛集》言:

私云:凡案三經意,諸行之中,選擇念佛,以為旨歸。
先《雙卷經》中有三選擇:
一選擇本願,二選擇讚歎,三選擇留教。
一「選擇本願」者:
念佛是法藏比丘於二百一十億土中,所選擇往生之行也,
細旨見上,
故云選擇本願也。
二「選擇讚歎」者:
上三輩中,雖舉菩提心等餘行,釋迦即不讚歎餘行,
唯於念佛而讚歎云:「當知一念,無上功德」,
故云選擇讚歎也。
三「選擇留教」者:
又上雖舉餘行諸善,釋迦選擇,唯留念佛一法,
故云:選擇留教也。
次《觀經》中又有三選擇:
一選擇攝取,二選擇化讚,三選擇付囑。
一「選擇攝取」者:
《觀經》之中,雖明定散諸行,
彌陀光明,唯照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故云選擇攝取也。
二「選擇化讚」者:
下品上生人,雖有聞經、稱佛二行,
彌陀化佛選擇念佛云:「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故云選擇化讚也。
三「選擇付囑」者:
又雖明定散諸行,唯獨付囑念佛一行,
故云選擇付囑也。
次《阿彌陀經》中有一選擇,所謂「選擇證誠」也。
已於諸經中雖多說往生之諸行,六方諸佛,於諸行而不證誠。
至此經中,說念佛往生,
六方恒沙諸佛,各舒舌覆大千,說誠實語,而證誠之,
故云選擇證誠也。
加之《般舟三昧經》中又有一選擇,所謂「選擇我名」也。
彌陀自說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
故云選擇我名也。
「本願、攝取、我名、化讚」,此之四者是彌陀選擇也。
「讚歎、留教、付囑」,此之三者,是釋迦選擇也。
「證誠」者,六方諸佛之選擇也。
然則釋迦、彌陀,及十方各恒河沙等諸佛,
同心選擇念佛一行,
餘行不爾,故知三經俱選念佛以為宗致耳。計也夫: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擇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36.三經選擇

       (1)《大經》,優選。法藏從二百一十億諸佛土往生之行中,擇優選取稱名為往生行。

       (2)《觀經》,篩選。

①釋尊以逆惡臨終之機為篩,機孔大而法細故,定散諸善悉漏篩網;唯念佛一法其大無外故,剩留篩面。

②亦——用定善、行善、戒善、世善之法為篩,法孔大而機細故,所能篩取者甚少,造惡之機悉漏篩底;唯念佛法篩,一實無漏故,逆惡臨終之機悉皆不漏。

 

《往生禮讚》言:

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
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般舟讚》言:

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
一切善業回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3)《小經》,挑選。機選凡夫,益選報國,欲令凡夫入報,唯有彌陀本願稱名一法。

為我凡夫來出世。偏心指授向西行。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4)又《大經》以「末法萬年悉皆度脫」為篩,《小經》以「五濁惡人當生成就」為篩,唯有念佛一法。

 

       (5)又三經三佛同以「凡夫入報」為篩,唯選得彌陀本願稱名一法。

 

 

37.《觀》《小》二經對比

       (1)《彌陀要解》言:

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
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

 

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

 

答:此義即出《觀經》。
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
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
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
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
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

 

①持名易而勝。

②以《小經》為第十六觀稱名所開出。

③上根可觀佛,下根可稱名,功等觀佛。

④心作心是有二:一觀佛。二稱名。

⑤雖歎稱名不勞觀想,未如稱名正定業,勝於觀佛助業。

⑥未及本願義故。權順自力情故。

 

       (2)蓮池大師言:

觀雖十六,言佛便周。

以稱名統十六觀,幾近從觀入念。

 

       (3)法然上人言:

《觀經》雖初廣說諸行,遍逗機緣;後廢諸行,結歸念佛一行。
然尚彼經,諸行文廣,念佛文狹,是以行學之徒,義路易迷,是非難決。
故今此經,廢捨諸行,唯明念佛,是即為於念佛行,令生決定信也。

①《小經》為承緒《觀經》念觀廢立。

②念觀廢立,一宗宗骨。

 

 

38.三經念佛本願成就對比

       諸經念佛,悉從第十八願開出。正依三部,必無二致。

 

《觀經疏》言: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第十八願文第十八願成就文觀  經 阿彌陀經備  註
設我得佛聞其名號十六觀門
下三品
聞說阿彌陀佛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十方眾生諸有眾生善惡九品
下下品
善男女
五濁凡夫
九品俱回得不退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信心歡喜
至心迴向
願生彼國
至誠心
深心
迴向發願心
一心不亂專復專
心無間
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一日乃至七日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持執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長時起行倍皆然。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轉
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聞是經受持者,皆得不退轉。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得不退轉。

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
法侶將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三賢。

 

 

39.《彌陀要解》餘義

問: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

 

答:此義即出天奇諸祖。
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以名號果覺全體授予濁惡眾生),
故傍不甘(稱名之外,別覓新奇),直下詰問(念佛是誰),—猛提醒,
何止長夜復旦(能稱、所稱當體皆是無量光壽,始本合一,念念即佛)。
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故傍不甘),
苦欲執敲門瓦子(話頭)
向屋裏打親生爺娘(阿彌陀佛。執參話頭為究竟,不死心念佛),
則於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

 

進問:此在肯心者(死心念佛人)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

 

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
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
當知有目者(深信念佛之人,明信佛智,耳目開明),
固無日下燃燈之理(直下念佛如明日,參究開悟如燃燈)。
而無目者(於念佛尚未起信之人),
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口念阿彌陀佛,還要苦參是誰)。
大勢至法王子云: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捨一切思慮,但稱佛名,自得大利)。
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以思慮心測度稱名),
寧不被燒(越推越遠)。

 

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

 

答:平時也。

 

問:七日不亂之後,複起惑造業,亦得生耶?

 

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

 

       依善導大師意,蒙光觸者心不退。願力白道,不被貪瞋水火所壞。《觀經疏》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往生論註》言:「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以稱佛名力,心漸柔軟。觸光柔軟願之功也。

 

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

 

答: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
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

 

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

 

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
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
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

 

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
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
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
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

 

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

 

答: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
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
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
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問: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

 

答:如日出,群暗消。稱洪名,萬罪滅。

 

問:散心(與至心相對,不具信願)稱名,亦除罪否?

 

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
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
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
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
唯念至一心不亂(具足信願),則如健人突圍而出,
非復三軍能制耳(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圓轉五濁)。
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
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聖眾皆謂無善根。
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逼,失聲稱南無佛。
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
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
伏願緇素智愚,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
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
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
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
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
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