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阿彌陀經》要義(十)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阿彌陀經》要義(十)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譯解】

        舍利弗啊!如果有人,聽到我這樣贊說阿彌陀佛功德,持念彼佛名號,壽存一日即念佛一日,壽存二日即念佛二日,乃至壽存七日即念佛七日,不論時間長短,盡形壽,專心一志,不懷疑雜。那麼,在他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然顯現在他的面前,來迎接他;此人命終之時,自然心住正念,沒有顛倒,剎那之間,隨佛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要義】

        善男女    經文說「善男子善女人」,有人以為是奉行五戒十善的人。如果是這樣的話,念佛法門不能不說只是少數五戒十善人才可以得救的法門;「善男子善女人」應該作何解釋呢?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解釋此處的「善男子善女人」為「一切造罪凡夫」。一切造罪凡夫,「執持名號」的緣故,稱為善男女,而不是以他們平時是否能奉行五戒十善而論。如同《觀經》下品上生,本來是造作十惡罪的人,臨終遇到善知識,教稱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蒙化佛來迎,讚歎他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因為阿彌陀佛名號含具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的功德,稱念佛名,諸罪消滅,功德具足,轉惡成善,惡人轉成善人。

 

        進一步來說,《阿彌陀經》所說的「善」,不是以世間倫理道德的觀念或一般佛教戒律的修持為標準,而是以往生西方成佛為標準,不要說五戒十善的凡夫,即使是阿羅漢聖人,因為不入「大乘善根界」故,也不足稱善;只有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獲得名號無量光壽的圓滿善根福德,必定往生,必定成佛,才有資格在此世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執持名號    「聞說阿彌陀佛」,就是聽聞釋尊讚歎阿彌陀佛的國土、本佛、聖眾三種功德。

 

        釋尊讚歎阿彌陀佛的淨土,目的在於讓我們能夠往生這樣的淨土,但並不要求我們必須具有三昧神通;讚歎弟子,目的在於讓我們也成為阿彌陀佛的聖眾,但並不要求我們自修證入無生法忍;讚歎本佛,目的在於讓我們也能平等獲得無量光壽,究竟成佛,但並不要求我們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


        國土、佛身、聖眾,三種功德,收於一句名號,以此之故,釋尊教我們「執持名號」。

 

        國土入名號故,執持名號即是執持淨土廣大莊嚴;本佛入名號故,執持名號即是執持彌陀六十萬億真金身;聖眾入名號故,執持名號即是執持無量聲聞菩薩眾。

 

        名號含國土故,持名則十萬億外國土驟奔於眼前;名號含佛身故,持名則無量光壽身應聲而來現;名號含聖眾故,持名則無量聖賢眾雲集而擁護。

 

        譬如燈能攝光,以手持燈,光明隨燈而轉;名能攝德,一心持名,功德隨名而至。故稱名行者,圓獲光壽功德,優入涅槃報土,而比肩於上善聖眾。

 

        若一日、若七日    因為名號具有彼佛無量壽之德,歸命稱名行者,與彼佛生命同體,受無量壽之德薰染,在此無常俗世,必然盡形壽稱名不怠,而顯現念佛即生活、生活即念佛的情態。命存一日,念佛一日;命存二日,念佛二日;乃至命存七日,念佛七日;日日相續,直至臨終。以此之故,經文說:「若一日……若七日,其人臨命終時」。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解釋說:「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可知「若一日……七日」,即是盡形壽的意思。

 

        經文不說盡形壽,而說「若一日……若七日」,為顯「人命無常、念佛相續、往生容易」等含義。

 

 

       一、人命無常:壽命隨時會臨終,所以說「若一日、若二日……」。「若」者,不定。

 

       二、念佛相續:只要命存之日,就相續念佛,一日如此,二日如此,日日如此,所以說「若一日、若二日……」。七日為期,是常用的時間表達法。如一周七日,循環往復,七日就是永遠。念佛也一樣,迴圈無盡,直到臨終。善導大師解釋說:「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花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倍」就是反復加倍。

 

       三、往生容易:聖道修行,需歷恒河沙劫;淨土稱名,不過一日七日。

 

        一心不亂    因為名號具有彼佛無量光之德,歸命稱名行者,被彼佛無量光明照耀攝取,雖是愚癡之身,而能一心明信佛智,不受外邪異見惑亂。以此之故,經文說:「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一般都解釋得很複雜,很艱難,如事一心、理一心、禪定一心、不起妄念等,實際上這些都是聖道諸宗的解釋,不是淨土宗的解釋,不符合淨土宗易行安樂的特點。

 

        善導大師著作中有多處解釋「一心不亂」。

 

一、《法事讚》說:

念彌陀專復專

        「一心不亂」就是「專復專」。專心不二,就是一心;專行不雜,就是不亂。

 

二、《觀經疏》〈玄義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
一心願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

        「一心不亂」就是「一心願生」,一心一意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三、《觀經疏》〈散善義〉: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四、《觀念法門》: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心不亂」就是「一心專念」。

 

五、《往生禮讚》:

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一心不亂」就是「一心稱佛不亂」,專心一意稱念彌陀佛名,不雜亂。

 

      總之,善導大師解釋「一心不亂」,就是突出一個「專」字。「專」就是「一心」,「專」就是「不亂」,與釋尊在《無量壽經》裏說的「一向專念」完全一致,非常簡單,毫不複雜,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

 

      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將《阿彌陀經》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譯作「繫念不亂」。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三輩往生文〉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都很簡單、容易。

 

        一心不亂與執持名號    經文「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互顯,意為:執持名號,應當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是執持名號。

 

      「執」是抓住不放鬆,「持」是相續不間斷。譬如在黑暗中走險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必然會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馬馬虎虎,更不可能半路上就隨隨便便把它扔了。這一路拿著火把,就是一心不亂。因為只有這一支火把,我們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三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棄,隨便亂抓一件別的什麼物品,所以是「不亂」。要是二心了,亂了,隨時就要掉到懸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亂。

 

        「執持名號」,也是如此。名號如火把,信心如手,心信口稱如同以手執持。善導大師《觀經疏》說「常以淨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要通過三界六道的黑暗險道,我們只有完全靠定這句無量光名號的智慧火炬,從生到死,一路執持,一心一意,毫無二志,絲毫也不敢捨此去學與我們的根機不相應的法門。這樣才是執持名號,這樣就是一心不亂。

 

      反之,心不執著,心有旁騖,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續,念有間斷,念有疑雜,就是亂,不是不亂。

 

        誤解一心不亂之過失    「一心不亂」如果一定要解釋為如何禪定一心、不起妄念,而且又堅持認為不這樣就不能往生的話,那過失就太大了。

 

        第一,等於是說釋尊自己說的淨土三經相互矛盾。因為《無量壽經》說「上中下三種根機的人,只要一向專念,統統往生」;《觀經》說「下下品的人臨終苦逼,精神惶恐,十聲念佛,即得往生」;這兩部經,釋尊說往生都很容易,而同樣是釋尊說的《阿彌陀經》,卻說要如何的禪定一心,說的很難,相互矛盾。

 

        第二,等於說釋尊不僅自相矛盾,而且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矛盾。因為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本願說的很容易,眾生只要「乃至十念」念佛,但釋尊卻說的很難,說要達到息心凝想,所以矛盾。也等於說釋尊背開阿彌陀佛,自己另開往生極樂的條件,加高了門檻。

 

        第三,又等於說釋尊說法不能對機。因為《阿彌陀經》是釋尊對五濁惡世凡夫所說的經典,結果說的那麼高超,沒有人能做到,豈非法不對機。

 

        第四,等於說龍樹菩薩對淨土法門的判釋錯誤。因為龍樹菩薩說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適宜下劣根性眾生的「易行道」、「安樂門」,而現在要達到事一心、理一心等等,那就不是易行道,等於是說龍樹菩薩判錯了。

 

        第五,和古今見聞記載的事實相矛盾。因為我們看到從古到今,許許多多的往生人,並沒有到達怎樣的禪定凝心,只要老實念佛,一向專念,不懷疑,往生都很殊勝。

 

        第六,最大的過失,我們自己不能往生。

 

        依善導大師的解釋,上符彌陀本願,下契眾生根機,淨土三經一致,釋迦佛語不虛,人人安心念佛,個個都能往生。

 

        平生業成    經文說臨終佛聖來迎,有人遂以為一生念佛,往生都是不定,臨終見佛來迎,往生才算決定,往生之業才算達成,也就是所謂的「臨終業成」。這顯然是對經文的誤解。

 

        這有二點理由:一、既說臨終來迎,可知在此之前往生之業已經成就,如果往生之業不成就,不可能有佛聖來迎。即如世間婚姻,也要事先確定,至時才有迎親嫁娶;婚約未定,不可能迎娶。二、如果說是臨終業成,臨終必須有往生之業,可是經文臨終的時候不說念佛,缺少往生之業,更談不上什麼業成不業成。往生之業,是在平生「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臨終只說佛聖來迎,可知往生之業成就於平生,臨終佛菩薩自然來迎,也就是「平生業成,臨終來迎」。

 

        當然,平時沒念佛,臨終才念佛的人,只能是臨終業成。如《觀經》下品,因為平生不曾念佛,直到臨終才遇到善知識教以念佛,所以是臨終念佛、臨終業成;而本經所說的是平生盡形壽一向專念的人,臨終不論有沒有念佛,阿彌陀佛都來迎接,即是平生念佛、平生業成,不能說為臨終業成。

 

        又據《觀經》,臨終一念念佛,往生之業當下成就,阿彌陀佛應聲來迎,可知當念念佛,當念業成,念念念佛,念念業成,並非念佛累積到某種程度往生之業才成;又可知所謂的往生業成是成在阿彌陀佛名號本身,眾生念佛,即是以佛的成就為自己的成就,並非阿彌陀佛沒有成就眾生的往生之業,眾生稱念而能自己成就往生之業。如同箱中先有寶,伸手即能取到寶;阿彌陀佛名號中本來就有眾生的往生,眾生稱名立即獲得往生。

 

        《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說:「十方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我若不成就十方眾生往生之業於名號中,則不取正覺;必須名號中成就十方眾生往生之業,才取正覺。《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又說:「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從彌陀來說,十方眾生的往生之業,阿彌陀佛十劫之前成佛之時,就一體成就在其正覺名號之中。從眾生來說,發起歸命念佛之一念,名號功德成為眾生所有,當下往生之業成就。善導大師說:「南無者,即是歸命;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業成不壞故,自然念念不捨;業成滿足故,自然「一心不亂」。善導大師以此而說:「一心專念彌陀佛名,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任何事,未成之前,仍有不確定的因素;已經成就,就沒有任何不確定因素。一心專念,念念不捨,往生之業已經成就故,才說是正定之業,不然不能稱為正定之業。

 

        心不顛倒    人在生時,受第六意識的強力主控,便覺得心能做得了主。到將死時,隨著身體器官功能停止,前五識到第六意識漸次消失。失去第六意識的主控作用,主宰投胎輪回的阿賴耶識當中,生生世世的善惡業力種子就會浮現,如同國中無王,盜賊蜂起,強者稱王,這時心的狀況就是混亂性的,稱為「亂心位」。所以一般人死的時候,根本做不了主,便出現所謂的顛倒:或起惡念,或生邪見,或生系戀,或發癲狂,或起恩愛等等。

 

        但是念佛之人,不會出現這種狀況;平時恒在佛光照護之中,臨終在明瞭心位之時,親見佛聖來迎,佛力加持故,命終之時,自然心不顛倒,住於正念,隨佛往生。

 

      有人以為先要自己有能力保持心不顛倒,然後阿彌陀佛才來接迎,但自己又做不到,所以心生恐懼;這也很顯然是對經文的誤解。經文先說「其人臨終之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然後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可知阿彌陀佛來迎在先,以佛來迎故,心住正念而不顛倒。玄奘大師的譯本說:「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可知念佛人命終心不顛倒,在於佛力,並不是自己道力功夫。

 

        三段文、兩重因果    這一段說明念佛必生的經文,細分起來有所謂的「三段文、兩重因果」。

 

        第一段:「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說平生專修念佛。

        第二段:「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說臨終佛聖來迎。

        第三段:「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說命終正念往生。

 

        第一段與第二段,是第一重因果,即平生專修念佛為因,臨終佛聖來迎為果。

 

        第二段與第三段,是第二重因果,即臨終佛聖來迎為因,命終正念往生為果。

 

        有第一「平生專修念佛」,必有第二「臨終佛聖來迎」;有第二「臨終佛聖來迎」,必有第三「命終正念往生」。環環相扣,關鍵在第一平生專修念佛。既已專修念佛,則佛力保證命終心不顛倒,正念往生。

 

      專是核心    就此一段經文,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專」──專稱佛名。

 

        《法事讚》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專稱佛名,就是「多善根」。

        專稱佛名,多善根故,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專稱佛名,隨其壽命,長短不限,就是「若一日、若七日」。

        專稱佛名,無二無雜,就是「一心不亂」。

        專稱佛名,平生業成,臨終佛自來迎;佛力護佑,自然「心不顛倒」,正念往生。

 

        彌陀弘誓    善導大師解釋念佛,都是以《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為標準。《觀經四帖疏》解釋《觀經》,開宗明義即說:「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法事讚》解釋《阿彌陀經》,最後結論說:「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這是因為淨土三經一致,以《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為基礎。如本經「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即是第一願、第十六願成就,「彼佛光明無量」是第十二願成就,「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是第十三、十五願成就,「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是第十四願成就,六方恒河沙諸佛證誠是第十七願成就,「臨終來迎」是第十九願成就,「一生補處」是第二十二願成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是第二十三、二十四願成就,等等。其中「念佛必生」是第十八願成就。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