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慧淨法師 法義開示 綜合-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法義開示
綜合-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2008年10月17日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目錄】

壹、純正的淨土法門

一、善導流的法脈傳承

二、祖典的失傳與回歸

貳、淨土法門的特色

一、總述

二、易的特色——本願稱名

1、只要稱名

2、名體不離

3、彌陀以稱名為本願

4、善導解釋阿彌陀經

5、龍樹解釋彌陀本願

6、釋尊解釋彌陀本願

三、勝的特色——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

參、 阿彌陀佛的呼喚

 

 

【內文】

       淨宗法師:弘願寺落成已一年,這次我從福建回來,發現寺裡來了一些師父,尤其弘願寺這次舉辦「護法聯誼會」來了這麼多法師,許多都不熟悉,但看上去每個人都有法喜,讓人很高興。坦白說,看到愈多陌生的面孔讓人愈高興,為什麼?因為法門的發展必須補充新血液,如果有更多法師能夠瞭解善導大師的教法,能將這個法門普遍傳揚,就有更多的眾生可以得度解脫。

 

       上人弘揚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我們是最得益的人,尤其在座的每一位出家師父。出家,就是為了了生脫死,這是根本追求;第二任務就是要將佛法的利益帶給廣大的眾生。就這個時代,以我個人的根機來說,離開了淨土法門,離開了善導大師開顯的純正淨土宗的思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和任務,是做不到的。這幾天和幾位法師座談,就有法師感嘆的說,出家不是一天、二天了,但時間愈久,對自己愈沒有信心,直到遇到這個法門,出家的信心才恢復起來。他說的,我有同感。

 

       佛法傳到今天,根本來說,要解決眾生的生死要靠淨土法門,這應是佛教的共識,是大勢所趨。

 

       自古以來,以中國來講,天臺、華嚴、禪等各宗各派都有善知識在弘揚淨土法門,但是淨土法門的弘揚應該是要靠淨土宗,如果一直兼靠天臺宗或禪宗(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是這樣),會持續形成我們對淨土教理的模糊和不認識。所以淨土法門的弘揚一定要靠淨土宗,也就是靠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弘傳,就要靠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因瞭解善導大師的精神,而得到法的利益;一旦得到法的利益,我們就有責任將這個利益普遍傳給一切眾生。諸位法師來到弘願寺都是因為已在這個法門得到利益,或者肯定讚歎,或者想進一步深入的瞭解。知道大家早就渴盼能親聆上人的法音,今天我們有很好的機緣,上人來到弘願寺,先請上人為大家開示,接下來大家再利用此機會和上人座談,向上人請教。

 

       慧淨法師:住持淨宗法師、智隨法師、各位法師:南無阿彌陀佛!

 

       剛才淨宗法師聲聲稱我上人,其實我很慚愧,不敢承擔,上人是多麼德行尊貴的稱呼,我無德、無行,也沒有學識,沒有能力,難以承擔,不過這是淨宗法師他本人對我的一點相契、恭敬,大家未必要這樣的稱呼。

 

壹、 純正的淨土法門

一、善導流的法脈傳承

       弘願寺不論就硬體設備來講,或者是軟體設施來講,真的是安徽僅有,全國少見。為什麼?弘願寺有一個特色,就是專修、專弘純正淨土法門的道場。當然,全國各地都有道場在弘揚淨土,都有在家眾、出家眾在專修淨土,可是真正純粹的淨土教理,如果不是依據善導流這個傳承去深入理解的話,則所修以及所弘揚的淨土恐怕就沒有那麼純正。或許有些行者,可能會覺得我這樣的講法未免偏激了一點,但如果深入去探討淨土各流各派的法脈源流的話,就會肯定我所講的。

 

       淨土的弘揚,最純正的是在唐朝之前,也就是剛剛所講的善導流這個法脈,就是善導大師繼承道綽大師,道綽繼承曇鸞大師,曇鸞是依據龍樹、天親菩薩的淨土思想去註解發揮,而龍樹和天親的淨土思想是完全依據《淨土三經》,是這麼樣的一個源流、流派、傳承到善導大師。

 

二、祖典的失傳與回歸

       自古以來,善導大師被肯定是彌陀示現,也是淨土宗的集大成者,在日本被稱為智慧第一、勢至再來的法然上人,就是完全依據善導大師的著作、教理思想而開展出廣大的淨土宗。日本淨土法門的各流各派,清一色都是源流於善導大師的淨土教理思想,那為什麼善導大師在我們中國反而識者不多,思想沒有人傳承?那是因為他的著作在中國遺失了。怎麼曉得在我們中國遺失呢?我們看看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著作,以及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這一些著作在唐末以來很少被引用在弘揚淨土宗的大德的著作當中,如果這一些書、法本有遺留下來的話,註解發揮淨土教理的大德應會提及、引用才對,但是幾乎沒有。

 

       唯一的例外,是宋朝的元照律師有引用到善導大師的一點思想,那是因為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當中的《往生禮讚》,被唐朝智昇法師編成《集諸經禮懺儀》,元照律師有看到。所以元照律師某一些淨土思想是傾向善導大師,而所傾向的那些觀點就是《往生禮讚》裡面所講的。除了《往生禮讚》之外,善導大師的其他著作、教理思想幾乎就沒有人引用,著作也沒有傳下來。

 

       在清末之前,教界專修淨土也好,研究其他教理也好,很少曉得有善導大師的著作。直到楊仁山居士發心在南京成立刻經處,把我們中國有名的佛教典籍整理、刻版、印刷、流通,才將善導大師著作重新迎回中國。楊仁山居士曾留學英國,剛好遇到了也是淨土法門出身的日本南條文雄博士,南條文雄早期在日本是相當有名的學者,因為很有學問才華,與楊仁山相聚很投緣,楊仁山要印經了,曉得日本有很多佛教典籍在唐朝之前從中國請過去,反而是他們所保留而中國所失傳的,因此楊仁山居士就請南條文雄博士把我們遺失的經論釋寄過來,讓他去出版、流通。

 

       在隋唐時代,日本有派很多「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國取經,那時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他們到中國取經,也將中國的文字引用到日本,最後改造成現在的日本文字,日本的政治、經濟、藝術,甚至很多的民俗習慣,其實也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當然他們的佛教也是隋唐時代,由中國全盤移植,之後再經過研究及適合他們的環境、民俗性,才開展出日本佛教的各宗各派。

 

       所以有很多典籍都是楊仁山居士請南條文雄博士寄回中國的,善導流的著作就是從楊仁山居士時從日本回流過來的,甚至大家所熟悉的《大乘起信論》也是楊仁山居士請南條文雄博士寄回來的。現在我們曉得善導大師有這些著作,也能看到《往生論註》,都是受惠於楊仁山居士。但是當時正值八年抗戰,之後國共戰爭,整個中國大陸幾乎都陷於戰爭的苦難之中,少有人有閒暇來研究這一些寶貴的典籍,所以知道的人也很少,更談不上自修化他而弘揚了。

 

       然而印光大師有看到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所以印光大師就非常的推崇善導大師,他的淨土思想就很接近善導大師。我們就文獻瞭解,印光大師對善導大師可以說是徹底的欽服,怎麼說呢?印光大師讚歎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是大聖人,有大神通、大智慧。受印光大師這樣的讚歎是不容易的,因為印光大師是一位非常老實修行的人,是一位高僧大德,稱為勢至再來,他不隨便讚歎人家的,因為如果隨便讚歎人家就是打妄語了,但是印光大師讚歎善導大師「是大聖人,有大智慧、大神通」,而且說善導大師所說的應該視同佛說。是這麼崇高的肯定。

 

       不過,印光大師雖然專修淨土法門,但就當時的環境和一般的根機,他並沒有很專純的在弘揚善導大師的淨土教理,可是在印光大師的《文鈔》中處處可以看到善導大師的影子。

 

       善導大師著作的可貴,在於其中蘊含很精純、很正確的淨土教理,而且有經典的根據和祖師的傳承,絲毫不摻雜其他聖道門宗派的思想在裡面,完全顯現淨土門的特色。現在我們有這個福報,能夠看到善導大師的全部著作,而且又經分段、標點、整理的這麼細膩、完整,對我們研究善導大師教理思想是一個很方便的入手處。

 

貳、 淨土法門的特色

一、總述

       各宗各派的思想都有他的特色,這樣這個宗派才有存在的價值,淨土法門的特色,就是龍樹菩薩所講的易行道的「易」,「易」就是淨土門的特色。完整的說,淨土門的特色就是弘願寺山門匾牌的文字:「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法有易修而功德膚淺,有易修而功德高勝;有難修而功德低劣,有難修而功德高勝。淨土法門被稱為易行道,是橫超的法門,易的本身有極為殊勝高超的內涵,所以易修的本身有殊勝的功德,因此說淨土門具備「勝易」的內涵。

 

二、易的特色──本願稱名

1.只要稱名

       之所以「易」,是因為這個法門是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只要念這一句六字洪名,不管是聖人或是凡夫,也不管是善人或是惡人,十方眾生所有根機,所謂上中下都能夠念佛,也都能百分之百的往生極樂世界,正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去」。為什麼念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是因為這一句佛號具有往生的功德資糧在裡面,所以我們念佛的本身就擁有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與資糧。

 

2.名體不離

       為什麼這一句彌陀名號被稱為是萬德洪名?因為法藏比丘成佛,他的佛號就叫南無阿彌陀佛,而且他的佛體和佛名是「名體一如」,「名體不離」的,換言之,名的本身和他的體是在一起的,不管我們有心無心,只要開口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阿彌陀佛本體的功德就現前。

 

3.彌陀以稱名為本願

       也由於阿彌陀佛在兆載永劫之前主動平等的為十方眾生發願,發出誓必要救度十方眾生到達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淨土,如果他能夠完成這個功德他才成佛的願,所以我們念佛的人,要往生那樣的淨土,先要問阿彌陀佛成佛了沒?阿彌陀佛如果沒有成佛,就沒有佛號讓我們稱念,也沒有淨土讓我們歸宿;阿彌陀佛既然已經成佛了,所以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到他那個淨土,叫做「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發願是主動的、平等的,沒有經過我們的合掌要求、拜託說:「法藏菩薩請你為我發願,發四十八大願,建設極樂世界,完成救度我往生的名號」,都沒有。在我們不曉得是淪落、沉淪在哪一道受刀山劍樹或牛胎馬腹之苦,或生而為人,但是貪圖五欲之樂,造罪造業的時候,阿彌陀佛就預先為我們主動的、平等的發願,要救度我們到另一個安樂地方。

 

       一般而言,修行人經「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就成佛了,可是阿彌陀佛為了能救度十方眾生,他成佛是經過多久的時間呢?《無量壽經》說:「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只是三大阿僧祇劫,而是兆載永劫為十方眾生累積六度萬行,然後才成佛的。也因此這一句成佛的名號叫做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光壽,阿彌陀佛所有修行的功德點點滴滴都在名號裡面,所修的功德點點滴滴都是為了救度我們,所修的點點滴滴的功德都在迴向給十方眾生。

 

       我們發願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心心念念都在領受阿彌陀佛迴向給我們往生的功德、成佛的功德,所以我們這一個法門是講彌陀救度的法門,他救度的功德在哪裡?就在這一句彌陀名號中。

 

       所謂「本願稱名」是說,只要稱名就合乎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之願,阿彌陀佛的本願當中沒有講其他六度萬行,因為阿彌陀佛曉得,他如果立下了其他往生條件的話,就不能平等救度十方眾生。譬如定下五戒才能往生極樂,那持戒第一的優婆離尊者他就能夠往生,可是我就不能往生,因為我五戒也不清淨,十善也不圓滿,成人都有困難,生天沒有希望。這樣的話,阿彌陀佛要平等救度十方眾生,誓必不可能。阿彌陀佛所講的慈悲,慈──無緣大慈,悲──同體大悲,無緣就是不講條件的,絕對性,徹底的愛心,同體大悲是具足絕對的力量,能夠救度對方離苦得樂。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救拔眾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之苦,給予成佛之樂,這個才是大慈大悲,如果沒辦法救度一切眾生,那阿彌陀佛的愛心和力量就不夠了。

 

       佛教當中,真正能展現大慈大悲的法門就是彌陀救度的法門。因為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十方眾生,聖凡善惡都包含在裡面,既然這樣,有哪一個眾生不在阿彌陀佛悲願的救度之中呢?而他救度的條件,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五戒清淨才能往生,不清淨就不能往生,不用講五戒,一戒就好,恐怕能往生的也不多。五戒是如此,其他的更不用講了。

 

       可是阿彌陀佛規定的條件就是稱念名號,而稱念名號比五戒的功德大,比十善的功德大,比四諦成就的功德大,比十二緣起的功德大,致使稱念彌陀名號的人就能轉凡入聖,點石成金,往生極樂,成就佛果。

 

4.善導解釋阿彌陀經

       極樂世界是怎樣的世界呢?《阿彌陀經》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種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因為苦有分段之苦、變易之苦,分段之苦就是三界輪迴的苦,變易之苦是指初住到等覺之間,本來他無所謂苦不苦,可是下面望上面,覺得不如上面,豈不是有一種不如的感覺。既然「無有眾苦」,表示沒有分段苦,也沒有變易苦;「但受諸樂」,表示「有人的樂,有天人天樂,有禪定之樂,但又沒有污染,同時也有佛的樂」,諸佛菩薩所具備的樂他都有,這樣才能稱為「諸樂」。佛的樂就是涅槃之樂,叫做大樂,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感受到「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心境。

 

       對於《阿彌陀經》所講的境界,以及進入這個境界的方法,善導大師則是用四句話把它顯現出來,這四句就是: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一部經典概括來講,都在講二點,一是目標,二是方法。目標在哪裡?是怎樣的境界?到那個目標的方法又是什麼?《阿彌陀經》也是一樣,一開頭釋迦牟尼佛就簡略的說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然後再依序介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來展現極樂世界的境界,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經》的「依正莊嚴」時就以七個字來含蓋──「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世界是怎樣的境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無為是和有為相對的,有為就是有造作,無為就是天性自然、不加造作、不經過加工,如果要用多久的時間以及修多少的功行才能提升上去,那就通通是有為,不是無為。無為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無為,涅槃不生不滅,涅槃清淨無染,是沒有任何造作的。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所以這七個字就解釋出《阿彌陀經》所形容的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又說「隨緣雜善恐難生」,這樣涅槃的境界,眾生要往生到那個地方,隨我們自己的緣所修、所累積的善事功行恐怕不能往生。「隨緣」兩個字含蓋非常的廣,「雜善」和「專修」是相對的,「雜」的意思是修得很多種,包括六度萬行,概要來說就是善導大師在《觀經》所說的「定善」和「散善」,這些都是屬於「隨緣雜善」,因為這些都是善事功德,而且範圍很廣,所以叫做「隨緣雜善」。可是隨緣雜善這些功德恐怕難以往生那麼樣的境界,為什麼?一方面是,要三輪體空才能證入無為;另方面,即使三輪體空證入無為,那樣的無為要往生極樂世界恐怕沒辦法,因為極樂世界無為涅槃,這個涅槃,善導大師說是「無上涅槃」,是阿彌陀佛的境界,不是羅漢的涅槃,所以即使以羅漢的功夫要往生極樂世界,也恐怕難生。善導大師講到這裡,就把往生的方法直接了當、乾淨俐落、簡明扼要,非常明確不模糊的展現出來,就是「故使如來選要法,專念彌陀專復專」。

 

       那一種境界一般的修行不能往生,使得阿彌陀佛為我們立下了專念彌陀名號就能往生的「本願」,釋迦牟尼佛也為我們開示了專念彌陀就必往生的「要法」。「要」有二種意思,一個是要門,一個是要法。「要門」就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所分判的,整個佛法有「要門」和「弘願門」,所有法門都是「要門」──進入「弘願門」要經過的門;「弘願門」就是要專念彌陀,依靠彌陀願力功德。這一部份大家看《觀經四帖疏》就能正確理解。

 

       「故使如來選要法」。「要法」跟「要門」不一樣,「要門」是剛剛講的定善、散善,「要法」是專念名號,所以接下來就說「教念彌陀專復專」,因此要法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涅槃的極樂世界。所以目標就是極樂世界,方法就是專念彌陀佛名。

 

       善導大師苦口婆心,講一個專字不夠,還講第二次,意思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嚀我們,往生非等同小可的一件事情,是脫離輪迴、能夠快速成佛這麼重要的事情,所以一再的叮嚀我們念佛要「專」,不要隨緣雜善。

 

       隨緣雜善不是不好,既出生而為人,當然就要敦倫盡分,遵守三綱五常,出家就儘量持守佛法的戒律,但並不是以這些當往生的功德資糧,所以這些行持無所謂隨緣雜善,也無所謂正行或雜行,因為這本來就該做的。但如果要做為往生功德資糧的話,我們就不靠其他的法門,不靠其他的功行,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純純粹粹都是靠南無阿彌陀佛,專復專。

 

       這四句偈很扼要簡短的將1858個字的《阿彌陀經》濃縮在裡面,極樂世界是怎樣的境界──無為涅槃;要怎麼去呢?先揀別非因──「隨緣雜善恐難生」,然後提出正因──「教念彌陀專復專」。念佛專復專,這個必生,百分之百。這首偈語非常好,一旦念出口、存在心中,讓人感覺無比的歡喜、法喜、希望、安慰,所以這一首偈語二十八個字希望大家能背下來。

 

       其實這也是善導大師善巧的解釋《阿彌陀經》,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開展出極樂依正二報,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之後,就慇勤的、苦口婆心的再三勸導眾生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那願生的方法在哪裡呢?釋迦牟尼佛先揀非因──「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既然少善根、少福德不能往生,那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什麼是少善根、少福德呢?釋迦牟尼佛沒有解釋什麼是少善根、少福德,但是釋迦牟尼佛提出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就可以顯示出除了這個是往生的多善根、多福德,以外的其他功行都不是往生的多善根、多福德。多善根、多福德就是下面經文的解釋,也就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也就是「執持名號」。

 

       「執」、「持」二個字的意思都一樣,「執持名號」就是「執持稱名號」,龍樹菩薩在《易行品》裡面就有解釋說: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所以「執持」就是「稱」,「稱」就是「執持」,也就是以我們的口業來稱念這一句名號。若一日………若七日就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乃至五念一念,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如果他有一天的時間,聞到這個法門之後,他這一天就只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便可,第二天他就斷氣往生極樂世界了,如果他壽命延長,就若二日專念彌陀,如果他壽命又延長,七天就若七天,八天就若八天,七年就若七年,七十年就若七十年,而一心不亂。

 

       所謂「一心不亂」,他的意思非常的清楚、讓人容易理解做得到,並沒有什麼奇特跟玄妙,就是「專復專」。「教念彌陀」就是釋迦牟尼佛要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專復專」就是「一心不亂」,所謂一者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所以善導大師以「專復專」這二個字來解釋「一心不亂」,並不是禪宗所解釋的要修行到入禪定三昧那一種工夫上的一心不亂,也不是斷見惑、破思惑,或證事一心、理一心的境界。如果是那樣的話,阿彌陀佛所救度的眾生就不是十方眾生,而是能夠進入三昧的眾生了,釋迦牟尼佛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就不是一般凡夫,而是聖人,或者是修行高深,禪定功深的行者了。

 

       我們剛剛有講,淨土法門有一個特色,就是「本願稱名」,所以善導大師解釋「教念彌陀專復專」,吻合《阿彌陀經》,吻合《無量壽經》,以及吻合《觀無量壽經》的教理。整部《阿彌陀經》沒有講其他的法門,沒有講戒定慧,沒有講六度萬行,這不是不注重戒定慧、六度萬行,是以往生的正因來講,就是專念彌陀,有因必有果,如是因如是果,吻合阿彌陀佛的願。《無量壽經》上下兩卷在講什麼?主要在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以四十八大願開展出阿彌陀佛成佛的因果,以及眾生往生的因果,這個因就在於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

 

5.龍樹解釋彌陀本願

       第十八願被稱為「願王」,也被稱為「王本願」,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所開展出來的,以及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所註解的都是在解釋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八願。當然彌陀因地所發的願,願願都是本願,但是如果尋求他的根的話,就是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是本願中的本願,因此我們一談本願都是指第十八願。怎麼說呢?龍樹菩薩解釋彌陀的本願,開展彌陀的教理都是依據第十八願,有什麼根據呢?

 

       在《易行品》中,龍樹菩薩就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龍樹菩薩在佛教界當中被尊稱為「八宗共祖」,是一位很有權威的祖師,要瞭解淨土法門的出家眾,可以先看《易行品》;而《易行品》的核心就是在說阿彌陀佛的本願。龍樹菩薩直接點出「本願稱名」,所以本願稱名是有根據的。

 

       阿彌陀佛本願是什麼內容呢?就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若人」就是在解釋第十八願中的「十方眾生」,把十方眾生濃縮到人道的眾生。人道的眾生當然包含善人、惡人、在家、出家、男女老少、聖愚賢不肖……都包含在「若人」二字之中。「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念」是意業,「稱」是口業,「我」是指阿彌陀佛,「名」是指阿彌陀佛的佛名,意思就是說,不管你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心中默念阿彌陀佛都可以,只要你念我稱名,而且願生彌陀淨土,全身性命歸入彌陀的救度,這叫「自歸」。歸就是歸命,歸命就是南無,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歸命。把我們污染不淨的、生死輪迴的、無常短促的生命,投入彌陀清淨的生命、不輪迴的生命、無量壽的生命,這就是龍樹菩薩所講的「自歸」。龍樹菩薩這幾個字就是簡明扼要解釋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只有講「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至心信樂」就是信只要「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所以龍樹菩薩就是在解釋第十八願,其實也是在解釋《阿彌陀經》。因為《阿彌陀經》也只有講「願生彌陀淨土」跟「專稱彌陀佛名」。

 

6.釋尊解釋彌陀本願

       「本願稱名」當然不是龍樹菩薩自己創造的,龍樹菩薩是根據《無量壽經》而來的;《無量壽經》中釋尊說了一首偈: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這裡就有「本願」二個字,由這一首偈可以明顯地看出所謂本願的內容就是指第十八願,不是其他願。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聞名就是聽到六字洪名,聞名是為了讓我們稱名,所以聞名執持彌陀名號,願生彌陀淨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因此龍樹菩薩就把第十八願的內容還有這一首偈的內容融合在一起,解釋為「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即入必定」就是本願偈所講的「自致不退轉」,「不退轉」就是「必定」,也是「正定聚」之意。所以我們這個法門的特色就是「易行」,就是「本願稱名」,本願稱名就是易行,易行的本身又有殊勝果效,這就是接下來的「凡夫入報」。

 

三、勝的特色──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凡夫的定義就是具足貪瞋癡,還沒有超凡入聖,還在三界六道造罪造業,受苦受難。極樂世界是無為的境界,這種境界是彌陀圓滿了願行而成就的果報土,所以叫做「報土」。一般的報土是十地菩薩才能夠進入、享有的,十迴向以下的聖者,三賢或外凡夫根本是望塵莫及,沒辦法進入,可是連凡夫也能進入不是很殊勝又令人驚訝嗎!但他確實是如此的。

 

       那難道這是我們的功行嗎?當然不是,因為我們是凡夫,之所以凡夫也能入報土,是因為「本願稱名」,是因為這句彌陀名號是阿彌陀佛經過了兆載永劫所完成的願行功德結晶,阿彌陀佛把這六字的洪名迴向給我們眾生稱念,使得我們即使是凡夫,具足貪瞋癡,還沒有斷煩惱也能夠進入涅槃,這個完全是靠彌陀的願力。所以曇鸞大師有一句法語說: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即使斷煩惱所得的涅槃也不見得是無上涅槃,我們不斷煩惱卻有涅槃的資格身份,這個叫「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當然,不是說我們現在就能證入涅槃,是說有了那個身份,好像太子,他一生下來他就有將來當國王的身份,如果不是太子,即使位高宰相也沒有那個身份。因為他是太子,所以時間一到他就是國王。我們不願生彌陀淨土,不專稱彌陀佛名便罷,如果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那我們是往生有份;既然是往生有份的話,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豈不是不斷煩惱而擁有涅槃的身份呢?這叫作「凡夫入報」。

 

       淨土宗的特色另外兩句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平生業成也是依據《無量壽經》及祖師的傳承。第十八願願文共有三十六個字: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釋迦牟尼佛解釋阿彌陀佛這個願,以四十個字來解釋: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意思是說,有眾生聽到十方諸佛或善知識解釋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這個法,而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至心迴向願生極樂世界的話,這個人即得往生,而且已經是住不退轉地了。剛剛所講的第十八願成就偈:「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也是說「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所以淨土法門是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人,通通在現世就已經是「平生業成」,而且是「現生不退」,因為他必定往生,阿彌陀佛必定會來迎接他到極樂世界。

 

參、阿彌陀佛的呼喚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主動為我們建立的,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都在呼喚著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來要求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像疼愛獨子的國王,要求從小就離開家的孩兒回到他的國家繼承國王的位置。一般說來,我們眾生貪瞋癡具足,就只會貪五欲之樂,哪曉得這種清淨、這種解脫呢?是阿彌陀佛種種方便,十劫以來在引導我們、調攝我們,不能生人調攝我們能生而為人;不能遇到佛法,調攝我們遇到佛法;不專修淨土,調攝我們遇到淨土法門、遇到善導大師所弘揚的純正的淨土法門,所以背後都有阿彌陀佛無形的功能在運作。

 

       阿彌陀佛既然為我們發願,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他怎麼可能不想盡辦法去做宣傳、打廣告呢,阿彌陀佛為了做宣傳、打廣告,在他四十八願當中,有一個願是宣傳廣告的願,就是第十七願。第十七願就是請十方諸佛都來為他廣告這個法門,為他介紹弘傳這個法門,第十七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釋迦牟尼佛是十方諸佛之一,他示現在娑婆世界最終一定要開展這個法門,因為唯有開展這個法門才能達成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佛出世無非就是要廣度眾生,如果佛開展的法門不能廣度眾生,那就沒有達到佛出世的目的,而能夠使十方眾生今生必定離開三界輪迴快速成佛的就只有這個法門。

 

       所以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都在打廣告,吸引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告訴大家,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十方淨土之第一,要到這麼殊勝的淨土方法很簡單,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靠我的願力,坐上我的大願船,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都在做這種廣告。在《無量壽經》的另一譯本《莊嚴經》,就說阿彌陀佛時刻都在呼喚我們: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而且他的悲心無盡: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所以,固然我們願生彌陀淨土,求阿彌陀佛一定要來救我們,但我們更要先去瞭解彌陀的慈心、悲心、願心,是彌陀預先在呼喚我們,預先為我們完成往生的功德資糧的,瞭解到這一點,我們修淨土就有安慰,而且有把握,百分之百的往生。

 

       我們這個法門講專念彌陀名號,善導大師說專念彌陀名號就是正定業,百分之百必定往生,所以善導大師有一段法語: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眾生包括善惡賢愚、出家在家,只要他「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善導大師的法語簡單明瞭,同時鏗鏘有力、千鈞萬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我們有出版一本隨身書叫《淨土宗之特色》,就是在解釋這十六個字──「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而援引的不是其他人的解釋,是把我們這個法門主要依據的三經一論,還有我們這個法脈祖師的傳承,把這個傳承的證據一條一條的列出來,證明我們這個法門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也唯有開展出這樣的教理內容,才是突顯我們這個淨土法門異於其他法門的地方,同時也給所有眾生現生得到大安心以及微妙的法喜。

 

       《無量壽經》說: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做大安。

 

       阿彌陀佛之所以成佛是為了要解除十方眾生的一切恐懼。我們眾生的恐懼固然有種種,但根本的是永無止境的輪迴,只要輪迴還在就有根本的恐懼。阿彌陀佛說一切的恐懼要讓我們消除,讓我們獲得大安心。所以淨土法門不僅能消除我們生死輪迴的恐懼,讓我們得到解脫生死輪迴的大安心,而且又很容易,所以龍樹菩薩就形容淨土法門是「乘船」的法門,我們只要安份守己坐在船上,很安樂,自然就可以順利到達彼岸,不用在那裡苦惱、掙扎,頭出頭沒。那要如何乘船呢?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自然地乘坐在願船上了。懂了這個道理,自然就能專稱彌陀佛名,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恐怕就會退轉,會雜修雜行。以上簡單向大家介紹淨土法門的特色。

 

       如果有深入這個法門,對於我以上提及的一定能夠理解也能夠肯定,不然的話,恐怕無法理解,也不能肯定。但是無妨,只要大家有志於解脫生死,有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的這種觀念,你就會去尋找這個法門。修行人就是兩件事:自利、利他。解脫生死輪迴直至成佛是自利,利他就是把這個解脫生死輪迴的方法傳出去。能夠自利利他、大慈大悲的就是淨土法門,所以:

       能夠相信這個法門就是大智慧、大福報,

       能夠專修這個法門就是大善根、大功德,

       能夠弘揚這個法門就是大慈悲、大願力。

 

       今後大家如果好好的去探討、思惟,就能夠肯定我現在所講的。就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