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慧淨法師 演講摘錄 如來出世本懷文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演講摘錄
如來出世本懷文
 

如來出世本懷文

  《無量壽經》「如來出世本懷文」: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
     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如來以無盡大悲」:這個「如來」指的是誰?當然指的是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既然出現在這個世間,當然就要說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願。同時,因為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願是度盡十方眾生的,這個度盡十方眾生的超世弘願,是十方諸佛所沒有的;十方諸佛出現的目的,就是為了度盡眾生,因此,十方諸佛出現,就一定要說能度盡十方眾生的念佛往生願。

  所以,近的來講,「如來」是指釋迦牟尼佛;遠的來講,是指十方三世諸佛。

  如來為什麼會宣說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願呢?這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一——第十七願所成就的。第十七願說:「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為了以名號來廣度十方一切眾生,必須使名號能夠普遍弘傳於十方法界,盡虛空遍法界,遍滿整個大宇宙。十方法界有十方國土,十方國土都有佛在度化眾生,所以,必須使得十方國土的每位佛都來宣揚淨土法門,才能達到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彌陀佛必須在四十八願裏面,發一個使十方諸佛都能來讚歎他的名號功德、同時來稱念他的名號的願,這就是第十七願。

  第十七願如果沒有成就的話,不只是十方諸佛不可能來讚歎彌陀名號、稱揚彌陀名號,同時第十八願也不能完成,我們的往生也通通沒有希望。也由於四十八願完成了,當然第十七願也就成就了;由於第十七願成就了,因此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出現世間,一定會宣揚彌陀的名號功德,同時,以宣揚彌陀的名號功德作為十方三世諸佛唯一的本懷。

  所以,這一段是釋尊「出世本懷文」,釋尊是憑著第十七願的力量來宣說彌陀的名號。

  「如來以無盡大悲」:「無盡大悲」有二解:一、諸佛無限大悲;二、彌陀第十七願。

 

一、諸佛無限大悲

  《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印光大師說:「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

  又說:「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又說:「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又說:「暢如來出世之本懷,開眾生歸元之覺路。

 

二、彌陀第十七願

  十方三世諸佛是憑著這個第十七願的無盡大悲,來宣說彌陀救度的。如前面所言。

  「無盡」就是無限量,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大慈大悲是無限量的。怎麼無限量?因為他所發的願是救度十方眾生。十方眾生——上至文殊普賢,下至阿鼻地獄眾生,都是十方眾生。阿彌陀佛如果僅僅能使清淨、會修行(上根)的人往生極樂世界,而不能使不清淨、不會修行(下根)的人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就不能算是「無盡大悲」。阿彌陀佛必須同時使造下了阿鼻地獄之業的眾生,甚至已經墮落阿鼻地獄、受無盡痛苦的眾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才算是無限的、無盡的大悲。無窮無盡、不可限量、諸佛也不可能推測的大悲,叫做「無盡大悲」。

  所以印光大師說:「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儔,下根如五逆十惡之輩,皆為淨土法門所攝之機。

  又說:「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習。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後,賴以度世。

  「無盡大悲」,另一種版本說是「無蓋大悲」,「無蓋」跟「無盡」大同小異,不過「無蓋」有另一層意義,就是:阿彌陀佛的這種大悲是覆蓋十方諸佛,同時是十方諸佛所不能覆蓋的;尤其是一切眾生沒有不受彌陀大悲的庇蔭覆蓋的,所以叫做「無蓋大悲」。

  釋迦牟尼佛以阿彌陀佛的無蓋大悲為大悲,來宣揚彌陀救度的法門。像我們的法師、蓮友,弘揚阿彌陀佛的慈悲誓願,等於是以阿彌陀佛的無蓋大悲作為自己的大悲。雖然我們都是凡夫,沒有真正的大慈悲,可是弘揚這個法門,就有那種「無盡大悲」、「無蓋大悲」的氣氛,因為我們背後有阿彌陀佛,他的功德、能力在醞釀、在安排、在推動。

  《大悲經》言:「若能輾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念佛往生,是自行大悲;勸他往生,是化他大悲。能行此大悲者。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矜哀」,以我們能理解的,就是憐憫、同情、愛護;「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雖然悲心以三界為對象,但可說是以我們苦惱的眾生為正客,為主要的對象。佛陀所救度的三界眾生,是指我們這一種苦苦惱惱的眾生。

  善導大師說:「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這種苦惱的眾生之所以苦惱,是因為感受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六道輪迴痛苦不堪。三界、六道的解脫,必須假借人身。現在既已得到人身,如果不把握,一旦失去人身,就不曉得還要等待幾劫之後了。

  雖然曉得要把握人身、聽聞佛法、發修行的心,可是偏偏發覺自己有心修行、無力修行,這樣就會產生苦惱,產生煎熬折磨。

  不知道三界六道輪迴,不知道善惡報應,不知道善是善、惡是惡的人,他是悠悠乎乎地在過日子;我們知道的人,就會有所不安。這種有所不安,有時候是沒有辦法形容的,越是知道佛法,就越有那種「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那股道心。

  生死是一件大事。為什麼是大事?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人身難得,既失人身,就必定墮落三途。墮落三途那種苦,不等待面對,即使現在一想,就令我們冒冷汗,所以「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無常就是死亡。生跟死本來是一體的,就好像一張紙的兩面,一口氣不來,當下就是死。所以,我們生存在世間,是跟死住在一起的,過一天就減少一天、面對死亡一天、接近閻羅王一天。何況,本來死對我們來講,是危機四伏,充滿在我們四周的。

  真正學佛的人,是無常心深厚的人;無常心深厚的人,才是真正學佛的人。

  有了這種無常心,他就會發起修行的願,經過一段時間,他更會發現,原來自己是一個十足的凡夫,善根很少,福德很薄,沒辦法修行。

      若把身口二業所作所言,作為標準,則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意業中的所思所念,作為標準,則天下無一完人。
      若從人所見處,作為標準,則世間尚有賢人;
      若從人不見處,作為標準,則世間皆是罪人。(高級佛學教本)

  《往生論註》:「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淨度菩薩經》:「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念念中所做,皆是三塗業。

  《地藏經》:「眾生心性剛強,難調難伏。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

  那個時候,他就會尋求一個不必假借自己的力量就使自己能夠解脫得度的法門。

  那麼,阿彌陀佛的慈悲誓願,是他最後的希望,是他絕處逢生、柳暗花明的救度法門。

  所以,雖然「矜哀三界」,三界中,是以我們這種苦惱的眾生為正客。所謂正客,就是宴會的主要對象。如果其他的人通通都來了,但是正客還沒有到,這桌宴席就不能開始;正客如果不來,今天這桌宴席就白辦了。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出興於世」,表示釋迦牟尼佛是為了說這個法,為了度這種眾生,才出現在世間的,以這件事為他出現世間的目的。

  「光闡道教」:「光」光大,「闡」闡揚,「道教」就是正道、佛教,也就是八萬四千法門。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所說的法是一個鋪路的過程,因為最後的目的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送給他們真實的利益,所以「光闡道教」的目的是「惠以真實之利」。

  「惠以真實之利」是什麼意思呢?「惠」就是恩惠、惠施的意思,就是惠施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第十八願,使每個眾生都能念佛往生,這就是「真實之利」。

  真實是跟權假方便相對的。既是真實,就不是權假的,而是直接了當的,直下能夠達到目的的,也就是必定能夠解脫生死、往生成佛的。

  這一種利,在「流通文」是說「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個「大利」就是「無上功德」,無上功德即是成佛,明知念佛即是「真實之利」,即是「為得大利」,即是「無上功德」,即是成佛,故說「念佛成佛」。《無量壽經》也同時提到「為失大利」,為失大利就是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經文說:「生疑惑者,為失大利。

  所以,這一段「如來本懷文」闡揚了這部經的重要性。

 

本懷中的本懷

  如果論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的本懷,以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代經教來講,有兩部經是他的本懷。

  眾所周知的就是《法華經》。《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因為這段經文是在《法華經》,就這段經文來講,《法華經》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所謂「開、示、悟、入」,使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都歸入一乘佛果,所以,《法華經》在引導三乘進入佛果,證入佛的果位,這叫「導三歸一」——引導三乘,歸入一乘,這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

  另一部本懷經,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無量壽經》。不過,如果以這兩部本懷經來講,哪一部是本懷中的本懷呢?就是《無量壽經》。

  這若分為相對門與絕對門來解釋就可明白。

  第一、相對門:若從相對門而言,可以說兩經都是出世本懷經。就方便之教而言:聲聞與緣覺二乘是不能成佛:而《法華經》則說,不只菩薩成佛,二乘也能成佛。兩者對比則《法華經》是真實之教,是出世本懷之經。又方便之教說,惡人凡夫不能成佛,而《無量壽經》則與之相反,說罪惡生死凡夫也能得救。從佛慈悲言,佛特別哀憐罪苦凡夫,所以主張罪人得救的《無量壽經》也是出世本懷經。故兩經都是出世本懷經。

  第二、絕對門:若從絕對門而言,《法華經》說聲聞、緣覺二乘可成佛,而本經則更進一步說明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同樣都可依靠念佛而往生成佛。據此,與《法華經》相比,本經更是釋尊真正出世本懷經。故本經是真正五乘齊入的弘廣法門。

  再說,《法華經》所引導的,是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都已經是證果的人,證果的人畢竟是少數;《無量壽經》所要救度的,不只是三乘,而是五乘,除了聲聞、緣覺、菩薩之外,還有人乘、天乘——就是人間的眾生跟天界的天人,所謂「五乘齊入」。所以善導大師說:「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既是五乘齊入的話,真的就如同第十八願所講的,是「十方眾生」了。

    《法華經》只是引導三乘進入佛的果位,可是《無量壽經》是救度五乘,使他們共同證悟佛果,而且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無量光、無量壽是一樣的證悟。《莊嚴經》說:「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說:「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印光大師也說:「若生西方,庶可與佛光壽,同一無量無邊矣。」所以,如果論真正的本懷,那《法華經》就不是本懷了,《無量壽經》才是本懷中的本懷。

  善導大師說: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摘自《無量壽經大意》)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