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慧淨法師 演講摘錄 淨土宗的見道、修道與證道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演講摘錄
淨土宗的見道、修道與證道

       以佛教而言,由發心修行到成就證道有一個必經的概略過程,就是所謂的「見道、修道、證道」,先見道以後才能修道,修道有成才能證道。這是萬聖同途,從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年前,一直到末法時代的今天,要證道、證果都必須依循的管道,可以說已是一個千古不易的定論。任何一位得大成就的聖者,必然是依循這樣的管道而修成的。


       什麼是「見道」?容易或困難?非常困難。


       如果依照天台、華嚴、三論、唯識等側重教理的教乘宗派來說,必須要大開圓解,開佛知見,也就是融會貫通、圓滿的理解佛說的教理,在解說佛法時,能夠觸類旁通,辯才無礙;如果是依宗門,也就是禪宗,就必須要大徹大悟。有了大開圓解或大徹大悟,才算是見道。


       見道之後才進一步論修道。如果沒有見道的話,他所修的就是四個字──盲修瞎練,難免如盲人騎瞎馬,最後墮落。為什麼?還沒有見道,既未大開圓解或大徹大悟,就是還沒有入門,在門外再怎麼樣的來來去去,還是在門外,不是在門內,這樣的人,再怎樣的精進修行,都不是正精進,都還在三界六道當中。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三界六道如果沒有脫離的話,在未來無盡的生死輪迴長河之中,必定有一生一世會墮落三惡道,所以未出輪迴,難免墮落,非常危險。一旦墮落,所謂「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一旦墮落三惡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恢復人身,得聞佛法,依法修行呢?就非常難以把握,何況墮落三惡道苦不堪言。以上是一般的修行方法,一定要見道、悟道,否則根本談不上修行。


       以淨土法門的判教來講,見道、修道、證道的通途修行方法稱做「難行道」。這個「難」,與「易」是相對比的。一般來說,縱然是「難」,但還有可能成就,可是對末法時代五濁惡世的眾生來說,這個「難」的意思,可以說是「不可能」。也就是說,末法時代五濁惡世的凡夫,要依自力見道、修道而證果,是不可能的。


       道綽大師在《安樂集》就說:

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
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這是道綽大師一段很震撼人心,令人深深驚訝、警惕的法語。


       道綽大師所生長的隋唐時代是歷史上有名的佛教黃金時代,從西域來的三藏法師很多,中原的高僧大德也不少。在那個時代,據道綽大師的見聞說,就小乘修入見諦,「見諦」就是見道、開悟的意思,見諦之後才能修道,之後由初果、二果進入三果(那含),進而四果(羅漢)。在這修道過程,必須要斷除欲界的五下分結,以及色界、無色界的五上分結。簡單來講,就是屬於貪、瞋、癡、慢、疑、邪見,這六種根本煩惱,這六種根本煩惱沒有完全斷除,就不可能證得阿羅漢果。可是,道綽大師說,不論是見諦,或者是修道、證道,不論是出家、在家,都沒有人能夠做得到。


       在大師的那個時代,見道、開悟、證果的人都那麼少了,何況到末法時代的我們這個時候呢?


       又,假設已經見道、開悟了,也依開悟的境界去修行了;可是所證得的頂多是小乘的阿羅漢而已,還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


       淨土宗不靠開悟,那是靠什麼呢?淨土宗是以佛的知見為自己的知見,以《淨土三經》所講的為自己的見道。譬如《大經》說四十八願,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在說什麼?說「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為什麼要十方眾生專稱彌陀佛名,往生彌陀淨土?因為這是阿彌陀佛永劫以來悲心的呼喚。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就彰顯彌陀的呼喚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這四句偈充分顯示了彌陀對我們的悲心呼喚,呼喚人道的眾生,乃至造罪造業、將來會墮落阿鼻地獄的眾生,阿彌陀佛呼喚我們這樣的眾生要接受他的救度,快速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夠離開三界火宅,六道苦海,獲得究竟成佛的安樂。所以第十八願的「欲生我國」就是彌陀的呼喚,「乃至十念」就是專稱彌陀佛名,是彌陀對我們的明確規範。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二河白道喻」就以一段法語扼要地解釋第十八願彌陀的呼喚而說: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汝」是指十方眾生。聖凡善惡,只要一心(一心就是專心,也就是信受彌陀的救度)專念彌陀的名號,所以說「一心正念」、


       「直來」,從這一條路直進,不要改變法門,不要改變方向,也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一心不亂」。要往生極樂世界,正因正行只有一個,就是「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我們就由一條路直行直進,不走叉路,不三心二意,不夾雜其他法門,這樣的話,永遠都在彌陀的光明保護攝取當中,一旦臨命終時,彌陀便立即親自來迎,當下往生極樂,永離三惡道的墮落跟六道的輪迴。這是誰所講的?是大聖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所講的。佛這麼講,我們就這麼信受,依教奉行,豈不是就是我們的知見?


       在《觀無量壽經》最後的「流通之文」也說: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則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根據第十八願解釋這一段文而下了一個定論說: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又說: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此經(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又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又說:

       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依彌陀本願而稱名,本身就是念佛三昧,他的功能是超越性的、絕對性的;「實非雜善得為比類」,「雜善」概括來說就是「要門」的定善跟散善。善導大師說這一些雜善與念佛是無法相比的,念佛的功能是「超絕」的,「超」是超越,「絕」是絕對,絕對性的,絕對性就是最尊、第一、無比,沒能相比的,所以是絕對。


       就《阿彌陀經》來講,釋迦牟尼佛一開始就說「二有」──有極樂、有彌陀。經文說: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所見,佛心所知而作如實之言,所以有彌陀淨土,有阿彌陀佛,是實實在在的,並不是像一些人所講的西方淨土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的演化,是虛構的,是方便的,願東願西都不是究竟的,並不是那個樣子。有西方淨土,有彌陀救度,是真真實實的。


       經文接著又說極樂世界為什麼稱為「極樂」?因為──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那個世界就是極樂的境界,不往生便罷,一旦往生,當下就脫離「見思」煩惱的苦,以及「塵沙」與「無明」的苦,所以說無有眾苦。


       人生的苦來自煩惱,煩惱歸納就是「見思煩惱」與「無明煩惱」;至於「塵沙」本身是沒有體性的。「無有眾苦」,顯示破除了見思二惑以及四十一品無明,也就是成佛。「但受諸樂」,阿羅漢果的樂,菩薩的樂,佛的樂,這一些樂統統擁有,顯示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到了極樂世界就會進入涅槃,才能「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阿彌陀經》又說:

       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又說: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又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唯有「執持名號」,「一日、七日,一心不亂」,才能夠往生極樂。接著就說: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淨土三經》是釋迦牟尼佛以佛心所知、佛眼所見之如實開示,我們如果不相信,就無法到達那樣的境界、得到那樣的利益。釋迦牟尼佛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我們就相信、接受、依教奉行;釋迦牟尼佛說要「執持名號」,我們就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豈不是見道、修道都在裡面了?


       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描述極樂世界說: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故我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到了極樂世界,沒有身體病痛的苦惱,也沒有心靈的憂悲苦惱。在娑婆世界,沒吃就餓,沒穿就冷,有天災地變,環境的障礙、人事的困擾……,極樂世界,一切圓滿,通通沒有這一些,所以說永離身心惱,而且受樂常無間。這是根據《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所講的。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在娑婆世界我們常常祝福別人心想事成,萬事吉祥,事事如意,但這只不過是一種祝福,一種好言好語、好的願望而已,現實的人間卻不可能達成,因為娑婆世界畢竟是五濁惡世,是業障果報的地方。可是到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到了極樂世界,我們煩惱無明立即消除,功德智慧當下顯現,想什麼就能夠變現什麼,所以說「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故我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故」就是「是故」,「我」是天親菩薩的自稱。因為有這樣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利益,所以我天親也要往生極樂世界。天親菩薩是十迴向圓滿的菩薩,即將進入初地,他為了快速成佛,因此他也要求生極樂世界。龍樹菩薩也一樣,乃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一樣,都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就以釋迦牟尼佛的親見、親知作為我們的見道,作為我們的開悟。


       因此,以淨土宗的立場來說,什麼是「見道、修道、證道」呢?


       「見道」,就是「信受彌陀救度」。以「信受彌陀救度」為我們念佛人的見道。《阿彌陀經》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以釋迦牟尼佛的所見、所說為我們的見道,因為這是釋迦牟尼佛的佛心佛眼,親知親見的境界,不是三乘聖賢(聲聞、緣覺、菩薩)所能夠知道、看到的。所以我們只要深信、信受釋迦牟尼佛所講,而「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我們的開悟、見道。


       「修道」,就是淨土宗宗旨所講的──「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證道」,就是淨土宗特色──「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曇鸞大師也說「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所以以「業成不退,不斷得證」為淨土宗的證道。
因此,大乘與小乘見道、修道、證道的過程都沒有離開淨土宗的宗旨、特色,沒有超越念佛人的範圍。念佛人,只要依據淨土宗的宗旨與特色,就等同是大小乘法門的見道、修道、證道。而且這樣的見道,是至高無上的見道;這樣的修道,是最極容易而殊勝的修道;這樣的證道,是大利無上的證道。因此,不必此外別求悟門。


       曇鸞大師說淨土法門是「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上衍」就是大乘,意即淨土法門是大乘的登峰造極──也就是佛的境界。往生極樂世界就獲得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另一面來講就是成佛,只是尚未登居佛位。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極樂世界不可能有第二尊佛,必須到其他沒有佛的國土才示現成佛,這一種資格,叫做「一生補處」。所以一生補處是有佛的資格,但是還沒有成為佛。


       「不退之風航」,以聖道法門來講,有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淨土宗所說的不退,是一生補處的不退,而且要到達這個不退位是很容易很快速的,只要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專稱彌陀佛名的純粹淨土宗,本身就是易行道。之所以容易,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是靠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的佛力、願力。因此是「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


       淨土宗宗旨第四句說「廣度十方眾生」,這是我們的目標、發心與任務。這種發心任務,是自然而然,不用特別起心動念的。因為到了極樂世界自然成佛,既然成佛,自然會有悲心願力、神通智慧來廣度十方眾生。


       我們現在在這裡只能隨緣的「自信教人信」。唯有自信才能夠教人信,因為必須有東西才能夠給人;而自信必定會教人信,因為信受了彌陀救度,沒有把彌陀救度弘揚出去是不可能的。所以,自信才能夠教人信,自信也必定會教人信。


       如果沒有教人信,不想教人信,那表示他還沒自信。因為自己沒有東西怎麼可能給人?意思是說,他不曉得世間有這麼重要的好東西,自己的父母也非要不可,兒女也非要不可,六親眷屬也非要不可,所有眾生都是我們的六親眷屬,他們非要不可。除非不知道,一旦知道,卻不教人信,是不可能的。


       所以,對於淨土宗的念佛人,在現生是隨緣的自信教人信,一旦往生極世界之後,煩惱、無明、罪業、障礙徹底遠離、斷除,智慧功德究竟圓滿現前,百千陀羅尼不求自得,自然就能夠顯化十方,一念來去,隨緣度眾。就如《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的示現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聖眾的一種楷模、顯現。也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會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的聞聲救苦,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摘錄自 淨土宗「四不」

二○一五年元月七日、十一日,二月二十、廿一日於弘願念佛會開示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