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第十篇 淨土述懷
淨土述懷
  1. 若想念我時,請念彌陀佛;
    我也居住在,六字名號中。


  2. 日昇之剎那,十方暗皆晴;
    月出之同時,法界水影現。
    日昇暗轉晴,月出影宿水;
    當思日出否,莫疑暗晴否;
    當知成佛否,莫疑得生否。


  3. 唯願念佛音聲,響徹三千界;
    並祈淨土宗義,弘傳五大洲。


  4. 攝取光明如月,專念彌陀如水;
    攝取月光之影,恆宿專念之水。


  5. 彌陀身心遍法界,進入眾生心念中;
    眾生常念彌陀佛,彌陀眾生一體融。


  6. 自慶往昔宿緣深,得遇彌陀淨法音;
    本願稱名入報土,永證無為法性身。


  7. 彌陀一句甚安詳,氣爽神清意不慌;
    頂上佛光窗外透,坐起猶聞滿室香。


  8. 以和為貴,以忍為高,不以苦為苦,不以難為難。


  9. 為彌陀盡形壽,為彌陀獻身命;帶眾生出輪迴,帶眾生歸故鄉。


  10. 眾生受大苦,悉是佛之苦,恒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
    盲聾不見父,父母常見子;眾生雖不見,實在彌陀前。


  11.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努力將信心的種子遍撒,自然有念佛的花果收成。但持願心,盡其在我,則彌陀自有安排;得失成敗不繫胸中。


  12.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救主,是我們真正平安、喜樂、希望的來源,在人世間有苦難,在佛懷中有平安。


  13. 念佛是被阿彌陀佛救度,信心的流露,救度的法喜。


  14. 彌陀本願威神力,廣度十方諸有情;
    但有念佛願往生,臨終聖眾自來迎。


  15. 凡夫入報,本願稱名,契法應機,廣度群萌。 
    宗祖功勳,灼古耀今,愈至末代,彌增仰憑。 


  16. 六道茫茫古渡頭,彌陀苦海泛慈舟;上船決定登彼岸,永絕閻浮生死流。
    弘願即是彌陀願,廣度眾生上願船;專念彌陀心不退,橫超十地越三賢。


  17. 福不足憑,無福能勝念佛故;
    業不足畏,無業能礙彌陀故。
    吾雖萬行亦不憑,無勝念佛一行故;
    吾雖煩惱亦不憂,無礙彌陀救度故。


  18. 當你悲傷時,應知我也在哭泣;
    當你高興時,應知我也在歡喜;
    信心念佛人,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在一起。


  19. 不論如何,彌陀本願,猶如金剛,永不改變。
    不論如何,彌陀念我,如母憶子,永不捨離。
    不論如何,彌陀時刻,與我同在,永不嫌棄。
    不論如何,造惡眾生,需要彌陀,本願救度。
    不論眾生,如何污穢不淨、虛假諂偽,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不論眾生,如何貪愛瞋憎、愚癡狂惡,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不論眾生,如何罪深障重、苦惱強盛,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不論眾生,如何五逆謗法,缺乏修行,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因有本願,使人安心,使人希望,使人善良。
    因為不論如何,不論如何,南無阿彌陀佛都必救度。
    南無阿彌陀佛都必救度。


  20. 明月之光,溫暖大地,能令卑濕污泥,香潔蓮華,開敷鮮明;彌陀之心,慧光遐被,能令煩惱眾生,淨信蓮華,開敷決定。
    月光柔和,遍洒清涼,能令一切行人,解除熱惱,心生歡喜;彌陀大悲,徹底哀愍,能令一切眾生,常蒙護念,心生希望。
    明月平等,普照大地;然無露之草,不留明月。佛心廣大,普救凡愚;然無信之人,不見佛心。
    月影雖無所不至,唯宿仰望者心中;佛願雖無人不救,唯與念佛者同在。


  21. 洪鐘雖響,不扣不鳴;彌陀雖度,不歸不救。洪鐘扣之則鳴,彌陀念之則生。阿彌陀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限慈愛,無有不知,無有障礙。我們只要念佛,彌陀應聲即現,猶如扣鐘,一扣即鳴。


  22. 暇時當以念佛為事,心中妄念不顧也,任其自來自去;信念之中,自有一番佳味。


  23. 信心歡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光明攝取,始終不捨;一息不來,即入報土。念佛人日日在彌陀光明中,無異處在彌陀光明土。


  24. 念佛一法,是彌陀救世本願,也是釋尊出世本懷,亦是我等出生人間的目的。但能願生淨土,專念彌陀,則彌陀、釋尊、我等,三者一致;佛心生心,心心相印,佛願生願,願願相契。


  25. 佛喜正與善,而憐邪與惡;如父母對子女,雖一視平等,然特憐殘障之兒。彌陀亦然,喜人行善,不喜人行惡;雖善惡皆度,然見善人則喜,見惡人則悲。是故,應成善人,而一生念佛。


  26. 佛為眾生,成就極樂,欲使眾生,平等往生。然而眾生,自慚形穢,不信自己,配得領受,反疑彌陀慈悲救度,而不能獲得往生功德。彌陀救度,真實不虛,主動平等,絕無條件。然而眾生,注視自己,過於視佛,致常與佛背。配與不配,佛言為準,佛說配受,即是配受。


  27. 眾生專一念佛,念佛為因;彌陀廣發弘願,弘願為緣。因緣和合,致使一切善惡凡夫,皆得往生彌陀報土,同證無上大般涅槃。
    巍哉彌陀:光壽無量,弘願無邊,智慧無窮,慈悲無盡。
    慕哉極樂:功德無量,廣大無邊,昇道無窮,喜樂無盡。
    悲哉我身:造業無量,苦惱無邊,生死無窮,輪迴無盡。
    誠哉我願:願離娑婆,願生極樂,願成佛道,願度眾生。
    彌陀弘願,廣度一切善惡凡夫;眾生念佛,必得速證無上佛果。


  28. 我念彌陀,彌陀念我;我與彌陀共起臥,彌陀與我鎮相隨;如火燒木,一體不離。何以如此?「名體不離」故,「光明攝取」故。是故念佛之人,彌陀功德充滿其心,彌陀光明護佑其身,彌陀佛身來迎其人,彌陀與我一體不離。是故,念佛人之身上,時時顯現彌陀之形。


  29. 彌陀的光明永遠攝取不捨,彌陀的功德納入我心,彌陀的光明攝護我身;我在彌陀光明中,彌陀在我信念中,我入佛心,佛入我心,如火燒木,一體不離,我與彌陀共起臥,共出入,成為──我苦惱彌陀苦惱,我安樂彌陀安樂。


  30. 人生最高的價值,就是信受彌陀的救度;最大的喜悅是被彌陀的光明擁抱。在這短暫的客舍,能逢此法,已是不虛此行。雖然身心愚劣,日夜有彌陀相隨;雖然尚在娑婆,已入極樂聖眾。豈不快哉!
    五劫思惟兆載苦行,正為你預修;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正為你完成;無邊大利無上功德,皆為你準備;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你何懼之有!
    如此一念之間,忽然心安,疑慮盡除。罪業滿身之人,頓蒙大赦;負債累累之身,一時得贖;千生萬劫輪迴之報,剎那停止。身心輕利,感淚難抑,長時積鬱,一時得解,猶如水庫泄洪,嚎啕大哭。


  31. 家師上人曾言:「出家人有三關:名關、利關、色關,一關比一關困難,所以必須避免男女相處的譏嫌,萬一不能,則應知守大體、有分寸。」家師的語重心長,如同佛陀殷謹的垂誡,亦如親鸞上人敏銳地對於愛欲廣海、名利大山的可悲、可恥、可傷。事情不生於發生之時,乃由微而著,是故君子防微杜漸,必慎其獨;而學道之人見機而作,知非即捨。順耳之語容易使人汩沒而不知;反而逆耳之言藏著佛恩的悲心。世人猶如糞中穢蟲,爭處不知清淨,樂穢不喜清流。我等既為沙門,立身行道,則不可為色所迷,為情所困;應防微杜漸,防患未然,嚴守譏嫌之戒。


  32. 凡大事之創新或改革,切忌躁急,或盼速效,此必遭反撲,阻礙進程。總宜審時度勢,一方面暫時順應舊習,一方面從順應中漸次轉化。若當下欲求全盤徹底改變,難免有反對之人;尤其若激烈否定對方,或糾舉對方,則對方也會對我鳴鼓而攻之。故宜懷柔平穩,循序漸進,以期化敵為友。應以盡分而隨緣的觀念看待一切。因緣和合的世間,緣起緣滅,不必過分看重。欲求解脫困境,只有繫念彌陀,任佛安排。


  33. 阿彌陀佛把十方眾生看成祂的父母、祂的獨子、祂本身,而來孝敬我們、撫育我們、成就我們。這些理論的根據都在《佛說無量壽經》,在我所校訂的《佛說無量壽經》後面所附錄的〈無量壽經摘要〉內都有結集,有志於講經佈教的同修,最好能把這些摘要背到滾瓜爛熟,才能運用自如。


  34. 有一句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又說「三分師徒,七分道友」,我們有緣現出家相,甚至在這裡共同學這個法門,為共同的理想來奮鬥,我跟大家猶如是同參道友,所以在我來講,我不以為我是師父,大家可以對我以同參道友來互相看待。


  35. 我念佛都用印光大師所講的「十念記數」,所以來回反覆,都是六字名號。十念記數,而且沒有高低長短的韻律,覺得心中很平靜、很寂靜、很安詳。即使經行念佛,我還是這樣念。


  36. 信佛救度之人,欣慕淨土,要求自己過聖潔的生活。
    信佛救度之人,罪惡感深,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信佛救度之人,與佛同在,犯罪有反應,心中會自責。
    信彌陀救度之人,心意柔軟仁慈,言行安詳穩重。體會彌陀愛護我,使我能愛護別人;彌陀包容我,使我能包容別人;彌陀功德賜與我,使我能為他人犧牲奉獻;習氣日減,道情日生。


  37. 要建立一個宗派,必須具備很多條件,比如要有宗派的名稱,要有所依據的根本教理,也就是主要依據的經典,還要有它的傳承,以及它對於一代佛教的判別──即所謂教判,同時還包括行判、對機、利益,甚至宗歌、宗徽等都需要擬定下來,加以規範。
    我本身並沒有德行、能力,本來也無意建立什麼宗派,只是想到中國自古以來,修持淨土法門的行者非常多,同時在一代佛教八個宗派當中,淨土宗也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宗派。自古以來,自稱淨土宗的行者,雖然修持淨土宗,自稱是淨土宗行者,可是對於剛剛所講這些建立一宗所依據的內容,並不一定了解。譬如淨土宗的正依,也就是主要依據的經典是哪幾部?是依據哪一位祖師大德的傳承?其教判體系、攝機的範圍,還有所得利益的大小高低,對這些並不完全了解。
    能具體擬出這個內容的人,目前看來很少,如果我現在不嘗試把這個體系有系統地架構出來,不知要等到何時才有人架構這些理論體系。所以,我就擬定了《淨土宗教章》,讓凡是要修學這一宗這一派的行者,無論是在教判、行判、攝機、所得利益等,甚至在宗風上,都能有所依循。


  38. 吾人曠劫以來,常淪生死,三途六道,眾苦皆經,苦不堪言。慶得人身,喜聞淨教,如飢得食,如渴得泉,如病得療,如盲開眼,如貧得寶,如闇得光,如囚得赦,如溺得度;歡喜無量,踴躍何極!誓遵大師之教,誓往涅槃之界,誓還穢土之國,誓度人天之眾;連劫累劫,永報廣報彌陀、釋迦、諸佛、知識之弘慈大恩。


  39. 我能存在是彌陀之蔭
    我有今天也是彌陀之蔭
    雖然依舊憂悲苦惱
    但彌陀使我領受那永不絕望的安慰
    彌陀生命充滿在我心中
    彌陀光明環照在我身上
    向著淨土前進的人
    步步都踏著永恒的愛
    時時浴在不滅的光中
    今天 明天 永遠


  40. 信彌陀救度即是真實功德,疑彌陀救度即是無明顛倒;
    信彌陀救度即是絕對之善,疑彌陀救度即是最大之惡。


  41. 內面有信心,外面就有行為。內面是什麼生命,外面就是怎麼樣的生活。內面是佛的生命,外面就能過著慈悲愛心的生活。


  42. 信佛救度,自有德行。生命中沒有佛,如何行出善來?為非作歹,都因為沒有佛的生命在裏面(心中無佛)。


  43. 極樂之樂,樂不可喻;地獄之苦,苦不堪言。專稱佛名,必生淨土;若不念佛,將墮地獄。
    若有聞知信受彌陀本願,稱念彌陀名號,則決定往生。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的眾生;未生極樂,即是極樂的菩薩。
    彌陀的光明永遠攝取不捨,彌陀的功德納入我心,彌陀的光明攝護我身;我在彌陀光明中,彌陀在我信念中,我入佛心,佛入我心,如火燒木,一體不離。


  44. 因有彌陀,使人安心,使人希望,使人善良。


  45. 彌陀願力弘廣偉大,不漏群機,不捨罪人;使末法濁惡眾生,始終都有得救之時,毫無絕望之地。


  46. 1. 煩惱具足的凡夫,猶如黑炭,再怎麼磨洗,也不能變白。
    2. 人靠自己的努力,不能脫離輪迴,唯有靠佛救度,不但能離輪迴,而且速成佛道。
    3. 佛教的特色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拔苦與樂」,亦即是純淨平等的愛心。佛教若無「大慈大悲」,不能「救苦救難,拔苦與樂」即非佛教。

    4. 淨土法門講愛心,亦即講彌陀慈悲的愛心、彌陀慈悲的救度。
    5. 彌陀愛一切眾生,但願眾生皆往生,不願一人獨輪迴。
    6. 彌陀愛我們,彌陀為救度我們:

    以五劫時間為我們發願,
    以永劫時間為我們修行,
    十劫之前終於為我們成就極樂世界,
    成就我們能夠往生成佛的功德,
    此功德皆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光明名號中,
    使我們信心求念。

    7. 彌陀愛我們,祂不慈悲,我們得救無望。

    彌陀五劫所發的願為我們而發,
    彌陀永劫所修的行為我們而行,
    彌陀願行所成就的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淨土,
    所成就的六字洪名是我們往生成佛的功德資糧。

    8. 彌陀是超越善惡,講求愛心。我們如此之惡,佛仍然愛我們,因為愛能遮蓋一切,所以救度超越一切。
    9. 彌陀救度的愛心,遮蓋一切,超越一切,超越通途之因果、善惡、報應;超越世間之公平、公道、正義。也因此,我們極惡,無有出緣,也能蒙救。
    10. 救度的法門以愛心為原則,非以善惡、公平為原則。
      當用愛心的原則,代替善惡、公平的原則。


  47. 念佛人

    1. 念佛人常思地獄苦,使心有所畏懼;常思極樂樂,使心有所冀慕。
    2. 我是個有罪的人,一個罪人心中所想的是:如何才能救贖自己,以免於受那一日的審判和刑罰。
    3. 地獄之火已經燃燒到了我的腳底,我日日夜夜,心心念念,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此外,我無遑旁顧。
    4.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觀經》)
    5.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觀經疏》)
    6. 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 (《觀經疏》)
    7. 行走白道的念佛人,忘記背後,向著淨土,驀直前進。
    8. 現生消災免難,增福延壽;臨終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9. 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終生過「憶佛念佛」的生活。
    10. 一句彌陀念到底,一切妄念皆不顧。

    修行人

    1. 修行人清心寡慾,安貧樂道。
    2. 修行人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3. 修行人而恥惡衣惡食,非修行人。
    4. 修行人深信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5. 修行人樂天知命,於人無怨,於世無求。
    6. 修行人以佛心為心,以佛行為行。
    7. 修行人念念在道,念念不在人我是非、稱譏毀譽。
    8. 修行人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9. 修行人悟萬物一體,自他無別;故忘掉自己,成就他人。
    10. 聖人不積,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