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慧淨法師 第十八願善導釋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第十八願善導釋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今天繼續「第十八願善導釋」這個題目。本份講義共引用三段善導大師第十八願取意之文來解釋第十八願。其中《觀念法門》所講的第十八願取意之文有「乘我願力」四個字。整段文為: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補充講義:)

乘我願力──此句貫前後文,以彰他力;
亦即依佛誓願強力,使稱念者得往生。

 

       「乘我願力」貫穿前文──「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也貫穿後文──「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十方眾生不論聖凡善惡,凡是願生彌陀淨土的眾生,都必需靠彌陀願力(彌陀佛力、功德力),只要靠彌陀願力,任何眾生都能往生成佛,若不靠彌陀願力,任何眾生都不能往生成佛。一粒沙或萬噸巨石能否到彼岸,與重量無關,關鍵在於乘船否?任何聖凡善惡眾生能否往生成佛,與罪福多少,修行久近無關,關鍵在於乘佛願力否?乘佛願力萬人萬生,不乘佛願力,萬中無一。如何乘佛願力?非常簡單容易,只要「稱我名字」,亦即「專稱彌陀佛名」,只要念佛,即是乘佛願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彌陀廣度十方眾生的願力,願力如果不能成就,就不能成正覺。

 

       同時這四字(乘我願力)也是彰顯「他力」,所謂他力是指阿彌陀佛的願力與佛力,阿彌陀佛因地發願修行,願行圓滿而成正覺的度生力量。

 

       「亦即依佛誓願強力,使稱念者得往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有願也有誓,誓願成就的話,就有絕對的力量使稱念者得以往生極樂世界。不管稱念者是善人還是惡人,只要他念佛就必定往生。為什麼?因為都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

 

       「乘我願力」這四個字,可以從三方面來講:(一)就根機來講,(二)就方法來講,(三)就利益來講。

 

       就根機來講。任何根機──九界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五逆謗法,都應該往生極樂世界,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不過,前提是:都必須乘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否則不能往生。所以印光大師說:

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儔,
下根如五逆十惡之輩,
皆為淨土法門所攝之機。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廣度十方眾生,佛願洪深,不遺一物,佛力廣大,普被三根,聖凡善惡都是阿彌陀佛攝受、救度的對象,只要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沒有不往生的;若不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沒有能夠往生的。

 

       並不是說凡夫需要乘託阿彌陀佛的願力,而聖人就不用,不是這樣的,聖凡善惡一切眾生要往生彌陀淨土都要「乘佛願力」。


       所以文殊菩薩的發願偈就說:

願我臨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
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即使是等覺的文殊菩薩要往生極樂世界也要願阿彌陀佛來攝受他,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才能進入安樂國(彌陀報土),因此才說「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除什麼障礙?除往生極樂世界(彌陀報土)的任何障礙,這一些障礙的消除都必須靠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是如此,普賢菩薩也一樣。普賢菩薩的發願偈說: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所以,任何根機要往生極樂都必須乘佛願力,即使如釋迦牟尼佛的兩位左右脇士要快速成佛一樣必須往生極樂世界,而要往生極樂世界都要乘佛願力。以上是就根機來講。

 

       就方法來講。《觀經》所說的修持法門涵蓋釋牟尼佛一代大乘所說的法門,也就是「定善」「散善」與「念佛」。

 

       依靠定善、散善的功德迴向往生,這是《觀無量壽經》所講的法門,也就是「要門」,在上中下三種根機當中,是上根或中根的根器,屬於善的凡夫。在攝生三願中,屬第十九願的內涵,要迴向才能往生,如果沒有迴向,就不能往生,是間接的。

 

       而念佛含攝十方眾生,上中下、任何善或惡的眾生都能依靠念佛往生,這是《大經》(無量壽經)所講的法門,在攝生三願中,屬於第十八願,即使未另迴向,也必定往生,因為它是往生的正因,「有如是因就必定有如是果」,是直接的。

 

       因此,定善與散善攝受的眾生比較少,必須上中的根機才修得來,念佛則是普攝上中下十方所有一切眾生。以上是就方法來講。

 

       就利益來講。可分「因地」與「果地」。


       從因地上來講,念佛是容易的法門,任何人都做得到。不僅上根、中根做得到,聖人做得到,善人做得到,連下下根、罪惡生死凡夫臨命終時,也都能做得來,是易行道。念佛以外的任何法門,不論是定善或散善,都屬於難行道。修持難行道,除了必須是上中的根器,並且還要迴向。因此,除了念佛這個法門之外,其餘的法門或者契機但不契理,意思就是說,即使上中根器修得來(契機),但是並不符合阿彌陀佛的根本願(不契理);反過來說,既然不契理,當然也就不契機。

 

       念佛本身就是往生的正定業,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直接與阿彌陀佛的本願感應道交,其他法門非正定業,不順佛願。所以念佛可說是最為契理、契機的。而阿彌陀佛是以名號功德來救度十方眾生,因此就機來講,都必須依靠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這是從因地來講。

 

       從果上來講,念佛是「報土化生」,也就是往生彌陀報土(極樂世界),當下獲得化生;所謂果覺因心──「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是淨土法門的精髓與特色,也是乘佛願力之所在。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以阿彌陀佛果地所成的正覺佛力、願力作為眾生往生的增上緣,也可以說做為眾生往生的功德資糧,往生的正因、正業、正定業。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所以念佛的眾生就完全領納了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全部授給念佛的眾生。

 

       純正的淨土法門必定是果地法門,是當下修當下成就的,所謂「當生成就,一世圓滿」。如果是因地法門則是有次第,必須生生世世修行不退,一階一階往上昇華,先斷見惑再斷思惑,然後斷塵沙惑、無明惑,如爬樓梯一般,一層一層歷盡五十一個階位,才能夠進入第五十二階的妙覺而成佛。而果地法門是橫超的,就像坐電梯,只要一上電梯就快速的到達第五十二階位。

 

       善導大師說淨土法門是「五乘齊入」,五乘就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的聖凡善惡眾生,只要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都平等的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說,菩薩靠彌陀的願力往生,他往生的機率沒有較多,我們凡夫靠彌陀的願力往生,機率也沒有較少,所以說齊入──齊因齊果、一因一果、因平等果平等,同一個因(稱名,乘佛願力)而獲得同一個果(往生成佛)。

 

       而念佛以外的其他法門是迴向功德祈求往生,所以是「報土胎生」,這在《無量壽經》「胎化段」有詳細的說明。

 

       《觀經疏》「要門釋」說:「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顯明以定善散善的功德迴向也能往生,不過也是要靠阿彌陀佛,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願力,怎麼能夠往生呢?只是,這是間接的,必須迴向才能往生,因為所修的因與往生極樂世界的果並不相應。而念佛是直接的,不用迴向也必定往生的,因為因果吻合。

 

       淨土宗以《淨土三經》為正依經典,三經一致的宗旨即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善導大師說: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所以釋尊講定善也好,講散善也好,目的都在於導歸念佛往生,不是講修十三觀往生或者修三福往生。

 

       《大經》的三輩也是一樣,顯意是講定善跟散善,可是就隱意來看,都有「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所以說是「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因此善導大師解釋三輩的經文就說: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並於《觀經疏》最後結論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上來雖說三輩之定善跟散善,可是從阿彌陀佛的本願來看,釋迦牟尼佛宣說定善、散善的本意,是要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在這句結語中,善導大師以三輩往生文的「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來解釋第十八願(本願)的「乃至十念」,所以一切眾生的往生都必須靠彌陀的願力,而在所有法當中,唯有念佛才是直接乘靠彌陀的願力。

 

       以上法語,可知:三經唯說念佛,三輩也唯說念佛。

如下品罪人,苦逼失念,但以稱名,罪滅往生,非自己功夫善行;
名號之中,自具萬德以滅罪,自具佛力得往生。

 

       阿彌陀佛的佛力無限大、絕對大,有絕對的力量救度任何的眾生。所以,如果全憑佛力,則任何人都能往生,就像下品生的罪人,他是在什麼情況下念佛往生的呢?並不是在身心安閒,能夠息慮凝心、專心致志的念佛之下往生的,是在苦逼失念,隨人的聲音而念佛,這樣他一樣當下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而往生極樂世界。

 

       很明顯的,這並不是他的功夫,因為他苦逼;更不是他的善行,因為他一輩子無慚無愧,做惡多端,無惡不作,無作不惡,可說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往生。

 

       所以說,名號之中自然具備「萬德」來消除他的「萬惡」之罪,名號之中自然具備阿彌陀佛的力量,使得任何人只要稱名就必定往生。所以念佛就是往生的正業、正因,不需要人力去插助、幫忙。

 

       這個意思並不是說就不用敦倫盡分、不用去惡行善,不是!敦倫盡分,去惡行善,是做人,尤其是學佛人應盡的本分,我們本就應該要盡這個本分,只是就往生來講,正因就是念佛。

 

       任何人,只要老實念佛,不情緒,不計較,平和無諍,自能預知時至,安然往生。

 

故知:稱名念佛之本身,念念都在乘佛願力,故必定往生,故是平生業成。

 

       念佛的本身,念念都在乘佛願力,上盡一形的眾生念了一輩子佛固然是成佛的願力,即使臨終乃至十念的念佛也是乘佛願力,都必定往生。可說念念皆乘,無不乘佛願力。

 

       善導大師說: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不論時節久近,不論善惡多少,只要念佛就靠上了阿彌陀佛的願力,所以說「必定往生」。也就是說,臨終之機──當下臨終就當下往生;平生之機──如果生命延長而繼續念佛,也不失往生的身份,所以說平生業成。善導大師「光號攝化」本願取意文就說: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以佛願力必定往生,而且容易往生。善導大師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之文說: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又說: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從這幾段法語來看,只要我們專念彌陀佛名,而且是盡形壽不退轉(不改變),那念念都在靠佛的願力,都必定容易往生。所以淨土法門,很強調要「專」,專念彌陀佛名,專靠彌陀願力,而專念彌陀佛名,即是專靠彌陀願力。

 

       是故大師之前即言:「乘佛願力,莫不皆往。」(善全三一頁)

 

       它的全文是:「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都是在說明念念都是靠彌陀的力量,也因為靠彌陀的力量,所以任何人都容易往生成佛。又說:

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五一頁)

 

       這是前面提到的「光號攝化文」。

 

       歷代祖師當中,提出念佛的本身即是全憑彌陀願力、佛力,純然彰顯全憑彌陀救度,必定往生、容易往生的只有善導流這一脈。提出他力的目的當然是在顯揚阿彌陀佛的本願、本懷,也就是佛心佛願,同時也在顯示因跟果──容易與殊勝。這種教理闡釋,除了善導流這個法脈之外,另一位就是近代的印光大師。

 

       有他力可靠對我們來講就容易,因為要靠我們的力量,我們絕對沒有這個力量,同時所靠的的他力,不是其他的佛菩薩,而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跟阿彌陀佛一樣光壽無二,豈不是殊勝呢?所以不但殊勝的本身容易,容易的本身也殊勝。

何以「稱念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因眾生稱名本從佛願發起,如枝芽生於樹幹,念念得樹幹之力;為顯明此理,大師加「乘我願力」四字。

 

       為什麼稱念彌陀佛名就是依靠彌陀的願力、佛力呢?

 

       因為稱名是阿彌陀佛的願,是從阿彌陀佛的願所生,就好像枝芽是從樹幹所生,所以枝芽的生長乃至開花結果都是靠樹幹的力量,樹幹與枝芽,枝芽對樹幹,二者互相成就,樹幹成就枝芽開花結果,枝芽開花結果成就樹幹的目的。因為樹幹非為樹幹本身而存在,是為了開花結果。

 

       相同的,我們念佛跟彌陀的願力也是相互彰顯,我們念佛的往生才顯示出彌陀的願力絕對徹底,由於彌陀的願力是無限的、絕對的、徹底的,才能夠使我們罪惡生死凡夫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極樂成佛。

 

       為了顯明這樣的道理,所以善導大師就加上了「乘我願力」這四個字。  

而曇鸞大師之「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正是同明此理。

 

       同樣顯明是乘佛願力,最顯明的就是龍樹菩薩乘船的譬喻,以乘船來譬喻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是容易、輕鬆、安樂、快速、必定。如同石頭,再小放在水面立刻沉入水底,再大再多放在大船,同樣到達彼岸。意思即是,我們固然是罪惡生死凡夫,罪惡其重無比,在六道苦海當中永無出離之緣,可是如果有彌陀的願力可以依靠,就能夠輕而易舉的度脫彼岸。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二句八字,是眾生往生與彌陀正覺,相依不離、相待而成之誓言。

 

       第十八願總共有三十六個字,前面二十個字是願(發心立志);後面二句八字是誓約。

 

       「願」跟「誓」是有差別的。有願未必有誓,有誓必定有願,有了志願就有目標、方向,會去尋找種種方法來達到所要的目標。可是成就與否,卻未必百分之百,有的人是隨緣量力,對於能不能達成目標就聽天由命,這就是有願而沒有誓。如果有願又有誓,就會有無論如何非達到目標不可,如不達此願,誓不為人;不達此願,誓不成佛。法藏菩薩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不能使十方眾生往生,誓不成佛,就是這個意思。

 

       誓願,如果是以身心性命來做賭注的話,這種誓願可說非常的深切,不但感動人心,而且能動天地泣鬼神。

 

       小時候讀漢學,其中《幼學瓊林》裡面有一句話說:「白虹貫日而荊軻歌。」當初對這一句的印象就很深刻。這一句的典故是什麼呢?有一段詞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聽起來很壯烈、很慷慨,這就是「白虹貫日而荊軻歌」的典故。

 

       戰國時代,有一位壯士名叫荊軻,受燕國太子丹的付託而去刺殺秦王。燕國太子以及幾位友人要送荊軻到秦國去完成這個壯烈的任務,到了河南北部易水的地方做了生死的訣別。

 

       為什麼說是生死訣別呢?因為這一去,不論任務能不能達成,荊軻都必須要付出身心性命,而且必定是慘死,但為了達成願望,即使犧牲性命也再所不惜,可說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在易水邊,荊軻當下就唱起了這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一去不可能再有生命回來了,壯懷激烈,精誠感天,當下白虹貫日。這說明,人世間有超越、不尋常的願行,往往天象就有不一樣的變化。

 

       有關荊蚵的故事,在《千家詩》裡也有記載。有一位詩人駱賓王,有一天他到易水這個地方,舒展他悲壯的心懷,寫下了一首有名的五言絕句:

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此地別燕丹」,荊軻就是在這個地方與燕國太子做生死之別;「壯士髮衝冠」,當荊軻吟誦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在旁邊的幾位朋友當下也是壯懷激烈,怒髮衝冠,所以說壯士髮衝關;「昔時人已沒」,幾百年前的荊軻已經不在了;「今日水猶寒」,可是現在易水還是同樣的寒冷。也就是說他的事蹟一樣感動著現代的人。

 

       有關真心誠心的格言,以前我也抄了一些,時常在背誦,譬如:

凡事真心。

 

       這四個字在我們宗風俗諦裡也有引用。

千古異行,都成一點真心。
真誠能夠感動人。
真誠極處感泣鬼神。
物之真性到十分可以動人,人之真性到十分可以動天。
性真之地,原不以施報論;至忠至孝,皆是痴拙人做得出。

 

       「凡是真心」,不管對任何人、任何事,乃至小小動物,不管別人知不知道,我們都要付出真心,不要欺詐、虛情假意,要身心一致、心口一如。「真」非常的重要。

 

       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至心就是真,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也是把「真」擺在最前面,所以說凡事真心。

 

       「千古異行,都成一點真心」,古今中外有不尋常的事功之所以能夠成就,就是在於這永不改變、至死不渝的真心。

 

       「真誠能夠感動人」,我們真誠待人,或許有人不一定感受得到,但是要人感動,非得真誠不可。

 

       「真誠極處感泣鬼神」,真誠到了頂端能夠動天地泣鬼神。

 

       「物之真性到十分可以動人,人之真性到十分可以動天」,都是同樣的道理。

 

       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可以說是沒辦法形容的。因為他不僅超越世間任何人的誓願,而且超越一切菩薩,乃至十方諸佛的誓願。阿彌陀佛說如果不能使十方眾生往生到他的極樂世界,他就永不成佛、誓不成佛,這個誓願是多麼的深重!

 

       所以當初法藏菩薩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具足五劫思維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又以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這樣的願行與誓約,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是怎麼形容的呢?

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
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當初法藏菩薩發這個誓言的時候,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從天降下了妙花,四周充滿了天樂,空中又讚歎保證說決定必成無上正等正覺──決定必使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可以說天地之間,諸佛菩薩,一切神靈都來讚歎來證明。因為他所發的誓言非常的真,此生不成來生,來生不成再來生,生生世世,所以說「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阿彌陀佛於因地時所立的誓約,此誓約有生佛同體、自他不二、機法一體的內涵。怎麼說呢?所謂相依不離、相待而成,豈不是法藏菩薩與十方眾生綁在一體而發願?法藏菩薩與十方眾生是自他不二、機法一體(「機」指念佛的眾生,「法」指彌陀的本身),所以第十八願是自他不二、生佛同體、機法一體的本願,「若不生者」的眾生的往生與「不取正覺」的阿彌陀佛的成佛,是結合一體同時發願立誓的,所以叫做機法一體。

 

       由此而言,阿彌陀佛不成佛便罷,如果成佛,在他成佛的同時,也同時完成十方眾生往生的功德。如果有一個眾生往生的功德沒有被完成,阿彌陀佛就不能成佛;必須使十方眾生都能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才能夠成佛。

 

       所以,可以說阿彌陀佛的正覺,是依能不能使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而決定的。能夠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他才成佛,不能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他就不能成佛;我們的往生也必須依靠阿彌陀佛能不能成正覺而決定,他能成正覺表示我們就能離生死,就能往生成佛;他還沒有成正覺,我們就還需要等待,如果他永不成正覺,我們也永遠沒有往生成佛的希望。

 

       所以,阿彌陀佛正覺的成不成,關係到眾生往生的得與不得,而能使眾生往生的得與不得,也關係到阿彌陀佛的正覺成與不成,所以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總而言之,阿彌陀佛的成佛與眾生的往生,二者是休戚相關,結成一體的,(彌陀)有成佛就有我(眾生)的往生;能夠使我(眾生)往生就能夠使他(彌陀)成佛,這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約。所以知道阿彌陀佛跟我們十方眾生是一體的,他的成佛依靠我們的往生,我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彼此相依相靠,彼此一體不離。這就是相依不離、相待而成。

 

       不過,剛剛講依靠我們的往生,並不是我們十方眾生去完成往生的功德,阿彌陀佛才能成佛,不是這樣,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十方眾生完成我們能夠往生的功德,他才能夠成佛,一切都是就阿彌陀佛來說的。

若不生者之生屬眾生,所謂往生門;正覺屬彌陀,光壽覺體,所謂正覺門。

 

       這是將「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分為往生門跟正覺門來講。

 

       就「往生門」來講,是屬於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所以第十八願也稱「念佛往生願」,這就是往生門。

 

       就「正覺門」來講,正覺是屬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時候才能成就他的正覺。所以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就是阿彌陀佛正覺的體。

 

       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有特殊的深重涵義。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是以無量無礙的光明度盡十方世界的無量眾生,如果不成為無量無礙的光明,就難以救度十方無量的眾生;同時,壽命無量才能夠救度任何時代──盡過去、現在乃至無窮未來的所有任何眾生。所以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正覺果體,對救度十方眾生來講意義非常的深重。

 

正覺成時往生亦成,往生成時正覺亦成,以此為別意弘願。

 

       阿彌陀佛以自己所成就的正覺功德迴向布施給十方眾生,作為十方眾生往生成佛的功德,所以阿彌陀佛因地的願行與果地的功德,就是十方眾生的願行與功德,在佛法名詞來講叫做「他做自受」──別人的辛勞自己享受。就好比父親一輩子的豐功偉業完全給他的獨子承接,讓他的獨子白白地、現成地擁有。

 

       阿彌陀佛五劫的思維、兆載永劫的修行,所有的願與行給誰呢?就是給十方眾生,所以說「正覺成時往生亦成」。阿彌陀佛成正覺,成就了什麼?成就了我們往生的功德,我們往生功德成就的時候,他才成正覺,所以正覺與往生、往生與正覺是同時成就的。

 

       我們十方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認為自己還不夠資格或還沒有力量,必須累積功夫、功德,那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往生呢?若有這種觀念就表示此人還不了解第十八願的內涵,不知道「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真正意義。

 

       當彌陀成佛的時候,我們眾生也具備了往生的功德,只是我們不曉得、不知道去領受──也就是不曉得願生、稱名,所以十劫以來一直在六道中頭出頭沒,冤枉的輪迴。

 

       為什麼說是冤枉呢?因為阿彌陀佛既已成佛了,我們就應該可以解脫了,可是因為不知道,所以繼續的造罪造業,繼續的六道輪迴、繼續的受苦受難。不知道便罷,現在我們知道了,誓必要領受阿彌陀佛正覺的功德而往生極樂世界。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顯現出第十八願是生佛同體、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即是「此物即彼物、彼物即此物」,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是我們的功德;「他行即己行」,阿彌陀佛的願行就是我們的願行,如共命鳥是兩個身體同用一腹,對方所吃的所有營養,另一邊也同時享受。

 

       「以此為別意弘願」,「弘願」有所謂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凡學佛修行,尤其是大乘法門以成佛為目標,共同都要發這四弘誓願,可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有別於一般的四弘誓願。一般的四弘誓願是煩惱要自己斷,法門要自己學,可是阿彌陀佛是成就功德來替我們償還業障,成就無量光明使我們往生,使我們斷煩惱,所以阿彌陀佛的願有別於一般的弘願。

 

四十八願中,置此句者,唯在此願,別中之別,正在斯矣。
故言根本主要之誓願,以總為別,獨名本願。

 

       這二句八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生」非常重要。為什麼?「五劫思維,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的根本原因在哪裡?「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什麼?不為別的,都在於使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如果沒有這個「生」,就不是阿彌陀佛的目的;如果沒有這個「生」,也顯現不出阿彌陀佛悲願之廣大,也就不是別意的弘願。如果沒有這個「生」,十方眾生只有長劫仰天呼號、伏地哭泣的份。

 

       四十八願當中,其餘的四十七願都沒有「若不生者」這一句,只有第十八願才有,因此第十八願可說是根本願,是本願之王。

 

       「以總為別」,以總名為別名。就因本來講,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本願,但這裡是稱第十八願為本願──本願中的本願,其他願就不是本願中的本願了。可見因為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八個字,使得第十八願佔了根本的位置。

 

正覺門與往生門──正覺門者,從佛覺體而言,明彌陀覺體妙用;
往生門者,從機趣入而言,明眾生往生因果。

 

       「正覺門」是從阿彌陀佛的光壽覺體來講的,在於顯明阿彌陀佛光壽覺體的妙用,光壽覺體的功能力用是唯有在攝取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門」是從眾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來講的,所以說「從機趣入而言」,顯明眾生往生的因果。也就是說,以念佛為因,往生為果,不論因或果,都因為有正覺──光壽覺體的妙用。所以「若不生者」的往生門跟「不取正覺」的正覺門是互相彰顯,相依不離,相待而成。

 

此二門互收互奪:以正覺門奪者,眾生往生即彌陀正覺之妙用;
以往生門奪者,彌陀正覺即眾生往生之歸趣。

 

       正覺門跟往生門是彼此互收互奪。就正覺門來講,眾生的往生都是阿彌陀佛正覺的妙用;以往生門來講,阿彌陀佛的功德都是眾生的功德。也可以說十方眾生就是阿彌陀佛的主人,阿彌陀佛的功德都讓十方眾生支用,支與出都掌握在十方眾生。

 

彌陀正覺全賜眾生往生,眾生往生即同彌陀正覺。

 

       這段是在顯示「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阿彌陀佛果地正覺的所有功德全部賜給還沒有往生、還沒有成佛、還在因地的眾生,因地的眾生一旦擁有了這些功德,豈不是就擁有了往生與成佛的功德,跟阿彌陀佛的正覺無二、無差別了。

 

       所以《阿彌陀經》說: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一樣壽命無量,壽命是本體,光明智慧是本體之用,有本體自然有相跟用,豈不是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光壽。所以蕅益大師說:

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

 

       印光大師也說:

若生西方,庶可與佛光壽同一無量無邊。

 

       如果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一樣──光壽無量無邊。並不是說等覺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才能跟阿彌陀佛一樣光壽無量,凡夫往生就不是,不是這樣。因為「乘佛願力」所以能夠同因同果。《莊嚴經》也說: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

 

       這段經文也說明了,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殊勝的相好光明跟彌陀一樣,無盡的慈心悲願也跟彌陀一樣,所以說「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大阿彌陀經》也說: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

 

       到了極樂世界,相好光明都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等倫。印光大師又說:

既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

 

       既然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就進入佛的境界,就跟佛同樣的受用。受用什麼呢?相貌相同,智慧、慈悲相同,願力、神通相同,就沒有聖人和凡夫的差別,所以說「凡情聖見,二皆不生」。又說:

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

 

       我們在這娑婆世間是罪惡生死凡夫,充滿種種煩惱,曠劫以來累積種種惡業,一但往生極樂世界,再多、再深、再長久的煩惱惡業當下就徹底消滅,完全的消滅,而佛性中具有的功德智慧當下完全顯現。就好像黑暗遇到光明,不管再深的暗、再久的暗,當下都光明煥然,而且普照十方世界。

 

       我們眾生都有佛性,到了極樂世界,我們虛假的罪業就消除,真實的慈悲智慧──佛性,就當下顯現。因為真的假不了,會永遠存在不會消滅;假的真不了,而且有一天一定會消滅。對眾生來講,真的是什麼──佛性,所謂真如實相,一真法界。真如實相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只是被貪瞋癡妄想煩惱覆蓋,導致功能力用不能顯現,一旦煩惱掀開,當下光明就顯現了,所以說「眾生往生,即同彌陀正覺」。但這都因為乘佛願力,若不乘佛願力,一切不能獲得。

 

       今天晚上就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