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參、專文 《念佛人六不四平》講記(中)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參、專文
《念佛人六不四平》講記(中)
   四、不可期盼見佛見光 

4.不可期盼見佛見光;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能也有懷疑,「我們念佛就是盼望見佛嘛,天下人都有這種想法,怎麼這裡說不許見佛呢?何況《觀念法門》五緣功德利益當中,第三就是『見佛增上緣』,引用了很多經文、例證說明念佛見佛,這裡怎麼說『不可期盼見佛見光』呢?」

  這裡講的「六不」都是從我們的根機立場出發的,主要是因為下機不堪,所以就不要過於強求、妄求,可能會出障礙。所以,自身根機陋劣,業障深重,不知道自身根機的分限,這樣求就是非分妄求。不是你的身分、根機能承擔、達到的,一定要做,這就叫「躁妄心」。比如有的人一心求開悟,他根本不懂什麼叫開悟,教理也不明白,修行的路徑也不明白,如果一定要求,最後得到什麼結果呢?一定是錯誤的「誤」。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道理是一樣的。

  修淨土門,如果是陋劣下機,一定要以躁妄之心妄求聖境,見佛見光,也會起魔事:或者有邪靈外魔冒充佛菩薩形象,滿足你的躁妄心,這是你招感來的;或者自己內心現出虛幻景象,錯認境界,以為自己有了修行,有了功夫,有了證悟。一般人的心不夠沉潛,不夠沉穩,另外也不是定機。凡夫有定機和散機,我們是散亂凡夫當中的極散亂者。所以,還是以我們本有的根機,隨順阿彌陀佛本願,一向稱名,千足萬足。

  在《聖教集》848頁,《觀念法門》當中有這麼一段: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密行品》(第十二卷第十),

  「密行」就是秘密而行,不張揚,不讓別人知道,這一定是沉潛深厚的人才做得到的。一般人根本就做不到,做之前就張揚吆喝「我要做種種盤算,打主意,見佛見光」,得不到效果,就捏造一些事情來說。如果稍微有一點感應,就吆喝得不得了,「我怎麼怎麼樣了」,就要表白。這些都不可以,這也是受魔境的一種緣。

  經文是這樣說的:

佛告阿難:「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

  這些人的根機超過我們,他們得了念佛三昧,得了佛現前三昧,能觀佛相好,都已經修成就了。修成就了尚且還有過失,還有可能走錯路,還有心思不穩的,這些人的根機比我們強多了,何況修不成就的人?

  為什麼要「密身口意」呢?因為一般人如果根機不牢不穩的話,都會有兩種情形:邪命、貢高。

  「邪命」,就是以邪命自活,以此作為自己生存的一種手段,向別人炫耀,得到一些資養。

  「貢高」,就是認為自己了不起,得證聖果了,看不起別人。

「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多使眾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顯異惑眾,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

  雖然念佛,雖然曾一度得三昧,但其實根機不牢,失去念佛的種種殊勝利益,所以說「雖復念佛,失甘露味」。為什麼呢?被邪命、貢高所染。

  有人或許會說「我不會的。如果我得念佛三昧了,我就藏著,我不起邪命,不生貢高」,你還不是這種根機的時候就已經強行妄求,沒得到的時候就開始吆喝了。比如豆腐還沒做好,甚至豆子還沒長出來,就說怎麼吃、怎麼做,如果等到熱豆腐端上來,那種飢餓的樣子還不知道怎麼表現呢。

  果然是不貢高、不邪命的人,一定不會妄自強求。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到一些地方去,比如到一些公司去,你看他們就喜歡掛一些大照片,什麼照片呢?就是他們跟一些明星或領導的合影。這是什麼心理?你們想一想,這只是跟一般人合影,如果見到佛了,跟佛合影了,那還不把它掛起來?當然,也沒法跟佛合影,所以就在嘴上說,掛在嘴上,「你看我怎麼怎麼樣,我跟哪個大人物合影,我跟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合影」。所以,由辦公室掛的照片就想到人心就願意顯擺,這不就是貢高、邪命嗎?在世間人看來,這很正常,大家都這樣,但是站在佛法修行的立場,這是非常忌諱的,這就是邪命、貢高,會有很大的過失。

  另外,要知道什麼是見佛。見佛的「佛」,分為本和末,「本」就是根本,「末」是枝末。以我們這種散心、障重的下劣根機來講,我們的根本之佛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名號為本,形相為末。得其根本,自然能收穫枝末;如果以枝末為主,就會本末倒置。

  一般人看不起這句名號,以為名號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隨口一念就出來了。其實,這就是彌陀本願的殊勝尊貴之處,也正是淨土宗念佛超越常情之處,是特別法門的特別之處,是「別意之弘願」。什麼「別意」?特別之意,就是名號收攝一切,名號被十方諸佛讚歎,名號是阿彌陀佛本願成就。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千穩萬當。你不會因為見到名號而起貢高心、邪命心,不可能;但是如果你見到佛了,見到形相了,就會起貢高心、邪命心,就不穩當。你也不可能因為專一稱名而起魔事;但如果你一定要求見佛見光,那就可能起魔事。你也不可能跟別人顯擺說「你看,我會念南無阿彌陀佛」;但如果你能見佛見光,就會顯擺了,就會起貢高心。

  稱名,只會念南無阿彌陀佛,被別人看不起,這正是我們的好處,這會抑制我們的驕狂心、驕慢心。為什麼說名號是我們的根本佛,是我們的本尊?因為名號是彌陀本願成就的,專門為我等下劣根機的眾生而成就的,下機為本。

  如果是上機的人,他或許觀佛形相,以形相為本。以念佛三昧來講,就是以名號為本;以觀佛三昧來說,就是以形相為本。但是,觀佛三昧,觀佛屬於五正行當中的助業;而名號是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名號作為佛法的根本,作為佛功德法身的根本,無有不堪,上、中、下三根普被,沒有人會說「做不到,稱名沒法稱」,不可能。所以,這才是阿彌陀佛五劫思惟、兆載修行所成就的,所謂「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

  對我們來說,聞名就如同見佛,聽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與我們的根機、身分相應,與彌陀本願相順,千穩萬當,百利而無一弊。所以,在淨土門當中,所謂「見佛」就是聞名,就是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佛。如果建立這樣的根本知見,那就千穩萬當,百分之百往生。如果不以名號為本,妄求見佛見光,這就是偷心不死,這裡面就有縫兒,就有危險,就有障緣。

  為什麼不以形相為本呢?因為那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容易起魔事,我等下劣根機也不堪。所以,不要說我們不容易見佛見光,即使見到了,見的是真佛,也不如聞名,還是要歸入稱名。

  《觀經》第九「真身觀」見的是報身佛,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無量光明。但是,觀想成就之後,就見到佛光遍照,攝取念佛眾生而不捨。

  跋陀和菩薩定中見佛,問阿彌陀佛(《聖教集》818頁):

「持何法得生此國?」

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

  這也是《觀念法門》裡的。

  所以,我們稱名念佛的人一定要有這種認識,這叫「名體一如」,就是佛的名號和佛的本體是不二不分的,我們稱名就夠了。如果一定要強行分別,仍然要歸在稱名,名號為尊,為貴,為本。為什麼呢?本願成就故,正定之業故,順彼佛願故,無有不堪故,千穩萬當故,下機為本故。

  名號本來就是為我們成就的,所以不要以為「我稱名沒見到佛」。稱名,名號就是佛,當下就見佛了,這是見佛的慈悲、見佛的本願、見佛的攝受功德。

  另外,能見之「見」也分為眼見和心見。我們一般人講的「見佛」就是眼睛看見的,佛的形相在眼前。眼見固然是一種見,其實其他的也都叫作「見」。眼之所以能見,根本還是依據心,心見更根本。

  我們在日常的語言當中會說「你看見了嗎?」這是用眼,說「見」;「你聽見了沒有?」聽也是「見」;「你有什麼意見?」意也是「見」。以我們下劣根機來講,還是心見為本。心見是什麼呢?就是聞名生信,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就生起信心,這種作用功能跟見佛一樣。也可以說見到了佛本身的慈悲,因為「見」就是了知、領納、感悟,這不都是「見」嗎?

  所以,眼見為枝末,心見為根本。

  心見,沒有人見不到,就是聞名生信,這都可以。但眼見是隨眾生的根機,有的人就可以,現生得念佛三昧,能見佛見光,但絕大多數根機不堪。

  另外我們要知道,見佛又分為平生與臨終。平生就能見佛,那不容易。但是,因為我們口稱佛名,所以臨終一定會見到佛,這是佛的本願成就的,也是我們平生所稱的這句名號當中就有這樣的功能。所以,臨終所見的佛不是從虛空中來的,從哪裡來的?就從我們現在念的這句名號當中來,從彌陀的本願當中顯現出來。所以,說佛是從西方來的也可以,但是從本源來說,這是彌陀本願所成就的。

  說「從西方來」,其實是一種說法。阿彌陀佛臨終接引我們往生,就我們分別的凡夫眾生說「我從西方來,顯現這樣的形相來接引你」,其實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是無法想像的,他未必要顯現為某種形相,沒有形相也可以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人說「那怎麼可能?」怎麼不可能?

  有一個譬喻說「如水吞水,如空含空」,彌陀救度我們就是這樣。水吞水還有什麼痕跡嗎?空含空,空和空相吻合,貼合,中間還有縫兒嗎?阿彌陀佛本願來接引我們,雖然說「接引」兩個字,其實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盡虛空遍法界,把我們整個包圍在裡面,光明遍照,攝取不捨,我們還往哪裡去啊?所以是沒有縫兒的。不是一定要有個佛的形相,或者一定要顯現什麼。

  就像冰在水裡化掉一樣,我們就是一塊冰,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就是環繞在我們周圍的水,可以說不落一點痕跡,所以不要找痕跡,甚至把痕跡當作佛本身。彌陀的誓願,它是實體,是彌陀的大願業力;而相是虛相,是為了引起我們的欣慕、好求,投其所好,為我們這樣的眾生作這樣的開說。

  「見佛增上緣」當中所講的,也分成兩種見佛:上機的人,平生可以在三昧定中以眼見佛;下機之人,就在平生稱名當中以心見佛,還有臨終也可以眼見。

  我們看《聖教集》828頁:

非直夫人心至見佛,亦與未來凡夫起教;但使有心願見者,一依夫人,至心憶佛,定見無疑:此即是彌陀佛三念願力外加,故得令見佛。

  這裡說「定見無疑」,就是未來凡夫也是定見無疑。有人說「我怎麼沒見到呢?」這必須與前面所講的一起理解才不會有錯。不然的話,難道善導大師說錯了嗎?就平生來講,我們念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也能見到佛的形相。所以,不是在平生,就是在臨終,不是見形相,就是見名號,這不就是為「未來凡夫起教」嗎?未來凡夫都能像韋提希夫人一樣見到阿彌陀佛和光台現國嗎?我們沒有那個因緣。

言三力者,即如《般舟三昧經》說云:一者以大誓願力加念,故得見佛;二者以三昧定力加念,故得見佛;三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見佛。

  我們稱念這句名號,難道不是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嗎?難道不是阿彌陀佛的三昧定力嗎?難道不是阿彌陀佛的本功德力嗎?所以,念佛稱為正定之業。

  看《聖教集》829頁:

答曰:佛是三達聖人,六通無障,觀機備教,不擇淺深;但使歸誠,何疑不見?

  我等根機稱為「淺」,能修定觀見佛的根機稱為「深」。

  「觀機備教」,佛一切通達,不論是淺機、深機,散機、定機,只要「歸誠」,一心歸命,為什麼還懷疑,以為不能見佛呢?這裡的「見」,一定包括眼見與心見,平生見與臨終見,見佛形相與見佛名號,也就是聞名生信。不論哪一種,都屬於見佛,這樣才能說「定見無疑」,「何疑不見?」

  《聖教集》830頁說:

一切凡夫,但使傾心,定有見義,應知。

  又說:

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心眼即開,見彼淨土一切莊嚴,說無窮盡也。

這裡說「心眼即開」,有心見,有眼見。

「定心三昧」是定,「口稱三昧」就是口稱佛名。

《觀經》說:

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如果你不能見到阿彌陀佛,佛就有特別不同的方便法讓你見到阿彌陀佛。什麼叫「異方便」?就是彌陀本願成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異方便」。當然,對「異方便」也有不同的解釋:總的來講,十三觀都是「異方便」;由十三觀導入專稱佛名,這就是「異方便」中的「異方便」。

  《般舟讚》說「定散俱迴入寶國,即是如來異方便」,阿彌陀佛本願成就的名號,就是阿彌陀如來的勝異方便,是殊勝、特殊的方便善巧,讓我們可以見佛,這就是以名號為根本。

  聞名生信即是見佛本願、見佛慈悲、見佛的心,所謂「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見佛的形相還不如見佛的心。當然了,佛的身心是一致的,見到佛身就悟到佛心。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見到外表的形相不如見到內心,心為根本。

  還有《聖教集》597頁(《觀經疏》):

又念彼彌陀本願言:「弟子某甲等,生盲罪重,障隔處深。願佛慈悲,攝受護念,指授開悟;所觀之境,願得成就。今頓捨身命,仰屬彌陀,見以不見,皆是佛恩力。」

  前面說「彌陀本願」;中間說「所觀之境,願得成就」;後面說「頓捨身命,仰屬彌陀,見以不見」,見到佛以及沒見到佛,這叫「見以不見」。

  「皆是佛恩力」,有人說「見到佛了是佛的恩力;我向彌陀祈願,沒見到,怎麼也是佛的恩力呢?」見到是指眼睛見到了,就是觀想成就了;沒見到是因為「頓捨身命,仰屬彌陀」,雖然眼睛沒見到,但是心裡見到了。心歸屬彌陀了,往生絲毫不差,即使眼睛沒見到,也不影響往生,不影響成佛。我們這樣下劣的散心凡夫,觀想是不能成就的,但是同樣往生成佛,這不就是佛的恩力嗎?所以叫「念彼彌陀本願言」。

  這是靠阿彌陀佛的本願成就,所以這叫「佛恩力」。我們不能把阿彌陀佛的深重恩德拋到一邊,浪費了。阿彌陀佛特別為我等下劣、散心、障重的凡夫開出這種異方便,我們要感恩戴德,老老實實念佛,不要把念佛丟到一旁,另外打小算盤,妄求見佛、見光、見花等等,這就是不知佛恩。《往生禮讚》就說「無有慚愧懺悔心,不相續念報彼佛恩」。

  另外,《聖教集》824頁,《觀念法門》說:

若有人一切時處,日夜至心,觀想彌陀淨土、二報莊嚴,若見、不見;無量壽佛化作無數化佛,觀音、大勢至亦作無數化身,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若見、不見」,「若見」就是眼見;「不見」就是沒有定心成就,眼睛沒見到。這個「不見」,眼雖沒見,但心中有見,有歸命。這樣的話,即使眼睛沒見到,但是無數化佛和觀音、勢至還是在我們周圍保護我們。所以,以下機來說,歸命為根本,稱名為根本,名號為根本,不要在稱名之外別求見佛見光。名號就是真佛,是本願成就之佛,稱名是我等根機所堪之行,千穩萬當。

  當然,前面說不追求瑞相,這裡說的見佛見光也算一種瑞相。這是從哪個角度來說的呢?是指平生。前面講的瑞相是指臨終的,這裡是講平生的,平生以觀想為因,盼望見佛為果。

 

  五、不可期盼靈異境界

5.不可期盼靈異境界;

  前面四種也算超越常情的靈異境界,那第五點跟前面四點有什麼區別呢?除了前面講的四點以外,其餘的一切境界也都不期盼。前面四種是與淨土、念佛相關的境界,有經文的引導和證據,只是我們自量根機陋劣,所以不期盼。既然如此,何況是其他的境界呢?就更不期盼了。

  其餘境界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從佛法內部來談的,前面四種境界是淨土門的,我們不期盼,聖道門的靈異境界也不期盼;如果以佛法為內,以佛法之外為外的話,民間信仰、外道靈異境界也不期盼。這就多了,他們不是求見佛見光、臨終瑞相等等,比如「我見到天界,能到陰曹地府,我有種種神通,能預知未來,可以預判大事,還可以靈魂出竅,飛身自在,穿牆無礙,出陽神」,稀奇古怪的境界特別多。總之,這些都是讓人感到好奇的,是靈驗超異的境界,所以就叫「靈異境界」。

  念佛人就是大氣,這些東西都捨而不要。說到底,這些都是垃圾,沒什麼用。名號摩尼寶珠都得到了,怎麼會在垃圾桶裡扒來扒去呢?在垃圾桶裡扒來扒去,顯然是沒得到摩尼寶珠。貪圖靈異境界,就如同一個乞丐在垃圾桶裡扒一個爛蘋果,就像蒼蠅在垃圾桶裡嗡嗡地飛,這種境界太低了。

  凡人都有好奇心,好奇心會自誤誤他。你好奇,就有人投其所好,當然不可能是正的,都是邪的。因為你是邪心邪念,好奇,要顯擺自己,要張揚自己,要格外得到什麼東西,偷心不死。那麼,跟你相應的是什麼頻道?都是邪靈邪鬼。之所以被別人騙,就是因為貪,你想貪這些,就會受騙上當,著魔發狂,欲升反墮。本來想提高自己的修行境界,結果反而墮落了,被不正的境界誆騙。

  六、通靈屬神鬼境界,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親近

  我們看「六不」當中的第六條文:

6.通靈屬神鬼境界,物以類聚,牽引輪迴,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親近。

  第六條的文字最多,有六句。前三句有十五個字,說的是因;後三句有十三個字,說的是果。

  所謂「通」,就是交通、溝通、接通,互相是通的;「靈」是指靈界的眾生,不是我們肉眼能看到的,我們肉眼看到的都是物質界,所以這裡的「靈」是指靈界眾生。「通靈」就是接通了靈界的眾生,接通了一些來自靈界的訊息,由此獲得一種靈異的力量,這叫「通靈」。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靈」,所謂「人為萬物之靈」。以佛法來說,人有佛性,我們的佛性、本心是靈明洞徹的。但是,通靈不是跟自心相關的,不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然後把佛性的功能展現出來,不是這樣的,而是借助於外靈的力量,所以通靈不是從自身顯發出來的。

  如果通過修行戒定慧,以外道來講,就能發得五通;以佛法來講,就能獲得六神通:這都屬於「證」,是自身的一種靈驗力量展現出來。但通靈不是的,自身沒有靈異力量,要借助於外靈,接通靈界眾生,獲取一種靈異的力量。就像一個燈泡,它自己並不發光,但是通電之後,借助於電的力量就發光了。

  「通靈屬神鬼境界」,通靈到底是哪種境界呢?屬於神鬼境界。

  「物以類聚」,你經常和神鬼溝通交流,就沾染了神鬼的氣氛,就跟神鬼歸到一類,叫「物以類聚」。

  「牽引輪迴」,你就受神鬼的牽引。這些神神鬼鬼都是六道輪迴裡的罪業凡夫,你經常通靈,和他們攪合在一起,將來必然走到他們的方向。何不念佛呢?念佛就跟佛在一起,就到淨土,所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我們念佛人要追求往生,不願意輪迴。通靈有輪迴的危險,所以不能做。

  「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親近」,「喜好」是指初機,覺得挺喜歡,「挺好,我也想試一試」,有了喜好,就要追求,所以「不可喜好」是初步制止。有的人已經有了喜好,接下來就想追求,所以第二步再設一道坎兒,說「不可追求」。有的人還沒有喜好、追求,所以就從緣上斷絕,說「你不要和通靈的人打交道」,如果你說「我覺得好奇,我去看看他們搞什麼」,說不定你就沾染了,所以說「不可親近」。

  二十年前,我曾經在東北遇到一位居士,這是他後來親自告訴我的,那也是血淚斑斑,他現在已經出家了。他當初就羨慕別人有靈異,會說事看事,會看病,他就喜好上了,就產生一個念頭:「什麼時候我有這種功能就好了。」這一喜好,問題就來了。因為他一起心動念,邪神邪鬼都有他心通,馬上就給他一種能力,他就能看病了,也能說事了。但是,從此身心不得安寧,因為是附體,所以生不如死,苦不堪言。還好他有佛法的善根,通過念佛,下定決心建立正知正見,邪神邪鬼才漸漸遠離。

  有人或許會懷疑,「怎麼知道通靈一定是神鬼境界呢?說不定是佛菩薩呢?」這都是冒充的。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一個人,就在我們當地。通靈的人都會冒充佛菩薩,多數都冒充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名氣大。他就說自己是南海觀世音,裝模作樣地說話,給別人看病。不懂的人都向他膜拜,「這是觀音菩薩」。我說「你是南海觀世音啊?那你背一下《大悲咒》給我聽聽」,他不會背。如果真遇到會背的,就說「你把《心經》講給我聽聽」。南海觀世音連《大悲咒》都不會背,連《心經》都不懂,怎麼會是南海觀世音呢?

  還有冒充玉皇大帝、孫悟空的,或者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比如李世民,其實都是神鬼,而且不是很高上的神鬼,屬於小神小鬼、邪神邪鬼。玉皇大帝能幹這種下作的事嗎?這是很下賤的事。貪圖兩根香、一塊臘肉,貪圖人間的煙火和名聞利養,一看就是窮酸潦倒的小鬼小神,靠欺騙的伎倆騙吃騙喝。正神、天神尚且不屑於做這種下流下作的事,所以更不可能是佛菩薩。佛菩薩已經破除人、我二執,究竟徹悟眾生本具的佛性,不可能展現出這樣的相狀。

  我們眾生覺得不可思議、大神奇的事,比如星球爆炸、世界挪移,以佛菩薩來看都是稀鬆平常的事。大勢至菩薩行時坐時,十方世界震動,無量分身雲集,這都是很平常的事。我們覺得一棵小草、一粒沙子、一片樹葉很平常,可是在佛菩薩看來是無窮奧妙之事,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裡面可以有無量的剎土。所以,以佛菩薩的神通境界來講,他們證悟了宇宙真理,根本不屑,也不可能作這種表演,這都是我執驕慢特別強的迷惑顛倒眾生所為。

  有人說「佛菩薩度化眾生不能以這樣的形式嗎?」不可能。佛度化眾生都是以正道化人,點出我們自性本具的功能:或者是讓我們開悟的聖道門;或者是淨土門,把阿彌陀佛兆載永劫修行成就的六字名號給我們,讓我們稱念萬德洪名,往生淨土,這才是諸佛菩薩度化眾生的常規。

  通靈都是害人的;佛菩薩大慈大悲,救人都來不及,怎麼會害人呢?通靈為什麼是害人的?這就是昧理招害,不明白道理。從聖道門來講,不明白自性本具之理,對外界好奇,認為靈妙,這不就是昧理嗎?從淨土門來講,不知道彌陀救度之理,這樣就有無窮的過患。所以,凡是通靈的,這些神鬼的境界都不太高,可以講是邪靈為多,邪神邪鬼蠱惑人心,貪圖供養,貪著名利。而且,一旦纏上了就難以擺脫,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講的就是這種事。所以,上人很慈悲地講「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親近」。

  這「六不」就是讓我們老老實實,死盡偷心,一向念佛,不要尋奇覓怪,不要另盼稀奇,要甘於「四平」。(待續)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