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唯心觀呢?就是佛法所說的「萬法唯心」,一切在我,這是佛所講的真理。如果這種認識深入骨髓的話,就不會去怪人家,也不會有負面思維,因為我們所遇到的一切境界,人啊、事啊、物啊、環境啊、因緣啊……都是我們的心所招感的。
如果沒有這種業力,絕對不會招感這個境界。比如說現在假藥、假廣告、地溝油到處流行,有的人說「管他呢,隨大流」,在裡邊推波逐浪,也來分一杯羹,發一點昧心財;有的人憤世嫉俗,「社會怎麼這樣!」其實我們人人都有分,如果我們心中沒有這種惡種子,這種事情你連聽都聽不到,一滴地溝油都吃不到。你能吃著地溝油,對不起,你肯定是沾上了。這麼一想的話,怎麼能怪人家?不能怪人家,「這我有責任哪」。
這個世界這麼不好,發大水啦、海嘯啦、地震啦……你有責任哪!責任多大?你聽到多大,反應多大,就是這麼大,這就是你的責任。如果你的心中沒有這個種子,絕對聽不到這個話,也看不到這個境界。夏天蚊子多,為什麼蚊子多?你招感來的。觀世音菩薩坐在旁邊,他不會說「哎呀,蚊子很多」,沒有蚊子去叮觀世音菩薩的。
我們這個地球,大家看到的都是高山、窪地、沙礫、暴風雨……佛菩薩看這個世界都很清淨莊嚴,都是琉璃為地。《維摩經》裡不就有嗎?釋迦牟尼佛足指按地,大地馬上就清淨無染。
我們不管遇到什麼人,聽到什麼消息,都是我們感召來的。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你把網絡一打開,壞消息都進來了,你不打開、不感召,不就聽不到嗎?壞事聽到之後,就在那裡起反應。所以,這些最好給它屏蔽掉。
有的人就是這樣的,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經常會有這樣的人。為什麼?因為他的心不對那裡,他不感召那個。同樣一句話,大家都聽到了,只有他沒聽到。「哎呀,這傢伙裝假,那麼多人都聽到了,就你聽不到」。對,為什麼?他就不想聽這句話,就自然聽不到,修行好的人聽不到壞話。
弘願寺的宗福法師,他耳朵不好,你講別的事,他說:「我聽不到。」你要是講佛法的事,小小聲他也聽著了,他的心是這樣的。所謂「心」,它會搜集內容,它會招感境界。
有的人專門聽壞話、負面的話,張家長,李家短。為什麼?他的心就是招感這些,不聽這個他心裡難過,別人不講他要問一下子。不想聽的人,沒人給他講。這都是我們的心招感來的。
你會遇到什麼人,聽到什麼話,絕對是你招感來的。不喝酒的人,人家不會喊你喝酒;不打麻將的人,人家不會喊你打麻將。你想喝酒,想打麻將,電話就來了,內容就來了。
所謂「萬法唯心」,一切在我,一切是我們自心所招感的。每一個人對我們所遇到的境界是順是逆,是善是惡,對種種因緣要負百分之百責任,不可以半點責怪人家。
如果抱有這種觀點,你說這個人心量多廣大呢?他不好意思講壞話,因為都是自己的事情。你說「我遇到一個惡人」,不好意思,你怎麼遇到惡人呢?說明你心裡惡,你心裡有個惡人,所以你遇到一個惡人。外面的事情是我們內心的鏡子,如果你心中沒有惡人,你見不到這個惡人。你遇到了,你還好意思說!你要是懂得,就是你不好啊!你如果遇到十個惡人,說明你心裡藏了十個惡人,是你把這些垃圾裝到心裡去的。
就像蘇東坡和佛印禪師的公案,他們在一起經常辯論機鋒,蘇東坡老是輸,輸了還不服氣。那一天,他跟佛印禪師一起打坐,蘇東坡就問佛印禪師:「你看我像什麼?」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東坡居士很高興,「我像一尊佛」。佛印禪師問:「那你看我像什麼?」東坡居士想就此機會損他一下子,說:「我看你像一堆牛糞。」他想:這下我贏了,我是佛,他是牛糞。蘇東坡回去就把這件事情講給他妹妹蘇小妹聽。蘇小妹一聽,說:「哎呀,哥,你輸了。」「我怎麼輸了?」「佛印禪師心很清淨,見一切都是佛,你即使是牛糞,他也把你看成佛,這是他心中只有佛,沒有牛糞。你心中就是牛糞,所以把人家禪師看成牛糞,這是你的心不乾淨。」
這是一則公案。當然,蘇東坡佛學修養很深,這則公案未必是真的,但道理是這樣的。
如果瞭解萬法唯心的道理,我們就沒有半點資格責怪外面的環境,更不可能報復社會,我們沒有推脫的餘地,這樣就會抱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因為這都是自己的責任,要改正就改正自心,所以這個原點就抓得非常準,這個思維點就站準了,最終的結局一定是好的。
從自己改起,不責怪人家,也不推脫責任,這就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如果說都怪人家的話,「那好,什麼責任都是你的,跟我無關,那你改變吧!」人家是改變不了的,不會因為你這樣說人家就改變。
有一句話說「依報隨著正報轉」,要改變外面的世界,我們沒有那個能力,但其實可能也有,就是改變我們的內心。所謂依報,就是我們所遇到的所有一切人事環境。如果我們的心念光明,我們的心陽光、溫暖,那從此以後就會一路春風,遇到的都會是善人、好人,一定是這樣的,沒有任何含糊的。
「怎麼我改了,他還沒改」,那你還是沒有準備改,你要等到他改你才改,不是這樣的。你改了就好。因為這一切都在我們自己這一邊,我們的心就像一個燈籠,當我們在黑暗裡走路的時候,我們走到哪裡就照亮到哪裡,黑暗遇到燈就消失了。所以,我們的心如果光明,如果陽光,如果溫暖,那麼走到任何地方都是這樣子的,都是亮的,人事關係自然就改變了。人事關係也是一種依報,我們所依靠的環境。
因緣觀特別重要。萬法是由因緣所生,所謂「因緣成事」,這樣一來,萬法就是
空性,不實,無我,它並不是實在的。既然如此,佛法就說無作者、無受者。
一般人辦事,「這件事情是我幹的」,覺得很自豪,有一種居功自傲的心,這個思維方式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事實,你不可能一個人成就的。好了,你這樣居功自傲,人家就不高興了,「只有你一個人幹哪!」但是你嘴巴大,人家不高興就在底下搞小動作,將來你的事情就辦不成。所以,不要有這種觀點。
如果有因緣觀,你說「這事成了,是因緣成事,大家的,有天時、地利、人和,種種因緣」,這樣你就會有感恩心,就不會居功自傲,就很謙卑,這樣,人事不就好了嗎?環境不就好嗎?結局不就好了嗎?
如果不懂得因緣觀,失敗了就很沮喪,「這個事我沒辦好,我真沒面子,我真無能,我真無用」,這種觀點也不符合因緣觀。當然,我們可能有許多需要檢討、修正的地方,但是這件事情如果盡到力了,就會很安心,「這是因緣沒有成熟,因緣如此」。俗話說「勝不驕,敗不餒」,怎麼能勝不驕、敗不餒呢?懂得因緣。事辦成了,沒有驕慢;事沒有成,也不會氣餒,因緣就是這樣,坦然接受。這樣,心就永遠處於一種非常平和的狀態,非常理性的狀態。
學會因緣觀,就沒有情緒,就不會執著「我」,因為「我」跟「因緣」是相反的,因緣就是「無我」。如果因緣觀很深入的話,人就會平和理性,也無所謂成敗得失,這樣的心所引發出來的思維、語言、行為,自然是隨順事物的本來狀態。
佛教講慈悲。當然,慈悲很深,小慈悲、中慈悲、大慈悲。簡單講,慈悲就是利他,對他人恩慈體貼,凡事站在對方立場考慮。慈悲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也符合人心,符合佛法。如果有慈悲觀的話,你做事情、起心動念當然就不會負面思維,就會正面思維。好處都要給人家了,哪會跟別人計較呢?哪會去責怪人家呢?
有人說:「我沒那麼大慈悲,也沒那麼大智慧,無我做不到,我只是念佛的。」
念佛,好,有念佛觀。什麼是念佛觀呢?
作為一個念佛人,其實有的時候我們都忘了自己是一個念佛人,念佛的觀念沒有深入內心。
我想有幾點:
第一點,要時刻記著我是極樂人。學我們這個法門,念彌陀名號一定往生的;如果忘了這一點,那你往生不定,就不能稱為一個真的念佛人。好了,我們往生是一定的,我們現在雖然在娑婆世界,其實我們的戶口,我們的名字,已在西方淨土。如果有這種認識,你在世間做事怎麼能不自在呢?怎麼會跟別人計較呢?你都是極樂的菩薩了,還在跟凡人計較!
有一個人在走路,突然一個小青蛙把他的腳碰著了,結果他就蹲下來跟那個青蛙計較——會這樣嗎?不會呀!只是一個小青蛙嘛,對不對?
那你是極樂的菩薩,你在這裡做事,還會跟凡人計較嗎?時刻想到「我都是要到淨土成佛的人了」,自然非常放得下,心裡很坦然,境界就不一樣。這就是念佛觀。
我們既然是極樂人,我們來到世間做什麼?跟別人結善緣哪!事情做成也好,做不成也好,都可以,可成可不成。但有一點一定不能失敗,就是我們和人家一定要結善緣。結到善緣就成功了,事情沒辦好,沒關係,讓他愉快、讓他安心、讓他喜樂就好了。遇事逢緣如果有這種心念,就會有非常好的方法。
第二點,我們念佛的人要知道彌陀是主人。如果有這種想法,你就不會太煎熬自己,「事情怎麼會這樣!」彌陀做主人,我們為阿彌陀佛做事,背後有阿彌陀佛的手在推動,你那麼著急幹什麼?就好像你就是主人了。我們做彌陀的手足,做事就會非常平靜,做起來很有力量,很有靠山,就不會覺得沒有底氣。彌陀做主人,講成講敗,我們也不會患得患失,也不會短視。阿彌陀佛做主人,你怎麼知道事情辦不成就不好啊?辦不成說不定最好,阿彌陀佛看得到更遠的未來;他不僅看你一個人,他看周圍一圈人,他看所有的眾生。所以,如果我們知道彌陀做主人,自然就有阿彌陀佛一隻無形的手在背後作種種善巧因緣的安排。
那我們所要做的是什麼呢?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我的起心動念,我設定的目標,我的三業行為,符不符合念佛人的身分,符不符合彌陀救度,是不是在推進這個法門,是不是在利益眾生?」如果是這樣,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有阿彌陀佛來做。
就怕你不是這樣,你有自己的東西:「我要為我的名,要為我的利,我一定要把事情做成,給大家看看……」——沒有什麼一定。如果我們的心坦然讓彌陀做主人,那我們的方向就跟阿彌陀佛一致。打個比方,我們就是燈泡,阿彌陀佛就是電源、能量。我們不會放光,阿彌陀佛會放光。弘願寺不是哪一個人建起來的,是阿彌陀佛要成就這個寺院,是這麼多念佛眾生需要這麼一個專修道場,這是彌陀在做事情。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要干擾阿彌陀佛的事業,不要壞事就行。往往我們過多地想,過多地思慮,有過多的知見,其實是障礙了阿彌陀佛的事業,這是幫倒忙,越幫越忙。我們應該在內心靜靜地體會:「我應該如何拿捏,如何去做,如何去順應這個法門、順應彌陀的心願」——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這些。當然,這也是在做事當中去體會。
當然,念佛觀也有「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像《宗風》所講的這方面,都屬於念佛觀的內容。
這裡我們講了四點,稍微總結一下。
這四條法則是我們思維的標準,我們思維的原則。
第一,唯心觀。萬法唯心,一切在我,這樣就沒有推脫的餘地,就會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第二,因緣觀。因緣成事,空性,無我,無執,無情緒,這樣就不會計較成敗得失,不會患得患失,處理事情就會平和理性,同時也會積極。為什麼?「我某某人只是這萬千因緣當中的一個環節,這件事情是符合眾生利益的,符合彌陀救度原則的,但是目前這件事沒有完成,那怎麼辦?促進因緣成熟。怎樣促進因緣成熟,就要考慮」,這是很正面、很積極的。這樣做就能夠促進因緣成熟,這不就好嗎?「我要做哪一部分,哪個方面是我努力的,哪些是時間的關係暫時不能成就,哪些需要把大家的因緣都調動起來」,這就是因緣觀給我們的啟發。
第三,慈悲觀。如果有了慈悲觀,我們就不會計較,也不會責怪,而會覺得無所缺乏,感到非常滿足。人在這個世間,所謂「知足常樂」,依我們凡夫來講,怎麼能知足?胃口大著呢!欲壑難填,就是不知足。以我們凡夫,我們的心,唯有彌陀的名號能讓我們知足。這句名號,世間利益、出世間利益、現世利益、未來利益、成佛利益,五種增上緣的利益通通都有,圓滿一切功德,讓我們心滿意足,沒有任何欠缺,這樣的心就非常祥和,非常安樂。
選自淨宗法師《念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