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善導大師疏釋,《觀經》有釋迦要門與彌陀弘願。眾生機類萬差,二尊互為郢匠,以要門、弘願普攝一切善惡凡夫,得生極樂報土。
要門與弘願,在攝機、行法、利益上各有分齊,而存法門施設之善巧。要門為方便之表,弘願為真實之裏。由方便導歸真實,從要門契入弘願;開說定散二善,結歸一向專稱;是《觀經》之大概。
要門以定散二善之行,攝定散二善之機,而有「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之益。定散諸善,本非通達淨土之門,今既總攬萬善回求往生,即是通入淨土之門,以此為諸善之結要,故言「廣開淨土之要門」。又,由此定散導引,得入一向專稱,定散為能入,弘願為所入,故稱為「門」。
然而論其得生之根本,卻非凡夫定散二善之力,而完全在於阿彌陀佛大願業力,故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就是說定散二善之功,專在迴向求願往生,故只是前方便;其所以能往生者,是賴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即由方便之表,而歸真實之裏。
弘願以一向專稱之行,攝一切善惡凡夫,得必定往生報土之益。然此弘願之行益,在《觀經》中並非完全獨立於十三定觀、三福九品之外展開,而正是交融於定觀福品之中,作為定散行益的依託、底裏,漸次展開,最後完全呈露。故言「顯彰別意之弘願」。
別意者,別於釋迦表面所說定散二善之意。何等別意?「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疏釋:「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先十三定觀,應韋提之請,攝定善之機,雖說定善,意在念佛。
觀通別真假,慕極樂依正,為釋迦廣開要門,攝定善行人,歸於淨土。華座觀「無量壽佛,住立空中」,為彌陀顯彰弘願,急求常沒。釋曰:不捨本願,來應大悲,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
真身觀:佛光普照,唯攝念佛。釋為:親緣、近緣、增上緣。又說: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真身觀為諸觀之極,統攝諸觀盡歸念佛,是定善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次九品散善,是釋迦自開,攝散動之機,雖說散善,意在念佛。
九品,從三福所開,雖總說為散善,別而分之:上三品為大乘行善,中二品為小乘戒善,中下品為悠悠世善。此六品人,教以各回所行之善求願往生,即是釋迦廣開要門,攝三福善人,歸於淨土。下三品為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之人,三福無有其份,諸善失其功能,唯依念佛,得生極樂,盡顯彌陀弘願普攝一切善惡得生之別意。以此最下之機,而顯最上之法,是散善文中,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三心」亙於九品,通攝定善,「深心釋」立正雜二行,以一向專念為正定之業,即是普攝定散諸行,歸於一向專稱。
經末阿難問:「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釋尊盡捨定散諸行,唯囑:「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疏釋:「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捨要門定散,歸弘願念佛,為《觀經》之極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