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弘願寺,完全秉承善導大師專修念佛思想,其匾額、楹聯,名家敬書,形體莊嚴,宗義鮮明,一以貫之,標顯法門特色,讚歎彌陀慈悲,充分展示本寺道風及修持理念。略釋如下。
寺名:弘願
典據:出自善導大師《觀經疏》。〈序題門〉開宗明義言:
娑婆化主,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字義:弘大的誓願,弘廣的心願。
宗義:總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別指第十八念佛往生願,進指依此願專修念佛往生法門。彌陀救度眾生之大願,弘廣深遠,如天普覆,似地均擎,善惡齊救,一切皆含,故稱「弘願」。
正山門及東、西側山門,內外共六方匾。
外對前廣場:正中「弘願寺」,左右兩側「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內對來迎殿:正中「涅槃門」,左右兩側「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典據:出自善導大師《般舟讚》。偈言:念佛即是涅槃門。
字義:涅槃,不生不滅、無漏無為之報佛報土境界。門,出入無礙之義。
宗義:極樂是無為涅槃之界,雜行小善不能往生。因為雜行小善有漏有為,不可通往無為無漏之境,非是涅槃之門。弘願即是念佛,念佛功德無漏,即是涅槃之門;由此弘願念佛之門,自然出娑婆,生極樂,證大涅槃,複能回入娑婆,廣度眾生,故稱「涅槃門」。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獨為淨土宗之特色;獨顯彌陀救度,超勝餘佛淨土,不共聖道諸宗,至簡易,至高深,至穩當,萬機不漏,一生速成。
前二句為根本綱宗,後二句明今生勝益;又前一句為因行,後三句為果益。根本自攝枝末,因行必招果益,故四句可收為二句「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又可收入一句「本願稱名」。
本願,明教理;稱名,明行法;凡夫,明攝機;入報,明果益。「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明淨土宗之「機、教、行、益」,即:造罪凡夫,以彌陀本願不虛故,稱名願生,皆得往生真實無漏極樂淨土。
典據:出自善導大師《觀經疏》。〈散善義〉歸宗結頂言: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又,龍樹菩薩《易行品》亦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字義:本願,根本之誓願;即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稱名,口稱阿彌陀佛名號。
宗義:廣說無盡,略說二句:本願在稱名,稱名順本願。
阿彌陀佛因地發願,建立淨土,根本目的在救度一切善惡凡夫往生,為達此目的,成就萬德洪名,令眾生稱念,誓言:若稱念我名而不得往生,誓不成佛。此是彼佛大願之根本,稱為「本願」。淨土宗強調稱名為往生根本方法,獨稱「正定之業」,正是因為稱名是阿彌陀佛本願所規定,順彼佛本願,乘彼佛願力,必得往生。
若不知此本願之理,誤以為稱名只是眾生這邊的虔誠努力,則信心如無源之水,無從發起。今為建立正信,探根求源,故說「本願稱名」;使知:彼佛本願是眾生稱名的來源,眾生稱名是彼佛本願的實現,生佛相感,因果相順,必得往生。
典據:出自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凡夫入報」之文言: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字義:凡夫進入報淨土。
宗義:淨土有報化二種。報淨土是應佛因地發願修行,果報圓滿而感得的清淨莊嚴、真實無漏之國土境界,為佛本身所居境界,在種種淨土中屬於最高等最勝妙的淨土。化淨土為佛應眾生根機所方便化現的淨土,並非真實無漏,乃是次等的淨土。一般認為凡夫只能往生最底等的化淨土——凡聖同居土,只有登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往生報淨土,但善導大師指出: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在十方諸佛報土中,無倫無比,最超最勝,而此報土,凡夫也能同大菩薩一樣平等往生,這是因為凡夫稱佛名號,順彼佛本願,乘彼佛願力的緣故。
最下凡夫,得生最上報土,完全是乘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絲毫不是自己修行之力。如跛夫一日萬里,完全是乘飛機之力。既然如此,入淨土宗則不論個人修行之深淺、功德之大小、罪障之多少,只論是否信受彌陀救度、是否稱念彌陀佛名;信者得生,不信不生。
乘托彌陀願力的方法即是稱名,這也是因為稱名是彌陀本願之行故。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本願,是彌陀救度的原理;稱名,是彌陀救度的方法;凡夫,是彌陀救度的對象;入報,是彌陀救度的目標。因為「本願稱名」,所以「凡夫入報」。
人間之十善十惡,自罪福來看差別很大;法界之三聖六凡,從生死來說縛脫迥別。然而,若乘托彌陀願力,一切差別皆泯,五乘齊入報土。不論善惡,不分凡聖,同稱佛名,同乘佛願,同生報土,同成佛道;因齊果齊。
典據:《無量壽經》言:
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言:
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
善導大師《觀經疏》言:
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
字義:平生,與臨終相對;平日、平時,現在活著之時。業成,往生之業因完全成就圓滿。亦即:往生淨土之業因現在即已完全成就圓滿,現在完成人生目的(往生彌陀淨土),不必等待將來、臨終。
宗義:本願即是稱名,稱名即乘佛願,乘願即時業成。稱名往生,全仗佛力,不是自修之力,沒有累積之功,自然不待將來,現在往生已定,永除臨終恐懼。
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阿彌陀經》言: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龍樹菩薩《易行品》言: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字義:現生:現在還生存在娑婆世界,尚未到極樂世界。不退:亦名「必定位」,亦名「不退轉位」;將來決定成佛之位,不退轉成佛之位。現生不退:現在娑婆世界即己獲得不退轉位,不必等到往生極樂世界方才獲得。
宗義:彌陀本願名號具足萬善萬德,此萬善萬德讓於稱名之人,所以稱名願生之人,現生即已完全成就將來往生成佛的正因正業,於此娑婆世界雖是凡夫,已獲不退轉決定成佛之果位,將來誕生極樂,自然升進成佛。
來迎殿內外共九方匾。
外:迎面正中,「來迎殿」;左右「正念直來」、「我能護汝」。後門,「諸佛證誠」。
內:前牆正中,「無所障礙」,左右「大慈大悲」、「大願大力」。後牆「眾聖圍繞」、「萬佛授手」。
典據:出自善導大師《觀經疏》。「二河白道喻」言: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釋義:「正念直來,我能護汝」是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呼喚與保證:我救你!你就這樣一心正念,放心大膽,對直過來,不用擔心,不要猶豫,不繞彎,不延待,就現在的樣子,現在、立即、直接、正直而來;有我的保護,不會墮落貪嗔水火之中。
釋義:我能保護你!罪業深重,需要救度;危險在前,需要保護。貪嗔造罪的凡夫,隨時會墮落,阿彌陀佛說:我來救你!我能護你!
無量光佛 無邊光佛 無礙光佛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觀經》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言: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釋義:阿彌陀佛的光明具有無所障礙的救度念佛眾生的能力,不被眾生任何煩惱業障所障礙,所以阿彌陀佛也叫「無礙光佛」,也就是「無所障礙救度眾生的佛」。眾生只要願意讓彌陀救,沒有阿彌陀佛救不了的眾生。
典據:《觀經》言: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釋義:慈是慈愛,給與快樂;悲是悲憫,拔除其苦。慈悲是佛教標榜的特質,凡夫慈悲為小,菩薩慈悲為中,唯有佛之慈悲稱為大,又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即毫無條件,與眾生同心同感,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佛教之大慈大悲,以一句阿彌陀佛為代表,為終級,能究竟給與一切眾生成佛之大樂,而永遠撥除輪迴之大苦。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 自致不退轉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釋義: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尤其是其中的第十八願為超越諸佛所沒有的大願,特稱「大願」;四十八願修行圓滿,阿彌陀佛名號當中具足無所障礙救度念佛眾生的力量稱為「大力」。大願大力,指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願心與力量,集中體現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中。
綜上,「無所障礙」、「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皆在說明「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具有無所障礙救度念佛眾生的力量,贊為「大慈大悲」、「大願大力」。
典據:出自《無量壽經》。第十九願言: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
若稱禮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者,彼佛即遣無數化佛,無數化觀音、勢至菩薩,護念行者;複與前二十五菩薩等,百重千重圍繞行者,不問行住坐臥,一切時處,若晝若夜,常不離行者。
釋義:念佛願生之人,平時生活在眾聖圍繞保護之中,臨壽終時,佛與聖眾現前來迎,往生淨土。
典據:出自《觀經》。上品上生言: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授手迎接。
釋義:念佛願生之人,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親率大眾現前,放大光明,與菩薩大眾,無數化佛,同時授手,迎接此人,諸邪業系,無能礙者。
典據:出自《阿彌陀經》。「諸佛證誠段」言:
(六方各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言: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
釋義:「造罪凡夫,但以本願稱名,罪滅得生極樂報土」此事難信,所以一切諸佛都出來證明勸信。可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唯佛與佛,能知能證;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
「大慈大悲」、「大願大力」阿彌陀佛,為救「凡夫入報」,成就「本願稱名」,呼喚眾生「正念直來」,並保證「我能護汝」、「無所障礙」。稱名願生之人,乘彼佛願力,往生「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佛果,日夜被「眾聖圍繞」,臨終蒙「萬佛授手」,一念超登極樂,速疾證大「涅槃」。
彌陀攝取不捨 萬修萬人歸去眾生信願無疑 一念一佛來迎
位置:來迎殿前,正聯。
釋義:因為彌陀攝取不捨,所以萬修萬人歸去; 只要眾生信願無疑,自然一念一佛來迎。 來迎有二:一、平時來迎,保護救度;二、臨終來迎,往生淨土。
末法時代,聖道修行,「億億人中罕一得者」;淨土念佛則「萬修萬人去」,萬不漏一,統統往生。這是因為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觀經》)的緣故。阿彌陀佛既然不捨任何念佛人,則沒有不往生的。雖然如此,如果眾生不信不願,自心發生故障,等於是自捨彌陀。只要眾生信願無疑,決定每一念念佛,都有一尊阿彌陀佛現前來迎,而並不是只在臨終的時候才來迎接。
紅塵雖滿三千界 到此為止淨土縱隔萬億程 應聲即來
位置:來迎殿前,邊聯。
釋義:紅塵世界,雖然充滿煩惱,但只要念佛,煩惱不侵名號,生死自然休止,如暗止於光。極樂世界,雖然遠在十萬億土之西,但只要念佛,彌陀應聲來赴,淨土隨念現前,如影隨於形。
低頭禮拜 可知我佇候已久開口稱名 當思汝往生業成
位置:來迎殿內,本尊阿彌陀佛像兩側。
釋義:阿彌陀佛十劫之前久已成佛,一直佇立在那裏,寶手常垂,望眼欲穿,切盼眾生回歸極樂家鄉,直到今天我們才來到佛前禮拜,心中還以為是自己的主動虔誠,殊不知阿彌陀佛大慈悲心已嫌太遲了。阿彌陀佛成就「稱念者必令往生」的名號,當眾生開口稱念之時,往生之業已經在這一句名號中完全達成了,但我們稱念佛名時,對此事猶然不知,還在盼望:何時功德資糧才能累積圓滿呢?
彌陀眾生 機法一體皆在信娑婆極樂 東西十億不離心
位置:來迎殿內。
釋義:第十八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的正覺,與眾生的往生,本來一體成就。只因眾生不知不信,與佛成為兩隔;信心稱名,自然與佛一體,必得往生。娑婆極樂,東西相距十萬億國土,但只發起一念信順彌陀救度之心,自然誕神極樂。
同舒廣長舌 護念出三界共發金剛志 橫超斷四流
位置:來迎殿后門,正對諸佛證誠壁雕。
釋義:上聯說諸佛同出廣長舌相,為我凡夫作證:稱名必得往生!護念我等念佛信心,畢竟得出三界牢獄。下聯說眾生蒙諸佛證誠護念,發起金剛不壞信心,仗佛願力,頓然截斷生死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