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這個問題——同時也是憂慮——反映了多數人在面對或思考死亡時,心中所懷抱的一種深層而莫名的恐懼,就是害怕自己將來死的時候,身心會經歷一種巨大而無法承受的痛苦。
曾經有學生及信眾為此深感罣礙而問我:「人死的時候,真的會感到很痛苦嗎?」我很坦然地告訴他們,不需要恐懼:「就佛法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開放的,也就是說,死亡不一定就是痛苦的,也可能是不苦不樂的,甚至可能是快樂的,具體情況因人而異。」
對大多數人而言,因為不了解生死流轉的自然歷程,恐懼死亡,避諱死亡,乃至抗拒死亡,藉由現代醫療科技,盡量延遲死亡,以致錯失自然死亡的時機,拖到身體機能衰敗,病魔纏身,乃至多重器官衰竭,因而死亡的經驗多半是相當痛苦的。
但是對於能夠坦然面對死亡,願意接受生理老化而自然死亡的少數人,死亡的經驗其實是自然而且沒有痛苦的,甚至是愉悅的;對於作足功課,早備資糧,進而為來生的去向與出路準備好的人而言,死亡的經驗是自在而瀟灑的。
為了進一步討論及解說這個問題,我採取一種貫通死亡經驗與生命經驗的脈絡整合分析方法。《金剛經》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如果錯誤地認為自我的生命只有這一生一世,死後歸於虛無,這種「死亡觀」即是屬於「斷滅相」的見解。
《金剛經》中的「於法不說斷滅相」,正可以破除對死亡的錯誤認知,借用數學的函數概念來比喻,就是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一種連續函數,或者更為宏觀地說,每個人的生死流轉歷程都是一種連續函數,而且是跨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生命的連續函數,雖然一直都在起伏變動,但是不論其變動得如何劇烈與曲折,都不曾斷裂,更不會斷滅。
因此,一個人的死亡經驗與他的生命經驗是息息相關而無法斷然割裂的,換言之,我們根本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將個人死亡的經驗,完全排除於自己的生命經驗之外。我們的生命經驗會延續及反映在我們的死亡經驗之中,我們的死亡經驗其實是呼應與承接我們的生命經驗。
我們終究將面臨的死亡經驗,就如同我們在世時的其他任何生命經驗一樣,都不是絕對而必然的,譬如「憂戚、歡樂、悲傷、欣喜、苦惱、愉悅、得失、寵辱、褒貶、毀譽……」的認知、感受與反應,都會因為每個人的身心條件、性格態度、認知層次、修養境界……等等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有人耽於爭權奪利,有人避之唯恐不及;有人臨陣脫逃,屈辱偷生,有人慷慨赴義,壯烈成仁。甲認為是苦的情境,乙卻可以樂在其中,譬如孔子讚嘆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其實絕大多數人所深感恐懼的死亡痛苦,主要是因為自身的無明與執著而起,而痛苦的程度又與個人對自我色身及俗世的執著程度成正比。當一個人因老病而至瀕臨死亡時,所產生的痛苦又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肉體上的痛苦,主要是衰老、虛弱、疾病以及因治療所帶來的痛苦;二是心理及精神上的痛苦,包括孤單、不捨、徬徨、恐懼、遺憾、哀怨、悔恨、無助、有被世界遺棄的感覺、不知何去何從、恐懼自我生命就此結束……等等。
上述兩個層次的「死苦」經驗,都不是絕對的,也不是非經歷不可的;確切地說,「死亡」的歷程是必然的,然而「痛苦」的經驗不是必然的,而是可以透過佛法中的「三慧(聞、思、修)、三學(戒、定、慧)、三要(信、願、行)……等等」的修持功夫加以轉化、超越及克服的,但是需要及早準備。只可惜多數人平時不燒香,臨命終時又拖過了時機,最後連抱佛腳的機會都沒有了。
我們暫且撇開佛法的修證之路與解脫之道不談,純粹就生理學的觀點來談死亡的苦樂與否,從生理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身體是由物質所組成,有其相應的使用年限,而且無法違反自然界的物理及化學反應法則,必然會老朽衰敗。當身體逐漸老化,已經到了無法再承受生命負荷的時候,生理機能的停止運作,是一種自然的反應與正常的現象,這就是「自然死」。
簡單地說,自然死就是物質的身體老朽了,生理機能自然停擺了,安息了,不再醒來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時候到了,死亡是自然發生的,有如瓜熟蒂落,沒有掙扎,也沒有猶豫或恐懼,當然也不會有痛苦。這就是正常的死亡,也是自然的死亡,有如道家所說的「落葉歸根」。
自古,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就有「天年」之說,如果我們的生活順應自然,可享天年。
這個道理,也可以運用到面對死亡上面,當我們老朽的時候,如果能夠傾聽自己身體內在的聲音,我們會接收到「天年」將屆的訊息,這是初階的「預知時至」,(至於佛法所說的「信願往生,感應道交」,是高階的「預知時至」),死亡來臨的時候,是自然而沒有痛苦的。
可惜大多數人沒有認清生命的自然旋律,生活起居不正常,作息顛倒,飲食無度,慾望橫生,終究被重病惡疾所困,生命原本的旋律破壞了,節奏打亂了,錯失了自然而然地畫下樂章休止符的時機,死亡將近的時候,要想免於痛苦,其實是很困難的。
有人問:「那麼,有沒有解套的可能?」答案是有!《瑜伽師地論》中云:「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由此可知,有情個體臨終時的善、惡心念可以決定他的「死亡品質」與「死亡的尊嚴」。「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這一段描述,透露了一項重要的訊息,即是死亡並非如一般人所認為就是苦惱、恐怖的,其實是可以很安樂、愉悅的經驗,可以釐清與化解一般人面對死亡的恐懼與成見。
綜合以上所說,死亡的苦與樂,就如同生命的苦與樂,都掌握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手中,但——重點是,對生死的道理要有正確而清楚的認知,而且——不但要有善因德行,並且要及早做好準備,就可以瀟灑地面對生死,而不用擔心死亡的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