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1日)
淨宗法師:下午的這個座談會,個人有什麼實際擔憂的情況,或是自己有什麼想法,或想跟上人談什麼?都可以講,大家可以輕鬆一點。
問:善導大師說凡夫都生活在水火二河當中,我們要怎樣才能夠走上白道?怎樣才能夠聽到佛的呼喚?
慧淨法師: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即是走上二河白道。佛的呼喚就是在六字名號當中,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能聽到彌陀的呼喚聲。彌陀的呼喚聲,不離開六字名號。彌陀以六字名號來呼喚我們,我們只要稱念這六字名號,就是跟阿彌陀佛互相呼應。不過理明信深,道理如果深入明確的話,信也會能夠正確堅固,你的問題應該是在對義理沒有了解。
一個團體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要一致,我們這個團體是為「法」而存在的,不是為其他任何利益,「法」就是我們信的內容。這一個法,要如何讓它純淨、鞏固呢?就是專看我們出版的這一套書,專聽我們出版的這些光碟,對於其他不同法門的書,最好不要看,因為我們是凡夫,對於本宗道理還沒有貫通,信心還沒有堅固,而又很好奇看了,往往會被干擾,所以盡量不要看。我們這一套書本身就很足夠、很豐富了,融會貫通我們這一套書,自然就會聽到阿彌陀佛慈悲親切的呼喚,就會對這一句彌陀名號很感動,會很喜歡念佛,就會對善導大師所講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很有信心,很有法喜。
大家除了共修以外,有文化、比較有思惟能力的,可以聚集成立一個「讀書會」,以我們出版的這一套書為主要研討內容,在讀書會之前,每一個人都先將書看一遍,然後在讀書會的時候提出自己的心得報告。如果自己的見解有偏差的話,在彼此的報告當中,就會獲得釐清。
我們這邊是星期六下午共修,剛剛法師有提議可以每天都共修,其實這也是做得到的,只要有幾位居士,有時間、肯發心,天天來這裏領導念佛,雖然剛開始人數會比較少,但是慢慢的就會增加。淨土宗臺北念佛會也是天天念佛的,全年無休的,早上八點半念到十一點,下午兩點半念到五點,晚上七點半念到九點半。在南部有一個叫智覺寺的地方,他們也是依這一種方式,他是早上九點念到十一點半,念完了就準備便當給參加念佛的人,用過午餐之後,再讓他們回家。
我們這種念佛的音調,只要一把引磬就可以帶動全場,我們的音調沒有高低長短的那一些腔韻,就是一句一句很簡短、很有力的。在台灣一般都講閩南語,閩南語是漢民族在隋唐以前的固有語言,佛教在隋唐時候是黃金時代,各宗各派、各種經典都在那個時代所翻譯、所成立的。所以那個時候所翻譯的語言,都是漢音也就是現在的閩南語。引磬是打在「南」跟「陀」,我們在那裏就是這樣的念,這樣的念佛是一把引磬就可以帶動全場。我們這裏只要有一個居士,他能夠打引磬,就可以掌控全場的,就可以帶領全場了。我們這裏又是寺院,寺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道風、有道氣,有道風有道氣就可以增加人氣。
所以我想寺裡的負責人,如果曉得我們是真心念佛的,而且是要在這裏帶領大眾念佛,那麼他應該會肯定,而且支持我們這一種做法。為什麼呢?會給他們帶來人氣,增加他們的道氣,也能夠展現他們的道風。因為寺院就是一個修行的地方,現在所謂的修行,說到禪其實都是野狐禪、口頭禪,我所看到的中國的各地寺院,很少聽到真正學禪的人,所以講到學佛、講到修行,除了念佛以外,沒有學佛,除了念佛以外,沒有修行;因為念佛是不論士農工商、男女老少的,念佛是任何時處因緣都可以做得到的。除了這個以外,其它的法門都做不到。所以只要有一個居士,他能夠打引磬,他能夠帶領大眾,然後又有幾位居士他也肯發心,出來當這個影響眾,慢慢的人氣就會增長。到了中午,可以在這裏用餐之後再回去,這樣的話,就會增加人氣。因為有很多老人家,年輕的人都到外面去上班工作了,那他老人家要做什麼?早上就出來散步,時間到了就順便來念佛,到中午吃了午餐之後再回去休息睡午覺。
所以,在臺灣南部那個道場,它就是這樣的運作,早上九點開始,有一些老人家他早上出來運動之後,就到寺院等到九點開始念佛,念到了十一點半,就在這裏用餐。所以對彼此都好,增加道氣,對信眾也有引導的作用。
所以就是專看我們這一套書,其它的書都不看。專聽我們的這個光碟,其它的光碟不聽。如果組一個讀書會,讀書會可以釐清我們錯誤的知見,也可以鞏固我們的信心,因為我們這個法門是很單純的,沒有什麼複雜的。
問:以前他也看過《教行信證》,他覺得很好,如果有因緣是不是能夠講一些?
慧淨法師:《教行信證》是日本淨土真宗親鸞上人個人獨特的理解所寫的書,他如果要普遍化普及各階層就不適合的。譬如說我們這個法門最重要的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在《教行信證》裏面的解釋,就是親鸞上人特殊的感受、特殊的見解所展現出來的,他裏面很少引用到善導大師,照理說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是最豐富,而且是最清晰、最簡要、最明瞭,讓我們很容易掌握,但是《教行信證》裏面很少引用到善導大師的,尤其是對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還有「欲生」解釋得很廣泛,看起來是很豐富,但是很雜,一般人掌握不到它的核心。
我們這一個法門,它的根源是來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尤其是根本願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解釋最有權威的,而且最能夠讓一般人一看就懂,當下就肯定,當下就增長信心,增長法喜的,就是善導大師的解釋。善導大師是彌陀的示現,以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來解釋第十八願,等同彌陀自己來解釋祂所發的根本願,所以是最權威可靠,因此我們要回歸善導大師。學這個法門要平凡、平常、平實、平淡,不要好玄妙、不要好奇特,如果喜歡玄妙的、高深的、奇特的,就會看輕我們這個法門,那往往會迷失,覺得我們這樣沒有什麼高深、玄妙、奇特的,好像很平常平淡。其實真正的偉大是在平凡當中,真正的高深就在平常當中,真正的殊勝是在平實當中。
彌陀的呼喚在哪裏?不在自己的感受當中,在這一句彌陀名號。這一句彌陀名號,是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呼喚,如果沒有這一句彌陀名號,就沒有阿彌陀佛,也就沒有這個法門的救度。沒有這一句彌陀名號,就沒有第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取正覺了,正覺在哪裏?就是在名號的六字當中。所以這一句彌陀名號,是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都在這六字名號裏面。
所以去體會、去瞭解,這一句名號的內容,就可以了。你所講的是要聽到彌陀的呼喚,是指自己要有某一種感受,某一種深刻的體驗,那這樣往往就會偏差。因為人的心是無常的,有時候在某一種環境因緣之下,有了激動的感受,但是,所謂遇緣則現,事過境就遷了,心的感受會轉變的。因為我們都還是凡夫,是個貪瞋癡慢疑的凡夫,煩惱來的時候,以前的感受就沒有了,就變化了。所以不變的是阿彌陀佛救度的道理,會變的是我們的感受,所以不要以我們的感受作為信心的標準,也不要以我們的感受作為往生的條件。
淨土真宗它的教理很容易讓人家產生各種歧見,所以淨土真宗自古以來就有十派,到了昭和時代,又衍生為十一派,後來又衍生了一個親鸞會。當然這個親鸞會它有特殊的見解,特殊不一樣的體驗,所以又跟自古以來的淨土真宗的思想觀念不一樣,最近又傳來了一個所謂的法雷學派,法雷學派又跟這個親鸞會完全不一樣。那如果是以善導大師的思想的話,不可能有那一些不同的見解,因為善導大師的總結論,就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無讓我們的理解互相不一樣,感受體驗不一樣,而產生不同的信仰、見解。
問:由於我們的疑心特別的重,雖然念佛,要怎麼樣才能夠把佛念得入心?
慧淨法師:這個部份明天淨宗法師會開示,開展淨土宗的宗旨,跟淨土宗特色,大家好好聽的話,這個問題應該會解決。
去瞭解「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的道理就可以了。因為我們的信,不是以我們自己的感受為標準,不是以我們自己的內心去產生這個信,始終都是以外在客觀的存在作為信心。譬如說台灣的臺北有一個101大樓,如果我們看過101大樓,腦海中就曉得有一個101大樓。所以外在客觀的101大樓是我們的信,我們信有101大樓,不是我們自己產生的,不是它本來沒有101大樓,是我們自己感受產生的,是它客觀有;所以是客觀有了,才有我們的信。
所謂信也是信人言,信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佛言真實,絕對可信,他講甚麼我們就接受甚麼,這個就是信。我們一時信不來,因為我們所看的所聽的,有時候是在理上,如果是根機銳利的話,他看到這個理,聽到這個理,他大概就會信了,不然的話,醞釀久了,思惟久了,他也會信。可是一般都是中下根機,必須要有事實來印證。譬如說:「從這個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世界,有佛號阿彌陀佛。」所謂有極樂、有佛、有阿彌陀佛,你事實拿出來,證明給我看,理上是這樣的,經典上都這樣講,那麼沒有事實的根據,我們信不來。信不來那要怎樣呢?我們有編《念佛感應錄》,看《念佛感應錄》就可讓我們啟信,或者是看一些因果報應的事蹟,就可以讓我們啟信有善惡報應,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那這樣就可以建立我們對善導大師所講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極樂淨土」的這件教理產生信心。
如果要像親鸞會所講的,去產生、去感受,具有某一種感受性,具有某一種體驗性的話,這樣就會產生偏頗,落入歧途也不一定,那個就比較危險。所以就是剛剛所講的,就是專看我們這一套叢書,我們這一套書除了因果感應、念佛感應之外,就是理上的闡釋,有理、有事必須要從這裏面來證明。
問:法然上人的書應該比親鸞上人的書更容易看得懂吧?
慧淨法師:對。比較正確,比較純正,也容易了解,因為他全依善導大師。一般看《教行信證》是抓不到頭緒的。親鸞上人是因為他親近法然上人不是很久,大概四年左右的時間,之後就被流放到東北去了,在那麼長的時間裡,他個人有了問題的時候,沒有法然上人這種師父在旁邊可以跟他指導,所以自己就有自己個自的思想見解出來。因為從離開之後,就沒有機緣再親近法然上人了。
所以我們還是要回歸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公認的彌陀示現,年輕的時候就得證三昧,要到極樂世界,就能夠到極樂世界的。
我們這個法門的根源來自於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最權威的解釋,就是有幾位:龍樹菩薩《易行品》的解釋有三十六字,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這是龍樹菩薩對第十八願的解釋。接下來就是曇鸞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最簡短扼要,就在《往生論註》最後面結論的地方,他說:「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也就是說,我們只要乃至十念的念佛,「乃至十念」就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念」,也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意思。那麼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本身,就是在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因此百分之百必得往生。因為我們的念佛不是靠我們的信心往生的,也不是靠我們念佛的力量往生的,是靠這一句彌陀名號的本身就有阿彌陀佛五劫思惟的功德在裏面,也有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的功德在裏面,所以我們念佛的本身,是靠這一句彌陀名號的力量,不是靠我們的力量。
你看下品下生的眾生,他也沒有信心,也沒有願心,也沒有念佛的功夫,他的心在慌亂痛苦當中,跟隨善知識,善知識說:「你跟隨我念佛,我念一句你跟著念一句。」結果善知識念一句,他跟著念一句。他念了差不多十句左右就斷氣了,當下就往生了。就表示這個往生的資糧,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能量在哪裏?在名號的本身,不在我們的什麼什麼的,都不在,不在我們的信心,不在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學問、我們的修行,都不在這一些。所以所謂的絕對他力,完全他力,就是指我們往生這件事情,完全是靠彌陀的力量,我們以念佛為因,因為凡事都必須要有因有緣,才能得到這個果,我們以念佛為因,這個緣百分之百就是彌陀的功德,所以我們有這個緣,而因緣和合必定有了這個往生的果報。所以曇鸞大師的解釋就簡明扼要地說:「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因為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我們只要乃至十念的念佛,那就必定往生。因為阿彌陀佛正覺的名號,是我們往生的百分之百的緣。到了道綽大師的解釋就說:「若有眾生,縱使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也是在解釋只要稱念,依靠彌陀名號的功德力,就必定往生。使這一種縱使一生造惡,臨命終才「乃至十念」念祂名號的人,也能往生。可知乃至十念即是「十念相續,稱我名字」,可見是靠祂的名號,不是靠我們的智慧還有信心。到了善導大師綜合這幾位祖師的解釋,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更加的鏗鏘有力,簡單明瞭,而且每一句、每一字都是扣緊第十八願的。
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對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解釋為什麼呢?解釋為「稱我名號」。「欲生我國」解釋為「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解釋為「稱我名號,下至十聲」。善導大師這一種解釋,就非常的簡單扼要明瞭,讓我們曉得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信樂,到底是信甚麼啊?原來是信稱我名號。因為稱祂的名號,依靠祂名號的功德,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們的信,信來信去都不離開這個內容,如果離開這個內容,就不是我們這個法門的信。所以淨土真宗親鸞會的那種信,根本跟善導大師所解釋的,偏離得很遠,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所以那一種信,就不是我們這一種法門的信。
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有好幾段,看我所編的《善導大師語錄》就能了解。《善導大師語錄》一開頭,就是對第十八願的解釋,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第十八願文句對文句的解釋,另一種是概括性的、總含性的解釋。文句對文句的解釋就有三段,第一段就說:「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二十八個字的解釋。再來就是解釋為:「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在這裏表示我們念佛的本身,不是靠我們念佛的功夫、功德,或者是念佛的功力,都不是,而是依靠彌陀的願力。
接下來四十八個字的解釋,就更加的完整,就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因跟果都融合在一起的解釋,只要我們細細的思惟這三段善導大師的法語,自然能夠增長我們的信心,能夠生信心,能夠長智慧,也能夠生法喜。所以對第十八願的解釋,對彌陀的救度,對彌陀的呼喚,對這一句彌陀名號的功德,要怎麼樣的往生等等,只要思惟善導大師這三段法語,就通通能夠了解、擁有。
問:善導大師所講的機法二種深信的內涵?
慧淨法師:機法深信,機就是指我們。不必去多加思惟,你自己問一問,下輩子還能不能當人?也可以再問一問,我們有什麼功夫能夠離開三界?如果不能離開三界的話,這個就是機的深信,無有出離之緣。法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五戒十善,出世間法就是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世間法你再做得怎麼樣圓滿,都不能超三界六道輪迴,只有出世間法才能超出三界六道輪迴。世間法不能超出三界六道輪迴,而出世間法我們又做不到,那豈不是善導大師所講的「無有出離之緣」的人,就是我們本身嗎?能夠這樣的認知,就有機深信。既然我們無有出離之緣,豈不是後退無路,只有乘彼願力必得往生的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才能夠讓我們解脫三界六道生死輪迴。那麼,如何乘彼願力,善導大師解釋得非常清楚,「稱我名號,下至十聲」,就是乘佛願力。所以乘彼願力,必得往生,怎樣乘呢?不是說我去體驗,我去感受,不是這樣的,是只要我們念佛,當下就是乘了。
所謂弘願,弘廣無邊、無有一個遺漏,就在這個稱名念佛。想想看如果沒有稱名、沒有這一句名號的功德力量的話,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就都不能往生。所以機法兩種深信,其實是很容易去理解的。
剛剛所講的世間法不能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而出世間法我們又做不到,不只出世間法我們做不到,即使是世間法我們也做不到,誰能夠十善圓滿呢?沒有一個十善圓滿的;五戒清淨都很不容易了,蓮池大師在世的時候,就說:滿城學佛的人看有多少?非常多,可是如果有一個是五戒成就的話,這個人就是大修行人,可見他是不容易的。所以機法兩種深信,就這樣理解。
法深信,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機深信,我們自問:無有出離之緣的話,機的深信就在裏面了。
最好不要去追尋某一種感受,要把那種觀念捨掉。
問:鬼神道眾生的往生,和人道眾生往生有什麼不一樣?人道的眾生雖然念佛而等到臨終他才能夠往生,那鬼神道也是要等到他壽終才能往生?還是他念佛他就能往生?
慧淨法師:在經典上還有祖師的著作上都沒有談到,所以我們很難確定它,只了解到的是鬼神道要見阿彌陀佛比較容易,所以他的往生情形,就可能會比我們快,並不一定要等到壽終。所以鬼道眾生的往生情形,不能以人來論。
問:有人說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極樂世界是化土,可是我們這個法門說我們是往生到報土?
慧淨法師:你有沒有看《觀經四帖疏》?(答:沒有)如果我們這一套書看得不多的話,不只是這一兩個問題而已,問題就會很多。所以你還是要多看我們這一套書,多看這一些問題,自然就得到解答,就不會有問題了。
不過,以結論來講的話,極樂世界是報土,一般所講的四土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而阿彌陀佛的報土跟一般所講的實報莊嚴土不一樣,更為超勝。如果看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的〈玄義分〉,就瞭解這個道理。還有善導大師有一首偈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這二十八個字你把它背下來,這首偈很好,這首偈背下來的話,可以使我們長智慧、生信心、生法喜,把它背下來。極樂世界的國土是涅槃的境界,當然,阿彌陀佛也是涅槃的境界,我們往生之後也是入涅槃的境界,往生就在這裏,不然的話,極樂世界就跟一般的淨土沒有什麼差別了。
問:不管我們的心態是什麼樣,我們只要念佛,阿彌陀佛就會攝受我們,對不對?
慧淨法師:對,只要念佛。善導大師說:「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我們有多少時間,就念多少佛。因為我們有時間而不念佛,那一定是閒言雜語,一定是妄想雜念,一定是念世俗,總歸一句,不念佛就一定是念業。但是十方眾生,根機各不一樣,根機好的人,他一有時間他就會融入念佛當中,以念佛為他的生活,以念佛為他的法喜,而且在念佛的時候,比較沒有妄想雜念。那麼有的人,即使他有時間,他不一定都會想念佛,也會想看電視、雜誌、報紙、跟人家閒話家常,甚至一念佛的時候,妄想雜念就特別的多。眾生各不一樣,阿彌陀佛對所有的眾生,沒有一個標準去要求他,如果有的話,只是跟他呼喚說:「你就以你的根機,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就好了。」十方眾生的根機,有聖人、有凡夫,凡夫的根機有善人、有惡人,善惡當中有出家眾、在家眾,男眾女眾,男女老幼、士農工商都有,就依他的根機去念佛就可以了。譬如說我們早上從廈門出發,坐在車上,我沒有事情的時候,如果在車上看書,在動盪當中看書對眼睛的視力不好,那我就念佛,拿起念珠來數,數到十多圈的時候,就已經到了福州了。我是念十句撥一顆,撥一圈就是一千句佛號,這是一種比喻。換作是他人的話,他或許在這一段時間當中,他念個幾千句,其他的時間也看看外面的風景、談談話,這也是無妨的,只要他是一向專念彌陀佛名,一向願生彌陀淨土,不是為了其它的目的,這個都合乎乃至十念,就是阿彌陀佛所攝受的根機,也是在阿彌陀佛的攝取光明當中。
我們這一個法門是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是專靠這一句彌陀名號,不靠其他的功德,因此,你就是有多少時間就念多少的佛,眾生的根機各不一樣,你就可以把它劃分,我一天當中,空閒的時間大概有多少,如果以四個鐘頭來算的話,你能夠四個鐘頭通通都念佛那更好,如果不能的話,就把它劃分為念兩個鐘頭的佛,兩個鐘頭來看電視,還有看報紙、看雜誌跟人家閒聊,那也可以,不是不可以,阿彌陀佛沒有辦法要求你一天當中上班八個鐘頭,剩下的八個鐘頭其他的事情該辦的四個鐘頭,還剩下的四個鐘頭非得通通念佛不可,阿彌陀佛也沒辦法要求我們這樣。我們一個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人,就要自我要求,我們就兩個鐘頭來念佛,其它的時間,因為還是凡夫,要四個鐘頭都通通念佛,是不可能的,會感覺到寂寞難耐,想看看電視,那也無妨,那就看電視,想看看雜誌、報紙,那就看看雜誌、報紙,想跟人家閒聊就跟人家閒聊,那都無妨。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念佛的習慣,看電視連續劇這個感覺沒有味道了,還是念佛比較有味道;報章、雜誌看大標題,了解個大概內容就好了,還是念佛有味道,慢慢地就會增長念佛時間了。這些都是技術性的,不是說往生非得這樣、非得那樣不可,阿彌陀佛說:你要「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樣就必定往生,你要真的這樣的相信。所以「至心」是真的,「信樂」是相信,有相信才有喜樂,沒有相信就沒有喜樂。真的相信甚麼呢?相信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十方眾生,他們都能夠往生,相信就是相信這一點。
念佛有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跟默念,我們共修的時候,就是張開嘴巴出聲音,或者是大聲念、或者是小聲念。可是我們在家裏的時候,要能夠細水長流,綿密不斷的念佛的話,最好是用金剛念。因為大聲念、或者小聲念都會沙啞,也會影響別人,那麼金剛念的話,不會影響別人,也不會累,能夠從早到晚、從晚到早。不過法無定法,有時候想默念,有時候想出聲念,可是一般來講金剛念比較能夠維持長久。有的人會認為我不一定要固定數目,或者固定時間,或者要張開嘴巴念,因為我心中都有在默念佛號。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為我們凡夫的心中,自然的是妄想雜念,是煩惱強盛,不會說我心中都在默念佛號。所以最好是金剛念。經典上說:「心若無力,以口來扶」。心如果不在這一方面的話,就用口來提醒這個心。所以我們就用金剛念來提醒這個念佛的心。
初學的人,往往還是攀緣於色聲香味觸法,要他專心攀緣在這句名號比較不可能,所以要經過培養溫養的過程,所謂熟處轉生,生處轉熟,我們出生以來最熟悉的就是貪瞋癡,就是五欲,最不熟悉的就是道,就是念佛,我們就要把它轉,要怎麼樣轉呢?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規定一天當中要念多少的佛,譬如說有五個鐘頭或者是幾個鐘頭,就扣掉你要看電視、報紙跟人家閒談的時間,其它的時間大概能念多少的佛,就規定自己一天要念多少的佛,比如說一萬或者是八千、五千都可以。能夠這樣就會逐漸、逐漸地生處轉熟了,就會喜歡念佛,也會有法喜,之後,不要求自己也沒關係,因為到那個時候自己就會不假思索的就在佛號上,因為已經純熟了。所以初學的人最好能夠刻意的、自我來培養。那這個到底是自力還是他力呢?這個是無關自力他力。因為我們曉得我的往生是靠這一句彌陀名號,不是靠我怎麼樣念,我只是把它培養成乃至十念。乃至十念的定義就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的念佛,臨終之機下至十聲的念佛,這就是乃至十念的定義。如果是這樣的話,幾乎是每一個人都能過念佛的生活,每一個人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這一種的眾生都合乎阿彌陀佛的乃至十念,因此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
《觀無量壽經》就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所以一個合乎念佛的眾生,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在動腦筋思惟事情的時候,甚至在打妄想的時候,也都是在彌陀光明的攝取當中,不離開彌陀的光明攝取。為什麼?因為是一個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佛淨土的人,所以就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已經不是娑婆世界輪迴的凡夫了。如果不是一個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人,就不在攝取光明當中。因為阿彌陀佛有這個願,而我們也這樣的話,就合乎祂的願,所以都在彌陀的攝取光明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