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慧淨法師 臨終開示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臨終開示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為賴祥興教授母親賴劉見春老居士頭七法會開示

 

 

賴母淨歸有佛緣,臨終念佛佛現前;
蓮花接引歸淨土,入殮全身軟如綿。

 

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
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

 

       賴教授、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我手上拿的這個信封和紀念小冊,是賴教授為其母親賴劉見春老居士往生所設計的,不管是信封或小冊,都設計得非常典雅,古色古香,具有敦煌的色彩風格與佛教內涵,可以做為將來這一方面的設計範本。

 

       這一份小冊內有幾首偈子,我來念給大家聽,再稍做解釋,讓大家了解賴老居士的往生因緣,以及一些往生的特殊瑞相。正面有兩句: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這兩句話是特別請小魚寫的。賴教授是要以這一份小冊來代替訃聞,所以「娑婆旅程盡」是形容老居士八十幾年娑婆的業緣苦樂禍福已經走完了,現在向大眾辭別,揮揮手說一聲再見,在娑婆的生死輪迴就到今生今世劃下了休止符,要歸返蓮鄉了。因為凡是往生極樂世界都是從阿彌陀佛的正覺花所化生,同時都將成為等覺一般的菩薩,都是乘坐在蓮花上,而且極樂世界的七寶蓮池,到處開滿了清淨的蓮花,所以極樂世界又叫做蓮鄉,蓮花世界,或叫做涅槃界。

 

       小冊子背面有另一首偈:

賴母淨歸有佛緣,臨終念佛佛現前;
蓮花接引歸淨土,入殮全身軟如綿。

 

       這一首是我寫的。賴母就是賴教授兄妹的母親,她的法號叫淨歸,這個法號的意思就是娑婆的旅程已經盡了,現在要歸返極樂淨土了。賴母是很有佛緣的,她的母親就是一個拜佛念佛的人,從小受母親的影響,對拜佛念佛早有信仰的心,所以從小就有佛緣了。只是一生都忙於家業啦!兒女啦……等等,所以並沒有親近哪一家寺院或參加共修,也少聽經聞法,因此一生當中對於佛教信仰也比較沒有那麼專,還有在拜其他的神明,可是畢竟她早就具有佛緣,時間到了就會成佛,好像有了種子,只要機緣條件夠的話,還是會生根抽葉開花結果的。

 

       終於在她八十幾歲走完了人生,也償還了宿世業債,也就是說她八十幾歲得了癌症,癌症償還她生生世世以來的業障,再遇到同修去跟她臨終關懷,頓時感到唯有念佛,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是究竟安樂的皈依處,當下沒有徬徨就生起願生極樂之心,同時繼續念佛。所以「賴母淨歸有佛緣」。

 

       「臨終念佛佛現前」,賴母並不是平生就願生極樂而精進專稱彌陀佛名的人,是在臨終的時候才懇切願生極樂,才多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心依靠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來帶她走,果然她看到阿彌陀佛現前。

 

       「蓮花接引歸淨土」,當她往生的時候相貌非常圓滿,那一種圓滿可說是非常的滿足,顯現既莊嚴又慈祥的容顏,讓人看不出竟是一個已經斷氣的人。所以來跟她助念的同修都感覺到她很安詳、很平安、很滿足,很毫無掛罣的躺在那裡,另有幾位同修也看到蓮花綻放,她從蓮花出來,觀世音菩薩就在旁邊,顯示在蓮花接引之際,老居士已經圓滿歸返極樂淨土了。

 

       「入殮全身軟如綿」,入殮的時候已經超過二十四小時了,要跟她入殮時,多人將她的身體一扶起,發現身體全身上下都非常的軟,好像棉花、海綿那樣,要好幾個人同時扶住她的雙手、雙腳、頭,以及軀幹,才能移動。多年來我見過很多往生者,很少看到往生者那麼柔軟的。

 

       我們這個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救度的法門就是講無限的慈悲,因為是無限的慈悲救度,就不可能有條件,如果有條件的話哪算是救度?所以救度是徹底的、主動的、平等、毫無條件的,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不是徹底、平等、無條件的話,那賴母恐怕就沒有辦法可以往生了。如果阿彌陀佛立下了往生的條件,那沒有人能往生,像賴母平生並不是很懇切的專念佛號、願生淨土,是到了臨終才發心願生極樂,但居然還有這樣的瑞相,可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被阿彌陀佛救度的,顯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隨時存在的,不管何人只要他願生極樂世界任何時候都來得及、都有希望,就像賴母臨終前才發願往生並念佛,一樣能夠有莊嚴的往生。我們由賴母的往生可以見證彌陀無條件救度的事實。

 

       這樣另一方面也可以反顯,平生就懇切願生極樂,專一稱念佛號的人必定往生,從因來說果,這叫做「平生業成」,他的往生,是平生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確定了,不是等到臨終再看他有沒有殊勝的瑞相,不是這樣的。

 

       有一句話說:「雖然終日徬徨,傍晚到達目的,足矣!」──雖然整天徬徨,茫茫然不知往哪裡去?也不知道要走那一條路?可是當傍晚時分,太陽還沒有下山的時候,他居然能夠正確到達安身立命的地方,這豈不是毫無遺憾,所以「足矣!」足夠了。所以我覺得這句話說得非常地好,讓每一個人都有希望:有的人早上就已經到達,有的人中午到達,有的人傍晚到達,雖然時間各有早晚,但最後都同樣到達一個安穩的目的地,都不虛此行。

 

       佛陀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知識難遇」。賴母生而為人,最後聞到佛法,而且遇到彌陀的救度,可說是不虛此行,入寶山沒有空手而回。為什麼?因為佛陀說六道輪迴必須解脫,如果上升天堂,那不能解脫,因為天人生命長福報大,純粹享受福報,心思渙散,比較沒有修行的心,所以上升天堂只有享受不會想修行解脫;如果是轉生阿修羅道的話,因為嫉妒心、瞋心非常強,沒辦法修行,若是身陷三惡道中呢?那更是不可能了,因為在三惡道中的眾生,不是痛苦就是愚痴,也無心求解脫;故知唯有生在人道才會有修行脫離輪迴的心,因為人道有苦有樂,同時人有智慧,會思惟人生的目的?將來何去何從?而且有精進力,能夠捨穢土欣淨土,能夠趨吉避禍,想要離苦得樂,所以佛陀說,六道之中,只有人道才是解脫的地方。

 

       可是如果生而為人卻不曉得有這麼一件生死大事要解決,那麼他跟一隻狗、一隻貓幾乎是沒有兩樣的──同樣的生,同樣的死,又同樣的輪迴。反之,如果生而為人,能遇到佛法,曉得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曉得要離開輪迴而親證涅槃境界的話,那就沒有白來一趟了。但是如果沒有行走在淨土的道路上,往生極樂世界的話,也只是結個佛緣,還必須要等待未來世,因為要在短短的一生中以自己的力量來斷除煩惱,來償還自己生生世世以來的債務,來脫離三界六道輪迴,那是太不可能了;可是如果依靠阿彌陀佛,不但能夠離開六道輪迴,而且能往生成佛。這樣講起來,往生成佛豈不就是所有人的最高目的嗎?

 

       怎麼說呢?因為不往生的話,那肯定再輪迴;不往生的話,人跟人在一起只是幾十年的緣而已,這個緣一旦散盡,就不能再相聚了,而如果人人都往生極樂世界的話,不只是家人,連一切親戚朋友也能在極樂世界聚會一處,就不會再分離了。所以後面又有一首偈:

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
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

 

       這一首的後三句是出自宋朝羅狀元的「十嘆無常歌」的一小段,我補上前一句,跟後面三句的意義貫通,很有內涵。第一句是說「普願有情皆念佛」,所有的眾生都叫做有情,通通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希望所有的有情在他臨終的時候都往生極樂世界,而不要再滯留六道永劫輪迴,這樣的話就能夠「家親眷屬永團聚」,而且「光壽如同大願王」。光是指光明,壽是指壽命,光明壽命都如同大願王,大願王是指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十方諸佛都有救度眾生的願,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在這些十方諸佛所發的願當中,是超越的,而且是自在的,所以是大願王。

 

       以上這兩首偈的內涵,其實是所有眾生的願望,為什麼呢?我們想想看,誰不想臨終的時候沒有病苦?而且身心都沒有慌亂、恐懼?又能親蒙彌陀持著蓮花來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我想誰都是這樣盼望的。每個人也希望臨終的時候能夠相貌莊嚴,身體不僵硬,入殮全身軟如綿,同時都希望恩愛的家人能夠永遠團聚,這只有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才能一一達成。

 

       另一方面,每一個人都希望他的壽命是永恆的,不只是活到一百歲、兩百歲而已,或者是成仙,或者是升天堂,而是超越時間的永恆;雖然壽命無量,長生不死,可是如果身體衰弱,老是重病纏身的話,那可說生不如死,所以希望他的光明也是無量,光明無量表示智慧無量,表示身體康健,表示神通廣大,這樣一方面生命是永恆長壽的,而且是不老、不病、不死,健健康康的人生,具足種種神通,要回來看看家人就回來看看家人,要去救度過去世的父母親友就去救度過去世的父母親友,能夠自由自在的,這豈不是所有人類的盼望?所以這兩首偈的意義非常的好。

 

       今天晚上就講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

 

     (講於2008年3月8日)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