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慧淨法師 法義開示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法義開示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今天是第二十五次的佛一講座,目前依然講解《觀無量壽經》大意,現在所講解的主題是「《觀經》頓漸」。

  上次,引用了淨土宗根本依據經典之一的《觀無量壽經》經文,闡述淨土法門是屬於圓教頓教;同時援引本宗的傳承祖師: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以及善導大師的法語接續說明。上次引用了善導大師《般舟讚》的幾段偈語,這幾段偈語可說是對釋迦牟尼佛一代教理的判別。同時判斷出淨土宗《觀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這三部正依經典所說的都是頓教,是菩薩藏。現在,接著講解善導大師這幾段偈語。

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
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
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
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這幾段偈語是判斷淨土宗之外的其他的教門,可以說都如同《瓔珞經》中所說的,是屬於漸教,不是頓教。為什麼呢?善導大師另外有說:

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引導眾生斷除煩惱、證悟涅槃的一種方便施設,但是必須是屬於根性利者才能夠獲得這一些法的利益;如果是鈍根沒有智慧的,連開悟都不可能了,何況是證悟佛果呢?

  善導大師這樣說,隱然背後在提醒我們,我們其實都是鈍根無智的。為什麼?真正根性利者是在佛陀的正法時代,到了像法時代根性利者就寥寥無幾了,何況我們是身處末法時代。

  佛陀的教法分為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法五百年,有教、有修、有證」,也就是說,有教理的弘傳,有精進的修行者,同時證悟的人很多;「像法一千年,有教、有修、無證」,到了像法一千年之間,還是有教理的弘傳,同樣也有修行者,但已少有證悟的人;「末法一萬年,有教、無修、無證」,末法一萬年之間,也是有教理的弘傳,但已沒有真正的修行者,當然也沒有證悟者。

  像法時代大概是西元一世紀之後,也就是佛法最初傳播到中國,大約是漢朝末年之後,已經是進入像法時代,那個時代還有修行者;譬如,隋唐時代有很多高僧大德,各宗各派的判教與創立,都是在那一個時代。

  其中鼎鼎有名的,就是天臺宗智者大師,他被尊稱為「智者」,也被尊稱為「東土釋迦」,是中國的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智者大師是個利根的人。可是他最後表明自己的境界,說自己是到五品位的階位,還沒有斷除見惑的煩惱,只是開悟之後,進入所謂從性起修的階段,還沒有到達斷除見惑的境界。

  到了像法之後的眾生利根少,大部分都是鈍根。

  善導大師在這裡所講的「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意思是說,所有的法門如果跟《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中所說的頓教來相比的話,那些法門統統是屬於漸教,而不是頓教了。

  善導大師在《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所說的是,只要我們眾生一日七日的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也就是隨其壽命的長短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娑婆世界的果報一盡、壽命一斷,當下就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接著又說:

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一旦進入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當下就是不退轉,證悟無生的境界,因為極樂世界就是涅槃的境界。所謂「證無生」就是成佛的意思,無生就是不生不滅,就是涅槃,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善導大師另外在《法事讚》說:

淨土無生亦無別,究竟解脫金剛身。

  彌陀淨土極樂世界是屬於無生的境界、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到了那裡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究竟解脫而獲得金剛之身,也就是成佛。

  善導大師以這幾段偈語,一方面說明聖道門的各宗各派可以互相比較高低優劣,哪個宗派是頓教圓教;哪個宗派不是圓教是偏教,不是頓教是漸教。可是,如果聖道門跟淨土門比較的話,聖道門就全都屬於漸教而不是屬於頓教了。

  同時,善導大師也以這幾段偈語來顯明,「念佛總攝萬機,速證佛果,名為頓教」。引導所有的根機都來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念佛很容易,而且念佛能夠快速地脫離輪迴、成就佛果;所以念佛可以普遍的攝化、攝受所有的根機,而且能夠讓他在今生今世預先獲得往生不退轉的身分。

  也就是說,在這裡說明兩種不退轉的法門:

  一、依據《瓔珞經》所講的必須萬劫修功證不退;
  二、依據《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所講的一日七日專稱佛名,命終往生就獲得不退。這兩者快慢上的差別是很懸殊、很鉅大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天臺宗、華嚴宗或禪宗、密宗這幾個有名的宗派,雖然各自也稱為頓教,但對修行者來講,都還要斷除煩惱才能出離輪迴,破除無明才能夠證悟佛果;從這點來講的話,就是漸而不是頓了,也就是「於法雖頓,望機成漸」。

  意思是說,就華嚴、天臺、禪宗、密宗的教理來講是屬於頓教教理,可是從修行者的根機來看的話,就成為漸教而不是頓教了。唯有淨土這個法門,不用斷煩惱也能夠出離三界輪迴,到了極樂世界自然破除無明,進入佛的境界,這樣說來,豈不是唯有淨土一門,才是唯一的圓頓之教?因為它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而且,即使一輩子沒有遇到佛緣來學佛修行,直到臨終快斷氣了,才遇到學淨土法門的善知識來引導他念佛,他隨著念佛,不管是念了十聲五聲三聲一聲,或是當時嘴巴已經堅硬了,不能開口念佛,但是他的神識還是很清醒靈敏,他一聽,內心就接受了彌陀的救度,雖然在那個時刻他就斷氣了,也能當下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說,他來不及開口念佛,只是心中聽聞、心中接受就斷氣了,也照樣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命斷須臾生安樂」。這一口氣一斷,心臟停止,脈搏停止的當下,就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唯有這個法門才是真正的、絕對性的圓教頓教,人人都有希望,都來得及。假設說,對方已經斷氣了,或死去了七天或七七四十九天,我們為他念佛,還可以超度他往生極樂世界,乃至於這個人去世了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子孫們虔誠念佛,也可以超度祖先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在經典上都有說明。

  淨土法門不只是利益人間的人,它涵蓋很廣,聖人能夠往生,凡夫天人能夠往生,乃至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也能夠往生。

  我們為三惡道的眾生念佛,阿彌陀佛就會放光到我們所為他念佛的對象,去攝受他,接引他到極樂世界。所以,淨土法門稱為特別的法門,跟其他各宗各派的法門完全不同。「特別」的原因是在於阿彌陀佛是佛,佛當然就有大慈大悲的心,也有大願大力的威德;而阿彌陀佛又是佛中之王,他的大慈大悲,能夠徹入十方眾生的心中,他的威神功德,能夠連阿鼻地獄的眾生,都救度到極樂世界,淨土法門的特別就在這裡。

  所以,就法的性質來看,《華嚴經》、《法華經》都是頓教;從根機的修行來講,《華嚴經》、《法華經》跟《瓔珞經》一樣,統統屬於漸教。

  因此,日本八百年前的高僧法然上人,他說淨土法門「非頓漸所攝,而假與頓教稱,顯橫截橫超用。」這段法語是說,淨土法門並不是屬於聖道門所講的頓教或漸教,跟聖道門的頓教、漸教沒有關係,為了方便說明,因而假藉聖道門所講的頓教,來顯示淨土法門是橫截的、橫超的。也就是說,即使聖道門所講的頓,還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逐階豎出,但是淨土法門是當下橫截六道輪迴,橫超到極樂世界。

  接下來,引用明朝末年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師所寫的《彌陀要解》裡面的幾段法語,來顯示淨土法門是圓頓之教。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之中對淨土法門有很崇高的讚歎,在此引用幾段: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

  「方便多門」,釋迦牟尼佛講了很多的法門,但目的沒有兩樣,都是要讓人成佛,所以說「歸元無二」。「歸元」就是成佛,目的是為了成佛,沒有二沒有三。可是,在方法上多門,方法上不但有二有三,而且有八萬四千法門。

然於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但是,從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八萬四千方便法門之中,來尋找最直接的、最圓頓的法門的話,那就統統沒有超過念佛生淨土的法門。也就是說,佛教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最直接、最圓頓的就是淨土法門。

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進一步,於淨土法門念佛當中,要再找出最簡單容易又最穩當,不會出差錯的,就沒有超過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願生阿彌陀佛的淨土,而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了。

  淨土門的修行法門自古以來有歸納為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以及「持名念佛」。當然這一種分判等於是夾雜的、聖淨不分的。其實論淨土法門唯有持名念佛,也就是稱名念佛。為什麼?因為淨土法門是在講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願有四十八,那一定有一個核心的、根本的願,就是第十八願。所以講淨土法門,就是講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而第十八願只有講「信願行」——信佛救度,願生淨土,然後專念名號。就這麼的單純,這麼的簡單容易。

  所以,蕅益大師接下來說:

不勞觀想,不必參究。

  不用去觀想念佛或觀像念佛,或者做禪宗的參話頭「念佛是誰」,去修實相念佛,統統不必,因為這一些不是純粹的淨土教理,同時又是難行道。這是蕅益大師這幾段法語所講的意思。蕅益大師進一步又說: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只有持名念佛這一個法門攝受的根機最為廣大,無機不受,所有的根機都能夠進入這一個法門,在這一個法門獲得解脫。也就是說,以十法界——四聖跟六凡,「四聖」當中「佛法界」就不用講了,「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也能念佛往生極樂,快速成佛;至於六種凡夫還具足煩惱跟業障,但他們只要念佛,也能夠不斷煩惱得生極樂;一旦往生極樂,煩惱不斷而斷,無明不破而當下消失。所以一方面它收機最廣大,一方面它下手最容易,所以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如果方法行持不容易的話,根機銳利的做得到,可是根機遲鈍的、沒有智慧的、業深障重的,就做不到了。

  又說:

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阿彌陀經》所講的念佛法門,是釋迦牟尼佛基於悲憫十方眾生的悲心願力,不等待弟子們請問,迫不及待地自己宣說這個法門,向大智舍利弗尊者提出這個法門;因為也唯有大智舍利弗,他的大智慧才能夠肯定這個法門,其他的人聽了,恐怕如聾如啞,不曉得是在講什麼。

  接下來,蕅益大師以最崇高的口氣讚歎淨土持名念佛的法門說: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方便中第一方便」,若論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法,不管漸教頓教,都是方便引導眾生斷煩惱、證佛果的。念佛是八萬四千法門中的第一,不是第二第三。其實,可以說是唯一,因為如果有第一就還有第二,如果唯一的話,那就無可比擬了。

  「了義中無上了義」,佛陀說法是針對眾生的根機,眾生的根機到位了,就直接說一乘成佛的道理,還沒有到那個地步,就暫時說其他的法門來逐步引導;所以佛說法有了義、有不了義。淨土念佛法門就是了義中之無上了義。

  「圓頓中最極圓頓」,念佛法門是所有圓頓法門之中,最高上、最終極的圓頓法門,其實也是絕對性的、無可比的。

  又說: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
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
皆不出於此矣。

  也就是說,不論大乘法門中最有名的富貴華嚴或成佛法華,還有十方諸佛,所有菩薩,所有法門的核心精髓,都在於專稱彌陀佛名,往生彌陀淨土之中,都不出於念佛的範圍。蕅益大師的這些讚歎,是非常中肯而殊勝的讚歎。

  近代鼎鼎有名的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他對於淨土法門是怎麼樣的讚歎呢?他說: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淨土法門無論它的教理、功德、功能、利益,它攝受的根機都非常廣大,沒有一個邊際,可說無法不備,無機不收。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一輩子講的所有教理,都沒有超越淨土法門的教理之外;同時所有法門的功德跟功能,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都完全具備,沒有超出阿彌陀佛的名號之外,也沒有一個根機會遺落在外。任何聖凡善惡的根機,只要念佛,都能離開輪迴往生成佛,這個就是「其大無外」。

  「全事即理」,「事」就是事相上,有為、有修、有造作、有生滅的;「理」就是理體、理性,是真理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全事即理」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說,淨土法門的念佛看起來好像是有為的、生滅的事相,但是,當下卻契入不生不滅的理體,這個叫做「全事即理」。

  如果按照通途法門來講,要達到「事即是理」,就要破除無明,證得真如的佛性,才能夠念念都契合真如的理體。無明未破,那麼事就是事,理就是理,理事是各自分開的,不可能事即是理、全事即理。

  「全修即性」,「修」就是指外在身口意的修為,修的形象;「性」就是指每個人本來都具有的佛性、自性、本性。必須是徹悟自心,也就是悟了佛性才能夠「全修即性」。

  事與修,理與性,可以合在一起,不過分為「能」跟「所」而已。全事即理,全修即性,可以說是不容易的。如果沒有開悟的話,不可能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但是念佛,當下就是進入理性真如的境界。

  為什麼?因為,我們所念的對象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是怎麼樣的一尊佛?他是什麼樣的質性?是什麼樣的階位?阿彌陀佛是無上正等正覺,他本身是不生不滅的,他心心念念都是為了攝取念佛眾生,時刻與念佛眾生心心相印,感應道交。儘管我們凡夫的心是有煩惱,念佛的時候動動嘴巴,或心中思維阿彌陀佛,是有修、有為、有造作的一個事相,但是當下,就契合這一句名號本身不生不滅的理體,與彌陀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所以說,「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只要我們專一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使不懂得什麼是生滅、不生滅;也不懂得什麼是佛性、非佛性,可是當下跟佛性的真如理體就感應道交、契合在一起。這個叫「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別的法門就不可能。譬如說誦經,我們誦經,經的本身並不具備這樣的功能,除非能夠因誦經而開悟,證得所謂「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然後進一步從性起修,才能夠全修即性,全事即理,不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聖道法門首先要能夠悟後起修,才能夠全事即理,全修即性,否則理與事、修與性,就各分成兩片了。從這點來講,淨土法門是非常容易、非常殊勝的,不管是誰,任何身分,都能夠念佛就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行」就是修行,也就是念佛。念佛是很平常的,我們就是以我們這樣的根性,老實的、真心的、動動嘴巴念念佛。非常的平常,看起來並沒有什麼深奧、玄妙、特殊、與人不同的作為,而且還是本著具足煩惱的根性,在自己的崗位、自己的家庭念佛,所以是非常的平常。既不是在深山古剎,也不是在關房之內,依舊過著日常平常的生活,來念這一句彌陀的名號,所以說「行極平常」。

  但是,看他行極平常,好像不起眼,只是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念念這一句佛號而已,但他所得到的利益卻是非常的殊勝。為什麼?不斷煩惱得涅槃,必定脫離輪迴往生成佛,這個利益豈不是非常的超越、非常的殊勝?

  為什麼會這樣?印光大師接下來有解釋說:

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這就說明它的理由了。

  「良由」,正由於。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我們念佛是直接領受阿彌陀佛成佛的所有功德,阿彌陀佛是以他正覺成佛的所有功德送給我們因地修行的人、因地念佛的人。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該」就是包含、容納。我們即使現在還在因地念佛,可是已經領受了、包含了、容納了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阿彌陀佛成佛的功德廣大無邊,所以以大海來形容。我們在因地念佛——也就是現在在娑婆世界念佛,已經領受了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就能夠消除生生世世以來,乃至今生今世所有的罪業;有了這個功德,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成佛。「果徹因源」,阿彌陀佛所有果報的功德,都完全迴向、賜給念佛的眾生。

  所以,淨土法門的簡易殊勝,就在於是它是果地法門,不是因地法門。打一個比喻,如同國王退位了,把王位傳給他的東宮太子,這個就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如果是一般尋常老百姓的話,完全不可能登上國王的地位,頂多當上宰相;還要赴京趕考,考上之後當官,先由縣官、省長、部長之後到宰相,但這也必須是聰明、勤奮有福報的人,如果沒有那一種資質與福報的話,就不可能了,這就是因地法門。所以,淨土法門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果地法門。其他的法門,是因地法門不是果地法門。

  印光大師又說:

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
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

  一切法門歸納起來,就是偏圓頓教的法門,一切行門歸納起來,就是大小權實的法門。

  什麼是「偏圓頓漸」呢?「圓」就是圓融、圓滿、無有缺陷的意思;「偏」就不是圓,也就是不圓滿,是偏於一邊的。以天臺宗判教來看的話,天臺宗判為四教,把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教法判為「藏通別圓」,「藏」就是藏教,是小乘教,「通」就是通教,「別」就是別教,通教、別教是屬於大乘法門,可是尚未達到圓滿無缺,還有所偏;「圓」是圓教,才是圓滿無缺、圓融無礙的大乘法門。

  如果是「偏」的話,或者偏於空,或者偏於有,也就是各有所偏,或者不能出空入有,或者不能妙有真空,所以叫做「偏」。「圓」則是真空妙中道實相,「頓」就是不經過次第,當下圓滿成就。「漸」則要慢慢的修行、按部就班、有次第的歷劫修證,經過百劫、千劫、萬劫、三大阿僧祇劫。

  念佛法門以外的大乘法門,概分為偏圓頓漸,但這些法門沒有一個不是從這個法界所流露、顯現出來的。這個法界是指什麼法界呢?就是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六字名號就是無量光壽,就是法界。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法門,不離開偏圓頓漸,而偏圓頓漸這一切法門,都是從這一句名號的功德大寶海,所流露出來的;換一句話說,這一些法門,其實也都是阿彌陀佛名號功德大寶海的一滴水而已。簡而言之,釋迦牟尼佛一輩子所講的法,等同大海的一滴水,還沒有講的法有大海那麼多。

  「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大」就是大乘,「小」就是小乘,「權」就是權假方便,「實」就是真實究竟。大乘小乘、權教實教這些修行,最後都要導歸到這一句名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門」。

  又說:

統攝律、教、禪、密之宗,
貫通權、實、頓、漸之教。

  這一段法語,跟上一段法語的意思幾乎相同。既然偏圓頓漸一切法門都是從這個法界所流出,大小權實一切法門,最後都還要歸回到這一個法界;當然淨土法門就是統攝律宗、天臺、華嚴、唯識、三論,還有禪宗、密宗;自然也貫通涵蓋權、實、頓、漸這一些教法。印光大師這個法語是做對句。

  又說: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三根普被」,所有根機大概歸納,就是上、中、下這三種;不論是上或中或下的根機,都能夠普遍進入這一個法門。「利鈍全收」,不管利根、鈍根都能夠修這個法門,都能夠依這個法門斷煩惱、成佛果。

  其他法門就不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了,高超的,鈍根者學不起來;淺顯的,利根者不屑修學。只有淨土宗這一個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
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

  即使是等覺菩薩,他如果要快速成佛,也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夠快速成佛;並不是說位高的等覺菩薩了,就不用學這個法門,不是的,還是需要的。

  即使是五逆十惡造罪多端的人,也可以學這個法門;並不是說,這個法門是利根的菩薩的法門,五逆罪人就沒有份。這個法門的攝機包含很廣,所有聖凡善惡的根機統統包含。因此「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領受這個法門的功德。那這個逆惡罪人是誰呢?其實逆惡罪人不是別人,逆惡罪人就是我們。我們的內心都有貪瞋癡,都有種種罪業的根性在裡面,所以五逆十惡這一種念頭在我們心中都具足,只是有沒有遇到那個緣,遇到那個緣就會迸發出來了。我們要有這樣的自覺而專一念佛,靠佛救度,願生彌陀淨土。

  印光大師又說:

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

  在釋迦牟尼佛一輩子所說的所有法門當中,淨土念佛法門,是唯一的特別法門。這一個法門的修因證果——因地的修行到果地的證佛果,不得以通途法門教義相繩。也就是說,這個是特別的法門,其他的都是通途的法門;這個特別的法門,因地的修行,果位的證果,都跟通途的法門完全不一樣,是不可以用通途法門的教理來做標準,來規範它的。

  通途法門的教理,概括起來就是戒定慧,所謂「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癡」。貪瞋癡斷除了,首先就出離了六道輪迴,如果要成就佛果,就要迴小向大、以四無量心、發四弘誓願,然後,以四攝行六度,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難行苦行才能成佛,這就是通途教義修因證果的軌則。可是如果是淨土法門這個特別法門,就不須遵循這個漫長而難行的軌則。一方面是因為不可能,我們哪有可能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癡呢?不可能的、做不到的;另一方面是不需要,因為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當中,就涵蓋著戒定慧、四攝六度在裡面了。所以,念佛的人單憑一句彌陀名號就可出輪迴、證佛果,如古德所說「不用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因此說,「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

  印光大師還說了一段法語,讓人家很震驚: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以所有的眾生來分的話,分為「十法界」,有四聖的法界、六凡的法界;「四聖」就是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六凡」就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除了佛之外,其他九法界的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逆惡的罪人,如果離開了淨土法門,就不能圓滿完成佛道。

  這一句話說的斬釘截鐵、鏗鏘有力,且下了一個判定「所有還沒有成佛的眾生——菩薩也好,還在輪迴的凡夫也好,不想成佛便罷,想要成佛,統統要歸入這個法門,統統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十方國土都有十方恆河沙無量無邊的佛,那諸佛出現於世間的目的是做什麼?我們凡夫是隨著業力投胎轉世而來的,佛不會投胎轉世,佛的出現,肯定是有願才出現的。十方的佛只有一個願,就是度眾生的願,要度眾生,如果離開了這個法門,就不能夠普遍廣度十方眾生。

  也就是說,十方諸佛如果捨棄了這個法門,或許他只能度大菩薩,至於向下,比如聲聞緣覺乃至於六道凡夫,就沒辦法引導與救度了。以十方諸佛來講,十方諸佛都有願,但未必有那個力,有的眾生能夠救度,有的眾生不能救度,就像《悲華經》所講的,五濁惡世、娑婆世界的眾生,因為貪瞋癡太過強盛,業障太過深重,導致一千四佛捨離而去;一千四佛代表十方諸佛的意思。也因此釋迦牟尼佛顯化在這娑婆世界,最終要不問自說的宣說這個彌陀救度的法門,才能夠普遍利益群生,使所有眾生離開輪迴、證悟佛果。

  這首偈子,也可以說下了一個大斷案。

  印光大師也說: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
舉一全收,無欠無餘。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意思是說,十方法界所有恆河沙無量諸佛的功德,都含藏在阿彌陀佛一佛裡面。「藏」就是倉庫的意思,因為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因此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十方法界諸佛的功德。我們只要單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十方法界諸佛的功德,就統統擁有、吸收了,所以說「舉一全收」。舉出這一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稱念這一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就全部收納了十方諸佛的功德,既不少,也不多。

  又說:

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淨土法門是十方三世——過去的佛,現在的佛以及未來的佛,如果要成佛,都要學這個法門,憶念南無阿彌陀佛;即使他成佛之後,要廣度眾生,也要這一個總持法門。也就是說,淨土法門是總包含的法門,八萬四千無量法門都包含收攝在這一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之中。要成佛固然要這個法門,要度眾生也同樣要這個法門,沒有不需要這個法門,沒有離開這個法門的。

  所以,印光大師一開始就說,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廣大無限,幾乎沒有邊際,無所不包含,也沒有一個遺漏掉。

  又說:

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

  假使釋迦牟尼佛不宣說開展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沒有一個人能夠了脫生死輪迴,都還要在六道的苦海當中載浮載沉,隨業隨緣、造罪造業,一直輪迴、受苦受難。可見這一個法門的稀有可貴!

  十方諸佛出現世間,最終如果沒有宣說這個法門,只有正法的眾生才能夠斷煩惱證涅槃,末法的眾生就不可能了脫生死,像法之後,雖然也有精進修行的人,但始終也不能斷煩惱證佛果。

  而印光大師所講的這些,善導大師的著作也都已涵蓋。比如善導大師有一段法語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也就是說,離開念佛法門之外的所有的修行法門,不論是漸教的、頓教的、圓教的、偏教的、大乘的、小乘的,這些都是善,都是引導成佛的;可是跟念佛來比,那就不能比較了。為什麼?

  善導大師說:

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論有無功夫,本身就是三昧的境界,也就是定,陀羅尼的境界,所以說念佛三昧。為什麼?因為這一句佛號就擁有三昧的功能與功德在裡面,所以善導大師說「念佛三昧功能超絕」。這一種功德、效用,是超越的、絕對性的;如果是相對性的話,那可以比較,但若是超越絕對,那就不能比較了。所以說「實非雜善得為比類」,實在不是雜善能夠互相比較、形容的。

  這裡所講的「雜善」,簡要講就是《觀經》所講的「要門」,也就是定善跟散善。推廣來講,就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中,淨土宗之外的其他各宗各派。「實非雜善得為比類」可說是對念佛最崇高的讚歎。

  祖師這些對淨土法門的讚歎,會不會過於誇大、不實際?一點都不會。接下來再引用《無量壽經》上卷最後,「華光出佛」的經文來做說明。   

   《無量壽經》分為上下兩卷,上卷主要在宣說阿彌陀佛發願修行成佛的因果;下卷則主要在說明,眾生念佛往生的因果。上卷最後一段文叫做「華光出佛」之文,「華」就是極樂世界的蓮花,「光」就是極樂世界的蓮花所放出來的光明,「出佛」就是極樂世界的蓮花所放出來的光明,每一道每一道的光明,都出現了無量的佛。這一些佛到東方世界啦、到南方世界啦、到西方世界啦、到北方世界啦、到四維上下的世界去說法度眾生,經文的內容是這樣的:

眾寶蓮華,周滿世界。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
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這一段是簡要的摘錄。

       「眾寶蓮華,周滿世界」,極樂世界充滿了蓮花,這一些蓮花是什麼形成的呢?是無量的寶物所成的蓮花,這一些蓮花遍滿極樂世界。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每一朵蓮花都放出了三十六百千億光。在這裡,三十六百千億是形容無量的意思。為什麼用三十六?因為在經文中,簡略的提出六種顏色的蓮花,什麼顏色就放什麼光,六六三十六,三十六的百千億光,就是無量光的意思。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這三十六百千億光的每一道光明,又出現了三十六百千億佛。也就是說,每一道光顯現出無量諸佛。

       「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這些無量諸佛,每一尊佛又放百千億的光明。這一些光明有什麼作用呢?「普為十方說微妙法」,這一些光明的作用是要為十方世界的眾生宣說微妙法。

       什麼叫「微妙」?「微」就是微細,我們看不到、想像不到;「妙」就是不可思議;所以,微妙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什麼是不可思議呢?起死回生才是不可思議,死的東西、死的人能夠讓他活起來,這能夠想像嗎?世間上,雖然有神丹妙藥能夠起死回生,可是不一定能使人斷煩惱、證涅槃。但是阿彌陀佛這一個法門卻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所以叫做「微妙法」。

       我們在這世間所看的光明,比如蠟燭光或日光燈或太陽光,除了感覺明亮跟溫暖之外,感覺不到其他還有什麼作用。可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它會在我們內心開發智慧;會引導我們去接近貴人,接近善人,接近佛緣,接近善知識,而領悟阿彌陀佛的救度,往生極樂世界成佛,這個就是微妙法。這個就是光中化佛,佛又放光,光滿十方世界,為眾生說微妙法。

       「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無量無邊的佛放光,每一尊佛、每一道光,都各各使無量的眾生斷煩惱、成就佛果,安立於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這是《無量壽經》所講的。

       有關《無量壽經》的經文,有五本的《無量壽經》名稱不一樣,文字也不一樣,內容則大同小異,都在講同一件事情。在《無量壽經》的經文講的是,「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也就是說,華光出佛這無量佛是到十方說法,我們如果沒有細細體會的話,對於到十方說法會覺得很空曠;十方很廣,到底是指哪個地方?其實說十方的話,就包含每一個方位、每一個地方,可是在文字上沒有明確顯示出來。

       但如果從另一部經,也就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這部經「華光出佛」的經文是怎麼講呢?它講的就比較具體:

是諸佛等,現往東方為眾說法,皆為安立無量有情於佛法中;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也就是說,這一些極樂世界蓮花所放的光明,光明所出現的佛,這一些佛現在示現在東方的娑婆世界或是其他的世界,為眾生說微妙的法,引導無量的有情眾生到極樂世界。以極樂世界為座標來講,東邊就是娑婆世界。依照經典所講的,極樂世界的東邊有無量的國土,就如同《阿彌陀經》所說:「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娑婆世界也是東方的一個國土,甚至藥師佛的世界,也同樣在極樂世界的東方。這樣說起來,東方世界就應該有從極樂世界出來的無量數佛,而釋迦牟尼佛是在東方的娑婆世界,那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會是什麼關係呢?就是報佛跟化佛的關係。因為阿彌陀佛是報佛,而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從極樂世界,華光所出的佛,所以才說「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簡單來講,無量諸佛都是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所成就、所顯現的,無量諸佛都是從極樂世界出來的。

       像這樣的經文除了在淨土的經典《無量壽經》宣說之外,其他的經典有沒有這樣的說法呢?有,而且非常的明確。七卷本的《楞伽經》卷六就有「極樂出佛」的經文:

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
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
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這六句三十個字的經文,非常簡要明了的說出,十方世界所有的凡夫聖人之中所出現的佛,不論是法身、報身的佛,或化身、變化身的佛,都是從無量壽(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出來的。這幾段經文可說與「華光出佛」之文互相呼應。

       讀這幾段經文會令人很驚訝、驚歎淨土法門的廣大無邊、涵蓋無量,所有佛都是從極樂世界出來的,目的都是為了宣說微妙法。微妙法就是阿彌陀佛無條件、主動積極、平等救度眾生的法門,不講任何條件的、白白的送給對方成佛的功德的。

       從這一段經文可以瞭解到,阿彌陀佛的悲心要救度眾生,阿彌陀佛的願力能夠救度眾生。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悲願凝聚而成為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極樂世界就是我們十方眾生往生的世界,目的是要讓我們回歸到那裡成佛。

       再來,阿彌陀佛的悲願,開展成為十方世界無量的諸佛,普為我們十方眾生說「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妙法。所謂,現往東方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有極樂世界所出來的佛到那裡去說法,所以,十方諸佛是阿彌陀佛的悲願所開展出來的。

       十方諸佛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的悲願,十方諸佛的目的,就是為十方眾生說微妙法,引導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說,極樂世界和十方諸佛,都是阿彌陀佛的悲願所凝聚、開展、顯現的,目的都是引導、救度含括我們在內的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極樂世界也好,華光出佛也好,十方諸佛說阿彌陀佛本願的法也好,這都是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開展出來的,所以根源在阿彌陀佛的悲願。

       阿彌陀佛的悲願深廣無邊,凝聚起來就是極樂世界,開展出去就是十方諸佛;開展出去的十方諸佛,就是為了廣度十方眾生,到彌陀悲願所凝聚的極樂世界去成佛。所以,印光大師才說: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一切法門」就是剛剛所講的「偏圓頓漸」,一切行門則是剛剛所講的「大小權實」。

       我來講一件「起死回生」的故事。

       有一位日本人叫做花山先生,他跟他太太在三十幾年前到美國定居,在那裡當大學教授。那時候,他第三個孩子剛出生不久,幾個月的某一天,這個孩子突然罹患了原因不明的疾病,立刻送到大醫院,在加護病房照顧醫治,沒有幾天醫生就宣布病危,有可能在最近就會斷氣。

       花山先生是淨土宗的信徒,有念佛的觀念,他們接到病危通知的訊息,心裡也就有數了。雖然心中極為痛心難過,為防萬一,他們特別戴著念珠,一面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很快的趕到加護病房。到了加護病房的時候,醫生就對他們說:「這個嬰兒剛才脈搏已經停止了,可是突然間又恢復跳動,所以請你們先在外面等一等。」

       夫妻二人壓抑著焦急憂懼的心情,在外面專心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久之後醫生又出來說:「孩子的脈搏已經停止了,你們可以進來了。」夫妻兩人進入加護病房,雙手合掌,為這個嬰兒靜靜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時候,嬰兒的脈搏又開始動起來了。這對夫妻眼睛專注地看著孩子,孩子的脈搏三次停止,又三次跳動,最後逐漸的甦醒過來,不久之後完全健康。到現在,這個嬰兒已經長得很高,而且身體非常健壯。

       對於這個孩子能夠意外生還,他們夫妻兩個很感謝主治醫師,特地到主治醫師的家表達謝意。可是這個醫師卻很鄭重其事地問:「哎呀!很抱歉,我要唐突的請問你們一件事情。你們是學佛的,在佛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祈禱方法,或者是念什麼咒來求佛加被,排除一些障礙,使得死去的人能夠活過來?」對於醫師突然這樣子問,他們夫妻倆也一時不曉得怎麼回答,因為他們是學術界中的人,往往學術界中的人以學術科學為主,很少談論到宗教或信仰,或者是靈應的現象。那麼,根據這個主治醫師他長久的醫療經驗,認為這個孩子已經沒有救了,可是竟然能夠起死回生,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個醫師也在思維,是不是因為他們是學佛的,而佛法之中有一種祈禱的方式或某一種咒語有加持的力量,能夠使將要死的人不死,不能活的人活過來?

       那麼,這位花山教授他也很難回答,因為確實他們有為這個孩子念佛,前往醫院一路上也是念佛,在加護病房也是虔誠的念佛;同時也親自看到他的這個嬰兒,脈搏停了三次又恢復了三次,之後繼續跳動逐漸就生還。

       這個就是父母親念佛,他的嬰兒能夠獲得念佛的功德,消了業障而起死回生的真實事蹟。表示這一句佛號具備所有的功能,他人念,另一方也同樣能得到利益。尤其,對方不是別人,是念佛者的親生骨肉,有親緣血緣的關係,所以念起佛來特別的虔誠,是從內心而念。而我們都是為了自己的解脫生死,往生成佛而念佛的,因此我們所謂的信佛救度、稱念佛名、願生淨土,也必須是真誠不虛、專一不二的。

第二十一、六字釋

       現在,進入第二十一個主題──「六字釋」。

       「六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釋」是解釋,是善導大師的解釋。自古以來的祖師大德當中,善導大師對這六個字的解釋,是最有權威的,不僅最合乎阿彌陀佛的悲心,也合乎我們眾生的根機,可以說是最契理、最契機的解釋。

       《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的經文,說: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意思是說,有一個人很不幸,一輩子沒有遇到善緣來行善積德,當然更沒有遇到佛緣而學佛修行,所遇到的都是一些惡的因緣,結交壞的朋友,不好的環境,使得他一生的行為都是在造惡中過日子。到了臨命終的時候,由於罪業的關係,地獄的果報現前,地獄之火燃燒而來,可以想像得到,這一個人心中的恐懼是多麼的深,就如同《無量壽經》所講的「大命將終,悔懼交至」,又是懊悔,又是慌張恐懼。

       一般人即使沒有作惡,也沒有那樣深的罪業,臨命終的時候也是神識茫茫,六神無主,不曉得將來會怎麼樣,到哪裡去,是苦是樂?所以,對於一個臨命終的人,佛陀說是「悔懼交至」,懊悔出生到現在,從來沒有為未來世預做瞭解,先做準備,都只是追求世間的五欲。現在就要面對死亡了,丈夫妻子再怎麼恩愛,兒女再怎麼樣孝順,都代替不了自己的病、苦、死亡,還有將來的輪迴。不但不能代替,而且根本連陪伴在身邊也不可能,真的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自己單獨的去面對自己的未來,所以這個人非常的憂慮恐慌。

       尤其是地獄之火已經燃燒過來了,那一種心情的恐懼痛苦是難以形容的。幸好他過去世結了佛緣,聽聞了阿彌陀佛這一聲名號,所以臨終解脫的緣到了,遇到淨土法門的善知識,來為他安慰開導,讓他瞭解這個世間上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無限的慈悲,能平等的、無條件的救度任何一位眾生;善知識又告訴他:這個宇宙有極樂世界,是所有眾生最安穩、安樂的歸宿,到了那裡就能夠永遠離開六道的輪迴,永遠獲得永生不滅,不老不病不死,不再輪迴的生命。而且這個生命不但充滿了快樂自在,也擁有跟佛一樣的智慧、慈悲、願力,自由自在的廣度眾生。善知識安慰、開導他之後,接著就引導他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一個人,本來可說如同在茫茫大海之中沉淪,沒有人前來救援,即使只是在慌亂中隨手抓到旁邊一把稻草,也要去依託看看;現在有阿彌陀佛的依靠,可以說是千鈞一髮之際得到了救命的依靠。所以他出自內心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一句的念下去,故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就是念了十聲,十念而已,這十念是念什麼呢?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由於稱念這一句佛名的關係,在念念之中,每一聲每一聲,都除掉了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這數目字來看是八十億劫的罪業,但是這八十億劫是代表他曠劫以來所造的罪業,曠劫以來一直到今生今世所造的生死輪迴的罪業,在一聲一聲的佛號當中消除了,這個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典據。

       有關這六字,它的含義是什麼?我們通常說「萬德洪名」,這六個字有萬德,「萬」是無量的、圓滿的意思,有無量圓滿讓稱念者可以成佛的名號,所以叫作萬德洪名。善導大師特別對這六個字作了解釋,這就是很有名的「善導大師六字釋」。

       善導大師解釋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這一段解釋的法語,可以分為三段來瞭解。

       第一段,解釋「南無」這二個字。南無就是歸命,也是發願迴向的意思。

       第二段,解釋「阿彌陀佛」這四個字,阿彌陀佛就是萬德,所有功德都在阿彌陀佛這四字裡面。這四個字「即是其行」,「行」就是修行的行、行為的行,也是德行的行,所有功與德統統在這裡面。那是誰的行呢?當然是阿彌陀佛的行,阿彌陀佛的功德;同時也是南無的人,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人的行的功德。

       第三段,是做結論。「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因為有這樣的含義,所以凡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就必得往生,百分之百、絕定性的,不是或然率;也就是只要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必定獲得往生的身分,命終之後就到極樂世界。

       這是善導大師的解釋。

       這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完整的名號。一般來講,「南無」這二個字可以連接上其他的佛或菩薩,譬如說:南無藥師琉璃光佛,或南無地藏王菩薩。藥師佛也好,地藏王菩薩也好,都是名號。上面連上「南無」這兩個字,就是恭敬的、禮拜的意思。所以,「南無」這二個字,跟其他的諸佛菩薩的名號是分開的。唯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完全構建為這一尊佛的名號,比如《觀無量壽經》的經文就是以「南無阿彌陀佛」作為佛名,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清楚明白的顯示,這六個字全部是佛名。

       因此,淨土宗論及信心也好,安心也好,或者是起行也好,都是由這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全體而建立的;「念佛必定往生」這個淨土宗基本的道理,是在這六個字內全部具足的。

       「南無」這二個字是印度話,依統計歸納,共有十九種漢文譯辭。譬如翻譯為歸命、信從、救我、度我、禮敬等等。在這一些翻譯當中,善導大師的解釋是:「南無者,即是歸命」,也就是說,善導大師以「歸命」這一個翻譯作為主要的譯意。所以我們由此而明確了解,所謂「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歸命阿彌陀佛」的意思。至於「歸命」這兩個字的意思,等一下會進一步詳細的解說。

       接下來,善導大師又解釋說「亦是發願迴向之義」,亦即,南無除了歸命一義之外,歸命之中同時是含有心願內涵的,也就是,不是為了其他的事而歸命阿彌陀佛,是專為往生極樂世界而歸命阿彌陀佛。因此,歸命之中也蘊含發願迴向的內涵在裡面。

       我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我迴轉我的心向著極樂世界。我以前這一顆心都是向著世間的、世俗的、五欲的;或者以前學佛的目的,是希望將來再度生而為人,享受世間五欲之樂的;或者是為了生天;或者是為了將來能夠再度生而為人,甚至出家,所謂一聞千悟,廣度眾生,種種很多的目的。但是現在不是了,現在我迴轉我這個心,專心一意的向著極樂世界,唯有極樂世界這一個目標,無二亦無三,沒有第二個目標,也沒有第三、第四個目標,這就是發願迴向的意思。

       善導大師這兩個翻譯解說「南無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一開始是梵文跟中文相比對:南無就是歸命,南無是梵文,印度話;歸命是中文,中國話,梵漢相對;接著就解釋歸命的含義,也就是發願迴向,完整的說明「南無」二字的整體意含。

       接下來,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佛這四個字說「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正行,亦即阿彌陀佛是以名號救度眾生,以他這一句名號作為眾生往生的功德。

       這一句名號具有萬善、萬行、恆沙功德在裡面,所以萬德的這一句名號,其實也就是阿彌陀佛的佛體、阿彌陀佛的本身;阿彌陀佛本身的功德統統容納在這句名號中,所謂「名即是體」,在佛的境界當中,他的名號就是他的本體。

       以我們眾生來講,我們眾生的本體是什麼?論肉身,就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從外表來看有頭、有四肢、有中間的軀幹,裡面就是五臟六腑;儘管外表看起來很鮮白漂亮,可是如果剖開這一層皮的話,那真的是慘不忍睹,非常醜陋的。不管男女老幼美醜,統統成為一具白骨,我們的肉體是這樣。

       人是身心的結合,一般認為我們的思想,也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什麼內容呢?我們的心同樣也是充滿著污穢,比如貪欲啊、瞋怒啊、還有黑暗愚癡無明啊,夾雜著種種情緒啦、脾氣啦、生氣啦、批評啦、比較啦、計較啦、以及妄想雜念啦。儘管接受教育,或者有聖賢的觀念,或者有科學啦、文學啦、哲學啦、藝術啦,雖有了這一些思想內涵,但總還是離不開貪瞋癡三毒的擾攘不安。

       所以,論我們的身體,就是身心和合,這身與心都是不清淨的。《心經》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指我們的身心,五蘊把它解析的話,就沒有一個我;所以我們說「我、我、我……」,到底誰是我,誰是你?每一個人都是五蘊組成的,雖人我之間外表看起來各自不同,但其實內容成份都相同,都是煩惱,都是貪瞋癡。所以五濁惡世的人類乃至動物,都是貪瞋癡的聚集,離開了貪瞋癡,幾乎沒有我們,甚至離開了貪瞋癡,我們也活不下去了,這就是我們的本體。

       阿彌陀佛的本體是什麼?是空性。

       為什麼,阿彌陀佛有貪瞋癡嗎?沒有;有妄想雜念嗎?沒有;他會去起情緒、發脾氣、生氣、比較、計較、嫉妒嗎?都不會;所以他的內心是空性,在空性當中才能具備全法界的智慧,同時把所有的眾生看成一體,視人如己、愛人如己,這個就是佛。證悟佛性的話,他的心就平等了,他的心永遠都在空性的狀態當中。因為進入空性,所以他的生命就不再生死輪迴了,他的生命就能夠安樂的、自在的、充滿在宇宙之間了。

       阿彌陀佛又是經過五劫的思惟,發下了四十八個大願,兆載永劫的修行,累積菩薩無量的德行,才成就這一尊佛。所以,這一尊佛的本體是什麼?就是四十八願的功能,就是兆載永劫累積菩薩無量德行的功能,這個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體。那阿彌陀佛這一些功德功能,他的本體在哪裡?就在這一句名號當中,這就是所謂的名體一如。他的名稱、名號沒有離開他的身體,他的身體跟他的名號是結合在一起的,這個是佛的境界,唯有佛才有這種境界,佛啦、菩薩啦、陀羅尼啦都有這種境界。

       我們凡夫就沒有了,我們凡夫的名跟體是相離的。譬如說,我(釋慧淨)現在在新興活動中心,不在我的精舍。所以如果有人到我的精舍去敲門,喊我的名字,我都不知道,聽不到,這個就是名體相離的。同時,再怎麼樣的喊我的名字,也不能消他的業障,增他的智慧福德。但是,我們只要一念佛,阿彌陀佛立刻聽到,所謂聞聲救苦,應聲而現;我們一念佛,我們身上就放佛的光明;我們一念佛,四周的一些不吉祥的孤魂野鬼,就立刻逃離了,或者是被阿彌陀佛的佛光救度了;我們一念佛,我們生生世世的業障就能夠化解。這就是名號的功能。

       因此,善導大師進一步說「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因為「南無」就是歸命於阿彌陀佛,也是發願迴向要往生極樂世界;同時「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又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正行,具足全法界的功德在裡面;由於有這一種含義,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只有稱念這句萬德洪名,才能夠「生善滅罪、離苦得樂」。念佛能夠生善──也就是增加我們的智慧跟福德;滅罪──能夠消除罪障,離苦得樂。現生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來生離開六道輪迴之苦,往生極樂獲得涅槃成佛之樂。

       所以,不論我們有智慧沒智慧,有修行沒修行,有學問沒學問,都不管,只要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必定往生。這個就是這一句名號當中,有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願力,而且這個大慈大悲到了登峰造極的頂點境界,同時又容易稱念,容易修行,到了極頂,才使得不管任何人,只要念佛就能夠生善滅罪,就能夠離苦得樂,就能夠往生淨土,所以說「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剛剛講「南無」就是「歸命」,有關「歸命」,還蘊有更深入的含義。所以,接下來解釋「三重歸命」。也就是說,「歸命」這兩個字有三個層次的含義,叫作「三重之意」。這「三重」就是:「歸之命」、「歸於命」、「歸投命」這三個層次。

一、歸之命

  歸的命令,叫作「歸之命」,這是從阿彌陀佛那一邊來講的。也就是說,歸命可以從佛這一邊來解釋,也可以從眾生這一邊來解釋,所以一個歸命,是含蓋著阿彌陀佛跟信佛念佛的眾生。亦即歸命兩個字含括「機法一體」與「佛凡一體」。眾生就是根機,法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佛,佛的悲心,凡即是凡夫,凡夫歸命之心,佛的悲心跟凡夫歸命的心是結合在一起的。這個另有甚深的含義,以後有機會會解說。

  接下來先解釋「歸之命」,這是從阿彌陀佛那邊來講的。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三十六個字當中,「欲生我國」這四個字,就是阿彌陀佛對我們十方眾生的呼喚,說:「十方眾生,你要到我的極樂世界來,否則你就一直在六道裡面輪迴,造罪造業,受苦受難,這樣豈不是很悲哀嗎?我的極樂世界大門敞開,容納所有眾生,不講求任何條件;只要到極樂世界來,人人都能夠離開六道輪迴,都能夠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命、無量光明。」所以這「南無、歸命」,就是「歸回的命令」。阿彌陀佛呼喚我們要歸回到極樂世界,等同極樂世界是我們十方眾生真正的故鄉。

  我們在六道輪迴是作客,這個客,不是到外國觀光,吃喝玩樂的作客,而是造罪造業,受苦受難的客,孤獨的旅行,沒有安穩的歸宿。阿彌陀佛他說,你們要歸回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自從為我們發下四十八大願以後,就一直在呼喚我們歸順他的救度,所以就佛來講就是「歸之命」,「歸」就是歸回,「命」就是命令。

  佛所講的話就是真理,真理具有它自然的功能,是不能改變的。人力再大也沒有辦法改變自然。現在科技很發達,但是疫情來了,我們無力阻擋;地震來了,我們也阻擋不了;颱風來了,也沒辦法阻擋;春夏秋冬,我們要改變它的秩序也不可能;比如太陽東升西沉,我們要改變,讓它從西邊上升,東邊下沉也不可能,這個就是自然性。

  佛所講的就是真理, 為什麼?佛不隨便講話,佛也不會騙人,佛也不會為了自己自私自利,而講一些花言巧語、巧言令色的話。佛所講的,都是真理的流露,所以佛的語言都是真理的語言。所以歸回的命令,是就佛的這一邊來解釋的。它的根據當然很多,簡要來講,第十八願說「欲生我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方眾生你要往生,回歸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才是你安樂的家園,不生、不滅、不輪迴的家園,只要你「欲生我國」的話,就必定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你歸命,卻不能往生,那我不成佛。這個就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發的誓願、盟約。

  同時《無量壽莊嚴經》也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這也是阿彌陀佛對我們十方眾生的呼喚。不管在娑婆世界輪迴的眾生,或在他方世界、十方世界輪迴的眾生,不管這一些世界的眾生輪迴在哪一個境界,都希望他快速的到我的極樂世界來,才能夠受真正的快樂,否則人生沒有快樂可言。

  阿彌陀佛的悲心徹底,怎麼悲心徹底呢?「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阿彌陀佛要度盡阿鼻地獄的眾生,這個悲心就是最徹底的,之所以這樣說,主要原因在於阿鼻地獄的眾生,是所有眾生當中罪業最為深重的,受苦也是最為激烈的,時間也是最為長久的,是十方諸佛難以救度的,可是阿彌陀佛說,我要救度阿鼻地獄的所有眾生,全部救度,不留一個,不漏一個。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悲心,也是阿彌陀佛的呼喚,歸回的命令。

二、歸於命

  「歸於命」,這是就我們眾生來講的。「歸於命」就是我們對於阿彌陀佛的呼喚,隨順、信受、信順、不加以反抗,這個就是「歸於命」──歸順於阿彌陀佛的命令。

  阿彌陀佛說:「十方眾生啊,你要欲生我國」,我們十方眾生就「願生彼國」。這一種願生彼國的心,也就是歸命的心,就是歸順阿彌陀佛的呼喚,也就是我們淨土宗的宗旨所講的「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的含義。

  這樣的歸命就有信跟願的內涵在裡面。你不相信對方,你怎麼能夠隨順對方呢?尤其愈是重大的事,愈不會隨便的,你能夠隨順對方的話,肯定對他有所認識肯定。比如對方跟你借一千萬,或一個億、十個億、你之所以肯一下子就拿出來借給他,就是因為你對他的人格具有充分的信任,否則怎麼拿得出來呢?

  阿彌陀佛呼喚我們要往生他的極樂世界,如果我們對阿彌陀佛信任不夠,對極樂世界瞭解不夠,怎麼會歸順呢?所以「信受彌陀救度」的這一個信,在所有的信仰當中,可以說是登峰造極的信。能夠信佛的救度,所有的功德都在裡面了;比信朋友的信,信世間之人的信,還來得廣大。而且,所有的信都沒有什麼功德,頂多所信的人有人格、有道德,可是這樣的信,還是仍在六道裡面輪迴。我們對阿彌陀佛的信,卻能夠離開六道輪迴,而且還能夠成佛。想想,我們信台北有一○一大樓,這樣的信有什麼功德?沒有什麼功德,只是一個常識而已。所以我們信受彌陀救度,歸順彌陀救度,這個功德其大無邊。

  有關歸於阿彌陀佛的命令,天親菩薩《往生論》一開始就說: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天親菩薩這一種表達,可以說是最純粹、最徹底的,也是最崇高、最純潔的一種信心的表達。

  他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啊!我一心一意,一心就不是二心,我一心歸命,在這裡就用「歸命」兩個字,歸命誰呢?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阿彌陀佛也叫作無量光佛,他的無量光是遍滿十方法界無所不照,所以叫作「盡十方」。陽光有障礙,東西隔著就照不到了,比如人在洞穴裡面或在房子裡面就照不到了,可是阿彌陀佛的光明,不但有光明、有溫暖,而且能夠超越任何的障礙,不僅不受物質的阻隔障礙,也不受距離所限,可以從這個星球透照到另一個星球,照到全宇宙法界。除此之外,同時也不受我們煩惱所障礙,不受我們業障所障礙,同樣也不受冤家債主天魔外道的障礙,所以阿彌陀佛也叫作無礙光佛。由於遍照十方世界無所障礙,因此阿彌陀佛的名號也叫作「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天親菩薩著作的《往生論》,開宗明義就顯示出他寫這一本《往生論》的含義,是表達他歸命阿彌陀佛,表達他願生安樂國。所以一開始就用這一首偈子「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這是有關天親菩薩在《往生論》對佛陀的表達。

  我們的祖師善導大師,他對歸命又有另一種非常的貼切的譬喻解釋,善導大師解釋《觀無量壽經》所寫的《觀經疏》,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譬喻,叫作「二河白道喻」。以這譬喻來說明一個修行人的心路歷程。其中談到:

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有兩條河,火河在南,水河在北,水河和火河的正中間,有一條白色的道路,大概四五寸寬,這條白道從東岸橫跨到西岸。東岸譬喻娑婆世界,西岸譬喻極樂世界。在東岸的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催促著求道修行者說:「仁者,你只要依照這一條白道走過去,你就能離開生死輪迴的災難;如果你不從這一條白道走過去的話,你就死路一條。不管你回頭也好,或左右逃跑也好,或停留不動也好,都會當下斃命。」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差遣。在這個當中,又忽然間聽到,從西邊的岸上傳來的呼喚聲音說: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你只要一心一意地念南無阿彌陀佛,走過來,我就能夠保護你。既不會死,也不會再度墮落三惡道受苦。

  善導大師又說: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
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
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這一段法語,一方面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催促說,你要向著極樂世界而去;另一方面是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呼喚我們,要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所以「歸之命」,以及「歸於命」,都含有佛跟凡夫這兩層意義的。

三、歸投命

  第三層次的意思是「歸投命」。「歸」就是歸投,「命」就是我們寶貴的生命。把我們的生命歸投入阿彌陀佛的佛命。這一種歸命可以說是最徹底的歸命,因為世間最貴重的就是生命,世間最悲慘的就是殺生;能夠把自己貴重的生命歸給對方,獻給對方,所謂盡形壽、獻身命,當然這一種是最貴重、最徹底的歸命。

  我們的生命是怎麼樣的生命呢?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污穢的、造罪的、流轉的、痛苦的;阿彌陀佛的生命是怎樣的生命呢?是無量壽的、永恆的、清淨的、光明的、自在的、安樂的。把我們凡夫無常的生命,歸入阿彌陀佛無量的生命,我們的生命也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也跟阿彌陀佛一樣的清淨、安樂、自在。這一種歸命是最尊貴、最值得、最有意義、有價值的一個歸命。

  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說:

寄花五淨,風日不萎;附水靈河,世旱不竭。

  「寄花」寄就是寄託,花就是花草樹木的花;「五淨」就是五淨天,也就是色界天的第四天。把這一朵花寄託在五淨天,就不會受到風吹雨打或太陽烈曬而凋萎。

  也就是說,這一朵花放在我們這個空間,時間一久就枯萎了,所謂春天播種、夏天開花、秋天凋萎、冬天就枯落了。但如果把這一朵花寄託到五淨天(第四禪天)就不會枯萎。因為第四禪天是水淹不到、火燒不到、風吹不到的地方。

  我們這個世界是成住壞空的世界,現在是屬於住劫,將來就會壞。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太陽系已經過了五十億年的生命,未來還有五十億年,到時候整個太陽系,乃至銀河系就會爆炸,當然連地球也會爆炸,這個在佛經上也有記載。一旦爆炸,整個小宇宙就會毀壞,可是有一個地方不會毀壞,就是五淨天。第四禪天的五淨天,是水火風影響不到的地方,所謂水淹初禪、火燒二禪、風吹三禪,但是第四禪的五淨天不受水火風的影響,所以這一朵花就會永恆的鮮豔亮麗。這是「寄花五淨,風日不萎」的意思。

  「附水靈河,世旱不竭」,把這一滴水或這一杯水付託在有靈性的河中,這樣即使天下乾旱了,這一杯水也不會枯,不會乾掉。意思是說,我們地面的水,尤其是杯中所放的水,因為很少,不久就乾掉。如果把這個水倒入靈河,即使是一滴水而已,也永遠不會乾竭,這個就是「附水靈河」。

  靈河是什麼樣的河水呢?有龍的河水就是靈河。〈陋室銘〉有一句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一滴水如果投入靈河之中,即使整年沒有下雨,乃至年年都沒有下雨,地面上無論哪個地方都已經乾旱龜裂了,甚至連水庫也沒有水、乾枯了,可是這一滴水永遠不會乾,因為它是在靈河裡面。

  「寄花五淨,風日不萎;附水靈河,世旱不竭」,這一段法語很優美,而且意義非常的好。食物放著,一二天就腐壞了、發臭了、發霉了,要怎樣使這個食物不這麼快就變壞呢?要放冰箱,尤其冷凍。同樣的道理,我們的人生也要選擇好的歸宿,女孩子此生的歸宿要選擇一個可靠的丈夫;我們生命的未來歸宿,當然也要妥善選擇。選擇哪裡呢?就像道綽大師這裡所講的「寄花五淨,風日不萎;附水靈河,世旱不竭」。我們要把我們這個無常短命的花、會乾掉的水,把它寄託到極樂世界,如此一來我們這一朵生命之花就永遠的鮮豔亮麗,永不凋萎了;我們的生命之水就永遠都很清鮮流暢而不會乾竭。

  所以,道綽大師這一段法語在顯示,要將我們這個無常的、生滅的、輪迴的生命,歸命於南無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壽,而且極樂世界是永不輪迴的。到了極樂世界,生命就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永恆存在,在那個時候就無所謂壽命的長或短了。在此世間,每個人都希望能長壽,但其實在這有為的世間,再怎麼長的壽命,都是短命,因為死神總有一天等到你。只有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徹底超越時間,那樣的壽命才是真正永恆的無量壽。

  人生最大的盼望是什麼?盼望永恆。所以人人都希望天長地久的活下去,因此阿彌陀佛他就說,我就是無量壽,你歸命我,你就能得到無量壽。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在滿足眾生最高的願望,就是希望長壽、希望生命永恆、希望還老返童、希望青春長駐,這大概是所有人的願望。要達到這個願望可能嗎?可以的!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那就不可能,儘管我們可以活到一百歲,乃至醫學科學發達,或許將來可以活到二百歲,但如果不陪伴著健康的話,這一種生命是痛苦的、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躺在那裡讓人家餵,讓人家把屎把尿,彼此都痛苦。所以,真正的安樂永恆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還是要歸命阿彌陀佛。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歸命阿彌陀佛。

  我們有出版一本書叫作《念佛金言錄》,裡面有幾段法語也循著道綽大師這一段法語而作了解釋:

水入杯中,終有乾時;入海不乾,且同一味。
吾等命濁,無常之命,若歸彌陀,無量壽者,
既無生死,壽同無量,不生不滅,三世常住。

  這一段法語很淺白。水在杯中有一天一定會乾掉,如果把水投入大海的話就不會乾掉,而且跟大海同一個味道。我們的命是「五濁」的命──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命濁」就是我們的生命既短命又多病,又有災難;同時又是無常的,隨時就會離開。如果歸順歸投彌陀,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我們也會無量壽,既沒有生死,而且壽命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不生不滅,三世常住。

  那麼,歸命有這三重意義。善導大師說:「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有關發願迴向的這個「願」以及即是其行的這個「行」,有從阿彌陀佛這一邊解釋,以及從我們眾生這一邊解釋,這二種願跟行就是彌陀願行跟眾生願行。

  「願」跟「行」,如果從佛這邊來解釋的話,「發願迴向」是阿彌陀佛為眾生發四十八大「願」,同時阿彌陀佛把自己經過兆載永劫所積植累積菩薩六度萬「行」的功能,都全部迴向給十方眾生,這就是阿彌陀佛的「發願迴向」。

  阿彌陀佛把他的願跟行,發願迴向給我們十方眾生,那阿彌陀佛的願跟行在哪裡?都在「阿彌陀佛」這四個字裏面。阿彌陀佛發大悲心將這四個字的萬行,迴向給十方眾生,使得眾生一旦歸命了,就能夠獲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全部功德。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願的功德,阿彌陀佛所修的行的功德,願跟行在哪裡?不在別的地方,也不是很高深難以理解,也不是很遙遠,遙不可及。他就在我們的心中,就在我們的口中。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已全送給我們,人人都可以心中信佛,人人都可以口中念佛。

  阿彌陀佛自從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以來,一直都在為眾生迴向。好像父母親今天所賺的錢,一千兩千、一萬兩萬,都是為了這個獨生子,去年今年所累積的,也是為了這個獨子,現在未來一切的奮鬥,也都是為了這個獨子。阿彌陀佛也是一樣,把我們十方眾生看成他的獨子,兆載永劫以來,時時刻刻、點點滴滴,都在迴向十方眾生。《無量壽經》就說:「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阿彌陀佛發願要成為一個大布施的人,大布施,大到沒有一個範圍,大到任何的人都是他要布施的對象,所以說「普濟諸貧苦」,普遍的救濟、救度所有貧苦的眾生。

  世間說的貧苦是沒飯吃、沒衣穿、沒錢用;苦呢?身體有病所以苦,夫妻不和、兒女不孝所以苦,或者遇到災難所以苦,生意失敗所以苦;有關世間的貧苦,阿彌陀佛都要來救援我們,使我們離開世間的貧苦。但是人生最根本的貧苦是什麼呢?是沒有智慧、沒有福報的貧窮,尤其加上還在六道裡面輪迴,就是最大的苦。所以,阿彌陀佛還要讓我們獲得智慧跟福報,讓我們離開六道的痛苦輪迴,獲得成佛之樂,究竟離苦得樂。這個就是阿彌陀佛發願的根本目的,他要成為一位大布施的主人,不分條件、不論對象,只要對方有所需要,就一定全部給他。

  台灣佛教界有一個團體「慈濟功德會」,它的宗旨就是救苦救難,哪裡有苦,哪裡有災難,慈濟功德會的人就去了;不會預先調查說,你是什麼身分、有沒有犯法,它不講這一些,因為講這一些是政府的事,它本身就只針對貧苦去救濟,不去過問對方身世。

  可是,世間的救濟僅惠及這一輩子而已,下一輩子如果繼續輪迴,同樣還是會繼續有貧苦的現象。但是阿彌陀佛的救濟,是現生跟未來都全包,總括一起,換句話說,稱念阿彌陀佛有「現當二益」,能得到現在的利益以及將來的利益,現在的利益是能夠離開貧苦,未來的利益則能夠完全離苦得樂,也就是離六道輪迴之苦,獲得往生極樂世界,福慧雙雙圓滿,這才是徹底的普濟諸貧苦。

  《無量壽經》又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法藏是成佛的功德,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開展成佛的功德法寶,所以說開法藏;開展了法藏目的就是要將功德法寶,施予廣大眾生,因此說廣施功德寶。能夠成佛,成佛的本身就是世間無比寶貴的東西,所以說功德寶或功德海。如此一來,我們只要信佛念佛,就全部領受阿彌陀佛為我們眾生所開的功德寶的法藏。就好像一個在外面流浪乞討的人,有一天被認出了是國王唯一的太子,但國王已經年邁了,他積極的尋找他唯一的太子,但從小就離散的太子,今天終於被找到了,這個流浪的乞丐一剎那之間,就突然雍容華貴了。所以,我們不管什麼時候開始信佛念佛,當下就雍容華貴,當下獲得離開輪迴往生極樂世界的身分。

  《無量壽經》又說: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阿彌陀佛他是專求清白的法,來惠利群生。「惠利」就是白白的給對方,使對方得到利益;「清白之法」就是成佛的法。世間上的善事都不是清白的,為什麼?要達到清淨的善必須要三輪體空,可是我們只要煩惱還在,有我執的話,再怎麼行善積德,都不是三輪體空的清淨善行,都還是有為的善,有漏的善,所謂雜毒之善,有漏之行。

  阿彌陀佛曉得我們沒有清白之法,我們即使行善積德,頂多只是下輩子再度生而為人,或者是生天,享受福樂、天樂。如果有清白之法,就能夠脫離輪迴,成就佛道。阿彌陀佛非常體諒我們無力累積清白之法,反而我們的所有行為是惡多善少,下一輩子能否再度為人,都還是一個大問題呢!

  所以,阿彌陀佛就發無上大心,專門為我們累積離開輪迴的成佛之法來惠利群生。惠就是白白的給他,白白的給他就有恩惠了,如果講條件的話,彼此條件交換,那就沒有恩惠可言。再者,惠利群生的這一個利,是成佛的利益,不是世間五欲的利益,世間的利益是跟罪在一起的。

  我們要怎麼樣來領受阿彌陀佛的惠賜呢?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

  《無量壽經》又說: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他發願修行,他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使十方眾生成就功德。成就什麼樣的功德?成就離開輪迴的功德,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成就讓他將來成佛的功德。如果沒有這些功德,怎麼能夠離開六道輪迴,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能夠成就佛道呢?曠劫以來我們造罪無邊,生生世世被債主討債,我們還債都無力了,苦得不得了,哪有功德呢?

  所以,願跟行從阿彌陀佛這一邊來講,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然後點點滴滴、時時刻刻的迴向給我們十方眾生;不管我們知道不知道,都迴向給我們。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阿彌陀佛已經在為我們做了,在迴向給我們了;當我們要求取的時候,阿彌陀佛老早已經賜給我們了,把這一些功德的所有權人登記在十方眾生的名下,人人都有份,一切眾生都有份。所以能夠生而為人,能夠遇到佛法,尤其是遇到這一個彌陀救度法門,可以說是世間上最高最大、可慶可喜的事情,沒有比這個更可慶可喜的,這是從阿彌陀佛這一邊來講願跟行。

  那麼從眾生這一邊來講的話,「願」就是我們發願、迴轉、願生極樂世界。那「行」呢?固然是阿彌陀佛的行,阿彌陀佛的功德,可是阿彌陀佛既然迴向給我們了,我們一旦歸命信受了,就等於全部領受阿彌陀佛的行、領受阿彌陀佛的功德,所以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信願行三個資糧就統統具足,沒有缺少,就必得往生。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有一段法語,也說得很明白、很徹底。他說:

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

  只要我們信受彌陀的救度,願生彌陀的淨土,而專稱彌陀佛的名號,這樣信受持名的話,「全攝佛功德」全把阿彌陀佛的功德,收納成為自己的功德。這一段法語講得很好。這完全是在於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它的根源都是來自於阿彌陀佛。

  《觀無量壽經》就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心呢?就是大慈悲。大慈悲是佛教的名詞,如果用世間名詞,差強人意可以形容的,就是用博愛來解釋。當然博愛還有範圍,大慈悲是超越性的;大慈悲也好,博愛也好,就是無條件的愛心、無條件的救度,我們是什麼樣子,阿彌陀佛就以什麼樣來救度我們。他毫無門檻,不規定你先要達到某一樣的水準,合乎他某一個條件,他才要救度我們,沒有。

  有一句話說:「鴨腳短,鶴腳長,就這樣往生。」鴨子的腳天生是腳短的,白鶴的腳天生是比較細長的;要鴨子的腳像白鶴的腳那樣長,那不可能,要白鶴的腳像鴨子的腳那樣短,也是不可能。那麼,不管對方是什麼樣的天性稟賦,是什麼樣的根性,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資格身分,阿彌陀佛都依他的樣子來救度他。沒有一個限定;沒有一個標準;沒有某一種條件說,你要合乎這個條件;要進入這一個學校,要達到六十分或八十分或一百分,他沒有這一些分數限定,人人都可以進來,只要你肯進來,全部都錄取。

  這個就是我們是什麼樣子,阿彌陀佛就以什麼樣子來救度我們。我釋慧淨是個出家人,瘦瘦弱弱的,什麼也不會,阿彌陀佛就以我這樣來救度我。那大家也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都非常的有學問、有能力,在社會上也功成名就,那阿彌陀佛也那樣的來救度大家。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他不勉強眾生做什麼,阿彌陀佛只有長劫以來的呼喚,不捨的來關懷我們,無私的來給予我們成佛的功德,對於我們是絕對性的救度。

  所以對我們來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救主,是我們真正平安、喜樂、希望的來源;在人世間有苦難,在佛懷中有平安。這在經典上都有經文的依據。

  在《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就有一段偈語,阿彌陀佛親自表白說: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心或不堪常行施」,他如果救度眾生的願心,未能永劫以來時常對眾生徹底的布施,使我們離開輪迴往生成佛。

  「廣濟貧窮免諸苦」,救度我們的貧窮,使我們有福慧能夠成佛,使我們離開輪迴之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利益世間所有眾生,使他們得到真正的安樂。人世間沒有安樂,因為都有生老病死,親愛的眷屬總有一天還是免不了會別離。所追求的不一定能追求得到,內心充滿了種種煩惱痛苦,將來又繼續輪迴,所以說苦海無邊,世間沒有安樂。

  阿彌陀佛要給我們世間所有人獲得安樂,如果不能達到這一點,阿彌陀佛說:「不成救世之法王。」他就不成為一個救世的佛。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發願,他的目的是要成為救世的法王;救度世間,救度所有眾生。

  我們都知道,天主教、基督教,說耶和華或耶穌基督是什麼呢?是救世主。可是在這之前,佛教的經典就已經顯示,阿彌陀佛他就是要成為一位救世的法王;所謂法王這兩個字,就是佛的意思。

  一般對佛的理解都感覺,唉呀!佛非常的崇高,讓我們在地面上,五體投地的在頂禮。甚至佛的境界高深遙遠、高不可攀、遙不可及。我們對佛都是這樣的概念,可是阿彌陀佛他不一樣,他是救世的法王,他來到我們的身邊,要做我們安穩的依靠,把我們扛在他的肩膀上。他從遙遠的西方來到我們面前呼喚我們,讓他救度,圓滿他成佛的願;否則的話,他就不成為救世的法王了。因此,阿彌陀佛對我們乞求、拜託,拜託我們讓他救度,讓他可以名符其實的成為救世的法王。

  所以,我們從善導大師解釋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含義,就曉得阿彌陀佛的悲心,我們要圓滿阿彌陀佛的悲心,就要怎麼做呢?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將來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廣度十方眾生。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第二十五次的台南佛一講座,就講到這裡。

  祝願大家

  信願念佛,得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