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今天是第二十四次的佛一講座。以前佛一法會都是開放蓮友參加,一方面共修念佛,一方面聽聞講法。但由於疫情的關係,自本次起,佛一的進行就以講法為主,除了少數的志工外,沒有開放蓮友參加。因此,錄影的場面就會跟以前有所不一樣,完全以我講法為主。
目前,我們是講解《觀無量壽經》大意。《觀經》跟《法華經》一樣,有「施、開、廢」三種意涵。上次也有講過,但由於時間的關係,講得比較簡略,這次我另外立了一個標題──「第十八、《觀經》『施開廢』三義」來作較詳細的說明。
第十八、《觀經》施開廢三義
首先,解釋「施、開、廢」的字義。
「施」,就是施設。譬如,從這岸要到對岸,必須造一條船,或者造一座橋,才可坐船前往,或者過橋而去,這個就是施設。
「開」,就如坐船,或者是走路。
「廢」,到了對岸之後,就必須離開船或離開橋而上岸。就好像《金剛經》所講的「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就是船筏,是指佛法。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都是幫助我們脫離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的方便,一旦到了目的地,這個法門就必須放下,才能夠契入真如實相,證入佛果。就好比到了對岸,就一定要離開船隻才能夠上岸,也就是「捨舟登岸」,放下一切所依賴的超脫生死的工具,像理論啦、觀念啦、方法啦,要拋下這一些,最後才能夠真正的解脫。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它當體是空的,了不可得。所以修行到最後就是「捨」,這就是之前所說的廢捨是為了昇華,所以「廢」也可以說是昇華的意涵。因此「廢」,並不是貶低,反而是昇華的意思。好像我們要繼續登上二樓,就必須離開一樓;要上十樓也就必須離開七、八、九樓,這個就是廢捨。
《觀經》的「施、開、廢」三義是:
一、為實施權;
二、開權顯實;
三、廢權立實。
「施開廢」也各以蓮花來作比喻,叫作「蓮花三喻」:
「為實施權」,比喻為為蓮故花;
「開權顯實」,比喻為花開蓮現;
「廢權立實」,比喻為花落蓮成。
淨土宗也稱為「蓮宗」,也就是以蓮花代表淨土宗的宗名。蓮花,外層是花瓣,裡面是蓮蓬。蓮花的生長過程分為花苞、花開、花落這三個階段,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時,就是用蓮花成長過程中的三個階段來比喻說明。我們如果詳細研討《觀無量壽經》的內容,並且探討這一部經的時節因緣,就曉得《觀無量壽經》跟《法華經》一樣,都有從假入真的施開廢三義。《觀經》開顯的次第,也同樣可以用這三層比喻來說明。那《觀經》三層內涵的經文是在哪裡呢?
一、為實施權,也就是為蓮故花。經文是在《觀經》「正宗分」的定散二善。《觀經》所講的十三種定觀以及三福九品,可以說是「為實施權」,為了真實而施設的方便,也就是「為蓮故花」。
二、開權顯實,也就是花開蓮現。經文是在《觀無量壽經》「正宗分」,定善散善之中所講出的念佛。所以念佛就是《觀經》的真實,其他都是《觀經》的方便。
三、廢權立實,也就是花落蓮成。經文是在《觀無量壽經》最後「流通分」,廢捨了定散二善而單獨立出念佛,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就是《觀無量壽經》的真實法。其他的定善、散善都是權,都是方便,都是為真實法所施設的,最後都是要導歸到這一句名號,導歸到專一念佛的。
一、「為實施權,為蓮故花」
「為實施權」就是「為蓮故花」,也就是《觀經》「正宗分」所講的定善跟散善。為實施權的「實」是指名號,也就是念佛,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解釋的弘願念佛。「權」是指定散二善,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為了弘願的念佛法門,而先施設權假方便的定散二善,以蓮花來比喻,比喻為「為蓮故花」。「蓮」是指蓮子,「花」是指蓮花瓣,蓮花外面有花萼、花瓣,裡面包著蓮子,目的不是為了蓮花好看,而是為了收成裡面的蓮子;為了收穫蓮子,所以先有蓮花瓣,這叫「為蓮故花」。蓮花瓣是要廢除的,但如果一開就廢,將來哪有蓮子收成呢?所以,未到時候蓮花瓣還不能廢,蓮花瓣必須負起任務,把蓮子包在裡面。
在這部《觀經》當中,「為蓮故花」是怎麼樣的情形呢?「蓮」就是指阿彌陀佛的弘願,也就是弘願念佛的教法,善導大師解釋為「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那「花」呢?花瓣很莊嚴,有保護的作用,也有引導的作用,是指什麼呢?是指「要門」,也就是「定善」跟「散善」。從組織結構來說,《觀經》「序分」,特別是「散善顯行緣」與「定善示觀緣」,就是「為實施權,為蓮故花」的發起因緣。
當韋提希夫人請求釋迦牟尼佛說:「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經文接下來就說:「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微笑了。佛為什麼微笑呢?因為韋提希夫人這麼一問,開展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無差別的本願救度法門的機緣就來到了。這是釋迦牟尼佛微笑的原因。可是還不能馬上講出來,而是說「我今為汝廣說眾譬」。釋迦牟尼佛先跟韋提希夫人說,我來給你講解一些譬喻,這一些譬喻就是定善十三種定觀跟散善的十一種內容。
以定善、散善作為譬喻方便,目的是要逐漸引導到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也就是弘願念佛。所以到了正宗分,就將序分中的定善示觀緣開展為十三種定觀,散善顯行緣開展為三福九品的行業,在這當中顯出阿彌陀佛平等救度的法門,這叫「開權顯實,花開蓮現」。也就是說,為了引導念佛,也就是實、真實,首先在《觀經》的正宗分講十三種定觀與三福九品,這一些是屬於權、方便。這個叫做「為實施權,為蓮故花」。
二、「開權顯實,花開蓮現」
《觀經》「正宗分」定散之中說念佛之文,當權假方便開顯出來的時候,同時也把真實一起顯現,這就是「開權顯實」,也就是譬喻為「花開蓮現」。蓮花開了,裡面的蓮蓬就看到了。在這之前,還不知道裡面有蓮蓬包在蓮花瓣之中,等到蓮花開的時候蓮蓬才出現。其實,花苞包起來的時候,蓮蓬就在裡面了,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蓮子看不見(代表「為實施權」)。蓮子代表成熟的果實,也就是真實,為了這個真實教法,先施設權假方便一一講定善散善,這譬喻為蓮花的花葉。
念佛,是裡邊的蓮子。在剛開始講定善、散善時,大家不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本意其實是要講念佛,好像蓮子被蓮花包起來還沒有顯示出來一樣,因此稱為「為蓮故花」。
到了第二個階段,就是「花開蓮現」,蓮花瓣綻開了,蓮子就顯現出來了,也就是在定善、散善經文中講到念佛。如定善第九觀有一段經文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這段經文是指弘願念佛的功能利益。
也就是說,雖然是講定善的觀像,但是把念佛安插進來了,可以說蓮子就顯現出來了;在散善時也講到念佛,如「稱無量壽佛名」、「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叫「花開蓮現」。這個時候定善的觀佛也有了,散善的三福也有了,而本願的念佛也有了,蓮花、蓮子都顯現出來了。所以「花開蓮現」就代表「開權顯實」,把權巧方便的教法打開,顯示出真實的教法。
「開權顯實」的經文在「正宗分」當中總共有六段:
一、也就是前面說的,「定善」中「第九觀」的經文:
這是《觀經》當中很重要的一段經文。顯示「第九觀」觀想成就之後,看見佛的光明是在攝取念佛的人。這就是從觀佛引導向念佛,顯示觀佛是權假方便,念佛才是唯一真實;十三種定觀是權假,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真實。所謂「開權顯實,花開蓮現」,現出了念佛。
二、「定善」中「第十二觀」經文說: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三、「散善」中「下品上生」經文說: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四、「散善」中「下品上生」經文說:
化佛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五、「散善」中「下品中生」經文說:
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六、「散善」中「下品下生」經文說: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散善三觀」是在下品生的經文,單講念佛,不講其他。因為下三品的眾生平生造惡多端,可說是極重的罪人,一點修行都沒有,一直到臨終才遇到了佛法。對他們來講,定善散善都不可能修持,只有念佛法門可以救度他們。所謂「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單單提出念佛,也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九品往生當中的「開權顯實」。
以上六段經文,就是《觀經》「正宗分」定善跟散善之中講念佛的經文。也就是「開權顯實」的經文,比喻為「花開蓮現」。
三、「廢權立實,花落蓮成」
「花落蓮成」代表「廢權立實」,真實教法比喻為蓮子,蓮子獨立出來了,也就是真實獨顯。
《觀經‧流通分》「廢定散立念佛」之文,也就是「廢權立實」,比喻為「花落蓮成」。意思是蓮花開了之後,花瓣慢慢凋謝脫落,最後獨將蓮子顯現出來。這就是「廢權立實」,比喻為「花落蓮成」。定善散善的蓮花瓣棄捨了,不付囑定善散善,唯有把「持無量壽佛名」付囑給阿難尊者,將念佛的教法完全獨立出來。
這在哪一段經文呢?在《觀經‧流通分》的「付囑文」。付囑文不流通定善,也不流通散善,只有流通念佛;也就是廢捨了權假方便的定善跟散善,採取唯一的真實,也就是念佛。
《觀經‧流通分》的經文可以分為兩段:一段是在讚美念佛,一段是觀念廢立,也就是廢捨了觀想的十三種定觀,乃至十一種散善的內涵,而舉出了念佛,這叫作「觀念廢立」。
首先,經文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這一段經文是先讚歎念佛,說念佛有兩種果報,也就是「現當二益」。
「現」指現在,肉體還在這個世間,還沒有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現在。念佛的人,現在蒙受釋迦牟尼佛稱讚為人中芬陀利華,是人中的白蓮花;蓮花表示不受污染,而白蓮花是蓮花之中最高貴的,這段經文的內涵,等於讚美念佛的人即使內心還有貪瞋癡煩惱、妄想雜念,肉體還在這個五濁惡世,可是不受五濁惡世的牽絆,也不受我們內心煩惱妄想雜念的果報,將來必定脫離而到極樂世界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就以芬陀利花來比喻、讚歎念佛人。
同時又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兩位等覺菩薩是念佛人的朋友。一般人的朋友都是凡夫,但念佛人的朋友是這兩位大菩薩,這等同說,一個念佛人就是平生業成,現生在這個娑婆世界就已等同跟等覺菩薩一樣了。顯示到了極樂世界就進入妙覺,也就是成佛。所以,接下來釋迦牟尼佛就說「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就是「當益」,來生「當坐道場」,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以這一段經文讚美念佛人之後,接著就付囑阿難尊者說: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這一段經文就是釋迦牟尼佛「廢權立實,花落蓮成」的經文。
「持是語」顯示不是觀無量壽佛,也不是持三福,而是持什麼呢?是持無量壽佛名,也就是持名念佛。把真實的教法顯露出來,單提這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這才是整部《觀經》的心髓和精要。這一句經文,可說是一錘定音,所謂「千里來龍,在此結穴」。《觀無量壽經》一開始講定善,講三福九品,經文內容非常多,就像一條龍從千里之外而來,到了流通分付囑文,在此結穴。
所以,《觀經》的心髓、《觀經》的精要、《觀經》的中心點、核心之處,就在這一句「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的釋迦牟尼佛付囑文,這才是釋迦牟尼佛講這一部《觀經》最後的落腳點,也就是持名──持名念佛,執持名號。
不過,這樣講並不是說十三種定觀的修行不好,三福的內容不好,不是的;而是就以淨土法門來說,往生的正因不在那些,是在這一句名號;同時就眾生根機來講,普遍的眾生根機是沒辦法入定觀想的,也沒辦法圓滿三福功德的。如果沒有念佛,沒有這一句名號的話,豈不是普遍的眾生都不能脫離輪迴,永遠必須在六道中造罪造業、受苦受難?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要門(定善、散善)的花瓣統統凋落了,只留下了弘願的「持無量壽佛名」。這就是「廢權立實,花落蓮成」。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玄義分》首先暫時建立「念觀兩宗」,他說:
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先建立兩個宗,最後才作取捨廢立。也就是依據釋迦牟尼佛的付囑文:
依據這一段經文而判定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個解釋也同樣是「廢權立實,花落蓮成」的「施、開、廢」的取捨廢立。如果以建築來講,做柱子要先釘板模,然後往裡面澆灌水泥,板模是方便,是要廢的。既然是要廢的,為什麼還要釘板模呢?因為不釘板模就沒辦法澆灌柱子,為了澆灌柱子,所以要釘板模。水泥澆進去,還要保養一段時間,水泥凝固成型,板模就要卸掉,也就是廢了。所謂的「廢」是這個意義與作用。
又如登船,船很高,要架個梯子,或者離岸有一段距離,就要拿登船的橋板才可以走過去,等上了船或登岸了,才能將梯子或橋板撤走。雖然這是一個過程,可是開始沒有也不行;而有了橋板之後,也不能一直站在橋板上不動,而要走過去而上船,直到要開船了,這個時候橋板就可以收起來。這中間有必然的次第關係。
釋迦牟尼佛用這樣的次第來引導我們從聖道門入淨土門,在淨土門裡,再從諸行而入專修念佛。如果瞭解這樣的道理,就不能辜負釋迦牟尼佛的一片苦心,就應該專修念佛。
釋迦牟尼佛講這一部《觀無量壽經》,可說是煞費苦心。因為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如果沒有佛的智慧,以這樣的方便善巧來講這部《觀經》,次第引導,我們連弘願的門都摸不著。總之,釋迦牟尼佛講這一部《觀無量壽經》,他的意思在哪裡呢?不在定善也不在散善,而是在「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要十方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到了最後結尾的地方,就付囑持彌陀佛名給阿難尊者。
以上是《觀經》施開廢三種意涵。
有關「第十八《觀經》『施開廢』三義」就講到這裡。
第十九、《觀經》要弘二門、念觀兩宗、隱顯廢立、從假入真。
接下來講第十九點,也就是將之前所講的「要弘二門」、「念觀兩宗」、「隱顯廢立」、「從假入真」等等,作一個整體的歸納。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玄義分》七門料簡的第一序題門,歸納《觀經》的內容與大意而作出有名的「要弘二門判」: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觀經》一部所說的大意全都在「要門」與「弘願」這兩門。「要門」就是定善的十三觀及散善的三福九品,「弘願」就是《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也就是彌陀本願力。
「要門」是自己修習定善或散善,迴向求生極樂世界,龍樹菩薩稱此為「難行道」,曇鸞大師稱為「自力」;「弘願」是全憑彌陀的本願力,彌陀已經預先為十方眾生完成了不可思議的救度力,也就是大願業力。十方眾生萬機不漏,善惡都救,大願如此弘廣,所以叫作弘願。只要念佛,就當下直接依靠了阿彌陀佛弘願的力量,所以,龍樹菩薩說念佛是易行道,曇鸞大師說念佛是他力。
接下來,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玄義分》,第三「宗旨門」,判定《觀經》的宗旨:
這是善導大師對《觀經》的宗旨所判定的,判定有二個宗。因為《觀經》的內容既然在說要弘二門,所以就有「要門的觀佛」與「弘願的念佛」,所謂「一經兩宗」。但是入定觀佛是自力難行的法門,既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也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更不是我們十方眾生做得到的;而稱名念佛是他力易行的法門,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更是十方眾生所能做得到的。
因此《觀經》「流通分」中,釋迦牟尼佛不付囑要門的教法,而付囑念佛的法門,而說「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體悟了彌陀、釋迦二尊一致的心而解釋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觀經》「正宗分」廣泛地細說定善十三觀與散善的三福九品。如果依據定善跟散善而修的話,雖然也有利益,迴向也能夠往生,但是還有更大的利益不是在定散兩門之中,而是在弘願念佛這一個法門,也就是《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
第十八願的念佛,《無量壽經》「流通分」讚歎是「大利無上功德」,是阿彌陀佛對念佛眾生必定往生彌陀淨土的誓約保證。十方眾生的根機雖然上中下,千差萬別,但如果都同樣信受彌陀救度(至心信樂),願生彌陀淨土(欲生我國),專稱彌陀佛名(乃至十念),這樣,不管任何眾生都必生彌陀淨土,這個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一部《觀經》的「流通分」,就先咨嗟讚歎地付囑阿難,要他好持無量壽佛的名號,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所以殷勸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乃深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具足法界所有全部的功德,能夠救度十方法界所有的眾生;任何眾生只要一向任憑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就已經領受了阿彌陀佛的全部功德,而不是要門所修的,迴向求救的一種自力的觀佛,或是自力的行善積德。
從「要弘二門」的「念觀兩宗」到「要弘廢立」(廢要門立弘願)、「念觀廢立」(廢觀佛立念佛)的「念佛一宗」,有「從假入真」(從方便入真實)的隱顯之意,這也就是釋尊為了引導聖道門的諸種機類進入淨土門,再由淨土門中的要門導歸彌陀本願的弘願念佛的施設。所以《觀經》的目的不在十三定觀或三福九品,而是在善導大師所判定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附表於下:
念觀兩宗: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觀經疏.玄義分)
念觀廢立: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觀經.流通分)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觀經疏.散善義)
第十九點就講到這裡。
接下來,我先來講一個故事,也是跟蓮花很有關係的一個故事。在我們第二十二次佛一的時候,我有講了一個七歲的小女孩,也就是「李宇涵遊極樂」的故事。那個故事可以說非常的奇特,也由於是小孩子所夢的,可以說真實不虛。不像大人,大人往往有了自己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因此所看到的,所夢到的未必那麼的合乎事實;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或者是身體環境種種的關係,而做了那樣的夢。但小孩子的心思是單純的,他所夢到的合乎事實的話,就顯示他的夢是真實的。
李宇涵二遊極樂
(林思妤敘述 2019.9.24)
宇涵自從今年(2019)4月11日夢遊極樂世界之後,每一天都是念著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入睡,希望再次能讓阿彌陀佛帶到極樂世界玩。很有趣的是過了幾天,宇涵跟我說阿彌陀佛怎麼都沒來了?
我反問她:阿彌陀佛有說會再來帶妳去玩嗎?
她回我:有啊!他說只要一直念他的名字,他有時間就會再來帶我去玩啊,他可能太忙了吧。
從她的童言童語中,流露出心中殷切的盼望。
俗話說「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就在今晚,她不但沒有念佛,反而是在鬧小脾氣,傷心含淚的狀態中入睡,阿彌陀佛卻主動前來,再度帶她遊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慈愛令人訝異感動,以實際事例貼切地說明,念佛人不管有沒有在念佛,阿彌陀佛時處諸緣都臨在加護,攝取不捨。
宇涵這次二遊極樂的時間很短暫。緣起是這樣的:
晚上我催促著宇涵上床睡覺,但她希望我陪她睡,可是我還有家事未完成,要她自己先睡,我忙完再過去陪她,她有點不開心而鬧小脾氣,但我沒理會她。
待家事忙完,我到房間看她時,發現她臉上還垂著未乾的淚水,我看了好心疼,抱了她一下。這時她醒了,也回抱了我,興奮的跟我說阿彌陀佛剛剛來帶她去極樂世界玩了。
宇涵說,這次阿彌陀佛是從天花板下來的,她說應該是住在樓上的鄰居也有在念佛,所以阿彌陀佛才從他們家下來的。
宇涵接著說:我這次有看到住在三重的外公(註:我的父親林宜土,於2018年8月16日往生,有依佛教儀式助念24小時後入殮)。
也有看到台北的奶奶(註:是我先生斯緯的媽媽,我的婆婆李趙晴美,於2010年7月8日去世,當時夫家沒有接觸佛教,所以斷氣不久大體隨即放進冰庫,也沒有依佛教儀式助念。去世九年之後的今年三、四月間,斯緯才接觸淨土宗,並到淨土宗三重分會共修,分會的住持淨仁法師建議,我們可以參加每個星期天下午的念佛超薦佛事,超薦婆婆,一樣可以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接引婆婆往生極樂淨土。因此共參加了七次淨仁法師於2019年6月13日到2019年8月14日主持的念佛超薦佛事。藉由我女兒宇涵看見婆婆在極樂世界,讓我先生對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深信不疑,這證明了阿彌陀佛的救度能力是超越時空的,家人念佛,能助往生之親人解脫輪迴超生淨土,彌陀救度有這不可思議的特色,真的好神奇,如此殊勝方便,讓我好開心。)
還有看到小Q(註:我當時懷孕三個月,小Q是宇涵幫尚在我腹中的寶寶取的小名),阿彌陀佛抱著小Q,他超級可愛的,我好喜歡,手腳都一圈一圈的連接在一起,很像米其林輪胎,阿彌陀佛雙手抱著小Q靠在雙腿上,但我看不出來是弟弟還是妹妹。
宇涵自述:我這次有吃了菠菜、高麗菜還有一條地瓜,地瓜超甜的。還有穿新衣服,是我一直想穿的白色禮服,全部白色的好漂亮喔,我覺得我很像公主。三重外公變得更年輕了,台北奶奶短頭髮,捲捲的,而且還有擦口紅耶,好漂亮。
宇涵續述:這次看到的地板是金色的,像河流那樣會流動的感覺;天空是白色的,有一點點淡藍色,看起來很亮很亮。
我這次還數了阿彌陀佛頭上的黑色珠珠,一共有100顆耶!阿彌陀佛這次是坐著的,雙腳交叉(註:盤腿的意思),嘴巴也是一直念著南無阿彌陀佛,而且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頭上就會有光出現,好奇妙喔。
宇涵續說:我突然好想有人幫我抓背喔,想著想著結果阿彌陀佛就請觀世音菩薩幫我抓背耶,好舒服喔……然後我就醒了,是媽媽抱著我幫我抓背。
媽媽問:這次有看到哪些人的蓮花?
宇涵回:有「ㄕˋ ㄏㄨㄟˋ ㄐㄧㄥˋ (釋慧淨)」(註:這個小女孩跟我只有一面之緣而已,在極樂世界當中同樣也看到了我的名字,顯示她所看到的,是跟她有緣的、認識的;至於廣大的念佛人在那裡也都有蓮花,也有名字,可是由於她不認識,是比較沒有緣的,所以就沒看到。)、釋淨仁、林思妤、李宇涵、黃素娥、林君憲(以上諸位法師及蓮友,都是和宇涵較熟識的),還有外婆(林劉金珠)。
然後,我跟阿彌陀佛說我想看「茉莉」的蓮花(註:「茉莉」是是林君憲的女兒,宇涵的好朋友,今年三歲,有跟隨他爸爸到三重分會念佛),阿彌陀佛就示現一朵上面寫著「010」(註:阿拉伯數字)的蓮花。(「茉莉」的本名叫「林奕玲」。阿彌陀佛知道宇涵還看不懂「奕玲」二字,所以用「010」來呈現。
這一些顯示的名字,往往都以身分證(他的本名)為準,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蓮花所記載的名字是身分證的本名。這很像閻羅王的生死簿,裡面的名字往往也是身分證上的本名。
李宇涵第二次夢到極樂世界,過程、內容可以說很奇特,她並不是在念佛之下夢到,反而是在起情緒、鬧脾氣之後。因此她的母親就很感動,覺得阿彌陀佛對他們特別眷顧。
再一提的是,宇涵的父母這幾年來一直想在添一個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好,可是一直無法如願。直到去年初接觸到淨土法門,小女孩第一次夢到極樂世界之後,她的父母對念佛有更虔誠的信心,所以就時不時的念佛,結果就懷孕了。今年初已經生下一個肥胖健壯的男孩。
一般人,求孩子就念觀世音菩薩,求智慧就念文殊菩薩,求治病就念藥師佛,求消業障就念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只有要往生了才來念佛,以為念佛只是往生用的,這完全是大錯大誤。這一句名號包辦了三藏十二部經的功德跟功能,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充滿了法界所有的功德功能在裡面的。
其實要「求孩子」,只管念佛,而且雖然胎裡面的孩子本來是男孩,但你想要女孩,也可以念佛來轉變他的胎性,只要虔誠,就會有不可思議功能,這幾乎是超越時下的醫學觀念了。乃至於不想懷孕,可是無意中懷孕了,也不能恣意行使人工流產,因為那是殺生的行為,怎麼辦呢?還是念佛。念佛就能夠圓滿彼此的緣分而讓他自然的流胎,讓他轉生到一個有緣的地方。當然我們以念佛來圓滿這一件事情的動機,是要讓不適合懷孕的胎兒就直接往生極樂世界,不要流胎之後,又跟別的緣去投胎轉世,一直在六道輪迴當中。所以如果無意中懷孕了,也可以念佛,讓他自然往生極樂世界。
除此之外,凡是求健康、求事業順利、求學業進步、求消業障、求增福慧,都只要念佛,因為佛號是萬德洪名,念佛就包辦了生前與生後。
當然人生短短幾十年,再怎樣的榮華富貴,都只不過一眨眼之間,一旦離開了世間,要到哪裡去?未來有六道的輪迴,而且時間非常的漫長,同時又是苦海無邊,因此著眼於未來的解脫,未來的往生成佛,才是我們現在念佛最大的終極目的。至於現生種種的利益,它是附帶性的。也就是說,儘管我們不曉得,或者不瞭解,但念佛都有這樣的利益。
因此,對我們來講,我們就只管念佛,專一念佛,安心念佛,不三心二意;儘管我們或者能夠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或者不認識字,或者因為老邁,腦力退化不能瞭解教理,都沒有關係,因為即使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他還是要靠這一句名號,不是靠他智慧如海。只有這一句名號的功德能力,能夠使得我們離開輪迴往生極樂;否則的話,任您再有怎樣的智慧學問,乃至於道德修行,到人生的最後,這一些一點也用不上,因為這一些,都抵擋不了我們曠劫以來深重的業力。
剛剛講,在極樂世界會看到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相之外,會發現蓮花之上都有念佛人的名字。這一朵蓮花是念佛人的蓮花,這個念佛人在娑婆世界業報已盡的時候,這一朵蓮花就會來接引他到極樂世界,蓮花化生。這一種見證自古以來多不勝數。
我等一下會再講一件見證。講這一件見證之前,先來講一首偈子。
唐朝有一位淨土宗的祖師法照大師,法照大師是專一念佛的人,他學問深,念佛專精,對淨土宗有相當大的貢獻,所以也被列為祖師之一。他的行持跟善導大師很像,專一念佛,寫的詩偈也跟善導大師的詩偈同樣一種風格,因此後人尊稱他為後善導。認為他是善導大師所示現的再來者。
法照大師有一首偈子說: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
娑婆世界只要有一個人,不管這一個人是出家在家,是聖人還是凡夫,有修行沒修行,是男眾女眾,老人還是小孩,有智慧沒智慧都不管,只要有人念佛,西方極樂世界就會有一朵他念佛的蓮花出生;只要我們念佛不退轉,所謂退轉就是放棄了念佛,不念佛了,不想往生極樂世界了,轉修其他的法門了,這個就是退轉;只要不退轉,「此花還到此間迎」,這一朵蓮花就會來到娑婆世界迎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念佛生蓮、念者蓮生、念者花開」。
以我們凡夫來看,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是有距離的,而且距離非常的遙遠;《阿彌陀經》就說有十萬億佛土之遠。可是我們在這裡念佛,那裡立刻生出蓮花,這個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可是以經教來講的話是很自然的,以現在科學來看也是很平常、不奇特的。
因為時間空間跟萬物,是凡夫的妄想煩惱所呈現的,如果沒有妄想煩惱,就會發現其實沒有空間。在聖人的頻率當中,此界娑婆跟西方極樂是在一起的,只是聖人所看到的是聖人的境界,而我們業障凡夫,是在業障凡夫的磁場頻率時空之中;可是其實是同樣一個地方,只是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不一樣而已。
現在的科技發達,以手機來講,都可以用視訊見面,在台灣可以跟美國的親人面對面講話,這豈不是彼此都沒有距離了?
念佛也是一樣,以現在的量子物理學來看,我們在這裡起一個念頭,在遙遠的其他的星球,跟我們有同樣頻率的人,他的心中就接收到了,這個就是互相感應道交、同頻共振原理。
在台中有一位蓮友叫作童美月,她在三十年前就已學佛念佛,那時往往會帶她的一個七歲女兒叫林怡巧去附近的念佛道場念佛。
有一天,她帶女兒怡巧到附近的道場參加共修念佛;怡巧也很乖巧,都很隨順的跟大眾念佛。大概念了半小時之後,她說她有點睏,就跟媽媽說:「我想睡覺。」因此,童美月就把她帶到附近的寮房去休息。童美月就坐在寮房的門口念佛,因為怕她的女兒醒來找不到人,經過了三四十分鐘之後,林怡巧醒過來了,而且臉上充滿喜悅的表情,跑到了她媽媽旁邊說:「媽媽,媽媽!我剛剛夢到阿彌陀佛,帶我到極樂世界。」
童美月一聽很興奮,很好奇的問她:「啊!你居然能夠夢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長什麼樣子,是不是跟大殿的大佛一樣?」這個七歲的林怡巧說:「不一樣。夢中的阿彌陀佛好漂亮,好漂亮,又好慈祥的模樣,總是笑瞇瞇的;還對我說,怡巧你要多多念佛,將來來極樂世界。」這是怡巧所形容的。
童美月因聽到這麼說,覺得不太清楚,就要林怡巧繼續形容阿彌陀佛的相貌,女兒就說:「阿彌陀佛的臉圓圓胖胖的,手也圓圓胖胖的,腳也圓圓胖胖的。」因為七歲的小女孩能運用的辭句有限,只能這樣的形容。又說:「阿彌陀佛的腳下,有很大很大的蓮花,極樂世界金光閃閃,到處都亮晶晶,地面,還有樹上,都是寶物,很多很多的寶物;還有很大的水池,池裡面有很多蓮花,蓮花有大朵的有小朵的,上面都有寫著人的名字,有爸爸、媽媽,還有阿嬤,還有外公、外婆的名字。」林怡巧就一一把那些名字念出來。
這就表示,只要念佛,極樂世界自然就有我們的蓮花,只是我們目前還不曉得而已。除此之外,在怡巧的夢中,阿彌陀佛跟她講了一句話,這句話同樣也可以說是對我們講的,而且很重要。
阿彌陀佛跟她說:「怡巧,你要多念佛,來極樂世界。」意思是說,你要常念佛、要不斷的念佛、不退轉的念佛、一生一世、一輩子的念佛,這樣就能來極樂世界,就能夠不再六道裡面輪迴,不再因為煩惱的關係而造罪造業,繼續受無盡的苦難。
所以,阿彌陀佛對怡巧所交待的,也可以說是對我們的付囑──「你要多念佛」。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了很多部的經典,有很長很長好幾卷的,有很短很短像《心經》二百六十個字的,不管長或短,都是在顯示佛法,顯示宇宙人生的真理;都是苦口婆心的以各種不同的善巧方便來引導眾生,斷除煩惱,證悟涅槃。當然,也都是為了引導所有的眾生進入念佛的法門,因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煩惱自然斷,涅槃自然證。
不論是大部的經典,或是小篇的短文,無非都是佛金口所說的經文。七歲林怡巧的這個夢,雖然很短暫,卻也是一部很簡短、很精彩扼要的經文。因為這短短的見證故事當中似乎隱含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序分就是因為她念佛累了,去睡覺了,阿彌陀佛就帶她到極樂世界,醒過來之後,她媽媽很興奮的、很好奇的問她夢的過程,這等同「序分」。之後,林怡巧就把整個過程,就她所記憶的,還有童美月所能夠問的,就這樣完整講出來。
一個人夢到極樂世界,所看到的極樂世界情景,是很磅礡深廣,壯觀豐富的,只是小孩子不太會講、不會形容,大人要問也問不完整,只能依據《淨土三經》的內容去問她。
再者,因受限於文字的表達不易,極樂世界的實際莊嚴景況,在《淨土三經》中也難以述說完整。童美月所問的,小女孩能夠回答的就這樣了。然而,這個內容已表明「正宗分」的重點,那就是念佛人在極樂淨土中都有蓮花,蓮花也都標出念佛人的名字;這經驗印證了法照大師所講的「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還到此間迎」的偈子的內涵。由此可見,法照大師必然也曾到過極樂世界,也看過極樂世界的景象,才能寫下這樣的偈子。法照大師被尊稱為後善導,其來有自。
「流通分」就是阿彌陀佛交待告訴怡巧說:「怡巧,你要多多念佛,將來就能來極樂世界。」這豈不是像《觀無量壽經》最後的流通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
釋迦牟尼佛付囑阿難尊者的,等同於付囑所有眾生,尤其是未來的眾生。阿彌陀佛跟林怡巧所講的、所付囑的,也等同於在跟我們講,在付囑我們,所以我們不要辜負釋迦牟尼佛的悲心,不要辜負阿彌陀佛的悲心,要專一念佛,多多念佛,盡一輩子念佛。
第二十、《觀經》圓頓
接下來講第二十點「《觀經》圓頓」。所謂「圓」就是圓教,「頓」就是頓法。也就是說,這一部《觀經》在釋迦牟尼佛一代教當中,它是處於圓頓的地位,為什麼?
佛教有所謂的判教,或者是教判,把釋迦牟尼佛一輩子所講的教理,進行判別劃分。佛教分為小乘與大乘,大乘有「權實」、「偏圓」、「頓漸」三對的教理。就像天臺宗智者大師他判一代佛教,所謂的「五時八教」。「五時」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就是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
剛剛講《觀經》是屬於圓頓的教理,圓頓的法門。在藏、通、別、圓當中是屬於圓教;在頓、漸、秘密、不定當中是屬於頓法。不過各宗各派都自稱自己是圓頓之教,名稱雖然一樣,但內涵卻有很大的不同。不同之處在於,《觀經》是屬於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圓頓是超越其他教法的圓頓,也就是說,它超越了整個佛教其他各教派的教理。
為什麼這麼說呢?以淨土宗的判教來講,分為「聖道門」與「淨土門」;除了淨土門以外,所有的教派,所有的經典、教理,都是聖道門。不管聖道門所講的圓教也好,頓教也好,如果跟淨土門的圓教、頓教相比的話,統統都是屬於漸教,不是頓教。這個部分,詳細的聽我解釋就能夠理解。
大乘有「權實、偏圓、頓漸」三對的教理。什麼是權?什麼是實?跟偏、圓、頓、漸有什麼關係?
「權」指權教:屬於偏教、漸修,是基礎、鋪路、漸進、階段、二三、三乘;
「實」指實教:屬於圓教、頓入,是圓滿、真實、究竟、快速、唯一、一乘。
「實」指實教,以教理而言,是真實唯一無二的教法;實教與權教相對,實就不是權。
「圓」指圓教,以教理而言,是究竟圓滿無缺的教法;圓教與偏教相對,圓就不是偏。
「頓」指頓入,以修行而言,是當生快速證果的教法;頓入與漸修相對,頓就不是漸。
頓漸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頓教」,不需依次第步驟,不需按步就班,而是快速跨越到達證悟的教法。也就是當下、即時、直接、迅速,今生修行,今生成就,速疾頓成,名為頓教。
「漸教」,依次第、階梯,一步一步順序漸進,經過長久時間修行而證悟的教法。也就是歷劫修行,方出生死,逐漸成就,名為漸教。
「圓教」與「偏教」,如大樓的層級有高有低;有在最頂樓,有在中間,有在低層。
「頓入」與「漸修」,如登樓的方法有快有慢;如步行有快慢,電梯也有快慢。
「圓教」,圓教就是究竟圓滿的教法。中國佛教之各宗各派,將所有經典的內容體系化,以作教相判釋,而都認為本派所宗(他們這一宗派)的經典教理是最圓滿究竟的教法,謂之圓教,認為是唯一了義之教。但各宗派思想不同,因此所認為的圓教也各自不同。
如天台宗隋朝智顗大師判別釋尊一代教為「五時八教」,就經典之判釋而言,認為《法華》、《涅槃》為圓頓教,而「華嚴、方等、般若」之教理中,雖也都說是圓教,但都屬未開顯之圓,而非純粹之圓教,只有《法華經》才屬於純粹的圓,叫做純圓。故以《法華經》和《大般涅槃經》為圓教。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圓教。唐朝賢首大師判立釋尊一代教為「小乘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等五教,而將《華嚴經》列入第五最頂端之圓教。圓教就是一乘的教法,同時又分為「同教一乘」、「別教一乘」二種。但以別教一乘超越所有經典,而說《華嚴經》的圓融無礙,因此特別指《華嚴經》之圓教是別教一乘。
以法相宗來講,判別《解深密經》這一些講唯識的大乘經是中道圓教。
真言宗或密宗,也以他們所依據的經典,與所說的教法,認為他們是圓教。
這一些判教的各宗各派,因為他們各自的見解是這樣,所尊崇的也是這樣,自然所說的也必然是這樣。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各有所本,都不算自誇,因為都各有各自充分的理由。
但是有一句話說,「理須頓悟,事須漸修」。也就是說,頓悟是由漸悟而來的,頓證也是由漸修而來的。頓悟、頓證固然是在今生這一輩子發生的,可是漸悟、漸修則是在前生宿世。比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是一個不識字的樵夫,神秀通達教義,乃五百人的首座,為什麼惠能能夠見性,而神秀反而不能呢?
任何一切法,都要通過三世來理解。就這一輩子(今生)來說,惠能累積學問的功夫不如神秀,但如果涵蓋前生來講的話,惠能或許早就已有好幾劫的修行了,而神秀恐怕不是。所以兩人優劣的關鍵不在今生,而是在前生、宿世。
在世間當中,有不學,但是很聰明;不必經商,可是很富有;沒修行,但是具有定慧;不必多加思考,就能夠領悟通達。乃至於孔子的弟子顏回,他賢德卻貧窮短命;而古代的盜跖,他是江洋大盜,可是卻富裕長壽。這是因為在過去生,他們各自曾播種貧窮短命的因,或是富裕長壽的因,所以這一輩子所受的,都是由前輩子的因所產生的果;而這一輩子所累積的好或壞的因子,要等下輩子或下下輩子之後才受這輩子所造善惡因的果報。
所以有一首三世偈說: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也就是說,過去世所累積的是好、是壞?我們忘記了,可是觀察檢討這一輩子所受的是苦還是樂,就可以知道我們前輩子所作的是善因還是惡因。同樣的,人不是一死百了,還有未來世乃至無窮的未來。未來要到哪裡?是再度生而為人,或墮落三途,或上生天界?那就要檢討我們這輩子所做的、所修的,所謂「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所以,凡是判斷事理,如果不把過去世與未來世連結在一起考量的話,那麼很多事情就會講不通。可說是前無徵兆後無末梢,這樣就十有八九說不通。因此,佛教所講的三世因果,是最合乎實情的至理。
剛剛各教派所講的圓頓,都是以聖道門、自力、難行道而言的。如果以淨土宗來講,是超越聖道門的圓教與頓教的。
《觀無量壽經》是大乘的經典,而在大乘「偏、圓、頓、漸」四個法門當中,是屬於哪個法門呢?先就結論而言,是「圓頓」的法門,而且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的法門。
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一開始的「歸三寶偈」就說:
我依菩薩藏,頓教一乘海。
又在《觀經疏‧玄義分》「宗旨門」說:
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攝。
這是善導大師對《觀經》在整個佛法,三藏十二部經之中的地位所下的定義。並且以此做為一代佛教的教相判釋,也就是認定《觀經》是「菩薩藏」,「菩薩藏」是指大乘的法門。
佛法有小乘、有大乘,大乘有權教和實教,善導大師判定《觀經》是大乘中的一乘實教,所謂「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實教就是圓教之意,圓滿無缺的教理。
我依菩薩藏:我善導依據這部《觀經》大乘菩薩藏的教理,開顯淨土法門。
頓教一乘海:「頓教」就是「圓頓」的教理,《觀經》內容在說圓頓的教理。
接下來,進一步再度解釋圓與頓的意義。
「圓」,就是「圓滿」、「圓融」,完全無缺。也就是佛的境界,這裡指的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威神力,也是彌陀名號的威神力。
「圓滿」,彌陀名號具足萬善萬德,所有功德善根充滿、圓滿毫無所缺,如十五夜之月亮,稱為圓月或滿月,光明絲毫無缺。這句彌陀名號是法藏菩薩因位之萬行、果位之萬德,所有功德善根無所缺之名號,這叫作圓滿。
「圓融」,而且能夠無礙自在地救度任何聖凡善惡的眾生,這叫作圓融。
「頓」,是當下的、即時的、迅速的、直接的,以彌陀願力,使善惡凡夫一念十念即當下直接頓超生死界而入涅槃界,這種教法就是圓頓的教法。
「頓教一乘海」,所謂「一乘」是指佛乘,無三乘之別。「圓頓一乘」指的是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他力念佛往生的教法,這個教法能讓即便是五逆謗法的惡人,臨終一念也能夠頓超生死,往生成佛。所以第十八願也就是本願,本願一乘就是圓融圓滿,這是就體德來講;同時也是即頓即超的教法,則是就作用來講。
「海」在這裡意謂什麼呢?是一味的意思,一個味道,沒有其他的味道,這是一種譬喻。譬喻無論是聖凡善惡,只要往生極樂世界,都進入一乘,也就是成佛。
本來聖人就是聖人,凡夫就是凡夫,惡人就是惡人,善人就是善人,因地上是不一樣的;當然,將來的果報也是不一樣,乃至天差地別的。可是,如果他們統統都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專稱阿彌陀佛的名號,那將來就都往生極樂世界,統統進入佛的境界。之前聖凡善惡的那一種身分、性格或業報,就統統消除了,這個就是「一味」,一個味道。好像陸地上所有的水,一旦進入了大海,就統統跟大海一個味道。
曇鸞大師說:
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
也就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大乘成佛的境界,所以都是平等的境界。在娑婆世界,在因地的時段,各有聖凡善惡的不同,可是到了極樂世界就統統相同,統統平等,沒有不同,沒有高低優劣。
曇鸞大師又說:
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一味,焉可思議!
這段法語是說,只要願生極樂世界,那麼,本來在娑婆世界有三三之品,三三之品就是三乘三為九,就九品,那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推廣來講有無量品。願往生的人,因地當然根機千差萬別,可說無量品,但是因為都是念佛人,都是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到了極樂世界就統統一樣,就沒有一或二這些分別,曇鸞大師用「淄澠一味」來譬喻形容。淄、澠是山東的兩條河水,這兩條河水的味道是不一樣的,可是這兩條河水統統向東流入渤海,最後都跟渤海的味道一樣。曇鸞大師說「焉可思議」,這怎麼是我們思維得來,改變得來的呢?所謂「不可思議」,是我們凡夫沒辦法想像推測,也沒辦法改變的,就是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的功德威神是不可思議的,即使等覺菩薩也不能推測,因為這是佛的境界,所謂「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怎麼一個平生沒有遇到佛緣,沒有修行的人,乃至於是遇到逆緣惡境,而造作種種的罪業,可是他在臨終、十念一念也能夠超越六道,也能夠往生,而且跟有修有行的人同樣的成就佛果,如此不可思議,那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威神的境界,不是我們以凡夫的思維能夠理解的。
那麼《觀經》下品生的根機,十聲、一聲、一念,即時當下,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往生極樂,不久就會成佛。由這一點來講,就可知道《觀經》就是圓頓的教法,因為當下脫離輪迴了,豈不是頓嗎?而且是頓超。往生極樂世界就進入佛的境界,不是圓滿嗎?而且是最圓滿的。
所以,唐朝的一位淨土宗的祖師,法照大師有一首偈,最能形容這一個道理。
法照大師說: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這一首偈意思是說,一個十惡五逆最愚癡罪業的人,以他這樣的果報,必然是永遠沈淪在六道裡面,尤其是三惡道。可是當他臨終的時候,他遇到了善知識,來跟他講念佛的方法,那個時候他都即將斷氣了,他剛念了一聲佛號或起了一念願生心,當下就斷氣了,這樣也能夠往生成佛。所以說,「一念稱得彌陀號」,這一念是指「乃至臨終的一念」,並不是說平生只要念了一聲,之後,忘記了、不想念了或轉修其他的法門,沒有要往生極樂,不是這樣的。所以,這裡的一念,是指臨終的一念。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這一念同時也涵蓋平生,也就是我們一念念佛,就念念相續,念念不捨,一直到臨終,一直到往生,這才是一念的真義。
「至彼還同法性身」,到了極樂世界就跟其他的菩薩一樣,證得真如法性,也就是成佛的意思。所以,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這豈不是最圓融、最圓滿、最頓速的嗎?
北宋時代,有一位高僧元照大師,他也有一段法語,也是對於圓頓極好的形容。他說:
此乃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剎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世間甚難信也。
意思就是說,這個念佛的法門是具足貪瞋癡的愚癡凡夫,乃至於這一輩子是殺豬宰羊、賣活物,這般下劣根機的罪人,能夠剎那之間就超越他的罪業及未來的輪迴,而到極樂世界成佛的圓頓法門。
這一種教法,可說是世間非常難信的教法,因為一般的觀念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淨土法門是超越一般因果善惡報應的範圍;當然,我們不是要違背因果,因為佛教基本的教理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其,佛弟子都知道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才會進入佛門修行。因此不管出家在家,都會有慚愧心、懺悔心,都會儘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只是他最後一檢討,曉得自己根器低劣,煩惱熾盛,業力強大,再怎麼樣刻苦修行,還是不能夠降伏煩惱,還是妄想雜念,而這個罪業日日是在增長,那怎麼辦呢?最後終於遇到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確知這是他唯一的希望與光明,因此信受了彌陀的救度,也因為有這樣的背景歷程,他心中必然是柔軟的、有慚愧心、有去惡行善的觀念。
修習淨土法門的人,由於自覺愚惡,內心是慚愧、柔軟的;必然不會認為,這個法門是剎那超越成佛之法,因而就我行我素、縱惡為非。不但不會這樣,反而他的心,因為柔軟,所以會體諒別人,包容別人;也因為內心有慚愧,所以就會謙卑、謙下、柔和、柔軟;凡事呢,儘量不會去計較、不平不滿,因為曉得自己比別人還不如。
聖道門中有大乘小乘之別,但淨土裡面則只有大乘,沒有小乘。聖道門有頓漸二教,而淨土門,則唯有頓教,沒有漸教。聖道門有三乘一乘,淨土門唯有一乘,沒有二乘三乘。
聖道門雖有大乘,但卻是難行自力的,淨土門是依他力的易行大乘。所以,淨土門是超越了聖道門的大乘,不論是頓教或是圓教,全都超越。可以說,完全削掉了枝枝葉葉的葛藤,唯萃取佛教的精華。
接下來,我們以兩個項目,亦即試分二科,來辨別聖道跟淨土,也就是自力跟他力,兩種頓教的差別。
兩個項目,一個是就修入,修行進入來講,另外一個是就斷惑,斷除煩惱來講。
一、就修入來講
聖道門的頓教,它的法體、教理,雖然講的是頓,可是就我們修行的根機來講,實際修入的是漸而不是頓。若以淨土門來講,它不必假藉我們根機這一邊的修行而入,只要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專稱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夠往生淨土而成佛。因為不依靠聖道門三學六度的通軌,逐階而上,所以從修入來講,淨土門可以說是頓中之頓。
二、就斷惑來講
聖道門固然講頓教,而且常常講「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可是,還必須等待煩惱斷了才能夠了脫生死,無明破了才能夠證悟涅槃。從這一點來講,豈不就是漸教嗎?所以法然上人說:「天臺、真言皆名頓教,然彼斷惑證理故,猶是漸教也。」意思就是說,天臺宗、華嚴宗或密宗、真言宗等等這一些宗派,雖然也說是頓教,可是實際上呢?還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逐漸的斷除自己的煩惱。直到煩惱全斷了,無明也完全破了,才能夠證悟佛果。就這一點來講呢,是漸而不是頓了。
可是,如果是他力淨土宗,信受彌陀願力救度的當下,就獲得了斷惑證真、解脫成佛的大利益,所以淨土法門是頓教中的頓教。
也因如此,曇鸞大師就曾說:
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我們不用斷除煩惱,破除無明,就能夠出離生死,證得涅槃,這就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印光大師也說:
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
也就是不用斷除煩惱,就能夠預先獲得等覺菩薩的果位;即此一生圓滿菩提,就在這一輩子的凡夫身,就已經圓滿佛果了。這種頓中之頓,唯有淨土的教理才有,其他各宗各派是沒有的,因此唯有淨土宗是真正的圓頓之教,聖道門中的所有教理法門,如果跟淨土教門來比較的話,就統統是漸教,不是頓教。
淨土三經是淨土宗主要依據的正依經典,所以這三部經的內容、性質都是一樣的。講《觀經》圓頓的同時,也是涵蓋《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都同是圓頓的;是超越聖道門的圓頓,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這並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是有根據的。根據在哪裡?接下來就引用幾段《淨土三經》的經文,以及傳承祖師的法語來做為證明。
首先,《無量壽經》說: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 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以上偈語很清楚明白的宣說,淨土法門就是圓教,就是頓法,而且是橫超三界六道,直接進入佛界,不經過時劫。怎麼講呢?
「必得超絕去」,「必」是必定、必然的的意思,百分之百,非常肯定。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人,就必定超越各種階位、時間、直接到極樂世界成佛。所以這個「必」,是非常鏗鏘有力,是不模糊、不模稜兩可的,沒有或許能夠,或許不能夠的不肯定。而是必定的、百分之百的。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已經預先為我們念佛的人授記了。怎麼授記呢?釋迦牟尼佛說:「你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必得」。「得」就是雖然還沒有,可是已預先擁有了;雖然目前還沒有到手,可是時間一到就百分之百會擁有,這就是「得」。也就是說念佛人肉體還在娑婆世界,過家庭的生活,社會的生活,可是臨命終的時候,就一定到極樂世界。
那怎麼去呢?釋迦牟尼佛說「超絕去」。「超」就是橫超,不是一步一步的,而是跨越性的,從上面大步的跨越過去──從娑婆世界直接超越到極樂世界,從凡夫直接超越到佛的境界,不經過一劫、二劫或百劫萬劫、三大阿僧祇劫,所以說「必得超絕去」。
總之,淨土法門是超越的法門,是橫超的法門。「絕」就是絕對,絕對性的而不是相對性的,「絕」跟「必」是同樣的意思,「絕」就是和三惡道、六道輪迴完全斷絕,沒有關係了,從此之後不再受六道輪迴、造業造罪、受苦受難了。
「去」,去哪裡?去極樂世界。
「往生安樂國」,就是往生安樂世界的地方。往生就是前往,捨此娑婆世界,前往極樂世界去蓮花化生,這個叫做往生。所以,往生這兩個字,是經典的名詞,是淨土宗的專有名詞,是表示成佛的意思,它是非常神聖、崇高、光明、令人法喜充滿的,和一般現在所謂的「死了就是往生、往生就是死」,概念完全是不一樣的。
「橫劫五惡道」,「橫」就是橫超、截斷的意思;「五惡道」也叫做六惡道、六道輪迴,也就是橫超六道輪迴,斷截六道輪迴。所以「必得超絕去」跟「橫截五惡道」,是互相涵蓋的;必得超絕去顯示是橫截五惡趣,能夠橫截五惡趣的話,就是超越的法門。
「惡道自然閉」,六道的輪迴的門就關閉了,從此之後永不再經過六道輪迴的門,永遠就沒有六道輪迴了,所以說「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
「昇道無窮極」,往生安樂國,就能夠進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最高的,所以說「無窮極」。
「易往而無人」,這一個法門很容易,因為,必得超絕去,必生彌陀國。「無人」並不是說沒有人能夠去,而是釋迦牟尼佛的一種感嘆,感嘆說,這麼容易的法門,為什麼修行人都不進入這一個法門來念佛往生呢?所以說「易往而無人」。
「其國不逆為,自然之所牽」,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的救度,願力自然,自自然然不經過人為的造作勉強。有這樣的因,自自然然就會有那樣的果,你要去改變它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是自然性的。
極樂世界是一個自然的境界,什麼樣的自然呢?就是不管任何人,只要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自自然然的往生極樂世界,不會受到種種的阻礙、障礙,所以念佛而往生,它是非常自然的。好像春天過了就是夏天,夏天過了就是秋天,秋天過了就是冬天;又好像太陽從東而升,逐漸向西而沉下,這個都是自然性的。
因此,我們只要一輩子都專一念佛,臨終的往生也是自然性的;不管你臨終是痛苦也好,或昏迷也好,都自然往生。依據什麼?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力量,已經成為一種自然性,這個叫做自然,自然之所牽。
所以,由這一首偈子就可以知道,淨土法門真的是圓頓之中的圓頓法門。
以一般來講,要超越六道的話,首先要避免墮落三惡道;要避免不墮落三惡道,就必須先破煩惱之中的見惑。
煩惱有兩種:見惑跟思惑。「見惑」有八十八品,必須八十八品都斷除,至少就能夠永保人身,不再墮落三惡道。之後,還要再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要超越這一些的話,就必須逐一斷除八十一品的「思惑」,才能夠先離開欲界,之後離開色界,等八十一品的思惑完全斷除了,才能夠離開無色界,從此徹底離開三界的輪迴。要斷除這一些煩惱,對我們來講是不可能的,何況這只是就脫離三界六道來講,如果要成佛的話,還要「迴小向大」,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累積福慧圓滿,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才能夠成佛。
這是除了淨土宗之外的任何法門的修行過程,就是勤修戒定慧、力持六度萬行。但是,淨土法門它不須經過這個過程,它是橫超的。譬如在地面,要到某個地方去,或者自己走路,或者自己開車,要快的話坐火車或高鐵;可是淨土法門不是走路面上的道路,是坐飛機橫超的,橫超路面的種種路況跟交通。佛教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唯有淨土法門是橫超的法門,其他的法門都不是。
《無量壽經》又說:
生彼國者,究竟一乘,至於彼岸。
也就是說,只要到了極樂世界,就統統進入一乘,一乘是到達彼岸的佛境界。既是一乘,就無二亦無三,沒有二乘三乘。
又說: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信佛救度,念佛名號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就統統平等一個階位。同樣的智慧高明,同樣的神通洞達,同樣的相好莊嚴如佛,統統進入自然、虛無、無極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前面三段經文,是簡略引用《無量壽經》。
現在,引用《觀無量壽經》說:
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這段經文,是在「序分」的地方,於經文中,韋提希夫人跟釋迦牟尼佛表白,希望將來到一個沒有三惡道的地方,看不到惡人,也聽聞不到惡聲的清淨地方。於是,釋迦牟尼佛就把十方法界的清淨國土顯現給韋提希夫人看,讓韋提希夫人選擇。韋提希夫人看了之後,就選擇極樂世界。她說十方諸佛的國土都非常清淨莊嚴,充滿了無量光明,可是,我現在只選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韋提希夫人怎麼有智慧做這樣的選擇呢?其實她的選擇是釋迦牟尼佛加持她的,否則她教理不了解,也沒有慧眼,怎麼能夠選擇呢?
《觀無量壽經》「流通分」又說:
這裡所講的「當坐道場」就是成佛的意思。意思是說,一個人,不管他是什麼身分、什麼根機,只要專一念佛,將來就會到極樂世界成佛。所以說「若念佛者,當作道場」。
接下來引用《阿彌陀經》:
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這裡就說,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話,都會進入阿鞞跋致──不退轉。這個不退轉,跟一般聖道法門的不退轉是不一樣的。聖道法門的不退轉,是指「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可是,這裡的不退轉是「一生補處的不退轉」,也就是等覺菩薩的階位。
其實到了極樂世界,統統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無量壽,我們也是無量壽;阿彌陀佛無量光,我們也是無量光;阿彌陀佛有無量的慈悲、智慧、願力、神通,我們到極樂世界,也跟阿彌陀佛一樣,有無量的智慧、慈悲、願力、神通。但是,一個佛國只有一尊佛,其他聖者們即使有佛的身分資格,但都暫時在補處菩薩的地方等待時間後補佛位。如要成佛,則都要到其他的國土示現成佛。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壽。
以上引用淨土宗的正依三部經來講。
接下來,引用幾位傳承的祖師的法語。第一位祖師就是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說:
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
無量壽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一乘的法門,也就佛乘的法門,到了極樂世界,只有佛的境界,沒有二乘三乘。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就進入佛的境界,佛的果位,最後就是成佛。
龍樹菩薩這一句法語,也是根據剛剛所引用的《無量壽經》的法語「生彼國者,究竟一乘,至於彼岸」。同時龍樹菩薩也已經在《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當中,判別這個法門的屬性。怎麼判別呢?
龍樹菩薩在《易行品》說: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這一段法語,也等同是在判教。
龍樹菩薩,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無量法門歸納為兩個道,就是世間道的步行跟乘船。龍樹菩薩說,陸道的步行是苦的、是困難的,水道的坐船是快樂的、容易的、舒適的。龍樹菩薩那個時代並沒有飛機,如果在這個時代或許會用飛機來形容,這樣更合乎釋迦牟尼佛所講「必得超絕去,橫截五惡道」這個橫截、橫超的內涵。所以,龍樹菩薩已經清楚明白的判別,淨土法門是如同坐船一般,不是在路面行走,所以它是輕鬆、容易又快速的。
其他的法門呢?都如同是在路面上行走的,比較艱苦,遇到了高山要爬山,遇到了河水要涉水或造橋渡河,就非常的艱難。所以,龍樹菩薩用難(困難)跟易(容易)來判別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無量法門。只有淨土法門才是易行道,如同水路乘船則樂。
龍樹菩薩接下來就說: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勤行精進」,陸路步行必須勤行精進,而且要生生世世都能夠生而為人,每一世為人都能夠遇到佛法,而且要持續精進不退轉;一旦有某一生一世退轉了,或者不能生而為人了,那就遙遙無期了。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以信方便」就是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一種方法就能夠直接的、容易的、進入不退轉的境界。
所以龍樹菩薩在整個《易行品》當中,已分判無量的法門有難行道跟易行道,同時又把易行道的內容很清楚明白的標示出來,讓我們沒有模稜兩可的感覺。
龍樹菩薩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幾段法語清楚明白,同時也是在解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根本願──第十八願。龍樹菩薩在這裡就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阿彌陀佛本願是什麼呢?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本來第十八願是說「十方眾生」,龍樹菩薩站在我們人的立場,濃縮而說:
「若人」,只要有人,不管他是什麼人;
「念我」,心中念阿彌陀佛,信受阿彌陀佛;
「稱名」,口中稱念彌陀佛名;
「自歸」,歸受歸順彌陀的救度;
「即入必定」,這樣的人,在現生就已經進入不退轉的境界,預先獲得不退轉菩薩的資格了。
所以龍樹菩薩這一段法語,也等同是在判別教相。
當然,他在這裡是就「易行道」的核心來說明的。所謂的「易行道」是指什麼?指阿彌陀佛的本願,指我們眾生的念佛。而且龍樹菩薩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這「如是」兩個字也可以說是天性自然,「如」就是不會變,「是」就不是非。也就是說,只要念佛願生,那就百分之百不會差錯,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叫做「如是」。
龍樹菩薩又說: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這幾段法語,都是在講阿彌陀佛的願力,在講我們眾生念佛的「圓、頓」的內涵。
接下來,引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往生論》的核心偈語就說: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
「觀佛本願力」,從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來看;
「遇無空過者」,只要念佛的人,就沒有空過;
「能令速滿足」,「速」就是「頓」的意思;
「功德大寶海」,就是「圓」的意思。
所以,天親菩薩在這裡,也讚歎淨土念佛的法門是圓頓的法門,它的圓頓來自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力。
「大乘善根界」,極樂世界是佛的境界;
「等無譏嫌名」,沒有譏嫌,也就是說沒有二乘、三乘。「等」就是平等,任何人到了那裡都是佛的境界,不管在娑婆世界的身分是什麼,總之到了那裡就平等一相、平等一味。
鸞曇大師在《往生論註》一開始就說,淨土法門是:
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
「上衍」就是大乘。「上衍之極致」,淨土法門是大乘之中登峰造極的境界的法門。
「不退之風航」,不退就是頓,今生念佛,今生進入不退轉,所以非常的快速。
善導大師除了在《觀經疏》有扼要判教之外,最詳細的判教就是在《般舟讚》。一開頭就說,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引導眾生進入念佛的法門。
善導大師《般舟讚》說:
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 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
這六句偈語,最初兩句是總,標舉出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教理;第三句、第四句是解釋它的涵義;最後兩句是顯示有沒有利益。
「或說人天二乘法」,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一輩子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目的都是為了普度眾生。或者說人乘、天乘的五戒十善的教法,使眾生能夠離開三惡道,得生人天的善道,也就是人天乘;二乘就是四諦十二因緣的教法,使眾生離開三惡道,或離開六道輪迴。這是就聲聞藏來講的。
「或說菩薩涅槃因」,或說菩薩成佛的正因,使眾生發菩提心,行持六度萬行,而最後成佛。這是就菩薩藏來講的。
「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總的來講,宣說這一切的漸啊、頓啊的教法,闡明空啦、有啦,這空有二諦,都是意在開示所有法門的實相。這兩句是總的,講出釋迦牟尼佛一代漸或頓的教法,來排除眾生我執、法執這兩種執著。
「根性利者皆蒙益」,根性銳利的人都能夠獲得利益,
「鈍根無智難開悟」,可是頓根障重慧淺的人,就難以開悟,難以成就。背後的意涵在於顯示一般多是鈍根的根機,根性銳利的少之又少,因此所有的法門,不管再怎麼講圓教、講頓教,都成為漸教了。善導大師這幾段法語就有這一種含意。
善導大師又說:
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
這兩句等於在歸納,所有的教法若跟彌陀救度的法門相比,就統統如《瓔珞經》中所說的是漸教的法門。
道綽大師在《安樂集》「第五大門」就說:
修道之身,相續不絕,逕一萬劫,始證不退位。
也就是說,發心修行要到達不退轉的話,要經過一萬劫,才能夠不退轉。這是指「別教十信」,從初信到十信圓滿,進入不退轉,要一萬劫。一萬個劫到底時間多長呢?以一劫來講,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那一萬劫就是一萬倍,你看時間有多久,所以要經過這麼久的時間。
道綽大師又說:
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數知。
不用講一萬劫,一劫之中我們在六道輪迴所受的生生死死,那一種痛苦就已經不可計數了,何況一萬劫之中所受的痛苦,豈不是更加的深重漫長!
若能明信佛經,願生淨土,隨壽長短,一形即至,位階不退,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捨難求易也?
意思是說,只要我們能夠信受彌陀的救度,願生彌陀佛的淨土,能如此,則不管我們這一輩子是長壽、是短壽,就已經進入不退轉的階位,就已經跟修行一萬劫同樣的功德。既然這麼容易又殊勝,我們為什麼不選擇願生彌陀淨土,而去修那一些難行道呢?
道綽大師這幾句法語,不僅清楚明白而且鏗鏘有力。
接下來,善導大師說:
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 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 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第一、二句所講的就是《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當然也包含《無量壽經》。這淨土三部經所講的教理,是屬於頓教的教理,是屬於大乘菩薩藏的法門。
接下來說:
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
這一日七日專一念佛,意思就是說,如果是平生的根機,盡一輩子念佛,如果是臨命終的根機,就是或者七日或者一日,或者一小時,或者是十念,或者是五念、三念、一聲、一念,這樣他命斷了,當下就往生極樂世界,永遠離開六道輪迴,而且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這也顯示,這一個法門是頓中之頓。
這裡講,一日七日是針對前面所講的,一萬劫才能夠進入不退來比較的。如果,就我們這個法門來講的話,就是一念,而這一念,就是念念,就是相續,就是不斷、不捨。我們從現在念佛念到臨終,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的相續不斷而已。所以,不論平生之機或臨終之機,都可以說是一念。
善導大師就說:
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豈不是一聲一念,斷除六道輪迴的罪業?這一種道理富有深厚的意義,難以說明,如能夠體會,自然就能夠明白。
我來講一件「一聲稱念罪皆除」故事。
在大陸弘願寺,有一位男眾師父叫宗永法師,他今年二十七歲,他是在兩年前剃度的。他說他小時候,大約十三歲到十五歲這期間,身體不好;什麼樣的不好?他患了一種羊癲瘋的病。這種病的現象是每一天的凌晨,固定一個時間就會犯羊癲瘋,一發作的時候就口吐白沫,喉嚨的痰聲聲作響,人事不知,就這樣持續十幾分鐘。每一天早晨都固定這樣的發作,經過兩年多,每一天都是這樣,所以他覺得很痛苦。雖然去過各大小醫院,中醫西醫都治過,但都沒有效果。他的母親也用種種的偏方,包括把鴿子殺死,把心臟挖出來吃,但也都沒有效果,現在想起來都很怕。
他有兩個姐姐,就在他十五歲的時候,他的一個姐姐開始學佛。有一天,他這一個學佛的姐姐,就教導他念了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在當地學佛的人很少,所以從來沒有聽人念佛過。因此,這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他們也不曉得怎麼念。
他的姐姐那一天教他念了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之後,不可思議的,當天晚上,從此之後這個羊癲瘋的病就沒有再發作了,完全好了,完全健康了。
這個事蹟傳到我這裡來,我就打電話過去問他:你當初是怎麼念佛的?你念了這一聲佛號之後,事後有沒有再念?他回答說:「當初是姐姐教我念的。只念了這一聲之後就沒有再念了。因為不曉得念這個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利益,統統不曉得,只不過是因為姐姐教我念,我就跟著念。」
其實姐姐根本也不曉得念佛是什麼意思,有多麼大的利益,可是自從那一天,就念那麼一聲之後,直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他的羊癲瘋就不藥而癒,完全好了。本來各大醫院、中醫西醫以及各種偏方都試過,都毫無效果,可是就因為那一天無意中念了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了六個字而已,羊癲瘋就徹底好了。
長大了之後,慢慢的有了佛教的信仰,遇到了機緣就到了弘願寺,首先當淨人,不久之後就出家。
宗永法師的事蹟,可以作為善導大師所講的「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的見證,也就是說,所謂的「利劍」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是很銳利的劍。古代有吹毛劍很銳利,只要把頭髮吹在這一把劍上,頭髮自然就斷了。究竟來說,在所有法門中能夠比喻為利劍的,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了,其他的法門,跟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相比的話,就全都是鈍刀而不是利劍了。
為什麼「一聲稱念罪皆除」?這一聲阿彌陀佛,一念出來只是一念而已,他的罪業都消除了。當然我們的病來自於各個方面:有因為情緒過重而生的病,有因為四大不調而生的病,有因為業障引起而生的病。如果是心情、情緒所引生的病,所謂病由情生,那麼就要改變性情,也要調自己的生活飲食,病就容易好。如果是業障的病,以上這些調治就全沒辦法治癒了。業障的病醫生沒有辦法,醫藥也沒有辦法,一般的神明也沒有辦法。因為是他的業障,必須有超越他業障的功德才能調治過來。這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是萬病總持的阿伽陀藥,任何的業障只要念佛都會消除,業障消除,他的業障病就消了。
以此來看,宗永法師他的羊癲瘋顯然是深重的業障病。所以,大小醫院及各種偏方都治不好,偶然的念一聲佛號就好了,業障就消了。這可說是「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最好的典故說明。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節就講到這裡。
祝願各位,信佛念佛,得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