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慧淨法師 法義開示 淨土宗帶三法數(上)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法義開示
淨土宗帶三法數(上)

──慧淨法師二○一九年十一月十日於「淨土宗三重分會」開示      

 

淨仁法師、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所謂「三重分會」是因為我們這個分會是座落在新北市三重區,以地為名,所以名為「淨土宗三重分會」。

  今天是「淨土宗三重分會」慶喜的日子,也是未來發展的里程碑,這都需要感恩大家的發心!短短二年多能夠發展到這樣的規模,一方面是仰蒙阿彌陀佛的加持,一方面也是大家的願心及努力。

  剛剛淨仁法師說,一路走來都是感恩,除了感恩佛、祖師、善知識之外,就是感恩大眾。

  首先,感恩林居士賢伉儷。三重分會起始,是因為林居士伉儷無私的提供出他們的住家,讓淨仁法師及蓮友們到家裡念佛、講法共修,而且提供餐點。家庭共修雖然無法永恆發展,但種子畢竟已扎根種下,終將發芽開花。

  之後,隨著蓮友不斷增加,租下附近三樓作為道場,念佛會再繼續穩定成長。

  不到一年的時間,又移來目前這個地方。能有這麼莊嚴的道場,要感恩蓮友發心買屋,並設計裝潢。除了感恩之外,還是感恩。

  淨土法門是最重視感恩的法門,感彌陀的恩,感祖師的恩,感善知識的恩,感蓮友們的恩,而最重要的是,弘揚這個法門,才能達到真正的感恩──感佛恩,感眾生恩。所以善導大師說: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最終就是為了「自信教人信」,搬到這裡,就是希望能夠更有條件、更有力量的來「自信教人信」,一切都在於「自信教人信」。

  要教人信,先要自信,沒有自信,是不可能教人信的;一旦有了自信之後,不教人信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是一種自然的心情。

  今天慶祝三重分會喬遷,我來說一點有關「三」與「三重」這兩個名詞與淨土宗的密切關係。

 

壹、十種三重

 一、三重廢立

  一、內外廢立。二、聖淨廢立。三、要弘(真假、正雜、助正、信疑)廢立。

  三重廢立是三個層次的廢與立。「廢」是捨棄,「立」是建立。不過,佛法所說的「廢」並不是負面的廢棄,而是階段性的完成之後,再更上一層。所以「廢」是階段完成,「立」是昇華。

  一件事物,如果前一個階段沒完成,就不可能再昇華。淨土宗的階段完成與昇華,是經過「三重廢立」而達純淨的:第一重「內外廢立」,第二重「聖淨廢立」,第三重「要弘廢立」。第三重的要弘廢立又稱「真假廢立」、「正雜廢立」、「助正廢立」、「信疑廢立」。

  第一重,「內外廢立」。「內」就是內道,「外」就是外道。內道是佛教,佛教之外的所有宗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等,相對於佛教而言都是外道。我們要解脫輪迴,成就佛果,內外選擇的話,我們必須選擇「內」,就是佛教,不選擇其他的宗教,否則就不能離開輪迴,不能成佛了。

  第二重,「聖淨廢立」。佛教裡面有聖道門、淨土門,我們要選淨土門。

  第三重,「要弘廢立」。淨土門中,善導大師細分為「要門」與「弘願」。「要門」是「假」,「假」就是方便,「弘願」是「真」。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講「三福」、「十三定觀」,這是方便引導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要門」就是「定善」和「散善」,「弘願」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念佛。進入淨土門之後,還要再做選擇,有所廢立,要廢「要門」,進入「弘願」。

  這裡所說的「真、假」,「假」不是虛假的意思。在佛教裡面,「假」是指假藉方便的意思,也就是說很重要的一個前行鋪陳,沒有這個鋪陳準備,沒有這個「假」,就不能入「真」。就好像從縣道或鄉道要上高速公路,總要有一個連接的引道,也就是交流道,車子才能開得上高速公路。我們不是一開始學佛就能夠進入「真」的,往往都要繞好幾圈,繞圈子就是方便,就是「假」。那繞圈子需要不需要?對一般人來講還是需要的,因為沒有繞這些圈子,就難以能進入「真」。

  以我個人來說,以前學佛就繞了很多圈子。未出家前就已經早晚打坐,也念佛,也參禪,看禪宗語錄等等。出家之後,也到過尼泊爾,住喇嘛廟,認識密宗;也到泰國瞭解南傳的禪、內觀;之後,又回歸念佛,不過,剛開始並不是接觸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一般的淨土法門,不分聖道、淨土,不分要門、弘願,不分自力、他力,都是融合在一起的,然後迴向往生。所以可以這麼說,沒有繞經「要門」的假,難以進入弘願的「真」。

  「要弘」也叫作「正雜」,「要門」是「雜行」,「弘願」是「正行」。

  「正行」有五種,五種正行當中又分為「助正」。最後就是擱置四種「助行」,專「正定業」。

  「要弘」也叫作「信疑」,隨順佛教,信彌陀的救度,專稱彌陀名號,就是「弘願」;執於機情,不信(疑)彌陀的救度,滯於「要門」,還只是「假」(方便),還是「雜」。以上是「三重廢立」。

 二、三重歸命

  善導大師曾經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作了精要的解釋,就是有名的「六字釋」:

  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南無者,即是歸命」,「南無」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有十九種,如「歸命」、「信從」、「救我」、「度我」、「禮敬」等,善導大師在此是以「歸命」為主要的譯意。

  「亦是發願迴向之義」:也就是說歸命之中是含有心願的,亦即不是為了其他的事歸命阿彌陀佛,是專為往生極樂世界而歸命阿彌陀佛的,因此歸命之中含有發願迴向。

  所以,一開始是梵文、漢文相比對,接著就解釋歸命的含意。

  「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阿彌陀佛」四字是往生極樂的正因正行。也就是阿彌陀佛以名號救度眾生,以名號作為眾生往生的功德。具有萬善、萬行、恆沙功德的這句名號,也就是阿彌陀佛的佛體,阿彌陀佛本身的功德都在這句名號中。只有稱念這句萬德洪名,才能生善滅罪、離苦得樂、往生淨土,不論智慧、學問、修行如何,只要稱念,必定往生,這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之極致。

  易修易行之極,即是念佛往生之法。

  三重歸命

  歸命有三重之意,就是「歸之命」、「歸於命」、「歸投命」。

  一、「歸之命」:從阿彌陀佛那邊來講,是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所發出的「欲生我國」的呼喚。阿彌陀佛自從為我們發下四十八大願以後,就一直在呼喚我們歸順他的救度,所以從佛來講,是「歸之命」。

  二、「歸於命」:從我們來講,是「歸於命」,也就是我們對於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呼喚,我們不加反抗,而是信受隨順,阿彌陀佛說「欲生我國」,我們就「願生彼國」,這一種願生彼國的心,也就是歸命的心,就是歸順阿彌陀佛的呼喚。亦即「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之意,所以歸命有信與願之內涵。

  三、「歸投命」:把我們的生命歸投阿彌陀佛的佛命。這種歸命,可以說是最徹底的歸命。因為天底下最貴重的就是生命,世間最悲慘的是殺生,能夠把自己貴重的生命歸給對方,所謂「盡形壽,獻身命」,當然是最貴重、最徹底的。

  我們的生命是怎樣的生命呢?是無常的、污穢的、造惡的、流轉的、痛苦的;

  彌陀的生命是怎樣的生命呢?是常住的、清淨的、生善的、永恆的、安樂的。

  我們凡夫無常的生命,歸入阿彌陀佛無量的生命,我們的生命也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也跟阿彌陀佛一樣的清淨、安樂、自在。

  歸命有這三重意義。

  二種願行

  順便解釋二種願行:彌陀願行、眾生願行

  這裡所講的「亦是發願迴向之義」的「願」,「即是其行」的「行」,願、行,也有從佛那邊解釋,也有從眾生這邊解釋。

  從阿彌陀佛那邊解釋,「發願迴向」是阿彌陀佛為眾生發四十八大願,同時把本身兆載永劫所積植的菩薩六度萬行,全部迴向給十方眾生。阿彌陀佛的願跟行在哪裡?都在「阿彌陀佛」這四個字裡面。阿彌陀佛發大悲心將這四個字的萬行,迴向給歸命的眾生,使眾生一旦歸命,就能獲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全部功德。

  阿彌陀佛發願修行以來,一直都在為眾生迴向,好像父母今天所賺的錢,一千兩千、一萬兩萬,都是為了這個獨子;去年今年所累積的,也是為了獨子;現在未來一切的奮鬥,也都是為了獨子。阿彌陀佛也是一樣,兆載永劫以來,時時刻刻、點點滴滴,都是在迴向十方眾生。

  從眾生這邊來講,「願」是發願回轉欲生極樂,「行」是阿彌陀佛的行,可是他既然迴向給我們了,我們一旦歸命,就等於全部領受阿彌陀佛的行、領受阿彌陀佛的功德。

  所以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信願行三資糧通通具足,而且是信受領納佛願、佛行,成為眾生往生之願行,所以圓滿,無有缺少,必得往生。

  《觀無量壽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無緣慈」就是無條件的愛心、無條件的救度,我們是什麼樣子,阿彌陀佛就以什麼樣子救度我們。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勉強眾生做什麼,只有長劫的呼喚、不捨的關懷、無私的給予、絕對的救度。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救主,是我們真正平安、喜樂、希望的來源,在人世間有苦難,在佛懷中有平安。

 三、三重念佛

  三個層次的念佛:一、念佛。二、本願念佛三、選擇本願念佛。

  第一重,「念佛」。各宗各派也在念佛,自力也是念佛,他力也是念佛,這是第一層,還沒有分本願、非本願的念佛。

  第二重,「本願念佛」。「本願念佛」就是「他力念佛」,靠阿彌陀佛根本願力的念佛,這種念佛屬於正定業,因是依彌陀本願的念佛,與彌陀的願力相應故。

  第三重,「選擇本願念佛」。是指本願念佛是阿彌陀佛所選擇,不是他人所選擇。因為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的時候,選取十方世界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精華,結成四十八大願,而成就這句名號。

  日本淨土宗地開宗祖師法然上人寫了一本開宗立教的根本教典,名為《選擇本願念佛集》,分為十六章。書名就是整部書的總標,大綱要,本集十六章之綱要全部攝在「選擇本願念佛」之六字書名,而這書名就顯示出三層次的念佛。

  本集書名,有三重義;義雖三重,總成一意。

  一、念佛。不知本願、非本願,未分別正、雜、助、定,屬萬行隨一之念佛,這是諸師(淨影、天台,乃至宋朝以後,諸宗融合之念佛)所立之「念佛」之義,亦即通途之念佛。

  二、本願念佛。明辨本願、非本願,於萬行中分別正行、雜行(二行),於正行中細判助業、定業(二業)。其正定業,正是隨順彌陀本願之「稱名念佛」,故名「本願念佛」;是決定往生之業,故止雜行,專行念佛。這是善導大師傳自曇鸞、道綽所立之「本願念佛」之義,而此本願念佛之義貫串本集十六章。

  三、選擇本願念佛。於本願義之上,更加「選擇」一義。這是法然上人依《大經》所立,意在顯明此之本願,乃是阿彌陀佛悲智深廣,為了容易普遍平等地救度一切善惡凡夫,乃從二百一十億諸佛願行之中所「選擇之本願」,亦即選捨聖道定散八萬之難行法門,唯獨選取「但念佛」之一行,作為眾生往生極樂淨土之「行門」,故名「選擇本願念佛」,以突顯本願念佛之「勝易二德」。一般以為,「不分道俗善惡都能實行之法,即是淺法,其功德劣,利智精進之人莫修之;若是難行之法,即是深法,功德殊勝,利智精進之人正可修之」。法然上人為了糾正此種謬見,是故依據《大經》彌陀之選擇,顯明本願念佛不但「易」,而且「勝」,以啟發我輩愚惡凡夫念佛之信心。

  本願念佛,具勝易二德:「勝」,則現生入正定聚;「易」,則凡聖善惡都能行。可謂殊勝超越而又簡便易行,既普遍性救度任何眾生,也平等性使其皆證佛果,這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大師又說「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又說「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總成一義者,此集書名,雖分三義,但三義相成,唯是一意:所謂念佛,不只念佛,乃是本願念佛;本願念佛不只本願念佛,乃是彌陀選擇之本願念佛。

  凡談念佛,或指實相念佛,或指觀想、觀相之念佛,或其他通途之種種念佛,都名念佛;然而都非彌陀本願的念佛,為免相濫,故說「本願念佛」。

  又,法然上人所說「選擇」,與善導大師所說「本願」,辭異義同。

 四、三重選擇

  一、選淨土門。二、選正行。三、選正定業。

  三重選擇與前面的三重廢立及三重念佛的意義差不多,只是進一步加入教理上的解釋。

  八百多年前,日本高僧法然上人,依據善導大師法脈,創建了日本的淨土宗,他寫了《選擇本願念佛集》,以這本書作為日本淨土宗的開宗立教,也以這本書建立淨土的教理。《選擇本願念佛集》共分十六章,每一章都引經據論來闡釋純粹的淨土宗教理。在第十六章最後,用四首偈來作總結: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選擇本願念佛集》卷尾結勸之「三選文」四首偈,與卷首「標宗文」之「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為本」,前後遙相呼應,而作為本集之結論,也是本集之大綱。

  此文敘述「三重選擇」之義,也就是在「二門、二行、二業」之中,「擱聖道、選淨土,拋雜行、選正行,傍助業、選正業」,簡言之,就是「選淨土,選正行,選正業」。現將此偈配當《選擇集》以說明之。

  這四首偈中前三偈都有一「選」字──「選入淨土門、選應歸正行、選應專正定」。也就是從所有法門當中「選淨土門」,淨土門之中「選正行」,正行之中「選正定業」,這就是「三重選擇」。

  本集十六章,重點在前三章;餘之十三章在於敷演此三章之義。

  第一首,「擱聖道,選淨土」,是初重選擇,就是第一「聖淨二門章」之大綱。二門之中,選捨聖道,選取淨土。

  我等十惡五逆、罪業深重、生死流轉之凡夫,在這末法之世,欲速離生死輪迴,若修聖道門三學六度之諸善萬行,以期在此娑婆超凡入聖、斷惑證真,我等無力,勢必不能。既無能無力,故且擱之,而選入淨土門,目的在於往生極樂淨土。因為在此成佛甚難,往生淨土容易之故。

  第二首,「拋雜行,選正行」,是二重選擇,即是第二「正雜二行章」之大綱。二行之中,選捨雜行,選取正行。

  根據此偈,則第一章所捨之聖道門之行法,在第二章名之為「雜行」,而組織於往生淨土之行體中。但是雜行畢竟非彌陀根本願,疏雜行之故,被善導大師誡飭為「若不迴向則不成往生因」,故應捨雜行而選取正行,以行正助二業。

  第三、四首,「傍助業,選正定;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是第三重選擇,即是第三「本願念佛章」之大綱。二業之中,傍於助業,專正定業。

  五種正行之中,讀誦等前三後一之行,都與阿彌陀佛有關,故名正行;但畢竟非彌陀本願之行,故名助業。唯有稱名念佛之一行,是彌陀本願之行,決定往生,故名正定業。讀誦等之助業,是給行者指出直達正定業之念佛一行的方向,其最終目的是要行者直取正定業。故若未知正定業之義,則須助業;若已知正定業之義,則應傍置助業,專行定業,只要專稱佛名,必得往生,順阿彌陀佛之本願故。

  又,前面所說本願念佛具有勝易二德,道理何在?此第三「本願念佛章」將念佛一行與諸善萬行相比較,提出功德勝劣、修行難易,加以說明。亦即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中選擇念佛一行而選捨其他餘行,乃是念佛有「勝、易」二德,與之相反,諸行即是「難、劣」。

  就「功德勝劣」而言,念佛之所以「勝」,乃因「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佛名是萬德之所歸、萬善之結晶;舉凡彌陀一切內證功德,一切外用功德,全部攝於名號之中。恰如屋舍「家」之一字,作為家的機能全部具備;與此相反,諸善萬行猶如棟樑椽柱,不過是家的一部分。名號功德是總體性,其他諸善萬行是部分性,兩者功德相差甚大。因此,彌陀名號具有諸善萬行所不能比較的殊勝功德,是故念佛是勝,餘行是劣。

  就「修行難易」而言,念佛一法,易解易行,不論道俗善惡、貴賤智愚等上下之機,行住坐臥,時處諸緣,行之不難;若諸善萬行,則難解難行。因此,念佛一法具有諸善萬行所不能比較之易行功德。故知:念佛易故,通於一切;諸行難故,不通諸機。

  這第三章可說開顯了彌陀本願之結晶與目的。

  以上三重選擇,目的在於導歸「本願念佛」,以必得往生。

  此外,本集第八章強調念佛之信心。因為眾生之所以永在生死,「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一言以蔽之,在於不知或懷疑彌陀救度之「本願念佛」而無願生淨土之心。若不懷疑彌陀之救度,信「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亦得往生」,而願生稱名者,即如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所說「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故念佛不是問題,往生也不是問題;只怕不信,因為若信則必安心念佛,而念佛易行,無一人不能,人人都能。

 五、三重定業

  也叫三重重業。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言:

  問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秤,重者先牽」,如《觀無量壽經》言「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三塗諸苦永隔」。先牽之義,於理如何?又,曠劫以來,備造諸行有漏之法,繫屬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繫業之義,復欲云何?

  答曰:汝謂五逆十惡繫業等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輕,應為罪所牽,先墮地獄,繫在三界者,今當以義較量: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暗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暗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云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緣。

  云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

  較量三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三有。兩經一義耳。

 

 

  若依意樂(在心)、功德田(在緣)、恆所作(在決定),隨有一,即成決定,何況為三。稱佛一聲,三重定業皆具足。即雖一重,已是定業,何況三重具足;即以通途教理自力稱念諸佛名號也是定業,何況依彌陀別意之弘願念佛,故善導大師釋「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六、三重譬喻

  這是以蓮花譬喻《觀經》「施、開、廢」三義。所謂「施、開、廢」就是:

  一、為實施權,喻為為蓮故花;

  二、開權顯實,喻為花開蓮現;

  三、廢權立實,喻為花落蓮成。

  淨土宗稱為蓮宗,即是以蓮花代表淨土宗的宗名。蓮花,外層是花瓣,裡面是蓮蓬。蓮花的生長過程分花苞、花開、花落這三個階段。

  如果詳細研討《觀無量壽經》的內容,並且探討這一部《觀無量壽經》的時節因緣,就曉得《觀無量壽經》跟《法華經》一樣,都有「從假入真」的「施、開、廢」三義。

  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時,用蓮花成長過程的三個階段譬喻說明。《觀經》開顯的次第也同樣可以用這三重譬喻來說明。

    一、為實施權(為蓮故花)──〈正宗分〉定散二善

    二、開權顯實(花開蓮現)──〈正宗分〉定散二善之中說念佛

    三、廢權立實(花落蓮成)──〈流通分〉廢定散二善而立念佛

  一、為實施權(為蓮故花):《觀經》〈正宗分〉「定散」二善之文。

  「為實施權」也就是「為蓮故花」。這是在《觀經》〈正宗分〉所講的「定善」跟「散善」。

  「為實施權」,「實」是指「弘願念佛」,「權」是指「定散二善」。為了弘願的念佛法門,而先施設權假方便的定散二善的八萬四千法門,這叫「為實施權」。

  「為蓮故華」。「蓮」指蓮子,「花」是蓮花瓣。為了結成蓮蓬、收穫蓮子才長這朵蓮花。首先長蓮花,蓮花外面有花葉、花瓣,花葉、花瓣包著蓮子,目的不是為了蓮花好看,而是為了收成裡面的蓮子,為了收穫蓮子(蓮子才有效用),所以先有蓮花瓣,這叫「為蓮故花」。

  也就是說,為了引導念佛(實),首先在《觀經》的〈正宗分〉,講十三種定觀與三福九品(權),這個叫做「為實施權,為蓮故花」。

  二、開權顯實(華開蓮現):《觀經》〈正宗分〉「定散」之中說「念佛」之文。

  當權假方便開顯出來的時候,同時也把真實一起顯現,這就是「開權顯實」,也就是「花開蓮現」。蓮花開了,裡面的蓮蓬也同時出現。

  「為蓮故花」的時候,還是個花苞,蓮子看不見,這代表「為實施權」,蓮子代表成熟的果實、真實。為了這個真實教法,先施設權假方便。講定善、散善,就是蓮花的花葉;講念佛,就是裡邊的蓮子。開始講定善、散善,念佛還沒有講,大家看不見,不知道是講念佛,好像被蓮花包起來,裡面的蓮子沒有顯示出來,但目的是在裡面蓮子。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是要講念佛,但是一開始眾生的根機還沒有成熟,不能完全講出來,所以叫「為蓮故花」。

  到這第二個階段就「花開蓮現」,蓮花綻開了,蓮子就顯現出來了,這就是在定善、散善文當中講到念佛了,比如定善第九觀有一段經文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段經文是指弘願念佛的功能利益。也就是雖然是講定善的觀佛,但把念佛安插進去了——蓮子顯示出來了。在散善裡邊也講到念佛,如「稱無量壽佛名」、「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叫「花開蓮現」。這個時候,觀佛也有了,散善也有了,念佛也有了,蓮花、蓮子都顯現出來了。

  《觀經》〈正宗分〉「定散」之中,至少有六段經文顯示「念佛」,這正是「開權顯實」的經文,也就是「花開蓮現」的譬喻。

  三、廢權立實(華落蓮成):《觀經》〈流通分〉「廢定散,立念佛」之文。

  「廢權立實」也就是「花落蓮成」。蓮花瓣打開之後,慢慢就凋謝了,最後蓮子成熟,蓮瓣脫落,就看不見花瓣了,獨獨將蓮子顯示出來,只看見蓮子獨立在那個地方,這就是「廢權立實」,譬喻為「花落蓮成」。

  這在哪一段經文呢?在《觀無量壽經》〈流通分〉的「付囑文」。「付囑文」不流通「定善」,也不流通「散善」,只有流通「念佛」,也就是廢捨了權假的「定善」跟「散善」,只取真實也就是「念佛」,相應於「花落蓮成」。

  《觀經》流通分的經文可分為兩段,一段是讚美念佛,一段是觀念廢立。

  首先讚美念佛。經文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先讚歎念佛,念佛有兩種的果報,也就是「現當二益」。現在被釋迦牟尼佛稱讚為「人中芬陀利華」,而且觀世音、大勢至兩位等覺菩薩就是他的殊勝朋友。可以說平生業成的念佛人現在在這個娑婆世界就已跟等覺菩薩一樣,到了極樂世界就要進入妙覺,也就是成佛,所以接下來就說「當坐道場,生諸佛家」。這一段經文也可以說是《觀無量壽經》核心的經文。

  念佛人現在得到的利益是什麼呢?是蒙受釋迦牟尼佛的讚美,說他是「人中芬陀利華」,而且身分就跟等覺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同等了,而未來就「當坐道場」,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佛。

  釋迦牟尼佛講完了這一段經文,接下來就付囑阿難說: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這個就是「廢權立實」,「花落蓮成」的經文。

  「正宗分」十六觀說完,進入「流通分付囑文」,世尊不付囑定觀,也不付囑散善。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受持眾戒等等都不付囑,唯獨提出「持無量壽佛名」的念佛,交代阿難: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這一句叫作一錘定音。「持是語」,不是持觀無量壽佛,也不是持三福;是持什麼呢?就把真實的教法顯露出來,單提這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才是整部《觀經》的心髓和精要,這才是釋迦牟尼佛講這部《觀經》最後的落腳點——持名,持名念佛,執持名號。

  到這個時候,要門定善、散善的蓮花瓣通通凋落了,不講了,不付囑定善、散善,只留下弘願的「持無量壽佛名」,唯把「持無量壽佛名」付囑給阿難,這叫「廢權立實,花落蓮成」,到這個時候,念佛的教法完全獨立出來。

  以上約略解釋蓮花譬喻《觀經》「施、開、廢」三義。(待續)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