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慧淨法師 通俗講演 2019年彌陀誕開示(中)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通俗講演
2019年彌陀誕開示(中)
   首先,第一大點「阿彌陀佛者,眾生之救主也。」有關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的佛,是我們救度的主人,我先來說一件故事,也就是「一個黑奴小孩跟船長的故事」:

  有一條載貨物的大船,航行在煙波浩瀚的大西洋上。一位黑奴小孩在船上做一些搬貨、倒垃圾等等比較卑賤、卑微、雜役的工作。

  有一天,這個黑人的小孩在船尾工作的時候,一不小心跌落在波濤滾滾的大西洋海中,這個小孩大聲呼叫:「救命啊,救命啊!」救命的聲音是最悲切、最感人、最動人心肺的;在大海當中掙扎,喊救命的那種聲音,是很淒烈、很悲切的。可是,無奈風高浪急,任憑他再怎麼大聲呼救,船上沒有一個人聽到。

  這個黑人小孩,眼睜睜的看著這一艘貨輪,拖著浪花越走越遠。求生的本能驅使這個孩子,在冰冷的海浪當中拼命地往前游。他用全身的力氣,揮動又瘦又小的雙臂,努力將頭伸出水面,睜大眼睛,盯著這一艘遠遠離開他的貨船,生怕跟錯了方向,失去了被船救起的機會;但是,漸漸的,這艘貨船愈去愈遠,越來越小,慢慢就看不到了,只剩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

  小孩的身心已經非常疲乏,再也沒有力氣游下去了,身體逐漸往海底沉;他正想放棄的時候,心中浮起了船長慈祥的面容,關愛的眼神,對人親切疼惜的態度。這個小孩就跟自己說:「不可以就這麼放棄,如果船長知道我掉入海中,無論如何一定會回頭來救我的,我要提起勇氣,用生命的最後力量,再拼命向前游。」

  這個時候,船長忽然發現,這個黑人小孩失蹤了。船長直覺,小孩一定是掉入了水裡,就立刻命令這一條船掉頭去找這個小孩。可是船上的其他人有了異議,有人說:「唉呀,船長來不及啦!經過這麼久,不是淹死了,就是被鯊魚吃了。」另有人說:「船長,何必浪費時間,只不過是一個黑人小孩而已,值得嗎?」在那個時代,黑人跟白人的人權是不平等的,黑人的生命無足輕重,只有白人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但是在船長的眼中,白人黑人都是人,生命都具有同等的價值,都應該一樣的愛惜。

  因此,船長不顧大眾的反對,立即嚴格的下令說:「大家都別說了,立即調船返航,去尋找這個小孩。」因此,當黑人小孩氣力耗盡,進入昏迷,即將沉溺的時候,船也正好趕到,把他救起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小孩得救了。小孩醒過來後,他跪在船長的面前,感謝船長的救命之恩。

  船長問他:「你怎麼能夠在海中堅持這麼久呢?」

  小孩回答:「因為我知道船長您一定會來救我。」

  船長問:「你怎麼知道我一定會來救你?」

  小孩說:「因為我知道您就是這樣的人。」

  這個黑人小孩知道船長的為人,船長的愛心感動小孩,小孩瞭解,也信任船長。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也提醒我們,今天我們信仰、信受的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淨土法門。我們對阿彌陀佛的慈悲、愛心救度瞭解多少,有多深的信任,是否相信阿彌陀佛真的會對我們攝取不捨呢?

  世間有一些事情,如果不是到最後,就無法知道結果是成是敗、是勝是負,就如同這個黑人小孩跟船長。儘管人生無常,這世間充滿著未知數,但是,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救度是金剛不變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永遠如此。

  接下來,引用了十八段經文法語的第一段: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這段經文是出自《觀經》,也就是《觀無量壽經》第九觀的地方。由這一段經文,我們就曉得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也就是佛的本質、本體、佛的生命。還有,跟眾生是什麼樣關係?

  所以,這段經文開示了兩點:

  第一,「什麼是佛心?」

  第二,「佛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佛心者,大慈悲是。」釋迦牟尼佛把佛的心下了一個定義,所謂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大慈悲就是佛心。這一段經文主要是在說阿彌陀佛,當然十方諸佛都是大慈悲,可是阿彌陀佛的大慈悲跟十方諸佛是有所不同的。

  可能有人會訝異,「佛佛道同,光光無礙」,佛的境界是平等的,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怎麼會不一樣?是的,佛佛道同,佛的境界是一樣的,可是在因地時發願各有不同,因此成佛之後,救度眾生的能力及所救度的眾生的廣狹,自然隨之而有不同。

  佛的本體是大慈悲,大慈悲是佛的生命;如果沒有大慈悲,就不是佛,就不能成佛。所以,首先為「佛心」下了定義。

  接著再為「大慈悲」下定義。什麼是大慈悲呢?「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所謂,大慈悲就是「以無緣慈」,「無緣」就是無條件的、平等無差別的,是白白的給對方的,這個叫做「無緣」;以無緣的愛心,不講條件的愛心,清淨無條件、不講回報的這一種大愛心。

  「攝諸眾生」,這個「攝」是古文,現在文叫做「救度」,也叫做「攝取」。佛的大慈悲就是攝取眾生,把眾生接引到他的懷抱,接到他的極樂世界;讓這一些眾生離開六道輪迴,讓這些眾生在極樂世界快速成佛,讓這一些眾生也能跟佛一樣的成佛到十方世界廣度眾生。

  好像國王,他攝取太子,使太子將來能夠與國王一樣,行使一國的權柄,這個就是父親的愛。父親疼愛兒子,甚至把兒子的生命看成比他自己的生命更重要,這是一種天性,父愛、母愛的天性。佛愛眾生、憐憫眾生,勝過一切世間的父母親之愛,所以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大慈悲的功能就是救度眾生,絕對性的救度眾生,不講條件的救度眾生。

  慈悲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根本,大乘佛教如果去除了慈悲這個內涵,就沒有大乘佛教。什麼是「慈」?什麼是「悲」?「慈」就是與樂,「悲」就是拔苦;與樂就是給予眾生現生的安樂、喜樂,來生成就涅槃成佛之大樂;拔苦就是拔除眾生現生的苦惱、災難,來生脫離六道輪迴之大難。剛剛說,離開慈悲就沒有大乘佛教,再進一步說,如果沒有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就沒有大乘佛教的特色;因為,顯現佛教最極致的慈悲,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

  阿彌陀佛就是大慈大悲的佛,大慈就是無條件的愛心,大悲就是同體的愛心。無條件的愛心就是任何人都平等看待,無分男女、善惡、親疏;同體的愛心就是進一步把別人當成自己。

  我們常在醫院看到「視病如親」這四個字,也就是把病人看成自己的父母、兒女來治療、照顧。其他的宗教也都強調愛心,而佛教是慈悲的宗教,當然更著重這樣的內涵,最具體的顯現,就是在阿彌陀佛的救度之中。

  阿彌陀佛救度的是怎樣的眾生?是絕對需要被救的苦惱眾生。眾生為什麼會苦惱?因為都有貪瞋癡,將來必定墮入三惡道。凡夫眾生,對內都有想追求而追求不得的心;對外也有不滿的憎恨,對許多的人事物也有不平、忌妒、氣憤的愚癡;身體將來有老邁之苦,還有肉體精神的種種苦惱;尤其是生生世世,因為殺生、吃肉、偷盜、欠債、邪淫、妄語、欺詐、毀謗,造作了數不盡的罪業。

  這些煩惱罪業我們沒有力量斷除,這些債務我們沒有力量償還,因此必將常淪六道苦海。這樣的話,就必須靠強有力的救度者,救度我們離開三界六道的輪迴之苦,甚至,還要救度我們到究竟安樂的境界。阿彌陀佛就是這樣救度我們的一尊佛,是我們的救度者,是我們的救主。

  阿彌陀佛以大願船,在六道苦海中救度我們,所以,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佛,阿彌陀佛以無緣慈悲救度我們,不講任何條件,是冤親平等的。就如《金剛經》所講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把我們看成他自己,想拔除我們三災八難、三途六道之苦,使我們證得涅槃之樂。這就是「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的內涵。

  從結論來講,阿彌陀佛是如何來救度我們呢?阿彌陀佛是以他的名號來救度我們。阿彌陀佛的名號具有「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也具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慈悲」。佛是名體一如,佛本身的功德、生命,是跟他的名號在一起的,名號就是佛的本身,佛的本身就是名號;離開佛的名號,找不到這一尊佛,離開這一尊佛,沒有「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尊佛的名號。阿彌陀佛以名號廣度眾生,所以任何眾生,只要一輩子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將來就能夠往生彌陀淨土,就能夠成佛度眾生;今生今世就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消業障、開智慧、保平安、得到貴人相助,能夠事事吉祥圓滿,這個就是阿彌陀佛以名號來救度眾生。

  接下來第二點: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
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大經》)

  這一段經文出自《大經》,也就是《無量壽經》「發起序」的地方,這段經文名為「如來出世本懷文」。

  每部經都有「發起序」,內容是說明之所以會講說這部經的因緣。由這一段經文就可以知道,佛之所以出現在世間的本懷是什麼,目的是什麼;也可以知道《無量壽經》就是如來出世的本懷經,這段文就是如來出世的本懷文;乃至於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十方諸佛出現在世間的目的,是十方如來的本懷。

  這一段經文總共三十二個字,一方面顯示如來出世的本懷,就是在講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利益;另一方面顯示,《無量壽經》在整個三藏十二部經當中,是屬於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經。

  如果,就經典上來講本懷經的話有兩部,一部是《法華經》,一部是《無量壽經》。《法華經》說:「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也就是「開示悟入」;這一段經文是在《法華經》,不在別的經典,所以,《法華經》就是如來出世本懷經。可是,《無量壽經》這一段經文也有談到,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的目的,所以,這段經文也是本懷文。《無量壽經》也是本懷經。

  如此一來,這裡就有一個衝突,比如說,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國王,不可能另外又有一個國王跟他同等的地位。整個三藏十二部經來講,本懷經應該只有一部不可能是兩部,除非《法華經》跟《無量壽經》的內涵系統是一樣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則不論是《法華經》還是《無量壽經》都是本懷經。但是,《法華經》跟《無量壽經》的系統是不一樣的,那到底哪一部經,才是真正如來出世的本懷呢?可以說兩部經都是,只是《無量壽經》是本懷中的本懷,《法華經》不是本懷中的本懷。

  怎麼說?《法華經》主要是引導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進入佛的境界;而《無量壽經》不只是引導聲聞、緣覺、菩薩都能夠成佛,乃至於人乘、天乘,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五乘都能夠平等的進入極樂世界,同樣平等的獲得成佛的功德利益。乃至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眾生,也能夠跟五乘的眾生一樣,平等的進入極樂世界,平等的成佛。

  所以,以這兩部經來看的話,《無量壽經》才是本懷中的本懷。因為《法華經》只能夠使依之修行的三乘聖者成佛,不能夠使人乘、天乘,乃至三惡道的眾生成佛,唯有《無量壽經》所講的彌陀的救度,才可以使九法界的眾生統統成佛。

  接下來,我們約略就經文來瞭解,在這裡把這一段經文分為六段:

  第一段「如來以無盡大悲」,第二段「矜哀三界」,第三段「所以出興於世」。第四法「光闡道教」,第五段「欲拯濟群萌」,第六段「惠以真實之利」

  前三段經文顯示兩個內容:

  一個顯示如來的大悲無盡。如來有無量的、無窮的、無邊的大慈大悲,只要成佛,就有這樣的大悲。

  另一個顯示對象。這個大悲的對象是誰呢?就是三界的眾生,如來的無盡大悲矜哀著三界的眾生。「矜哀」就是同情、憐憫,想要給他拔苦予樂,這個就是「大悲、矜哀」的意思。

  三界是苦,《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包含「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在我們的理解上,三惡道是純粹痛苦的,人道是苦樂參半的,天界是享受天福之樂的,所以三界眾生有苦也有樂。但是,從究竟上來講,三界都是苦。所以,佛陀在《法華經》說: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三界中,不管在哪一界,到哪一個角落,都是不安全的、不安穩的、不安定的。這一種不安,這一種恐懼,這一種痛苦,釋迦牟尼佛用「火宅」──燃燒的房子來形容。這種形容,可以說是非常的深刻、絕對性的。火在燃燒的房子怎麼能夠住人?火在燒的房子,裡面的人、所有的東西,肯定都會被火燒成灰燼,不痛苦、不恐懼嗎?

  不只三惡道是苦,人道也是苦,乃至天界也是苦,色界、無色界天也是苦。為什麼?樂只是短暫的,樂過了,天壽盡了,苦就來了,所以不究竟。《地藏經》就說:

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天人五衰」,天壽已盡,就有可能會墮入惡道,《涅槃經》就說: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即使出生在色界天,或出生在無色界天,禪定功高,達到非非想天的境界,壽命八萬四千大劫,可是壽終之後「還墮三惡道中」,還是跟以往一樣的墮落到三惡道受苦。

  因為三界六道是循環的,或者出生為人,或者上生欲界天,或者下墮餓鬼道,或者生到無色界天,或者又墮落地獄循環。除非是脫離三界六道,否則永遠都在三界六道裡面輪迴。

  所以,三界六道的善跟惡,其實往往是隨因緣而異,本質一樣是無常不定的,「五戒十善」跟「十惡五逆」的本質也是如此。我們有時出生在天界,因為過去世圓滿了五戒十善,乃至於以四無量心、修四禪八定,而上生色界天、無色界天,可是壽命到了,過去的業力來了,又墮落三惡道;三惡道盡了,又上生三善道。所以,在三善道跟三惡道,來來去去、循環往復。

  這表示善跟惡、惡跟善幾乎是在一起的,轉個身就是天界,再轉個身又是三惡道。所以,惡不應該做,會墮落三惡道;善應該做,會離開三惡道。但是,善未必可喜、可欣慕,為什麼?不究竟。如果執著於這一些善,那永遠都會在三惡道。為什麼?在三惡道的時間比較長,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能出生在人道、天界的少之又少;其實出生天界,我們不用夢想,能夠出生為人,就很有善根福德了。

  學佛不是盲目的學佛,要徹底瞭解法,同時要如實的認清自己的根性,否則的話,這一輩子的學佛,只不過是結個因緣,還會繼續輪轉。如果能夠如實的認清自己,而選擇合乎自己的法門,那就能夠解脫。

  八萬四千法門之中,能夠合乎自己根性的法門只有淨土宗,不是天台宗、華嚴宗,不是三論宗、唯識宗,也不是禪宗、密宗,那律宗更不用講啦。所以,學佛的人可以靜靜的思維,人生的目的、修行的目的、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我現在得到了嗎?達成目的了嗎?如果沒有達成的話,所謂「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如果現在突然間心臟停止的話將怎麼辦?豈非繼續輪轉嗎?

  在無常的催迫之下,每一個修行者都應該在當下就尋找出解脫的法門,今生今世就必須要獲得解脫,想寄望於來世再繼續修行是相當渺茫的,因為來世能夠當人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生生世世都能夠繼續當人,生生世世都能夠遇到佛法,那更是難上加難了。

  現在的佛法逐漸變質了,怎麼說呢?佛法的基本是解脫生死輪迴,沒有講到解脫生死輪迴的就不是佛法。縱然強調人間佛教的善,力行人間的善事,但那頂多還只是人乘,這一輩子所做的善事,下輩子能夠生而為人,那就算功德很大,根本還談不上生天。所以如果只是一直強調這樣的內容,那就不是佛教了。

  因為儒家也講善,道家也講善,法律也講善,其他宗教也講善;但是,佛教有它的特質,有不共於世間的善。在哪裡?在於「解脫道」,有到達解脫的次第,只是其他各宗派的解脫次第都是難行道,末法時代的我們根本做不到。幸好彌陀救度的淨土法門是任何人都可以擁有,是今生圓滿、一世成就的。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意思就是,諸佛如來,都是以他本身的無盡大悲,憐憫三界的眾生,所以才出興於世。這三段經文清楚明白的說出,如來是抱著大悲矜哀三界,乃至要救度三界眾生,才出興在於這個世間的。當然,這裡講的無盡大悲,有另一層涵義,就是諸佛如來都是以阿彌陀佛的大悲來宣講彌陀救度的法門。

  怎麼說呢?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七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不成佛便罷,如果成佛的話,他要使十方如來來讚歎他的名號。所以說「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所以十方世界的諸佛如來都一定會來讚歎稱揚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特別在第十七願發了這樣的內容。阿彌陀佛是為了好名嗎?為什麼他成佛了,希望十方諸佛都來讚歎他,目的是為什麼?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十方眾生。

  十方世界都有十方諸佛,有十方眾生,阿彌陀佛希望十方諸佛在他的十方眾生當中講阿彌陀佛的救度,使十方世界的十方眾生,都能夠當生信佛救度,念佛名號,而往生彌陀淨土,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自自然然十方諸佛出現在世間的時候,始終都要講授阿彌陀佛這一個法門。所以,這裡的「以無盡大悲」,就是以阿彌陀佛第十七願的無盡大悲,有這一種涵義。

  「光闡道教」,一般所說的「如來」之意,近的來講是指釋迦牟尼佛,遠的來講是指未來佛。凡是佛出世間,都要講授彌陀的救度,首先就「光闡道教」。「光闡」就是光大、開講、闡述的意思;而三藏十二部,這些都涵蓋在「道教」當中。不管小乘或大乘,大乘之中顯教密教,包括天台、華嚴、三論、唯識、禪宗、密宗、律宗,這些都是屬於「光闡道教」的內涵。

  給予眾生真實之利的經典在哪裡?在淨土三經。總之,「光闡道教」的「道教」是指淨土三經之外的所有經典;

  「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的經典,就在這一部《無量壽經》,內涵就是阿彌陀佛的救度。

  「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拯濟」就是救度,古文叫拯濟,現代話叫做救度;「群萌」就是眾生,也叫做有情、群生或庶類。「拯濟群萌」就是救度六道的眾生,出離輪迴之苦,同時給予真實的利益。

  「真實之利」,是什麼利益呢?有一句話說「世間虛假,唯佛是真」,這個世間不論是動物、植物、礦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太陽系、銀河系、整個大宇宙,這一些都是虛假的,為什麼?若是真的話,必須本來就這樣,永遠都這樣,不會變化;可是世間的一切都只不過是一時因緣和合,並沒有永恆不變的真實。只有一個是真的,那就是「佛性」,唯佛是真。所以,諸佛如來之惠以真實之利,就是給我們成佛的利益。

  那給我們成佛利益的是指哪個地方呢?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為,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只要往生就必定成佛,只要成佛就必定廣度眾生。因此,第十八願也叫根本願,也叫念佛往生願;這一願,就是這裡講的「真實之利」。

  所以,《無量壽經》的「流通文」,釋尊就付囑彌勒菩薩說:

佛告彌勒: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即使出家修行,深山古剎閉關好幾十年,從出生、童貞入道、修行到一百歲,反省的結果是,煩惱不用說斷,一點也沒有降伏。即使深入經藏,把三藏十二部經都滾瓜爛熟的背下來,但是,臨終的時候一點也用不上,毫無把握。即使年輕的時候,能夠入定幾個月,但老邁氣衰的時候,再也不能入定了,甚至臨終躺在病床上,才曉得一生所學,到最後都用不上。

  自覺以自己的力量不能救度自己的時候,聽聞到彌陀名號的救度,絕處逢生,喜極而泣,這叫做「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從此他就念念相續,口稱「南無阿彌陀佛」。

  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時間是假的,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只有起心動念而已,沒有其他。如果不起心動念,就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萬物,可以說超越一切了。

  總之,我們一生所學,不管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也好,或者是內心寂靜禪定功高也好,乃至功德很多很大,在死的面前,一點力量都沒有。

  所以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彌勒菩薩的名字,特別提醒彌勒菩薩說,你要知道喔,聽聞彌陀救度名號而歡喜踴躍的這個人已經得到了大利。「大利」是什麼呢?「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大利就是無上功德。所有的功德當中,除了佛的功德之外,一切都是「有上」。所以這裡的「無上功德」,就是成佛的功德。

  世出世間的功德,唯有成佛的功德才是真實的功德,其他都不是真實的功德,其他是權假方便。所以「惠以真實之利」與流通文所講的「為得大利」的利是一樣的內涵,是指第十八願念佛的功德。也跟《阿彌陀經》所說的「我見是利,故說此言」的這個利內涵一樣,都是指成佛的利益。

  念佛就能成佛,有這樣的利益,不念佛就沒有這樣的利益。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就會得到這樣的利益;否則的話,就沒能得到這樣的利益,就會失去大利。就像《無量壽經》最後所講的,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是「為失大利」,不懷疑的話,就是「為得大利」。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一些地方,白紙黑字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靜靜的看、細細的體會,幾個地方彼此融會貫通,自然意義就能夠呈現。

  「拯濟」以現代話來說就是「救度」,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有救度的佛和被救的凡夫,有「救度」和「得救」這兩件事。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對此重點都應該先要研究清楚。

  什麼叫作「救度」和「得救」呢?以雲梯救火喻及大船救溺喻作說明。

  雲梯救火喻:若以火宅和苦海來譬喻,釋尊於《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又於《無量壽經》說「如來以無盡大悲衿哀三界」,三界猶如火宅,無論是三惡道也好,人間、欲界天也好、色界天也好、無色界天也好,都像火宅。我們處在三界當中,如同身陷在一個空間很大的宅院當中,四周都是漫天的大火,火焰非常旺,所有能夠逃生的出口都被火封起來了,我們根本無路可逃。而救火的人在外面,也無法進入將我們救出,在這樣的情況下,裡面的人只有被火燒死的命運。眼看就要被燒死了,可以說非常危急。就在這千鈞一髮之時,消防員突然從空中降下雲梯將我們救出,令我們絕處逢生,終於,我們得救了,這就是「拯濟、救度」的意思。這就是三界火宅中的救度,這是以救火來作譬喻。

  大船救溺喻:若以救度溺水之人來作譬喻,前面提到的「黑奴小孩與船長」的譬喻,是最貼切的。釋尊以苦海無邊譬喻三界六道輪迴之苦,在三界六道的苦海裡面,我們在水中浮沉,「浮」就是出生在人間、天上,「浮」的時間比較少;「沉」就是在三惡道中,「沉」的次數比較多,時間也很長。我們在茫茫無邊的六道苦海當中,浮沉、掙扎、呼喊,經過很久的時間,可是都沒有人聽到,儘管呼天叫地,也無人相應,因為四周沒有任何船隻經過,當然也沒有救生人員。雖然他也會游泳,但這時已全身無力,眼看自己就要沉入水裡,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快要溺斃之時,忽然間一艘大船快速移近,放下了救生艇,救生人員迅速將我們從水裡拉出,救入船中,絕處逢生,自己就得救了。

  可知,在命懸一線的危急中被救出,即是「得救」,即是「拯濟」的意思。

  一個人掉到水裏淹得要死了,我們不能要求他這樣划動手臂,那樣划動手臂⋯⋯就不能論他游泳的技術了;要論,只論怎樣去把他救起來。

  我們在三界的生死苦海當中沉浮,如果想要出離,只論是否有人來救我們。如果沒人來救我們,我們只有墮落下去。所以,只論阿彌陀佛,不論其他。

  我們凡夫都是群萌,在三界火宅裡面,受「生、老、病、死」之火的燃燒,受「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之火的燃燒,受在六道來來去去、無窮無盡的輪迴、無窮無盡的造業之火的燃燒。現在,佛降下雲梯將我們救出火宅,曠劫以來我們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在六道苦海浮沉至今,非常痛苦,非常悲慘,現在阿彌陀佛用他的大悲願船,將我們從六道苦海救起來,這就是「救度」「拯濟」的意思。

  「惠以真實之利」,「惠」就是恩惠,惠賜的意思,也就是白白得到他人的東西。譬如,有一位員工去上班,做一天工,領一天錢,或者一個月領多少薪水,這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因為是他勞心勞力付出所應得的,無所謂恩惠不恩惠。如果去上班,沒有領薪水,這樣就不合道理。所以,上班付出了時間、體力,領薪水,很合理,是公平交易。但是,在此世間如果沒有去上班卻可以領薪水,那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對方白白要送給我們。

  這位員工,他每個月上班領薪水,可是有一天他身染重病,沒辦法上班,住在醫院裡,不但沒有薪水可領,還要付很高額的醫藥費,可說已經付不出醫藥費,甚至連家裡的生活都產生問題了。所幸,他老闆非常有愛心,財力也很豐厚,他親自帶著禮物來醫院探望這位員工,並且跟他說::「你這麼不幸,身染重病還經濟困乏,沒有關係,我為你支付醫藥費,你雖然無法上班,但是每月的薪水我也照常付給你,你出院以後需要調養身體的費用以及家庭的經濟也完全由我來負擔。」也就是說,他一生生活中的一切需要,這位老闆都完全負責,這樣說起來,這位老闆對他的員工有恩惠嗎?是有恩惠,因為是白白來送給他的,他白白得到的,這叫「惠」。

  阿彌陀佛惠賜功德給我們這些十方造罪、造業、受苦惱的群萌,讓我們可以離開苦海,而且往生淨土而成佛,這叫做「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真實之利」,真實和方便是相對待的,不是方便善巧的利益,而是究竟、徹底、最高的利益,簡要來說,就是成佛。從凡夫初發心精進修行到達成佛有五十一個階層──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每一階層都不同,除非是到達妙覺菩薩,也就是成佛,這樣才是真正的究竟與真實,否則都還在中途、方便之中。

  現在,釋迦牟尼佛惠賜我們的彌陀救度法門是真實利益,不是方便利益,是最上、最究竟的利益,也就是成佛,這樣的內容在《無量壽經》就已經明白的顯示出來了。

  這段「如來出世本懷文」是在說明,釋迦牟尼佛要將彌陀救度的法,白白送給我們。那釋迦牟尼佛會將這個法送我們,追根究柢就是來自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當中的第十七願。阿彌陀佛發願說,他若成佛,一定要使十方諸佛都來讚歎、弘揚、稱念他的名號,同時引導十方眾生仰慕極樂世界,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就有這種甚深的含義。

  所以,我們學佛應該要瞭解,有一個救度的法門,有一個被救的現象,這個法門就是淨土法門,就是念佛的法門。

  一定有人會想,念佛不是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不是還要禪定上的一心不亂嗎?單單只講念佛,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往生呢?在此我們可以肯定的回答,是的!就是這麼容易!因為「此事在佛不在我,我們只要相信、接受救度──稱念名號就可以」。

  所以,龍樹菩薩說我們這一個法門叫「易行道」。「易行道」的定義是說,教理上的瞭解是容易的,行持上的實踐也是容易的。不論是上等根機,出家苦修的做得到;即使是一般下等根機,士農工商忙於社會的事業、交際應酬、家庭種種,也能夠做得到。也就是說,只要依他的根機來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出家就出家,在家就在家,有時間、沒時間,各有不同的根機。十方眾生根機各各不同,阿彌陀佛說:「十方眾生啊,你們只要依各自的根機念佛,這樣,從此時此刻起,你們時時刻刻都在我的光明攝取當中,直到臨終,不會有任何遺漏。」

《觀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光明」是哪一尊佛的光明?是阿彌陀佛的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普照十方世界的功能力用是什麼?簡要來講有兩點:

  第一點是「調攝」。調攝我們來學佛;學佛之後,進入淨土法門;進入淨土法門之後,曉得阿彌陀佛是一位大慈大悲,具足愛心、平等、無條件救度的佛,這個就是「調攝」。

  第二點,信受之後就「攝取不捨」。所以念佛的眾生,永遠在阿彌陀佛光明攝取不捨當中。

  什麼叫「攝取不捨」呢?有關「攝取」二字,前面有簡略解釋,現在做一個譬喻。

  有一對父子在家裡睡覺,突然間下了大雨,雨水淹到了床鋪,怎麼辦呢?一定要趕快離開嘛,對不對?那麼爸爸就跟兒子說:「我的兒子啊!你抓住我的腰帶,爸爸是游泳冠軍,會游到安全的地方。」可是還沒到安全的地方,兒子疲累了,抓不住了,結果淹沒在大水之中。假設當時爸爸跟兒子說:「我的兒子,不要害怕,爸爸把你抱在懷中,爸爸是游泳冠軍,再怎麼樣的大海大浪,對爸爸來講都沒有障礙,很安全的。」所以,這個父親一方面把愛子抱在懷中,一方面輕而易舉的就游到了安全的地方。各位蓮友,這就是「攝取不捨」。

  所以,阿彌陀佛把我們念佛的眾生抱在懷中,永遠不會捨棄我們,一直到臨終把我們帶入極樂世界,這個就是「攝取不捨」。

  因此,我們對「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個攝取的內涵要正確的瞭解,這樣念佛一輩子就會安心,不會忐忑不安。認為我念佛的時候想要寂靜念佛、心無雜念的念佛,愈是這樣想,愈是不能寂靜的念,愈是妄想紛飛,從來沒有一刻是沒有雜念的。其實,這是很自然的,因為我們出生在這個「欲界」,也叫做「散地」;散地就是心是散亂的,要入心一境性,甚至進入禪定,那是很不容易的。

  這些,阿彌陀佛都知道,所以阿彌陀佛說,你只要念他的名號,他就知道了,他就攝取不捨了。不管你念佛有沒有什麼功夫,有沒有功夫成片、夢寐一如,也不管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個跟往生沒有關係;也不管我們有沒有其他功德,功德是多是少,都也不管,因為,往生的正因就在這一句名號。乃至臨終昏迷就昏迷,病苦念不出來就念不出來,阿彌陀佛都知道。

  這一句名號就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其他的功德跟極樂世界不相應,也不是往生的資糧。

  我們負責平生憶佛念佛、想佛念佛,阿彌陀佛負責攝取不捨、臨終接引。所以,一個念佛人,現在已經跟阿彌陀佛在一起,被抱在佛的懷抱當中;阿彌陀佛的心中有念佛的眾生,念佛眾生的心中有阿彌陀佛,機法一體,佛凡不二,一體不離。

  念佛的人要瞭解這個道理,否則自己就會被自己嚇到,產生無謂的煩惱與不安。 (待續)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