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淨土宗北北區(台北市、新北市)各道場,今天聯合舉辦「中元念佛超薦法會」,大家懷著萬分虔誠、期盼的心來到這裡,目的是希望念佛超度我們過往的父母,或七世父母,乃至歷代祖先、冤親債主,這是很有意義,很值得的。
農曆七月十五日,在中國民間稱做「中元節」,在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自古以來,在這一天,不管佛教道場或道教道場,或民間廟宇,幾乎各地都有舉辦超薦法會。
中元節和超薦的習俗,其實跟佛教大有關係,是根據佛教的《盂蘭盆經》而來的。《盂蘭盆經》主要是說目連尊者孝心度母的故事。故事很感人,給社會民間,給世世代代,留下了很有意義價值的事相,值得我們去瞭解它的內涵,而進一步以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容易做得到的,直接有殊勝效果的來做。
首先,約略解釋《盂蘭盆經》的內容,並談到事後的演變,以及到現在,我們要怎樣容易圓滿達成《盂蘭盆經》要達成的效果。
一、釋經名
《佛說盂蘭盆經》,經名六個字,內容文字也不多,八百多個字,是西晉時代,月氏的地方,三藏法師竺法護所翻譯的,收藏在《大正藏》第十六冊。
「佛說盂蘭盆經」,「佛」指釋迦牟尼佛。
「說」,是釋迦牟尼佛所「說」。
「盂蘭」,是印度話,翻譯成「倒懸」。「倒」是顛倒的倒,「懸」是懸掛的懸。意思就是如同一個人頭下腳上,被綁著吊在半空中懸轉,這樣是非常不舒服、非常痛苦的。所以「盂蘭」翻譯成「倒懸」,是顯示其痛苦。
「盆」,是中國字,就是缽、碗,放食物的東西、器具。
「經」,凡是佛所說的都稱為經,如果是菩薩或祖師著作的,就稱為論、疏,或者是著。
二、解正文
「聞如是」,一般經典都是四個字「如是我聞」,或者是「我聞如是」,不過意思都是一樣的,就是阿難尊者聽聞下面這樣真實的內容。這裡略掉「我」,是避免執著。因為一般人說我,是有我執,佛教就是要破我執。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某一個時間,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地方,講了這一部經。這跟講《阿彌陀經》是同一個地方。
欲餉亡母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大目犍連尊者一開始獲得阿羅漢果,而有了六種神通。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那個時候,他想要度脫父親母親,報答養育他的恩德。父母對我們的恩,所謂昊天罔極,比山高,比海深。經文說「報乳哺之恩」,用「乳哺」兩個字來代替父母深重的恩。生而為人要有人格,而最基本的人格就是孝,如果生而為人沒有孝心,那就不是人,失去了人格,下輩子要再當人是不可能的。
所以為人應該心存孝心,對父母養育之恩要知恩、感恩、報恩,乃至對於世間一切我們都要心懷感恩。感恩、報恩,最根本的就是讓父母解脫生死輪迴,才是真正的知恩、感恩、報恩。假設父母依然在六道輪迴,那兒女的孝心就還沒有完全達到。
孝,有大、中、小,真正的大孝就是要讓自己的父母脫離生死輪迴。從《經》上來講,要達到這一點,只有我們念佛,自然就能夠度脫過往的父母、祖先往生極樂世界成佛。
目連尊者以前還沒有得道,當然沒有力量救度他的父母,也不曉得他的父母在何處。現在已經得道了,具有六種神通,所以首先就想度脫他的父母。
「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道眼就是得道之眼通。眼通分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裡的道眼是指天眼通。
「觀視世間」,觀察三界六道。世間有「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器世間」是指三界六道的依報環境,「眾生世間」指我們眾生,也就是六道中的四生九有。觀看天界,母親不在天界,觀照人間,母親不在人間,那肯定是在三惡道。先往地獄道觀察,幸好不在地獄道;可是往餓鬼道一看,母親在餓鬼道。
餓鬼道的鬼主要有三種:有財鬼、少財鬼、無財鬼。再展開來,每種又有三種,便成九種。他的母親,是這三種當中的無財鬼,是真正的「餓」鬼。無財鬼就是連吃的、穿的都沒有,甚至要喝一點水也不可能。乃至於即使有食物來到嘴邊,也會化成火炭,不能食用,所謂「五百世不聞水漿之名」。這個「五」是形容很多的意思,就要很長的時間連水漿的名字都沒能聽到,何況是親見而食用呢。
出生在餓鬼道是果報,果報一定有因。沒有因,不可能會有這一種果,這顯示他的母親過去世是以慳吝跟貪圖為因,主要是這兩個業比較重,所以牽引到餓鬼道,沒得吃,沒得喝,乃至沒得穿,這是屬於報業。
「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看到至愛的親人在受那一種痛苦,身為子女內心不能沒有感受,可以說是感傷徹入骨髓。因此立刻就以他的缽盛著飯菜,以神通到母親那裡。一般人是不能看到餓鬼道的,更不可能拿東西到餓鬼道的地方給親人。但是目連尊者,因為他有六種神通了。
「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摶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這顯示出他的母親貪吝的習氣很深重,得到缽飯立刻用左手遮住飯,怕旁邊的餓鬼看到來爭搶,又用右手抓著飯,想自己獨享,可是到了嘴邊立刻化成火炭。所謂一切唯心造,因為有這樣慳貪的心,所以才有這樣的現象。
如果她那個時候有一種慈悲平等的心,也憐憫四周的餓鬼跟她一樣苦了很久,餓了很久,多少也分一點給他們,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如果她有這樣的愛心,就會讓她立刻脫離餓鬼的果報。只是,這當然是不容易的,因為苦了那麼久,好不容易這時候可以吃一點,巴不得趕快自己享用。這其實是人性,是眾生性。所謂眾生性就是眾生的本質,人性就是人心(凡夫)的本質,本質是什麼?就是貪瞋癡。
我們眾生都有貪欲、瞋恚、愚癡。假設沒有這三毒,就不至於三界六道輪迴。
反觀自己,如果處在那一種境界,自己又會是怎麼樣呢?所以眾生相就是我相,我相就是眾生相,也就是說,不只目連的母親是那樣,我們也這樣,他所做的就是我們所做的,眾生相就是我相。
目連陳情
「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目連尊者有神通,可是居然沒辦法讓他母親享用,而且他已經斷了煩惱,面對這一種境界還是悲號涕泣。當然,這是一種孝心的顯露,否則的話,已經斷了煩惱,沒有貪瞋癡,當然就沒有情緒,所謂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一些情感的流露,但是在這個時候,一個斷了煩惱的聖者也難免有這一種徹入骨髓的悲痛。因此立刻馬不停蹄地來到佛陀的面前,向佛陀訴說,希望佛陀能夠解救。
許以救方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佛陀說:「你的母親罪根深結」,「罪」是口業的罪,身業的罪;「根」是意業的根;「深」是長久以來的累積;「結」就是很堅固,難以解開、消除。一方面說他母親的罪很重,一方面說你一個人的力量薄弱,雖然已經得了阿羅漢果了,可是面對罪根深結的親人,還是毫無辦法,顯示滅罪是最不容易的。《地藏經》說,我們眾生的罪很深重,「能障聖道,能敵須彌,能深巨海」,所以在罪業的面前,我們要改變果報,那是很不可能的。
「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佛陀就說了,即使你孝順,但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集眾人的力量;但是眾人的力量也要看對象,如果是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這一些並不是學佛法的,也沒有那一種功德力量。誰才有功德力量呢?
「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也就是說,你一個人力量不夠,其他所有人的力量也不夠,其他人的力量其實是業力,不是功德力,有功德力的就是「十方眾僧」。
所謂「僧」,就是三個(也有說是四個)以上的和合僧,六種和合,才能稱為「僧」。如果只是一個人,那只能說是比丘、比丘尼,或沙彌、沙彌尼,不能稱為「僧」。僧,尤其是十方的僧眾才有那威神之力使你的母親解脫餓鬼道。
「吾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我現在就為你說救度的方法,不但使你母親解脫餓鬼道,乃至一切的災難痛苦都能夠離開。「憂」就是內心憂愁,「苦」就是肉體痛苦。
獻供之法
接下來釋迦牟尼佛就講說解救的方法,歸納為五點來說明。
第一「定勝時」,確定殊勝的時間;
第二「發勝意」,發起殊勝的願意、願望;
第三「設勝供」,準備殊勝的供品;
第四「讚勝田」,讚歎殊勝的恩田;
第五「獲勝果」,最後獲得殊勝的利益。
第一「定勝時」
「佛告目連:『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這就是時間「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是「僧自恣時」,這一天也是十方眾僧經過三個月的結夏安居,也就是從四月十六號到七月十五號,整整三個月,大家在一起專一精進修行,這一天要結束了,所以僧眾集合,互相規勸或提醒對方的過錯,使得對方能夠遷善改過、增進德行,這叫「自恣」。
「自恣」,就是「隨意」的意思,到了這一天,僧眾聚集在一起,互相表達,說今天我某某在這裡跟大家自恣,在這段期間如果我的哪些過失我沒有發現到,可是別人有看到、聽到或認為有過失的,請大德們慈悲提醒我,讓我來利用這個時候向大眾僧懺悔改過,這叫作「自恣」。
這是很有意義的。衣服髒了,水洗一洗就清潔;身體髒了,洗一洗就乾淨;地面髒了,拖把拖一拖,地面也清潔乾淨;人的心污穢了,必須要靠懺悔的法水。但是往往「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看不清自己,必須要善知識提醒。不過,末法時代,眾生根機淺、福報薄,若能謙卑接受教導,已是不容易。佛陀的時代,修行人都很謙卑,也老實修行,到了現代,別人如果提醒我們有什麼過失,我們反而不滿意,怎麼可能會謙虛接受改進呢?
第二「發勝意」
「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目連尊者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母親一個人,可是佛陀發起超度在困苦之三惡道中的七世父母的這一種願心,這就是「發勝意」。
第三「設勝供」
「具飯、百味五果」,「具飯」是整體來講的,「百味五果」,是種種的蔬菜、水果、飲食。
「汲灌盆器」,是洗手或洗腳的器具。
「香油錠燭」,香油可以塗抹身體,防治蟲咬,或皮膚乾裂;「錠燭」也叫做燈燭,可以在晚上點明。
「床敷臥具」,就是寢具。
這幾句話是說,在這一天準備僧眾的飲食跟日常用品來供養。
「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盡心盡力,把最好的拿出來放在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僧眾。這表示自己的虔誠。如果虔誠心不夠,就會隨意或隨隨便便。所以愈是虔誠,愈會儘量去備辦自己力所能及的。當然,出家眾的生活簡單樸實,是不需要那樣豐富的,可是對於我們本身來講,那是人的一種極其虔敬之心的表達。
第四「讚勝田」
接下來讚歎殊勝的功德田。
「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在這一天,十方僧眾、聖眾,或山間打坐入定,或樹下經行修道,很多得了四道果,也就是阿羅漢果,都具六種神通自在。
「教化聲聞、緣覺」,前面是自利,現在教化是利他。
「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或者已經登地的大菩薩,示現比丘聲聞緣覺,在大眾當中。
「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他們都同樣一心,沒有分別多少、好壞來接受大家的供養。「缽和羅飯」,即是把潔淨營養的物品放在潔淨的盆子或碗缽。
「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這一些聖眾都是具足戒律清淨的,他們的修行是道德崇隆,如同大海。
這當然不容易,以現在修行人來講,幾乎沒有一個是具備清淨戒的。如果戒不清淨,受這樣的供養,是受不起的,所謂鐵丸銅汁難以消受,將來要披毛戴角來償還。
第五「獲勝果」
「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如果有福報因緣,供養這一些自恣僧,那麼不只是現在的父母,乃至於其他的六親眷屬,在三惡道的,也都能夠解脫三惡道。「衣食自然」,有衣穿,有食物可吃。
「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如果父母還在的話,就會福樂百年;如果已經去世的七世父母,也能夠生天,在天上自然化生,入天華光中,香華光明。這一些都是指天上的境界。
所以方法就是這樣,盡心盡力準備飯食、百味五果、日常用品,然後竭誠盡敬地供養十方聖眾,自然就有這樣的功德,超度現生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
受供之儀
接著又說:「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剛剛講的是施主的供養,現在講的是十方眾僧接受供養的心態。首先要為施主「咒願」,咒願就是祝福,願他現在父母或七世父母能夠離苦得樂,這叫做「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必須是實踐禪定,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息慮凝心」。也就是你施福對方,要專心一意,不可以散心雜話或妄想雜念,甚至要進入禪定來為對方祝福,這樣心法相應才能夠感應道交。所以不是隨隨便便接受的,要有這樣的功德,要有這樣的功夫。
「初受盆時,先安在佛塔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先把這一些食物供品放在佛前,大殿、佛堂,有佛像的地方,之後,大家再為施主一心祝福、迴向,之後便可以接受了。
獲益脫苦
「爾時目連比丘,及此大會大菩薩眾,皆大歡喜。而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這個時候目連尊者以及大會的大菩薩眾,聽到佛陀講解這一種救度祖先的方法,大家都很高興,有了希望,因此目連尊者悲啼哭泣的心情也就完全消釋。
「是時目連其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當下,目連尊者的母親也就在這一天離開了餓鬼道之苦,離開了一劫餓鬼之苦。
流通未來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故。」因為想到自己,也為別人設想,這是佛弟子的存心,何況目連尊者已經得道了。所謂「三寶功德」,眾僧和菩薩眾是僧寶;為對方祝福,說祝福的話,是法寶;在佛前,那就是佛寶。所以三寶具足。
「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此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可爾否?」如果未來世一切佛弟子,想以孝順的心救度父母,乃至七世父母,是不是也可以依佛所教導的用這一種盂蘭盆來救度呢?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佛陀讚歎目連尊者說,哎呀,你很有悲心,很有智慧,這麼快就問這個問題,我正要說呢。
「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幾乎所有人類都包括在內,上至天子以至於庶人,上至國王,下至尋常老百姓,都應該行孝慈的。
「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七月十五日也叫「佛歡喜日」,為什麼?看到眾多徒弟們在今天獲得了這麼高的果位,大家修行有所成就,當然佛就歡喜。「僧自恣日」,七月十五也叫「僧自恣日」。
「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道,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這些經文都很淺白,就不多做解釋。
「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這也容易瞭解。
「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爾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因為佛有特別交代,所有人,尤其是佛門弟子,應該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以清淨的孝順之心報答深重的父母之恩,以盂蘭盆來供養三寶。所以此後,印度每年的七月十五,以及世界各地都在舉辦盂蘭盆齋。尤其是我國南北朝時代的南朝梁武帝,是虔誠的佛弟子,身為皇帝以身作則,每年七月十五都提倡做盂蘭盆齋,很多道場都在效仿,逐漸演變為七月的普度了。
三、五母哭兒
有關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在這裡講一件「五母哭兒」的故事,五個母親同一個時間聚在一起,訴說失去兒子的悲痛。
這是《五母子經》裡所講的。大意是說,在古印度時代,有一個小孩,慧根很深厚,生下來剛滿七歲的時候,就請求母親讓他跟隨一個阿羅漢去出家修行。他的母親拗不過他,只好隨順兒子的意思。
出家成為小沙彌了,經過師父的教導,小沙彌又精勤地用功,因此才過了一年,八歲而已,小沙彌就證得了四種神通,也就是天眼通、天耳通跟神足通、宿命通。有了宿命通就可以瞭解過去世。
有一天小沙彌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間苦笑出來,他的師父在旁邊就問他:「你打坐寂靜,怎麼會心有動亂,而起了笑容呢?」
沙彌回答:「哎呀,我在打坐中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生,覺得很可悲又可憐。」原來小沙彌在定中,看到了自己這幾世以來親生的母親們,正在哭哭啼啼的訴說痛失愛子的心聲。
他說:「我與第一個母親做兒子的時候,出生的那一天剛好鄰居也生下了一個孩子,跟我是同日而生的,可是我不久之後就夭折了。現在這個母親還在世上,她每次看到隔壁的孩子在學爬學走路,就會想到我,所以這個時候也正在想我,而且內心非常的悲愁痛苦,流淚如雨。
我做第二個母親的兒子的時候,我又短命早死。現在這個母親看到別的母親在餵嬰兒的時候,就會想到我,就會悲哀涕泣,想到我怎麼那麼短命,不能夠讓她多餵奶一段時間。
我做第三個母親的兒子的時候,我活到十歲就去世了。現在這個母親正在悲痛哀哭想到我,如果我還在的話,現在就可以跟她同餐共食。可是我已經捨她而去了,她只能一個人獨吃,所以想到我而哽咽悲傷。
當我做第四個母親的兒子的時候,我也是年輕就去世了,現在我這個母親看到人家要娶媳婦,就想到我。如果我還在的話,現在就可以娶媳婦了,可是怎麼蒼天不慈悲,把她的兒子給殺了!所以第四個母親現在也同樣在悲痛、憂苦。
再來第五個母親,就是這一輩子。我七歲的時候因為想修行學道,所以就離開家門。這個母親現在哭哭啼啼地說,她只有我這一個兒子,可是跟人家到深山去修行,不曉得現在是生還是死?是饑還是飽?是寒還是暖?不知道。所以想到這個兒子,就會痛哭流涕。
現在五個母親同在這一輩子,同一個地方,互相訴說失去兒子的痛苦,而不曉得他們所訴說的兒子是同一個人。
我一個人,一個神識輾轉投胎作這五個母親的兒子,讓這五個母親為我悲痛欲絕。可是這五個母親不曉得是同一個人。不只不曉得,也不曉得這世間的一切聚散都是因緣。因緣合就相聚,因緣散就離開,而因緣本來有一天就會分散的。所以愛別離之苦對於每一個人都一定會面臨的,同時又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跟六道的輪迴。如果沒有出家修行,沒有斷除煩惱,解脫輪迴,那麼生生世世這一種愛別離的痛苦都永遠不能解除的。」
這就是五母哭兒的故事。
四、慈母恩重
大家都知道,除了三寶對我們是最慈悲最有恩德之外,在這個世間上,對我們最慈悲最有愛心的是誰啊?是我們的母親。
從十月懷胎到撫養我們長大,母親付出了難以想像的辛勞。雖然小時候母親辛勞的照顧我們,我們已經回憶不起來了,但是從別的母親照顧孩子的那種情景,就可以知道我們也曾經受到多麼大的母親的愛。
長大之後,大家難免感受到這個世間所謂人情冷暖,當人們變得愈來愈冷漠的時候,只有母親對我們的愛是沒有改變的。無論我們身處何方,無論我們是好是壞,母親總是在深切的關注我們。
當我們有成就快樂的時候,不會嫉妒我們,反而會為我們隨喜歡喜的是誰?是母親;當我們失敗挫折、悲傷的時候,為我們著急的是誰?也是母親。所以母親只有隨喜我們,歡喜我們,她不會幸災樂禍,也不會嫉妒計較。對母親來說,這種愛是天性的流露,並且每個人都感受過,或正在感受這種無私的關愛。
這種關愛,我們不只這一生才感受到,在無始以來的輪迴當中,我們都曾感受過許許多多母親的愛。換一句話說,給我們這樣撼天動地的愛的母親有無量無邊。
五、為兒造業
我們有這樣無量無邊的母親,這樣的母親為了撫養我們,她們在付出辛苦的同時,也造下了很多的惡業,跟其他的眾生積下了很多的怨仇。就拿現世的母親來講,為了給我們衣食的保障,她們努力工作,在工作當中就造下了妄語、偷盜……等等很多惡業;為了給我們增加營養,她們一次又一次的買活魚、活雞,其他的活物,親手殺死,之後烹飪給我們吃。正因為為了我們而造下了這些種種的惡業,使得我們無量的母親們一次又一次的沉淪在惡道之中。
我們的母親為我們這樣做,而我們現在做母親的是不是也這樣為兒女在做啊?是,這就是父母為兒女造了種種惡。這些過去的母親她們現在在哪裡呢?她們就在我們的周圍,比如我們身邊的親友、同事,或擦肩而過的路人,甚至包括那個自己看起來總是不順眼的人,她們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儘管她們變了模樣,但是她們對我們曾經付出的那一片真誠,和現在的母親是一模一樣的。
這一些在我們四周的母親,處境還算不錯的,而更多的母親她們則是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在地獄,在餓鬼,在大海深處,在深山野林,她們正遭受著難以忍受的各種苦難或恐懼。
六、超薦往生
對母親的巨大恩德,我們要真心的來回報,而親愛的母親正遭受苦難,我們更應該立即加以救護。今天我們就是要以真誠實意的孝心來回報現世的父母,乃至七世、生生世世的父母。因此下午念佛超薦法會的時候,希望大家竭誠盡敬,希望各位的現生父母,乃至生生父母,都能夠離苦得樂,往生極樂。(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