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中元念佛報恩超度三永日」的第一天。也就是舉辦三天的中元超度,而且是專一念佛的超度。
世間超度的法門與方法,林林總總,非常的多,但在這當中,就是以念佛,全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最方便,也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念佛,不一定要請法師來主持。不管出家在家、男眾女眾、有修行沒修行、是善是惡,只要以虔誠之心念佛,都能夠感應道交。所以,念佛超薦或者念佛祈福、念佛消災,念佛所求任何事,是每一個人都能做的,而且很方便。
而且,也不一定要持經本、法本,不管認識字、不認識字也都可以念佛。因為,頂多就只有六個字,一個聲音。如果拜懺,像《梁皇寶懺》就要一個星期,《水懺》也要一整天,而且要有法本,不認識字就沒辦法誦。
念佛不但任何人都可以念,同時也是任何時都可以念,不一定要在中元節、七月或者是祖先祭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可以念;早晚、時時都可以念。就像弘願念佛會是天天念佛,長年無休。所以,是天天都在超薦,都在消災,都在增福增慧,不必假藉特定的日子,只是說環境氛圍讓我們這幾天更感受祖先的恩,所以在心情上、心境上就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念佛也是處處都可以念,不一定在大殿、佛堂、道場。回到家裡,在家裡念佛,家裡就是念佛堂,就是大雄寶殿,也就是彌陀寶殿。走在路上、坐在公車上,或騎車、開車、搭飛機、乘船,不論在什麼地方念佛,那個地方就是我們的道場。
其實真正的道場,真正的彌陀寶殿,不在外面,是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時時念佛,我們的心就是大雄寶殿,就是彌陀寶殿,因為每個當下,阿彌陀佛就住在我們的心中。
究實而言,一個念佛人,他全身心都跟阿彌陀佛結合在一起的,就淨土宗的名詞來說,叫做「機法一體」、「佛凡一體」。「機」指被救的眾生,「法」指彌陀本身。念佛的眾生跟阿彌陀佛一體不分開,念佛眾生儘管貪瞋癡還沒有斷,儘管業障滿身,每一天都還起煩惱,都還妄想雜念,可是這樣不斷煩惱的凡夫,卻能夠和阿彌陀佛和諧一起,永不分離,從現在一直到臨終,一直到極樂世界,一直到成佛。
淨土法門因為擁有這樣的特殊性與超越性,所以淨土法門統攝所有一切法門,超越所有一切法門。
因為念佛是任何因緣都可以念。也就是說,只要不是在動腦筋、思考事情,做任何事情也都可以念佛的。所以,以念佛要超度祖先,乃至超度所有一切無祀孤魂是最方便的。
大家今天在這裡就是為了超度祖先、超度親人,但是各位蓮友,請問,我們需不需要被超度?(答:需要)當然,我們不是請別人來為我們超度,也不是臨終或死後才來超度,是現在自己就為自己超度,自己為自己超度的方法就是念佛。
每一個人都必須要超度,因為每一個人都還在六道輪迴當中。之所以在六道輪迴當中,是因為每一個人本質上都有貪瞋癡,所以不管做善做惡,都還是貪瞋癡,都還是六道輪迴。只是做善,就輪迴在三善道,所謂天、人、阿修羅;做惡,就輪迴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
但是,人生一輩子檢討下來,可以說惡多善少。為什麼?因為貪瞋癡都比較重,如果貪瞋癡不重,不會到這娑婆世界來。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之所以在這個娑婆世界,都是因為有同樣的性質、同樣的頻率,也就是貪瞋癡特別重。所以,檢討起來,我們是惡多善少。既然是惡多善少,這一輩子身而為人,下一輩子就未必能夠也再生而為人。
因為這一輩子生而為人,是種種因緣的和合,這一輩子人的果報享受完了,那些因緣沒有了,下一輩子要再當人往往是不可能的。況且,我們這一輩子所累積的,又是惡多善少,所以想來生再當人是很不容易的。至於生天,那根本不用妄想。
有一句話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又說:「一飲一啄,無非前定。」也就是說「你會投生在哪一個家庭,你的父親是誰,母親是誰,你有幾個兄弟,兄弟姊妹是誰,你會不會結婚,跟誰結婚,有沒有孩子,生幾個孩子,是屬什麼,屬老鼠、屬牛、屬虎,乃至你會出生在姓什麼的家庭,這個都注定好好的。」總之,一輩子的成敗得失、苦樂禍福、夭壽種種,剛出生就都已定下來了。所謂「落土時八字命」,你的八字是什麼,你的命運軌則就是什麼,這個就是「生死有命」。生跟死以及生死之間的種種,都有它固定的命,這個跑不掉的。一飲一啄,吃多少,穿多少,也注定好的。
然而這個注定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閻羅王所規劃的,是我們自己前輩子、過去世所累積的,形成現在的一種結果。閻羅王有一本生死簿,記載我們這一輩子會出生在什麼姓氏的家庭,會過什麼樣的日子,到哪一年會怎樣去世,都注定好的,這就是陰間生死簿。
大家要曉得,陰間是有生死簿的,只是我們看不到。其實有關生死業報——就是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這些因果報應,在佛法上都有講,差別在於佛法只講一個概略性的、大要性的。
陰間有生死簿,陽間也有生死簿,在哪裡呢?在命理書裡面。也就是說「八字、紫微斗數」或者是「鐵板神數」。只是說會不會算,會不會看。如果能夠算、能夠看的人,單單看我們的八字(正確的八字),然後去找命書中相對應的條目,就可以把我們今生的命運一條一條的列出來,絲毫不差,百分之百,這個是很神奇的。
你出生在哪一個家庭,姓什麼,它都是白紙黑字記載得清清楚楚的,沒有模稜兩可的。姓「杜」,他就記載你姓「杜」。你父親屬什麼?屬牛,就記載屬牛;你母親屬什麼?屬龍,就記載屬龍;有幾個兄弟,排行老幾,哥哥屬什麼,弟弟分別屬什麼,都清清楚楚。有幾個姊妹,個個屬什麼,也記載得清清楚楚。本身有沒有結婚,有沒有孩子,都記載清楚。幾歲出家,幾歲到日本留學,留學回來,就會改變、糾正向來不是很純正的教理思想,這個都記載得很清楚。白紙黑字、斬釘截鐵、鐵口直斷。
但是真能夠算得準的,在台灣要找到一個也不容易;在外地,能夠找上十個也不容易。至於一般算八字、紫微斗數,由於這方面非所專長,所以在這方面算不出來。
有關「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我來講一個故事。
民國八十八年(1999)九月二十一日,台灣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一位林居士受過民間神明的某種訓練而有陰陽眼。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那一天晚上,他到台中縣大里的金巴黎社區去拜訪朋友,他朋友就在這個社區的大樓上。他們很健談,一面泡茶,一面聊天,一時興起竟然聊到半夜一點多,才離開下樓。
到了樓下中庭正要出門而去,突然間看到城隍廟裡面的七將軍、八將軍(民間所講的七爺、八爺)帶著將近二百位鬼神,浩浩蕩蕩,從外面要湧進金巴黎社區的大門。這些鬼神個個手中拿著刑具鎖械,每一個人面容都很森嚴。
林居士心想,這一些鬼神將軍只有在抓人或是保護人的時候才會出現,今天晚上一下子出現這麼多,難道是會發生什麼大事嗎?他就想要看看到底將會發生什麼,所以就偷偷躲到角落,想暗中觀察個究竟。可是,他的動作被七將軍的神目瞥見,七將軍立即大聲喝叱他說:「你躲什麼?想看什麼?這裏沒你的事,趕快回去睡覺!」林居士嚇得拔腿就跑。
離開不到半個小時,就發生了大地震。金巴黎社區倒了四棟十一層樓的公寓大樓,死了七十六個人。加上住社區附近的人,死了四十幾個人,整個社區統計起來就死了一百多人。林居士當天晚上所拜訪的朋友,因為住在樓上,樓塌下來,所以也當場喪命。林居士事後才想到,時間還沒到,可是七爺、八爺、鬼神就已經預先來到,布好陣線準備抓人了。
大家想想,這是不是生死有命?我們會認為地震或颱風、水災、火災、空難、車難、海難之類的是橫死,不是自然的,是意外的。可是,由這一件事,可以知道都各有因果,沒有什麼是意外橫難的,都是注定的。我們覺得地震而死的那些人很冤枉,認為大樓如果蓋得堅固一點,就能夠防多少地震的力量,應該不至於樓倒人死。但其實,不管怎麼樣的預防,該死的時候就會死,這個就是因果業報。
這樣講起來也可以說是「宿命論」,佛陀說「定業難轉」。但是,宿命論或定業難轉是就一般人來講的。就佛法來講,佛法本來就是可以用來改運的,所以佛法是「造命論」。佛法一方面要人了解有善惡因果的報應,一方面也要我們去惡行善,趨吉避凶,不但改變原來不好的因(會導致不好的果),也改變相關的緣,這樣果就會改變了。所以,就一般來講是宿命論,但佛教是要改運,而且要創造新的命運。
我們念佛就是在改命,就是在創造新的命,改六道輪迴的命,成為往生極樂世界的命,獲得成佛的命。因此能夠改運造命的,必定是學佛、念佛的人。因為如果沒有學佛,就不知因果報應,當然也就不曉得要怎麼去改命運了。
但即使學佛卻不懂得念佛,要改命運也非常的困難。因為要改命運而不念佛,那就要修身養性,要行善積德。修身養性、行善積德到能夠改運的,那是要有相當的修行、相當的善事,這是不容易的。佛陀說「定業難轉」,指的就是這一點。
一般人要改比較困難,如果是念佛,那就容易了。一般學佛就是要常常懺悔、天天懺悔、天天發願,也就是發露懺悔,改過遷善。那我們念佛可以說每一句都在懺悔,每一句都在發願,每一句都是在讚歎佛、供養佛。所以念佛,每一句都能消我們的業、增我們的福、開我們的慧。
「生死有命」,修行要先懂得命,所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我們曉得凡夫眾生的命,結果都是死,所以我們也會算命。每一個人他一定會死,不管你生在帝王家,或含著金湯匙出生,再怎麼健康,都一定會死。只不過是死的時間不一定,但由於不一定,會讓我們恐慌,所以我們隨時隨處不得不預先準備,準備一旦死了要到那裡去。這是一件大事,我們一定要先準備好,免得無常一到,手忙腳亂,導致在混亂當中,隨業流轉而去。
人一定會死,百分之百會死,而且死的時候,親人對我們沒有幫助,恩愛的夫妻、孝順的兒女說:「哎呀!老伴或爸爸媽媽,我代替你病,我代替你死,我代替你輪迴。」不可能的,無可相代。所以,死的時候親人無法幫助。死的時候金錢無力幫助,死的時候自己的權位也絲毫沒有幫助,死的時候無論你在世間擁有什麼,都幫助不了你。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眾生都是業隨身,那個「業」有善業惡業,但往往都是惡多善少。念佛的人,也是業隨身,只是我們的業不是惡業也不是善業,是淨業——清淨的業。能夠脫離輪迴的業,這個叫做「淨業」。
中元節是道教的一種習俗,但是道教長期以來受佛教很大程度的影響,甚至也可以說,在中元的這一天乃至七月,民間都做普度法會。每一個道場,每一個廟宇都在普度,甚至處處普度,這證明受佛教的影響是很大的。也可以說是來源於佛教,怎麼講?這是有根據的。佛教有一本經,叫做《盂蘭盆經》,由《盂蘭盆經》演變為盂蘭盆節,七月十五日就是盂蘭盆節,同時也衍生盂蘭盆齋,這一天做盂蘭盆齋的法會。就這樣不斷演變出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度,乃至七月整個月天天普度。
《盂蘭盆經》是什麼內容呢?現在約略跟大家做介紹,讓大家曉得這個中元節的來源。
《盂蘭盆經》說,當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他的大弟子目犍連已經斷了煩惱,證了阿羅漢,因此有六種神通。他為了報答父母的恩,就以天眼通來觀看他的母親究竟身在六道的那一道。他觀看天道,母親不在天道;觀看阿修羅道,母親不在阿修羅道;觀看人道,母親也不在人道。這個很自然的,因為目犍連尊者曉得他母親在世的時候是不信因果,而且慳貪,只貪得而沒有布施,甚至拿不應該拿的,用不應該用的;同時,不信因果,誹謗佛法,就是罪根很重。觀看地獄時,幸好不在地獄,可是觀看餓鬼道的時候,發現他的母親正在餓鬼道受苦。
餓鬼的眾生,由於業報的關係,所以是皮包骨,很瘦。同時長期以來沒有東西可吃,甚至沒有衣服可穿,受著飢寒之苦,而且肚子很大,脖子很細。肚子很大顯示他需要東西,脖子很細顯示任何東西他都吃不下,而且,在餓鬼道也沒有東西可吃。
一看到這種情形,目犍連尊者就很悲傷,即刻在他的缽中放入很多的飯和佳餚,以神通顯現在他的母親面前。他母親看到目犍連拿這些東西來給他,很高興的立刻用左手把那些飯菜圍著,怕其他人發現來搶奪,再以右手將飯拿到口中。可是這些飯啊!菜啊!到了嘴邊,就立刻化成了火炭,根本就不能吃,也吃不下去,有等於沒有,枉費了目犍連尊者一片孝心、苦心。
目犍連尊者是佛陀所有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的,可是他的神通也不能變化出美好的食物來讓他母親沒有障礙的吃下去。面對他母親的苦,他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樣的情境,讓目犍連大叫,悲號啼泣,趕緊來到佛陀面前,向佛陀稟告這一些經過。佛陀說:「汝母罪根深結。」也就是說罪業很深重,而且很堅硬,沒辦法改變,沒辦法消除。就像《地藏經》所講的,我們的罪業「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所以佛陀告訴他,你母親目前的情境「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只憑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
目犍連尊者證得了阿羅漢果,又是神通第一,可是,面對他的母親業報,就像一個毫無能力的凡夫一樣,無可奈何。佛陀就說:「你即使再怎麼樣的孝順,你悲泣的聲音再怎麼樣的聲動天地,天神啊!地神啊!邪魔啊!外道啊!道士啊!四天王神啊!雖然感動,可是他們也沒有辦法來幫助你。」可見人的業力,靠拜神祈福來消除小的災難是可以的,至於大的災難,就不容易了。尤其是大三災、每一個人生死輪迴的災難,拜神祈福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過在這裡講的是要解救母親,讓母親離開餓鬼道。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想出一個方法,釋尊說:「其他方法都不可能,只有靠十方的僧眾,靠所有出家修行人的威神之力,才可以解脫你母親餓鬼的罪業。」
要怎麼做呢?佛陀說,要在七月十五日那一天供僧。為什麼呢?古印度在佛陀時代,佛陀規定出家眾在農曆四月十五日當天就開始結夏安居,靜住修行,住在精舍不外出托缽,專心精進修行三個月,一直到農曆七月十五日圓滿那一天。同時圓滿那一天出家眾會相聚,談一談他們這三個月修行的心得,還有彼此發露每一個人的過失。在過失這問題上,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彼此有什麼過失,藉由互相表白,可以讓彼此改進。
當然,彼此能互相說出對方的過失,只有真修行人才做得到,如果不是真的修行人,那是不可以的,一旦你說出他的過失,他就可能恨你一輩子。七月十五日那一天叫做「僧自恣日」,就是僧眾自我表白過失,或者是請他人指出他的過失。也叫做「佛歡喜日」,因為弟子們修行有進展,佛當然就高興了。所以七月十五日叫做「僧自恣日」,也叫做「佛歡喜日」。
經過三個月的結夏安居,精進修行,出家眾們的功德巍巍,因此,釋尊教導目犍連尊者:「你利用這一天,備辦物品供養這些僧眾,這樣,母親就能夠脫離餓鬼道,乃至七世的父母都能超度。現生的父母,也能夠福樂百歲。」
佛陀如此教導目犍連尊者,用這樣的方法來超度餓鬼道的母親,目犍連尊者依教奉行,當天他的母親就離開了餓鬼道,上生忉利天。
順此因緣,佛陀就交待佛弟子,日後可以善用此殊勝時節,在每一年的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備辦種種的物品,來供養佛、出家眾,以之超度、祈福。因為備辦的種種物品是放在盤子上,所以叫做「盂蘭盆齋」。「盂蘭盆齋」就是物品供養,或者是辦消災祈福超度的法會,就算是齋。
「盂蘭」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就是「倒懸」的意思。倒就是顛倒的倒,懸就是懸掛。也就是說,譬如一個人,被懸掛在空中,頭下腳上,很辛苦。所以倒懸譬喻很辛苦、很痛苦。「盆」就表示解脫,因為用盆子或器具來裝置種種供養品,來供養佛、出家眾,就能夠超度祖先。所以「盆」就是解救、解脫的意思。所以「盂蘭盆」整個中文的意思就是「解救倒懸之苦」,也就是解救、超度墮落三惡道的祖先的痛苦。
因為佛陀有說要年年的七月十五日,所以古代印度佛教昌盛的時代,幾乎每一年的七月十五日都在辦盂蘭盆齋。因此盂蘭盆齋在古印度那個時代,是很盛行的。佛教傳到中國,經文翻譯成中文,經過格義、理解而發揚、倡導之後,在中國地區,每年七月十五日,也都在做盂蘭盆齋。
尤其是南北朝時代,南朝的梁武帝,他身為國王,統治百姓,而且他又是學佛的。他曾經短期出家三次,所以他率身示範、以身作則。到了七月十五日盂蘭盆節這一天,通令全國做盂蘭盆齋的法會,所以七月十五日,就自然形成一個節日叫盂蘭盆節。剛好道教也有中元節,所以就結合在一起了,分不出是道還是佛。只是道家做道家的法會,佛教做佛教的法會。中元節的來源就是這樣。
後來慢慢演變成從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底,天天都在做普度,而且處處做普度,同時擴大作法和超度的對象。也就是說,不只是盂蘭盆齋的備辦物品供養僧眾,甚至是做種種的超薦法會來超薦這個大宇宙,所有無祀的孤魂——有人祭拜或沒人祭拜的孤魂,乃至三惡道,甚至天界也要超度。因為擴大作法,擴大對象,因此就編造出《梁皇寶懺》,乃至放焰口或是《水懺》,更大的法會就是水陸法會。一般也有辦《金剛懺》、《地藏懺》、或者做《三時繫念》,這都是從盂蘭盆齋、盂蘭盆節演變出來的。
在民國七十二年、七十三年(1983、1984),在台北普門寺七月整個月,天天由我主法放焰口。就是七月一日開始每一天的下午二點,就準備上台,到了七點半才圓滿結束下台。那個時候,曉得自己出家不久沒有修行,而放焰口又非等閒之事,如果不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善自控制妄想雜念的話,搞不好是會被鬼神打的。古代很多放焰口的主法人,就曾被鬼神捉弄、修理。為什麼?因為放焰口一方面要專心唱誦,一方面要專心持咒,專心觀想,同時要力求正確。定力不夠的話,本來正當觀想七粒米變成須彌山那麼多,而且色、香、味俱全;可是突然間看到外面下著毛毛雨,想到自己在外面所曬的一件毛衣,結果觀想的東西整個都是毛;甚至有的想到鐵,結果整個食物都是鐵屑,吃不下。在觀想當中起了什麼念頭,那些東西就摻雜那個念頭所想的東西在裡面,結果所有食物全都無法入口了。那些野鬼或者餓鬼,好不容易遇到這個時間可以飽餐一頓,可是你這個主法者卻不專心,讓他們吃不到。因為他們忍受飢餓之苦已經很久了,甚至幾十年幾百年了,所以那些鬼神很憤怒,就會去報復你。這一類的事例,在歷史文獻上的記載,就有好幾件。反過來說,主法者只要有清淨心,具真誠心,也有定力,那多少都會有效果的。不過不容易,總不如念佛。念佛也不一定要出家,也不一定要功高德盛,念佛只要自己虔誠就可以了。
我是在佛光山出家,在佛光山經過八年之後,加上放焰口的因緣,想到自己沒有成就,自己未度怎麼能夠度人呢?因此在七十四年(1985)春天,就向大師請假,一個人到深山去靜修。
因為七月分天天、處處都在超度,所以這一個月也被認為是鬼月,是諸事不吉祥的月,諸事不宜,因此動土、落成、開工、搬家、結婚等等慶喜之事,都避免在這一個月舉行。其實不是的,反而這一個月,佛陀說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是僧自恣日,是盂蘭盆節,是盂蘭盆齋;而且天天都在辦法會,天天都在以孝順的心、報恩的心在做法會。所以,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應該是孝親節,七月這一個月應該是孝道月、報恩月。這一個月大家都在種福田,所以是福田月、功德月,所以這一個月是吉祥月。這一個月天天誦經、持咒、拜懺乃至念佛,這一個月天天都是吉祥天。
所以,時節沒有好壞,一切唯心。因此,我們要時時處處存著一顆善良的心。也就是一般講的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尤其是「百善孝為先」,對自己的父母好一點,巴結一點,體貼一點,這個都可以為自己帶來福報的。
「超度」,何謂超度?「超」就是超越,「度」就是度脫。本來在地獄或餓鬼或畜生,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能離開地獄?離開地獄之後,或許還要到餓鬼道、畜生道受苦,不容易一下子就離開三惡道。所以我們辦超度法會,就是要讓他們當下就超越三惡道那種境界的種種痛苦,這就是「超」。「度」,就是讓他到一個不苦而安樂的地方,也就是度脫。
超度,可以從四方面來講:
一、能超,也就是主法者;
二、所超,所要超度的對象;
三、超法,超度的方法;
四、超處,能夠超度到那裡去。
以超度的方法來講,就有聖道門的超度方法跟淨土門的超度方法。聖道門涵蓋著小乘、大乘,所以小乘也有超度的方法;剛剛講的盂蘭盆齋是通於小乘跟大乘的。大乘有顯教跟密教,密教也有特殊的超度方法。顯教大部分都是拜懺,比較普遍的懺就是《梁皇寶懺》,或是《水懺》,焰口或《三時繫念》這一些也是。
這些一般頂多超度到天界的忉利天——欲界天的第二層天,第三天以上就不容易了。因為有一句話說「純想則升,純情則墮」。純想純情這是欲望,貪瞋癡的輕重,輕的話就往上升,往天界,沒有欲望沒有煩惱就出三界;純情則墮,欲望重就墮落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我們眾生大多是純情的,所以頂多就到忉利天。第三天以上的夜摩天,他們欲望比較輕;到了色界天或無色界天,四禪八定,雖然貪瞋癡還沒有斷,但是降伏著。所以,超度頂多到忉利天。
《三時繫念》三個時段都是誦《阿彌陀經》、念彌陀佛、然後拜啦,包括懺悔、供養、讚歎,每一段也都有幾次的開示。可惜的是,《三時繫念》所開示的都是禪的內容,沒有強調彌陀的功德、念佛的利益和往生極樂的重要。雖然也念佛,也迴向往生西方,但念佛的時間很短。就整個內容來講,可以說因果不太吻合,因為開示的是禪的教理(因),你要他往生極樂世界(果),卻沒有那種鼓勵強調;當然也有念佛,也有迴向,但力量比較薄弱。
所以,內容來講當然是《念佛超薦儀軌》直接、殊勝,因為《念佛超薦儀軌》的五段開示,每一段都在說明這一句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說明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說明彌陀慈悲的無限廣大,說明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極樂世界的涅槃無為。所以,《念佛超薦儀軌》是最直接的。
聖道門的超度,就是拜懺,也就是剛剛講的那一些懺法儀軌。
淨土門則有自力修功德或自力念佛的迴向,這就是自力迴向,另一種比自力迴向更方便殊勝的是他力念佛。這幾個怎麼分別呢?
一、《三時繫念》很顯明的是自力功德來做迴向的,它雖然有念佛但是不專,這就是自力迴向。自力迴向都必須主法者心清淨,怎麼心清淨呢?他不是為了名、為了利、為了賺錢來做這場法會,完完全全就是要超度對方,一心一意要超度對方,沒有其他心念;而且他必須有修行、有定力;這個法會的齋主也必須要有虔誠的心,同時全力的配合。這就是自力迴向。
二、自力念佛迴向,自力念佛就是他不雜修雜行,他也是專一念佛。可是他不曉得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也不曉得阿彌陀佛是主動、積極要來救度我們的,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就已經預先為我們準備救度的功德,含攝在名號當中;當我們知道的時候,方知阿彌陀佛在十劫以前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當我們還沒有開口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已經給我們了;當我們開口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領受到了。他因為不曉得這一些道理,所以他用念佛來祈求阿彌陀佛,以念佛來感動阿彌陀佛,來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以念佛來迴向給阿彌陀佛,以念佛來跟阿彌陀佛做條件交換,這就是自力念佛迴向。
三、他力念佛,就是曉得阿彌陀佛是怎麼樣的一尊佛,然後隨順著阿彌陀佛,以這一種隨順的心來念阿彌陀佛,這就是他力念佛。他力念佛是心中專一,信受彌陀的救度,口中專一稱念彌陀的名號。這樣,每一聲佛號,每一句佛號,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超度的地方,就是到極樂世界,這就是他力念佛的超度。
凡事如果有示現——事情的顯現,一定有它的原理或道理。即使事情還沒有顯現,或不曉得有這一件事情,或要顯明這一件事情的這個因緣果報,必須要有根據——就是講它的理論。它的理論,往往都必須依據佛經。因為佛經是佛所說,而佛不是凡夫,不是普通人,他是證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所以佛所講的話,都是真理的語言。有關念佛超度的理證,也就是經文根據,在那裡呢?有一句話說,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念佛的註腳,六字名號的註腳。也就是說,這三藏十二部經,每一部經都是在解釋念佛,都在解釋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
三藏十二部經,一代經教當中,純粹講阿彌陀佛救度的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三部經。其他連帶講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經典,有二百七十多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三百餘會說法,幾乎佔了當中三分之一的經典。
有關《無量壽經》相同內容的經典有五部,其中有一部《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就說:
經文是說,三惡道之中,不管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阿彌陀佛都要救度他們到極樂世界,讓他們很快就成佛。這顯示阿彌陀佛有慈悲的愛心,要救度三惡道眾生,同時也有不可思議威神功德力,能夠令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乃至阿鼻地獄的眾生,都當下離開三惡道而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這是白紙黑字經文的依據。
同時又說: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阿彌陀佛他時時刻刻、剎剎那那,都是以大慈大悲的心,沒有離開大慈大悲的心,要救度阿鼻地獄的眾生。眾生所有的罪,最重的就是五逆罪(五逆謗法),他的果報就是阿鼻地獄。沒有比這樣的罪更重,也沒有比這樣的罪更深,也沒有比這樣的罪業更難救的。而阿彌陀佛有這樣的愛心,也有這樣的力量能夠救度他。
所以在《無量壽經》就說:
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意思就是說,這三惡道的眾生,同受彌陀無礙光明所照,當下的痛苦就會消除,當下就會離開他的果報,而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地獄是由地獄眾生他們自己業力所化生的,可以當下化生也可以當下化滅。餓鬼道有化生也有胎生,但是往往都是化生的多,而且果報說要轉變也可以轉變的。
就像目犍連的母親,她當天就上生忉利天。又像《梁皇寶懺》,本來就是梁武帝為了要超度他的皇后郗氏。皇后郗氏在生的時候,不信因果,誹謗佛法,而且內心苛刻,常常痛打宮女。她很短命,三十幾歲就去世了,去世後墮落成大蟒蛇之身,就向梁武帝托夢。梁武帝心中悲愍,就請他的國師誌公和尚召集有道高僧,編寫了《梁皇寶懺》來超度她,不久之後,皇后郗氏就來托夢梁武帝,說她已經超度,上生忉利天了。
所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都能夠被超度。當然,如果祖先墮落畜生道的話,能夠當下超度嗎?當下或許不能當下超度,臨命終之後也能夠讓他解脫,或者是看彼此罪業或虔誠心或功德等等的比例,讓他得到利益。總之,念佛就能夠超度三惡道的,這就是經典的依據。
《華嚴經》也說:
「佛身充滿於法界」也就是說,佛的身心都是遍滿整個虛空世界,等於都在每一個眾生的面前。因為每一個眾生,不管地獄、餓鬼、畜生,六道的眾生,都沒有離開法界,所以都沒有跟佛離開。他跟阿彌陀佛其實都是相處在一起的,只是頻率不同,沒能感應道交而已。
好像這個空中,充滿了很多的磁場,電磁波。比如台視的電磁波在這裡,華視、中視、第四台的電磁波也在空中,也在這裡,手機電信的頻率更多。這一些磁波都在自己面前,所以按台視,台視的螢幕就顯現;按華視,華視的螢幕顯現;按中視,中視的螢幕顯現,第四台也是。所以「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他「隨緣赴感」沒有缺失,都是圓圓滿滿的。那麼以阿彌陀佛來講,阿彌陀佛感我們,我們應阿彌陀佛;以我們來講,我們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應我們。而且阿彌陀佛無障礙,不可能感應當中沒有達到結果的。這就是「隨緣赴感靡不周」。
「而恆處此菩提座」,對佛來講,沒有來跟去,沒有內外,沒有大小,也沒有過去未來。因為整個時空法界對他來講就是一個,就是在他的心中,所以是「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
阿彌陀佛感我們,感動我們,阿彌陀佛怎麼感動我們啊?阿彌陀佛為我們發四十八大願,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為我們具足無量德行,阿彌陀佛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把他的四十八願的功德,兆載永劫所積植的功德,凝聚成為一個名號,主動將六字的功德大寶送給我們;阿彌陀佛說,他以他的光明名號來救度三惡道的我們的祖先,所以,就感動我們來念佛。那阿彌陀佛會不會應我們?(答:會)阿彌陀佛會答應我們,滿我們願。這個就是「隨緣赴感」,就是「感應道交不思議」。
阿彌陀佛感我們,我們應阿彌陀佛。那我們念佛,我們信受阿彌陀佛,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窩不窩心?(答:窩心)感不感動?(答:感動)。既然感動,阿彌陀佛會不會不答應我們?(答:會)他就會答應我們。這個就是感應道交,彼此感應道交,這是《華嚴經》所講的。
《華嚴經》所講的經文,也是在為這六字名號做解釋,為念佛做解釋。這個就是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名號的註腳,都是念佛的註腳。「註」就是解釋,註解的意思;「腳」就是腳本、內容。
《心地觀經》也說:
「以其男女追勝福」,由於他的眷屬,兒子女兒們把誦經、拜懺,尤其是念佛的功德迴向給他們的祖先。佛就會隨著他的眷屬的祈求,而放光明,普照地獄。同時,這個無形的光明還能夠演說佛法,而且是深妙法,甚深微妙的法。所謂妙法,「妙」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什麼不可思議啊?能夠使不能的能,能夠使死去的生,能夠使凡夫轉凡入聖,能夠不斷煩惱而得涅槃,能夠往生極樂成佛。這就是「光中演說深妙法」的妙不可思議。
「見佛聞法」,看到光就看到佛,因為佛在那裡?佛在無礙光中。佛在哪裡?佛在這一句名號。佛在哪裡?在你信佛的心中,念佛的心中。所以說「光中演說深妙法」,就會離開地獄,就會往生極樂,就會成就佛道。
總之這三天當中,希望大家特別以孝順的心,感恩的心,真誠的心,專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祝願大家,信佛念佛,祖先往生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