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一、念佛能得大利無上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我們上午簡略地解釋了一下小標題,還沒有引用有關的經證,下面我們來學習:於往生淨土,「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第一,念佛能得大利無上功德。這一條出在《無量壽經》最後,釋迦牟尼佛付囑彌勒菩薩: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這是有名的「付囑彌勒文」,付囑彌勒菩薩。這段文說得很明白:有人聽聞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起「歡喜踴躍」之心,「乃至一念」稱念此名號,那麼,釋迦佛就告訴彌勒菩薩說:「你應當知道,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他得到「大利」,「具足無上功德」。

 

       《無量壽經》所說的「大利」是指什麼利益呢?就是指往生成佛的利益。大乘佛法,利益有大有小,而以成佛作為利益當中最殊勝、最大的利益。

 

       「功德」,說「一聲名號具足無上功德」,那麼,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具足無上功德。

 

       功德也是有深有淺,菩薩的功德都是有上,上面還有佛的功德;成佛呢,具足佛的功德,稱為「無上功德」。

 

       這裏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能獲得「大利無上功德」。

 

       如果修持其他法門,對於我們這樣的罪障凡夫來說,雖然有利益,但不是「大利」,是小利益,不要說成佛,我們自己要達到不退轉、出三界,這個都很難達到,都不可能。即使達到了,相對於成佛的果報來說,仍然是小利。何況我們頂多得到一些人天的福樂,都是小利、有上。

 

       因為在《無量壽經》裏,釋迦牟尼佛在前面「三輩文」當中除了講念佛之外,也提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散華燒香、供養三寶、多少修善……就是其他的行持方法;也提到出家,捨家棄欲、行做沙門等等,釋迦牟尼佛雖然講了念佛和其他的諸行,但是,到最後付囑彌勒菩薩的時候,就只讚歎念佛,稱為「大利無上功德」。這是隱喻:其他的行法,功德雖然有、利益雖然有,但是跟念佛相比較,就不再付囑、不再稱讚,這裏有特別的含義:以念佛為「大利無上功德」。

 

二、念佛福善無邊

       第二,念佛福善無邊──福德善根無量無邊,這裏也舉了一些例子:

經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
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
得福甚多。
不如勸人念佛一聲,
其福勝彼。

 

       如果有人用一四天下的七寶(那就很多了),所有的寶藏,金銀、珍珠、瑪瑙、赤珠……,這一四天下七寶拿來供養佛,還有菩薩、緣覺、聲聞(阿羅漢),這樣,他得的福報非常的多。但是,比較起來,不如勸人家念佛一聲──你如果勸人家念一聲阿彌陀佛,福報超過拿四天下七寶來供養佛菩薩!因為念這句阿彌陀佛,能讓人究竟種善根,乃至究竟成佛。我們雖然用一四天下七寶來供養佛菩薩,所得福德雖然很多,但是仍然是有相的、有盡的;而成佛是無量、無盡的。

 

       在《涅槃經》裏有這樣的經文:

佛告大王:
假令開大庫藏,

 

       國庫裏有很多寶藏。

一月之中,
佈施一切眾生。

 

       一個月往外散失財寶,佈施一切眾生。

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稱佛一口,
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把國庫裏的所有財寶拿出來,一個月佈施一切眾生,那不如人家就稱一口佛,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他的功德跟前面相比,不可較量,沒法比較。

 

       往往有人覺得說:「你專念一句佛號到西方,太簡單了吧,功德太少了吧?應該修這麼多:佈施啊……」

 

       佈施當然好,可是,佛在大乘經典裏明確說「功德過前,不可較量」。你看,我們還不是國王,我們是小老百姓;也沒有一個月,偶爾;也不是佈施一切眾生,是少少地做一點點功德,這樣自己都覺得比念佛超勝了。佛在這裏說:國家的庫藏,一個月之內,「佈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這是佛金口所講,大家要信順。

 

       《增一阿含經》說: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
若有稱佛名號,如搆牛乳頃,

 

       「閻浮提」就是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四事」就是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就是生活必需品。所有一切眾生都由你來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生老病死所需要的一切你都來佈施供養。那麼,如果有人稱佛的名號,哪怕就像擠牛奶那麼短的時間,所得的功德超過上面用四事供養一切眾生,超過上面不可思議倍,所謂:

 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在《大智度論》裏,龍樹菩薩打比喻說: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

 

       有人一生下來,一墮到地上。

即能一日行千里。

 

       他一天就能走一千里這麼遠的路程,這是個比喻了。

 

       走多長時間呢?

足一千年。

 

       我們有人會算賬的,一天走一千里,十天就是一萬里,一百天十萬里,一年三百六十天,多少裏呀?三十六萬里,地球多大呢?「坐地日行八萬里」,地球只有八萬里,那麼,一年是三十六萬里,他一千年,這麼大的地方,地上全部是七寶:

滿中七寶,

 

       他每日能行千里、滿一千年,所過的路程,地上全是七寶,把這些拿來──

供施於佛。

 

       來奉獻供佛──不是供一般的凡夫,也不是供阿羅漢聖人,也不是供菩薩,乃是供圓滿正覺佛陀世尊。那麼,這樣的功德,可以說不可思議、無量無邊,但是:

不如有人,
於後惡世,

 

       在釋迦牟尼佛、在諸佛滅度之後(前面是指現生供養佛),在「惡世」(眾生習性轉惡,惡業增盛),在這個時候呢──

一聲稱念阿彌陀佛,
其福勝彼。

 

       「於後惡世」,你一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得福德超過前面。

 

       你一千年、每天走一千里路、地上都是七寶,以此供養佛的福德,比不上在後惡世一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各位,福德很大呢!各位往生西方夠條件了!雖然我們自己是很少,但這句名號裏包含了一切的善根功德。

 

       這都是佛依我們能夠理解的來比喻,其實這些還不足以比喻,所以,蓮池大師就講: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佛在《阿彌陀經》裏講: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對這句經文,也有人錯解了,以為念佛是「少善根福德」,「你光念佛,是少善根福德;還要再修持別的法門,作為多善根福德」,以凡夫有漏造作淩駕於彌陀名號功德之上,這是不知道佛法虛實,也不知道功德大小。

 

       所以,這幾段經文讓我們明確知道:唯有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才是真正的多善根、多福德,才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因為這句名號所含的福德是沒有限量的,像虛空一樣;其他所修行的種種福德雖然多,像樓房那麼多,像山那麼多,像大海那麼多,但是,這都可以形容、都可以限量,山雖高、海雖闊,和虛空相比,不可為比了。而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呢,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是最殊勝的,一切的善根福德包含在內,而且是無漏、清淨、決定讓我們離生死、證涅槃的善根福德。這是不可相比的。

 

       我們念佛不要抱卑下想,覺得說:「我念這句名號怕不夠吧。」──足了!

 

三、念佛福善同佛

       第三,念佛福善同佛。這是蕅益大師的一段法語,念佛的善根福德有多大呢?跟佛平等。那佛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也得這麼多善根福德: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
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阿彌陀經》裏講: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善根就是因,福德就是緣,叫「善根福德因緣」。

 

       蕅益大師就講:善根,我們自己發的,這是小善根(善根就是心):往生西方淨土,阿羅漢的善根都不夠,因為阿羅漢沒有發廣大菩提心,他的心小,這樣,他因不足;那麼,菩薩發了廣大菩提心,善根厚,可是,菩薩福德還不夠,還沒圓滿。所以,只有阿彌陀佛在法藏菩薩的時候,以四十八大願迴向給我們眾生,我們順佛的願望往生淨土,這樣就是佛的願成為我們的願──佛願我們去往生,我們願意去往生。我們能夠發起這樣的願生心,這樣的因心、起這樣的因,這個因不是我們五濁凡夫自己能夠生出來的,是阿彌陀佛大願迴向給我們、讓我們有這個願生淨土的因心,所以說「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如同我們解釋過的,所謂「推心置腹」,佛懇切地呼喚我們、勸導我們說:「十方輪迴三界、沉沒六道的苦惱眾生,你要往生我的淨土,你不要埋沒在五欲六塵當中!」反反復複地來勸導我們──哎!我們願意去往生了。

 

       所以,我們願意去往生的這個心,完全是佛心來到我們的心中,所以稱為「清淨願往生心」,也稱為往生淨土的決心,這是佛的大願成為我們眾生的「多善根」。

 

       那「多福德」呢?「以大行」,就是《無量壽經》裏所說的法藏比丘在兆載永劫之間為一切眾生清淨修持六波羅蜜,無起無作,修行種種清淨功德,圓滿成就(不像我們凡夫,是有為有漏造作)。法藏比丘沒有貪瞋癡,「無貪無瞋無癡」,一切清淨,發大菩提心、廣做菩薩萬行,這樣所修持的一切功德回施給我們眾生,作為我們的福德,這樣,因緣和合,必生淨土。所以,我們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法藏比丘在因中的誓願,還有他萬行的功德,都含在這句名號當中。

 

       比如說世間的帝王,帝王稱帝之後,他就有個帝號,這個帝號代表什麼呢?代表他當初想統一江山的願心圓滿了;也代表他幾十年之間南征北戰,終於一統天下了。所以,帝號來得不容易,所有的文功武略都含在帝號當中。

 

       阿彌陀佛成佛,兆載永劫的修行,破除一切魔障,斬除一切煩惱,為眾生修持一切功德,能夠償還眾生一切的業債,這樣,所有的功德都濃縮在六字名號之內。所以,六字名號裏邊包含一切。

 

       世間帝王,他成了帝王了,也不過是擁有一個帝號而已,不然,他人還是那個人。但是,他因為有這樣的實德,才有這樣的號;有這樣的號,代表有這種實際的權威。

 

       阿彌陀佛成佛了,他有這樣的實德(真實功德),才稱為無量光、無量壽的佛,稱為阿彌陀佛。那麼,這句名號就包含了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所以,因地的願和行都包含在果上的名號當中。

 

       阿彌陀佛把這句名號回施給我們,我們來稱念,念念之間,佛的功德成為我們的,「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跟佛相同,沒有差別,「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每一聲佛、每一聲佛,都具足多善根福德,所以,必得往生。這個解釋很難得,和善導大師解釋的異曲同工,一樣。

 

四、念佛總包萬德

       第四點,念佛總包萬德。念佛包含一切功德。我們說六字名號是「萬德洪名」,「萬德」,「萬」,不止一萬,是指一切,所謂「萬眾一心」,不只一萬個人,所有一切包含在內──「萬德洪名」。

 

       我們念佛的時候,所有的一切功德通通包攬無餘。

 

       有一部經叫做《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這部經有下面一段經文:

阿彌陀佛名號,
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
所以者何?
「阿彌陀」三字中,
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
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號,
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
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
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
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阿彌陀」三個字裏邊,所有一切諸佛、一切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功德,一切經法、一切神咒陀羅尼、種種修持、無量行法功德通通包括在內。「阿」字代表十方諸佛;「彌」字一切菩薩功德都具足;「陀」字八萬四千法門、一切聖教完全包含。所以說:「阿彌陀」三字裏邊具足一切功德。

 

       用欽法師是宋朝的一位法師,他說:

以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則從因至果,無量功德,無不具足。

 

       從法藏比丘因地所修持,直到阿彌陀佛果上正覺,從因到果所有一切修持功德,只要我們用心口來稱念,「無不具足」,當下圓滿具備。

 

       其實,這個很好懂的,已經說過好多回了,就像父母辛辛苦苦掙下一筆財產,放在存款單裏給幼小的兒子。這個兒子拿到了,等於父母所有的財富都接受到了。

 

       法藏比丘為我們累積的「六波羅蜜」種種難行苦行的功德,都濃縮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裏邊,給我們娑婆世界愚癡的浪子,說:「給你!我所修持的功德完全委付給你,你稱念這六字名號往生淨土!」當我們「心口稱念」的時候,六字名號功德歸我們所有。

 

       而我們信順不疑──所以,《阿彌陀經》裏說:

執持名號。

 

       「執持名號」就是心中信順、口中稱念,信行一體、心口不二,這叫「執持名號」。

 

       外面的東西(比如一個固定的物品)是有相的,我們看得到,就可以用手來抓它。「執」是抓住不放;「持」是不要中途把它丟掉了,就是一直帶著,叫「執持」。

 

       那麼,名號就用心來執持。心怎麼執持?「執」就是信順不疑;「持」就是相續不斷,「我信順阿彌陀佛的救度,從現在直到臨終,阿彌陀佛來迎接回歸淨土」,這個叫「執持名號」。

 

       這樣「若一日」到「若七日」,並不是「七天過後我就不念佛了」,是一直到臨命終時,所謂「若七日、若八日、若九日……若七年、八年、……七十年、八十年……」,我們稱念這句名號,一直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叫「執持名號」。在這整個過程當中,從現在開始,善導大師就說:

一發心以後,
誓畢此生,無有退轉,
唯以淨土為期。

 

       直到往生為止。

 

       在《阿彌陀經》裏邊,就是:

一心不亂。

 

       不改變,不丟掉,沒有二心,不懷疑、不雜亂,這樣叫「執持名號」。

 

       蓮池大師有這樣一段法語: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

 

       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廣大無邊,像《觀經》裏講的寶樹、寶池、寶樓……種種的這些依報的環境,是清淨無漏的境界,《往生論》裏講種種莊嚴,共有二十九種;還有正報莊嚴:諸大菩薩、清淨大海眾。說極樂世界依正:

 

       「言佛便周」: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周」是全部都包括了,極樂世界也在這裏邊,觀音、勢至也在這裏邊,清淨大海眾也在這裏邊,七寶池、八功德水也在這裏邊……都在六個字裏邊。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在我們面前了,等於是說把極樂世界由遠到近,十萬億國土之外的淨土──極樂世界雖然很遙遠,一稱名號,就移到我們眼前,當下諸大菩薩也都來了。

佛功德海,言佛便周。

 

       佛的功德廣大,無量無邊,像大海一樣廣無邊、深無底,這樣的功德,我們去算也算不清。我們如何去取一點,怎樣獲得呢?「言佛便周」!雖然功德廣大無邊,只要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一出來,所有的功德也都包含無餘了。

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所有一切功德,只要講到阿彌陀佛,都完全包含。「周」是圓滿,「圓周」嘛,「周」,足,足夠了,沒有欠缺的。

 

       名,往往能夠攝它所具備的義理。

 

       像我們中國,講版圖,中國很大,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但是,你講「中國」就可以了,不要你一個省一個省去量,講「中國」,就這麼多,通通包含在內了。這是一個淺近的比喻。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雖然廣大,功德無量無邊,你只要講「南無阿彌陀佛」就夠了。

 

       比如公司的董事長,他有很多財產,有多少多少億,也不用你一個財寶一個財寶去數,你講「他是董事長」就可以了,公司全部是他的,所以,他就代表了;在一個城市裏,你講「他是市長」,就知道他是城市裏最高行政領導,這個城市大事小事他都可以來決定,通通都有了。

 

       講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無量無邊,我們窮說、劫說,以釋迦牟尼佛的辯才,晝夜一劫也講不完,那麼,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完全包括了!所以講「言佛便周」。

彌陀萬德之名:
無一願不包羅,
無一行不體備,
無一佛不貫徹。

 

       阿彌陀佛的萬德名號,沒有一個願不包含在內的(包羅萬象,叫「包羅」),四十八願也好,其他諸佛無量無邊的誓願,這句名號裏邊通通包含在內。

 

       比如說,「哎呀,你這個人,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你怎麼能往生啊?你不念四十八願怎麼可以?」這就錯誤理解了,因為四十八願在哪裡呀?四十八願在六字名號裏邊嘛!你念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四十八願就有了。所以說:

 

       「無一願不包羅」:即使四十八願你一個字不認識、一條願不會背,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會有一條願不兌現的。比如說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不知道第一條願(第一條願叫做「不入三惡道願」),但是,我們念佛到極樂世界,會不會說「哎呀,因為你在娑婆世界沒有背誦這第一條願,到我極樂世界來,給你一個有三惡道的極樂世界」,會不會這樣?不會啊!我們雖然不會背第一條願,我們到極樂世界也是沒有三惡道,那麼,第一願就有了;我們也不會再墮落三惡道,第二願也有了;我們也是「身皆金色、無有好醜」,第三願、第四願都有了,所有四十八願的功德都在六字名號裏邊,所以,「無一願不包羅」。

 

       「無一行不體備」:「體備」就是當體具備。六字名號本身就具備了法藏比丘因地所修的六度萬行,沒有一樣缺少。比如說我們現在說要誦經、打坐、參禪、開悟,那麼,六字名號裏邊通通有。所以,法藏比丘所修行的萬行成為我們的,法藏比丘的萬行,我們當體具備!當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雖然我們很易行持,但是,法藏比丘的殊勝之行我們都獲得了,這個叫「無一行不體備」。

 

       「無一佛不貫徹」:諸佛都是一體的,當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所有諸佛都已經念遍了,貫徹了、通達了,一切諸佛的功德也都攝在六字當中,我們只要稱念彌陀一佛,等於念遍了諸佛;我們只要往生彌陀淨土一土,就可以遍至十方淨土;我們只去拜見阿彌陀佛一佛,也可以再去十方諸土禮拜諸佛。所以是以「一」──阿彌陀佛一佛,貫徹諸佛。

 

       那反過來講,如果我們念別的佛,能不能說也貫徹到阿彌陀佛呢?如果其他的諸大菩薩,或許他們修行的法門可以;以我們凡夫來講,就不行了,因為其他諸佛沒有為我們單獨發這個凡夫往生報土的四十八願,他們沒有發這樣簡單稱名往生報土的誓願,所以,我們就不容易得到、不容易相應。可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呢,凡夫做得來,有阿彌陀佛誓願的保證,我們可以到極樂淨土去。

彌陀乃萬德名號,
一名才舉,萬德齊圓。

 

       「南無阿彌陀佛」是「萬德名號」,這句名號才唱出來,所有的一切功德當下具足圓滿,叫「萬德齊圓」。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餘。

 

       這副對聯寫得很好。我們才舉阿彌陀佛名號──

 

       「兼眾德而具備」:所有的一切功德都具備在名號裏邊。

 

       「專乎持也」:就專持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好像這個行持很單調。

 

       「統百行以無餘」:「百」、「眾」代表一切的意思,一切萬行都統攝在名號一行當中,沒有超過這之外的。所以「名號包具萬德」。

 

       這是蓮池大師在《彌陀疏抄》裏做這樣難得的解釋。

 

       這一段我們再讀一遍: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
佛功德海,言佛便周;
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彌陀萬德之名:
無一願不包羅,
無一行不體備,
無一佛不貫徹。
彌陀乃萬德名號,
一名才舉,萬德齊圓。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餘。

 

       中午大家沒有休息好,下午人多,天也熱。這樣,大家搓搓手,活動活動。我們一道念十聲佛,聲音大一點,精神爽一點,好不好?

 

       (「好!」)

 

       這個很重要啊,萬德洪名不能漏掉啊!好,大家念佛,合掌,念十聲: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念得很響!剛才我們說了那麼多,都是講「一稱名號,萬德具足」,大家打著瞌睡念的佛,萬德也具足了,多麼容易!

 

       調節一下氣氛,讓大家能精神放鬆一點,不要老是緊張──兩個眼皮老緊張,上眼皮跟下眼皮兩個鬧矛盾(瞌睡狀),緊張得很。放鬆一點。

 

       下面,蕅益大師(我們現在學的都是大師啊,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這個經、那個經,我們跟古人、古大德、祖師對話),祖師的言語來教誡我們,所以,大家豎著耳朵聽、聽仔細。

 

       蕅益大師說,阿彌陀佛是:

萬德洪名,
以名召德,
罄無不盡。

 

       「萬德洪名」我們都聽說過了。

 

       「阿彌陀佛雖然是萬德洪名,但是還差我這一點功德,修的不在裏邊,所以我修一修,把萬德洪名再加滿一點,再補充一點……」這個也是不正確。

 

       「萬德洪名」!

 

       「以名召德」:就是「名」可以召感「德」。我們經常說:「哎,某某人,久聞大名!」他名字裏就有一種……好像看武俠小說,江湖英雄名聲遠振,聽到他的名字,人家都感到恭敬三分,為什麼?因為他就代表一種正義,代表武功高強,所以,見到人以後,「哎呀!久聞大名。」

 

       阿彌陀佛的名號代表什麼?十方諸佛都來讚歎,所有一切功德都在這裏邊,叫「萬德洪名」。我們聽到「南無阿彌陀佛」了,這個才叫「聞到阿彌陀佛名號」;如果你聽到像沒有聽到,江湖上第一名的大英雄,結果你聽到,以為是平頭老百姓,這就當面錯過了,這說明你不知道他是一個名震天下的大英雄。阿彌陀佛的名聲是「十方法界普流行」:

六字名號甚分明,
十方法界普流行,
但使稱名皆得往。

 

       只要稱名,自然都可以往生。

 

       「以名召德」:是說這個名能召感實際具備的德能,而且不會有半點遺漏,通通包括在內,這個叫「以名召德」。

 

       「罄無不盡」:這個在世間不太好找比喻,因為我們世間的事情,「名」和「實」有點分離。可是阿彌陀佛名號不一樣,「以名召德,罄無不盡」。大略可以用帝王的名號來比喻,帝王的名號到了,就等於帝王本身就到了。比如說聖旨到,聖旨到皇帝也沒有到,不過是皇帝簽了字,皇帝簽的字到了,就是皇帝到了。

 

       那麼,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到了,就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到了,就是阿彌陀佛本身到了,沒有任何的差別,叫「罄無不盡」,通通包含在內。

 

       講到帝王了,整個的江山,哪一省、哪一州、哪一府、哪一縣、哪一鄉、哪一村,甚至上面所有的土地、山河,都是這個帝王的(封建時代是這樣嘛),每一條江、每一條河,連一個柴枝,只要講「帝王」,通通包括,都有了。

 

       阿彌陀佛名號,你只要舉到「南無阿彌陀佛」,所有一切功德,大大小小無一遺漏,從因至果完全貫徹,所以叫「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五、念佛圓超萬法

       第五,念佛圓超萬法。「圓」是圓滿;「超」是超越。念佛法門,不是僅僅說:「我這個法超過你」。比如說,小山跟高山比,高山高於小山。雖然高,是超,但是並沒有包括小山在內;如果就其本身,比如就泰山來講,泰山之巔是最高的,它是包括下面所有的基石在內。

 

       阿彌陀佛這個念佛法門,等於在最高點上,然後把下面的通通包括在內,叫「圓超」,圓滿地收縮在一塊兒,同時超出,這個叫「圓超」。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裏有一首偈語,我把它讀一遍,善導大師的偈語都好懂,讀起來很順口: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阿彌陀經》裏說:十方諸佛讚歎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這裏讚歎:

 

       「如來出現於五濁」: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五濁惡世。那目的是什麼呢?

 

       「隨宜方便化群萌」:隨順眾生的機宜、根機和根性,巧設種種方便法門,叫「隨宜方便」;化導一切眾生──「群萌」,「群」是眾,「萌」是種子剛剛發芽,「萌芽狀態」,我們雖然有佛性,但是還沒有開顯,叫做「群萌」;哪些叫做「隨宜方便」呢?下面這些都叫「隨宜方便」(只有念佛法門是真實),這是善導大師的判釋:

 

       「或說多聞而得度」:你廣學多聞、大開圓解,最後得度生死,這也是佛說的法門(「多聞」也不是不好,多聞得度,廣開智解)。

 

       「或說少解證三明」:也不一定要多聞,你稍微悟解了,「佛法無多字」,所謂「點鐵成金」,真言不在多,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少解證三明」,三明六通。像禪宗「以心傳心」,「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在許多話,能夠明悟了,當下明心見性,這也是佛所說的方便法門,根機相應的也可得證。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者教我們修福修慧,除掉我執、法執,這一切障礙掃除掉,這也是一種修持方法。佛本來就叫做「福慧兩足尊」,修福修慧,福慧圓滿,而成為大覺世尊。這也是佛所說的法門。

 

       「或教禪念坐思量」:或者教我們禪觀,止心一處,其心本來具足一切萬德,那我們禪觀、止觀,開發自性本具的功德。以上等等這些,說不盡。

 

       「種種法門皆解脫」:只要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只要我們是這個根機,我們能夠依法修持,種種法門都可以解脫生死輪迴,叫「種種法門皆解脫」。不過後面有七個字:

 

       「無過念佛往西方」:沒有超過念佛往生西方的,沒有比這個法門更殊勝的。所以,念佛法門超過種種法門。

 

       為什麼說念佛法門「往西方」超過種種法門呢?因為前面「多聞得度」、「少解證三明」、「福慧雙除障」、「禪念坐思量」……這一切法門,根機如果不是上根利智,你修不來。那我們看念佛法門的殊勝:

 

       「上盡一形至十念」:多到一輩子的念佛,少到臨終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未必要到十念,你沒有十念的時間,念三念、念五念;如果三念念不到,念兩念、念一念,也往生,「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剛才我們念的都不只三念五念了,佛就會來迎了。當然,這個是指臨終之時了,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那我們平時就念念念佛,我們念念念佛,佛也念念來護念我們、光明攝取我們。

 

       為什麼別的法門要那樣種種的修持,而念佛法門這麼簡單呢?三念五念佛都來迎呢?

 

       「直為彌陀弘誓重」:只是因為、單單因為、就是因為這一點:因為阿彌陀佛的弘誓願力殷重不虛。

 

       「致使凡夫念即生」:所以使得我們凡夫眾生念佛即得往生,你當下念佛,當下獲得往生的身份,「即時入必定」,不要等待明年,也不要等待下個月,也不要等待明天,甚至不要等待第二念,當念念佛,當念願行具足,當念善根福德同佛無異,當念獲得往生決定的身份。這是善導大師的解釋。

 

       這首偈子我們再來讀一遍,我讀一句,大家跟著讀一句: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大家念得很好。

 

       幼稚園的小朋友,老師帶他們上課:

       「日月。」

       「日月。」

       「天地。」

       「天地。」

 

       他們都學世間的文字。剛才大家學的都是善導大師的法語,大家這輩子,今天這一課才真正上得好,念這個,非常好。

 

       尤其最後四句話,是很懇切的: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在我們寺院裏唱《讚佛偈》的時候,我們就唱這四句,前面還有四句。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然後底下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完之後,大家都很高興。

 

       阿彌陀佛光明遍照,遍照十方世界,那幹什麼呢?就是「不為餘緣光普照」,專門找念佛的人;念佛效果怎麼樣呢?我們應該「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就來迎了,「直為彌陀弘誓重」,所以我們凡夫呢,「我某某人,我念即生!」底下就接著來念佛了,喜悅得很。

 

       這都是善導大師的法語,兩段偈語把它接在一起,這也是讚佛的。

 

       元照律師講:

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
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

 

       「一乘極唱」:是一乘佛法,什麼叫「一乘」呢?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乘,講「一乘」,就是一佛乘。大乘法門雖然說都稱為圓頓教法,都稱為一乘佛法,那麼,一乘佛法到頂點的、到極處的,叫「一乘極唱」。

 

       「終歸咸指於樂邦」:到最後結歸,大家都指向西方極樂世界,《法華》、《華嚴》──《華嚴經》稱為「一乘極唱」,最後都指向求生西方淨土,可見得:「一乘極唱」,往生西方才是極中之極。

 

       「萬行圓修」:種種法門圓滿修持。

 

       「最勝獨推於果號」:如果求最殊勝的法門,單獨就推六字名號,它是佛的果地法門,這個法門最殊勝,稱為「萬行圓修」,所以,念佛法門超越餘行。

 

       不光善導大師這樣說,其他法師大德也有這樣的讚歎。

 

       蕅益大師說: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

 

       這個法門上中下三根普被,沒有一個人遺漏在外,下根之人固然得了便宜,上根之人也沒有損失。「你看我讀了這麼多經典,他大字不識,念佛也往生,我也往生,那我吃虧了」,怎麼會吃虧呢?大家都平等,提高到極樂報土成佛,成為佛的境界。

攝事理以無遺,
統宗教而無外。
三根普攝,絕待圓融,
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
甚深難信。

 

       這個也需要解釋解釋:

 

       「攝事理以無遺」:「事」就是事相,「理」是指理體,不能以理廢事,也不能執事昧理。

 

       什麼叫「以理廢事」呢?「哎呀,自性彌陀嘛,唯心淨土嘛」,這個從理上講是不錯的,然後他就廢了事修了,「自性即是彌陀,何必更見彌陀?唯心就是淨土,何必再求生淨土?」這叫做「執理廢事」,理上雖然如此,我們還沒有證得啊!

 

       什麼叫「執事昧理」呢?執著於事相、不能通達大乘佛法的至極妙理。比如說有相修持,在那裏修福業、行佈施,做人天善事,這些當然也是修善,但是這是事功,這些事功如果沒有證悟空性的話,所謂「福德有福德之相」,這個不叫「福德多」。

 

       就像梁武帝一樣,遇到了達摩祖師,他說:「朕建寺度僧(他是皇帝,護持佛教,建了很多寺院),你看我功德多不多啊?」

 

       達摩祖師說:「你功德並不多。」

 

       梁武帝聽了,心裏就冰涼了,「這麼大!功德不多啊?」

 

       主要說明什麼呢?是說這個有相。達摩祖師說「功德並不多」,因為達摩是禪宗的祖師,他指到無相方面來點悟他。他不能契悟。

 

       「攝事理以無遺」,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理上這六個字是阿彌陀佛的實相理體,就是圓滿正覺,已經徹證真如理性了,這個是理;但是,又不廢事功,他因地事相的修行,所有的四十八大願也好、兆載永劫的事修也好,都念攝在這六字名號裏邊,叫「攝事理以無遺」,是沒有一個遺漏在外的。

 

       「統宗教而無外」:「宗」就是指禪宗,能夠明心見性,叫「宗」;「教」是指教下。古代我們中國一般講天臺、華嚴,這個屬於教門、教下。教門就是要窮諸大乘經典了,所謂大開圓解;宗門叫明心見性。

 

       只要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宗門的明心見性也好,教下的大開圓解也好,都不能出在六字名號之外,你再怎樣開悟,所謂「千悟萬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號」,你怎麼開悟,你悟不到這種程度。祖師也講:「悟後不念彌陀,管保老兄沒悟。」有人講:「我開悟了,悟了自心了,唯心淨土,我不要念佛,不要求生淨土了。」如果你真的開悟了,保證你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一個真正大徹大悟的人。像普賢菩薩,他有沒有開悟?普賢王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龍樹菩薩有沒有開悟?登地的菩薩求生極樂;永明大師、智者大師,這歷史上的大菩薩、大祖師,沒一個不求生淨土的。所以說,你要悟後不念彌陀,管保老兄沒有開悟。

 

       「三根普攝,絕待圓融」:這要說明一下。「三根普攝」大家明白;什麼叫「絕待圓融」呢?這個要解釋,「絕」是絕對的絕;「待」是對待的待,相待、相對。這個六字名號、持名一法,「絕待」,比如有人說:「善人念佛能往生,惡人念佛恐怕不能往生。」這樣的想法就叫做「相待法」,相對於善人才可以往生,惡人就不行了。可是,念佛,這六字名號是沒有善、沒有惡,絕諸善和惡的這種分別對待,叫「絕待」。

 

       比如念佛,覺得說「清淨心可以往生;我這個心沒有清淨、有雜念,大概不能往生」,有清淨、有染汙,這個是相待法門。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絕待圓融」,不論清淨、不論染汙,你只要念佛,絕諸對待,所以,「不簡貧窮將富貴」,不講有雜念還是沒雜念,絕待法門,這是「絕待」;或者說,出家、在家,「出家能往生,在家難以往生」,這個也是相對、相待,念佛法門不分這些;有智、無智……,所有這一切。我們凡夫起分別心、起對待的想法,而六字名號都沒有這一切分別,所謂「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不是分別對待的法門,叫「絕待圓融」,這個才稱為圓融無礙的法門。那不然就不圓融了,不然就是相待法門了,不是絕待法門了,「你要修持到什麼程度,你要成為什麼樣的身份,你要具足某種資格,這樣才可以往生」,這叫相待,這叫不圓融,就有眾生被遺漏在外。可是,這句六字名號「絕待圓融,三根普被」,任何人都可以念,只要念佛,決定往生,所以說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又稱「十二光如來」。「十二光如來」,其中有一個尊稱叫「無稱光佛」,用言語沒法稱量他,沒法稱讚他;「不可思議光如來」,你無法來思議他。比如我們凡夫剛才想的種種分別、相待,這種想法叫「可思議」,「哎呀,達到這樣子就可以往生了」,這是我們思議的,「像這樣子,我們凡夫達到什麼樣子……」──以凡夫的修持,達到哪個樣子都不行!

 

       上午我也說過了,如果要到月亮上去,「我們上月亮」,那麼,根本不可以討論跳高,「哎呀,他跳得高啊,他能跳兩米高,大概他可以跳到月亮上去」,可以嗎?因為不是那個境界嘛!跳兩米高,比我跳得高一點,我能跳三十公分、四十公分;你跳兩米高,很高了,但是,仍然是在地心引力範圍之內。

 

       靠我們凡夫自力,再怎樣修行,還在閻羅王的掌控之內,沒有出離三界,還要墮落下來。你就是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修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了,還在三界六道之內,出不去。只有靠這六字名號,「絕待圓融」,出離生死輪迴。

 

       「絕待」另外一個含義是沒有品位差別,如果有高、有低、有美、有醜、有上等、有下等,這樣就不叫「絕待」了。「絕待」是沒有任何分別,平等一相。

 

       平等一相,又不是我們凡夫理解的,「完全一模一樣叫平等一相」,也不是這樣。佛地的境界雖然差別,差別裏邊見平等。比如說佛性平等,那麼,一個螞蟻的佛性跟釋迦牟尼佛、跟大阿羅漢沒有差別,絕對平等!那我們往往覺得說「要達到某種程度,平等就是沒有差別」,這是凡夫心中的一個相。在佛的角度來講,雖然有相上的差別,仍然是實際平等,所以,《無量壽經》就講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實際上是「智慧洞達,咸同一類」,都是一樣的「無極之身,虛無之體」。

 

       下面蕅益大師說: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圓收」就是所有的法門都收攝在內,沒有一個遺漏在外。不要覺得說「我念佛了,把別的法門捨掉了……」──沒有捨掉嘛!所有的法門都收攝在六字名號裏邊,這叫「圓收」。「師父啊,我念佛了,我這部經沒有念,你看!我這部經的功德沒有了……」──不是這樣的!這部經的功德也收在六字名號裏邊。

 

       簡單講,比如說你是小學升到中學、中學升到大學、大學升為博士,你每升一級,下面原來所學的知識學問都收在這裏邊,沒有遺漏在外。「你看!我跳級讀大學了,中學沒讀成……」讀完大學,中學都包含在內了。

 

       世間人求官,從縣長做到省長、省長做到中央領導,「哎呀,你說我縣長位子沒坐幾天,屁股沒坐熱,現在讓我做省長,我把縣長丟掉了,好像失去了……」你做了省長之後,縣長所有的工作,他那些績效、許可權自然就包含在省長的職權範圍之內,收在這裏邊;不僅收在這裏邊,而且超過他。這叫「圓收圓超」。

 

       我們不管修什麼法門,再殊勝,不管誦什麼經典,再覺得相應,一旦我們來念佛了,比如說我們原來念地藏王菩薩、念觀世音菩薩,現在我們來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說地藏王菩薩的功德就遺漏在外了,不是!是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經》、《普門品》……這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號之內,沒有損失;不僅沒有損失,而且更提高,「圓收圓超一切法門」。

 

       好,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