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為四: 一約教:分要門弘願,終歸弘願。 二約宗:分觀佛念佛,終入念佛。 三約行:分正行雜行,終依正行。 四約益:分見國見佛,終屬見佛。
這些內容都是綱要,所以講的跨度比較大。這種「開二歸一,廢權立實」的解釋方法,這種綱領性的解釋體系,在整個《觀經疏》裡面有四重,就是四個重要的方面,大體分為四點。如果細講,《觀經疏》任何地方都是這種框架,就是由二歸一,這才顯示它天衣無縫、觸類旁通。不過,這四點講得最清晰。
第一重,「一約教:分要門弘願,終歸弘願」。「約」就是從哪個方面來說。從教這個層面來講,它是怎麼「開二歸一,廢權立實」的呢?先是開二,分為要門、弘願;最終歸結於弘願,所以說「開二歸一」。
第二重,「二約宗:分觀佛念佛,終入念佛」。從宗旨來說,開二分為觀佛和念佛,「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這不是分為兩個了嗎?最終歸入到念佛,也是「開二歸一」。
第三重,「三約行:分正行雜行,終依正行」。約行,開二分為正行、雜行;最後要依於正行,也歸到一了。正行還有五,最後歸到正定業為一。
第四重,「四約益:分見國見佛,終屬見佛」。「益」就是利益。利益分為見國和見佛。對此可能很多人覺得陌生,這是在《觀經疏‧玄義分》「七門料簡」的第七「得益門」。
「得益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善導大師分判韋提希夫人得無生忍的利益是在哪個地方。在《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大悟,得無生法忍,往生決定,那不是等到她臨終,而是現生往生決定、得無生法忍。那韋提希夫人到底是在《觀經》的哪個地方得到無生法忍的呢?大師就指出兩個地方:
一個就是「光台見國」,是在《觀經》序分。當時韋提希夫人被她兒子關起來了,她很苦惱,就在牢房裡說:「釋迦牟尼佛啊,您威德很尊重,我也沒辦法出門去拜見您,也不敢請您來。那最好現在派阿難來跟我見面,安慰我這顆苦惱的心吧,您看我現在多苦惱啊!」韋提希夫人講完這句話,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就知道了,所以派阿難和大目犍連尊者來了。釋迦牟尼佛用神通在靈鷲山隱沒,從王宮顯出。釋迦牟尼佛一顯出,韋提希夫人看到就特別感動,就在那悲泣嚎哭:「佛陀啊,您真是慈悲啊!我真的苦惱啊,您看我的兒子真不像話……」在那裡哭了一通。過了一會兒她也平靜一點了,就說:「世尊,我原來是很愚癡的,以為自己是國太夫人,一國尊貴,也不求生他方淨土。現在知道這個世界太苦了,都是惡人、惡處、惡聲音。我不願意在娑婆世界待了,請您跟我講哪個地方有淨土,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好去往生。」這一講以後,佛陀就為她廣泛地說明諸佛的淨土。但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講話,而是從他的頭頂上放出百寶光明,把十方國土收攝進來,聚到佛頭頂上,在頭頂上形成一個光明的寶台,十方國土都在裡面顯現出來,極樂世界當然也在這裡面,還有很多其他的國土。韋提希夫人一看,這麼多的佛土,這樣的清淨莊嚴,有的像玻璃鏡,有的像水晶宮,有的純是蓮花境界,所以她很歡喜。在這些國土裡面,她就選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光台見國」。這是第一次,是很精彩的,韋提希夫人在釋迦牟尼佛光台上見到了極樂國土的景象。
第二次就是在第七觀華座觀時,釋迦牟尼佛說:「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講完這句話,話音一落,「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西方三聖突然顯現出來,光明太顯耀、太明亮了!這個時候,韋提希夫人更加歡喜,所以豁然大悟、得無生忍。
所以,到最後講到韋提希夫人得益的時候,就要判斷她到底是在哪裡得無生忍的。見到光台時,她很歡喜;佛講到第七觀華座觀時,她還見到了佛,更加歡喜了,那到底她是在哪裡得到了無生法忍呢?這就是所謂「見國、見佛」。對此,諸師判斷不一樣,《觀經疏》為什麼要這麼判斷,是有很深的道理的,後面會說明。這樣分為見國、見佛兩個來表述;到最後特別說明,是在見到無量壽佛住立空中的時候,韋提希夫人當下證悟無生法忍。這也是「開二歸一」。
教、宗、行為因,益即是果。教為能詮,宗、行為所詮,而分綱目。
這四點也不是偶然列出來的,它們互相之間有一個縝然的體系。祖師解釋教法都是很清晰明朗的,佛教經典總是要讓我們依因得果,讓我們修行,修正因,就得到正果,不離因果。這四點剛好是因果的關係:教、宗、行為因;益就是利益,利益就是結果。所以是一對因果關係,是不能分開的。
在這個因果關係中,講因時就有三方面。教是能詮,「詮」就是解釋的意思。如果沒有教理來解釋,那我們怎麼修行?這個因就不能發起。所以,雖然是以教為緣,發起我們的修行因,但是總的來講,還是把教放在因當中,和果相比,它是因。「能詮」就是能解釋的。教理解釋什麼呢?它就解釋宗和行,教所詮釋的就是這兩方面。教理解釋這部《觀經》的宗旨是什麼,這叫作「宗」;它具體的行法是什麼,這就叫作「行」。
宗只能是一個,但是行就會比較多。比如說,《觀經》以觀佛三昧為宗,這個「觀佛三昧」的宗,下面的行法就有很多:定善有十三觀,散善有三福;如果再展開的話,一代時教的行法都包含在內了。但是,所有的行法,萬變不離其宗,宗旨只是一個。所以宗是綱要性的,是綱;行就是目,可以通過「綱」統領它。就念佛三昧來講,念佛三昧為宗,當然是一;它的「目」至少也分為五種正行。所以,「行」是具體的,宗是一個綱領性的,這是一對,是所詮釋的。
有了教和行,就依教起行,依行證益。通過教理,瞭解它的宗旨所在,然後發起修行;通過修行,最後得到所需要的利益,就是佛陀所指示給我們的利益:這就是從因到果。
從下面這張表就能看得很清楚。
四重像山一樣一層一層地排列:教總是第一重的,不能把教放在最後一重;宗是第二重;行是第三重;益是第四重。
雖有四重,本質一脈,一氣貫通,更無滯礙。二教詮解二宗,二宗統攝二行,二行獲得二益。
雖然有四重,但從本質來講是一回事。不過,表現在理論基礎方面,就說為教;表現在修行宗旨上,就稱為宗;具體的行法就稱為行;最後的利益就是得益。所謂「本質一脈,一氣貫通,更無滯礙」,它們互相之間沒有阻礙、沒有停滯,它們是一個整體,是一氣貫通的。
如果能夠瞭解這個的話,我們對於《觀經疏》的理解也就會一氣貫通。如果對這個不能理解,就像人身體的氣一樣,走到一個地方就堵住了,人就會不舒服,氣堵住的那個地方就會生病。讀經典也是一樣的,如果你瞭解整部經所有的教理、教義,就會非常舒服、通達、暢快,這是很顯然的,就像身體的氣順不順自己知道。讀一部經典,如果氣過不去,思維紊亂,那就肯定有問題;如果讀得氣很順,前後交融,整個義理很通達,那一定是心花怒放的,讀得很法喜——法喜也是一種特別的喜悅。
《觀經疏》是怎麼樣一氣貫通的呢?二教詮解二宗,二宗統攝二行,二行獲得二益,它都是有兩兩相對的關係:這就是一氣貫通。
下面來解釋二教是怎麼詮解二宗的。
「教」為發起
要門教,觀佛為宗,攝定散諸雜行,不出釋迦光台見國,意在令人欣慕。
善導大師的《觀經疏》總分要門和弘願這兩種教,那要門之教是怎麼詮解宗的呢?就是以觀佛為宗,這是相對應的。這個宗又怎麼攝行呢?觀佛這一宗是統攝定散諸雜行,定善、散善這一切雜行都是以觀佛為宗。
從教,到宗,再到行,拎起來,第四就講它的利益。它的利益再怎樣多,也不出於釋迦牟尼佛光台見國這個範圍。這個範圍表示什麼呢?「意在令人欣慕」。就是說,定善、散善的修行,觀佛三昧最後的效果、利益,是讓我們發起欣慕、渴求的心。在釋迦牟尼佛的光台中,韋提希夫人看到極樂世界這麼好,就說:「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極樂世界太好了,韋提希夫人看到就想去往生:這就是見國的利益。
無量的行人,無論是修行定善還是修行散善,他們心中都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要門的利益。如果你問他:「你一定能往生嗎?」他馬上說:「那不敢講!」為什麼?很顯然,他還在要門教,能往生的利益根本就不在定散二善,所以他心中沒有底。往生是在阿彌陀佛的弘願,念佛行人知道念佛是正定之業,才說能往生。如果只是在修行定善、散善,他可以拿這個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要門,是可以的。韋提希夫人光台見國就好像是見到極樂世界的一個景象,類似於它的一個範圍、分限。所以,修行定善、散善等,類似於嚮往極樂世界、想去往生,它是個標誌、表示。
專修念佛的人就不一樣了。這句名號就是佛,就是佛體。韋提希夫人在第七觀華座觀見佛,當下證得往生,就知道自己往生決定。
我們現在不是靠眼睛看到,而是靠信心。我們的心和韋提希夫人是同級別的,有著同樣的心路歷程。只不過韋提希夫人有福報,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佛陀一加持,她當下就看到佛頂上的極樂世界。我們現在沒有,我們是通過淨土三部經聽聞、讀誦看到了,那是一樣的。
所以利益有見國和見佛的差別。要門教的利益,在於令人欣慕、欣求、羨慕、嚮往極樂。
弘願教,念佛為宗,統五正行入正定業,正順彼佛本願,的見來迎佛體,立即證得往生。
《觀經》有兩個宗:觀佛為宗,念佛為宗。弘願教,念佛為宗。《觀經疏》說: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那怎麼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呢?就是念佛。所以後面說: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就是以念佛為宗。
它所顯示的行業是什麼呢?它統攝五種正行,歸入稱名正定業,這才能夠建立「念佛為宗」。如果展開的話,五種正行其實不僅僅是這五種,而是總攝一切萬行的,正行和雜行之間有著結構關係。如果僅僅是這五種,「念佛為宗」怎麼能夠建立起來呢?
「正順彼佛本願」,也就是「正定業之文」所講的「順彼佛願故」。所謂「順彼佛願故」,和「言弘願者」之文是互相對應的關係,這是很顯然的,因為一向專稱為正定之業,就是念佛為宗。
「的見來迎佛體」,「的」就是的的確確、明明白白、毫不模糊。「來迎佛體」是什麼呢?就是這句名號——「阿彌陀佛即是其行」。來迎的佛,他的本體是什麼?就是這句名號本身,也就是阿彌陀佛本身,也就是阿彌陀佛所有功德的本體,這叫「來迎佛體」。來迎佛體不是定散二善,定散二善只是一個指引的方向,它和來迎佛體還是有所區隔。
見到來迎佛本體的利益是什麼呢?就是和韋提希夫人一樣,當下證得往生。如果我們親見來迎佛體,就知道,原來救度我們的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原來我們往生所有的功德資糧就在這句佛號當中——我們心中如是親切地領悟它。念佛就好像親自見到了來迎的佛的本體,也就是得到了這句名號功德,當下往生決定,這就是所謂「平生業成」,當下證得往生。
這是一個大框架的說明。
下面我們把這四重分開來解釋,會更清楚一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