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法談開示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法談開示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時間:2014年6月6日

 

簡介:今天訪談演播廳請來了一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並且也是深受廣大僧俗好評的法師,他就是安徽宣城弘願寺的住持——淨宗法師。

 

淨宗法師:佛教是我幸福人生的根本追求。那麼這個淨土是佛的修行所感的,那非常的清淨莊嚴。如果我們的心皈依阿彌陀佛,它的能量、它的作用就能發揮出來。那麼社會當中如果正能量能夠增長的話,就會平安,在社會當中它就像春天的氣息會滋養一切的萬物,這個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心都有這樣的一種功能和作用,所以我感覺最重要的還是內心裡邊要有豐富的營養,而這個豐富的營養,說一千道一萬都不能離開本質的慈悲。

 

 

       各位網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訪談演播大廳, 請來了一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並且也是深受廣大僧俗好評的法師,他就是安徽宣城弘願寺的住持——淨宗法師。

 

       中國網:淨宗法師,您好!阿彌陀佛。

 

       據我們瞭解,您是一位具有高學歷的出家人,從1994年正式出家修行。我大概算了一下,1994年您應該是28歲左右。在那個年齡,按照我們一般人來說,正是朝氣蓬勃,或者說娶妻生子、成家立業的年齡段。在那個時候,是什麼樣的經歷,什麼樣的機緣,讓您作出了出家的決定呢?

 

       淨宗法師:一般來講,我們出家人不怎麼談這些,因為都很平凡、很平常。但是,如果不說幾句,可能大家又覺得沒有立體感。我平時在這個方面也說得少,您這一問,就想起當年出家的情形。

 

       我28歲出家時,沒有一個人贊成,家人、同學、同事、領導,有來挽留的,有來阻止的,也有嘆息的,也有落淚的……最終,當然我還是義無反顧地出了家。

 

       當時出家是經過慎重選擇的。出家之前,已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讀了一些佛教大乘經典。年輕的時候思想比較活躍,對人生的問題思考得也比較多,就覺得這裡面有給我人生帶來幸福的真理,而且有所有人都需要的光明。一個在沙漠中的旅人,他迫切地需要水,雖然還沒有得到一灣清泉,可是看到了有水的跡象,比如泥土很潮濕,那麼這個人會堅持不懈地挖下去。我當時的心情就是這樣的。佛教是我幸福人生的根本追求,也就是真理光明的所在,所以有一種很大的力量推動著,一定要走這個出家路。因為感覺如果不出家,可能不能完成這件事情。就是這樣。

 

       中國網:好,感謝淨宗法師,通過您剛才給我們分享的,我們廣大網友也知道了您出家之前的這樣一個基本的情況。從1994年正式出家,到今年也差不多將近20年的時間了,20年對於人生來說是一個不短的時間,您能給我們談一談在這20年裡,您出家的這樣一個經歷和感悟嗎?

 

       淨宗法師:是的。當初是小和尚;現在20年一過,我都成老和尚了,時間確實過得非常快!

 

       20年來,我想大致有這麼三個階段:第一是苦悶求法的階段,第二是感悟念佛的階段;第三就是弘法布教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什麼說是苦悶求法呢?就像剛才所說的,感知到佛法當中有光明,有我內心所追求的理想,可是並不能馬上得到。那麼,在這一段時間,內心是很苦悶的。這種苦悶比世間任何的苦悶都要深重。它像什麼呢?比如一隻蜜蜂,被人家追趕,看前面是一個窗戶,它就飛過去,可是被玻璃擋住了。它知道這裡一定可以過去,有光明,是通向外面的,是可以衝出去的,但是它沒有透達。我也知道佛教裡面有我的理想,有我的光明,有我的幸福;但是我走到這個地方來,擋住了,就是心沒辦法通過。雖然看到前面有光明,可是通不過,這個時候就很苦悶。

 

       我當時將近30歲了,寺院裡有些年輕的小沙彌比較調皮,有時會打打鬧鬧,我看到他們打打鬧鬧,都會很黯然神傷地離開。因為佛教講的就是了生死、成佛道,要得到解脫,但是我還沒有達到目的,這種苦悶使得我茶不思飲,飯不思食,夜不能安臥。

 

       每天的早晚課有一句話,就是:「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今天又過去了,我們的壽命又減少了,就好像魚養在水缸裡面,這個水缸是漏的,水每天往下滴,越來越少,那這條魚在裡面有什麼快樂呢?我們的人生過了一天,壽命的水就滴了一點。在水滴乾之前,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回到大海,不然的話就死路一條。所以,每當唱到這個地方,心裡就很緊,揪得很緊。

 

       這種狀況,從我接觸佛教,一直到出家以後的一段時間,大約持續了7年的時間。這7年是過得很苦悶的。

 

       我接觸佛教時,人比較年輕,自視比較高,是從禪宗入手的,像《金剛經》《楞嚴經》,在這些基本的大乘經典上比較用心。後來,就轉到了淨土法門,對淨土法門很有好感和傾向;但是仍然沒有安心,內心沒有穩固的法喜。

 

       幾年之後,經過了所謂的沉澱也好,或者積累也好,或者佛菩薩的暗中加持也好——因為人有誠心,佛就有感應——我就接觸到了善導大師的念佛法門。       

 

       我一接觸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所有的疑惑通通都解開了,就是感悟念佛。悟到什麼?就覺得佛教所講的,以前所說的一切理論,今天終於成為現實!比如《心經》裡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又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些話都是經文所講的,可是,在此之前都沒有落實到心中。「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可是似乎跟我不相應,因為我心中還是很苦悶。但是,一旦瞭解了善導大師所講的念佛法門,我真正覺得這句經文就落實到了心中,就知道真正的佛法能讓我們「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樣再來看佛經,就感到特別親切,佛是如何的大慈大悲,如何的一切智人。以前就覺得這些只是讚歎的語言,沒有落實在我們心中;可是一旦感悟到念佛之後,就覺得這一切是那樣的親切自然,那樣的貼切。所以,心中所有的迷霧都散開了,就好像剛才講的這隻蜜蜂,最初不斷地撞玻璃,突然旁邊有個窗戶一開,就出去了。那個時候,它有一種得救的歡喜,感到前面有廣大的天空,也不再被人追趕。這是第二個階段。

 

       一旦瞭解這個法這麼好,就非常熱心地想告訴所有人,於是就走向了弘法布教的路程。就好像這隻蜜蜂飛出去了,它又飛回來,呼喚它的同伴:「你們要從這個地方離開,就沒有危險了。」

 

       這後面的時間就比較長了,大概經過了十六七年,一直都在做這項工作。這項工作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初期的弘法,輾轉各地。那個時候也還年輕,懷著一顆虔誠心,一種執著追求的心,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不停地遊走。我現在非常懷念初期弘法的日子裡所走的地方。為了弘法,除了西藏、新疆、青海和內蒙古,中國大陸其他省份都去過了。沒有道場,也沒有背景,只是靠一顆心;但是也受到很多信眾的歡迎,從一個山區到另一個山區,從一個城鎮到另一個城鎮,跟他們坐在一個熱炕頭上,有時候坐在一節列車裡面,這樣就形成了一定的信眾基礎。

 

       在這之後,就走向第二個階段。因為信眾越來越多,光靠我們這樣口舌去講肯定是不夠的,所以就前進到第二步:印書流通。

 

       經書流通之後,效果就更加明顯了,很多信眾,包括一些出家師父都會聚攏過來,他們就要求一定要有一個道場。那時候我們都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都在走動。所以就到了第三個階段:建寺安僧。今天的弘願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起來的。

 

       目前是處於第四個階段:講法教學。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這個法門主要的經典,把祖師的傳承,系統、完整地講解出來,教導後學,讓大家可以參考。

 

       這些年大致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從外表來看,好像是我們個人在努力,其實背後有一隻無形的手,就是阿彌陀佛,在推動著我們去做。個人是沒有這個力量的,靠個人不可能有半點的成績。在彌陀無形之手的推動下,也有更多的信眾、法師、蓮友,大家共同來做這件事情,還是有那麼一點小小成效的。

 

       中國網:非常精彩!感謝淨宗法師!我們知道,弘願寺坐落於安徽宣城敬亭山。敬亭山自古以來就有「江南詩山」的美譽,唐朝大詩人李白就曾經七次登上敬亭山,並且留下了「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千古絕句。您在這樣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還有深厚佛教背景的弘願寺做住持,有什麼樣的感受?

 

       淨宗法師:我們任何人雖然都生活在現代,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從個人來講,他都有一個歷史的根,就像您剛才所說的,有一個文化的脈,所以這個是不能間斷的。所以我覺得,一個人如果負責任的話,他應該對得起歷史,也應該能夠走向未來。

 

       弘願寺,作為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寺院,有著歷史和文化的廣大背景,尤其是在當代,有這麼多的信眾,千千萬萬人的心聚在這個地方,我在這裡擔任一個領頭人,感到責任特別重大。我們怎樣領導這個團體和千千萬萬的信眾,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責任,是肩上的一個重大的擔子。以我個人來講,我的德行是完全不足以挑這個擔子的,可是又該如何來走這一步呢?

 

       我個人的感受,就是一定要以法為中心。以法為中心,就能夠保證團體有一個靈魂。

 

       以法為中心的潛台詞,就是不能以個人為中心。因為,在寺院裡,作為領導人,或者作為一個宗教團體的代表人物,很多人會把眼光聚在你的身上。宗教團體和一般團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企業,企業的團體目標很簡單,就是為了追求利潤,獲得利潤之後合理分配,大家心也就平了,所以是比較單純的。寺院這個團體看上去很鬆散,什麼人都可以來,信眾可以今天來明天不來,出家法師可以今天來明天背包走,所以看上去很鬆散;但其實它的內核是比較堅固的,因為它是靠信仰的凝聚力。同時,寺院當中也沒有世間的手段,比如在經濟上或者職位上去調節大眾,大家也不是為了這個來的,都是來奉獻的;出家人也是這樣。所以,世間的行政和經濟手段是一樣都不靈的。

 

       不過,另一方面,別人把所有的心都傾向於你,如果你得到他的心,他全身心都會依托。所以,這種仰賴、這種拜託是非常凝重的,作為一個寺院的負責人,承載了別人很大的依托。比如說托孤,這個人要死了,把他的孤兒托給你,這是非常殷重的托付,這是一輩子的事情。現在人家來了以後,是把他整個心,把他的幸福,托給你。大家為什麼來到寺院?往往是因為在社會上有一些不平,或者因為感覺社會不清淨,或者受到傷害,或者在世間感到很迷茫,心沒有出路,所以來到寺院。所以,這種托付,如果是一個人,你還可以應酬,如果是千千萬萬人的托付,你想想看,要有怎樣大的心力?我們畢竟是凡夫,我們個人是承載不起這份托付的,只有以佛法為中心才可以。因為大家是奔著信仰來的,那只要以佛法為中心就可以了。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以法為中心。

 

       以法為中心,第一個好處就是平等,沒有高下。寺院的負責人、執事和信眾,都是平等的,這個法給大家的滋養和利益是完全一樣的。這樣就很好。

 

       第二個好處,它會給人堅定的力量。在需要作決定時,這種力量會促使你堅定地站穩立場。可能多數人認為某件事應該做,但是在我這個立場上,我很可能會說不可以;相反,也可能很多人說某件事不可以做,我卻會說一定要那樣做。在世間來講,可能是民主表決;但是在寺院這個團體中,特別是在法義的修學方面,是不能靠投票來解決的。比如說,你是引路人,這一團人在峽谷當中迷路了,他們投票說該往這裡走,可是你明明知道那是死路,走不出去,總不能說「那好吧,你們大家都決定了,我跟著你們走吧」,那是不可能的!那一定要說「不可以!此路不通,一定要跟我走!」因為引路人對整個狀況是瞭解的。

 

       要作決定,只要看符不符合佛教的教規、教義,符不符合眾生的心理趨向,對個人、他人、團體、社會,對佛教和世俗,如果都符合法的精神,就一定是正確的。所以,即使你作出的決定跟大家不一樣,你也會有力量堅持。而這種堅持的力量,往往會給大眾信心,所以大家都會好好地跟從你。這是第二個好處。

 

       以法為中心的第三個好處,就是清淨。如果以個人為中心,那會很染污,也會增加很多是非。人往往都是人情長短,或者說「你嘴巴大,那你講的算數」,不是那樣的。如果以法為中心,大家心裡都能感受到幸福,方方面面的利益都是很自然、很微妙的,都能照顧到;就像剛才講的,各方面的利益都有一個共通性。如果像世間那樣帶有人情觀點的話,就很可能會傾向於自己的利益,進而損害對方,結果就是損人不利己。如果以法為中心,所有的人都能平等得利益。

 

       以法為中心的第四個好處,就是能夠避免大的缺失。在宗教團體中,比較容易形成個人崇拜。個人崇拜有很大的不穩定性,而且會滋生很多毛病;如果發展到極端,對社會、信眾就非常危險了。比如古今中外的一些邪教組織,往往都是搞個人崇拜,把光環套在自己身上。那以法為中心的話,就一切都要走向法,走向佛陀那個地方,這樣就會很平靜,對這個團體的健康和有機、有序、正常的生長,就非常有幫助。

 

       這是我個人的心得。

 

       中國網:在佛教界都有這樣的一個說法,說我們弘願寺在中國是專門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最著名的這樣一個道場,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說法?或者說有這樣的一個地位呢?您跟我們詳細談一下。

 

       淨宗法師:我們倒沒有這樣的自我定位。不過,這樣問起來,應該也有一些實際的原因。

 

       第一,我們宗旨非常專一。有專才能做到精。現在有大超市,也有專賣店,我們是專賣店型的。佛教也好,學術也好,宗派也好,都非常博大精深。甚至一門一派,你能專精的話,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弘願寺是特別突出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中國淨土宗十三位或者說十五位祖師,在弘願寺系統裡面,我們是專門突出善導大師的。這不是對其他祖師的否定,只是說要有一個主帥,像一條長龍,一定要有個龍頭。作為一個宗派,一定要有個領袖人物,把他的思想領出來,就可以統帥。這樣在弘法的過程當中,旗幟就很鮮明,就很有力量。這是我們的宗旨。

 

       在理論上,完全依據善導大師思想;在實踐上,也是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來建立大眾的修學行儀。弘願寺的方方面面,比如牌匾、對聯,文化的宣傳,殿堂裡面本尊的供奉,外形的建築,還有它的文化標識,都有個核心,就是善導大師,這是我們的特點。

 

       在這種特別的情況下,就會形成一種氛圍,任何人來到這個寺院,都會有一種明顯的感受,感受到一種凝聚力,方向明確,讓他的信仰有一個明確指向。而且這也很便於寺院的管理,不相應的人會自己離開,留下來的就會心往一處使,同心同德,這就省了很多事。

 

       弘願寺很乾淨,很整齊,這是自然形成的。比如我們的廣場上連一個賣香的都沒有,當初建的時候,很多人就說:「我要在這裡賣念珠。」「我要賣香。」但我們建好了一個都沒有來。為什麼?因為整個氣氛讓他覺得沒有生存的市場,也沒有這個必要。弘願寺走進來讓人覺得很乾淨,這都是我們蓮友自發清掃的,我們也沒有請工人打掃,都做得很好,很感恩大家。

 

       第二,時間比較久。這十幾年來,我們都是走善導大師淨土思想這個路線。

 

       第三,信眾基礎比較廣泛。大家可能會口口相傳。

 

       第四,有一定的弘法成效。舉個例子來說,弘願寺現在所流通的經書法寶,大約有九十多種。雖然從數量上看並不是很多,但是多數都是原創。有一些寺院、道場也在流通,不過往往都是翻印刻本。當然,我們的書有幾個系列,像經典、祖師的著作不是我們原創,但是加入了很多的後續工作,比如說按照國家的標點符號標準進行重新標點,加科判、眉注、和圖表,加以梳理。這樣的梳理工作,一本書可能要花好幾年的時間,比如《善導大師全集》,還有《淨土宗聖教集》,都是眾多法師和居士用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完成的,這裡面有很多的勞動。其他大大小小的書都是跟這個法門的法理一脈相承的。這些書連續不斷地出來,這樣就會在信眾當中形成一定的影響。

 

       中國網:您能不能給我們詳細地談一下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思想?

 

       淨宗法師:好的。一般的網友可能對善導大師比較陌生。這個我想一般的網友比較陌生,首先善導大師這個人他比較陌生,第二個,他的淨土思想到底是什麼?這個當然比較專業化一點。我簡單介紹,善導大師是唐朝人。中國佛教最鼎盛的時期,就是在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跟印度佛教的差別,就在於它是宗派佛教,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之後,就形成了八大宗派。八大宗派的形成是必然的,它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淨土宗就是這八大宗派當中的一宗,而且是信眾基礎非常廣泛、生命力非常旺盛的一個宗派。淨土宗這個名字,雖然普通網友可能沒聽過,但是一句「阿彌陀佛」,幾乎是沒有人不知道的。只要是念阿彌陀佛的,簡單地說,就可以把他歸入淨土宗了,因為阿彌陀佛就是西方極樂淨土的佛。

 

       隋唐時代的善導大師是開創淨土宗的祖師,在佛教內部,他享有非常高的聲譽,被稱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每念一聲佛,口中就有一道光出來,因為他二十幾歲就已經證入很深的三昧聖境。所以,唐朝的高宗皇帝就給善導大師一個封號,稱為「光明大師」。

 

       在中國的佛教界,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都在弘揚淨土,他們也都有自己的思想。那麼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到底有什麼特別呢?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很純粹,很系統,所以他才能成為一個宗派的創始人。他的傳承,就是依據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思想,概括起來可以用八個字來說明,就是: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這兩句話八個字,有四項內容。

 

       首先就是「本願」。「本願」這兩個字,在大乘佛教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小乘佛教昇華到大乘佛教,主要就是有本願思想。本願,就是佛菩薩在因地所發的誓願,比如說地藏菩薩的本願,藥師如來的本願,釋迦佛的本願等等。菩薩在累劫修行當中,要怎樣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建立什麼樣的國土,怎樣來利益眾生,發的這個願就稱為本願。

 

       本願也有所謂的「通」和「別」。通願,就是所有菩薩共通的,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四句話——「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叫四弘誓願;別願,特別的誓願,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這都屬於別願。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主要強調的是仰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阿彌陀佛因中的本願已經實現了。這個願望實現之後,就有一種力量,簡單講就叫作本願力。比如這裡有條河,過不去,有人發心建一座橋,讓人們安全渡河,這是他的本願。這座橋一旦修好,這個本願就實現了,人們就自然可以安全渡河。

 

       阿彌陀佛的前身叫作法藏比丘,當年他發了四十八個本願,其中有一條願就說: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只要眾生稱念我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我就用光明來保護他,讓他現生平安利樂,臨終我就接引他到我的淨土來,使他永遠告別苦惱,到我的淨土成佛,這是我的本願。經過了無量劫時間的修行,這個本願實現了,十個大劫之前他成佛了,叫阿彌陀佛,不再叫法藏比丘了。他一旦成佛,就標誌著他的願望已經達成,橋已經建好了。任何人只要念他的名號,就等於跨上了這座橋,就可以通過「南無阿彌陀佛」這座六字之橋,走向幸福的彼岸。

 

       這是「本願」兩個字。

 

       「本願稱名」,就是按照阿彌陀佛的本願,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是阿彌陀佛在本願中所規定的。現代人工作很忙,外在的環境很繁雜,內在的煩惱也很深重,如果靠自己修行戒律、禪定、智慧,絕大多數人難以成功,太難了。所以,阿彌陀佛當初發願就說,這些都屬於難行道,要靠自力修行很難成功;請你靠我本願的力量,請你稱念我的名號。所以這叫「本願稱名」。

 

       稱名誰都可以做到,就是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像我們出家人走出去,小孩子看見我們,他會自然喊一句:「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他會自然地喊這一句,那這個名號就念出來了。所以,不管老人、小孩,有智慧、沒智慧,都可以念。如果要求學習經典,可能要識字;可是這個名號誰都可以念。你念,你就得到;你念,佛就聽到,佛的光明就會照耀到你。所以,本願稱名非常簡單。

 

       這句「阿彌陀佛」的來源,一般人理解不到,以為要怎樣虔誠才能念佛。如果知道這是本願,他就會明白,這是阿彌陀佛在呼喚我們,源頭在佛那裡。這樣,我們內心和佛就很容易溝通。

 

       「本願」是一個根本的理論基礎,而「稱名」是行法。稱念阿彌陀佛,是一個修行的方法。這個修行方法,是阿彌陀佛給我們選好的。就像媽媽對小孩子,小孩子還不會煮飯,媽媽就說:「你餓了就喊我一聲。」小孩喊:「媽媽我餓了!」那好,媽媽馬上給他做。

 

       阿彌陀佛說:「你需要什麼就念『阿彌陀佛』,我就來成就你。」這個思想,就是所謂的他力思想。他力思想特別符合我們這個時代。古時候,你要找一個遠方的人,可能要跑斷腿;而現在,手機一按馬上找到他,這就是利用他力。一個小時可以從這裡飛到北京,靠的是飛機的力量。從此處運到彼處,只要你把身體放上去就行了,這只是物理學層面。而佛法是心法,要想讓阿彌陀佛把我們從此岸運到彼岸,關鍵要看我們是不是把心放上去,我們的心是不是完全仰靠阿彌陀佛。如果我們的心徹底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能運載我們,把我們運到西方極樂淨土。我原來是學航空的,我覺得這個例子確實能夠說明這個問題。關於這一點,我也專門寫了幾篇文章,來讓大家瞭解佛法他力救度思想的簡便、殊勝。

 

       這是第二「稱名」。


       第三就是「凡夫」。

 

       一般的法門,對修行者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要麼要求你出家,一般的出家還不行,還要深山苦修;最基本的,剛才講了三個科目,叫作三學,就是戒、定、慧。首先是嚴格的戒律,因為戒律做不到就不要談修行。在家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最根本的五條,是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的戒律就更多更細微。精嚴持戒,如法生活,才能遮止很多障礙,心才會慢慢地調伏,才有可能修定。如果不持戒,在山洞裡打坐,那是非常危險的,可能要吐血。必須通過戒律的訓練,才有可能走向禪定修行。

 

       可是即使禪定的功夫再深,仍然不能解脫生死。禪定是共外道的,就是說佛法裡面有禪定,道教、其他世間宗教也有禪定。

 

       禪定之上,必定要啟發智慧。佛教所講的般若智慧,是佛教的特別內容。無我、空性的般若智慧,這個智慧產生之後是無我的,這樣迷茫就被切斷了,你才可以出離生死。

 

       這個過程太難了,所以稱為「難行道」。要走這條路,必須是聖者的根機,能夠清淨嚴格地持戒。近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師,就是弘一大師,他是弘揚戒律的大德。弘一大師他自己怎麼講?他說:「我是連五戒都持不清淨的。想到自己出家這麼多年,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從內心裡面像一個畜生!」我們聽到感到很震驚,這樣一位祖師大德,他怎麼能講這種話?那是因為他真正拿著佛法的鏡子,一照,才知道內心是多麼的污穢,修行是多麼沒有力量。這種修行是難行道,太難了,要求我們有聖者的根機。

 

       而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以凡夫為本,這也是阿彌陀佛的本懷。我們煩惱重,有很多不自在,自己沒有辦法。比如一隻蜻蜓,撲上了蜘蛛網,它的掙扎只是給蜘蛛傳遞信息,掙扎得越厲害,蜘蛛就把它纏得越緊;想要解脫,必須有人把網打開,把它放出去。

 

       我們也一樣:我們在這個世間,妻子、丈夫、兒女、工作,每天所想的,離不開貪、瞋、癡。我們凡夫眾生,一方面知道貪瞋癡不好,另一方面,離開貪瞋癡就沒法過日子了。我們就是這樣的凡夫,煩惱的罪業眾生。在這種情況下,你說要靠自己修行解脫,談何容易!

 

       普通大眾,芸芸眾生,內心渴盼的是一種聖潔、高尚的慈悲救度力量,因為我們自己根本沒有力量。而善導大師所闡發的阿彌陀佛的救度,正是這樣,它使任何凡夫都能看到光明和希望!

 

       這是「凡夫」二字。

 

       「入報」兩個字,是代表救度的境界。「入」就是進入,「報」就是報土。報土是佛教的特有名詞,是相對於化土的。菩薩成佛後,是住在淨土裡面的,這個淨土是普薩修行所感的,是他修行的果報——這是真正的「善有善報」。這個報土非常清淨莊嚴,一般人是夠不著的。

 

       按照通途的教理,佛的報土境界,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才有可能生在佛的報土。初住以上的菩薩破了無明,證悟了法身,跟佛的境界才有一定的交集。就像帝王的皇宮,大臣才可能到皇宮,我們老百姓怎麼能到皇宮裡去呢?連地方大員都不行。所以,只有大菩薩才有可能生在佛的報土。可是眾生都希望親近佛,佛也希望度眾生,那怎麼辦呢?佛就化現一個世界,就是化土。化土是應眾生的根機來顯現的:你在什麼樣的層次上,他就示現什麼樣的國土,讓你可以在這裡生存,在這裡得到教化。化土有淨土和穢土之分,我們這個世界就屬於穢土,釋迦牟尼佛化身來到這個地方教化我們。

 

       對於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當時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說,凡夫可以去;不過,凡夫能去的地方總不可能是佛的境界,所以極樂世界是化土。

 

       第二種說,極樂世界是報土,所以凡夫當然不能去;經中雖然說凡夫可以去,那只是「別時意」——怕說不能去你又退心,然後就說可以去,你經過生生世世累劫的修行,到時候才可以去的。這種思想出來以後,大家就沒有信心了。

 

       善導大師出世,就專門說明,凡夫是可以到達彌陀報土的。善導大師自問自答:如果靠自己的力量,阿羅漢聖者都到不了報土,那凡夫怎麼可以去呢?答:如果要靠凡夫自己,當然去不了;可是只要依靠彌陀的本願力,就必定可以到達。我們到北京,馬拉松運動員十個小時也跑不到;但是如果坐飛機的話,老太太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靠什麼?靠飛機的力量。

 

       所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這八個字,第一就是「本願」,這是一切理論的來源和基礎;第二「稱名」,稱名也是本願所規定的一個修行方法,是很簡單、很容易的,我們任何凡夫都能做到;我們所得到的利益,就是直接進入阿彌陀佛的真實報土——「凡夫入報」。

 

       這就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關於報土和化土,打個比方可能更好理解。深圳有一個錦繡公園,這個公園把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著名景點,做成模型放在裡面,供人觀賞。但是在模型上看到的,跟實際的景點是有很大差距的。建一個微型的黃果樹瀑佈景觀,跟真正的黃果樹瀑布是不能相比的。化土就好像佛菩薩做的微型景觀,你不能到真正的報土去,只好做一個讓你看,其實它跟真正的報土差別非常巨大。

 

       善導大師的思想說,我們任何人,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直接到佛本有的、真實的報土境界。這個差距就非常非常大了。

 

       中國網:謝謝法師給我們詳細介紹了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其實善導大師一直是活在我們的心裡,因為我們很多人都經常說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只是我們日用而不知。對於淨土思想呢,剛才您說了,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修行方法,提到了「本願稱名」,每個人說到「南無阿彌陀佛」就算是一種修行了。這麼說的話,這修行真是非常簡單。既然這麼簡單,還有什麼更深的東西需要我們去鑽研、讓我們去修行的呢?

 

       淨宗法師:其實,我們說淨土法門簡單,是在眾生領受這方面說的。它本身的教理是非常非常深的,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它是諸佛所行境界,不是凡夫境界,連觀世音菩薩這樣的大菩薩都只能大概知道,所以它是非常深的。

 

       比如用手機,告訴老太太說:「你想和美國的兒子通電話,只要按這個按鈕就行了。」很簡單。但是,她懂得這個手機背後的原理嗎?她知道裡面的構建嗎?她知道怎麼運營嗎?她通通不知道,但這並不影響她使用!

 

       所以作為淨土的行者,最重要的是稱名,信順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憐憫我們走不了難行道,所以才讓我們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它就是一個簡便的易行道,這是它的特點。有的人可能覺得「這個太簡單了,我英雄無用武之地了」,請你靜下心來研究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這裡面很深,甚深無比。

 

       比如我們坐飛機的時候,關於飛機空氣動力學的原理我們一概不知道,我們只是乘客;但是只要我們坐上飛機,飛機的所有原理我們都用上了,因為飛機是已經實現了的東西。在我們世間還有很多,比如實驗室、一些科學研究部門,他們的工作是研究原理,比如研究外太空,它並沒有展現為一個實體產品。所以原理和實體產品之間有相當大的落差。

 

       淨土法門不單是在談原理,而且已經成為事實,成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成為眾生可以隨口稱念的名號,原理已經成為一個產品,所有的教理都已經包含在這個事相當中。這正是它高超的地方。如果你離開這個事,還在那裡講理,那很可能這個理還沒有圓滿,就好像還在科研階段。

 

       現在,有些大菩薩,他們可能還在研究佛教的原理,要建立自己的淨土,他們有他們的任務。作為普通的社會大眾,我們只是產品的使用者,比如手機、電腦,我們未必要成為專家才能使用。同理,作為普通的修行者,我們只是六字名號的使用者,簡單講就是消費者,來享受這個諸佛菩薩的結晶產品。至於它的甚深原理,諸大菩薩都是研究員,他們在研究。我們的身份定位不能錯,如果我們身份定位太高的身份,那麼就像一個小學生、沒有文化的人就自認為我是大學的院士或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那就是定位太高,也不太現實,這是我的看法!

 

       中國網:那法師,據我所知,我們佛教的精髓就是大慈大悲,宗旨就是普度眾生,它的職責就是勸善,讓更多的人去行善不做壞事!佛教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說已經形成一個成語了。那您用淨土思想,能不能詳細地給我們說說這個故事?

 

       淨宗法師:是的,這已經成了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你剛才說的對佛教的認識,雖然講得不長,但是很精到,就是佛教的精髓、佛教的宗旨,以及佛教的職責。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幾乎成了成語,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個說法。首先,這種說法是很溫暖的,給了每個人希望——即使是舉著屠刀的這樣一個惡性的人,他只要放下屠刀,他站在那個地方立即就可以成佛,這個巨大的反差,讓任何人不失去希望。所以,這兩句話的流行,是很給我們希望和寄託的。

 

       大家可能比較喜歡聽故事,我把這個典故稍微地演繹一下。這個典故有好幾種版本,其中一種就跟善導大師相關。這件事情,記載在《佛祖統紀》這本書中。

 

       唐朝時候,善導大師在首都長安弘化,教人念佛。大師弘化特別有力量,念佛人特別多,達到什麼效果呢?傳記裡用四個字來形容——「滿城斷肉」。那就不可想像了!當然,不是說一個吃肉的都沒了,就是說滿城的人因為瞭解了阿彌陀佛的慈悲,自然會珍愛生命,他們就吃素了,不吃肉了。

 

       這個當然很好,可是也有一點點負作用:影響了屠宰業,肉賣不出去,沒有生意做了。就有一個姓京的屠夫,這個京屠夫有很深的嫉恨心,就提了一把刀,跑到善導大師當時所在的寺院,氣得要殺人。像善導大師這樣的人物,「德人覿面,恨意全消」,這個屠夫一看見善導大師,當下那個刀就掉到地上,就放下屠刀了。就覺得大師很有德行、很慈悲。

 

       這時候,書上說「指示西方,現淨土相」,古文記載很簡略,因為善導大師有非常深的三昧定力,有很深的神通境界,和西方淨土遙相呼應,他用手這麼往西方一指,天空中就顯現出來極樂世界的景象。我們敢想像嗎?他念一聲佛就出一道光明,他手一指,淨土就顯現出來了!所以屠夫當下就非常感動:「還真的有這麼好的極樂世界!」他想到自己的罪業,又想到自己這樣卑劣,還居然發了這麼大的一個惡心,想找大師的麻煩……所以他就懺悔,說:「大師,我也想往生!」他就開始念佛,一邊念佛一邊走出寺院。寺院門口有一棵柳樹,可能是一棵斜著生長的比較高的柳樹,他就爬到柳樹上,是因為不小心還是怎麼樣,他就跌下來了。跌下來之後,眾人看見他頭頂上出來一個童子,就是所謂的靈魂、神識,佛菩薩就把他接引上了蓮花,往西方而去。到了西方極樂淨土,是去成佛啊!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這個案例鼓舞了很多人。

 

       佛教中有一部經叫《觀經》,也就是《觀無量壽佛經》,這部經典其實也是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一個過程。這部經典的緣起非常精彩,非常戲劇化。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位大護法,叫頻婆娑羅王,他跟釋迦牟尼佛是同年代的人,非常護持釋迦牟尼佛。他有一個兒子,就是太子,名字叫阿闍世。太子受到提婆達多的教唆——提婆達多就是在佛教裡面專門跟釋迦牟尼佛對著幹的,是一個謗佛謗法的反面人物。其實他是一個大菩薩的示現,但他演的是一個反面人物,專門叛佛、叛教、分裂僧團,還謀害釋迦牟尼佛。他就教唆阿闍世王子:「你把你父王滅了,我把佛給滅了,將來你做新王,我就做新佛。這樣我們統治天下,不是很好嗎?」太子說:「我怎麼可以殺我的父王呢?」

 

       提婆達多就給太子講他的來歷:太子前世原來是一個仙人,在山裡面。頻婆娑羅王是大王,但是他的妻子韋提希沒有懷孕,所以他就說:「我到了這個年齡,夫人還沒有孩子,我將來的江山、國家委付無人哪!」就找了一個相師,說:「你看看我有沒有後代。」

 

       相師一看,說:「大王啊,你是有後人的。不過呢,你這個後人還有三年才能來投胎,現在正在山中修行,就是山裡面的仙人,他的福報很厚。」

 

       大王一聽,說:「那不行啊!等三年,我年紀大了,等不及了!」他就派一個人去找仙人,請仙人早點來給他做兒子。

 

       這個人就去了,說:「大仙人,我們大王有命,請你早一點給我們大王做兒子。」

 

       這個仙人也是有神通的,他說:「你回去稟報大王,我還有三年才能去,現在還不行。」

 

       使者回來稟報,大王一聽就有點不高興了:「在我的國家裡面,一切都是歸我所掌管,我給你面子叫你來你還不來,還要過三年。」他說,「你再去,帶著刀,如果他答應就好,不答應就立即把他滅了,看他還來不來給我做兒子!」

 

       使者帶了一幫人去了,說:「我們大王有令,請你來宮中投胎,現在就去!」

 

       這個仙人也知道啊,他說:「好,既然這樣的話,那也沒有辦法。大王既然這樣子,那你告訴大王,我如果這樣去,對他有損害,他怎樣對待我,將來我也會怎樣對待他。」因果報應嘛。

 

       這樣,他就捨命投胎了。這個時候,宮裡面韋提希夫人就有身孕了。夫人有身之後,王宮裡面、舉國上下都歡騰,國家終於有了繼承人了!這時又有相師來看相,一看,說:「大王,此子對你有損!」意思是這個孩子可能對大王有損傷。那個時候還沒生下來,相師一講,大王又後悔了:「這樣啊,他來了要謀害我,這不就麻煩了嗎?」他就跟夫人商量:「這樣吧,」他說,「你生孩子的時候,到樓頂上向天井裡生孩子,讓他掉下來,掉下來摔死了,我就平安了。」

 

       然後,夫人就在樓頂上把孩子生下來。結果,生來下之後,這個仙人的福報很大,摔不死,就斷了一根指頭,「斷指」的梵語就叫「阿闍世」。所以後來就喊他阿闍世,就是斷了一根小指頭的孩子。

 

       提婆達多把這一番經歷跟太子一講,然後再教唆他。過去的那種怨恨馬上從太子內心湧生出來,他就發動了宮廷政變,把父王禁閉起來,讓他活活地餓死。然後又拔劍想謀害他的母親,因為他關他父親的時候,他的母親經常進去偷偷地送東西,水啊,糧食啊,他母親來了,衛兵也不好攔,他父王過了二十一天還沒有死。

 

       阿闍世來問:「我父王怎麼樣了?」

 

       守門人說:「他還挺健康的。」

 

       「那是怎麼回事啊?」

 

       守門人說:「夫人經常來看他。」

 

       阿闍世就很生氣,說:「我母親怎麼跟賊在一起!」他對他父親很有意見,所以就拔劍要殺他的母親。你想想看,他這不是殺害別人,而是殺他的母親!以這個為因緣,韋提希夫人就很悲傷。

 

       後來,大臣勸諫他說:「你為了有國位,殺害父王,這個還可以理解。那現在你母親也沒有王位,你怎麼殺母親?這是講不通的!」這樣他就把他母親關起來,沒有殺。

 

       這樣,韋提希夫人在牢房裡就很憂愁,所以她就向佛的方向頂禮——當時佛在靈鷲山講法——她就頂禮說:「佛陀啊,我這樣悲傷,我的孩子對我這樣,我現在憂愁苦惱萬分,你看你怎麼來安慰我?」

 

       佛陀有神通,就知道了,就來到王宮裡——顯現在王宮,講了這部《觀無量壽佛經》。所以,《觀無量壽佛經》就是以這個屠刀向母的阿闍世為緣起。十六觀講到最後的時候,講了三種惡人:第一種是作惡多端的罪人,第二種是破戒的罪人,第三種是五逆十惡的罪人。這三種人,一生做的全部都是惡事,無作不惡,無惡不作,沒有一點點的修持和功德。到了臨終的時候,地獄的果報現前,地獄眾火都燃燒了,經中說,他們只是念了十聲佛、一聲佛,就當下莊嚴地往生西方淨土。所以這是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一部經典。

 

       這樣的經典,反映出佛教的慈悲精神。它不是故意地鼓勵、縱容造惡,而是說,對這樣已經造下了惡業的苦惱眾生,有沒有辦法給他燃起新的希望。

 

       所以剛才講了,佛教的精髓是大慈大悲,這個總結非常凝煉。我想,我們佛教如果離開了大慈大悲,也就沒有了佛教。雖然佛教也在很多場合被認為是智慧的宗教,但是智慧並不能普度眾生——有的人可能並不需要智慧,認為只要有錢就可以;有的人雖然需要智慧,可是得不到智慧,因為很愚癡,開不了悟。所以,如果必須有智慧的話,是度不了幾個人的。但是慈悲沒有人不需要,沒有人會拒絕慈悲。所以,大慈大悲才可以普度眾生。

 

       那麼普度眾生的「度」,也就是說一條河,有一個渡口,渡船把我們從河岸這邊,渡到對岸去。所以,必須是可以平等、普遍地救度所有眾生,那麼這一定要有慈悲的精神。

 

       所以,只有救度了眾生,眾生心裡的屠刀才能放得下,他才可以不去做惡事。如果內心沒有被慈悲所觸動,有些高素質、有理智的人,可能會克制自己不去作惡,或者少作惡;但是如果缺乏理智、素質比較低下、仇恨滿胸、煩惱深重的人,可能連自己都克制不了,就會造下種種災難性的社會事件,比如剛才所講到的這些事情。現在互聯網很發達,信息傳播得很快,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我們都看到類似的事情。有的人會譴責,也有的人覺得很迷茫,不可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呢?」

 

       作為出家人,我們聽到這樣的事情,有我們更深一層的思維。我們所思維的就是:這種現象的產生,其深層的原因是什麼,以及應該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

 

       屠刀其實有兩種:外在有形的和內在無形的。外在有形的還比較好辦——它其實是因為內在無形中滋生的仇恨,內心已經有了一把刀,然後變現出外在的這個可看見的刀。如果我們只是在外面防止他,是防不勝防的,你今天防止了張三,還會有李四,你今天把他的刀拿下來,他明天可以再做一把。就好像一棵毒樹,你把葉子摘掉了,如果沒有把根切斷,它還會冒新的枝葉。

 

       所以,要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在宗教界,淨土法門,尤其是彌陀的慈悲,在這裡面會有一份獨到的作用。我覺得可以有以下四個層面:

 

       第一個就是法律的層面。這個層面就是強制力,以國家、政府部門作為主體,這是政治的層面,對於這樣的行為,當然是不能縱容,一定要有法律的界限,犯了過失,就一定要承擔法律責任,這樣會有所禁止。

 

       但有的人其實是知道的,比如說殺害無辜平民,他不知道這是犯法嗎?他是鋌而走險,即使犯法,他也願意去做。為什麼?他內心就是恨難平。所以第二個層面就是道德的層面,通過德行的教育,激發人內心道德的約束力,他的德行增長,就不會去做這種事情。

 

       第三個是因果的層面。有的人可能對道德的說教也無動於衷,那麼佛教所講的因果報應,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比如刀殺無辜的民眾,他覺得洩恨,甚至有的人內心有一種虛假的正義感,打著各種正義的旗號,或者一些宗教的旗號,造下這樣的惡業,這一定有深重的果報在等著他。他如果瞭解這些的話,就會有警示的作用,就會終止。

 

       這三個方面雖然都有它們的作用,但從究竟解決來講,還是有不足之處,有的人可能連道德、因果報應也不相信。那我就覺得,我們淨土宗彌陀救度的法門,可以慈悲地救度一切人。一個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內心充滿了仇恨和煩惱,這樣的人其實最需要的是慈悲和愛。這個慈悲和愛不是世間點點滴滴的,它一定是要大慈大悲,才能救活他這顆死亡的心。

 

       我們中國人說「哀莫大於心死」,最大的悲哀是心的死亡。想到他居然去濫殺無辜,我們在指責、批評他的同時,我們想想看,其實他的心已經先死掉了。那麼是什麼樣的心死了呢?是仁愛的心死了。就是說,他這個仇恨的刀,首先是讓自己的仁愛心死了,慈憫的心也死了,良知的心也死了——如果他有良知就不會這樣做,甚至理智的心也泯滅了。所以,他是把自己整個內在的根本的生命徹底滅殺之後,他才用這個刀,用更大的殺傷力,殺了更多的人。

 

       所以,我們如果要救度大眾,就要把他的惡心轉換過來。這是宗教界,尤其是我們淨土法門的責任所在。如果他心中能夠瞭解彌陀的慈悲,他未來就有生命,就有新的希望和光明。如果能夠感悟到哪怕一點點,他的心立即就會軟化,屠刀就會「噹啷」落地。這個時候就可以展現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這一面。

 

       在弘願寺,就有這樣的例子。有一位出家弟子,他後來告訴我,他說:「師父,你真的把我救了!」他的母親非常感動,因為他原來在社會上就是打打殺殺的,和人結了很惡的怨。他已經做好了殺人滅口的計劃,正準備去實行,這時候他遇到了我們所講的法,他一聽就特別感動,來到寺院裡。那時候來還沒有出家,就希望我送一串念珠給他。我知道他是黑道上混的,覺得他能夠回頭念佛是很不容易的,我就拿了一串念珠給他。這串念珠他就時刻保留著。後來他就出家了。他的母親也來到寺院,她說:「真的太感謝師父了,太感謝這個法門!不然我每天都不能安心,我只要聽到有人吵嘴,只要看到有人打架,我的心臟病就要發作起來——那會不會是我的兒子?他會不會闖下什麼禍?電話鈴一響,我就想是不是又有人怎麼樣了。」他母親這樣過日子,他心裡怎麼能安呢?而現在這位法師非常慈悲柔和:這不是很典型的轉化心的例子嗎?

 

       其實這個社會特別需要彌陀的慈悲。當初我對這個法門瞭解之後,是有非常大的感悟的,有很大的觸動,我就覺得,這個法門不僅能解決我個人的問題,也能解決整個時代的問題,它能給所有眾生內心帶來光明、安慰和喜樂。所以,不單是個人需要它,我們這個國家也需要它。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可以講,近一百年來是飽受深重災難的,有外強的入侵,還有文革這樣的事件。人們的心裡,整個這一代人,都有很多的創傷。

 

       我曾經寫過一篇短文,說到:汽車輪胎破了,可以拿膠補一補;衣服破了,可以拿布來補;那麼人的心受到傷害,破碎了,靠什麼來補?只有愛心,只有慈悲,才可以把這顆破碎的心重新整合起來。所以慈悲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是任何人都需要的——不管是有錢人還是沒有錢的人,不管是滿懷仇恨的人還是被仇恨的人,大家都需要慈悲。有了慈悲,這個世界才會有和平,大家在一起才會清淨,社會才會和諧。

 

       這個事情,也正是我們的責任——怎樣把這個法門盡最大努力讓更多的人知道。

 

       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人有像主持人這樣的認識,您能有這樣的認識,也可以幫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動員起來,大家共同做這份事業。

 

       當然,我們在教言教,這是我們本當承擔的。我們不管是在報紙上、新聞上,如果聽到社會上的一些惡性事件,第一個感覺:我們有責任,我們還沒盡到責任,如果能早一點遇到他,或許我們可以讓他的人生軌跡有一個轉變,也許這些問題就解決了,就沒有那麼多的人受傷害了。

 

       當然,現在從傳播方法來講,印刷業、物流、網絡,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還是靠我們發心,物質條件雖然具備,還是要靠我們的心來做。

 

       另外也希望,在社會上,大眾對佛法的認識能夠更加正面、積極和肯定。

 

       作為我個人來說,我還是仰靠背後看不見的力量,就是阿彌陀佛,他在憐憫著我們這樣的眾生。

 

       在這個時代,既然這個法門出現了,而且成為眾生的需要,它就會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就好像春天來了,這個地方有些小草先發芽了,那別的地方也會綠起來。我們盼望彌陀慈悲的春風盡早地吹拂到每個人的心裡,讓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慈悲的陽光和愛的光明,那我們這個世界就很好了。

 

       中國網:剛才您提到了一個詞——「構建和諧社會」,那麼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在為構建和諧社會努力著,也在為實現咱們的中國夢努力著。我們瞭解到,中國佛教協會的會刊《法音》上,刊登了您撰寫的一篇叫作《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觀對建設和諧世界的作用》這樣一篇論文。對建設和諧世界的作用這樣一篇論文,就此您給我們談一談,我們佛學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能量這方面將會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

 

       淨宗法師:現在提倡說要凝聚社會正能量,我覺得這個口號,包括提出中國夢,都是非常好的。我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總書記講中國夢,就寫了兩句話:「復興淨土宗,我的中國夢!」我是一個出家人,是一個淨土宗的出家人,如果淨土宗能夠復興,如果淨土法門彌陀的慈悲能夠吹拂到每個人的心中,那我的夢想就算實現了。

 

       我們這個社會是一個有機體。這個有機體的存在,它是一種健康、有生命力的存在,還是一種敗壞形式的存在,這取決於正能量和負能量的消長。所謂正能量,就是,能引導整個社會向上,向善,向著清淨、光明、真理、喜樂、平安,向這個方向發展的能量;反過來說,讓我們心中有仇恨,有痛苦,有煩惱、黑暗、邪念、墮落、腐化,像這樣的能量就屬於負能量。在社會當中,如果正能量能夠增長的話,就會平安,大家就會有幸福感;如果負能量瀰漫的話,那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岌岌可危。所以,凝聚社會正能量特別重要。

 

       在這方面,雖然講凝聚,我覺得有四個層次:第一個是凝聚,第二個是激活,第三個是輸入,第四個是傳遞。

 

       什麼叫凝聚社會正能量?在現實社會中,已經有了一些正能量,有一些仁人志士,有一些有慈悲愛心的人,有道德、慈善這些好的方面;但是他們都比較分散,在各個地方。那我們把他們集中在一起,這叫凝聚正能量。這就好像點點星火,各在不同的地方,它們可能沒有互相感通,就覺得沒有力量堅持下去,慢慢就熄滅了。像我小時候燒炭,一塊塊炭放在那個地方,很快就熄掉了。如果把十塊、一百塊放在一起,互相你燃我我燃你,就能熊熊燃燒,彼此溫暖。所以,凝聚社會正能量,它就會有個良好的作用,這個很重要。

 

       第二個層面就是激活,或者激發。就是說,這個社會正能量,在有的人身上還沒有顯示出來,但是人性當中有美德的存在,把他內在的美德這種正能量激活,激發出來,這樣不就是增大了嗎?打比喻說,就像一個木頭,它裡面有火性,可是你不去點燃它,它仍然是塊木頭。那我們就把這塊木頭點燃,就是把眾生內在的這種善,比如說我們通過德行教育等等,把它引發出來,這樣正能量就會增長,社會就會和諧、穩定。

 

       前面這兩個層面的能量是有限的,因為我們畢竟是普通人,而且在這個社會中,各種需求非常繁雜,而且煩惱也很重,有的時候就感覺到,以一個人的體溫,要去面對一個嚴寒的冬天,就覺得太沒有力量了;你就是想有這個能量,還是很弱的。所以第三個層面,就是輸入正能量。輸入像什麼呢?就像地球,如果沒有太陽輸入能量,地球就一片黑暗、寒冷,沒有生機,生命不可能存在。

 

       其實每一個人內心是有兩方面的:一方面是有佛性的存在;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有惡性,所謂貪瞋癡心魔的存在。所謂輸入的能量,以我們淨土宗來講,我們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又回歸到這句名號,這「阿彌陀佛」四個字,如果講能量的話,它就是法界裡面最大的正能量,而且是無窮無盡的正能量。這四個字,翻譯過來就是無量光明和無量壽命。那你想想看,這不就是能量嗎?而且它是慈悲所流露出來的,而且是沒有限量的,所以這個能量可以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任何人的心,就好像液化氣的接口一樣,如果來念阿彌陀佛,我們的心就跟阿彌陀佛總的能量庫接通了,他的能量就會源源不斷地輸送過來。

 

       那就有了第四個層面,我們就可以傳遞這份正能量,讓阿彌陀佛的慈愛來到我們心中,「學佛大悲心」,向一切芸芸眾生傳遞這一份慈愛的心,這個能量就傳遞出去了。所以如果我們這樣來做的話,那就前景可觀。

 

       從我們佛教來講,我覺得這四個方面都可以做。首先,佛法的原則就是向清淨的,向善的。在這個原則、信仰的前提下所聚集起來的人或者團體,它就是凝聚社會正能量的。比如說,一個有良好道風的道場,可以講它就是社會正能量的一個聚集點。你到寺院裡的感受,跟你到菜市場、火車站,那是不一樣的,跟你到百貨公司也是不一樣的。你到寺院會感到清淨,哪怕在佛像面前合個掌,哪怕你聽一下風鈴的聲音,或者聽到別人誦一部經,或者晚上聽到撞鐘的聲音,或者是師父在那裡唱誦,你就感覺心裡好像洗過一遍一樣,甚至你走進來就有一種感受,感到心好像得到一種撫慰。這就是一種正的能量從你心裡面流過,就好像清泉石上流,你就感覺得到一種清淨、法喜、柔軟和喜樂。這是凝聚。

 

       從激發這一方面呢,因為佛教的教理、教義和佛陀的慈愛,會感動我們的心。一旦我們的心與它碰觸之後,心裡面本來佛性的種子就會被激活,它就會呼應出來。人是會互相感通的,如果說對方是惡的,那我們也感受到惡,那我們可能也會不高興,他煩惱我也煩惱,他罵我我也罵他,他打我個拳我也回他一拳,互相都是負能量。如果微笑的正的佛法,它會激活他。

 

       第三方面,輸入正能量,那一定是要通過念佛。像禪宗,開悟了,就是把自己的正能量激活;但若想輸入,就是讓所有的人都可以得到開悟這份正能量,那就不容易了。所以,每當我聽到有人念這句阿彌陀佛,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他只要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就在內心深深為他慶賀和祝福,這個正能量照到他心裡去了,這就非常非常地好。       

 

       然後我們在大的團體中,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只要對這個社會抱有愛心,對生命抱有慈悲,都可以傳遞阿彌陀佛的名號。我覺得,阿彌陀佛的名號,它已經超越了宗教這個層面,當然更加超越國界、階級。我們不可以理解為,阿彌陀佛就屬於出家人,或者屬於信佛的人,他是屬於所有人的,任何眾生,不管你信不信佛教,你都有權利念佛,你念了都可以得好處。阿彌陀佛對你沒有任何的要求,也不是說你一定要到寺院裡去,也不是說要專門花多少時間,任何人都可以隨口稱念這句名號。

 

       這樣,在社會中,這句名號就像是春天的氣息,會滋養萬物。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心有這樣的功能和作用。

 

       中國網:好,謝謝淨宗法師。最後我們再想跟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心浮氣躁,追求奢華,功利強盛,說到這幾個詞,我們常常會和當下,甚至當下的年輕人聯繫在一起。我們想問,這是不是人性當中的一面呢?我們將如何用淨土思想來解釋這個問題?以及我們用淨土思想該如何地從根本上去引導和改變這種心態呢?

 

       淨宗法師:是的,這幾個詞,應該說是人性中相對比較弱的一面,大家都存在著;但是在今天這個時代,它更加明顯地反映出來。今天這個時代,物質是比較豐富的,當然我們不能說物質和精神就絕對相反,但某種程度上,如果看表象的話,似乎當我們追求外在物質的時候,內在的精神好像是消耗了,顯得比較空虛、空乏。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就像你講的,心浮氣躁,追求功利。

 

       像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感覺到這幾十年有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確實變化得很快。在我們小的時候,多少還有農村裡面的樸實,現在回到農村,已經是有了非常大的改變了。當然,很多方面是好的,但是在人心這一方面,跟以前比確實沒那麼穩定,快速的節奏,更加浮躁,也更加焦慮。

 

       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在這一方面,有的人抱有悲觀的態度;如果以我們佛教淨土宗來看,形勢倒未必那麼悲觀。為什麼呢?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天氣越冷,松樹就越顯示它的挺拔和抗寒能力。佛教有末法時代(末法時代和所謂的世界末日是兩個概念),就是說佛教比較衰微了,眾生的煩惱更加深重了,現在就是進入了這樣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其他法門,因為要靠眾生自己的力量來修行,眾生有心修行但無力修行,很乏力。淨土法門是靠彌陀慈悲的救度,所以越是在這個時代,它越當機。也就是說,越是苦惱深重的人,就越需要彌陀的救度;越是煩惱深重,越是心浮氣躁,反而越不容易得到——內心裡面向外追求,能求得到嗎?最後還是一場空,他還要回過來。那這個時候,就會有他的因緣,比如如果阿彌陀佛的慈悲感動了他,他的心就會沉澱下來。

 

       所以我覺得,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要把淨土法門彌陀的慈悲,推向眾生的心中。只有內心有了充實的幸福,才不會到外面去追求那些虛幻的東西,內在有精神上的富足,就不會追求外在物質上的感官滿足。

 

       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內心要有豐富的營養,而這豐富的營養,說一千道一萬,都不能離開本質的慈悲。

 

       中國網: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們的訪談就要結束了。非常感謝淨宗法師今天給我們分享了淨土思想的精髓,我們相信今天的節目也必將會影響更多的海內外的網友,也希望更多的網友能看到今天的節目。

 

       我們再次地感謝淨宗法師,網友們,再見!

 

       淨宗法師:好,謝謝大家!謝謝主持人!再見。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