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號德用
因為名號具有彼佛無量壽之德,歸命稱名行者,與彼佛生命同體,受無量壽之德薰染,在此無常俗世,必然盡形壽稱名不怠,而顯現念佛即生活、生活即念佛的情態。命存一日,念佛一日;命存二日,念佛二日;乃至命存七日,念佛七日;日日相續,直至臨終。以此之故,經文說:「若一日……若七日……其人臨命終時」。
(2)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言:
《彌陀經》云: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若一日……若七日……」即是「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聲等」,即是盡形壽的意思。
(3)經文不說盡形壽,而說「若一日……若七日……」,略有三義。
①顯人命無常:壽命隨時會臨終,所以說「若一日、若二日……」。「若」者,不定。
②令念佛相續:只要命存之日,就相續念佛,一日如此,二日如此,日日如此,所以說「若一日、若二日……」。七日為期,是常用的時間表達法。如—周七日,循環往復,七日就是永遠。念佛也一樣,迴圈無盡,直到臨終。
《法事讚》言: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③明往生容易:聖道修行,需歷多劫;淨土稱名,不過一日七日。
《般舟讚》言:
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七日行道,諸宗常例。為要期別時行法。
《觀念法門》載:336
欲「入三昧道場」時,一依佛教方法。先須料理道場,安置尊像,香湯掃灑。若無佛堂,有淨房亦得,掃灑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行者等,從月一日至八日,或從八日至十五日,或從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或從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月別四時佳。行者等,自量家業輕重,於此時中,入淨行道。若一日乃至七日,盡須淨衣,鞋靺亦須新淨。七日之中,皆須一食長齋。軟餅、粗飯,隨時醬菜,儉素節量。於道場中,晝夜束心,相續專心,念阿彌陀佛;心與聲相續,唯坐唯立。七日之間,不得睡眠,亦不須依時禮佛、誦經,數珠亦不須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見佛想。佛言:「想念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心眼前。」正念佛時,若立即立念一萬、二萬,若坐即坐念一萬、二萬。於道場內不得交頭竊語。
(1)具備助緣
淨舍,時節,資用。
(2)正修三昧
心聲相續,念念作見佛想。一食長齋,不得睡眠。不得竊語。不須禮佛、誦經、持珠。
比現在一般打佛七更為精進。
因為名號具有彼佛無量光之德,歸命稱名行者,被彼佛無量光明照耀攝取,雖是愚癡之身,而能一心明信佛智,專稱佛名,不受外邪異見惑亂。以此之故,經文說:「一心不亂」。
《往生禮讚》言:
蒙光觸者心不退,晝夜六時專想念。
(2)唐譯《阿彌陀經》言:
繫念不亂。
(3)《無量壽經》言:
一向專念。
(4)佛教詞典
①專注一事,使心不散亂、動搖之謂。《華嚴經》言:
汝等應離諸疑垢,一心不亂而諦聽。
②以至誠之信心持誦彌陀名號,令心不散亂。即捨棄我體,而與「南無阿彌陀佛」之稱念合為一,稱為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一般理事一心、禪定一心、不起妄念等,多令人聞而生畏。若依善導大師的解釋,則甚覺易行安樂。
(1)《法事讚》言:
念彌陀專復專。
專心不二,一心;專行不雜,不亂。
(2)《觀經疏.定善義》言:
《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3)《般舟讚》言:
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
(4)《觀經疏•玄義分》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
(5)《觀經疏•散善義》言: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6)《觀經疏•散善義》言:
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7)《觀念法門》言: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佛名。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8)《觀念法門》言:
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9)《往生禮讚》言:
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總之,善導大師解釋一心不亂,就是「一心願生,專稱佛名,不動亂,不雜亂」,非常簡單,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
(10)據上善導大師之釋:
①善男子善女人—佛世、滅後,一切造罪凡夫。
1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
2 一切凡夫。
3 男子女人。
4 眾生。
5 九品。
②「若一日……若七日……」——盡形壽。
③「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念彌陀專復專」。
1 專念彌陀名號。
2 專稱佛。
3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4 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
5 執持名號,一心願生。
6 一心稱佛不亂。
1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法華經》言: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2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
3 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4 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5 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6 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7 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品,乃至四十—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
(1)天臺:決定一心,禪定一心。信願一心,斷證一心。
(2)信願一心:無復疑二。依一心說信願行。
(3)信願一心:若定若散,同居土三輩九品。事一心,方便土;理一心,實報土。
(4)散心有二:①無信心。②無定心。
(5)一心亦二:①信一心。②定一心。
①雖有二解,淨土宗意,信願一心為正;契佛本願故,不捨萬機故,安樂易行故,正定之業故。
②《易行品》言:信心清淨者,華開即見佛。
③《往生論》言:一心歸命。
④《往生論註》言:信心淳、一、相續,輾轉相成。
⑤《觀經疏》言:一心專念。
經文「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互顯,意為:執持名號,應當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是執持名號。
唐譯《阿彌陀經》言:
智圓法師言:
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
《易行品》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一心者,恭敬心,二種深信。謙敬聞奉行。
《彌陀要解》言:
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無疑,信,不動亂;無二,專,不雜亂。
「執」是抓住不放鬆,「持」是相續不間斷。譬如在黑暗中走險路,拿—支火把照明,必然會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馬馬虎虎,更不可能半路上就隨隨便便把它扔了。這—路拿著火把,就是一心不亂。
「執持名號」,也是如此。名號如火把,信心如手,心信口稱如同以手執持。《疏》說「常以淨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要通過三界六道的黑暗險道,我們只有完全靠定這句無量光名號的智慧火炬,從生到死,—路執持,一心一意,毫無二志,絲毫也不敢捨此去學與我們的根機不相應的法門。這樣才是執持名號,這樣就是一心不亂。
反之,心不執著,心有旁騖,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續,念有間斷,念有疑雜,就是亂,不是不亂。
若執定「一心不亂」為禪定一心、不起妄念,認為非此不能往生,有諸多過失。
第一,有釋尊與彌陀矛盾之失。因為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本願很容易,眾生只要「乃至十念」(上盡—形,下至十聲)念佛,但釋尊卻說要達到息心凝想。
第二,有釋尊背離彌陀,另開往生極樂條件之失。彌陀本願無禪定息心之要求。
第三,有釋尊自說相違之失。同為釋尊所說,《大經》說「上中下三種根機的人,只要一向專念,通通往生」;《觀經》說「下下品的人臨終苦逼,精神惶恐,十聲念佛,即得往生」,都很容易。本經卻說要如何的禪定一心,豈非矛盾。
第四,有釋尊說法不契機之失。本經為五濁惡世凡夫所說,若難行而無人可行,豈非法不對機。
第五,有龍樹教判錯誤之失。龍樹菩薩判淨土法門為下劣根機可行之「易行道」「安樂門」,而事理一心、禪定息想自非下機可行。
第六,有與現見事實相違之失。古今見聞,眾多念佛人,雖非禪定凝心,但只一向專念,不懷疑,皆得殊勝往生。
第七,有行人自失往生之失。
依善導大師的解釋,上符彌陀本願,下契眾生根機,淨土三經一致,釋迦佛語不虛,人人安心念佛,個個都能往生。
(1)源信法語: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2)《十念法要》言:
不顧妄念餘念,不謂散亂不淨,唯口稱名號。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亂自靜,三業自調,願心自發。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納於心腑莫忘失。
(3)《散心問答》言:
問曰:心澄時之念佛與妄念中之念佛,其勝劣如何?答曰:其功德齊等,並無差別。問曰:我雖念佛,此心散亂,不知如何?上人答曰:此法然亦力有所不及也。凡夫之心,如何可得無散亂!亦唯如此,故名易行。生於欲界地中之人,皆散心也。譬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所謂捨散心而往生者,無此理也!亦唯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可貴之本願也。
(4)《觀經疏》言:
1 無疑無慮。
2 不顧水火二河。
(5)蕅益大師言:
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6)印光大師言:
妄念起時,只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益加決烈。二者皆是損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7)對治
①不擔心。
②不理會。
③不急躁。若疑慮不安,如水生蛟龍,妄波四起。
④唯口稱。如光來暗自滅。
⑤攝耳聽。
⑥記數與攝心。
壽暖識三法將捨之際。生命在呼吸間。念死無常。常將死字貼在額頭。
最後再專念佛。
《往生禮讚》偈言:
南無懺悔十方佛,願滅一切諸罪根。今將久近所修善,回作自他安樂因。恒願一切臨終時,勝緣勝境悉現前。願睹彌陀大悲主,觀音勢至十方尊。仰願神光蒙授手,乘佛本願生彼國。
諸眾等聽說《日沒無常偈》:
人間匆匆營眾務,不覺年命日夜去。如燈風中滅難期,忙忙六道無定趣。未得解脫出苦海,云何安然不驚懼。各聞強健有力時,自策自勵求常住。
初夜偈云(《菩薩處胎經》):
煩惱深無底,生死海無邊。度苦船未立,云何樂睡眠。勇猛勤精進,攝心常在禪。
中夜偈云:(《坐禪三昧經》)
汝等勿抱臭屍臥,種種不淨假名人。如得重病箭入體,眾苦痛集安可眠。
後夜偈云(《華嚴經》):
時光遷流轉,忽至五更初。無常念念至,恒與死王居。勸諸行道者,勤修至無餘。
平旦偈云(《摩訶僧祇律》):
欲求寂滅樂,當學沙門法。衣食支身命,精粗隨眾得。諸眾等,今日晨朝,各誦六念。
日中偈云:(《尸迦羅衛經》)
人生不精進,喻若樹無根。采華置日中,能得幾時鮮。人命亦如是,無常須臾間。勸諸行道眾,勤修乃至真。
經文說臨終佛聖來迎,有人遂以為一生念佛,往生都是不定,臨終見佛來迎,往生才算決定,往生之業才算達成,也就是所謂的「臨終業成」。果其如此,勢必一生念佛,一生不安,甚至退心,不再念佛。
雖有臨終業成之人,但本經所說主要在「平生業成」,即平生信願專稱佛名,其往生之業因平生即已達成,決定往生,不必等待臨終方為決定。這有二點理由:
(1)既說臨終來迎,可知此前往生之業已經成就,如不成就,不可能有佛聖來迎。如世間迎娶,也因婚約先定。
(2)如果說是臨終業成,臨終必須有往生之業,可是經文臨終只說佛聖來迎,而無往生之業,更談不上業成不業成。往生之業,是在平生「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可知往生之業成就於平生,臨終佛菩薩自然來迎,也就是「平生業成,臨終來迎」。
又如有人造五逆罪,雖臨終不再造罪,業因成故,命終必見獄火來迎而墮地獄,此即所謂定業。雖是臨終方見獄火來迎,而其業因平生成故。而念佛能滅五逆罪,稱為正定業,自然更是平生業成。雖是臨終方見佛聖來迎,而其往生業因決定在平時念佛,即使臨終未能念佛,也決定蒙佛來迎。
據《瑜伽師地論》《俱舍論》等,由三因緣而成者為重業:
①由意樂而成者,謂造業之動機為強烈之煩惱;或以善心深思惟者,其業必重。
②由加行而成者,謂行為無間斷而鄭重造作者,是為重業。
③由功德田而成者,謂造業之對象為有恩之父母、有功德之佛法僧等,此必為重業。
具有三因緣之任一種業,必屬重業、定業,否則即為輕業、不定業。
何況一心專稱佛名,三緣皆重,豈非正定之業,能勝一切妄罪。
《往生論註》上卷末有在心、在緣、在決定之三在釋,說明十念念佛為重,即轉五逆十惡之無間定業,令生淨土。
晝夜六時強發願,持心不散業還成;業成見佛華台主,須臾變作紫金台。
梵本譯:
若彼善男子,或善女人,將要作時,或俱作時,彼無量壽如來將站立其前,聲聞眾圍繞,菩薩眾現前。彼將作不顛倒心時,其時即可往生無量壽如來的佛剎土極樂世界中。
平生業成之經證很多,可參《淨土宗之特色》。
此有二種:
(1)臨終才念佛的人
如《觀經》下品,因為平生不曾念佛,直到臨終才遇到善知識教以念佛,所以是臨終念佛、臨終業成。
(2)平時雖念佛,而有疑雜的人
因不如實修行相應,不順彼佛本願,不蒙佛光攝取,一生之間往生不定。直到臨終,或自能念佛,或得善友助念,往生業成,佛自來迎。
又有直到臨終,往生之業尚不定者,只能待來生。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1)業成。也稱「業事成辦」。指業因已經達成,結果已在其中,只待顯現。如火燒泥坯,坯已成磚,只待出窯。
(2)往生業成。往生之業因已經成就,命終必定往生。簡稱「業成」。
(3)平生業成。平常生命中,往生之業已經成就。與臨終業成相對。
(4)臨終業成。一生之間,往生之業未成就;臨終之時,往生之業成就。與平生業成相對。
(5)十劫業成。阿彌陀佛在十劫之前成正覺之時,已經代眾生成就往生極樂之業。
1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2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3 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4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5 實相身,為物身。
(6)名號業成。阿彌陀佛十劫之前成佛之時,已經成就眾生往生之業,納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中,故名號即是眾生往生之業據。
1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2 名即法。
3 臨行送君無多字,一句彌陀做大舟。
(7)法體業成。同名號業成。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眾生往生之法體。與機受業成相對。
(8)機受業成。雖名號法體已成就眾生往生,但眾生不信受不得往生,眾生信受即得往生。
與法體業成相對。第十八願成就文: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9)聞名業成。聞說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信受在懷,不待口稱,往生之業即時成就。如中品下生。
1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2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3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莊嚴經》)
(10)稱名業成。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以名號之力,當下罪滅,往生之業成就。如下品上生。
行者正稱名時,彼彌陀即遺化眾,應聲來現。
(11)歸命業成。歸命阿彌陀佛救度,往生之業當下成就。如下品中生。
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12)聲聲業成。聲聲稱名,念念罪滅,每聲每念皆具足往生之因。如下品下生。
1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2 聲聲連注滿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
3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4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13)一念業成。信願具足,一發不退,從初一念往生之業即為成就。與多念業成相對。
(14)多念業成。累積多念,信願漸具,往生之業達成。與一念業成相對。
(15)業成不退。往生業因,一成永成,不會退失。如磚不再為泥,金不退為礦。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16)業成相續。往生之業成就,有相續之力勢。無量壽之德用。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17)業成滿足。往生之業成就,心地滿足,無有旁騖。無量光之德用。
1 一心不亂。
2 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念佛三緣故,順彼佛願故,報佛來迎。
念佛往生,理超眾品。若欲比較,可當上品。
佛與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來迎故。
答:來迎利益正屬第十八願念佛,傍通第十九願諸行回願。
然第十八願不說臨終來迎者:
(1)本誓重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理在不言故。
(2)名體一如,三緣具足,念佛佛來,法爾如是故。
(3)攝取光中,應聲即現,常來護念,不限臨終故。
1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
2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3 行者正稱名時,彼彌陀即遣化眾,應聲來現。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然諸行人,非本誓重願之機,隔名體一如之理,缺親近增上之緣,無攝取護念之益,若不別誓臨終來迎,則絕往生望。故為疏機,令得安心,歸入念佛,大悲別發此願,而誓臨終來迎。
故知諸行來迎,來迎之因不在諸行,正由一分念佛,願言「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若非願生,豈蒙來迎。
(1)《彌陀要解》言:
問:臨終佛現,寧保非魔?
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2)蓮池大師《彌陀疏鈔》言:
念佛者,佛威神力,佛本願力,大光明中,必無魔事。今念佛人,一生憶佛,臨終見佛,因果相符,何得概為魔事?
又言:
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一虧正見,即陷群邪。彼佛願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為護念,直至道場。今念佛者,以佛大願攝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幹,神不可測。雖有魔事,行將自消。又經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以阿彌陀佛,及十方佛,常護念故。從今發心,直至道場,自始自終,吉無不利。
(3)元照法師言:
今淨土諸經並不言魔,即知此法無魔明矣!山陰慶文法師《正信法門》辨之甚詳,今為具引:彼問曰:或有人云「臨終見佛菩薩,放光持台,天樂異香,來迎往生,並是魔事」,此說如何?答曰:有依《首楞嚴經》修習三昧,或發動陰魔;有依《摩訶衍論》修習三昧,或發動外魔(謂天魔也);有依《止觀論》修習三昧,或發動時魅。此等並是修禪定人,約其自力,先有魔種,被定激發,故現此事。倘能明識,各用對治,即能除遣。若作聖解,皆被魔障(上明此方入道,則發魔事)。今約所修念佛三昧,乃憑佛力,如近帝王,無敢干犯。蓋由阿彌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議功德之力,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至臨終時令無障礙耶?若不為護持者,則慈悲力何在?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降魔力復何在耶?若不能鑒察彼魔為障者,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復何在耶?經云: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若謂念佛臨終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復何在耶?況念佛人臨終感相,出自眾經,皆是佛言,何得貶為魔障乎?今為決破邪疑,當生正信。
(4)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5)何故今念佛人有遭魔擾?
《觀念法門》言:338
又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終時,一依上念佛三昧法。正當身心,回面向西,心亦專注,觀想阿彌陀佛;心口相應,聲聲莫絕;決定作往生想,華台聖眾來迎接想。病人若見前境,即向看病人說。既聞說已,即依說錄記。又病人若不能語者,看病人必須數數問病人見何境界。若說罪相,傍人即為念佛,助同懺悔,必令罪滅。若得罪滅,華台聖眾應念現前,准前鈔記。又行者等,眷屬六親若來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邊;即失正念,鬼神交亂,病人狂死,墮三惡道。願行者等,好自謹慎,奉持佛教,同作見佛因緣。約臨終人。約看病人。鈔記聖相。助念懺悔。護避障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