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為「尊」「崇」「主」之義,引申有「獨尊」「統攝」「唯一」「最勝」等義。亦即:在佛說一切法門中,獨尊某一法門為主,並以此統攝其餘所有法門之教義體系,即稱為「宗」,也稱「宗派」。
由此可知,宗有這樣幾重特性:
一、獨尊性——獨尊某一法門為主,唯一而無二,不可能有與之並列、平等的法門存在。
二、統攝性——以此獨尊無二的法門,統攝其餘一切法門。
三、體系性——一宗之內,所有法門,依其相狀、地位、價值、作用等,各安其位,形成完整而嚴密的體系。
宗,為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所形成。教理上完整意義之宗派,必須具有宗派名稱、教相判釋、正依經典、法脈相承,簡稱「宗名」「教判」「經典」「相承」,此為一宗成立之要素。
印度淨土法門雖普及、發達,但並沒有所謂「淨土宗」。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至隋唐時代形成「大乘八宗」,淨土宗即其中之一。
由釋迦牟尼佛開說的淨土三經,經印度龍樹、天親二大菩薩作論提倡,至中國北魏曇鸞大師,依彌陀本願力闡明淨土立教之本旨,奠定淨土宗之理論基礎,復由道綽大師承其教說,傳至唐代善導大師(613—681),完善淨土宗之系統理論及實踐行儀,淨土宗正式創立。善導大師被尊為淨土宗之集大成者、淨土宗之開宗祖師,尊為淨土宗「宗祖」。
宗派的名稱,或依經典立名,如「華嚴宗」;或依祖師立名,如「天台宗」;或依行法立名,如「禪宗」;或依教判立名,如「密宗」。往往一個宗派不止一個名稱,如天台又稱「法華宗」,密宗又稱「真言宗」等。
「淨土宗」,乃依教判立名;若依經典立名,可名「無量壽宗」或「彌陀宗」;若依行法立名,可名「念佛宗」;又有以往生[1]淨土蓮花化生,稱為「蓮宗」。
淨土宗為專稱彌陀佛名及修餘善回願,求生極樂淨土[2]之佛教宗派,由唐代善導大師創立,奉《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為正依經典,依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讚阿彌陀佛偈》、道綽大師《安樂集》、善導大師《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為相承祖師論釋,尤尊善導大師《觀經疏》為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淨土宗以阿彌陀佛因願果號為立教根本,以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為軸心,建立「難易二道」[3]「自他二力」[4]「聖淨二門」[5]「要弘二門」[6]之教判體系,確立「三心」[7]「四修」[8]「五念」[9]、「正雜二行」[10]、「正助二業」[11]等心、行、業規範,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為宗旨,以「本願稱名[12],凡夫入報[13];平生業成[14],現生不退[15]」為特色。
名詞註解:
[1] 往生 從娑婆世界往極樂世界,蓮花化生。
[2] 極樂淨土 或稱「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就的清淨國土。《阿彌陀經》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3] 難易二道 即難行道與易行道。念佛往生極樂為易行道,其他法門為難行道。詳見第二章第二節「一、難易二道之教判」。
[4] 自他二力 即自力與他力。自力,即眾生自己的修行功力;他力,即佛力,即阿彌陀佛本願力。
[5] 聖淨二門 即聖道門與淨土門。念佛往生極樂為淨土門,其他自力修行法門為聖道門。詳見第二章第二節「二、聖淨二門之教判」。
[6] 要弘二門 即要門與弘願。淨土門內,自力迴向定善散善求願往生為要門,憑靠阿彌陀佛願力往生為弘願。詳見第四章第三節「四、《觀經疏》四卷」。
[7] 三心 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詳見第五章第三節。
[8] 四修 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詳見第七章第二節。
[9] 五念 禮拜、讚歎、觀察、作願、迴向,詳見第六章第六節。
[10] 正雜二行 依淨土三經,與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直接相關的修行,稱為正行,分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五種,其餘為雜行。詳見第六章第二節。
[11] 正助二業 五種正行之中,第四稱名為正定業,其餘四種為助業。詳見第六章第四節。
[12] 本願稱名 專稱彌陀佛名,是順佛本願之行。詳見第八章第四節。
[13] 凡夫入報 凡夫念佛得入阿彌陀佛極樂報土,詳見第九章第二節。
[14] 平生業成 信順彌陀救度之人,平生念佛之時往生業因已經決定,不必等待臨終決定,詳見第九章第六節。
[15] 現生不退 信順彌陀救度、專稱彌陀名號之人,在此土以凡夫身入於不退成佛之位,不必等待往生極樂之後,詳見第九章第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