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是彌陀本願獨一無二、最高無上之行,善導大師謂之「正定之業」,亦即「往生已定」、「平生業成」。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人,自然與彌陀心心相印,機法一體不離,此之謂「親」。而往生極樂,現在已定,不等將來臨終。此理,不論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爾之事。
第十八願這種「乃至十念」的根機,並沒有說一定要平生,或者說一定要臨終。既然是「乃至」的話,既包含平生的根機,也包含臨終的根機,意思是說:你在平生遇到彌陀救度之緣,而發心盡此一生信願念佛,那個時候就是平生業成。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沒有佛緣,既不學其他法門,也沒領受淨土法門,甚至不但一輩子沒有佛緣,反而造了很多罪業,甚至無惡不作、無作不惡,到臨終即將斷氣了,才遇到善知識給他講解這個法門;或者是因為一生造惡多端,所以臨終的時候地獄之火已經燃燒過來了,他才恐懼,這個時候遇到善知識開示阿彌陀佛的救度,他當下信受,便往生了——這就是臨終之機。「業成」有平生、有臨終,當然,如果是平生業成的話,它是貫穿到臨終的,既是平生業成,當然也就更是臨終業成了,因為他的往生,不是臨終那一時刻才決定的,是在平生信順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同時就決定了。所以,不是臨終那個時候才決定往生,他的念佛是每句佛號都決定往生,念念都決定往生。
本願即是稱名,稱名即乘佛願,乘願即時業成。稱名往生,全仗佛力,不是自修之力,沒有自力修行須長時累積功德之問題,自然不待將來,現在往生已定,永除臨終恐懼。
學佛念佛的人,如果深信自己未來會往生彌陀淨土,他現在心就安,就會歡喜;倘若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往生,那現在的心就會有所不安。
我們現下是以一個凡夫的身分,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護當中,雖然肉體還在娑婆世界,但是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雖然此生果報尚沒盡,但已經不是六道輪迴的凡夫了。因此,淨土宗的特色就是「平生業成」,在我們平生還沒有臨終之時,我們往生的業因已經圓滿成就了;有了這個業因,自自然然就會獲得往生成佛這個果,這個叫做「平生業成」。這樣的特色是淨土宗特有的,如果是靠自力修行,就沒有這樣的特色。
我們之所以學佛,尤其學淨土法門,就是為了獲得「平生業成」──在活著的時候(平生),人生的目標已經達成,極樂世界的往生現在已經決定,萬劫以來的輪迴今生已經劃下休止符,我們學佛尤其學淨土,就是為了達成這一件大事──往生淨土之行,這是很重要的。
經文說臨終佛聖來迎,有人遂以為一生念佛,往生與否都還是不定,臨終見佛來迎,往生才算決定,往生之業才算達成,也就是所謂的「臨終業成」。這顯然是對經文的誤解,原因如下:一、既說臨終來迎,可知在此之前往生之業已經成就,如果在此之前往生之業尚未成就,則不可能臨終有佛聖來迎。此如世間婚姻,也要事先確定,至時才有迎親嫁娶;婚約未定,不可能迎娶。二、如果說是臨終業成,臨終必須已有往生之業,依經文,往生之業,是在平生「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臨終只說佛聖來迎,可知往生之業成就於平生,臨終佛菩薩自然來迎,也就是「平生業成,臨終來迎」。然亦有臨終業方成就者,此則僅限於臨終念佛之人,如《觀經》下品,因為平生不曾念佛,直到臨終才遇到善知識教以念佛,所以是臨終念佛、臨終業成。經文所說為平生盡形壽一向專念的人,臨終時不論有沒有念佛,阿彌陀佛都來迎接,此即是平生念佛、平生業成,不可說為臨終業成。
往生彌陀淨土,不是決定於將來,而是決定於現在——信受彌陀救度永不改變,專稱彌陀佛名也永不改變,願生彌陀淨土當然也永不改變。
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臨終才決定的,是現在就已經往生有份了,是現在就已經在阿彌陀佛的救度攝取之中了。
本願法門就是稱名,稱名必往生,只要抓住了這一個方法,就「平生業成」了。
阿彌陀佛是要讓我們現生就有往生的安穩,就能夠沒有恐懼的,所以說「一切恐懼,為作大安。」而且第十八願的成就文也說:「至心迴向,願生彼國」的話,就「即得往生」,而「住不退轉」的,這個都在顯示不是等臨終的時候才肯定往生之業成就,是平生、現在就往生成就了。我們現在信受彌陀救度,從現在開始就專念彌陀佛名,願生極樂世界,永不改變,這樣就已經坐在祂的大願船上了,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攝取不捨,一直到臨終,那豈不是現在就已經往生有份了,而且必定性的、肯定性的、決定性的。
一個人如果願生極樂,修學淨土法門,可是不曉得自己平生業成,不敢肯定自己是平生業成的,表示他還不了解阿彌陀佛的本願。因為第十八願明明就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你願生淨土,專念彌陀佛名,可是還不能夠往生,那阿彌陀佛豈不是打妄語?祂成佛的這個廣長舌相豈不是要收回來?祂豈不是不能成佛?佛是不打妄語的,佛語是真實不虛偽、不顛倒的,祂既然成佛的話,我們依祂第十八願所講的,願生極樂,專稱彌陀佛名,必定往生,為什麼?很簡單,因為祂已經成佛。
善導大師在《般舟讚》說:「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輪迴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善導大師在這裡所談的就是「欣」和「厭」。也就是說,欣和厭是我們凡夫可以做得到的,能夠這樣的話,就是「平生業成」。這一句話不僅說凡夫要有欣厭之心,同時更說明這個法門是平生業成的,只要這樣(有欣厭之心)就往生決定,不再是六道輪迴的凡夫,已是極樂聖眾之一了。為什麼?「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能厭離娑婆,娑婆就永遠隔離,不再六道輪迴了;能真的欣慕極樂,從現在盡未來際我們都常居淨土。這一句話鏗鏘有力,毫不模糊,說明我們這個法門是「平生業成」。
一個被地獄之火燒到的人,在沒辦法自救的情況下被阿彌陀佛拉上來,他此後的人生會怎樣?一定是以念佛為他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這個道理只停留在觀念上,沒有真正體會,就不可能「念念不捨」的念佛。所以,一個真正「平生業成」的人,他一定會「念念不捨」,一輩子念佛,因為體會到「機法兩種深信」的道理。
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念佛中發覺自己仍有妄想雜念,是正常的、自然的,不用煩惱,因為這不會阻礙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就好像我們走在路上,身邊有熙來攘往的人群和車輛,可是沒關係,我們還是一步一步走我們的路。在念佛中,也念佛,也有妄想,念佛妄想、妄想念佛,互相交雜,但是沒關係,我們只要把這句佛號一直念下去,不管是雜念或妄想,都無法阻礙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因為一個修持淨土法門、願生極樂、專念名號的人,平時就已經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了。
只要願生極樂的心是絕對性的、百分之百的,是不妥協、不苟且的,那麼,此後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這樣的話,等於已經從地獄除名,而在極樂掛號了。相當於考上最好的大學,已經放榜錄取了;雖然還沒有入學,可是已經具備那個學校學生的身份了。所不同的是,我們要到極樂世界不用考試,只要願生極樂,然後專念彌陀名號,就已經被阿彌陀佛所錄取了。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主動、平等來要求我們,而且,往生極樂世界所必要具備的種種功德及資糧,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所預先完成的。那麼,祂完成在哪裏?在這一句名號。所以只要專念這一句名號,自然就擁有了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功德。
只要信受彌陀本願救度,專稱彌陀萬德洪名,願生彌陀涅槃淨土,自自然然都具足無上成佛的功德,所以我們這個法門稱「凡夫菩薩格」,雖然現在是具足貪瞋痴的凡夫,妄想雜念多如大地塵土,習氣也非常沉重,但已不是生死輪迴凡夫,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因為他必定往生,而往生即是涅槃的境界。正如印光大師所說:「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就是說我們若能生死心很懇切,知道這是娑婆、堪忍、痛苦的世界,是六道輪迴、不究竟、有漏有缺陷,是造罪造惡、無明黑暗的世界,決定要離開這個世界,要往生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救度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慈悲沒有半點懷疑,則雖然身在娑婆,煩惱仍然充滿心中,但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已經不是輪迴生死凡夫,是往生有分,往生決定,時時在彌陀光明攝取中,生死輪迴至此徹底斷除遠離,他一旦斷氣,必受阿彌陀佛接引,進入阿彌陀佛涅槃報土。
不管是聖人還是凡夫,不管是善人還是惡人,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不管心清淨還是不清淨,只要「眾生稱念」,就「必得往生」,這個「必」是百分之百的。現在我們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那麼將來必定往生彌陀淨土,既然將來必定往生,豈不是往生之業已經成就了,所以叫作「平生業成」。
十方眾生的往生之業,在阿彌陀佛十劫之前成佛之時,就一體成就在其正覺名號之中。眾生發起歸命念佛之一念,名號功德成為眾生所有,當下往生之業成就。
一般淨土法門都講臨終,認為現在是前方便,現在盡力累積諸善萬行,希望臨終有福德因緣;或是現在念佛期望達到工夫上的一心不亂,這樣臨終才能正念現前;或是認為臨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樣才會往生決定。所以現在還不敢、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往生。我們這個法門不一樣,我們是「平生業成」,往生之業現在就已經成就了!
阿彌陀佛要成就我們往生的是在這句彌陀名號,我們只要願生稱名,現在就可以決定是往生的身份了。因為既然臨終能往生,豈不是現在就有決定性?既有現在的決定,當然就有臨終往生的決定,所以是「平生業成」。
「平生業成」是說在他接觸到這個法門時,他就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了。一個人什麼時候遇到這個法門不一定,有的年輕,有的年老,有的在病床上,有的已臨終了。如果臨終才遇到叫「臨終業成」。總之,我們這個法門是可以在還沒臨終時就確定往生的。印光大師說:「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這就是指平生業成。
我們若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極樂世界,就應知道,我們的往生已經決定,現在就已經跟阿彌陀佛一體不離了。為什麼?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我們的心中,阿彌陀佛攝取我們,我們就在阿彌陀佛的佛心之中。
依據第十八願念佛的人,也就是「平生業成」的人,他對往生是不擔憂、不顧慮的,所以除了在佛堂念佛或在家裡念佛之餘,有需要我們的地方,也應多少撥出時間來自信教人信,自利利人,引導他人共入彌陀願海。
「攝取光明,不捨其身」就是《觀經》所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的光明作用是什麼?在於攝取十方世界的念佛眾生。不管這個念佛人是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在家、出家、智慧、愚癡、有學問、沒學問、有修行、沒修行,只要他專一念佛,念念不捨,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永遠攝取不捨。也因為有阿彌陀佛攝取不捨的光明,使得念佛人平生業成──還沒有臨終,但往生的功業已經成就,往生已經決定,因為阿彌陀佛是光明攝取不捨的。如果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有捨離的時候,我們的往生豈不是就沒有確定性?故知:念佛人,阿彌陀佛永遠都看著他,照顧著他,時間一到就接引他到極樂世界。
淨土法門是現在獲得彌陀的救度了,臨終即使病痛、念不出佛來,甚至昏迷,但是永遠在彌陀的救度裏面,在彌陀的光明攝取當中。一方面是已經被救了,所以臨終昏迷不昏迷、念佛不念佛,已經不是緊要的了,已經不看那個了,往生決定了嘛!所以,即使在那種情形之下斷氣,也立刻往生極樂世界。
凡是稱名念佛的眾生,都永恆地處在彌陀攝取的光明裏面。所以,現在在祂的光明中,一斷氣就在祂的無量光明土。
信願念佛的人往生已經決定了,不必等待助念,不必依靠助念。
我們這個法門也不是依賴人家助念才能往生,因為我們這個法門是「平生業成」,我們專念彌陀,願生極樂,一生不變,平生就與佛同在,蒙佛護祐,臨終就蒙佛現身,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並不是學淨土法門,一天到晚都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心裏就完全沒有苦惱,不是這樣的。苦惱有分「根本苦惱」和「枝末苦惱」,根本的苦惱就是生死輪迴,如果生死輪迴雖然解決了,但只要生命還在的話,枝末的苦惱還是有的,比如感情不如意、事業失敗、兒女不孝、家庭不美滿……等等。不過,因為他的根本煩惱已解決,所以他的內心會有一種安心,因為他知道人生只不過是短短幾十年,幾十年之後這些苦惱就沒有了。所以,即使我們現在百分之百願生極樂,但生命存在的期間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執著,有執著就有牽掛,但這不會障礙往生。因為煩惱凡夫嘛!有的責任未了,有的凡心比較重,希望多活一天是一天,現在就往生覺得好像太早、太可惜了。可是到了最後的關頭,沒辦法再延長生命了,他就會放下。
當下信受彌陀救度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永不改變的那種眾生,他的往生是在他當下接受的時候決定下來的,不是等到臨終那個時候才決定的。臨終即使躺在病床上身心痛苦、念不出佛,也照樣往生,而且內心也安穩,不會因為念不出佛就有恐懼、掛礙、不安什麼的,不會。否則,表示當初所聽聞的是聞不足,信也不足。所以,淨土法門要瞭解阿彌陀佛救度的原理。不過,有的人原理瞭解了,但是心仍不安,即便如此,阿彌陀佛也時時刻刻在加被我們、排除我們的障礙、使我們心安。所以,我們只要一向稱名,自有彌陀的加被,其他那些掛礙不用去擔心。
念佛人永遠都在彌陀光明攝取不捨當中,所以淨土法門不但可以融入在生活當中,又是「平生業成」的。不過,如果一個人的心地愈柔和、愈無諍,不管有事無事,都常常念佛的話,會比較能夠預知時至,比較沒有病苦,順利安然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