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第五篇 淨土宗旨
願生彌陀淨土
  1. 願生彌陀淨土,是我們淨土宗大根大本的所在,如果不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就不一定需要修持淨土宗,可以去學其他的宗派;所以淨土法門大根大本的所在,即是為了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淨土宗的宗旨。


  2. 「願生彼國」之人應盡形壽念佛,此是彌陀的要求與命令。


  3. 第十八願所講的欲生我國是因地發願,而如今阿彌陀佛早就已經成佛了,那祂成佛的功能顯現在哪裡呢?就是成就文所說的「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4. 「願生彌陀淨土」可說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學佛的目的,也是我們淨土宗的宗旨;是阿彌陀佛的本懷,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也是我們眾生的本懷。願生極樂,毫不妥協,毫不苟且,決定願生極樂,絕不往生其他淨土,絕不貪戀娑婆世界,這樣的話,就合乎阿彌陀佛所講的「欲生我國」。


  5.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為了往生極樂;而往生極樂,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我們念佛不是願生極樂,而只為了人間的福報,或希望來世再投胎為人,或者升天,這樣的話,就會隨著願力的牽引,到那個境界去。但我們不是那樣,我們的心願,念念都是為了往生極樂的。只要我們念這句名號,自自然然,不管我們的心境如何,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我們就會被這句名號的功德、能量,牽引進入極樂世界。


  6. 我們都是貪瞋癡具足的凡夫,即使願生心懇切,這個心還是不知不覺會隨情境去攀緣,那沒關係。不管何時、何地、何緣,任何事情、任何心情,都可以憶佛、念佛;事怕有心人,只要他有願生之心,就會忙裏偷閒,鬧中取靜地去念佛,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指的正是我們這個法門。


  7. 所謂「願生心」是現在存著願生之心,而當世緣已盡的時候,我們就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就不會執著這個地方了。所以現在多少還會執著,這是自然的,與願生心是不衝突的,凡夫嘛!可是真的到最後,生命已無法再保留,非死不可了,只能二選一的時候,我們就會選極樂世界不會選這裡,因為我們都是學佛念佛的人,學佛念佛的人最基本的就是相信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相信死了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必定會隨每個人各自的業報流轉,即使再親的人也永遠不能再相逢了。


  8. 我們的心往往是虛多實少──多份虛假、少份真實,那怎麼能往生?照樣往生!這叫做「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處在娑婆世界,不能真心誠意地面對自己、面對別人,才讓我們更感覺娑婆世界是污濁的,彼此造罪造業,彼此無窮盡地輪轉,所以才要欣求極樂。儘管我們對人對事有時候難以真心實意,可是對往生極樂世界,卻可以真心實意,可以至誠懇切。


  9. 心心念念最怕的就是娑婆輪迴的痛苦,心心念念最為嚮往、最想歸投的,就是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我們願生極樂的心情。這個心情就像什麼呢?如囚出獄,絕無繫戀之心;如刑蒙赦,一生不忘其德。


  10.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一而再、再而三地殷勤勸導眾生,應當發願;所發的願不是生天,或再為人,或是其他的願,而是願生極樂世界;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勸,表示釋迦牟尼佛一生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願生極樂世界。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可說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
    在《無量壽經》裏,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文」就說:「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諸佛出現於世間的目的,就是要告訴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唯有這件事才是真實的利益。


  11. 一個願生極樂的人,願生是真的願生,不會現在願生,未來不願生;而且專稱彌陀名號,他的念佛也不是為了人天福報,那就跟阿彌陀佛是一體的,所以稱作「機法一體」。


  12. 往生淨土,「緣」很重要。《般舟讚》言:「若非知識教稱佛,如何得入彌陀國?」
    不「一心願生」,恐不得往生,以其不一心願生故。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等,乃就「願生」之上而言,故必得往生;除非禽獸(如鸚鵡)並無「不一心願生」,故得「彼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之自然往生。


  13. 如果說現在願生彌陀淨土、專念彌陀佛名,可是過一陣子或幾年之後改變了,表示現在這個願生之心是未決定的,那麼,淨土光中的蓮花色相就會枯萎,就成為結緣眾,而不是當機眾。
    所謂「當機眾」,就是今生今世必定往生,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身份;如果是「結緣眾」的話,就要等未來世才能往生彌陀淨土。


  14. 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很懇切的話,不需要別人的鼓勵鞭策,自然而然會想要念佛。因為他知道世間是虛假的,是顛倒的,不是真實的;唯有極樂世界才是真實的,阿彌陀佛才是真實的,才是值得追求的,才是值得心心念念去思慕的,他的心心念念自然會想要念阿彌陀佛。


  15. 只要願生彼國,願生彌陀淨土的任何眾生,現生阿彌陀佛就先以光明來攝取他(光明攝取是保護的意思),臨終就顯現親自迎接他到極樂世界去。所以第十八願說「欲生我國」,站在彌陀的立場,是彌陀悲心的呼喚,保證會迎接我們到極樂世界,保證念佛的人,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所以第十八願又稱之為「念佛往生願」。


  16.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乃就「願生」之上而言必得往生。是故,若行人不「一心願生」,恐不得往生,以其不一心願生故;至於禽獸(如鸚鵡)因並無「不一心願生」之問題,故得「彼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之自然往生。


  17. 阿彌陀佛為我們五劫思惟四十八大願,為我們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這麼長時間的辛苦,目的是為了什麼?只有一件,某某人哪,你要往生我的極樂世界啊!那我們就隨順阿彌陀佛的願,願往生極樂世界,如此一來,佛的願與眾生的願,就願願相應了。這樣,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阿彌陀佛都跟我們一體不離。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不管走到哪裏,月的影子都跟隨我們到哪裏,都不離開。


  18. 眾生於此世間的因緣果報各不相同,臨終時會出現何種相狀也因人而異,不能單一的只以一個樣式當標準來衡量所有的眾生已否往生極樂。若說有衡量標準的話,就只有一個──「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這樣的人,不管他是壽終正寢也好,生病死亡也好,或是車禍、空難……,都一樣往生極樂世界。這就如同經典譬喻的,比如有一棵大樹,平常就是傾往西邊的,有一天,這棵大樹被鋸斷了,會倒向哪一個方向呢?當然是向西方傾倒。這個就是「如是因,如是果」。


  19. 我們有願生之心,就滿了佛的願,儘管我們的心有很多的貪欲、瞋恚、無明、妄想、雜念,但在這些當中,我們還有念佛的心,這才是最可貴的。這一種念佛的信念是金剛不壞的,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這個就是《華嚴經》最後所講的,人將死的時候,身體離開了,眷屬離開了,所有的動產、不動產都離開了,只有這一念願生的願心不離開,因為這個願生的心是跟阿彌陀佛的佛心相應的。


  20.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佛」在這裡是指「阿彌陀佛」,唯有阿彌陀佛,唯有極樂世界,是永恆存在,是清淨無污染的,所以我們以佛為念,以淨為歸。「以佛為念」就是以阿彌陀佛為我們所念的對象,「以淨為歸」就是以極樂淨土做我們歸宿的目標;以阿彌陀佛為我們生命的依靠者,以極樂世界為我們安樂的故鄉。


  21. 「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在呼喚我們,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呼喚我們十方眾生──不管聖人凡夫,不管善人惡人,不管出家在家、男女老少、智愚賢不肖。呼喚這些眾生,無論如何,要把握今生今世,往生極樂世界,不要再等來世了。


  22.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面的三次勸言,勸我們要發願往生,可見「願生彌陀淨土」是多麼的重要。在次數上,這部經裏所勸勉大家的雖然是三次,但「三」可以說就是無量數,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是不厭其煩的、一次又一次的、不間斷的處處叮嚀,時時勸勉引導,只怕我們不願往生,不怕我們人人都願生極樂世界。這也顯示釋迦牟尼佛對於我們往生這件事情,是多麼悲切、懇切的盼望。
    所以讀誦《阿彌陀經》的念佛者,應該深切體會釋迦牟尼佛的這種悲懷,若能隨順釋迦牟尼佛的悲懷,也就是隨順阿彌陀佛本懷,滿阿彌陀佛的願。因為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救度十方一切眾生,不忍看到有任何一位眾生孤獨的被遺留在娑婆世界中輪迴。


  23. 人人都曉得有生必有死,人終有一死,死早晚都要來到,有生之年因為肉體還存在所以難免有煩惱,執著這執著那,但是內心深底,知道最終是要往生的,所以三心本身就是一心。因此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時,沒有談到什麼至心信樂,他只有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把三心解釋為願生極樂,總之,三心就是一個願生極樂世界的心。


  24. 一個念佛人,只要他願生之心懇切,不必旁人加以鞭策,他都會隨時、隨地、隨緣去念佛,所以不論士農工商皆沒有妨礙念佛,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他的職責上、崗位上念佛。願生心懇切的人,在他的一生當中,對他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念佛;如果願生心不懇切,他的一生之中,則最重要的變成是五欲的享樂了。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