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之《觀經疏》有二眼目:1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2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前者為開宗明義,後者為指歸、結論;首尾呼應,始終一貫。亦即一切善惡凡夫之得生極樂世界,都必需乘托彌陀大願業力之救度;然而一切善惡凡夫之中,有智愚、迷悟、信疑等千差萬別之芸芸眾生,如何乘?如何平等往生?此善導大師之結論很簡潔扼要而鮮明的解釋說:「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但能「一向專稱」即是「乘」,信心、報恩,自在其中,必得往生。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每一願每一願都是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誓願,但是在這些誓願當中,有一條是根本性的,這個叫做「本願」──根本之願,這根本之願是哪一願呢?就是第十八願。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只有一個,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沒有兩個,如果有兩個以上的話,就不是正因。為什麼往生的正因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呢?因為專稱彌陀佛名,是順應阿彌陀佛的根本的誓願。
專稱彌陀佛名是順著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說:你要「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所以我們就「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因此我們宗旨就開宗明義,提綱契領地提出「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善導大師對淨土法門最終的結論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因為佛教是實踐的宗教、修行的宗教,道理講的再多、再高深玄妙,目的就是要行持,那淨土法門的修行在哪裡?就是專稱彌陀佛名,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藕益大師有一句法語說:「六字洪名真法界,不須方便自橫超」,「六字洪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涅槃的境界。所以往生成佛,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不需假藉其他的方便,自然能夠橫超──橫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階位。
我們這個法門當然要具足「信、願、行」,可是「信」是信什麼?信的內涵、道理是什麼?是信「願生極樂,專稱佛名,就必定往生極樂」。所以,這個「信」不是空洞的,不是自我產生的,是有客觀必然的內涵的,這個客觀必然就是「願生 → 稱名必生」。所以我們願生極樂,只要稱名,能夠這樣的理解,依教奉行,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專稱佛名,聲聲句句、心心念念就都具足信願行了。當然,如果尚未了解這個道理,就必須聽聞、閱讀有關這個法門的教理,須得確實了解之後,才能夠終身不渝的信受奉行,而不會半途而廢。可是一旦了解這個道理之後,什麼是信?什麼是願?什麼是行?就不需要再常常的思惟,此後只要專一稱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行住坐臥、時處諸緣,不論動靜閒忙,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先前的理解、信受都是前方便,最後就像善導大師所講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也就是所謂的「行起解絕」。
我們這個法門不以入三昧為目標,也不以降伏見惑為目標,只是純然的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已,這樣就可以了,不必高攀我們做不到的,因為我們畢竟是凡夫,既然是凡夫,那我們就以凡夫的身份來過凡夫念佛的生活,不要高攀那種會自苦自惱,最後還可能會出現問題的境界。
印光大師說:「凡夫就以凡夫的身份來念佛,不要去學菩薩的行徑。」並不是菩薩的行徑不好,而是我們根本做不到,硬要學反而害了自己。所以念佛人老實念佛就好,不要高攀聖境,要死下心來,知道我們不可能「斷除見思二惑」,或者得到長時間的「清淨心」,不可能的!縱然能夠得到清淨心也只是短時間而已。我們在念佛當中沒有粗的妄想雜念就好,即使有雜念,因為專稱名號的緣故,所以都具足往生的身份,往生的身份是現在就確定下來了。就好像「太子墮地」,雖然他還不是國王,但他肯定會成為國王,因為他的身份是太子。所以我們只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清淨無漏的願行所流露出來的無為涅槃的境界;是隨順佛性、隨順真理,不違背真理的境界;是無量光明、燦爛真理之光輝的境界;不是以我們眾生有為的行門、有為的功德可以到達的,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既然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因此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必須具備無為涅槃的因,而這一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無為清淨的功德所積聚的結晶,所以要進入彌陀的果報土──無為涅槃國,必須以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才能進入。因為這一句名號是清淨無為的、不生不滅的,這是「如是因、如是果」,是法爾自然的。
我們只要隨順第十八願,願生極樂,乃至十念──上盡一形,下至臨終十念一念。我們是上盡一形之機,如果真正體會到彌陀第十八願,願生極樂世界的話,就會念念不捨,上盡一形而念佛,將會時處諸緣、行住坐臥心都向著這句彌陀名號。因為信心也好,願心也好,最後都歸趣在稱念彌陀名號。
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有「三隨順」:第一隨順阿彌陀佛所發的第十八願根本大願(隨順彌陀本願);若隨順這一句名號,就會受到這句名號無礙的光明攝取(隨順彌陀光明);這樣的話就隨順阿彌陀佛的名跟祂的義(隨順彌陀名義)。
我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也好,或者稱念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好,這都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本意,也就是隨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根本願第十八願,如同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結論所講的「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從阿彌陀佛的本願來看,阿彌陀佛的心意是要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了,所以稱名就是隨順佛意。
除了淨土宗之外,有哪一個法門是我們學得來,而能解脫我們生死大事的呢?沒有!就只有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簡單、容易、方便、殊勝、立即。
凡事必須有因跟緣,因緣和合才能成就一件事,才能成果。名號與光明的差別來講,名號是往生的因,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有往生的因;光明是緣,光明攝取念佛的眾生。「如種子雨露」,名號是因如種子,光明是緣像雨露,落入我們眾生的阿賴耶識裏面,就能生起我們信受的心。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光明名號的因緣果報就能啟信,就能盡形壽執持名號,而且能專一而不雜亂,這就是《阿彌陀經》說的:「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的涵義。如果再進一層來論因緣,則我們眾生念佛是因,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是緣,因緣和合而往生極樂,所以說「念佛往生願」,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光明就是名號,名號就是光明,當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時,就時刻蒙受彌陀無量光、無礙光、不斷光的照射。
阿彌陀佛於第十八願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既然已成正覺,祂就有正覺的佛名,祂正覺的佛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念佛就是念「往生正覺之佛名」;這句佛名有光明攝取的功能,所以也是念「光明攝取之佛名」。這個光明跟名號又是一體的,所以光明就是無聲的名號,名號就是有聲的光明,名號、光明是一樣的。
我們淨土宗的教理再怎麼樣的講解、再怎麼樣的研讀,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專稱彌陀佛名」。是故當知三經一致,唯以專念得生為宗。
「願生心」,並不是心中一直念著我要往生、我要往生;也不是時刻想著極樂世界的莊嚴或阿彌陀佛是如何五劫的思維、兆載永劫的修行,而是歸結到「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善導大師在「二河白道喻」中就說,我們只管念著彌陀名號向著白道前進,不用顧慮起心動念是善還是惡。所以念佛時,妄想雜念來不管他,還是專念這句名號,以念這一句名號為我們這個法門真諦的全部。
願生彼國者,應知名號即信心,信心即稱名,稱名即往生。名號中一切具足,凡夫虛妄,一切不具,故善導大師云:「縱發清心,猶如畫水。」道綽大師對念佛有「現當二世、始終兩益」的開示;善導大師亦有「念佛三緣」(親緣、近緣、增上緣)之說,亦有「念佛四德」(讚佛、懺悔、發願迴向,莊嚴淨土)之論,並有「念佛五譽」(好人、妙好人、上上人、希有人、最勝人)之讚,及顯明「念佛五增上緣」(滅罪、護念、見佛、攝生、證生)之益。故《觀經疏》的結論,廢定廢散,捨機捨法,獨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旗幟,朗然地顯示信心在於名號本身,若知「但能一向,必得往生」,信心自然在於其中。若論彌陀之恩,固然粉身碎骨亦絲毫未足酬報,何況凡夫亦無真正粉身碎骨報佛恩之心;那將如何?曰:「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感恩報德時,讚美歡唱時,悲時喜時,清靜時妄想時,三思百想,千言萬語,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何況既已機法一體,說信心說報恩,即是義子,古人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然作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絲感激之念;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故善導大師所言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一向專稱」,實含有深義。
這一句名號,「依報、正報」統統包含,信、願、憶佛、念佛,統統歸入這一句佛號,所以善導大師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專稱彌陀名號之人,必定往生彌陀淨土,這是六方諸佛所金口同時勸導、同時保證之大事,是諸佛出世之本懷,是故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而且「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不假萬劫苦行,自然果極菩提。
彌陀因位萬行,果地萬德,皆悉攝在名號,因此六字名號,具諸善法,攝諸德本;是故但稱佛名,自得一切善根,自成莊嚴淨土。
對我們凡夫來講,之所以「教理」、「行持」、「往生」容易而殊勝,當然是因為背後有阿彌陀佛的功勳在運作。這個法門的原理在哪裏?就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的功能在這句名號,到極樂世界證果也在這句名號,甚至到了極樂世界迴轉到十方世界度眾生也在這句名號。所以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句法語也同樣在說明「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的內涵。望佛本願的內涵、目的也在於令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是遇到了本願力,必定不會徒然空過,能夠快速獲得功德大寶海、具足功德大寶海,與功德大寶海一體不離,這是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的總結論。
「一向」的意思是,要追求現世的消災免難,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往生極樂世界,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要快速成佛,也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任何情形之下,都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做「一向」。對這個道理有深徹了解,自然就會單純不會複雜,自然就會守愚念佛,自然就不會因好奇、好巧、好玄、好妙而改變一向專念彌陀名號。
如果對稱名念佛的道理不明白,要讓一個人「一向」稱名是不可能的。「一向」是說,這一輩子不改變法門,只是單純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論何時、何地、做任何事情都稱念這一句名號,不管自己的心情如何,也都是稱念這一句名號;不論是非得失、成敗禍福也都稱念這一句名號,不摻雜其他,這叫作「一向」。當然,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隨緣隨分守五戒、十善、菩薩戒、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都是隨緣隨分該做的,但阿彌陀佛不將這些做為往生的條件,何況名號中一切都具足了,而且我們凡夫在這五濁惡世所做的一切功行都是最低淺、最拙劣的,因為一切作為、起心動念都與貪瞋癡摻雜在一起。
若論「往生報土,在信非行」,在信之「信」是指他力之信,亦即彌陀本願名號之力謂之信,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自然具足此信。若能如此,則知其理者,即是明信佛智,契合本願;不知其理者,亦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故法然上人說:「但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則自然具足三心(信心)。」又說:「若未知念佛往生之義,學而知之,粗知則足矣;設得廣學,凡智無幾。莫徒好智解,廢稱名之光陰也。」誠然,愚癡凡夫,若徒好智解,自力如何,他力如何,信如何,疑如何;無常迅速,未決之間,不覺落入閻王掌中。
我們這個法門是易行道,沒有什麼高深玄妙,或是達不到、做不來的問題,因為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專一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在接受彌陀的救度,就是在領受彌陀的功德,就擁有往生極樂世界的身份了。
講信、願、行,講種種道理,《淨土三經》以及種種祖師的著作,這些都是前方便,預備教育,懂得之後就拋開了,儘管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時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講理論,不講學問,不講道理,不講一切,儘管念佛而已。
「一向專念」即是一心無二心、專心無雜心的依靠阿彌陀佛,不雜依靠:念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拜即一心專拜阿彌陀佛,供養讚歎即一心專供養讚歎阿彌陀佛;不依靠雜善,也不依靠其他諸佛菩薩,若依靠其他,則非一向,蓋淨土門之本尊即是阿彌陀佛故也。
法然上人常向大眾所說的一句話便是《觀經》〈流通分〉之文:「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並說:「聞名不信如未聞,信而不稱如不信,唯應常稱彌陀名。」此即是傳承自善導大師所言「一向專稱」之文意。
「一向專稱」,「一向」是就時間來講的。也就是從我們信受這個法門開始,一直到臨終往生,都是專一念佛,無二無雜,沒有半途而改變,也不夾雜其他的佛號、咒語,或是摻學其他法門,這個叫「一向」。宗風所說的「三不疑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就是「一向」的意思。
念佛人根基雖千差萬別,但只要發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管心清淨、不清淨,會修行、不會修行,是聖人或是凡夫,是在家眾或出家眾……,這些一概不論,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他就是念佛人。
凡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沒有不依靠阿彌陀佛願力的,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固然是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即使是走向雜修雜行,期以六度萬行迴向往生的眾生,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願力,他們再怎麼的迴向也不能往生,因為因果不吻合。也就是說,雖然六度萬行並不是進入彌陀高妙報土的正因,可是由於他們有迴向之心,以此為因,加上阿彌陀佛的願力作為他們的緣,因緣和合,使他們也得以達到往生極樂世界的果。所以不管專稱佛名(正定業),或是雜修雜行也好,他們的往生都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差別是,專稱佛名完全相應於第十八願,自然進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報身、報土的境界;如果是雜修雜行而迴向,就未必能進入這樣的境界。
所謂「念念相續」是「念念不捨」的意思。一個願生極樂世界,信受彌陀本願救度的念佛人,他從今之後就是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念念不捨,不必假藉其他法門雜修雜行。我們「念念不捨」,阿彌陀佛也「攝取不捨」,我們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們,彼此不相捨離。能夠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也可說是千即千生,萬即萬生,真的是萬人修萬人去。
人的行為都離不開行、住、坐、臥,善導大師說「念念不捨」,是表示每一個人只要依個自的「根機」去念佛,不管行住坐臥多少時間,不問時節的久近,能夠念就儘量念。只要知道一向專稱、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他所有的行持就都會念佛,也都是念佛的心情;所有的時間,只要想到,就會念這一句名號。
你既然是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不問時節久近,行住坐臥,念念不捨,這樣無形中就在第十八願裏邊了。因為往生並不是在我們眾生這裏講說「要這個樣子、要那個樣子」,不是的!往生本來就是彌陀名號的功德力在運作。所以,稱念這句名號的人,不管他知與不知、求與不求,自自然然有那一種往生的功能潛在其中。如一個念佛的人身上有佛光、頭上有毫光,這是自然的。儘管他不知道、沒有看到,可是自然會有這種功能,因為名號的功能、名號的自性就是這個樣子。
信本願救度之人,直至臨終,一心專念,念念不捨彌陀佛名,非必刹那刹那稱名,而是盡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
阿彌陀佛有無條件的絕對愛心,因為有這個愛心,所以會去救度十方眾生;同時,阿彌陀佛又具有立即、徹底救度十方眾生的力量。阿彌陀佛的愛心就是大慈大悲,力量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成就第十八願、證得正等正覺以來,已經十劫了,所以十方眾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任何人都能夠往生,都能夠被救,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宗是彌陀救度的法門,不怕我們沒有修行的功夫,只怕我們不專稱彌陀佛名,因為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跟我們有沒有功夫、有沒有功德、心清不清淨,都毫無關係。再者,既然講平等救度,就完全不強調被救人的身份,所以跟我們有沒有智慧、學問、修行,是善、是惡都無關,只要回心念佛,都能被救、都能往生。
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要我們所有的法門都學是不可能的;可是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功能和力用就等同廣學無量法門。所以,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必定成佛,念佛往生,往生成佛,就是「上求菩提」,之後迴入娑婆廣度眾生,就是「下化眾生」。因此,不論上求菩提也好,或者下化眾生也好,在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中,都圓滿成就了。
生生世世以來,我們都有殺生過,都有偷盜、邪淫、妄語過。這一切的業障,在我們離開娑婆世界之前,必須要償還。而償還的功德,就完全圓滿地具足在這六字名號當中。所以這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才被尊稱為萬德洪名。因此,我們要離開娑婆世界,要往生彌陀淨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足夠了。
釋迦牟尼佛是以自己的力量,經過生生世世的願行圓滿才成佛,而我們沒有,我們即使要修行也有心無力。但是,只要我們能夠專稱彌陀佛名,就能到達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就會快速成佛。我們的煩惱──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就完全消除了。到了極樂世界,我們的六根面對極樂世界的六塵,就能夠當下證悟,因為那裏是無為涅槃的境界。
極樂世界是無為的涅槃境界,涅槃境界是沒有上下高低的差別,是不生不滅的、是完全清淨的,沒有品位階級差距的,這一種涅槃的境界就是無為的境界。這一種無為境界,以我們眾生在娑婆世界隨緣所修的功德來講,是無法往生的,所以善導大師就說「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可見專念彌陀佛名是「因」,而往生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就是「果」。
善導大師說:「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召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意思是說,我們是信順釋迦的發遣,彌陀的召喚,不擔心、不理睬水火二河。「水」是指凡夫的貪欲之心,「火」是指瞋恨之心,我們起心動念無非都是這兩種心的展露,即使念佛,貪欲瞋恚之心一樣不時在我們的內心交雜著,但我們只要知道就好,不必管它,只管專注在「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上。
一般來說,念佛寂靜會感覺雜念少,心不寂靜就會有粗的念頭起伏來去,而一面念佛一面雜想妄念,一面雜想妄念一面念佛,不過寂靜也好、有妄想雜念也好,總之念念無遺,不顧水火二河,這樣本身就是乘上彌陀的願船了。
當一個修行人經過長時修行之後,可說任何法門近乎都學過、修過了,但是面對自己的煩惱,面對生死輪迴的解脫,卻毫無把握,那時他心中的苦惱是無法形容的;現在聽聞到阿彌陀佛這尊佛的成就,是為了他而成就,曾經為他以五劫的時間發願,更為他永劫修行,為他完成了極樂世界,為他成就這個諸佛之王、佛中極尊的阿彌陀佛,使他在絕望中頓時得到了希望,黑暗中獲得了光明,那時,他可說是給「阿彌陀佛」救到了,獲得了重生,以前的舊生命已經過去,新的生命從此開始,這個叫做「信心歡喜」,也叫做「至心信樂」。從今之後,他就「乃至一念」、「乃至十念」、「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若八日」、「若一年、若二年」地盡一輩子專一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佛就此落實於他的生活中,以念佛為唯一的修行,以念佛做他的生命。他的肉體以飲食做為養分,他的精神以念佛做為養分,念佛就是他的法身慧命,在他這一輩子當中以念佛為最重要、最喜歡的興趣跟嗜好,所以他就會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時處諸緣,念念不捨。
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一」就是「專」,「一心」就是「專念」。不論何時何地,不論行住坐臥,不論時間長短,有時間就念佛,能念佛就念佛,不依靠其他的法門,不依靠其他的功德;也就是說,雖然在某方面多少有些功德,但是不依靠這些功德,雖然有種種法門,但不雜修其他法門,始終都專修念佛,這就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如何專念?眾生就以他現在的根機去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是出家眾就以出家眾的身份,是在家眾就以在家眾的身份;心較清淨、沒煩惱的,就以較清淨、沒煩惱的身份;煩惱重、雜念多,也是以這種煩惱重、雜念多的根機去念佛,最後都能平等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不論我們的根機如何,只要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對了。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經過五劫的時間發下四十八大願,又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所成就的淨土,往生之因就只有一個──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其他都不是正因。
經典說,無量壽佛是「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豈不是等同念了其他十方諸佛?因為只要掌握到王的話,其他也都掌握到了。何況專念彌陀一佛,簡單而容易,廣念十方諸佛,繁雜而困難。
阿彌陀佛本來就是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同時迴向所有功德給我們,所以,我們只要信受彌陀的救度,此後就專一稱念彌陀佛名,自然的稱念彌陀佛名,不夾雜、不間斷。簡而言之,我們只要天性自然的、天真爛漫的,一心歸命,全身靠倒,此後專一稱念彌陀,念念不捨就好,無所謂求不求。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念我們,固然我們是因感恩於彌陀的救度而感恩念佛,但其實是無所謂感恩不感恩,就是存在於內心而發之於稱名,一心歸命,全身靠倒,跟阿彌陀佛之間沒有絲毫隔閡、沒有條件,好像父母兒女間是非常親密、非常直接的關係,沒有假藉其他條件一般。
善導大師解釋「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說: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其他的法門,都是向著人間,或是天界、三乘,或是十方淨土的,都不是向著極樂世界的,只有專念彌陀名號,才是往生極樂世界。
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即是走上二河白道。
佛的呼喚就是在六字名號當中,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能聽到彌陀的呼喚聲,亦即彌陀以六字名號來呼喚我們。所以,我們只要稱念這六字名號,就是跟阿彌陀佛互相呼應。
彌陀名號即是彌陀光壽之體,專念彌陀名號即是與佛機法一體,不相分離,是親中之親、近中之近。《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你念佛,佛念你。善導大師說:「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因此,「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凡夫只要稱名念佛,當下便即與佛相應,感應道交,不假方便;如以箭射地,無有不中。
所謂老實念佛就是「專稱彌陀佛名」,不雜修、不雜行,也不好玄奇高妙,把自己當做是一個愚癡的人,什麼都不會,而毫無顧忌地,無論何時、何地、何緣,儘量想到就念佛、出口就念佛,養成時時處處都念佛的習慣,這樣專一地、單純地專稱彌陀佛名,這個叫做老實念佛。
這一句彌陀名號被尊稱為「萬德洪名」,表示往生極樂世界跟我們有沒有智慧沒有關係,跟我們有沒有學問沒有關係,跟我們有沒有修行沒有關係,跟我們有沒有清淨心沒有關係,跟我們是善、是惡也沒有關係。那跟什麼有關係?跟我們有沒有「專稱彌陀佛名」有關係。有學問也好、有智慧也好、有深入經藏也好,都是為了讓我們曉得專稱彌陀佛名就必生彌陀淨土,而徹底歸入一向專稱。假使我們沒有文化、沒有學問知識、沒有深入經藏,可是曉得往生只要靠這一句名號,此後就專稱彌陀佛名,這樣也同樣達到目的。
能夠成就「四念處」,就能解脫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可是我們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因為自覺靠「自力」是無能為力的,所以才完全依靠「他力」;以我們的法門來說,依靠「他力」就是依靠第十八願,只要依靠彌陀的願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不管是否有貪、瞋、癡、妄想雜念,不管其他的德行能不能具足,都不必掛慮,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的人,必須要專稱彌陀佛名,這樣才是如實的修行,才是相應於它的果的這個因。那麼,欲如實修行也不是很困難,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了。
專稱彌陀佛名也等同「體如而行,則是不行」的「如實修行」。為什麼?我們專稱彌陀佛名,相應於阿彌陀佛的本願,而阿彌陀佛的本願已經把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功能、功德、資糧都已經預先具備好放在名號當中,讓我們只要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就有了功德資糧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對我們念佛人來講,並不覺得是在累積或是在修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跟功德,我們只不過是隨順第十八願所講的,阿彌陀佛要我們乃至十念,那我們就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乃至一念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對我們來講,我們是體如而行,是「不行」,這種「不行而行」,其實才是真正的如實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好像我們坐船就能夠從此岸到達彼岸,可是我們並沒有從這裡游泳到彼岸去啊!但同樣也能夠到達彼岸。因為是靠船的航行功能,不是靠我們的功能,我們只不過是隨順這一條船的航行。怎麼隨順呢?就是坐在船上,安份守己坐在船上,也就是行住坐臥、衣食活動都不離開這一條船,自然就能夠從此岸到彼岸。可是對我們來講,並沒有靠自己的力量從此岸游泳到彼岸去。所以,念佛才是真正的「不行而行」的「如實修行」。
我們雖然對空性的境界摸索不到、也想像不到,就好像道綽大師所講的:「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儘管我們是這樣,但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與如實修行相應了,就相應於如實修行了。所以我們這一個法門很殊勝、很容易。
現在有人提倡憶佛、念佛,他們所講的憶佛念佛不是稱念名號,他們認為佛沒有形象、聲音、語言、文字、符號,所以真正的念佛不是稱名念佛,真正的念佛是念佛的本身、念佛的功德。可是我們不作這樣的解釋,因為這一句名號已涵蓋阿彌陀佛所有因地的修行以及果地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統統在這一句名號當中,我們只要一向專稱彌陀名號,所有憶念的功德統統在裡面了。
如果我們凡夫不專稱彌陀佛名,而去做憶念佛的功夫,所憶念的功德,頂多是大海中的一滴而已。因為佛的境界我們怎麼有辦法去想像,甚至憶佛念佛呢?阿彌陀佛五劫思惟的四十八願、兆載永劫的修行、積植無量德本,我們怎麼有辦法去憶呢?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深廣慈悲,我們怎麼有辦法憶得來呢?所以我們以一向稱名來涵蓋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功德。
「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恒沙功德備口稱一行」(法然上人語),「萬善」就是六度萬行,以及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經的功德。萬善的體在哪裡?就是這六字名號。這六字名號,等同具備了恒沙的功德,行者只要用口去專一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擁有了恒沙的功德。
「弘願一稱,萬行宗致;果號三字,眾德根源。」(法然上人語),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就是「弘願」,第十八願的成就,就是成就了這句名號,而這句名號是萬行的「歸宗結頂」,所以,只要我們專一稱念這句名號,自然就擁有了「萬行」。「果號三字」,「阿彌陀」這三個字,是眾德的根源,只要我們稱念,自然就有了「眾德」。
一切眾生的根機概略分的話就是「上輩」、「中輩」、「下輩」,細分的話就是九品、八十一品、無量品……,可是不管根機差別、是高或低,阿彌陀佛本願之意都要我們「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因為根機高,修別的法門,到極樂世界就比較快速證果;也不因為根機低,就品位低、證果慢。因為所有的功能都在名號裏面,阿彌陀佛救度眾生都是主動、平等,沒有差別的。
講三輩是就根機來講的,目的在導歸本願稱名,所以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解釋三輩時談到:「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這就顯明根機有上中下。但就法來講,機不同,法都相同,所以有一種引導的作用,引導上中下的根機都來稱名,不因為是上輩的根機就修上輩的法,而有一種憍慢;也不因為是下輩的根機就認為自己往生無份,而心生卑劣。如果是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上輩根機不會憍慢,下輩根機不會卑劣,人人有份,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也就是藕益大師所講的:「上上根莫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所以三輩的用意,主要在導歸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至於「九品」也是有的,因為經典有這樣講。但以我們這個法門來說,「九品」等同《無量壽經》的「胎宮」,因為四十八願裡面沒有談到「九品」,《無量壽經》裡面也沒有談到「九品」,可是有談到「胎宮」,可見「九品」就是「胎宮」,只是名字不一樣而已。當然「胎宮」中沒有講到下三品的往生,不過,因為那都是概略的劃分,詳細的話,就有九品、八十一品、無量品。
《無量壽經》下卷所講的三輩,是強調雖然三輩根機各不相同,可是都要完全依靠彌陀名號的功德才能到極樂世界,並且平等的得到一生補處的果位。如果上輩依靠上輩的智慧根機,中輩、下輩也都各依靠他們的根機,不完全放下對自己修行功德的執著,來完全依靠彌陀名號的功德的話,這樣到了極樂世界當然就會有品位階級的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三輩、說九品,目的是要顯示根機雖然有三輩九品,可是統統要依靠阿彌陀佛,統統要回歸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樣才能夠超越三輩九品,不然就會落入三輩九品的範疇裡面,也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胞胎,受五百歲不能花開見佛聞法。
對於「念佛」和「九品」的關係,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中有方便的引導,第一個方便引導是,如果一個人每天念三萬聲以上就是上品上生,但這主要是為了引導聖道門的行人來專一念佛;第二個方便引導是,回歸楷定古今的《觀經四帖疏》,《觀經四帖疏》的判定就是:「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回歸到《觀經四帖疏》,專念彌陀名號就是超越九品。
我們都以為自己不是一個下品下生的人,其實我們內心都有十惡五逆的種子在蠢蠢欲動,只是沒有那個環境而已,只要有那個環境,我們都會造五逆十惡的。所以善導大師要我們以「法」來照自己,使我們原形畢露,看清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必須要老老實實的依靠彌陀的救度,專念彌陀的名號,獲得攝取不捨,往生決定、平生業成的身份。所以這一個法門,給我們大安心、大滿足,讓我們一生當中,像善導大師所講的,常懷慚愧而仰謝佛恩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善導大師為什麼說「日念三萬是上品上生」,對學這個法門的人,第一是防範他懈怠。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乃至十念」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也解釋為「念念不捨」。既然是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而且是念念不捨,為了讓人家念念不捨,所以說每一天念三萬聲就是上品上生。這有什麼用意呢?就是策勵人家念佛。因為這樣終日無事之人就不會懈怠,想到可以上品上生,他平日沒有其他事情,正好可以每天念三萬聲;多忙之人,他想到三萬聲可以上品上生,就可以忙裡偷閒,鬧中取靜來念佛。可是到那裡是上品上生嗎?其實到那裡都是超越上品上生的。懂得這樣的道理,曉得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是要我們不懈怠,就要儘量念念不捨,不要懈怠。總之,應該善取大師的精神旨趣。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只有說念佛沒有說其他的法門。《觀無量壽經》的「流通分」也唯有付囑持名,不說餘行。《小經》往生的正因,也唯有標舉執持名號,沒有說其他的修行法門。所以淨土三經都一致的只說念佛一行,不說其他的雜修雜行。善導大師為防範我們雜修雜行,要我們固守依據三經專修專行,所以說日念三萬以上是上品上生。無事之人如果能夠日念三萬以上就沒有時間修其他法門了;即使多忙之人也可以守專一之行,因為他再也沒有其他時間,每日念三萬都來不及了。能夠這樣的話,三心(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也是《觀無量壽經》所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四修(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五念(五正行)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皆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正定業」有從佛那邊來講,也有從我們眾生這邊來講。從阿彌陀佛那邊來講,是阿彌陀佛選擇念佛作為往生的正因,而不選擇念佛以外的種種法、種種行門,所以是阿彌陀佛「正選定之業」;從我們這邊來講,我們只要稱名念佛,就是隨順、契應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就決定能夠往生,所以就我們來講是「正決定之業」。
真正的讀誦,不是只用口去讀誦,而是用身體去讀誦,身體去讀誦就是憶佛、念佛,也就是去實踐它。因為經文講教理之用意,是要讓人依教理去實行。所以,誦經固然有其功德,但是經的本身目的,不是只要人家去誦,而是要人家通過讀誦之後,了解它的教理,然後依教奉行去實踐。因此,我們讀誦淨土三部經之後,淨土三部經就可以擱在一邊,然後專一去念這句名號。就像法然上人,到了年老的時候就一部也不誦,就只專一念佛,他都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越來越專了。
一生專稱佛名者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他之所以專稱佛名,當然有他的動機、目的,就是厭離娑婆、願生極樂,然後才會去稱念這句名號。至於他有了這個動機而稱念這句名號的時候,他對於彌陀的救度是否有充分的瞭解,已經無關緊要了,往生是必定的,因為,他已經合乎往生的條件了——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專稱彌陀佛名。
我們念佛,就是要厭離娑婆世界的痛苦,進入無有眾苦的極樂世界。因此,每一位念佛人的目標都是極樂世界。那方法呢?——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依靠阿彌陀佛,不可以走岔途、繞彎路。
凡於心中籌慮:如何是自力?如何是他力?如何是信?如何是疑?……等等一切皆背自然之理也。唯不顧心中一切,但知稱名必生,而一向稱名者,即是自然也。
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名,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這樣就是依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不必在念佛之外,有任何造作。只要念佛,依照我們凡夫現在的根性去念佛,不要在念佛當中添加任何東西。所謂「添加」,就是以為念佛應念到什麼程度,或者問說,我這樣念可以嗎?這些都是「添加」。念佛本身即是乘阿彌陀佛之船、依靠阿彌陀佛之力、依靠阿彌陀佛之緣,即決定往生。
體驗或感受是一機一緣,非普機普緣;體驗感受是一時一境,非恒久普遍。故善導大師言:「縱發清心,猶如畫水。」又體驗感受之後,其體驗感受即置之,其心口唯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洪名。因為凡夫皆妄,動念即乖,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真,是以古德言:「世間皆假,唯佛獨真。」歡喜與踴躍、慚愧與感恩、千言與萬語,一概不留,皆轉化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念念稱名。
一念的體驗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體悟到彌陀的大悲救度是現成的,不論何時,不論何處,不論何人;隨時存在,隨地存在,隨機救度;只要願生稱名,上盡一形,下至一念,任何之人都能被救往生。然而,一念的體驗困難,也不契十方眾生之機;「乃至十念」的稱名容易,既契彌陀本願之理,也契十方眾生之機。況且一念體驗之後,除非已「無後心、無間心」之臨終人,否則往後若退願生之心,而又不念彌陀之名,即非彌陀本願,往生不定。既然如此,則凡願生淨土之人,捨難取易,隨順本願,專念佛名,雖無一念的體驗,也必往生彌陀之報土;真正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故彌陀化身的善導,勢至再來的法然,一生之中從不以自己的體驗勸導他人,唯勸導願生彼國專念佛名,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真正合乎彌陀本願;學者學此,信者信此,行者行此;此理善導、法然之書隨處可見。若彌陀以一念的體驗為往生的標準,則十方眾生能夠往生者甚少,不能往生者甚多;是故彌陀本願不以此作為往生標準,唯以「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立為往生標準。
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在此有一向任憑阿彌陀佛的救度之意,因為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具足全部功德,能救度十方所有眾生,任何眾生只要一向任憑彌陀之救度,專稱彌陀之名號,就已領受彌陀之全部功德,而不是要門迴向求救之自力觀佛或自力稱名。
我們大家應該要「不懷疑的、不間斷的、不夾雜的」來稱念彌陀的名號。這事很容易,大家都能做得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有嘴巴會講話,現在改變本來講閒言閒語的話,來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眾生都有念頭,都會起心動念,我們把妄想煩惱的念頭,轉為心中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不但會漸漸沒有妄想雜念,而且會讓自己輕安。
善導大師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念念不捨」就是專稱彌陀佛名。早上起來就先念佛,其他的時間也都是念念不捨,或者經行念佛,或者拜佛念佛,或者打坐念佛;不論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出聲念佛,也可以金剛念,這個叫「念念不捨」。善導大師說,這樣的念念不捨,叫「正定之業」,一百個一百個往生,一千個一千個往生,一萬個一萬個往生,真正「萬修萬人去」。為什麼?「順彼佛願故」。因為念佛的本身,就是在依靠阿彌佛的願力。有阿彌陀佛的願力,我們就百分之百、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極樂無為涅槃界」,無為涅槃是沒有上下、高低、品位、階級,也沒有你我、彼此、冤親、好壞的對待;煩惱、見思二惑、塵沙無明統統斷盡,離諸戲論,永無障礙,所以叫作無為涅槃。這裡的涅槃是指無上涅槃的意思,同時也是阿彌陀佛的報佛、報土的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要往生到這樣一個境界,必須是符應涅槃的「因」才能進入,隨緣雜善與涅槃的果是不相符應的。所謂「隨緣雜善」就是指眾生隨著每個人自己所接觸到的,或是所喜好的,而去修的種種萬行。如果以這些來作為迴向,是沒有辦法進入阿彌陀佛無為涅槃的報土的。「故使如來選要法」,因此阿彌陀佛、釋迦如來為我們篩選進入無為涅槃的唯一因──念彌陀名號。而且唯有念彌陀名號是往生的正因,此外沒有第二個正因,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說「專復專」。
雖然念佛以外我們有其他功行,比如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敦倫盡分,去惡行善等世間善的功德,或者修其他禪定功夫,但這對往生來講沒有增加,我們不靠這個,也不迴向這個,因為往生功能,萬德洪名完全具足。所以,只要隨個人的根機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不要在念佛以外去靠其他的功行。
《阿彌陀經》說「聞說阿彌陀佛」,「聞說阿彌陀佛」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專念彌陀佛名。所以法然上人說:「聞而不信如不聞,信而不稱如不信,故應常稱彌陀名」。雖然聽聞了這個法,但是不相信,等於沒聽到;雖然相信這個法,但是未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等於沒有相信,所以最後還是應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何以阿彌陀佛以稱名為本願,不以其他諸行為本願?此法然上人於其《選擇集》之第三「本願章」有很簡要的解說: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為普攝於一切,不以諸行為往生本願,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也。「平等慈悲」故,「普攝一切」故。不論緇素賢愚、善惡淨穢、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亦即不論何人,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報土,同證無量光壽。
「世間虛假,唯佛是真。」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是虛假,不足繫念。而凡夫之心,也都是虛妄、雜念、煩惱,無一真實,不可安住。是故,若不念佛,必念虛假、妄想、雜念、煩惱。與其生妄想雜念,起無明煩惱,遭惡鬼吐痰;何不繫心,安住彌陀,與佛同在!一個願生者,欣慕真實、清淨、光明;厭離虛假、污穢、黑暗。故自然常繫心於「唯佛是真」的彌陀佛名,厭棄此心所起之妄想雜念;此心總是向善向真向淨,嚮往真實、清淨與光明。凡夫習氣繁重,念世俗五欲之心強,念彌陀佛名之心弱,故應自我惕勵,不應自我放任。當然睡眠、作事等不能念則姑且置之,其他時間即應念佛。若喑啞者,心中念佛,存想佛恩。是故,願生彼國者,不論信疑自他,不論時處諸像,唯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一個信受阿彌陀佛救度,願生極樂世界的人,必定是對自己的妄想雜念看得非常的淡然,而對念這句彌陀名號看得非常的重要,因為他有這個心,所以自然地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會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使沒有聲音,他也會時刻的動動嘴巴,不管在任何地方,或是做任何事情,佛堂大殿也好,浴室洗手間也好,或者是房間也好,都會是這個樣子的。
真願往生,專稱佛名的念佛人,即使看著電影也會念佛,也平等往生。因為根機不同,雖然看電影、看報紙念佛,願生淨土的心會慢慢使他(她)不喜歡看電影。念佛會慢慢調攝行人。有的人開始念兩個鐘頭,會慢慢增長念佛時間,五欲種種也會減少。比如,有位家庭主婦,平時愛看電視某一節目,每天固定的時間一到,電話拿掉、家務放下,以便專心看這節目。有一天,突然鄰居來告知,她兒子出車禍了,狀況危急,此時,她會無心看電視,趕緊往醫院跑去,在路上也無心看風景,心裏只想著兒子,這即是願生心切、念念不捨之心。
阿彌陀佛知道每個人的根機各不一樣,出家眾是專業的修行人,所以念佛的時間比較多,因為他沒有家累、沒有後顧之憂,念起佛來或許心比較清淨;在家眾大多從事於士農工商之中,上有老下有小,如果遇到金融風暴,又負債累累,念起佛來難免三心兩意、東想西想的,這一切阿彌陀佛都知道。阿彌陀佛就說:你們就以各自的根機因緣專稱彌陀佛名,時間到(臨命終)的時候,我會率領著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敲鑼打鼓,浩浩蕩蕩來迎接你到極樂世界;如果時間還沒有到,我會持續以光明照耀你、保護你、跟著你,我就住在你的頂上與你同在。
我們念佛人就只有一句佛號,一年的開始是一句佛號,即使是除夕也是一句佛號,婚喪喜慶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永遠不改變的。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可說是獨一無二的法門,我們所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拜的本尊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供養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為人稱揚、讚歎、介紹的,也是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即使我們要瞻仰,也是瞻仰「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其他。
專念彌陀名號的人,如果他了解機法相應的道理而信受不疑,他就是「明信佛智」;如果不了解這種道理,心中躊躇不已,可是他還是專稱彌陀佛名,不雜行雜修,這個就是「暗合道妙」,這兩種人都永遠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既是已在阿彌陀佛的攝取裏面,就不可能再退轉、輪迴,或是受冤家債主的討債,也不受天魔外道的障礙。
你如果能夠肯定「專稱佛名必定往生」而一生念佛下去,百分之百往生,必定往生!因為這個法門是他力法門,我們不知道求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都在我們面前合掌,十劫以來都在要求我們了,何況我們有厭離娑婆、欣生極樂的心而稱名號?自自然然這句名號的功能就在運作,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已經拋開自力他力,已經拋開是信是疑了,自自然然地信就在裏面。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都是強調「一向」,也就是要專。法然上人說:一向專稱名號,自然具足「三心」。即使你不知道,自自然然地就具足「三心」,為什麼?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有這種功能。
這句名號本身能使我們往生,所以,我們稱念這句名號就能往生。我們知道這一點去稱念,信就在裏面了,儘管對這個道理瞭解得不是很充分,可是能夠一直稱念下去,也必定往生,因為有阿彌陀佛在運作。
各宗各派的祖師,到最後往往都是歸向淨土的,天臺宗智者大師是最典型的例子。禪宗很多開悟的祖師,最後也都歸向淨土。就好像開車要上高速公路,一開始每個人都從自己的地方先上鄉村的道路、縣市的道路、省道,然後才通過交流道上高速公路。一旦上了高速公路,就專了,就不會雜了。一般修行人,最終歸向淨土大多這樣。可是,他若能直接專稱彌陀佛名,等同跨越其他道路而直接上高速公路一樣,不用費時費力,繞很多圈子。
念佛人在一起,沒有其他的語言,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因為知道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虛假,一切都是造罪、造業,一切都是戲論,所以一切都將成空。唯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真理,是真實,不是戲論,有絕對的價值。
「念佛」乃是彌陀對眾生的要求與敕命,所以《大經》言「乃至十念」,又言「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觀經疏》也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為結論。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謂「法界藏身」,就是十方法界一切諸佛的功德,都完全具備在阿彌陀佛一佛當中,無有絲毫遺漏。所以只要專稱彌陀一佛,等同具足的稱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謂「舉一全收,無欠無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