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法會訊息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淨土文庫
智隨法師文章
法義篇
隨筆篇
因果記實篇
念佛感應篇
往生記實篇
法師介紹
宗道法師文章
叢書
法義
文章
問答
法師簡介
淨本法師文章
文章
短文
淨土宗文集
淨土宗法語
淨土宗園地
淨土宗妙喻
淨土小常識
淨土宗叢書
淨土宗叢書
因果叢書
隨身書系列
淨土宗雙月刊
其他
德文叢書
淨土宗漫畫
法寶流通
光碟
結緣品
叢書目錄
淨土藝術
佛像
阿彌陀佛像
西方三聖像
彌陀接引圖
極樂世界圖
諸佛菩薩像
二河白道圖
地獄圖
其他
印光大師畫傳
印光大師遺墨
法師墨寶
淨土書畫印
書法
篆刻
雕刻
淨土宗藝術
造像
淨土宗漫畫
影音專區
慧淨法師
淨土宗微視頻
淨土法門的核心
淨宗根源與念佛三昧
彌陀的願心(越南語翻譯)
往生極樂的條件
念佛度亡之理證
攝生三願
慈心法門
彌陀的願心
四十八願分類與歸結
略談三皈依(新山)
三誓偈略解
淨土宗的核心教理
淨土宗的根源
一心念佛
大慈悲五要點
念佛之利益(台大)
念佛的利益(新山)
韓國弘法影片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
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淨土宗特色略講
淨土法門理事互含
念佛超度三塗眾生
六字名號的意義
佛在何處
《觀經》下品下生之深義
宗風學習
佛一開示
兩種成佛法(越南語翻譯版)
緣苦眾生
二種成佛法(廈門)
剃度開示
佛教有二法門&人生有兩條路
光明攝取之義
淨土答疑
《觀無量壽經》概說
淨土宗是什麼法門
人生有兩條路(台語)
往生論註思想精華
慧淨法師說故事
中元法會開示
平生業成與臨終助念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108年慧淨法師清明節開示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阿彌陀佛是何等佛
志工四喻
必得超絕去
淨土宗是彌陀救度的法門
二力、盡力、他力
佛說盂蘭盆經
念佛度亡之理證
2021年慧淨法師新春祝福
彌陀淨土的特性-超
淨宗法師
念佛成佛是自然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
《安樂集》講記
《讚阿彌陀佛偈》講記
淨宗講故事
淨宗微視頻
《往生論註》講記
《阿彌陀經》核心(新版)
《修心八誦》聖淨解
愛的建設
弘法十二不
利用互聯網思維推動弘法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往生論註》要義
《往生論》要義
無條件的救度
《往生論註》講記答問
《救恩法語》講解
《阿彌陀經》歸宗解
《易行品》講記
佛教演講經驗談
淨土宗的戒律觀
認識觀世音菩薩
正雜二行文叩問
細說講師制
漫談念佛
淨土宗特色——易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秉承善導思想 助力民族復興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第十八願傳承解
淨土宗概論
《觀經》教眼
《觀經四帖疏》四重判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
深問淺答
智隨法師
微視頻
概說佛法之判教
阿彌陀經大意
無量壽經深源
淨土宗判教
淨本法師
《英文字幕系列》English Subtitle
《易行品》講記
《隨緣開示系列》
《微開示系列》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
《答問系列》
《往生論註》講記
《說故事系列》
極樂動畫
淨土動漫一:阿彌陀魚的故事
一分鐘佛教常識
淨土動漫二:彌陀恩賜佛寶寶
淨土宗卡通動畫
佛號
國語
台語
法語
法語
佛曲
慧淨法師
短視頻
短視頻(一)
宗歌/弘願之歌
淨土宗宗歌
弘願之歌
慧淨法師參訪東林寺
聯絡我們
交通資訊
地圖導覽
電子信箱/電話
叢書/雙月刊免費索取
蓮友心得分享
導覽(一)
回首頁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導覽(二)
系統管理
牌位查詢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檔案下載
影音專區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極樂動畫
宗歌/弘願之歌
相關連結
淨土宗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FB 粉絲專頁
回首頁
FB粉絲專頁
字級
大
中
小
系統管理
共修時間表
下載專區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註冊會員
|
會員登入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淨土文庫
淨土宗叢書
法寶流通
淨土藝術
影音專區
聯絡我們
蓮友心得分享
0
首頁
慧淨法師
第四篇 正依經論
佛說阿彌陀經
產品搜尋
慧淨法師
叢書
翻譯
短文
講義
經典部分
祖論部分
第十八願
經證.祖語
淨土宗教理(一)
淨土宗教理(二)
序文
編述
經證.祖傳
淨土宗教理
規約
法語
第一篇 人生意義
第二篇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第四篇 正依經論
第五篇 淨土宗旨
第六篇 淨宗特色
第七篇 淨宗宗風
第八篇 淨宗傳承
第九篇 淨宗弘傳
第十篇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演講摘錄
法談開示
通俗講演
法義開示
宗風
臨終開示
訪問篇
問答
第十八願善導釋
淨土法門的核心
淨土釋疑
法師簡介
連結
免費結緣
信受佛陀救度
以類別搜尋
叢書
翻譯
短文
講義
——經典部分
——祖論部分
——第十八願
——經證.祖語
——淨土宗教理(一)
——淨土宗教理(二)
序文
編述
——經證.祖傳
——淨土宗教理
——規約
法語
——第一篇 人生意義
——第二篇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第四篇 正依經論
——第五篇 淨土宗旨
——第六篇 淨宗特色
——第七篇 淨宗宗風
——第八篇 淨宗傳承
——第九篇 淨宗弘傳
——第十篇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演講摘錄
法談開示
——通俗講演
——法義開示
——宗風
——臨終開示
——訪問篇
——問答
——第十八願善導釋
——淨土法門的核心
淨土釋疑
法師簡介
以關鍵字搜尋
第四篇 正依經論
佛說阿彌陀經
自古以來,淨土行人大都認為:《阿彌陀經》就是《觀經》的流通分。
《阿彌陀經》的大意有三點:
第一點,讚極樂依正。《阿彌陀經》一開始講依報莊嚴、正報莊嚴,目的是引發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嚮往心、歡喜心,讓我們生起求生極樂世界之心。
第二點,示往生方法。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依我們在這世間所修的定善散善,都是屬於少善根、少福德因緣,這個不能往生;聞說阿彌陀佛之後,而執持名號,這個就是往生的方法。
第三點,六方諸佛證誠。釋迦牟尼佛耽心因我們十方眾生疑心很重,單單祂一個人所講的,我們不能信任,所以又舉出六方(六方即是十方)諸佛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是真實不虛的,以勸導我們信受,不要懷疑。
淨土法門最初建立在「指方立相」上,與一般聖道門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截然不同的,這在《阿彌陀經》一開始就顯現出來了。
《阿彌陀經》所講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好像有個方位,侷限在西邊,但其實這是就我們凡夫所能理解的一個有限的方便說法。論起極樂世界,另外有經論說:「廣大無邊際,究竟如虛空。」其實極樂世界是跟阿彌陀佛的光明一樣,盡虛空、遍法界的存在。極樂世界的廣大,是包含整個大宇宙的,即使是大宇宙,也有邊際、範圍,但是極樂世界卻是沒有範圍的。
自古以來,中國淨土法門的念佛者都很重視《阿彌陀經》,所以把《阿彌陀經》列為每天早晚都必須課誦的日課。可是有很多學淨土法門的人,往往被《阿彌陀經》裏面的三段核心經文所絆倒,甚至因為錯會、誤解了這三段經文,致而退失了學習這個法門的信心,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這三段經文很重要,但也因為很重要,所以如果沒有正確了解,反而是錯解,甚至被人故意曲解,那就會對念佛法門造成莫大的障礙;所以誦《阿彌陀經》的念佛者,都必須對這三段經文先有正確的了解。
這三段經文的主要重點是對:(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二)「一心不亂」;(三)「心不顛倒」等三段之正確理解與信仰。
《阿彌陀經》在講什麼?在講「執持名號」。只有執持名號,才是多善根多福德,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執持名號的話就是少善根少福德,不可得生。這樣講起來,《阿彌陀經》也只講持名念佛,沒有講三學、六度萬行、其他各宗各派、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通通沒有,就只講淨土宗的「本願稱名」。
《阿彌陀經》短短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完全沒有說其他的法門,單只介紹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境界,並且要我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樣的世界我們當然欣慕,可是要怎麼去呢?經文上就從「消極」的無法往生以及「積極」的能夠往生作一個概要的說明。也就是說,少善根福德就不能夠往生;那什麼是多善根福德呢?經文非常清楚的顯明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
《阿彌陀經》已經非常清楚明白、簡單扼要地告訴我們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意思即是說:以我們凡夫在娑婆世界所修的八宗裏面、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無論修哪一宗、哪一個法門,只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所修的,都是少善根、少福德,這個不能往生。所以,不是靠我們在這裏所修的功德來祈求往生的。
《阿彌陀經》目的是在講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就是「執持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六字名號,叫「萬德洪名」,表示我們只要執持名號,就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必定能夠到極樂世界。如果依我們在這裏(娑婆世界)所修的諸善萬行、三學六度等,跟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來比,那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南無阿彌陀佛」則是多善根福德、大善根福德、殊勝的善根福德、絕對的善根福德、圓滿的善根福德。
所以,不管是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八正道,這些都很殊勝,但是相對於要往生極樂世界來講,這些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執持名號是多善根多福德。
《阿彌陀經》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段經文即是往生的正因,即是多善根、多福德。除了這個以外,其他所有的八萬四千佛法,以往生來講,皆不是正因,皆不是多善根、多福德,而是少善根、少福德。
誦《阿彌陀經》誦到這句經文的時候,若誤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以為要多善根福德,就是要以種種法門的功德來迴向,才算是多善根福德,那就慘了,將會使我們退失信心,帶來苦惱,因為任何人都不敢說他已經累積哪一方面的多善根、多福德的所有功德。
所以,若無正確的了解就會苦惱、不安,若有正確的了解,我們就會喜悅、安心,知道原來將所有念佛以外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這對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來說,是少善根、少福德,不是多善根、多福德。往生的正因──多善根、多福德,原來就是「執持名號」。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親口說,「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其他的皆不提。
所謂的「多善根、多福德」,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所以從這裏來講,多善根、多福德,不是我們所累積,是阿彌陀佛所累積,我們只要稱念祂的名號,願生祂的淨土就可以。因此蓮池大師說:「稱念彌陀名號,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藕益大師也解釋說:「只要信受彌陀,願生極樂,執持名號,那麼每一聲、每一聲,都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可見所謂多善根、多福德,是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
「執持名號」必須依善導大師的解釋才能夠正確,而且乾淨俐落,善導大師解釋「執持名號」就是「教念彌陀專復專」,也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稱名念佛」。
另外,最能夠明確解釋「執持名號」的,也可以用《觀經》「付囑文」來解釋,也就是「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所以這裡的「執持名號」就是「持無量壽佛名」,也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
再來看龍樹菩薩的《易行品》,龍樹菩薩也說:「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所以「執持稱名號」這五個字也是在解釋《觀經》的「付囑文」以及《阿彌陀經》的核心之文,也就是往生正因之文,同時也正是這一句「執持名號」;而「執持名號」如果再進一步解釋的話就是「念念不捨」,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念念相續,畢命為期」,亦即「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的念佛。
古來註解《阿彌陀經》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經文的註解都各不一樣,同時都沒有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來得要簡不繁。《阿彌陀經》所說:「善根福德因緣」這六個字,有的拆開來解釋,「善根」是什麼意思,「福德」又是什麼意思,「因緣」又是什麼意思。善導大師對這六字經文並不加以拆解,而是整句解釋為「隨緣雜善」,可說精要確當。隨緣而修的善就是雜善,雜善必定是隨自己的緣,不是隨佛的緣。
「一心不亂」,就是專信阿彌陀佛、專念彌陀名號的心,沒有其他的心;而且不變動、不雜亂,這就是「一心不亂」。人家如果說:「某某人啊!有一個法門非常殊勝哦!你來學學看吧!」我們也不好奇,任何法門我們都會覺得不如這句彌陀名號,只要有這一句彌陀名號,就萬德具足,往生的事情當下成就,不必依靠其他,所以我們不會好奇,而動亂我們對阿彌陀佛信受的心,這叫做一心不亂。
只要專念彌陀名號,不雜修雜行,就是一心不亂,而不是降伏或斷除見思二惑那種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都不能往生,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就不是十方眾生,而只是救度聖者了。因為功夫上的「一心不亂」不是「理一心」就是「事一心」,那都已經是破無明或斷惑的聖人了。
釋迦牟尼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就是往生的方法。
同時,「聽聞」的感受往往因人而異,有的人只是觀念上的理解,而沒有真正納入內心,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的「聞」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進入了他的內心,打破我們長久以來的疑心,這種聞才是真聞。
第一種聞是膚淺的,眼根看書,耳根聽講座,六根對六塵而生六識。第二種聞也可以說深入內心第八阿賴耶識,成為我們永恆不變的種子,打破阿賴耶識裏面存在的疑情、疑心、二心。(所謂「疑情」、「疑心」、「二心」、「自力」,名詞雖有不同,意義都是一樣的。)這種聞就是信。
我們領納名號於心中,而執持名號,這一種心理狀態是一輩子都不會消失的,貫徹到臨終的。因此《阿彌陀經》就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四、五、六、七日,其本意是若一年、若七年、若七十年,盡一輩子,這一種心不會再動亂、再改變了,所以叫「一心不亂」。
釋迦牟尼佛所得的、所證悟的三藐三菩提法的正等正覺,可說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只要以我們這種凡夫位的凡夫心,去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阿彌陀經》中所說的「一心不亂」很簡單,「一」者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所以「一心不亂」就是「執持名號要專一不雜」。
《阿彌陀經》說:「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而臨命終時有佛現前也要有一個因,那個因就是平生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有這個因,才會有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這個果。這是第一重因果。
經文又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就是說,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這樣自然命終時就能心不顛倒,而得正念往生極樂世界,有這個因就有這個果,這是第二重因果。
這個因果關係是佛先現前,然後才有我們的心不顛倒;而不是我們先要心不顛倒,佛才現前。
很多人因為誤解,認為念佛時不能打妄想,就在拼「功夫」,拼臨終時沒有問題、不顛倒,佛才會現前,這是錯誤的!如果需要靠我們自己臨終心不顛倒,佛才現前,才能往生,那就不用阿彌陀佛了。
《阿彌陀經》的宗旨,是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只是極樂世界的救主──阿彌陀佛,祂成佛以來十劫之間,伸著佛手一直在呼喚我們,祈求我們讓祂救度到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在好幾部經典中,勸導我們一定要發願,願生極樂世界。
在這短短的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的《阿彌陀經》裏面,釋迦牟尼佛就三次很殷勤懇切的勸導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第一段勸往生的是:「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第二段是:「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第三段是:「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可說釋迦牟尼佛婆心深切,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勸導,希望我們務必要往生極樂世界。
有關「心不顛倒」,一般人的誤解也很大,誤以為命終的時候必須要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顛倒,才能夠蒙佛現前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錯解,顛倒因果了。殊不知,「因佛現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現前」,所謂「慈悲加祐,令心不亂」也。蓋「平生專持佛名故,臨終佛必現前;因佛現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顛倒。」
《阿彌陀經》進一步將持名的往生功能加以詳細的說明,怎麼說明呢?
一、多善福:執持名號是多善根福德。
二、往生正因:執持名號是往生正因。
三、臨終佛現:執持名號臨終佛就自然的現前來迎接。
四、諸佛證誠:執持名號是六方諸佛所證誠的,是六方諸佛所證實、證明的。
五、釋尊所證:這一句名號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娑婆世界所證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釋尊本懷:執持名號是釋尊本懷。
所謂的「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出家、在家,包括善人、惡人,甚至六道四生的所有眾生,只要他聽聞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此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都可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呢?當然是聞說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不忍眾生苦,阿彌陀佛還沒經過我們的祈求拜託(其實我們也不曉得要祈求拜託),就大慈大悲的、預先的、主動的在萬古永劫之前為我們發下四十八大願,為我們完成願行來成就極樂世界,以及成就我們從娑婆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我們就是聽聞阿彌陀佛成佛的生起本末、來龍去脈,然後才會生起信心,信受彌陀救度,不然我們怎麼可能會信受彌陀的救度呢?
阿彌陀佛本身是無量壽,而往生去的人,以及將要往生去的人,也都是無量壽。所以,雖然《阿彌陀經》裏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似乎是極樂世界的人民,但詳細推想起來,是含蓋著將往生的人民。因為將往生的人,一旦此世報盡的話,就不在六道裏面受分段生死的果報。因為他是一個必定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所以從現在算起,他已經得到了無量壽的身份了。
聞說阿彌陀佛,如果沒有信受彌陀本願,執持名號,聞等於不聞,如果能夠知道專念彌陀佛名則必生極樂世界,這樣「信」就在裏面。
《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也就是「隨自意」而說的經典,經中將一切定善散善功德貶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獨獨以念佛為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以念佛為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必定往生。
在《阿彌陀經》中,往生也不談三輩,也不說九品,因為只要念佛都是「不退轉」,都是「一生補處」,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在同一個地位,處於同一個境界。
《阿彌陀經》對阿彌陀佛這句佛名的解釋是以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來解釋,所謂:「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但是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裏只有舉出光明,沒有舉出壽命,為什麼?是因為壽體光用──壽命是彌陀之體,光明是彌陀之用,這是就壽跟體來論體用,所以壽體光用,只要舉出光明之用就自然涵蓋壽命之體。
當釋迦牟尼佛宣說《阿彌陀經》的時候,十方諸佛都同時歡喜主動地讚歎,異口同聲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真實不虛,祂所說的等同十方諸佛所要說的,這也就是《無量壽經》第十七願的成就的顯示。而《阿彌陀經》裏更說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十方諸佛都一齊來護念。這樣的話,我們念阿彌陀佛一佛豈不是被一切諸佛共同保護,這樣,我們再怎樣下劣,也能生起得救的信心。
自古以來,淨土法門的修學者,不論是出家、在家,都奉《阿彌陀經》為最重要而且作為每日課誦的經典,同時由古至今也有很多的高僧大德註解《阿彌陀經》。唐朝善導大師也就是我們的宗主,他的《法事讚》可以說是最早期註解《阿彌陀經》的其中之一,同時也由於善導大師傳承於龍樹、天親、曇鸞、道綽,是隋唐時代的一位高僧,他所傳承的這一個法脈,所註解的有關淨土宗的經典,解釋與內涵,可以說是最純正的淨土法門的解釋。
其他的大德所解釋的,可說大部份都是站在他們自己宗門的立場來作解釋,所以就純正上來講就有不夠,因此,如果要瞭解《阿彌陀經》的正確意義,就必須看善導大師的著作。
已是最後一筆
已是第一筆
導覽(一)
回首頁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導覽(二)
系統管理
牌位查詢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檔案下載
影音專區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極樂動畫
宗歌/弘願之歌
相關連結
淨土宗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FB 粉絲專頁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影音專區
共修時間表
牌位查詢
系統管理
下載專區
聯絡我們
淨土宗
弘願寺
FB粉絲專頁
回首頁
舊版網頁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