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第四篇 正依經論
佛說無量壽經
  1.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最主要、最根本的經典。此經的大意,它的眼目,在於「大經五文」(《無量壽經》簡稱《大經》,大經五段經文)。這五段經文如果能夠掌握,能夠融會貫通,可以說整部《無量壽經》已經掌握了。
    第一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出世本懷文」: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無量壽經》主要在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由此段經文可知,在尚未宣說四十八大願之前,就已經顯明這部經所要說的四十八大願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的目的。
    第二段經文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三段經文是「第十八願成就文」: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第十八願的解釋。
    第四段經文是「付囑流通文」: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即釋迦牟尼佛付囑彌勒菩薩,要彌勒菩薩將念佛往生的法門流通千年萬年,一直流通下去的一段經文
    第五段經文是「特留此經之文」: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這五段經文,在《無量壽經》裏面,就好像五根柱子一樣,支撐著整部《無量壽經》的教理。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第十八願。如果沒有第十八願,就沒有《無量壽經》,也沒有極樂世界、沒有阿彌陀佛、沒有我們的往生得度。所以,開展出來是五段文,約略來講,就是第十八願。
    這五段文的道理,我們雖然不盡瞭解,可是,只要掌握第十八願,所有的經意也就掌握住了。因為,佛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


  2. 《無量壽經》第十七願言:「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為什麼要讓十方諸佛來稱揚、讚歎祂呢?阿彌陀佛的悲願深廣無邊,要度盡十方眾生。為了救度盡十方遍法界的眾生,必須使大宇宙的十方諸佛通通來讚歎、稱揚、傳播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救度法門,使這個正覺大音,響流十方,使淨土之音的六字洪名聞遍整個大宇宙。


  3. 《無量壽經》的大意是:
    釋迦牟尼佛以阿彌陀佛的第十七願,悲願示現在這個世間,來宣講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第十八願,來讓我們瞭解有一尊阿彌陀佛,這尊佛的出現是為了救度十方眾生。為了救度十方眾生,在兆載永劫之前,不必經過我們十方眾生的祈求拜託,阿彌陀佛(法藏菩薩)就預先主動地為我們,以五劫的時間來思惟,發下了這四十八大願。
    思惟四十八大願何必要費五劫那麼長時間呢?因為祂的心願非常廣大,所以思考的時間也必須非常漫長。祂不只是要讓出家人能夠往生,也要讓在家人能夠往生;不僅使善人往生,也要使惡人往生;不僅使人間的眾生往生,也要使阿鼻地獄眾生同等往生,所以才需要詳盡地考慮那麼久。
    要使出家眾到那裏得到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也要使在家眾到了極樂世界,也同出家人一樣得到那種果位;要使善人到極樂世界得到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也要使一生都遇到惡緣而造惡多端的眾生到了那裏,跟善人一樣證得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甚至地獄、餓鬼、畜生道的眾生,到了極樂世界,也跟其他有修行的、清淨的眾生,同樣得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所謂「佛心平等」,為了平等救度眾生、平等使眾生證到佛果,所以必須費盡心血地考慮那麼久的時間。


  4. 所謂根本願,就是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八願。此外,還有解釋第十八願的二段經文,合稱「大經三要文」,學這個法門的人,對這三要文應該深記心中,而且要能夠朗朗上口。
    第一個要文是第十八願,有三十六個字: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二段文是第十八願成就文: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第二個要文。不論文字或者是內涵,成就文和第十八願都是兩兩相扣的。第十八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第十八願成就文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就顯示出我們這個法門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也顯示我們這個法門在圓頓教當中是最極圓頓的,就像藕益大師所講的,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有關念佛的功德,第十八願所講的「十念」,與第十八願成就文所講的「一念」,以及第十九願所講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相互比較之後會是怎麼樣呢?結論就在第三段文,也就是「彌勒菩薩咐囑文」: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佛陀咐囑彌勒菩薩要把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也就是念佛往生的法門永遠維持而且流傳下去。
    《無量壽經》這三段經文,文字上也好,意義也好,都是很嚴謹的、一致性的相互比對,讓我們了解這三段文有緊密的關係,也可以說是內外一致的;也讓我們當下明了,《無量壽經》主要就是在講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


  5. 《無量壽經》主要是在講述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因果,強調專念彌陀名號的功德。
    專念彌陀名號功德廣大,不管出家在家、有修行沒有修行,只要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離開三界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可是眾生很難相信這樣的教理;因為很難以令人相信,所以釋迦牟尼佛就特別地叮嚀交代,交代誰呢?交代彌勒菩薩。因為彌勒菩薩是繼承釋迦牟尼佛,將來要在娑婆世界成佛說法度眾生的等覺菩薩。
    在〈流通分〉中,釋迦牟尼佛叮嚀交代彌勒菩薩的內容,大約有四點:
    第一,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得到大利,具足無上的功德。
    第二,再怎麼樣的苦,即使要跳過火海,我們也要去聽聞這個法,因為它的功德太大了,是很值得的。有很多的菩薩要聽聞都聽聞不到的,如果有人能夠聽聞到這一個法門,這個人就不會退轉,一定會成佛。
    第三,要將這個彌陀救度法門永遠保留在宇宙當中,即使前一位佛涅槃了,下一位佛還沒有降生人間,也都要使這個法門永遠流傳下去。
    第四,能夠聽聞到這個法,進一步相信這個法,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6. 以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代經教來講,有兩部經是祂的本懷。眾所周知的就是《法華經》,《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就這段經文來講,《法華經》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所謂「開、示、悟、入」,使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都歸入一乘佛果,這叫「導三歸一」——引導三乘,歸入一乘,這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
    另一部本懷經,就是《無量壽經》。
    不過,如果以這兩部本懷經來講,哪一部是本懷中的本懷呢?是《無量壽經》。因為《法華經》所引導的,是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都已經是證果的人,證果的人畢竟是少數;《無量壽經》所要救度的,不只是三乘,而是五乘,除了聲聞、緣覺、菩薩之外,還有人乘、天乘——就是人間的眾生跟天界的天人,所謂「五乘齊入」。既是五乘齊入的話,真的就如同第十八願所講的,是「十方眾生」了。
    《法華經》只是引導三乘進入佛的果位,可是《無量壽經》是救度五乘,使他們共同證悟佛果,而且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無量光、無量壽是一樣的證悟,所以,如果論真正的本懷,《無量壽經》才是本懷中的本懷。


  7. 《大經》的核心在那裏?在第十八願,第十八願也稱為「本願」或「根本願」,而釋迦牟尼佛解釋第十八願的地方就在「第十八願成就文」。第十八願講什麼呢?講「信、願、行」,而最後是落實歸結在「行」──「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是念佛,也就是善導大師的總結論:「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一聲」,所以「十念」就是念佛的意思,當然這是一個代表性的含括用辭,不是僅限於十念而已。


  8. 本願講什麼?講「稱名」,獨一無二。其實整部《無量壽經》都是在講稱名,《無量壽經》有上下兩卷,〈上卷〉是在講阿彌陀佛如何發願修行,講阿彌陀佛成佛發願的因,既然四十八願的根本願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在講「稱名」,豈不是〈上卷〉的核心就在「稱名」兩個字;〈下卷〉是在說明阿彌陀佛成佛之後的果報,極樂世界的莊嚴,以及眾生如何往生、如何成佛。所以〈上卷〉是講彌陀成佛的因果,〈下卷〉講眾生往生的因果而「因賅果海,果徹因緣」,因此,善導大師就說:「《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9. 阿彌陀佛之別願(本願),一般是依據《無量壽經》所說之「四十八願」為別願,然而從現存的五種同本異譯,並梵文本、藏文本來看,未必同一數量,如下面所列,其數各異:
    一、《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支婁迦讖譯)…………………二十四願
    二、《阿彌陀佛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支謙譯)二十四願
    三、《無量壽經》(康僧鎧譯)………………………………四十八願
    四、《無量壽如來會》(菩提流支譯)………………………四十八願
    五、《無量壽莊嚴經》(法賢譯)……………………………三十六願
    六、《梵文無量壽經》…………………………………………四十九願
    七、《藏文無量壽經》…………………………………………四十九願
    此外,《悲華經》亦舉出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
    如此,從《無量壽經》的異譯異本來看,本願的數量未必相同,就此古來謂之「開合具略」之異,開即四十八願,合即二十四願。而以《無量壽經》所說四十八願最為允正。
    此七種異譯異本,梵文本與藏文本除外,中國所翻譯的五本之中,獨以康僧鎧所譯之《無量壽經》受到中國、朝鮮、日本所奉持;尤其善導大師以此經作為淨土宗根本正依經典之一,故現在若說到阿彌陀佛的本願,即是唯指《無量壽經》之四十八願而言。


  10. 四十八願的內涵概略為三方面,亦即四十八願三成就:
    一、成就淨土:成就清淨莊嚴、殊勝無比的極樂淨土,作為將來救度十方眾生的歸趨成佛之所。
    二、成就往生:成就十方眾生必定往生的功德資糧。
    三、成就佛身:既已成就眾生往生功德,自然成就了「佛中之王、光中極尊」的「南無阿彌陀佛」,有實際的力量能夠救度十方眾生往生淨土、快速成佛。


  11. 四十八願,區分為三類:       
    一、攝法身願,亦名求佛身願:法藏菩薩選擇攝取其成佛之時所要成就的佛身身相莊嚴之誓願。此法身依淨土宗義而言,並非一般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之法身,而是「成就功德法」之佛身。四十八願之中,第十二光明無量願、第十三壽命無量願、第十七諸佛稱揚願等三願,正是其功德之法。
    二、攝淨土願,亦名求淨土願:法藏菩薩成佛之後,選擇比諸佛淨土更為殊勝莊嚴之功德,以成就其淨土之誓願。即是第三十一國土清淨願與第三十二國土嚴飾願。
    三、攝眾生願,亦名利眾生願:是救度利益十方眾生的誓願。其他四十三願皆是。


  12. 阿彌陀佛總共發有四十八大願,若將四十八大願歸納分類,可以區分為三種:有關極樂世界國土的、有關阿彌陀佛本身的,還有就是有關我們往生功德的。


  13. 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三個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第十八願、第十九願,叫做「當機願」。當機就是對機,就是今生今世能夠解脫的。第十八願就是「念佛往生願」,完全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法爾自然往生極樂;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也叫「來迎引接願」,得靠自己的力量修諸功德,發願迴向,蒙佛接引往生。這兩願都是當生往生。
    第二十願名為「三生果遂願」,也叫「繫念定生願」、「植諸德本願」,就是聽過這一句佛號的功德,聽過極樂世界的莊嚴,也念佛想要往生,但是心不真切、不徹底,所以那一世並沒有往生。雖然沒往生,但已經結了緣,所以再經過幾世,也能夠往生。我們既然跟阿彌陀佛結這個緣,那麼我們在娑婆世界、六道輪迴也不會久,幾世之後,就會讓阿彌陀佛的誓願力量拉到極樂世界。所以學佛,尤其是跟阿彌陀佛結這個緣,是非常重要的。


  14. 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是講「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眾生,這一種眾生跟阿彌陀佛是一對一的,阿彌陀佛的生命是為他而存在的,是綁在一起的。而且,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的往生之命之所以存在,也必須因為有阿彌陀佛生命的存在,他才能夠存在。所以,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跟阿彌陀佛是結合在一起的,是一體不離的,是休戚與共,同一個生命的。
    第十九願的「十方眾生」就不是這樣的,他不是專稱彌陀佛名,他是以「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然後至心發願,欲生極樂世界的。他不是專靠阿彌陀佛,他是靠他自己,阿彌陀佛對這種的眾生來講,並不是綁在一起的,並不是生命為他而存在的。而是跟他保證說,你如果將這些功德迴向願生極樂世界,為他保證在他臨終的時候,會來迎接他,使他即使沒有專依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要救他,迎接他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第十八願的眾生與第十九願的眾生是不同的,而且差別是很大的,這個差別不在於阿彌陀佛,是在眾生的根機,眾生因理解不同、信受不同,因此,行持也不同。第十八願的眾生是優游自在於阿彌陀佛的名號當中,第十九願的眾生因為他不瞭解第十八願,他不瞭解阿彌陀佛的悲心,他固然想要往生,可是自己又起一個心情,認為如果沒有一種條件、沒有某一種程度,恐怕不能往生,所以,他以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來作為往生的條件。
    如果第十九願的眾生體會到彌陀的悲心,體會到彌陀的功德,自覺到自己其實不是真的發菩提心,所修的諸功德並不是三輪體空的功德,要迴向往生淨土是不相應的;往生彌陀淨土的正因正業,就在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名號當中,如果能夠理解到這一點的話,他就會歸入第十八願。不管他是上輩、中輩、下輩,不管他是出家、在家,有智慧、沒智慧,善人、惡人,清淨、不清淨,就通通是一種根機,是第十八願的根機,是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


  15. 第十九願是阿彌陀佛誘引聖道門諸機進入淨土門之願,而二十願是誘引淨土門自力根機進入他力十八願之願。
    亦即十九願是聖道門之行人由於深感此土入聖的艱難,乃將其所修萬行諸善迴向作為往生淨土之行;萬行諸善各有其因果,若不迴向即不成為往生淨土之因,若用迴向則不改變萬行諸善自然成為十九願之內容。
    若其體悟萬行諸善畢竟是雜行難行,而轉入善本德本之念佛一行,即是從十九願轉入二十願;然而在法的方面雖然轉換了(念佛一行),但在機的方面依然沒有改變原來那種以定散自力之心迴向往生之心態,亦即法是他力,機是自力。若其體悟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之念佛,不執著自己之根器及自力之工夫,知但念佛即是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即是由二十願轉入第十八願。二十願與十八願相同的都是念佛,不同的是心態,亦即有無自力執心。
    簡而言之,第十八願為真實弘願,第十九願為方便假門,第二十願為方便真門,此三願即所謂「攝生三願」。若從十九願轉入二十願,更從二十願轉入十八願,此謂之三願轉入。


  16. 阿彌陀佛的每一個願,都是為了使十方眾生能到極樂世界去成就佛果的。那怎麼樣使十方眾生到祂的極樂世界呢?四十八願當中有三個願,叫做「攝生三願」──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其中之第十八願、第十九願是「當機願」,是今生必定往生的願。至於只是結緣而對方並沒有要往生,阿彌陀佛也勢必要攝取他,跟隨著他,等待機緣成熟,就救他到極樂世界;總之,只要跟阿彌陀佛結過了緣,阿彌陀佛就永不放棄他、加持他、攝取他,這個願就是第二十願,所以第二十願叫「結緣願」,跟阿彌陀佛結緣,總有一天會等到他。有一句話說:「總有一天等到你!」。就好像大海的魚上了鉤,即使還沒有被拉上岸,可是,既然上了鉤就跑不掉,總有一天會把他拉上來。所以,凡是跟阿彌陀佛結過緣的,阿彌陀佛說:「要快速的,二、三世或幾世之間,就要把他救到極樂世界。」


  17. 當機願的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當中,哪一願是根本、主要的願,是阿彌陀佛的本懷呢?就是第十八願。為什麼呢?第十八願總共有三十六個字,其中有兩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八個字只有第十八願有,其他的願並沒有,由這八個字可知眾生的往生跟阿彌陀佛的成佛是綁在一起的,是同時成就的。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如果成佛,眾生也就能夠往生;能夠使眾生往生,阿彌陀佛也才能夠成佛。至於第十九願並不是這樣的願,第十九願的對象是能「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人,是依對方能夠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根性與立場,來為他發這個願,引導他迴向他的功德來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保證在他臨終的時候,現前來迎接他。以這一種臨終來迎的保證方式,引導種種根性的眾生歸入第十八願。


  18. 就第十八願跟第十九願來講,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隨自意而發,第十九願是隨他意所發。


  19. 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願,是接引修習六度萬行的人,引導他們歸入念佛,若能歸入念佛就是第十八願的身份,如果沒有歸入念佛就是以「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迴向往生,阿彌陀佛就示現來接引他,讓他有安慰。因為本來「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個因不是達到往生淨土的果,可是阿彌陀佛有這個願要接引他,他們迴向就能往生。這就是善導大師在五種正行所提到的「雖可迴向」,因為是雜行所以必須要迴向。


  20. 「諸功德」,「諸」就是很多,所以諸功德可以說是六度萬行,包括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波羅蜜,所有法門的修行,所有善事的實踐都叫做修諸功德,所以諸功德叫做「萬行」、「諸行」。
    但就彌陀淨土來講,修諸功德迴向往生,善導大師說這是「雜行」,因為很多,很雜,不純粹,不專一。
    修諸功德是佛教徒的基本行持,但就彌陀淨土法門來講,用諸功德作為迴向往生,叫做雜行;若能專憑彌陀名號,專憑彌陀救度,則諸功德無所謂雜行,因為不靠自己的諸功德往生,全靠彌陀的名號功德往生之故。
    阿彌陀佛發這個第十九願,主要就是要接引修諸功德者的根機,因為不是每一個根機都能夠直接進入第十八願的,所以阿彌陀佛就跟他發這個願說:你只要把所修諸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我保證在你臨命終的時候,率領著大眾來到你的面前迎接你。這就是第十九願。
    第十九願,第一,它不是專稱彌陀佛名;第二,它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21. 第十九願跟第十八願不一樣。第十八願專,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靠阿彌陀佛一佛;同時阿彌陀佛發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跟念佛人綁在一起,一對一的。念佛人的往生,就是阿彌陀佛的成佛;阿彌陀佛的成佛,就是念佛人的往生。往生、成佛,一對一,綁在一起的。
    第十九願是靠自己,靠自己發菩提心,以自己的根機,修種種的功德。這個根機,不管是聖人的根機、凡夫的根機、銳利的根機、低劣的根機,隨他所修功德的大小深淺,迴向往生,阿彌陀佛就來迎接他,所以十九願跟阿彌陀佛基本上是沒有關係的,只是因為他迴向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才來迎接他。
    因此,我們可以說,阿彌陀佛的成佛主要是為十八願的人所成就的,成佛之後,同時間接接引不是專念彌陀、專靠阿彌陀佛的眾生,使那種眾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不然修其他法門就不能往生了。
    所以十九願跟十八願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一個是跟阿彌陀佛不分開的,阿彌陀佛為這種眾生成佛的;一個跟阿彌陀佛是分開的,是本來沒有關係的,是發願能讓阿彌陀佛臨終來迎接他的。


  22. 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願」,第十九願叫做「修諸功德願」或「臨終來迎願」,第二十願叫做「三生果遂願」。即使從文字,我們也能夠了解這三個願的差別與所攝受的眾生的範圍,只有第十八願,才能夠救度十方眾生──不論是善人、惡人,賢者、愚者,老者、少者,男人、女人……,都能夠往生,而且是平等的往生,沒有一個人漏掉。


  23. 此生我們學個法,通常都是依靠過去世二十願的願力來的。善導大師引用《無量壽平等覺經》說:「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往往有人疑惑:念佛能往生嗎?今生今世、從年輕就精進念佛到現在,可見不是沒有因,但是既然過去有念佛,為什麼現在還在娑婆世界呢?這就是二十願的的內容。


  24. 有人這一輩子聽到彌陀的名號,曉得有極樂世界,平常也念念佛,也想往生極樂世界,但是願生心並不真切,所以這輩子沒有往生。這樣的人阿彌陀佛也沒有放棄他,一直在等待機緣,引導他生起真切願生心來念佛而往生極樂世界,這輩子不成,下輩子,下輩子不成,下下輩子……,所以第二十願叫做「結緣願」,已跟彌陀結了往生之因緣,彌陀就永不放棄。
    日本淨土宗的古代大德形容第二十願是「吞鉤之魚,在水不久」,意思是說,好像吞了鉤的魚,即使現在仍留在水裏,可是終有一天會被拉上岸來的;這一輩子雖然你沒有真切願生極樂世界,可是既然跟彌陀結緣了,總有一天會被彌陀鉤往極樂世界的岸上的。


  25. 佛法流通在我們這個世間有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叫做正法時期,第二個叫做像法時期,第三個叫做末法時期,第四個叫做滅法時期(沒有法了)。我們現在就是末法時期,末法時期有一萬年的時間,一萬年的時間過了,所有其他經典就自自然然地消失掉了,沒有消失的就是這部《無量壽經》。所以,唯有淨土法門才是釋迦牟尼佛本懷中的本懷,因為即使將來所有的法都滅了,宣說釋迦牟尼佛本懷的這部《無量壽經》不會滅,會繼續留在世間度眾生。


  26. 無量壽經〈流通分〉之「特留此經,止住百歲」。此「百歲」若僅由文面來看,是只有一百年;但若對照同本異譯之《無量壽如來會》之經文,便知是「永遠不滅之經」。《如來會》言: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應勤修行,隨順我教。故知此「百歲」之「百」是表示「永遠」、「永久」之意,亦即「滿數」之詞。又此《無量壽經》之「梵文本」亦明確地說:又阿逸多,令此教法,不使消滅,永作偉大贈物。可知此經是「永遠不滅」、「永久留存」的「真實之經」。


  27. 釋迦牟尼佛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其他經典都逐漸消滅了,但是釋迦牟尼佛還以祂的大悲心,為了救度眾生而使這部《無量壽經》繼續留在世間;雖說是一百歲,其實就是無盡的時間,《無量壽如來會》言:「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何況這部經是度盡十方眾生的,是佛本懷中的本懷,留下這部經,等於留下彌陀的名號,所以到最後,還是名號度眾生。


  28. 《無量壽經》一開頭釋迦牟尼佛就說:「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這也表明釋迦牟尼佛以大慈大悲哀憫我們三界眾生,所以才出現在這個世界,祂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目的就是要宣揚第十八願,來救度所有的眾生,給眾生真實的利益。


  29. 《無量壽經》在講什麼呢?在講四十八大願。由於有四十八大願,才有極樂世界、才有阿彌陀佛、才有我們的往生。往生淨土之因、往生淨土之果,都在四十八願當中。《無量壽經》分為上下兩卷,上卷主要宣說四十八願,下卷主要宣說四十八願成就文,從頭到尾都是在說明四十八願的因因果果。


  30. 《無量壽經》是說「阿彌陀佛成佛因果」的經典,也是在說「眾生往生成佛因果」的一部經,它有一個根本就是「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又有一個最根本的願,就是「第十八願」,所以整部《無量壽經》如果濃縮而言,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講什麼呢?講「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往生是生到那裏成為什麼?是生到極樂世界,快速成佛。


  31. 四十八願當中,每一願的最後都有「不取正覺」四個字的誓言,用意是為了消除我們眾生的疑慮。可是眾生的疑根畢竟很深,只是以四十八願恐怕還不能滿足我們的心、消除我們的懷疑,所以在四十八願之後,又再說「三誓偈」、「重誓偈」,來請求天地顯現神奇的瑞應,證明阿彌陀佛所發的誓言是真實不虛的。


  32. 《無量壽經.下卷》一開始就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意思是說,只要念佛,乃至一念的至心迴向,當下就即得往生,當下就具足往生的身份。


  33. 《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壽同彌陀,所以壽命是無量;光也同彌陀,所以身心之光明,也是無量光;智慧也一樣高明;神通也一樣洞達。可以說都是一樣的,沒有兩樣的,都是「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雖然極樂世界有聲聞、菩薩、人、天這些名稱,但其實內容都是一樣的。有這個名稱,也只不過是為了其他世界的眾生有那種名稱的習慣,為隨順其他世界眾生的習慣,才說天人、菩薩、聲聞。


  34. 《無量壽經》有三種法門,哪三種呢?有諸行往生、助念佛往生、單念佛往生這三種,一些修行者看到《無量壽經》這麼說,難免就猶豫不決,「到底要專修哪個法門?」可是到了〈流通分〉這段文的時候就顯現出來了,〈流通分〉這段文等同捨掉了助念佛往生及諸行往生的法,而獨舉「本願稱名」,因為這段〈流通文〉只說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說其他法門。


  35. 《無量壽經.下卷》所講的三輩,是強調雖然三輩根機各不相同,可是都要完全依靠彌陀名號的功德才能到極樂世界,並且平等的得到一生補處的果位。如果上輩依靠上輩的智慧根機,中輩、下輩也都各依靠他們的根機,不放下自己的執著而完完全全依靠彌陀名號功德的話,到了極樂世界當然就會有品位階級的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三輩、說九品,目的是要顯示根機雖然有三輩九品,可是統統要依靠阿彌陀佛,統統要回歸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樣才能夠超越三輩九品,不然就會落入三輩九品的範疇裡面,也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胞胎」,五百歲不能花開見佛聞法。


  36. 「三輩文」的涵義是什麼呢?有人認為上輩的根機勝過中輩,中輩的根機勝過下輩,沒有錯,三輩就文面而言,在講根機的不同,上輩是可以出家精進修行的,中輩是不能出家但是他有能力做一些佈施或者修行,而下輩是沒有機緣出家,也沒有能力佈施,同時平生也不是精進修行,是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的。所以,從文字上來看好像是分判根機的勝劣與修行的高低,可是從內涵來講其實不是,而是為了引導這三輩的人都來專一念佛的,這個理趣必須要看善導大師的解釋才能了解。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說:「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從善導大師的解釋,可以了解,世尊在這裡說三輩的目的,就是要引導他們來專念無量壽佛名。


  37. 如果有人說,你們易行道的人是怯弱下劣,你看我,勇猛精進,是志幹大人,這樣的話就是憍慢了;進而言之,這樣反而是懈怠,而不是精進,因為他已很難相信這個殊勝的救度法門了,所以《無量壽經》說「憍慢敝懈怠,難以信此法」。


  38. 《無量壽經》自從在中國翻譯出來以後,有好幾位古代大德為《無量壽經》做註解,而他們並非都是專修淨土的,乃至善導大師之後,在日本對《無量壽經》的註解,對第十八願的闡釋也非常的多。綜觀這一些解釋,可說是異義多端,各有不同,甚至彼此相反。在這當中,我們只可以善導大師的「本願取意文」作為指針,作為原則,作為衡量的標準。也就是跟善導大師的解釋吻合,就是正確的,可以參考;不然的話,就不是正確的,不可以參考。
    不過,既然有善導大師的解釋,我們就不必再另外花費時間精神去看其他的解釋了。因為,既沒有人來引導,而我們又沒有能力去分辨正訛,看了之後,反而會在我們的腦海中起了分歧的見解,那就非常的不好。


  39. 《無量壽經》卷下所講的三輩,就是第十九願的成就文,可是三輩的成就文沒有「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的功能。〈流通分〉所講的,除了第十八願稱名念佛以外,沒有講三輩九品的修行方法,沒有講三學六度的修行方法,也沒有講其他任何法門的修行方法。由此可知,整部《無量壽經》的體是什麼?就是「念佛」。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