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疏》〈流通分〉言: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觀經疏》解釋此文而言:
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由上經釋,明知《觀經》乃「定散、念佛」相對。《觀經》〈正宗分〉所說,總名定散;〈流通分〉付囑持名,獨名念佛。付囑持名,即下品下生失念口稱之行,下品下生於《觀經》之中屬諸散善;付囑持名,則唯依《大經》彌陀本願之意。則《觀經》指歸,唯在彌陀本願之稱名,其義顯然,故善導大師釋為「雖說定散,意在本願稱名」。可知:本願念佛,非定非散。定散、念佛,至此分判,朗如杲日。
定散諸行,意業為體;本願念佛,不須機心。下品上生,三業俱存;下品中生,身口雖缺,意業猶存,堪聞持法;此等二人,定散諸行,猶存利益。下品下生,意業失能;雖有口稱,不足稱行;三業同缺,不能行定散。
雖不足稱行,卻與彌陀本願相應。如《往生論註》言:「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猶如乘船,雖非自行,然船之行,等同自行,能到彼岸,故《易行品》言「水道乘船則樂」。所謂「愚 夫愚婦,顓蒙念佛,潛通佛智,暗合道妙」者也。
佛以下品下生之機,突顯本願稱名,方法至簡至易,功德最勝最上;雖行者三業無功,然彌陀法體獨顯,且功超定散,不藉機作,是為本願稱名之念佛。
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別時意門,以六字名號之功能,解釋失念口稱成就往生業因之理由而言: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 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口稱成因,全由法德;全德施名,為令口稱,所謂「名號獨運,稱名獨達」,是淨土宗「本願稱名」之正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