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慧淨法師 經證.祖傳 《小經》要文三譯對照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經證.祖傳
《小經》要文三譯對照

  《小經》即指《佛說阿彌陀經》。

  「要文」即是經中「往生正因段」的幾段核心要文。此要文與念佛人的往生極樂息息相關,而且關係重大,因此有必要究明其真實意義,俾使念佛人,信知往生決定,無忐忑不安之狀,有必得往生之喜,而能安於念佛。

  「三譯」,即是目前存在世界上的三種版本,依序為:鳩摩羅什譯的《佛說阿彌陀經》,玄奘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以及德裔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馬克斯穆勒翻譯自近世紀尼泊爾出土的《梵文英譯阿彌陀經》。

  「對照」:三種譯文,互有詳略,若相對照,更能顯佛真意。

 

一、三譯之文

  (一)鳩摩羅什譯

  1.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2.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3.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4.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5.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二)玄奘譯

1.若諸有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轉‥‥決定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3.淨信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

4.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

5.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三)穆勒梵文英本中譯

1.極樂國土,眾生生者,是清淨、不退轉、一生補處菩薩。

2.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不是的,

3.任何男子或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功德名號,憶念不忘,若一日,若二、三、四、五、六、七日,不被擾亂。

4.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其人即安詳寧靜而命終。

5.命終即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四)穆勒梵文英譯本

1.And again, O Sāriputra, of those beings also who are born in the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āgata Amitāyus as purified Bodhisattvas, never to return again and bound by one birth only.

2.Beings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this present life. No,

3.whatever son or daughter of a family shall hear the name of the blessed Amitayus, the Tathagata, and having heard it, shall keep it in mind, and 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 shall keep it in mind for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or seven nights—

4.when that son or daughter of a family comes to die, then that Amitayus, the Tathagata, surrounded by an assembly of disciples and followed by a host of Bodhisattvas, will stand before them at their hour of death, and they will depart this life with tranquil minds.

5.After their death they will be born in the world Sukhavati in the Buddha country of the same Amitayus, the Tathagata.

 

二、三譯比較

  (一)鳩摩羅什譯文

  第一段,「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顯示眾生往生之後,多有一生補處,但只是多,未必都是一生補處菩薩。

  第二段,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第三段,善男子善女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第四段,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第五段,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此三段經文,古來大德大多作艱難深奧的解釋,致使易行道的淨土法門,反而成為難行道的聖道法門。

  第二段,若依文解義,則需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往生。然而,什麼是多,需要多少才算多?

  第三段,是善男善女。執持名號必須沒有雜念妄想,達到禪定之一心不亂。然而,此之難行,古來能行者稀。

  第四、五段,往往容易誤解為,念佛人臨終時必須自己保持頭腦清醒,心不顛倒,正念分明,才能感招彌陀來迎。然而,臨終情況會如何,現在難以預知,難免成為念佛人一個潛伏的困擾與不安。

 

  (二)玄奘譯文

  第一段,「生彼土者‥‥決定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顯示眾生一旦往生,都全部成佛,沒有或者全部或者多的不定與差別。

  第二段,似仍需多善根。

  第三段,是善男善女。仍需不亂。

  第四、五段,非常明顯,是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預先現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念佛人之心不亂;而非念佛人心不亂,才能感招彌陀現前。

 

  (三)穆勒梵文英譯本中譯

  第一段,「眾生生者,是清淨、不退轉、一生補處菩薩」。「是」一生補處菩薩,而非「多是」一生補處菩薩,顯示眾生一旦往生,也都全部成佛,與玄奘譯文相同,正符合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中,第十一願是「必至滅度願」,第二十二願是「一生補處願」,阿彌陀佛已經成佛,故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已成就,依彌陀第十一願之願力,則往生彌陀淨土之後,都必至滅度,滅度即是涅槃,亦即是成佛,然而淨土唯有一佛無二佛,其他聖者雖有佛之資格,也示現下降一級而居一生補處之位,故《無量壽經》說:「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因此,穆勒梵文英譯本及玄奘譯本完全與《無量壽經》吻合,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吻合。

  第二段,「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譯為「不因此世所做善行」,並無「善根福德多少」之意,顯示得生與否,與自己今生所做善行無關。其實鳩摩羅什譯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與玄奘譯為「非少善根諸有情類」,是與穆勒梵文英譯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後人不知真意而解釋錯誤。亦即這裡所說少善根的「少」,並非與多相對的多少的少,也就是非數量上的多少,而是指本質上所做下劣的微少,意味著三界六道的煩惱凡夫所修的所有善行,要做為往生清淨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的因緣,是不夠的不可能的,唯有完全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與功德,才足夠才有可能,因此經文接著說「得聞阿彌陀佛功德名號,憶念不忘相續不被擾亂」。故此段經文,三種譯本的意思是一致而無有別異的。

  曇鸞大師有一段法語很能夠貼切的解釋「非少善根諸有情類」,大師《往生論註》上卷說:

有二種功德:

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
     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
     名為『真實功德』」。

  「人天諸善」都是有漏的,顛倒虛偽而不實的,怎能以之作為往生「真實功德」的「極樂無為涅槃界」呢?

  第三段,「善男子善女人」,譯為「任何男子或女人」,顯示不只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而是任何男女老少、智愚善惡、貧富貴賤之人,亦即任何人,沒有對象的限制與要求。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譯為「聞佛名號,憶念不忘,一直持續不被擾亂」。

  「一日、七日」,可以看出是虛數表示法,也是圓滿數之意,亦即短命之機,若一日七日,長命之機,若七年七十年。如善導大師解釋說:「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又說:「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又說:「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執持名號」,古來大德往往解釋為事持或理持;而「一心不亂」又分為功夫成片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等三種。念佛達到功夫成片是伏住見思惑,事一心不亂是斷除見思惑,理一心不亂是破除無明惑。

  此種種解釋,完全錯誤。若從玄奘與穆勒之譯來看,是完全沒有功夫成片,或事一心理一心的條件與要求,也完全沒有事一心不亂或理一心不亂的詞句和含義,而是只要憶念不忘而且一生不變,就能往生,如善導大師所解釋,此外沒有任何條件與要求。

  以天台宗開宗祖師智者大師為例,大師教修天台而行歸淨土,臨終告訴弟子只證五品,五品即是六即佛中的觀行位,圓伏煩惱,而尚未斷除見惑,何況斷除思惑。論智者大師乃天台宗第一祖師,善根最深厚,修行最精進,智慧如海,禪定功高,隋煬帝尊其為當代第一之智者,故稱智者大師,親自皈依其座下,剃度出家弟子一萬四千多人。如斯高僧,還不能事一心不亂,顯然將「一心不亂」解釋為功夫成片,或事一心理一心,既不合經義,也阻礙了淨土宗的弘傳,本為易行道,反成難行道,致使行者望而卻步,徒嘆念佛很難,往生不易。

  第四、五段,「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穆勒之譯與玄奘相同,其意思也與鳩摩羅什相同。是佛預先來現,由佛現前之故,念佛人即以安詳寧靜之心往生極樂國土。可知:「因平生念佛相續,故臨終佛聖來迎;因臨終佛聖來迎,故命終心不顛倒。」亦知:「因佛現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現前」。此三段兩重因果,經文分明,祖釋顯然,淨心思維,其義自現。茲附簡表如下:

 

 

 

三、結論

  以此三譯對照,可知念佛往生彌陀淨土,有三不論一殊勝:不論身分善惡,不論念佛功夫,不論時間長短;而往生之後的果報,都是一生補處菩薩。

  念佛往生彌陀淨土,易行而功高,只要願生而憶念不忘,盡形壽不改變,任何人都能往生,往生都能成佛,此外並無任何條件與要求。善導大師《法事讚》解釋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無量壽經》說: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

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違逆,自然之所牽。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