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慧淨法師 淨土宗教理(一) 第二十二願略解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淨土宗教理(一)
第二十二願略解
一、 願文
1.願文: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
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2.《大經》此願成就文:
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
 
3.《莊嚴經》此願之文:
所有眾生,令生我剎。若有大願,未欲成佛,為菩薩者,
我以威力,令彼教化,一切眾生,皆發信心。
 
4.《莊嚴經》此願成就文:
彼佛剎中,所有現在,及未來生,一切菩薩,一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菩薩,以宿願故,入生死界,作師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隨意,而作佛事。
 
5.曇鸞《讚彌陀偈》言:
咸當一生補佛處,除其本願大弘誓,普欲度脫諸眾生。
 
二、 前言
1.此願名「一生補處願」,亦名「還相迴向願」。
 
2.法藏菩薩何故發此第二十二願?
凡以自力修行,欲至佛果,有種種難,略舉其五:
(一)行難:須廣修六度萬行故。
(二)時久:須經三大阿僧祇劫故。
(三)恐墯:若未階不退,恐墯聲聞、緣覺故。
(四)未淨:雖至登地菩薩,若七地以前,尚未證淨心,雖往十方世界,施作佛事,猶不能自在故。
(五)沉空:雖至七地菩薩,未入八地,猶有沉空之難故。如曇鸞《往生論註》卷下言:「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
 
       以此五難故,法藏菩薩愍此眾生,爰發第二十二願,而言:十方世界之念佛眾生,一旦來生我國,使其「必至一生補處」、「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有此願故,不論地前地上,乃至信外輕毛、薄地凡夫,若能念佛,往生極樂,則無此等難事,可以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往生論註》卷下言:「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輩,願生彼者,當為此耳。」
 
3.由此願故,亦知第十一願所言之「必至滅度」,非經劫經地方至滅度,乃往生之時,即至滅度也,即此願言:「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超出」顯示不經地,「現前」顯示不經劫,此二顯示「必至滅度」,乃當下即時證得,非久乃可得。
 
4.由此願故,又知《阿彌陀經》所言:「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之「一生補處」,既可在極樂本國補佛處,亦可前往十方恆沙世界候補佛位也。然多前往他方世界候補佛位,因極樂是報土,彌陀與聖眾皆是無量壽故。
 
5.此願《往生論註》卷下引用之,以解釋「不虛作住持功德」,顯明天親《往生論》所言之「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之「速滿足功德大寶海」者,依此願故。「功德大寶海」者佛果之名,佛果功德,深廣如海。依此願故,念佛眾生,往生極樂,皆悉速得成佛,速滿足大寶海之功德也。
 
6.此願《往生論註》結論之「三願的證」亦引用之,證明「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皆憑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第十一願及此第二十二願也。依第十八願之佛力,十方世界之任何眾生,專念彌陀,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依第十一願之佛力,往生即住正定聚,必至滅度,無諸迴復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依此第二十二願之佛力,往生即「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證也。
 
7.此願顯示《往生論》所言五果門中之第五園林遊戲地門利他教化地之益,乃由此願故。
 
8.往生淨土速成佛者,皆由彌陀願力,依彌陀願力,往生速成。
依第十八願,念佛便得往生;依第十一願,往生之時證得無上涅槃;依此第二十二願,即發大悲而成「還相迴向」,前往十方廣度眾生,此從果向因,故名「還相」。
 
9.《論註》(下卷七八頁)言:「迴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
由第十八願「往相」之因,得第十一願無上妙果,而起第二十二願「還相」大悲之用。往還因果,成佛度生,皆乘彌陀願力,三願可為明證。
 
10.聖道自力難行之法門,必至初住,方可不退佛道,然望佛果,尚須三祇百劫;淨土他力易行之法門,念佛往生,即至一生補處,若欲度生,便可自在所化。聖道門淨土門,行法證果,相去懸殊,是故學者,應當明辨聖淨二門之難易勝劣,而捨難取易、捨劣取勝,勿自局分也。
 
三、 略解
1.解此願文,大分三段
 
 
2.他方佛土--十方恆沙,無量世界。
3.諸菩薩眾--念佛眾生,總通凡聖。
       《大乘義章》言:「偏名大乘眾生為菩薩。」若大乘行者,雖缺手缺腳,亦名菩薩。
 
       《小經》言:「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莊嚴經》言:「所有眾生」。可知此之「諸菩薩眾」即是第十八願所言之「十方眾生」,十方眾生中,不論聖凡善惡,但能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念彌陀佛名之眾生,皆名菩薩。
 
       第十八願言「十方眾生」,乃為顯示以救度生死流轉之眾生為本。此二十二願乃此等眾生,而冠名菩薩者,因其專念彌陀願生淨土之故,雖在此世,已非凡數攝,而入菩薩之群,(於娑婆入正定聚,得不退轉),若一旦往生,即與觀音勢至並肩,而成一生補處菩薩。
 
       《觀經》言:「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4.來生我國--「來生」者,彌陀悲心之呼喚,彌陀發願之本意,唯欲十方眾生,皆來生我國,速證菩提故。「我國」者,第十一願所言「必至滅度」之國,亦是《阿彌陀經》所言「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國。「諸樂」者涅槃之大樂也,涅槃之樂,唯佛得之。是故念佛眾生,往生極樂,即速成佛而受涅槃之樂,以極樂國土,但受諸樂,乃涅槃境界故,所以善導大師言「極樂無為涅槃界。」
 
       《大經》言:「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又言:「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5.究竟必至,一生補處--一、明「必至補處」。
 
       「究竟」者,一生補處乃菩薩極果,故言究竟,一旦往生,即時至補處位故。
 
       「一生」者,此生,不歷二生三生。「補處」者,補佛位處。意謂此生即入補佛位之處,即是等覺菩薩,不歷多生,不經十地。如太子必登王位,非餘百官,輾轉陞進。
 
       《寶網經》(大正藏第十四冊)說二生乃至千生補處。今簡餘生,而言一生。
 
       《小經》言:「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不論身份,念佛往生即時至一生補處,為等覺菩薩,所謂「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論註》言:「彼國菩薩,不從一地至一地;十地階次,釋迦一應化道耳。」
 
       雖言一生補處,但非同因位菩薩,十一願言「必至滅度」,即是證大涅槃,此願言「必至補處」,大涅槃必具悲用,故降一等為菩薩,內證是佛,外相菩薩,行普賢行。「以果門言唯是佛,以因門言名菩薩。」
 
 
6.除其本願--二、明「自在所化」。
       「除」者,非除去之義,乃約菩薩願往他方世界廣度群生而言。

       「本願」者,菩薩本願各有不同,或有菩薩欲願取佛位攝化眾生,此等菩薩即示居為一生補處,以巧便進取佛位也;或有菩薩因中有願,或於極樂發願,未欲直登佛位,而欲往他方世界,廣度群生,此等菩薩即不示居一生補處,而任意顯現或地前、或地上種種之位,故言「除其本願」。又,若往生者別無本願,即乘此願之力,皆悉直登一生補處,無有例外;其不居一生補處者,乃由各有本願之例外情形,故言「除其本願」。
 
       《大經》此願成就文言:「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
 
       《讚彌陀偈》言:「咸當一生補佛處,除其本願大弘誓,普欲度脫諸眾生。」
 
       《莊嚴經》此願成就文言:「彼佛剎中,所有現在,及未來生,一切菩薩,一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以宿願故,入生死界,作師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隨意,而作佛事。」
 
       然覈求其本,彌陀本願力為增上緣故。
 
7.自在所化--此乃菩薩化物之德。菩薩度生,任運大悲,如普門示現,隨類應同,自在無礙。即《莊嚴經》所言「我令隨意,而作佛事。」
 
8.為眾生故--此下明「自在化德」。菩薩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但願眾生離苦,不為自己求樂。
 
       此即顯明往生者皆證極果,內德圓滿,無有不足。雖行菩薩上供下化,非為己德不足而積功累行,乃為利樂眾生故;雖現地前、地上種種之位,或示人、天、聲聞種種之名,而所證不限當位,內德悉皆平等,因一切皆是自在所化故。
 
       此願之後四願(二三供養諸佛願、二四供具如意願、二五說法如佛願、二六得那羅延願),由此開出。
 
       大乘必為眾生,必發四弘誓願。
 
9.被弘誓鎧--四弘之一。「被」者穿。「鎧」者鎧甲,以皮為甲,以鐵片為鎧。古之戰士,臨陣穿戴,防禦刀箭,保護身體。以鎧譬弘誓,顯示菩薩為度眾生,發此弘誓,堅固如鎧,不可破壞,雖入六道迷陣,或於三途劇苦,不退不悔。
 
       救度眾生,有無量百千艱難。須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誓願堅固,不退不悔。       
 
       《大經》言:「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10.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此下明「普賢行」之相。此經具言普賢之相者,在此願。
       此二句初標自利利他。「德」者功德,即六度萬行,「本」者因本。「積功累德,以為因本」,如成就文所言:「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11.遊諸佛國,修菩薩行--具說自利利他之相。《論註》言:「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不動而至,一念遍至),種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眾海(供佛自在)。能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遍示三寶)。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
 
       今「遊諸佛國」等者,此意也。修菩薩四攝六度百千萬行,以積累德本,而度脫一切。雖修菩薩行,乃是無作妙行。
 
12.供養十方,諸佛如來--菩薩無量行中,舉供養諸佛行。供養諸佛行,遍盡一切行。
供養必聞法:供養福德行,聞法智慧行,福智即六度。
 
13.開化恆沙,無量眾生--「開化」者,開導教化。遊諸佛國,為開化救度恆沙之無量眾生。即《論註》所言:「能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
 
14.使立無上正真之道--無上正真之道即是阿耨菩提。使無量眾生,證悟佛智,成就佛果。
       《大經》上卷「華光出佛」之文言: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15.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行之德--三、明「還相得益」。
       第二十二願有二願事,即「一生補處」及「還相迴向」,結此二願事之文。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者,結「一生補處」之願事。
       「超出」者,超越出過。意謂往生剎那,即至補處,不經十信、三賢、十地等階位。
       「常倫」者,常途次第,聖道門修行證果之順序。
       「諸地」者,初地至十地也。
 
       聖道門修行之法,由地前登地上,再由初地二地三地等次第階級,經三大阿僧祇劫而至一生補處,所謂經劫經地。今安樂淨土者,雖薄地凡夫,一旦往生彌陀淨土,直至一生補處,此乃超越一般菩薩所修之行,故言「超出常倫諸地之行」,《論註》所謂「不從一地至一地」。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者,結「還相迴向」之願事。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是補處菩薩之相狀也,彌陀淨土之補處菩薩,現前皆能倒駕慈航,返回娑婆,行普賢大悲之行,以普度群生,所謂「還來穢國度人天」。
       「現前」者,對當來之語,依佛願力故,不經劫不經地,不經階次,速至補處,故云現前。
       「修習」者,修是修為,習者慣習數為,服行所傳之業,熟復不止也。往生淨土,入補處位,即時發大悲願,普至十方,廣度群萌,謂之修習。
       「普賢」者,約之有三:
 
       (1)人普賢:此指普賢菩薩。
       (2)理普賢:一切眾生本具之佛性,此佛性周遍一切,六道四生,在聖在凡,無不有之,凡聖同體,自他無別。此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3)事普賢:得果不捨因門之菩薩也。謂已成佛竟,行德周備,障累永除,自利已圓,上無所求也。為不捨因願,唯務度生,隱實德而現權形,示居因而號菩薩。是果無不極曰普,不捨因門曰賢。
 
       今此願文,就「事普賢」而言。
 
       普賢行德,具攝因果,圓融無礙。若以因門取,則常菩薩;若以果門取,則恆是佛。
 
       以上可知,往生彌陀淨土,即時入補處位,現前便能不捨悲願,普至十方,救度眾生。此謂之「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也。如《無量壽經》言:「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前二句即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之意,後二句即是「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之意。
 
       16.「超出常倫諸地行」等,彌陀淨土既是超出常倫諸地行之處,故雖逆惡凡夫,但能回心念佛,往生彌陀淨土,亦當速得阿耨菩提,此願亦是明證。
 
       善導《法事讚》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善導《往生禮讚》言: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善導《法事讚》言: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善導《般舟讚》言:
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大小僧祇恆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