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法會訊息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淨土文庫
智隨法師文章
法義篇
隨筆篇
因果記實篇
念佛感應篇
往生記實篇
法師介紹
宗道法師文章
叢書
法義
文章
問答
法師簡介
淨本法師文章
文章
短文
淨土宗文集
淨土宗法語
淨土宗園地
淨土宗妙喻
淨土小常識
淨土宗叢書
淨土宗叢書
因果叢書
隨身書系列
淨土宗雙月刊
其他
德文叢書
淨土宗漫畫
法寶流通
光碟
結緣品
叢書目錄
淨土藝術
佛像
阿彌陀佛像
西方三聖像
彌陀接引圖
極樂世界圖
諸佛菩薩像
二河白道圖
地獄圖
其他
印光大師畫傳
印光大師遺墨
法師墨寶
淨土書畫印
書法
篆刻
雕刻
淨土宗藝術
造像
淨土宗漫畫
影音專區
慧淨法師
淨土宗微視頻
淨土法門的核心
淨宗根源與念佛三昧
彌陀的願心(越南語翻譯)
往生極樂的條件
念佛度亡之理證
攝生三願
慈心法門
彌陀的願心
四十八願分類與歸結
略談三皈依(新山)
三誓偈略解
淨土宗的核心教理
淨土宗的根源
一心念佛
大慈悲五要點
念佛之利益(台大)
念佛的利益(新山)
韓國弘法影片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
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淨土宗特色略講
淨土法門理事互含
念佛超度三塗眾生
六字名號的意義
佛在何處
《觀經》下品下生之深義
宗風學習
佛一開示
兩種成佛法(越南語翻譯版)
緣苦眾生
二種成佛法(廈門)
剃度開示
佛教有二法門&人生有兩條路
光明攝取之義
淨土答疑
《觀無量壽經》概說
淨土宗是什麼法門
人生有兩條路(台語)
往生論註思想精華
慧淨法師說故事
中元法會開示
平生業成與臨終助念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108年慧淨法師清明節開示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阿彌陀佛是何等佛
志工四喻
必得超絕去
淨土宗是彌陀救度的法門
二力、盡力、他力
佛說盂蘭盆經
念佛度亡之理證
2021年慧淨法師新春祝福
彌陀淨土的特性-超
淨宗法師
念佛成佛是自然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
《安樂集》講記
《讚阿彌陀佛偈》講記
淨宗講故事
淨宗微視頻
《往生論註》講記
《阿彌陀經》核心(新版)
《修心八誦》聖淨解
愛的建設
弘法十二不
利用互聯網思維推動弘法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往生論註》要義
《往生論》要義
無條件的救度
《往生論註》講記答問
《救恩法語》講解
《阿彌陀經》歸宗解
《易行品》講記
佛教演講經驗談
淨土宗的戒律觀
認識觀世音菩薩
正雜二行文叩問
細說講師制
漫談念佛
淨土宗特色——易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秉承善導思想 助力民族復興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第十八願傳承解
淨土宗概論
《觀經》教眼
《觀經四帖疏》四重判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
深問淺答
智隨法師
微視頻
概說佛法之判教
阿彌陀經大意
無量壽經深源
淨土宗判教
淨本法師
《英文字幕系列》English Subtitle
《易行品》講記
《隨緣開示系列》
《微開示系列》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
《答問系列》
《往生論註》講記
《說故事系列》
極樂動畫
淨土動漫一:阿彌陀魚的故事
一分鐘佛教常識
淨土動漫二:彌陀恩賜佛寶寶
淨土宗卡通動畫
佛號
國語
台語
法語
法語
佛曲
慧淨法師
短視頻
短視頻(一)
宗歌/弘願之歌
淨土宗宗歌
弘願之歌
慧淨法師參訪東林寺
聯絡我們
交通資訊
地圖導覽
電子信箱/電話
叢書/雙月刊免費索取
蓮友心得分享
導覽(一)
回首頁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導覽(二)
系統管理
牌位查詢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檔案下載
影音專區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極樂動畫
宗歌/弘願之歌
相關連結
淨土宗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FB 粉絲專頁
回首頁
FB粉絲專頁
字級
大
中
小
系統管理
共修時間表
下載專區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註冊會員
|
會員登入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淨土文庫
淨土宗叢書
法寶流通
淨土藝術
影音專區
聯絡我們
蓮友心得分享
0
首頁
慧淨法師
祖論部分
緣佛願力速成佛
產品搜尋
慧淨法師
叢書
翻譯
短文
講義
經典部分
祖論部分
第十八願
經證.祖語
淨土宗教理(一)
淨土宗教理(二)
序文
編述
經證.祖傳
淨土宗教理
規約
法語
第一篇 人生意義
第二篇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第四篇 正依經論
第五篇 淨土宗旨
第六篇 淨宗特色
第七篇 淨宗宗風
第八篇 淨宗傳承
第九篇 淨宗弘傳
第十篇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演講摘錄
法談開示
通俗講演
法義開示
宗風
臨終開示
訪問篇
問答
第十八願善導釋
淨土法門的核心
淨土釋疑
法師簡介
連結
免費結緣
信受佛陀救度
以類別搜尋
叢書
翻譯
短文
講義
——經典部分
——祖論部分
——第十八願
——經證.祖語
——淨土宗教理(一)
——淨土宗教理(二)
序文
編述
——經證.祖傳
——淨土宗教理
——規約
法語
——第一篇 人生意義
——第二篇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第四篇 正依經論
——第五篇 淨土宗旨
——第六篇 淨宗特色
——第七篇 淨宗宗風
——第八篇 淨宗傳承
——第九篇 淨宗弘傳
——第十篇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演講摘錄
法談開示
——通俗講演
——法義開示
——宗風
——臨終開示
——訪問篇
——問答
——第十八願善導釋
——淨土法門的核心
淨土釋疑
法師簡介
以關鍵字搜尋
祖論部分
緣佛願力速成佛
(《往生論註要義》第119~120頁)
菩薩如是修
1
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問答決疑
(共二項)
一、問
2
問曰:有何因緣,
3
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答
(共二項)
(一)舉論直答
4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二)別釋深義
(共三項)
1.標增上緣
5
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2.正釋深義
6
他利之與利他,
7
談有左右。
8
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
9
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
10
當知此意也。
3.緣佛願力
(共兩項)
(1)正示
11
「凡是生彼淨土,
12
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
13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2)徵釋
(共三項)
①由徵立理
14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②引願文證
(共三項)
A、總標
15
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
B、正釋
(共三項
)
a.第十八願
(共兩項)
▲引文
16
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結釋
17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
b.第十一願
(共兩項)
▲引文
18
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結論
19
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復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
c.第二十二願
(共兩項)
▲引文
20
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 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結釋
21
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證也。
C、總結
22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③示他力相
(共三項)
A、標例
23
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B、正例(共兩項)
a.自力例
24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
b.他力例
25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C、結勸
26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緣佛願力速成佛」之「補充講義 」
1.
五念門--《往生論》言:「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論註七頁)
五果門--《往生論》言:「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論註一八頁)
2.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問答決疑」,有二:一問,二答。
凡此問答決疑一段,是論註一部之總結,淨土一宗之肝要;立理引證,以明彌陀本願他力念佛之真實義。
「因緣」者,《法華玄讚》二云:「因緣者是所以義」。
3.
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正問「速」之義。所言自利利他成就阿耨菩提,不足容疑;今所以疑問者,上之《論》文說願生之行者,往生淨土,次第漸入近等五門之義,而至此結文,忽轉說速得菩提,有何所以?
又,上之《註》文,明此論所被之機為下下品逆惡之凡夫,而如斯惡機,不假一毫斷證,命終之後,速得菩提,有何所以?如是問也。
4.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二、答中有二:一、「舉論直答」。此答只約文面。
5.
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二、「別顯深義」,有三,一、「標增上緣」。
自下示文內所含深義,非文面之釋。
「然」者領上之言,而意不同,別顯文面之深義。
「覈」者明也、實也,明得物之實性。「求」者尋求。「其」者指菩薩二利之行滿足。「本」者對末,彌陀為本,眾生為末。故次言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後示他利利他之奧義,生佛相對故。《論註》之中,上來處處使用「本」之言時,皆舉出彌陀因位之本願,如上卷解釋二十九種莊嚴而舉出彌陀因地本願之時,皆言「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至下卷解釋「不虛作住持」亦言「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論註九九頁);又,「淨入願心」之釋亦言「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論註一○六頁)。
「阿彌陀如來」者--生佛相望,即彌陀本願力也,故下言「他力為增上緣」。
「為增上緣」者--下品逆惡凡夫,往生淨土,速得菩提,必非自力所能,悉彌陀他力為增上緣,「增上緣」者,四緣之一,此指強勝因緣,橫超別意,非通途義。
上卷之初,明易行道之處言「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今卷尾言「彌陀如來為增上緣」,首尾相應,始終一貫,皆明彌陀他力本願為增上緣。
6.
「他利之與利他」等--二、「正釋深義」。
他利利他,其體一物,二名互用。
於佛與眾生分左右,就所舉《論》文語勢,正顯示佛利他願力為本。今《論》文唯有利他之語,《論註》兼採餘經論中他利之文,互相對應,明義之左右。
《薩遮尼乾子經》卷九言:「諸菩薩摩訶薩所行一切行,皆為自利,亦為他利,彼二種俱利。」
《勝思惟梵天經論》卷上言:「以自利他利,如實修行,畢竟說法。」
《寶髻經優婆提舍》言:「今說為自利益,為他利益。」
《地持經》卷一言:「自利方便,他利方便。」
以上略引,皆以利他為他利。
「他利」--他指眾生,佛使眾生得利益。
「利他」--他指眾生,佛利益眾生。
他利利他,皆是彌陀救度眾生之事,其體是一;他利之與利他之「他」,皆指眾生。
以「他利」而言者,「他」為主詞,從所利益之眾生而言;以「利他」而言者,「利」為動詞,從能利益之佛而言。各有側重面,如「喝茶」與「茶被喝」,側重面不同。
7.
談有左右--如「不思議」與「不可思議」,從法體言,則法體本來絕思議故,云不思議;從眾生言,則心言難測故,云不可思議。譬如一物,人在左邊,則謂物為右;人在右邊,則謂物為左。又如一河,在東者言西河,在西者言東河。
就能化之佛而言,謂之「利他」;就所化之眾生而言,謂之「他利」,此謂之「談有左右」。
8.
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利他者,利益他,力在佛邊;他利者,他獲利益,力在生邊。譬言飲酒,力在人邊;酒被飲,力在酒邊。物體唯一,談從便宜。
9.
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今《論》將就佛力邊而言故,不以「他利」而以「利他」之言言之。
依此《論》語例,「利他」之言於佛成就之邊言之。
《往生論》之中,「自利利他」之語有三處: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成就。
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論註一二、九四頁)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論註一三、一○二頁)
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論註一九、一一九頁)
明知利他之言於佛言之,准此,從眾生之邊可言「他利」,是此《論》語例也。《論》之中言「自利利他」成就故,不言自利他利,以此語見之,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
他利利他,一體異名,然利他之言,利字置上故,顯示能利益之佛力。雖同一字,置上之字屬動詞,顯其主動、積極之力用,如「行行」、「觀觀」,上之字顯出能行能觀之力用。此利他之言亦然,利之字置上,顯示佛能利益之力用,故言「今將談佛力,故以利他言之」。
10.
當知此意也--結上段「覈求其本」之文。今釋畢利他之言乃顯示彌陀願力,故上段言「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而以「當知此意也」結之。此非僅釋他利利他之言而已,乃為顯示眾生往生之因果,全是彌陀他力之迴向,以發揮《往生論》一部之奧義。
11.
「凡是生彼淨土」等--三、「緣佛願力」,有二。一、正示。
上段釋他利利他之深義,以明彌陀佛力為增上緣故,此段示其佛力即是彌陀本願力,成眾生往生因果,悉緣彌陀本願力。
「凡」者,廣泛總示之言。「生彼淨土」者,往相因果,因果五門之中因之五念門,及果五門中之前四門,皆收於「生彼淨土」一語之中。
12.
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還相利益。此是淨土之菩薩以果之五門中第五「園林遊戲地門」為普賢大悲之行。
「菩薩人天」--淨土聖眾,皆是菩薩,因順他方,故言「菩薩人天」。
「所起諸行」--所謂「普賢之行」。即上之菩薩四種功德莊嚴之處(論註五九│六二、一○四│一○五頁)所言之供佛利生自利利他之行。此所言「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即是眾生往生因果、還相度生,因之五念門、果之五門,皆包含之。
13.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上所明往相因果,還相利益,皆緣彌陀本願力。「本願力」者,總指四十八願,故次下言「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別指三願(十八、十一、二十二),故下引三願。然此一段,正答上問之文也,何者?上問意謂:有何因緣,逆惡凡夫生淨土,速得阿耨菩提之佛果;故今答意謂:若凡夫欲以自力難得往生,不能速得菩提之佛果,今則往生之因果,還相之利益,皆緣彌陀因位本願力迴向成就,依佛本願力故,往生淨土,速證阿耨菩提之佛果也。故次下證此本願力,別引三願,一願一願之後,皆顯明其願益,而言「所以得速,一證;所以得速,二證;所以得速,三證」,以此「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結答上問之「有何因緣,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14.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二、「徵釋」,有三。一、「由徵立理」。
此中初一句「何以言之」者徵起,「若非佛力」等者立理,故言由徵立理,自下徵起廣釋。
「若非佛力」等者,正立道理,文意謂彌陀因位,悉誓眾生往生因果,其願不空,故今成阿彌陀佛之果。是故眾生往生因果,皆憑彌陀本願力,若自力成就,非佛願他力,則彌陀因位四十八願,便成徒設,則本願力便成無用矣!
15.
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二、「引願文證」,有三,一、「總標」。
「的」者明也,適也。「義意」者,義理、意趣。謂眾生往生之因果,皆由彌陀本願力,本願力有此義理意趣故。上卷之最初,明難行道之難成,舉出五難,亦言「粗言五三,以示義意」,此是《論註》筆格。
今為證明佛力之增上緣,而取三願,以證其義意。於中第十八願證往相之因,第十一願證往相之果,第二十二願證還相迴向。舉此三願,則餘願皆攝之。
16.
「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等--二、「正釋」,有三,一、「第十八願」,有二:一、「引文」。解此願文,可見「第十八願之義」。
「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之稱名念佛之意。如《觀經》言:「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17.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等--二、「結證」。
「十念念佛」即是「乃至十念」念佛之意。
「十念念佛,便得往生」者,此乃顯示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為稱名念佛,念佛者往生正因,往生正定業,順佛本願故,故第十八願名為「念佛往生願」。上卷之終,引《觀經》之文而言「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其意全同。
18.
「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等--二、「第十一願」,有二:一、「引文」。
19.
「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等--二、「結證」。
「正定聚」即是「不退轉」,聖道門之不退轉有三:
(1)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
(2)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
(3)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別初地,圓初住)。
正定攝近、會二門,滅度收宅、屋二門,此明果門之前四門皆緣第十一願之力。
「回復」者,水旋流之貌也。《十住論》言:「生死大海,旋流洄澓。」
意謂往生淨土得證滅度故,永離生死流轉之諸難,並七地沉空之難也,故速得菩提。
20.
「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等--三、「第二十二願」,有二,一、「引文」。
此願於卷下(論註一○一頁)「不虛作住持」之釋有引用。
引此願文,顯示五果門中之第五園林遊戲地門利他教化地之益,乃由此願故。
21.
「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等--二、「結證」。
舉出第二十二願最後之文,第二十二願有二願事,結此二願事之文。
初句「超出常倫諸地之行」者,結「一生補處」之願事。「常倫」者,聖道門修行之法,由地前登地上,再由初地二地三地等次第階級,經三大阿僧祇劫而至一生補處,所謂經劫經地。今安樂淨土者,薄地凡夫一旦往生,直至一生補處,此乃超越一般菩薩所修之行,故言「超出常倫」。「超出」顯示不經地,「現前」顯示不經劫。此二顯示第十一願所言「必至滅度」,乃當下、即時證得,非久乃可得。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者,結「還相迴向」之願事。淨土之菩薩現前皆能倒駕慈航,返回娑婆,行普賢大悲之行,以普度群生,所謂「還來穢國度人天」。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此補處菩薩之相狀也。
「現前」者對當來之語,依佛願力故,不經劫不經地,不經階次,速至補處,故云現前。
「修習」者,修是修為,習者慣習數為,服行所傳之業,熟復不止也。
「普賢」者,約之有三:
(1)人普賢:此指普賢菩薩。
(2)理普賢:一切眾生本具之佛性,此佛性周遍一切,六道四生,在聖在凡,無不有之,凡聖同體,自他無別。此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3)事普賢:得果不捨因門之菩薩也。謂已成佛竟,行德周備,障累永除,自利已圓,上無所求也。為不捨因願,唯務度生,隱實德而現權形,示居因而號菩薩。是果無不極曰普,不捨因門曰賢。
今此願文,就「事普賢」而言。
普賢行德,具攝因果,圓融無礙。若以因門取,則常菩薩;若以果門取,則惟是佛。
以上可知,往生彌陀淨土,即時入補處位,現前便能不捨悲願,普至十方,救度眾生。此謂之「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也。如《無量壽經》言:「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前二句即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之意,後二句即是「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之意。
「以超出常倫諸地行」等,安樂淨土既是超出常倫諸地行之處,故雖逆惡凡夫,往生此之淨土,亦當速得阿耨菩提,此是速得菩提之三證,故言「所以得速」。
引此三願,結文皆言「所以得速」,乃是為答上問之「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2.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三、「總結」。
「斯」者指上所引三願,「推」者推尋之義。以斯三願,推尋他力義,若因若果,若往若還,皆以本願力為增上緣,甚為顯然也。「得不然乎」者,必然矣。
23.
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三、「示他力相」,有三,一、「標例」。
言他力者,如來本願力,故上所明本願力即是他力,故下引自力他力之例,以顯自力他力之義。
又,卷首引龍樹菩薩示二力,今以此義結二力,始終如一。
24.
「如人畏三途故」等--二、「正例」,有二,一、「自力例」。
「禁戒」者此指五戒十善。凡無戒者墮三途,修五戒十善者生人天,故畏三途者,修五戒十善也。
「受持禁戒故」等,戒定慧乃修持次第,由戒生定,定起五通,故得神足等,遊四天下也。此示自力次第階級之相,故言「如是等名為自力」。
25.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等--二、「他力例」。
「轉輪王」者,經言人壽八萬歲時,有轉輪王出現,統一須彌四洲,能乘輪寶,遊四天下。
26.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三、「結勸」。
「愚哉」有版本作「遇哉」,二字並通。愚哉痛傷之詞,遇哉慶幸之詞,皆勸進誡飭之意。
從「愚」字解者,謂既有彌陀他力本願可乘,然不乘彌陀他力本願,固執自力,太愚迷哉,即傷痛也,亦勸誡也。
若從「遇」字解者,《十二門論》僧叡〈序〉云:「遇哉!後之學者」,即與此同。意謂今慶幸值遇彌陀本願也。
「後之學者」者,後來學淨土法門之人,通智愚善惡之機也。
「聞他力可乘」等,《論註》一部宗旨,在顯本願他力,總者四十八願,別者十八、十一、二十二之三願,根本者,第十八願。故上述乘他力之相,今結勸之文,即以乘託本願他力之信心為勸。
「乘」者,善導大師「本願釋」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言:「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局」者限也,勿自限於自力,而失他力之大益也。
善導大師言: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
法照大師言:
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已是最後一筆
已是第一筆
導覽(一)
回首頁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導覽(二)
系統管理
牌位查詢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檔案下載
影音專區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極樂動畫
宗歌/弘願之歌
相關連結
淨土宗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FB 粉絲專頁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影音專區
共修時間表
牌位查詢
系統管理
下載專區
聯絡我們
淨土宗
弘願寺
FB粉絲專頁
回首頁
舊版網頁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