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翻譯
唯信鈔
聖覺上人 作‧慧淨法師 譯
 
一、聖淨二門
(一)總標
        夫、思離生死成佛道者,有二種道:一者「聖道門」,二者「淨土門」也。
 
(二)聖道門
        聖道門者:在此娑婆世界,立行積功,勵於今生取證也。
 
        所謂:行真言之輩,思即身登大覺之位;勤法華之類,願今生得六根之證。雖知教之本意,然至末法,及於濁世,現生得證者,億億人中,難得一人。因此,今世修 此門之人,於即身之證,自起退屈之心:或遙期慈尊之下生,望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之曉空;或遠待後佛之出世,惑多生曠劫流轉生死之夜雲。或僅願靈山、補陀落之 靈地;或再望天上、人間之小報。結緣雖可尊,速證似已空。所願猶是三界之內;所望又是輪迴之報。何故迴若干之行業慧解,而望此小報耶?實是因去大聖遙遠, 理深證稀所致也。
 
(三)淨土門
1、機教相應、二種往生
        淨土門者:迴向今生之行業,願次生往生淨土,於淨土具足菩薩行,而成佛也。
 
        此門契末代之機,實是巧便也。但此門又分為二種:一者諸行往生;二者念佛往生也。
 
2、諸行往生
        諸行往生者:或孝順父母,或奉事師長,或持五戒、八戒,或行布施、忍辱,乃至迴向三密、一乘之行,求願往生淨土。此等並非不能往生,一切行皆是淨土之行 故。然此是自己勵行願往生故,名「自力往生」;若行業疏者則難得往生。非彼阿彌陀佛之本願,攝取之光明所不照也。
 
3、念佛往生
        念佛往生者:稱阿彌陀佛之名號,而願往生也。此順彼佛之本願故,名「正定業」;偏被彌陀願力所引故,名「他力往生」。
 
        夫、稱名號,若言「何故云契合彼佛之本願」者,此事之發起,緣於阿彌陀如來未成佛之昔,名法藏比丘;其時有佛,號世自在王佛。法藏比丘已發菩提心,知清淨 國土,思利益眾生,詣佛所言:「我已發菩提心,欲建清淨佛國,願佛為我廣教莊嚴佛國之無量妙行。」爾時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之清淨佛土,人天之善 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法藏比丘聞此見此,而簡惡取善,捨粗願妙。例如有三惡道之國土者,則簡而不取;無三惡道之世界者,則願而取之。自餘 之願,準此可知。是故從二百一十億之諸佛淨土中,選其殊勝,建立極樂世界。例如柳枝開櫻花;二見蒲並列清見關。選擇此者,非只一生之思惟,乃經五劫之間思 惟。願建如是微妙嚴淨之國土,又重思惟:「建設國土,為引導眾生;國土雖妙,若眾生難生者,則違大悲大願之意趣。因此,決定往生極樂之別因時,一切之行, 悉皆不易:若取孝養父母者,則不孝之人難生;若用讀誦大乘者,則不知文句之人無望;若定布施、持戒為因者,則慳貪、破戒之輩被漏;若以忍辱、精進為業者, 則瞋恚、懈怠之類被捨。餘一切行,亦皆如是。因此,為使一切善惡凡夫,平等往生,共同發願,唯以稱念阿彌陀之三字名號為往生之別因。」五劫之間,深深思惟 此之後,先於第十七願發「諸佛稱揚我名」之願,此願應深得其意。欲以名號普導眾生故,而誓「稱揚名號」也。然而,佛之意非為名譽;使諸佛稱揚,有何要乎? 言:
 
如來尊號甚分明  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稱名皆得往  觀音勢至自來迎
 
        此之意哉!
 
        次、第十八發「念佛往生」之願,言「引導十念之人」,誠哉!細細思之,此願甚弘深也。名號僅有六字,則雖槃特之輩易持,稱此不簡行住坐臥;行此不嫌時處諸緣;不分在家、出家、若男、若女、老少、善惡之人,何人漏之乎!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  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礫變成金
(五會法事讚)
 
        此之意哉!此謂之「念佛往生」。
 
4、二種往生之比較
        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言:
 
行佛道者;有難行道、有易行道。
難行道者:如陸路徒步而行;易行道者:如海路得其順風。
難行道者:於五濁世契不退之位;易行道者:唯信佛因緣故,往生淨土。
 
        難行道者:聖道門也;易行道者:淨土門也。
 
        竊謂:入淨土門,修諸行往生之人,如海路乘船,不得順風,出力搖櫓,逆潮而上,渡於波浪之中。
 
二、專雜二修
(一)總標
        次,就此念佛往生之門,分為專修、雜修二行。
 
(二)專修
        專修者:從發願生極樂之心,起歸順本願之信以後,唯行念佛一行,絲毫不雜餘行也。不持其他經咒;不念餘佛菩薩。唯稱彌陀名號,偏念彌陀一佛,此名「專修」。
 
(三)雜修
        雜修者:雖以念佛為主,又並餘行、兼他善也。
 
(四)二修得失
        此二之中,以專修為勝。其故者:既已偏願極樂,念彼土教主之外,何故雜他事!電光朝露之命;芭蕉泡沫之身,僅以一世勤修,頓離五趣故鄉,豈可緩兼諸行乎! 諸佛菩薩之結緣者,且期隨心供養之旦;大小經典之義理者,且待百法明門之夕。願一土、念一佛,此外不可有其用者也。雖入念佛之門,猶兼餘行之人,尋其意 者,各執本業而難捨也。或持一乘、行三密之人,各各迴向其行,不改願生極樂之志,兼並念佛,以為修此,無何過咎也!不直勤順本願易行之念佛,尚簡別本願而 兼並諸行之無由也。依此,善導和尚曰:「捨專修雜者,千中無一人得生;若專修者,百即百生,千即千生。」又曰: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嫌隨緣之雜善者,執本業之意也。例如宮仕為官,親近主君而委身之,應一向盡其忠節;然而當其親近主君,兼又有意於疏遠之人;則此人遇主君,求其讚賞者,應知直接事奉,勝劣顯明;二心與一心,天地遙異。
 
        就此,或人疑曰:「譬如有人,立念佛之行,每日稱念一萬遍;此外終日遊戲,終夜睡眠。亦復有人,同念一萬遍,此後讀經、念餘佛,何者為勝?《法華》有即往 安樂之文,讀此者,不同遊戲歟!藥師亦有八菩薩之引導,念此者,豈似空眠哉!然讚彼謂之專修,嫌此謂之雜修,未得其意?」
 
        今按此者,猶以專修為勝。其故者:本來是濁世之凡夫,觸事多障也。阿彌陀佛鑑此,教易行之道。終日遊戲者,增散亂之人也;終夜睡眠者,增睡眠之人也。此皆 煩惱之所為也,難斷難伏。若止遊戲者,則應念佛;若醒睡眠者,應思本願,不違專修之行。念一萬遍,此後持念他經他佛;所聞雖巧,然念佛者,誰限定一萬遍? 若精進之機,終日稱名:執念珠者,則應稱彌陀名號;向本尊者,則應仰彌陀形像。應直待彌陀之來迎,何故待八菩薩之示路?應專憑本願之引導,不煩借一乘之功 能。行者根性,有上中下:上根者,終夜終日稱念彌陀,何暇念餘佛乎!應深思之,不可輕率懷疑也。
 
 
三、念佛往生之三心
(一)總標
        次言念佛者,應具三心。但稱名號,誰人不具一念十念之功?然而往生極稀者,此即因不具三心也。《觀無量壽經》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善導之釋云: 「具此三心,必生彼國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三心之中,缺一心者,不得往生。世人之中,稱念彌陀名號之人雖多,不得往生者,不具此三心故也,應知。
 
(二)至誠心
        其三心者:一者「至誠心」,此即真實之心也。凡入佛道者,應先發真實之心;其心不真實者,其道難進,阿彌陀佛之昔,立菩薩行,建設淨土,偏發真實之心也。 因此欲生彼國者,亦應發真實之心。其真實心者,應捨不真實之心,而現真實之心。若其無深願淨土之心,遇人而說深願之因由;內心深著今生之名利,外相顯現厭 世之態度;外示有善心尊貴之相,而內有不善,放逸之心也:此名虛假之心,違真實心之相;翻之則成真實心,應知。惡解此義之人,萬事不能任意,而成虛假;然 於身應憚應恥之事,亦示人知之,反招放逸無慚之咎。
 
        今言「真實心」者:求淨土、厭穢土、信佛願,應有真實之心也;非必顯恥示咎。因事隨緣,應深斟酌。善導釋云:「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
 
(三)深心
        二者「深心」,即信心也,應先知信心之相。言「信心」者:深信人言而無疑也。譬如有人,心地端正,極可深賴,為我教導親眼所見之事而言:「其處有山,彼處 有河。」深憑此事,信其言教之後,亦有人言:「此虛妄也,既無山,亦無河。」而我不動搖,由絕不虛妄之人所言之事故也;此後即雖百千人之言,亦不可用,深 憑最初所聞之事,此謂之「信心」。今信釋迦所說,信彌陀誓願,無有二心,亦應如是。
 
        今就此信心有二:一者信「我身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 力,定得往生。」世人常言:「非不信佛願,然思量我身,罪障多積,善心少起;心常散亂,難得一心;身永懈怠,不能精進。佛願雖深,何迎此身?」此念似賢: 不起驕慢,無貢高心;然有懷疑彌陀不思議力之罪咎。是否知彌陀僅有多少之力量,而以為罪業之身難得救度乎?雖五逆罪人,猶能藉十念之功,剎那之間,得遂往 生;何況罪不至五逆,功已過十念耶?罪深者彌願極樂:言「不簡破戒罪根深」;善少者愈念彌陀:言「三念五念佛來迎」。莫空然卑下其身、怯弱其心,而疑佛智 不思議。譬如有人,在高岸之下,不能登岸,有力強之人,在高岸上,垂下綱繩,使其執之,而言:「我引汝上岸」;若疑引人之力,怯綱繩之弱,收手不執者,更 不可能登於岸上。偏從其言,伸手執之,即得登岸。疑佛力,不憑願力之人,如收手不執綱繩,難登菩提之岸。唯伸信心之手,執誓願之綱。佛力無窮也,罪障深重 之身不重;佛智無邊也,散亂放逸之人不捨。信心為要,此外不顧也。信心決定者,三心自具:信受本願若實者,無虛假之心;期待淨土無疑者,有迴向之念。故三 心似異,皆具於信心也。
 
(四)迴向發願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字句之中,可知其義,不須詳述。迴過、現三業之善根,願生極樂也。
 
四、十念解釋
        次、本願文言: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今就此十念,或有人疑曰:「《法華》之『一念隨喜』者,深達非權非實之理;今言十念者,何故知是十聲之名號乎?」
 
        釋此疑者,《觀無量壽經》中,說下品下生人之相言:「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至臨終時,始依善知識之勸,僅稱十遍名號,即生淨土。」此更非靜觀深念,唯口 稱名號也。言「汝若不能念者」,此顯不能深思之旨也;說「應稱無量壽佛」者,此勸唯深稱佛號也。言「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 十億劫生死之罪。」言「十念」者:唯稱名十遍也,本願之文,準此可知。善導和尚深悟此旨,述本願之文云: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言「十聲」者,顯口稱之義也。
 
五、疑問解答
(一)臨終與尋常之念佛
        一、或有人云:「臨終念佛之力,功德甚深,十念滅五逆者,臨終念佛之力也;尋常之念佛者,難有此力。」
 
        按此者:臨終之念佛,功德殊勝,但應知其意。臨命終時,百苦集身,正念易亂,彼時念佛,何故有殊勝功德耶?就此思之:病重命迫,身有危時,信心自然易起 也。親見世人風習,此身安泰時,醫師、陰陽師,悉皆不信;然而病若重者,人言「信此治方,能使病癒。」便思實能病癒,而口亦嚐苦味,身亦加痛苦之治療;若 言「作此祭禱,能使命延」者,亦不惜寶物,亦盡力祭之禱之。此即惜命之心深故也,聞「命延」者,有深信之意。臨終之念佛,準此可知。命迫於一剎那,知不可 長存,則後生之苦忽現:或火車來現;或鬼卒遮眼,便思如何能免此苦,離此恐懼?依善知識之教。
 
        聞十念往生,深重之信心忽發,無疑此之意也。此即厭苦心深,願樂心切故,聞「應往生極樂」,信心忽發也。猶如聞「壽命可延」,而信醫師、陰陽師。若有此心,雖未至最後剎那,信心決定者,則一稱一念之功德,皆等同臨終之念佛。
 
 (二)彌陀願力與先世罪業
        二、世人亦云:「雖思欲憑彌陀願力,然先世罪業難知,如何易得往生耶?業障有多種,言順後業者,雖未受造此業之轉生,後後生必引其果報。因此,今生雖生人界,而身具惡道之業難知,若彼業力強,引生惡趣者,則淨土之往生,難哉!」
 
        此義實然,然而疑網難斷,自發妄見。凡業道如秤,重者先牽,若我身所具惡趣業力強者,則不生人界,先墮惡道矣;既知生於人界,則雖身具惡趣之業,其業力 者,弱於生人道之五戒;若然,尚無礙五戒,何況能礙十念之功德耶?五戒者有漏業也;十念者無漏功德也。五戒者無佛願之拯救,念佛者彌陀本願之所導也。念佛 之功德,猶勝十善,亦勝所有三界之一切善根;何況五戒之小善耶?既無障礙五戒之惡業,則更無往生之障也。
 
(三)念佛與宿善
        三、亦有人云:「五逆罪人,依十念往生者,由宿善也;我等宿善難知,如何得往生耶?」
 
        此亦惑於癡闇故,徒成此疑。其故者:宿善之厚者,今生亦修善根、 懼惡業;宿善少者,今生好惡業,不造善根。宿業之善惡,以今生情狀,可得明知。然而(造五逆十惡者,一生之間)無善心,思量可知,宿業少也。我等罪業雖 重,不造五逆;善根雖少,深信本願。逆者之十念,尚依宿善,何況盡形稱念,寧不依宿善耶?何故?逆者之十念,謂之宿善深;我等一生之稱念,可謂宿善淺耶? 言「小智妨菩提」者,實此類哉!
 
(四)念佛與一念信心
        四、信念佛之人云:「往生淨土之道,信心為先,信心決定者,未必以稱念為要,《經》已說『乃至一念』,故一念為足;累積遍數者,反而不信佛願也。於不信之人,大嘲深詈。」
 
        先、專修念佛,而捨諸大乘之修行;次立一念之義,而自止念佛之行。誠是魔界得便,誑末世眾生也。
 
        此二說共有得失。言「往生之業,一念為足」者,其理誠然;言「累積遍數,不信者也」者,其言頗過。以謂「一念為少」,而思「不積遍數,則難往生」,實可言 不信也。「往生之業,一念為足;然而與其虛過日夜,毋寧彌積其功者,非要耶?」如是思惟而稱之者,雖終日稱、終夜稱,愈添功德,彌顯業因決定。善導和尚 云:「竭力常稱念」,不以此為不信之人。偏嘲之者,實不可也。言「一念」者,既是經文,不信此者,不信佛語也。是故信「一念決定」,且應一生不怠念佛,此 方為正義也。
 
六、結  語
        念佛要義雖多,略述如斯。見此之人,定加嘲笑歟!雖然,信謗共為因,皆當生淨土。為誌今生夢中之契,且結來世證前之緣。我若後者,受人引導;我若前者,則引導人。生生為善友,互修佛道;世世成知識,共絕迷執。
 
本師釋迦尊  悲母彌陀佛
左邊觀世音  右邊大勢至
清淨大海眾  法界三寶海
證明一心念  哀愍共聽許
 
 
草本曰:承久三歲仲秋中旬第四日
安居院    法印聖覺作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