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法會訊息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淨土文庫
智隨法師文章
法義篇
隨筆篇
因果記實篇
念佛感應篇
往生記實篇
法師介紹
宗道法師文章
叢書
法義
文章
問答
法師簡介
淨本法師文章
文章
短文
淨土宗文集
淨土宗法語
淨土宗園地
淨土宗妙喻
淨土小常識
淨土宗叢書
淨土宗叢書
因果叢書
隨身書系列
淨土宗雙月刊
其他
德文叢書
淨土宗漫畫
法寶流通
光碟
結緣品
叢書目錄
淨土藝術
佛像
阿彌陀佛像
西方三聖像
彌陀接引圖
極樂世界圖
諸佛菩薩像
二河白道圖
地獄圖
其他
印光大師畫傳
印光大師遺墨
法師墨寶
淨土書畫印
書法
篆刻
雕刻
淨土宗藝術
造像
淨土宗漫畫
影音專區
慧淨法師
淨土宗微視頻
淨土法門的核心
淨宗根源與念佛三昧
彌陀的願心(越南語翻譯)
往生極樂的條件
念佛度亡之理證
攝生三願
慈心法門
彌陀的願心
四十八願分類與歸結
略談三皈依(新山)
三誓偈略解
淨土宗的核心教理
淨土宗的根源
一心念佛
大慈悲五要點
念佛之利益(台大)
念佛的利益(新山)
韓國弘法影片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
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淨土宗特色略講
淨土法門理事互含
念佛超度三塗眾生
六字名號的意義
佛在何處
《觀經》下品下生之深義
宗風學習
佛一開示
兩種成佛法(越南語翻譯版)
緣苦眾生
二種成佛法(廈門)
剃度開示
佛教有二法門&人生有兩條路
光明攝取之義
淨土答疑
《觀無量壽經》概說
淨土宗是什麼法門
人生有兩條路(台語)
往生論註思想精華
慧淨法師說故事
中元法會開示
平生業成與臨終助念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108年慧淨法師清明節開示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阿彌陀佛是何等佛
志工四喻
必得超絕去
淨土宗是彌陀救度的法門
二力、盡力、他力
佛說盂蘭盆經
念佛度亡之理證
2021年慧淨法師新春祝福
彌陀淨土的特性-超
淨宗法師
念佛成佛是自然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
《安樂集》講記
《讚阿彌陀佛偈》講記
淨宗講故事
淨宗微視頻
《往生論註》講記
《阿彌陀經》核心(新版)
《修心八誦》聖淨解
愛的建設
弘法十二不
利用互聯網思維推動弘法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往生論註》要義
《往生論》要義
無條件的救度
《往生論註》講記答問
《救恩法語》講解
《阿彌陀經》歸宗解
《易行品》講記
佛教演講經驗談
淨土宗的戒律觀
認識觀世音菩薩
正雜二行文叩問
細說講師制
漫談念佛
淨土宗特色——易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秉承善導思想 助力民族復興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第十八願傳承解
淨土宗概論
《觀經》教眼
《觀經四帖疏》四重判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
深問淺答
智隨法師
微視頻
概說佛法之判教
阿彌陀經大意
無量壽經深源
淨土宗判教
淨本法師
《英文字幕系列》English Subtitle
《易行品》講記
《隨緣開示系列》
《微開示系列》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
《答問系列》
《往生論註》講記
《說故事系列》
極樂動畫
淨土動漫一:阿彌陀魚的故事
一分鐘佛教常識
淨土動漫二:彌陀恩賜佛寶寶
淨土宗卡通動畫
佛號
國語
台語
法語
法語
佛曲
慧淨法師
短視頻
短視頻(一)
宗歌/弘願之歌
淨土宗宗歌
弘願之歌
慧淨法師參訪東林寺
聯絡我們
交通資訊
地圖導覽
電子信箱/電話
叢書/雙月刊免費索取
蓮友心得分享
導覽(一)
回首頁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導覽(二)
系統管理
牌位查詢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檔案下載
影音專區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極樂動畫
宗歌/弘願之歌
相關連結
淨土宗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FB 粉絲專頁
回首頁
FB粉絲專頁
字級
大
中
小
系統管理
共修時間表
下載專區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註冊會員
|
會員登入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淨土文庫
淨土宗叢書
法寶流通
淨土藝術
影音專區
聯絡我們
蓮友心得分享
0
首頁
慧淨法師
序文
《無量壽經五本分段對照》序
產品搜尋
慧淨法師
叢書
翻譯
短文
講義
經典部分
祖論部分
第十八願
經證.祖語
淨土宗教理(一)
淨土宗教理(二)
序文
編述
經證.祖傳
淨土宗教理
規約
法語
第一篇 人生意義
第二篇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第四篇 正依經論
第五篇 淨土宗旨
第六篇 淨宗特色
第七篇 淨宗宗風
第八篇 淨宗傳承
第九篇 淨宗弘傳
第十篇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演講摘錄
法談開示
通俗講演
法義開示
宗風
臨終開示
訪問篇
問答
第十八願善導釋
淨土法門的核心
淨土釋疑
法師簡介
連結
免費結緣
信受佛陀救度
以類別搜尋
叢書
翻譯
短文
講義
——經典部分
——祖論部分
——第十八願
——經證.祖語
——淨土宗教理(一)
——淨土宗教理(二)
序文
編述
——經證.祖傳
——淨土宗教理
——規約
法語
——第一篇 人生意義
——第二篇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第四篇 正依經論
——第五篇 淨土宗旨
——第六篇 淨宗特色
——第七篇 淨宗宗風
——第八篇 淨宗傳承
——第九篇 淨宗弘傳
——第十篇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演講摘錄
法談開示
——通俗講演
——法義開示
——宗風
——臨終開示
——訪問篇
——問答
——第十八願善導釋
——淨土法門的核心
淨土釋疑
法師簡介
以關鍵字搜尋
序文
《無量壽經五本分段對照》序
一、 釋尊出世 唯說本願
釋尊所以出於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
《無量壽經》是淨宗正依經典中的根本經典,也是釋尊出世本懷中的真正本懷。此《經》「發起序」言: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印光大師咨嗟讚歎這《無量壽經》所開展的彌陀本願法門而言:
暢如來出世之本懷;
開眾生歸元之覺路。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
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
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
何以此經此法如此的崇高偉大呢?因為這是釋尊出世的唯一目的,釋尊一代經教雖然數目龐多,要而言之,不外於宣說如來的大慈悲,以盡救群萌;而最直截明快地顯示如來的大慈悲,即是此《無量壽經》。釋尊在開始宣說此經時,於〈發起序〉先顯現與彌陀同相之「五德瑞相」,然後以正覺大音,響流十方說: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接著便細說彌陀本願。又在此經宣說圓滿時,於〈流通分〉再顯示如來的大慈悲說:
經道滅盡 ,特留此經。
故釋尊一代經教雖多,唯此經是教中「真實之教」,宗中「真實之宗」。善導大師說:
真宗叵遇 。
法照大師說:
念佛成佛是真宗 。
故得諸佛同讚,萬論均宣。
二、 十二譯本 五存七缺
本經從漢到宋,計有十二種譯本,宋元之後,僅存五本,所謂「五存七缺」,五存之經,列表於左:
編 號
經 名
卷 數
時 代
譯 者
1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四 卷
後 漢
支婁迦讖
2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大阿彌陀經)
二 卷
吳
支 謙
3
佛說無量壽經
二 卷
曹 魏
康僧鎧
4
無量壽如來會
二 卷
唐
菩提流志
5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三 卷
趙 宋
法 賢
此五本中,互有詳略,而以「康僧鎧」所譯之《無量壽經》最為詳瞻,所以《淨土法門源流章》(凝然)謂:
雖有五本,中國、日本,世多依行、讀誦、講敷、造疏、述義、舉世競翫者,只「康僧鎧」譯《無量壽經》而已。
雖然五種譯本之中,以康僧鎧之譯本最為詳瞻,「世多依行」,但因有詳略,故若僅依一種,恐難全窺佛意;如能對照四譯,彼此相燭,更能暢佛本懷。此《分段對照本》即是將現存之五種譯本,各予分段,並列對照。則五譯之詳略,淨土之真髓,只要開卷,便能一目瞭然,不必另尋他本,即能遍觀各譯,實是修習淨宗之一大助緣。
三、永遠不滅 真實之經
例如此經〈流通分〉之「特留此經,止住百歲」。此「百歲」若僅由文面來看,是只有一百年;但若對照同本異譯之《無量壽如來會》之經文,便知是「永遠不滅之經」。《如來會》言:
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
久住不滅
」,應勤修行,隨順我教。
故知此「百歲」之「百」是表示「永遠」、「永久」之意,亦即「滿數」之詞。又此《無量壽經》之「梵文本」亦明確地說:
又阿逸多,令此教法,
不使消滅,永作偉大贈物
。
可知此經是「永遠不滅」、「永久留存」的「真實之經」。(請對照第157頁)
四、現往東方 為眾說法
又《無量壽經》上卷末「華光出佛」之文:
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紫金色,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
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
此經文之意是指極樂淨土的寶蓮華不但有顏色,而且會放光,光中出現無數的佛。這些佛與釋迦佛及十方三世諸佛是同體,還是別體?若對照《如來會》的「華光出佛」文,將更明顯:
彼佛國中,有七寶華,………一一華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億佛………是諸佛等,現往東方,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請對照第72頁)
經文中說:「現往東方」,釋迦佛之娑婆世界及藥師佛之琉璃世界都在極樂的東方。就此文看,釋尊及藥師佛都可能是極樂淨土的「華光出佛」的佛所應現的,其目的是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欲拯救群萌,而敷演真實之利的彌陀本願,才示現來此東方的娑婆世界。又從同經所說:「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來看,不但釋尊,即十方三世諸佛也和釋尊一樣,都是華光出現的佛。如此推論,似嫌獨斷,但詳加探究,有其所以然。《楞伽經》七卷本卷六也說:
十方諸剎土 ,眾生菩薩中,
一切法報身,化身及變化,
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此文也說十方一切諸佛,全部都是從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出現的。如此則三世諸佛也該都與「華光出佛」同為一佛,此點若從《無量壽經》本段經文的次第來看,則更顯明。請參閱《淨土三部經講話》274頁「餘義」的說明。
此「華光出佛論」,以其他經文亦可旁證。《般舟三昧經》云:
三世諸佛,念彌陀三昧,得成正覺。
《月燈三昧經》云:
十方三世佛,現在過未來,
皆以念佛因,得成無上覺。
可謂:
久遠實成彌陀佛,為救度五濁凡愚,
示現釋迦牟尼佛,降生印度伽耶城。
五、佛中之王 光中極尊
《無量壽經》上卷詳明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超勝十方三世諸佛,是諸佛中之最尊第一,是諸佛所不能及,其經文云:
威神光明 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 所不能及
一提起光明,我們就會聯想到眼所不能見的太陽光線或電燈的光,但在佛法中是指佛的智慧,佛的大念力,佛的大慈悲大願業力。何故釋尊將佛之大願業力說是光明?因為念力帶有像光那樣的速度與作用,譬如有人向著遠方暗室裡的(照相)膠片,一心不亂地凝思某個東西,瞬時間所思念的東西映照在膠片上,這叫作「念寫」。
念力是眼睛看不到的,但有跟光線一樣的性質與作用,所以說念力是光明。而在佛的光明中,最高無上的是阿彌陀佛的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充滿宇宙,無遠弗屆,而且無能障礙。彌陀光明 的作用,主要在於保護、救度念佛往生人故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如是言: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有的人能以念力移物或折斷木頭及鐵絲、湯匙等類硬物,而前蘇聯有幾位女人更能以念力使人心臟停止跳動,而致死亡。凡夫的念力尚有如此威力,何況彌陀威神光明的大智慧大念力,所以愚惡散亂的我們能發起信心憶佛念佛,推其來源都是彌陀的大念力所使然。所以善導大師說: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往生禮讚》)
又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觀經疏》〈玄義分〉)
阿彌陀佛的光明,不但最尊第一,超勝諸佛,若再對照《大阿彌陀經》之經文,則更顯其絕對性之偉大。經文:
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即源於此句。凡五譯之中,說明彌陀智慧之光明,以「漢、吳」兩譯較為詳細。請對照第60頁。
六、 若當生者 皆悉不退
《無量壽經》下卷開頭言:
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正定聚」即是不退轉位,不從決定往生退下來。但若單就此文看,會以為此不退轉位的正定聚是「生彼國者」才能獲得,亦即必須往生淨土之後才能得到,所謂「彼土不退」、「彼土正定聚」,而不是肉體存在的今日,即能獲得此位;然而若對照《如來會》,便知污穢的肉體還存在的今日,便能獲得,亦即「此土不退」、「現生正定聚」。《如來會》之經文言:
彼國眾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
「若當生者」這句經文斷定不退轉的正定聚是現在今日娑婆世界的人,「當」是現在預想未來之語,所以指的是還沒有往生仍在娑婆世界的人。以此經文與《無量壽經》的經文對照,便知「生彼國者」的句中,含有「若當生者」的意思在內 ,請對照93頁。
七、如來應作 皆已作之
《無量壽經》言:
如來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又言:
其有得聞 ,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又言: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末法一萬年之後,所有經教皆滅,所謂「法滅時期」,然而即使在法滅時期仍永遠留存的,只有《無量壽經》。釋尊自己宣言:一代經教雖廣,唯此一經真實不滅,唯此《無量壽經》是永遠不滅的真實之經。釋尊說完此經,並將此法付囑彌勒菩薩,要彌勒菩薩弘揚此法,莫令斷絕,直至永遠,然後顯出滿足的心情說:
如來所應作者,皆已作之。(請參閱《如來會》157頁)
此經文之意即是釋尊從極樂世界之「華光出佛」示現娑婆,目的是為了演說《無量壽經》,此經在說彌陀本願,唯此本願才是能拯救群萌的「真實之利」,此利是「為得大利」,是「無上功德」。雖然一生之中,說法四十五年,但一切經教都是方便教,唯此一經是真實教,此真實教已觀時鑑機將之宣揚而出,已達成示現的目的,出世的本懷。故釋尊於經前〈發起序〉所現之「五德現相」及經後〈流通分〉所現「皆已作之」的滿足相,無非都是顯示釋尊達成本懷而慶喜、滿足的心情,故此經又謂之《出世本懷經》。
八、無量壽經 有主有從
五種譯本,雖然互有詳略;分段對照,亦可更顯微意;但仍應以「康僧鎧」所譯之《無量壽經》為主,而以其他四譯為從,有主有從。即使後人有所會集,也不可直以會集本代替《無量壽經》,何以故?在此姑且以願文略而言之:此經的根本意趣在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中以十八、十九、二十為「攝生三願」,此三願詳明眾生三種機類,「機」有三,故「願」亦以三應之。此三願文及其「成就文」,在康僧鎧所譯之《無量壽經》,非常簡潔整嚴,文約而義豐,詞暢而理圓,明朗爽口,易持易記;非其他四譯所及。至於後人所會集之本,似不知此三願的範疇,不知自力他力之微意,亦不知有其成就文及對應的關係;故會集之後,三願混淆,願文繁複,同時願文與成就文不相應。
三願之中,以第十八願為根本,稱為「願王」。此願與其成就文緊密不混亂的對應關係,若以表列出,便一目瞭然:
第十八願(因願)與成就文(果力)對照表
簡略提出上面幾點,以《無量壽經》為主,而對照其他四譯,以更進一步窺探佛陀的微言大意。
此對照本的經文句讀及註腳是依據《大正大藏經》,右邊數字也是《大正大藏經》的頁碼、段、行。
佛曆二五三七年(一九九三)十月
釋慧淨 謹識
已是最後一筆
已是第一筆
導覽(一)
回首頁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導覽(二)
系統管理
牌位查詢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檔案下載
影音專區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極樂動畫
宗歌/弘願之歌
相關連結
淨土宗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FB 粉絲專頁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影音專區
共修時間表
牌位查詢
系統管理
下載專區
聯絡我們
淨土宗
弘願寺
FB粉絲專頁
回首頁
舊版網頁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