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法會訊息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淨土文庫
智隨法師文章
法義篇
隨筆篇
因果記實篇
念佛感應篇
往生記實篇
法師介紹
宗道法師文章
叢書
法義
文章
問答
法師簡介
淨本法師文章
文章
短文
淨土宗文集
淨土宗法語
淨土宗園地
淨土宗妙喻
淨土小常識
淨土宗叢書
淨土宗叢書
因果叢書
隨身書系列
淨土宗雙月刊
其他
德文叢書
淨土宗漫畫
法寶流通
光碟
結緣品
叢書目錄
淨土藝術
佛像
阿彌陀佛像
西方三聖像
彌陀接引圖
極樂世界圖
諸佛菩薩像
二河白道圖
地獄圖
其他
印光大師畫傳
印光大師遺墨
法師墨寶
淨土書畫印
書法
篆刻
雕刻
淨土宗藝術
造像
淨土宗漫畫
影音專區
慧淨法師
淨土宗微視頻
淨土法門的核心
淨宗根源與念佛三昧
彌陀的願心(越南語翻譯)
往生極樂的條件
念佛度亡之理證
攝生三願
慈心法門
彌陀的願心
四十八願分類與歸結
略談三皈依(新山)
三誓偈略解
淨土宗的核心教理
淨土宗的根源
一心念佛
大慈悲五要點
念佛之利益(台大)
念佛的利益(新山)
韓國弘法影片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
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淨土宗特色略講
淨土法門理事互含
念佛超度三塗眾生
六字名號的意義
佛在何處
《觀經》下品下生之深義
宗風學習
佛一開示
兩種成佛法(越南語翻譯版)
緣苦眾生
二種成佛法(廈門)
剃度開示
佛教有二法門&人生有兩條路
光明攝取之義
淨土答疑
《觀無量壽經》概說
淨土宗是什麼法門
人生有兩條路(台語)
往生論註思想精華
慧淨法師說故事
中元法會開示
平生業成與臨終助念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108年慧淨法師清明節開示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阿彌陀佛是何等佛
志工四喻
必得超絕去
淨土宗是彌陀救度的法門
二力、盡力、他力
佛說盂蘭盆經
念佛度亡之理證
2021年慧淨法師新春祝福
彌陀淨土的特性-超
淨宗法師
念佛成佛是自然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
《安樂集》講記
《讚阿彌陀佛偈》講記
淨宗講故事
淨宗微視頻
《往生論註》講記
《阿彌陀經》核心(新版)
《修心八誦》聖淨解
愛的建設
弘法十二不
利用互聯網思維推動弘法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往生論註》要義
《往生論》要義
無條件的救度
《往生論註》講記答問
《救恩法語》講解
《阿彌陀經》歸宗解
《易行品》講記
佛教演講經驗談
淨土宗的戒律觀
認識觀世音菩薩
正雜二行文叩問
細說講師制
漫談念佛
淨土宗特色——易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秉承善導思想 助力民族復興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第十八願傳承解
淨土宗概論
《觀經》教眼
《觀經四帖疏》四重判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
深問淺答
智隨法師
微視頻
概說佛法之判教
阿彌陀經大意
無量壽經深源
淨土宗判教
淨本法師
《英文字幕系列》English Subtitle
《易行品》講記
《隨緣開示系列》
《微開示系列》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
《答問系列》
《往生論註》講記
《說故事系列》
極樂動畫
淨土動漫一:阿彌陀魚的故事
一分鐘佛教常識
淨土動漫二:彌陀恩賜佛寶寶
淨土宗卡通動畫
佛號
國語
台語
法語
法語
佛曲
慧淨法師
短視頻
短視頻(一)
宗歌/弘願之歌
淨土宗宗歌
弘願之歌
慧淨法師參訪東林寺
聯絡我們
交通資訊
地圖導覽
電子信箱/電話
叢書/雙月刊免費索取
蓮友心得分享
導覽(一)
回首頁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導覽(二)
系統管理
牌位查詢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檔案下載
影音專區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極樂動畫
宗歌/弘願之歌
相關連結
淨土宗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FB 粉絲專頁
回首頁
FB粉絲專頁
字級
大
中
小
系統管理
共修時間表
下載專區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註冊會員
|
會員登入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淨土文庫
淨土宗叢書
法寶流通
淨土藝術
影音專區
聯絡我們
蓮友心得分享
0
首頁
慧淨法師
序文
《安樂集》編序
產品搜尋
慧淨法師
叢書
翻譯
短文
講義
經典部分
祖論部分
第十八願
經證.祖語
淨土宗教理(一)
淨土宗教理(二)
序文
編述
經證.祖傳
淨土宗教理
規約
法語
第一篇 人生意義
第二篇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第四篇 正依經論
第五篇 淨土宗旨
第六篇 淨宗特色
第七篇 淨宗宗風
第八篇 淨宗傳承
第九篇 淨宗弘傳
第十篇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演講摘錄
法談開示
通俗講演
法義開示
宗風
臨終開示
訪問篇
問答
第十八願善導釋
淨土法門的核心
淨土釋疑
法師簡介
連結
免費結緣
信受佛陀救度
以類別搜尋
叢書
翻譯
短文
講義
——經典部分
——祖論部分
——第十八願
——經證.祖語
——淨土宗教理(一)
——淨土宗教理(二)
序文
編述
——經證.祖傳
——淨土宗教理
——規約
法語
——第一篇 人生意義
——第二篇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第四篇 正依經論
——第五篇 淨土宗旨
——第六篇 淨宗特色
——第七篇 淨宗宗風
——第八篇 淨宗傳承
——第九篇 淨宗弘傳
——第十篇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演講摘錄
法談開示
——通俗講演
——法義開示
——宗風
——臨終開示
——訪問篇
——問答
——第十八願善導釋
——淨土法門的核心
淨土釋疑
法師簡介
以關鍵字搜尋
序文
《安樂集》編序
《安樂集》二卷,道綽禪師(五六二-六四五)撰,收錄於《大正藏》四十七冊。
本書上下二卷共分為十二大門:上卷三大門,下卷九大門;每一大門各分為若干章,多則如第一大門有九章,少則如第十二大門僅一章,全書共計三十八章。
《安樂集》顧名思義,乃是結集、引證各種經律論釋之文,勸導「往生西方安樂淨土」,故本書一開頭便說:「此《安樂集》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皆引經論證明,勸信求往。」計其引用經律論釋多達五十餘部。
又,以「安樂」為書名,也明確、簡要地標舉出其宗旨是在於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勸導安樂淨土之往生。
「淨土」是相對於「穢土」而言的,《阿彌陀經》說我們芸芸眾生所住的世界是「五濁惡世」,身心之正報與環境之依報都充滿了各種不淨之物,是濁是惡。曇鸞大師之《往生論註》說:「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又說:「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蚇蠖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眾生,締此三界,顛倒不淨。」又說:「此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偽相襲。」所以我們現在的世界名為「穢土」。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此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說到往生淨土的人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達。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可說往生的人都跟彌陀一樣得到不生不滅的永恆生命,自在無礙的如意身心,所願樂之事,一切能滿足。而其環境是黃金為地,其欄楯、羅網、行樹都是眾寶合成,到處充滿七寶池、八功德水,其樓閣也以種種寶物所嚴飾,且大小、多少、來去、遠近,皆可隨意。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又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晝夜六時常宣法音。而當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時,也會發出微妙法音,一聞此等法音,六根清淨,得無生法忍。《阿彌陀經》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無量壽經》說:「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往生論註》說:「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汙染;非如三界是汙染相,是破壞相。」又說:「『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濕生,緣茲高揖;業繫長維,從此永斷。續括之權,不待勸而彎弓;勞謙善讓,齊普賢而同德。勝過三界,抑是近言。」
此淨穢二境於本書第五大門第三章有扼要的比較,讀之欣淨厭穢之情油然而生。
本書義理有四個要點:一、時教相應說,二、聖淨二門判,三、本願稱名說,四、凡夫入報論。
一、時教相應說:對一個志在今生速出生死,速得菩提的行者來講,在他選擇修行的「教法」時,必定會站在當今「時代」和自己「根機」的立場上來考量。而道綽禪師誕生之時,正是所謂初入「末法時期」。本書主張適合「末法」之「根機」的「教法」即是「稱名念佛,往生安樂」。本書於第一大門第一章〈教相章〉即開門見山的說:「約時蒙機,勸歸淨土。」認為「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所以修道必先觀察機宜,並引用《正法念處經》及《大集月藏經》為聖言量以證誠此說。其根據《大集月藏經》之意而言:「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就「時」就「機」而選擇「教法」,依聖言量明確地指出「今時眾生,應稱名念佛」。又說:「若欲於斯進趣,勝果難階;唯有淨土一門,可以情悕趣入。」扼要地指出在五濁之世,末法無佛之時,三學六度之教法漸次難行難證;唯有仰蒙彌陀之救度而往生安樂之淨土教法,方能趣入菩提。亦即淨土法門才是五濁惡世之時,一生造惡之機的成佛之道,故是「時」與「機」相應之「法」。
二、聖淨二門判:就「時」之利不利與「機」之堪不堪而思惟相應的「教法」,將一代佛教分判為聖道門與淨土門兩種。「聖道門」是依自己的力量,在此娑婆修六度萬行,以斷惑證真,入聖得果。「淨土門」是乘彌陀願力,往生淨土,在淨土斷惑證真,趣入菩提。
此聖道淨土二門說,是遠承龍樹菩薩之難行易行二道判,及近繼曇鸞大師之自力他力二力論而來。龍樹菩薩將釋尊所說一切教法,分析歸納成為難行與易行二道,並說明難行道是全靠自力修行,猶如步行,是苦,其內容是「諸、久、墮」;而易行道是全靠彌陀救度,猶如乘船,是樂,其內容是「一、速、必」。曇鸞大師闡明之所以難、之所以易,在於是全自力或全他力。而如今道綽禪師繼承此二位祖師之鴻判,更就時代性、根機性,廣引眾多經論之文,使一代教法之難易二道、自他二力成為有邏輯性、系統性的聖淨二門判。
道綽禪師建立此聖淨二門,有明確地勸導捨聖道門之修行入淨土門之救度的目的。本書之核心在第三大門之第三章的「聖淨二門判」之文,此文說:「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故《大經》云……」在此簡要地舉出「二由一證」(兩個理由,一個經證)作為「聖道門」之閉塞不可行、不可通入的事證與理證,同時作出結論申明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此「唯」與「一」有「簡持」與「顯勝」之義,亦即此一法總持所有一切法,此一法超勝所有一切法,唯此一法,不假方便,不藉餘緣。其背後有強烈地決判出「捨聖歸淨」之意。
關於「二由」中之一「去大聖遙遠」的問題:有學者認為時代性的「正法、像法、末法」是就橫的方面約人而論的,若上根利智之人,雖處末法之今時,亦有正法之成就;若下根陋劣之人,雖處正法佛世,亦如末法之無成;故正像末之三時在人,不在時代性之上下。聖道門者大多持這種看法,然而以實際而言,這些都只不過是空論罷了。隨著佛陀入滅年代的久遠,感化的力量次第微弱,社會的風氣愈益澆薄;修行有心無力,證果遙遙無期,這是教界當今的現象,可說觸目皆是。從物質方面而言,厚生利用之術一日千里;然斷惑證真之道如江河日下,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故大聖佛陀預先斷言「末法時中,未有一人得者。」因此「教赴時機」的重要性正如應病與藥,所謂「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高下,應機者妙。」一個行者,有道心則不自欺,有智慧則能抉擇;如今道綽禪師依聖言量而明示「末法濁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此語真是芸芸眾生的阿伽陀藥,茫茫苦海的不退風航。
關於「二由」中之二「理深解微」的問題:理與解是相對之語,解是能解,理是所解。聖道法門的內容由「教理行果」之四法所組織,教是能詮,理是所詮;以釋尊之「教」為能詮,此教所顯明的「理」為所詮。如依《法華經》顯明「諸法實相」之理,依《華嚴經》顯明「事事無礙」之理,依《維摩經》顯明「不思議解脫不二門」之理,依《涅槃經》顯明「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理。將此「理」實現在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之上謂之「行」,故理與行是建立在能依與所依的關係上,理是所依,行是能依。又以所依之理起能依之行,依此行而證「果」,故行與果是建立在能證與所證的關係上,行是能證,果是所證。如左圖:
然而末法之時,濁惡之機,將此聖道門所說的諸法實相或事事無礙之理如實地顯現在自己的三業之上,根本不可能,這便是「理深解微」;因為聖道門之行以「智解」為主,而此智解是包含「行業」的,故「解微」便是「行缺」,行缺則「證無」;因此佛說「末法時中,未有一人得證者」。
而淨土門聞三經之「教」,信他力之「理」,依稱名之「行」,得往生成佛之「果」。
同樣都在學佛,同樣都以證果為目的,然而一者苦一者樂,一者難一者易;拔苦與樂,捨難取易,拋自力歸他力,擱聖道門入淨土門,正是本書之目的,故說「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又說:「經教既爾,何不捨難依易行道矣!」
三、本願稱名說:淨土門以「本願稱名為宗」,其根源來自《大經》之第十八願,??道綽禪師以此願為淨土門的教體,即所謂「本願」,並以「稱名」解釋之,本書第三大門第三章之「聖淨二門判」說:「《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是承續著龍樹菩薩以來「本願稱名」之根本教義。
由於綽禪師所處的正是聖道門興盛的時代,各宗法匠大多以禪觀為殊勝的修行,即使解釋《觀經》,也以「觀佛」(觀佛相好)為宗;綽禪師為了觀機逗教,引導他宗歸入淨土門,故在顯的方面亦提出觀佛為宗,而隱的方面實際上則提倡稱名念佛,以念佛為宗。本書第一大門第四章〈宗旨不同〉說「今此《觀經》以觀佛三昧為宗」,之後便勸導念佛三昧,此「念佛」一語的內容包含「觀佛」與「稱名」,此即是所謂的「念觀未分」、「念觀合論」。此理其高弟善導大師一方面繼承之,一方面加以清楚地區分,而作了廢立的決判,亦即大師首先於其《觀經四帖疏》第一卷〈玄義分〉七門料簡的第三「宗旨門」說:「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這便是所謂的「念觀兩宗」,然而到了作結論時便「廢觀立念」(念觀廢立),唯獨標舉「念佛為宗」,亦即《觀經四帖疏》第四卷〈散善義〉「流通分」作出結論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前者隨他誘引之方便而說「念觀兩宗」,今則唯標本願之宗旨而言「稱名為宗」。可見師資一輒,異口同音。
一種法門不論如何殊勝,如果對於眾生是難行,甚至不能行,則此法於眾生無利益可言;何況「觀佛」難,信佛救度之「稱名」易;且「觀佛」非彌陀本願之行,「稱名」是彌陀本願之行。因而本書第四大門的「諸經所明念佛」舉出攝取不捨之「始益」與往生淨土後常見阿彌陀佛之「終益」,說明念佛有此兩益,諸行沒有;顯示念佛勝諸行,而貶諸行勸導稱名念佛。
是故,「時」是末法,「機」是凡夫,唯有「稱名念佛」的淨土門之「法」可通入路。
四、凡夫入報論:這是本書為匡正當時教界其他各宗對淨土教義的謬見而闡述的論點。南北朝以後諸家宗師紛紛提出各自對彌陀淨土之佛身、佛土的看法,歸納起來大體不出以下三種:
1.報身報土:彌陀是報佛,極樂是報土,由法藏菩薩之果報所成,因而凡夫不得往生;十念往生乃是「別時意」。攝論宗諸師多主張之。
2.化身化土:彌陀淨土是「事淨粗國」,亦即是「事淨土」,與「應化土」相同,故以彌陀如來為化佛,極樂淨土為化土;凡夫雖可往生,所生的是化土,所見的是化佛。淨影寺慧遠大師、天台宗智顗大師、三論宗吉藏大師等主張之。
3.報化相通:彌陀淨土通於報化,初地以上的菩薩生於報土,凡夫及二乘行者則生於化土。迦才法師、道世法師、元曉法師等主張之。
以上三說雖各不同,但都同樣否定凡夫能生報土:(1)雖認為極樂是報土,但完全否定凡夫之往生,亦即指十念稱佛只是種下了來世能夠往生的因,藉此因未來世才有修行的緣,而待其修行到達一定程度之後方能實現往生。而(2) (3)雖肯定凡夫能生極樂,卻判定極樂是化土。
這些看法顯然由於不知彌陀本願的深義,既違經失理,且大大地阻礙了淨土教的傳佈與發展;善導大師的弟子懷感禪師慨嘆地說:「自攝論至此百有餘年,諸德咸見此論文,不修西方淨業。」因此道綽禪師引用聖言量顯明凡夫入報土之宗義。首先判定阿彌陀佛及其淨土是報身、報土,本書第一大門第七章引用《大乘同性經》言:「淨土中成佛者悉是報身,穢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因為「淨土乃酬佛之因位願行而現成者,故說皆是報土。」而於淨土中得道成佛者,亦當然為報身。其次判定凡夫依靠彌陀願力能夠往生彌陀報土,其第八章說:「彌陀淨國,位該上下,凡聖同往,……由佛願故,乃該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並得往生。」
關於「凡夫入報論」,道綽禪師的嫡傳弟子,彌陀化身,名滿教界的善導大師繼承之,大師於其「楷定古今」之《觀經四帖疏》第一卷〈玄義分〉七門料簡的第六「和會門」之六,對於彌陀淨土是報非化的義理作了精要究明之後,並設問答說:「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其《法事讚》亦言:「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又言:「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觀此可知師資之釋,如出一口,深可信憑。
誠然,垢障凡夫沒有自力能夠脫出三界六道的穢土,然而正由乘託彌陀弘願之強緣,不但永離穢土的輪迴,且能直入報法高妙的淨土。是故,明知凡夫得入報土,在於專稱彌陀佛名。
本書文體有兩個特色:一、引文取意、搜酌會通,二、念觀合論、要弘奄含、隨他誘引。
一、引文取意、搜酌會通:道綽禪師在本書大量引證經律論釋之文多達五十餘部,其引文有一特色,亦即未必依其經論之字字句句照抄不誤,而是搜羅群經,斟酌其義,加以融會貫通之後,暗記經意於心中;一旦著書立說,則取其意而造文,古人將此謂之「引文取意」及「搜酌會通」。
誠然,雖有經論之文,但大多古文艱澀,義理深奧;甚或長篇累牘,望而生畏;其中難免文不盡言,言不盡意。且凡夫無智,缺乏讀經眼,不免感覺難讀難曉,甚至誤解其意。如今道綽禪師才學淵博,慧眼高邁,搜羅群籍,擷取精華,將其深文奧義,以深入淺出的筆調,易讀易解的文句,垂示於我等無智凡夫之前,使我等能夠一目瞭然,悟入妙諦。可說契理契機,而又雅俗共賞。其用心良苦,令人頂戴感恩。
如「本願取意文」說:「《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縱令一生造惡」之六字,《大經》雖無其文而有其義;因願文的「十方眾生」之語,不知何等眾生,綽禪師深知其義,而言「一生造惡」之機。因為彌陀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之故;猶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人可以放心。故十方眾生中有凡有聖,以凡為本聖人為旁;凡夫之中有善有惡,惡機為本善機為旁;惡人之中,平生之機尚有遇法得救之緣,唯獨臨終之機,已無其他方便,若無彌陀願力之救度,將見當下直入地獄,所以彌陀大悲,特憐臨終惡機,無他方便之輩,故言「臨命終時」;同時以「縱令」二字包含「一生行善」之機。如是則所有一切眾生,上自上上品之大乘善機,下至下下品之五逆惡機,皆不漏於彌陀救度。若無綽禪師的取意之文,則彌陀悲願有隱而不彰之憾,而造惡之機無迴心皆往之道;今綽禪師為天下後世彰顯彌陀願王萬機不漏、平等普濟的本願深義,令人感荷。
又,「乃至十念」,時人多解釋為「觀念、意念」之念,失去了易行之所以易的本懷,違背了彌陀五劫思惟的本願。綽禪師糾正之而解釋為「十念相續稱我名字」,以「稱」釋「念」,彰彌陀之本意,顯易行之至極,經意由之而始顯明;到了善導大師則直以「下至十聲稱我名號」取意之。師資之釋,可謂通徹佛意,朗照古今。
尤其短命臨終之機既能僅以十念往生,則長命平生之機更能獲得往生決定。由此亦可知:地獄相現、必墮無間之臨終惡機的十念往生,非此惡機本身之力,此惡機一生只知造惡,不知修行;乃是彌陀之功德力用顯示於臨終惡機之上,此惡機即以十念流露其迴心歸命、慇切望救願生之心;當然假若命促一息,來不及十念,則五念三念乃至一念,亦必往生;第十八願成就文說:「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因為往生之功在彌陀巍巍的本願力,不在儜弱怯劣的凡夫身;故不問善機惡機,但念佛皆往生。
「但念佛」並非排斥其餘修行,而是欲生彌陀淨土,不依靠自己修行之力。若論敦倫盡份,閑邪存誠,持齋戒殺,濟貧扶弱,隨緣隨力行五戒、十善、六度,乃是深信因果、願生極樂的淨土行者分內之事。只是欲生彼國之人,應該首先知道眾生善惡雖然輕重不等,彌陀佛心卻是平等普濟。若能如此體悟,則善機感念佛德更加力行善事以報恩,惡機蒙佛救度自能洗心革面以行善。故生起真正報恩、行善的力量,其根源來自對彌陀大悲的觸動。
人之內心若有彌陀的生命,自能以佛心為心,以佛行為行;喜行善事,樂恕人過。因為感受到彌陀愛護我們,使我們也會愛護他人;彌陀寬恕我們,使我們也會寬恕他人;更因獲得彌陀惠賜莊嚴的極樂,蒙受彌陀償還累劫的冤債之故。
人雖不能愛護、寬恕他人,亦能獲得彌陀的愛護與寬恕;人若一旦感受到彌陀的愛護與寬恕,也必能愛護、寬恕他人;若其不能愛護、寬恕他人,便是尚未體悟彌陀的愛護與寬恕。「觸光柔軟」乃是法爾自然之理,故一生造惡之機,信受彌陀救度,蒙光攝護,便能「轉惡成善」,這是自然之事。(剋實而論,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何罪不造,何怨不結?負人之債,不可稱量;所以不是自己寬恕他人,乃是請求他人寬恕自己。)
因有彌陀,使人安心,使人希望,使人善良。
二、念觀合論、要弘奄含、隨他誘引:「念」指稱名念佛,「觀」指觀想、觀像的念佛;「要」是要門,指定善與散善,「弘」是弘願門,指本願-- 第十八願,本願弘廣,普救十方眾生,無一遺漏,故名弘願。綽禪師於本書中解釋《觀經》,大多念佛與觀佛合論,已如前面第三所述;因之解釋淨土門之教體時,要門弘願兩者相提並論。如第三大門之第一〈難易二道章〉說明易行道時,祖述曇鸞大師所說「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之後,又加入「起心立德修諸行業」八字。前者是念佛,屬弘願門;後者是諸行(定善、散善),屬要門。往生正因是弘願門的專稱佛名;這是弘願的內容,也是十方眾生所堪,是淨土門之所以稱為易行道的原因,淨土一門的教體。而要門的定善與散善不是弘願的內容,十方眾生大多不堪,是難行非易行,所以不是淨土門的教體。何以言之?其第三大門第三章「聖淨二門判」說「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故《大經》云」,接著舉出第十八願取意文,這正顯明淨土一門的教體在於第十八願,也是綽禪師本身之所歸趣。其次說「又復一切眾生」等,從「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之大乘至極的法門到小乘、世善,說明自力聖道之諸教不適合末法的時機;最後「若論起惡造業,何異暴風駃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等,簡捨定散諸善,而勸導專精念佛的第十八願一法。此「聖淨二門判」說明了淨土門的「實法」與「實機」,到了善導大師更加顯明而說體悟真實機之相謂之「機之深信」,體悟真實法之相謂之「法之深信」,一具之深信中,含「機法二實」。
很顯然地「淨土一門」的教體是弘願門(念佛)而非要門(定散),然而何以綽禪師要門弘願相提並論?這便是所謂的「隨他誘引」的方便施設,意在誘引諸機,勸歸淨土,這種解釋方式本書屢屢可見。
道綽禪師可謂淨宗中興祖師,此《安樂集》可說淨教中興寶典。昔日曇鸞大師之《往生論註》闡發《大經》本願他力之旨,淨土易行之理因之昌明於世,本願稱名之義於是貫入人心,使得南北兩帝欽仰,道俗四眾歸依。可惜曇鸞大師往生之後,攝論宗風靡教界,淨土法門大受影響。幸有道綽禪師於曇鸞大師往生後之六十八年,捨棄涅槃廣業,歸心淨土一門,自誓為曇鸞大師滅後弟子,讀破《往生論註》,繼承曇鸞大師餘義,撰述本書,以排解當時對淨教的偏見妄執;之後其高弟善導大師之《觀經四帖疏》又繼承其餘緒,通解古賢之蓄疑,破除諸師之謬解,使得當時念佛之聲滿長安城,而淨宗法脈亦得薪傳不絕。偉哉!道綽禪師之上稟鸞祖,下傳善導,生其中間,獨揮彌陀大悲寶劍,悉斥別時意趣偏執,引導彼等令入淨土門中;若無綽禪師與《安樂集》,則淨宗一脈恐已中廢。大哉!綽禪師之功勳、恩澤,我輩永遠頂戴不忘。
此序文雖已寫好,但深感彌陀願力的弘廣偉大,不漏群機,不捨罪人;使末法濁惡眾生,始終都有得救之時,毫無絕望之地。心中依然澎湃不已,因而隨筆寫下「不論如何」之詞,附記此序之後。雖無秀詞而有深義,願與念佛人共同吟味之。
不論如何
不論如何,彌陀救度,猶如金剛,永不改變。
不論如何,彌陀念我,如母憶子,永不捨離。
不論如何,彌陀時刻,與我同在,永不嫌棄。
不論如何,罪惡眾生,需要彌陀,願力救度。
不論眾生,如何污穢不淨、虛假諂偽,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不論眾生,如何貪愛瞋憎、愚癡狂惡,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不論眾生,如何罪深障重、苦惱強盛,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不論眾生,如何五逆謗法、缺乏修行,彌陀救度,永不改變。
因有彌陀,使人安心,使人希望,使人善良。
因為不論如何、不論如何,
南無阿彌陀佛都必救度,
南無阿彌陀佛都必救度。
慧 淨 謹識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日
已是最後一筆
已是第一筆
導覽(一)
回首頁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導覽(二)
系統管理
牌位查詢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檔案下載
影音專區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極樂動畫
宗歌/弘願之歌
相關連結
淨土宗
共修時間表
聯絡我們
FB 粉絲專頁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最新消息
慧淨法師
淨宗法師
淨土宗叢書
影音專區
共修時間表
牌位查詢
系統管理
下載專區
聯絡我們
淨土宗
弘願寺
FB粉絲專頁
回首頁
舊版網頁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