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土文庫 淨土宗園地 五逆謗法,彌陀到底救不救?-宗柱法師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淨土宗園地
五逆謗法,彌陀到底救不救?-宗柱法師
        第十八願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之文,自己萬一有這方面的罪業,一旦「唯除」,漏於本願,不被救度,那往生不就成泡影了嗎?

       其實,這樣的問題很有代表性,對於十八願中最後這八個字,如果單看這一願的文字表面,肯定會不理解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真的去除了五逆眾生嗎?要想得到正確的理解,我們還得參照淨土其他兩部經典,以及祖師的法語來解釋。

       阿彌陀佛發下超世大願要平等救度十方一切眾生,沒有什麼條件限制,自然也就包含了五逆謗法的眾生在內。所以《無量壽經》的異譯本《莊嚴經》說: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阿鼻眾生就是五逆謗法的眾生。阿彌陀佛要度盡阿鼻苦眾生,也就是說要度盡五逆謗法的人。這些若只從十八願文字表面是看不出來的。

       再看《觀經》的下品下生,又明明白白顯示出逆謗眾生得到了阿彌陀佛慈悲的救度,符合了阿彌陀佛度盡阿鼻苦眾生的大願。那為什麼十八願願文中要有這八個字呢?

       從《無量壽經》和《觀經》這兩部經的合參中,就體會到了阿彌陀佛的良苦用心。彌陀的良苦用心是什麼呢?

       下面看善導大師在《觀經疏.散善義》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捨令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為,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

       善導大師的這段法語有兩個意思,一種是「抑止」,就是在還未造業時,怕你造了這個罪,提前在十八願當中提醒說,「如果造了這個罪就不攝取你了」,以防止你造罪。因為這個罪很嚴重,一旦造了的話,就會在阿鼻地獄裡受無量苦,多劫不能出。逆罪本身的性質是特別重的,因此巧言方便,說不攝取。

       可是如果已經造了呢?佛還是得攝取。因為阿彌陀佛的本願要攝取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就包括有罪和無罪的,無罪的自然攝取,有罪的當然也要攝取。阿彌陀佛怎麼忍心這樣的罪人繼續流浪六道,去地獄裡受苦呢?所以佛就「令起迴心」,以迴心念佛來救度之。就像下品下生,五逆謗法他已經造了,而阿彌陀佛還是要攝取。

       由善導大師的法語,可看出「唯除」兩字是站在抑止的角度來講的。沒有造的用抑止,已造的仍然要攝取。抑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攝取,所以抑止不是永遠捨去不救度。

       就像我們家裡邊都有孩子,小孩子本來很淘氣,我們知道他的個性就喜歡玩,玩上癮就可能會逃學。那麼家長就會提前方便抑止說:「不要逃學啊!如果逃學就打斷你的腿。」說的話很重,其實在嚇唬他。這就是抑止。可是他一旦玩上癮了,最後就逃學了怎麼辦?他回來是不是真要打斷他的腿呢?不會的。還是要愛護他,最多痛罵他一頓,或者打他幾下,說:「這次饒了你,下次再這樣的話就不饒你了。」

       所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站在十八願的立場上,它是抑止。

       另外舉出五逆謗法的另一個含義就是「舉下攝上,舉惡攝善」。舉出造罪最重、最惡的人都能夠被阿彌陀佛救度,何況沒有造這麼多罪業的人,怎麼不被彌陀攝取呢?所以這個法門是無一遺漏的。

       再舉幾段法語,善導大師在《法事讚》中說: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以佛願力」,以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願力,六字洪名的功德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你稱念名號就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必得往生。

       「謗法闡提,迴心皆往」,「謗法」就是誹謗念佛法門,「闡提」就是不信,沒有信心,沒有善根。我們還沒有信佛的時候,很多人都曾經謗法,甚至有時口出一些污言穢語,但是你一旦迴心,迴轉凡夫不相信的這顆心,相信了彌陀的救度,還是能夠往生。善導大師在《般舟讚》中又說: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

       《觀念法門》中又說:

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這些法語很明顯,不必過多解釋。一切造罪凡夫肯定也包括五逆謗法之罪,不管你是什麼罪,只要迴心念佛,必然往生。

       這樣的法語,不光是善導大師,印光大師也有這樣的開示:

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四十八願度眾生」,重點指十八願——以名號救度眾生。

       「逆惡歸心也來迎」,逆就是五逆,惡就是十惡。這樣的人造了這麼重的罪,一旦歸命阿彌陀佛,佛也要攝取,迎接他往生。

       「非是混濫無簡擇」,不是阿彌陀佛不挑不選,什麼人都行;不是說阿彌陀佛沒有智慧、沒有原則,而是佛不看這些外表的東西,只看他的本質本性。

       「憐彼是佛尚未成」,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阿彌陀佛看的是佛性。我們是未成佛,阿彌陀佛是已成佛;我們是迷了的佛,佛是醒來的人,人和佛本來是一不是二。

       所以站在這個立場上說,阿彌陀佛要度我們不是看我們造罪或是造福,「不問罪福,稱名必生」,有福還是有罪,跟往生扯不上關係;扯上關係的是你具有佛性,然後稱念這句名號就可以了,這是印光大師的解釋。

       除了印光大師和善導大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也有段法語,這是大師以自問自答的形式來說明。大意是說:我們生生世世造了無量的業,包括五逆謗法,這樣多那麼重的罪,應該綁著我們在三界六道之中,怎麼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出三界六道輪迴呢?

       曇鸞大師就回答說:所謂善跟惡的輕重,是從心、從緣、從決定上來講的。

       首先從「心」來講,我們凡夫的心本來就是虛妄的,那我們心中所領納的這句名號的功德,是真實的,而且具有無量無邊的清淨功德,能夠消除我們眾生無量無邊虛假污穢的罪業。

       再來從「緣」,就是從外境來講,我們造罪業的對象也是虛假的,我們是虛假的,對方也是虛假的,也就是說這個三界六道本來就是有為的、虛假的,《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外境是虛假的,那我們所念的名號卻是真實的。

       所以不論就心、就緣(外境)來講,念佛跟這句佛號都是真實的。而我們煩惱和妄想的心,跟六根對六塵所起的三業的種種善業、惡業、無記業都是虛假的。因此從心、從緣來講,都不如當下所念的這句名號。

       從「決定」上來講,這個人念佛,當下斷氣,當下就往生極樂世界了,這就是決定性。他沒有時間再去改變他的信仰、思想、觀念,也不會間斷了,臨命終只剩幾分鐘了,能念幾句算幾句,一斷氣就往生。

       以上是從理論上講,阿彌陀佛要救十方眾生。可我們眾生心量非常的狹小,智慧特別的淺薄,非常自卑,以為像我這樣的人,佛可能救不了,不如舉個實例。就像別人給你介紹一個醫生,說醫術多麼的高明,誇了半天,不如舉一個具體例子。有一個病人,得了好幾個癌症,這個醫生拿出個藥丸,讓他鼻子一聞一嗅,當下就好了,其他的人一聽到就會產生出無上信心。同樣的道理,釋迦牟尼佛就在《觀經》中舉出了下品下生這個人。這段經文,我們在「不問罪福,稱名必生」上、下兩集講過,大家去看就明白。

       下面再講幾個人,雄俊法師、惟恭法師、靈巋法師、瑩柯法師、耳四郎、張善和這六個人都是造罪之人,尤其像雄俊法師等出家人,出了家以後不守戒律,經常不淨講法、隨便吃肉喝酒,肯定有破戒謗法之嫌。出了家做這些事情,影響極為惡劣,罪非常大,可是這樣的人被閻王抓到地獄,當下念一句阿彌陀佛,地獄沒有了,蓮花出現,坐著蓮花走了。這樣案例不少,自己可以搜尋。

       建議好好閱讀慧淨法師著《無條件的救度》和《第十八願講話》這兩本書,多多學習淨土宗專業的書籍,理明才能信深,信深才能心安,才能專一稱念這句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