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淨宗法師 參、專文 迷信與信迷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參、專文
迷信與信迷

  南無阿彌陀佛,今天說一說「迷信」和「信迷」。

  先說總的答案,迷信不可怕,信迷才可怕。

  什麼叫迷信呢?比如說你到了一座城市,迷路了,你是不是要向人家問路?那肯定。問路的時候人家告訴你,你要不要相信?那當然要相信了,不然幹嘛要問他,這就是「迷」。因為迷了,所以相信人家的指導,這叫「迷信」,由迷而入信。

  關鍵是這個給你指路的人,他如果也是兩眼黢黑,或者他指的路也是錯誤的,這樣就會達到「信迷」。你信他了,結果你在裡面走不出來,仍然從迷入迷,這就不好。如果你信的這個人,他指示你的是正確的道路,那麼你一定會從迷茫的境界走出來,達到你要達到的目的地。這樣,雖然原來是迷而信,但是由信就進入光明。所以,迷信不可怕,信迷很可怕。

  迷信,「迷」是能信的這個人,你現在的狀態是迷茫的;信迷,不是能信的心,是你所信的這個對象是迷茫的、迷惑的,那結局一定不妙。

  我們能信的人,雖然內心不瞭解真理,不瞭解事實,我們是迷茫的,我們是黑暗的;但是如果我們所信的這個人值得信靠,他是覺悟,他是光明,他是真理,不管怎樣,我們信都是對的。這是結論。

  再來分析。中國人一講到佛教,「某某人,你怎麼信迷信了呀?」聽到對方這樣說,也不好意思了,就說:「對,我最近開始信迷信了。」他把自己信佛稱為是信迷信,這些讓人聽起來啼笑皆非、匪夷所思。為什麼呢?信佛,從字面上來說,什麼是「佛」要懂得。

  「佛」是印度話,全稱叫「佛陀」,它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大覺悟者」,大徹大悟、徹底覺悟。這種覺悟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己覺悟了宇宙真理,也啟發、引導他人覺悟宇宙真理,這種覺悟達到了圓滿的境地,才稱為佛。

  那想一想,佛怎麼會是迷信呢?佛說眾生在迷茫當中,要為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佛法的宗旨。所以,信佛恰恰是破除迷信,結果現在弄得信佛等於迷信,這不是顛倒嗎?

  但是很遺憾,佛法雖然是真理,佛教當中確實有很多迷信的成分存在。這是因為佛法傳入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不斷地演變,形成一種宗教之後,為了迎合世俗人,加入了很多世俗迷信的做法,這已經不是佛法的內容了。難怪現在的人,尤其是社會上一些知識分子、有學養的,一講到佛教,「那是迷信」,就是讓人感到神神叨叨,不讓人感到光明。本來是佛光普照,光明正大,弄得都沒有佛法的氣味。比如說現在很多寺院,禁忌特別多,這些禁忌是佛法裡有的嗎?不是。比如女人在生理期間不能進寺院,進了寺院就得罪佛菩薩;過年燒頭香啦,撞頭鍾啦,討吉利啦;捻個念珠,也不能過佛頭啦;然後怎麼丟錢啊,砸鋼崩啊,多著呢。如果編成一本大全,簡直是動輒得咎。

  看見出家師父,也不會去請問一些佛法的要義,「師父,你會算命嗎?你會看相嗎?幫我算一算。你會治病嗎?會看事嗎?」他講的治病就是大仙附體,這不是貶低出家人嗎?所以,佛教墮落到今天這樣的局面,讓別人說你不是迷信都不可能;佛是這樣的正大光明,被我們糟蹋成什麼樣子!

  在佛法當中,跟「迷」這個字相關的,一般都講「迷惑」,有時候說「迷惑顛倒」,「惑」就是不明白事實真相。這在佛法當中有很多專業的術語。

   哪些迷惑呢?簡單講就是五利使、五鈍使,這十方面。

  「五鈍使」就是「貪、瞋、癡、慢、疑」。「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十種迷惑,未見道之前,每一個眾生都是這樣,所以佛說一切眾生迷而不覺。

  最簡單講,什麼是我?我從哪裡來?

  無我當中認為有一個「我」,執著這副身心。佛教說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的身心,眾生認為這就是我,「我說的話,我的思維,我的思考,我的認識」,這就是典型的迷惑,也是根本的迷信——迷惑了,就相信有這麼一個真的我的存在。佛成佛了,就破除了這種我執我見,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

  「人無我」,就是我們有情的身心,無我。「法無我」,比如說看見一張桌子,我們會認為有一個實體,「我這張桌子賣多少錢,是明朝的古董」,萬一破損了,就很傷心。佛看一切萬法本來寂滅,不生不滅,如同一面鏡子映照景象,鏡子裡面照了一盞燈,這盞燈是鏡子裡面自己冒出來的嗎?不是;是從外面進去的嗎?也不是;是自然就有的嗎?也不是;是人為所造的嗎?也不是。它只是在這個特定因緣下,就顯示出裡面有一盞燈,這盞燈並沒有產生;它沒有生,但是這個相也是有,它沒有生當然就沒有滅。

  眾生關於自我的種種推斷、認識,佛陀覺悟了,說:「這本來就是無我,一切萬法也本來無我。」但這些說了以後有幾個人懂?有幾個人明白?即使我在這裡說,我開口還是我來我去,所以這就叫作迷惑,根本迷惑、顛倒;但是我們都以為,「我在講話,我在吃飯」,這個迷信多麼不容易破除!世界上這麼多人,芸芸眾生誰破除這個迷信了?那就是佛菩薩,至少是小乘初果見道位,他們才破除,所以破除迷信是很不容易的。

  佛法當中講的「信」,也有特別的內涵。

  什麼叫信呢?

  在唯識中是這麼來定義信的:「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這一段需要解釋,對於真實的、具有功德的、能夠利益眾生的,叫「實德能」,就是所信的對象必須具足這三方面的特點。「實」,真實的「實」;「德」,功德的「德」;「能」,功能的「能」。如果你所信的對象不具備這三個,這個信不成立,就不是佛法講的信。

  佛法講的信,一個是從所信這三方面「實德能」,佛菩薩、三寶就具足這三方面,是真實的存在,是具足這樣功德的存在,是能救度眾生的存在。

  所謂「實德能」,比如一個蘋果,它必須是一個真實的蘋果,這是「實」;它必須具有蘋果這樣的成分,這是「德」;它讓人吃了能夠除饑,這是「能」。

  那麼「能信」呢?「能信」的相狀是「深忍樂欲」,「深」是深淺的「深」,「忍」是忍耐的「忍」,「深忍」就是深深地認可。這裡的「忍」字也很微妙,也很難說,不過可以從反面來說。比如說這件事是假的,你聽到了心裡能忍嗎?「哎喲,你在騙我」,你忍不住,所以這就不叫「信」,你知道它是假的。一碗飯,說是好的,吃了能營養,那你能忍;裡面都是沙子,甚至裡面下了毒,吃下去有種種的苦惱,有苦你能忍嗎?你肯定不能忍。為什麼?沒這個能,沒這個德。所以,對「實德能」,「深忍」,深深地認可,跟它完全隨順。「樂欲」,「樂」就是好樂,感到歡喜;「欲」,有一種願望,要去領納:這叫「深忍樂欲」,這是能信的心理相狀。

  「心淨為性」,這個信心的體性是清淨的。反過來,迷惑,心裡就是不清淨的,「到底是這樣嗎?不是那樣嗎?」你迷惑嘛。

  所以「信」,也叫作「淨信」,清淨的信心。「心淨為性」,心理的「心」,清淨的「淨」,作為它的本性、體性。

  那麼,它的作用呢?「對治不信,樂善為業」。「信」與「不信」是相反的,所以能夠對治。具足對「實德能」的「深忍樂欲」,他一定樂善,這是一種善的心理狀態,樂善作為他的業。

  所以,在佛法當中,沒有「迷信」這個詞,因為它的內涵已經規定了。你要信,就是清淨的,是正的,所以有「正信」和「淨信」。「正」是代表它不偏斜,直入真理;「淨」是代表它不染污,沒被迷惑所染。

  如果,以佛法來看待世間一般人所講的信,比如信父母,信這件事等等,那可以講有三種性,這是針對一切事物。「能信」,我們講了,對他深忍樂欲;那麼「所信」這一方面,按照唯識來說,對一切事物有三方面,叫「三性」。

  哪三性呢?「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

  比如說一根繩子,因為天要黑了,乍一看,「哎呀,這有一條蛇」,嚇得往後一退,他相信這是一條蛇了。那麼關於「蛇」的認識,叫作「遍計所執」,根本就沒這條蛇,他腦子在虛妄計度,虛妄分別,執意說「這是一條蛇」。

  仔細一看,「哦,不是一條蛇,原來是根繩」,那這根繩叫作「依他起性」。什麼叫「依他起」呢?由麻編到一起,然後形成一根繩,大家看到,感受到。你相信這是根繩,那是可以的,這是一般現象上講的「信」。

  如果再進一步,以佛法智慧觀照,叫「圓成實性」,這根繩的當下是不生不滅,它是性空,緣起這麼一個相,它本身就是真如,這點講得就有點深。

  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圓成實性」是佛法中特有的內涵。所以佛法講的「信」是絕對性的。對究竟真理的一種深忍樂欲,對一切萬法的「圓成實性」的這種「深忍樂欲」,這是很高位的,所以佛教裡講「十信位」,十信位以後,再十住、十行、十迴向。

  信是很重要的,五根當中第一就是信根,信要扎根。一般人都沒有扎根,扎根之後就有力量,叫「五力」。信、進、念、定、慧,這是五根、五力。

  一般的,比如世間的宗教、哲學、科學,共世間法的,當然佛法裡面也有,所以依他起性的這種現象,比如講因果報應,因果報應就是依他起性。真如實相,那當然圓成實性,我們一般都難以契入,可以依他起。比如科學研究,對某件事情如實地闡明,這都叫依他起。世間的一切學科,頂多都是在這個層面上。

  至於說外道宗教所信的神,如果以佛法來判斷,其中很多都是邪迷、邪倒,迷惑顛倒。比如造物主,根本不存在。「無作無作者」,因為一切萬法本來緣起,緣起性空,哪有什麼造物主呢?但這種宗教現象,就是依他起,依照眾人心裡的一些推斷。或者說一種藝術創作,那你說它完全虛妄嗎?也不是,但是頂多是依他起。它根本的立足處,以佛法來看,這些宗教所宣稱的根本就站不住腳。所以現在反過來,很多外道的宗教,反而認為佛教很迷信。

  當然,講佛教很迷信我也承認,佛教裡面就是有很多迷信,但是佛教不代表佛法,因為它走樣了。佛法沒有正確地宣揚出來,所以,一種正大光明的真理,反而被貶斥為迷信,這就是人類的悲哀,也是我們佛弟子的責任,沒有把佛法弘揚出來。人類的前途很堪憂,因為一切眾生都在迷茫當中。大家迷了,他要找個東西來信,這是可以理解的,這都是迷信。

  芸芸眾生沒有一個不迷信。迷信之後,如果不能信到正確的佛法,那一定是信迷,比如信神。當然,依他起性,比如依科學,那有它的合理性。但如果講是究竟真理,把自己標榜到就是究竟真理了,這完全就是迷惑顛倒。所以這樣看,本來眾生在迷茫當中,你迷,就要信,結果信的不是佛陀講的真理,不是宇宙的真相,不是諸法本來寂滅相,信的是一種外力的造作,這不就是信而迷了嗎?如果以佛教三性來分辨,佛法裡究竟真理是圓成實性建立的信心。

  科學可以算是依他起性。至於說神造萬物,這都是人的一種遍計所執,根本就不存在,但是認為他存在。當某一種根本不存在的事情,被大家共同認為都存在的時候,它就具有一種普遍的流通性,甚至也有它的作用。這就是大家共同建立了這麼一個信心的系統。比如說錢,用紙印出的錢,大家都相信它是錢,它不就可以商品交換嗎?建立這麼一個體系,都用它拿去買東西,因為你也這樣信,我也這樣信。如果我是賣蘿蔔的,我不相信這張紙,拿來我怎麼能給你?「大蘿蔔種那麼長時間才長出來,你一張紙就給我換走啊?」是因為買的人拿這張紙,賣的人也信這張紙,大家都信這張紙。如果不信,或者銀行破產倒閉,這個信心一塌台,立即成為廢紙。所以,不代表它本來就有這些,是大家用信心給它烘托出來的。

  這種現象反而證明佛法所講的「萬法唯心」。萬法唯心造,人這個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能造天造地、造神造鬼、造善造惡、造凡造聖;包括佛,也是這個心才成就的。佛經裡說「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心、佛,還有眾生,這三者沒有差別。覺悟了本心,徹底覺悟你就是佛,你迷了就成為眾生。

  《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你如果不作佛,你是心作眾生,你就是眾生,你要作鬼就是鬼。如果大家共同的這個心說「我們信一個神」,就是心在作這個神,那就是有神。佛法之所以是真理,因為都是一把尺子,它沒有強硬地說「我就是真理,你們就是邪謬」——不是。它拿同樣的一個尺子,大家都一樣,而且准許你去疑問,准許你去參究。不像外道不給問,「這是神,不要問」——不是。佛,你儘管問,只怕你沒那個智慧。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